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

细谈砸评


大丈夫当如是尔!当押送犯人的刘邦远远望见壮观的秦始皇出行场面时,情不自禁发出一声赞叹,这一声感慨非一般人敢说出口,彼时的刘邦却大气地吼出这一声,殊不知这声感慨在那时会引来灭族之灾的,但刘邦这想法没憋在心里,而吼了出来,做到心口一致,真人中之龙也!



刘邦貌是市井无赖,然而内心对于人性的把握却是恰到火候,曾经手无分文却去吃了后来成为他岳父吕公(吕文,字叔平)的霸王餐,并被赠送一老婆(吕雉),这正应了办大事要脸皮厚的精髓。古时要想成大事,必借助于鬼神,陈胜吴广上演了一场篝火狐鸣,鱼腹丹书的开幕式,为自己造反合法化赢得理由和拥护,刘邦也不例外,来了个太祖斩白蛇的包袱,并被传得神乎其神,连他本人都差点信了,说刘邦杀了白蛇,有一老太婆在旁边哭泣,说这蛇是他儿子,是一位龙太子,这下人们都认为刘邦是真命天子下凡了。


做领袖者必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是驾驭能人。刘邦更是运用得炉火纯青,后来他得意得自己都总结出来给大家听: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之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没读过书的刘邦做事懂得重点,刘邦在整个成长壮大过程中,把自己的位置摆得精准,他明白,单独一个张良,或是单独一个萧何,或是韩信,都成不了气候,只有他刘邦把这些人集中就可成大器。

知遇之恩,笼络和尊重有才之人是赢得拥护的法宝。刘邦的江湖义气宽广的胸怀也许与身俱来,在生活的运用中达到石膏点豆腐的功效,从善如流更是明智帝王拥有的美德,刘邦都一一做到了,他掌握着未来帝国的巨轮,驾驭着这些栋梁之才,亦步亦趋地勾画着疆国版图,终于,刘邦成功了。


卓越的技能只能谋生,杰出的思想方才谋国。刘邦用其杰出的王者思想驾驭着拥有卓越技能的部下,开启了大汉之路。


可荣188


汉高祖刘邦平民出身,文不能书,武不能战,“智不比张良、勇不如韩信、才不敌萧何”,连项羽这样一代霸王都没能争得过他,不得不说,刘邦的厉害之处还是让人钦佩。但是,毕竟他的出身不高,能够接触到的也不是特别有本事有背景的人,他又是靠着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人跟随他,甚至有一部分还是从项羽的阵营跑过来的。

刘邦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呢?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大抵有两类。

一是其嫡系—丰沛功臣集团,如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

二是逐渐从对手吸收到的优秀人才,如张良、陈平、韩信、英布、彭越等。

这类人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而对刘邦效忠的张良、陈平等人;第二类是既对刘邦的知遇之恩心怀感激,又有投机心理的韩信等人;第三类是完全是投机分子的英布、彭越之流。刘邦能够让自己的小伙伴—丰沛功臣集团对自己效忠,是因为他敢于承担政治风险,敢为他人所不敢为之事,这是他最初起兵时能成为领袖的根本原因。从此以后,萧曹等人与其确立了牢固的君臣关系,之后自然终身追随。

一、能够分享,出手大方。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召集群臣,置酒相乐,并闲聊起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他问大家,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二人就说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陛下派人攻城掠地,得了地,便封赏给有功之臣,说明陛下能与天下同利。”所谓与天下同利,即是与手下人同利,得地封地,得金银当然更会分金银,跟着他出力即有封赏,所以人人归心,以死相效,这天下还会不是他刘邦的?

二、不怕失败,没死再来。

刘邦打过许多胜仗,也打过很多败仗,但他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无论败到何种程度,他都不气馁、不放弃。比如,彭城之战,他带领56万大军攻打项羽,被项羽3万轻骑兵给干了,最后丢盔弃甲,全军覆没,他多年积累起来的一些家当,几乎丧失殆尽。但他一点也不灰心,甚至逃跑的路上,他还有心思收了个美人戚姬,后来又白手起家,重新再来,竟然最后把项羽给灭了。跟着这样从不放弃的人,就如同跟随了希望,所以跟随者越来越多。

三、用人广泛,知人善任。

关于用人,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老板,他的手下,有贵族,有游士,有平民,有官差,有布贩,甚至有狗屠、强盗、车夫,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他收来就用,一用就灵,所以他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别人也心甘情愿,死心塌地。

四、没有牵挂,当舍就舍。

我觉得刘邦的这个特质,是与其他成功者有点差异的。他只有自己的目标,为了目标,什么都可以舍弃,什么道德人伦,什么父慈子孝,这些与打天下、坐江山发生冲突时,当舍就舍,当弃就弃,他在亲情上从不婆婆妈妈,没有什么东西比目标更重要。项羽要烹他父亲刘太公,刘邦说,烹吧,记得分我一杯羹。孩子们在战争中逃跑,坐在他车上,他怕被抓到,顺手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丝毫也不犹豫。对目标这样坚定、这样能割舍的人,无论多大的事情,都有希望成功。所以,跟随的人自然就多。

纵观刘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点:

  • 用人不疑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他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由此他就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

  • 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狗屠樊哙、商贩灌婴、车夫娄敬、强盗彭越等各色各样的人组合起来,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 不计前嫌

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其实,一个领导者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计较甚多,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 坦诚相待

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对于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应得的酬劳,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以致于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 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汉室大业,与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次等文案


刘邦的神助手主要有三个: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人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刘邦能驾驭他们,这足以说明刘邦绝不是等闲之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刘邦比这些人还要厉害,那么他主要厉害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刘邦善于团结部下,舍得放权,领导力十足。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他让每一位部下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安排都是有条不紊。

其次,刘邦用人不疑,信任属下,特别注重论功行赏。对于人才,刘邦给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最实在的肯定。夺取天下以后,刘邦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最后。刘邦不计前嫌,唯才是用。他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后来又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律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总之,刘邦能够轻而易举的驾驭这些厉害的人,那么足可以说明刘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厉害。


斜杠小石


毛主席曾经说过“刘邦是一个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将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将敌人搞的少少的,这一点刘邦的确不简单,他在自己的生变笼络了一帮人,这帮人最后帮他打下江山。

刘邦为什么能笼络这么多人在身边呢?首先就是刘邦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张良一直是韩王的人,在留遇到刘邦之后,给刘邦讲解兵法,刘邦全部能听懂,且能听的进去,所以张良就次就跟着刘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刚愎自用,韩信曾经说过他在项羽帐下的情况,项羽是“言不听、计不从”,两者一对比,自然跟着刘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刘邦豁达,刘邦不喜欢读书人,曾经骑在周昌身上,和周昌开玩笑,然后问周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君主,周昌说他是和夏桀商纣一样的人。这在古代就是对帝王岛侮辱,但是刘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后面就没提过这方面的事。

刘邦还比较豪爽,跟着刘邦的都不担心刘邦不会给他们富贵,尤其是他从沛县带过来的那一批人。刘邦对跟着自己的人都是封赏比较多,韩信作为大将军,最后封齐王、卢馆也也被封王,张良是自择齐地三万户,还有带出来的那一批将军,都有封侯,这一点让那个跟着他的人知道刘邦不会亏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刘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这么用,是他将将的特殊能力,这一点在他对后世的安排可谓体现咋淋漓尽致。

刘邦不愧于一个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国历史在的重要节点的领导者。汉初的“三杰”都是大才,但是他们都愿意被刘邦带领,可见刘邦独特的魅力。


帝国烽火


刘邦为什么能够驾驭这么多比自已历害的人?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几种理由:

第一点刘邦身上有强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讲一则小故事,刘邦和张良在一同投奔景驹的路上相逢,两个人彼此交谈,一见如故,于是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念头,转头投入了刘邦的阵营。张良作为汉朝三杰,也是满腹经伦,胸怀大志,当初在乱世投奔,也希望找一个好老板,以便展示自已的才华,但他与刘邦初次相遇就成为至交,你不得不承认,刘邦身上确实有迷人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吸引着甘愿投之门下,为之牺牲和奉献一切,张良就是贡献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后功成身退了。

刘邦年青时候喜欢游手好闲,被人惯以无赖之闲,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剑,取得天下建立大汉的祖业,他身上还是具备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与人为善,心胸开阔,为人大度,行侠仗义,勇于承担责任等等优秀的品质,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围。

第二点刘邦善用人才,恩威并用,宽猛相济。

再讲一则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季布几次都把刘邦打败了,而丁公追击过刘邦但又最后放了他。刘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来,随后又把季布放了,并封他为郎中,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这样忠臣来辅佐。丁公和季布是亲戚,他说季布给过刘邦难堪都做官了,我有恩于刘邦应该给我更好待遇,而他做梦没有想到是,刘邦把丁公抓起来并对大家说:丁公做项羽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失去了天下。刘邦把丁公杀了,并且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当丁公。

刘邦这一招绝对拍案叫绝,恩威并用,让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汉朝。作为汉朝最大老板要管理好一个国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挥若定,必须保持一定的威严,没有令下属感到畏惧的威慑力,是难以尽职尽责的,仅靠一张慈相的面孔,美丽动听的言辞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并用,宽猛相济才是上策,而刘邦掌握的恰到好处,没有打人没有骂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难到你不敬佩!

第三点刘邦公正豁达,用人没有门户之见,没有门弟之分,正确建议虚心吸纳。

再来一则故事,娄敬是一介平民,他从山东赶来见刘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势,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因为秦地固守险要,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也同意此建议,因为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守自如。刘邦采纳了建议,很快迁都关中长安。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刘邦此人高超之处,一个皇帝听从一个老百姓的意见,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个人想要干一番事业,是离不开朋友帮忙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还找来了汉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创立了大汉朝。一个人要想成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人总以为有本事,有见识,有阅历就能成功,其实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来自于人际关系。

第四点刘邦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

大汉建立,在庆功宴会上,刘邦总结自已胜利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驰骋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可用,但对他还心生猜忌。

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也很坦荡,道出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领导才能,作为一个领导指挥全局,知人善任,人尽其用,各尽其职,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你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刘邦高超的用人之术,正是他杰出政治的表现。

总而言之,正是刘邦能够驾驭这么多历害的人,他才有足够能力建立了大汉王朝,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汉高祖刘邦举事之前,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

论职级,不过是管理“亭父”、“求盗”两名小卒的基层公务员,论家世,不过是有些闲钱和薄田的小地主家庭,何以能驱策沛县豪族出身的豪吏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何以能驱策韩国相门之后张良、韩国王室之后韩王信?刘邦凭什么驾驭这些出身和能力都不在他刘邦之下的能人奇士?

细考刘邦的人生经历,驱策萧何、曹参、樊哙等沛县豪吏看似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众核心班底之后,再驱策张良、韩王信等贵族则变得比较顺理成章了。

刘邦初起时,已非沛县的泗水亭长,而是流亡于芒砀山间的山大王,且身上有着众多荒诞不经的“神迹”。

那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而后,陈胜举事的消息传遍山东六国,六国百姓纷纷杀掉秦廷派到当地的行政长官,响应陈涉的举事。

在刘邦工作的沛县,沛县县令担心被杀,于是跟主吏椽萧何、狱椽曹参等商量,打算打起响应陈胜的旗帜,据沛县反秦廷。

萧何、曹参认为,沛县县令为秦廷服役多年,突然改弦更张,百姓未必会跟从。于是,二人建议沛县县令招募流亡在外的反秦人士回到沛县,有了反秦人士的辅助,百姓一定会认为,沛县县令是真心实意地造反,才能听命于沛县县令。

于是,沛县县令派刘邦的连襟兼好友樊哙去请刘邦,刘邦到达沛县城外,沛县县令已经返回,逮捕了萧何、曹参的家人,不准刘邦进城,刘邦使了一个计策,怂恿沛县百姓杀掉沛县县令,响应自己。

刘邦进城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推举新的话事人。

萧何、曹参等人基于三点原因不愿做话事人。

第一,他们的家人是刘邦救下来的,刘邦于他们有恩,且百姓也多支持反秦人士刘邦,他们应当推举刘邦;第二,他们和沛县县令一样,是沛县的大官,为虎作伥多年,恐怕沛县百姓不听他们的号令;第三,反秦乃亡族灭种的大事,成功了是为王为帝,失败了则是诛九族,如果不做话事人,就没那么显眼,若是失败了,或许还能逃过一劫。

另外,当时的刘邦已有百十来号骨干分子,如果其他人想要做话事人,这百十来号骨干分子会答应吗?萧何、曹参等人不是没头脑的愣头青,自然不想跟刘邦针尖对麦芒,而是顺水推舟,推刘邦做话事人了。

在大概决定了刘邦做话事人之后,他们又开始占卜,卜者表示,刘邦做话事人,最吉利。沛县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推波助澜,说以前就听说刘邦身上有诸多神迹,所以刘邦是做话事人的最佳人选。

其实,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能够发现,当时在沛县,萧何、曹参本就跟刘邦交好,甚至可能名面上萧何、曹参的职级比刘邦高,但暗地里却都是管刘邦叫老大的主,所以萧何、曹参等人当然会推举刘邦做话事人。

但当时也有其他人想做话事人,如王陵。

王陵是沛县豪族,刘邦做亭长的时候,以“兄礼”事王陵,也就是说,刘邦曾管王陵叫老大。所以,对于刘邦被推举为话事人,王陵的心里疙疙瘩瘩的,所以王陵自己单干了,后来还曾拉起一支人数不少于四千人的队伍。

在与王陵甚至雍齿等人的竞争中,刘邦因反秦人士的特殊身份,因百余名核心骨干的武力支持,因萧何、曹参、樊哙等沛县固有豪吏的推举,因曾流传于沛县的诸多神迹,刘邦成了话事人,号沛公,举红旗,在短时间内组建了人数达三千人的反秦队伍。

而后,刘邦迅速地攻城略地,很快就占据了整个泗水郡,以丰邑为大本营。

就在刘邦的反秦事业顺利起步即将腾飞的时候,后院失火,留守于丰邑的雍齿叛变了。

刘邦回师丰邑,战败;转而攻占其他城池做大队伍,回师再战,又败。无计可施的刘邦只好求助于其他反秦武装,并在求助的路途上遇到张良,这时候的张良也聚集了百十来人的队伍,打算去投景驹。

虽然刘邦还没从雍齿手中夺回丰邑,但此时的刘邦应当已经拥有了万八千人的队伍,对比张良的百十来号人,刘邦的势力可谓非常大了。

对于当时的张良来说,去投靠一个素未谋面的景驹也是投,投靠到相谈甚欢还颇受尊重的刘邦麾下也是投,二选一中,张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刘邦,并开始为刘邦造势,说刘邦天赋过人,是他所遇到过的所有人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太公兵法》的人。

显然,在反秦的路上,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当时的张良虽有相门之后的名头,但论军事实力,不过是一只小虾米,而刘邦则是一条拥有长成为大鱼趋势的小鱼,所以自然而然地,刘邦成了君,张良成了臣。

一段时间后,刘邦又成了臣,项梁成了君,因为刘邦投靠了项梁。

也是在刘邦投靠了项梁之后,张良离开了刘邦。

张良为什么要离开刘邦呢?

明面上的说法是,张良乃韩国相门之后,致力于复韩,所以张良打算拥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在项梁的支持下复韩。

实际上的原因应当是,张良觉得刘邦已不是独立武装,跟着刘邦干没什么前途,但又不能直接转投到项梁麾下,所以只好重新选择一个君主,张良为自己选择的君主便是有着韩国王室血统的公子成。

张良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张良离开刘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梁战死,刘邦由半独立武装再次变成独立武装,并在西进的路途上接连收罗了郦食其、灌婴、郦商等许多能人奇士,军队人数扩展到几万人的规模,而他张良借着公子成的名头,也依旧是只有千把人的武装,今天打下一座城明天又失去,只能不断地打游记。

面对刘邦的上升态势,张良再次跳槽回到刘邦麾下,直到刘邦在咸阳分封中被项羽打发到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得知刘邦被“发配”到巴蜀做汉王后,张良再一次离开刘邦,回到韩王成身边。

这一次,张良又失算了。刘邦仅仅用了一年,就击败了项羽所封的三个秦王,还定关中,有了能和项羽掰手腕的能量,而张良所辅佐的韩王成则先被项羽降为侯后被项羽杀掉。

于是张良再次回到刘邦麾下。从此以后,张良始终都是刘邦的臣子。

从张良反复跳槽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能够驾驭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当世人杰,主要还是因为刘邦本身本事过硬。

正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如果刘邦像陈胜一样,是个只会喊口号的庸主,能镇住萧何、张良等人吗?萧何、张良等人还不得像武臣、魏咎一样,今天是陈胜的臣子,明天就自己称王了?也就是说,刘邦的驭人之术应当非常高明。

这从刘邦和郦食其的相遇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刘邦西进的途中,求贤若渴,郦食其主动来投,但刘邦却先给郦食其一个下马威,后在郦食其说出一番道理之后主动低头承认错误,奉郦食其为上宾,这种驭人之术屡试不爽,随何成功策反英布之后,刘邦也在英布面前做了同样的表演。

纵观刘邦的一生,我们能够总结出,刘邦是见人下菜碟的,对于张良这种急需得到他人认可的,就展现出自己对《太公兵法》的深刻理解;对于郦食其、英布这种一身锐气的,就先挫一挫他们的锐气;对于自己押送的徭役,刘邦就展现出自己的豁达、大度和为他们着想;对于王陵、雍齿这种不愿臣服自己的,就不断地打压,打压到他们服了为止……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黥布列传》、《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遥望燕园


简单来说,刘邦自己就是个厉害的人,他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用人。

汉六年,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他自己总结的就是会用人: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可刘邦到底怎么会用人?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杰为何甘为驱使?

第一,刘邦本人就很有能力

由于影视剧等的影响,很容易让我们对刘邦产生误解,以为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正好碰上乱世才当了皇帝,事实并非如此,刘邦本人无论是文还是武,都是有足够水平的。

《史记·留侯世家》: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这是刘邦与张良的第一次见面,这时候刘邦遭遇部下雍齿的叛变,丢了丰县还夺不回来,刘邦想向景驹借兵收拾叛徒,他就在留城见到了张良。

很明显,此时的刘邦是一个失败者,连部下都管不好,人马也才几千,完全没有半点成大事的气象。可当张良跟他谈起苦学十余年的《太公兵法》时,刘邦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还喜欢活学活用。

几次三番下来,张良给出的判断是“沛公殆天授也”,天生的,学不来啊。

刘邦的天赋的确是不错的,但他也不是全靠天赋,他年轻时候是受过系统教育的。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卢绾跟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人从小关系就很好,一起上学是很正常的。刘邦的四弟刘交曾跟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学习《诗经》,刘邦跟发小钻研《尚书》也在情理之中。

别看刘邦平时不事生产、好酒及色,经常跟狐朋酒友出去鬼混,从他年轻时跑到大梁跟张耳融洽相处几个月来看,他的学识风度都是完全够用的,也正是因此,他才能赢得张良的好感,将其收为己用。

而在武方面,刘邦有胆色,这从他发迹前的传奇故事——斩白蛇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别管他扯不扯,至少喝醉了的刘邦一刀砍死别人害怕的大蛇(一般的蛇估计常人并不会太害怕),这相当于缩略版的武松打虎,说不定施耐庵的灵感就是从这里来的呢。

此外,刘邦本人是指挥过很多战役的,经常吃败仗不假,可败给的都是同一人:项羽。这种级别的对手,整个天下也没几个人敢说稳赢,刘邦屡战屡败都算正常。

一旦对手不是项羽这个级别的,刘邦就成了战神了,剿灭异姓诸侯王的时候,灭韩信和彭越都是玩的阴招,因为正面刚不过,可灭臧荼、韩王信这些人都是亲征解决,刘邦也有足够的资本宣称自己是马上取天下。

第二,刘邦有自知之明

会用人取得天下这点是刘邦自己总结出来的,说明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会击败项羽,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承认没有这些人的帮助,自己是搞不过项羽的,这一点,他曾主动承认过。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这是刘邦跟韩信的第一次见面,刘邦文韩信有什么能教自己的(面试官上线),韩信反问道,你觉得你跟项羽谁强?

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有很多,承认自己比对手差恐怕是一个,尤其是在优秀的人身上。刘邦沉默了好久,才如实回答,这也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不用假话迷惑自己,这一点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第三,刘邦很会装

有个词叫恃才傲物,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比较高傲,就算是找老板,也只是四十五度低头,而不愿弯腰,对待这种人,需要打压消磨他的傲气,也需要重视满足他的虚荣。

刘邦是学过《尚书》的,他弟弟刘交学的是《诗经》,儒家那一套周礼什么的他肯定都知道,可《史记》中刘邦待人接物都有前后反差,开始是傲慢,后面就变成了礼遇。

比如初见郦食其时。郦食其是骄傲的,在求见刘邦之前,他观察过途经家乡的数十个将领,结论是全都是废物,到刘邦经过时,他托关系得到了刘邦的召见。

见面时,刘邦正在洗脚,这样的动作是很不礼貌的,郦食其也不生气,也作出了不礼貌的举动:长揖不拜,并刺激刘邦,问他是帮诸侯灭秦还是帮秦灭诸侯。

刘邦气得大骂郦食其是“竖儒”,又表示我当然是要灭秦,郦食其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既然要灭秦,你就不能对长者(郦食其比刘邦大)无礼!

刘邦于是整理了衣裳,用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郦食其,给郦食其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让郦食其自我感觉良好。

这就类似于某些商家先涨价再降价的行为一样,如果只看最近,很容易以为你得了实惠,其实往前看,其实你亏了,只不过买家亏的是钱,郦食其亏的是满足感。

这种方法刘邦用了很多次,比如接见英布的时候,他也是在洗脚,英布大怒,可回到住处一看,帐御饮食从官都跟刘邦一样,这是高规格待遇啊,英布转怒为喜。

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周昌,刘邦一手搂着戚夫人接见的他,周昌大怒,转身就走,刘邦一看不妙,这小子不按套路出牌,赶紧追了上去。如果刘邦不重视周昌的话,根本不会追上去。

第四,刘邦会颠倒主次

很多事情,明明是刘邦自己想做的,却总会人觉得是为了别人而做,他本人也很强调这一点。

比如当亭长时押送徭役,一路上都有人逃跑,刘邦自己猜测,真到了目的地也就剩他一个人了,为了及时止损,他决定放了这些人,并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你们这一走,我也要跑了)

这个局面跟陈胜吴广面对的还要复杂,陈胜吴广想的是如何欺骗一帮顺民跟他们造反,用迷信就可以,而刘邦想的是如何让这帮桀骜不驯的人以为受到他的恩惠,所以他选择放人,还感慨了一句。

这样一来,大家就会以为中刘邦是为他们好,有些人直接就留在了刘邦身边,跟着他到山里混了。

又比如萧何举荐韩信之时,刘邦明明对萧何追回来的这个人起了兴趣,但他的说法是“吾为公以为将”。是看着萧何的面子上才任用韩信,而不是因为自己有兴趣。

对韩信也是一样的,到楚汉之争末期时,项羽派武涉劝韩信反叛、蒯通劝韩信自立,韩信都拒绝了,理由就是“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第五,萝卜加大棒

这一点是驭人之术的核心,只有好处当然是不行的,关键时刻得来点教训,韩信就经常被搞,军队指挥权被刘邦夺过多次,萧何也一样,刘邦在外征战时,萧何留守关中输送物资,刘邦没事派人来问情况,萧何立马把子侄送上前线,充当人质。

对韩信的敲打就更入人心了,韩信作为一介统帅,军队就是他的命根子,军队是他纵横天下的资本,可刘邦轻易就能夺取军队。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当韩信、张耳还以为刘邦被困在荥阳中出不来时,刘邦假扮使者进了军营,等到两人一觉醒来,军队换了主人!

这也是韩信在齐地没有造反的一个原因,天知道刘邦会不会突然出现在他的身边,再一次夺去他的指挥权,事实上,在垓下之战后,刘邦又一次这么做了,韩信毫无招架之力。


平沙趣说历史


韩信曾说刘邦擅于“将将”,这并不仅是一句恭维的话。刘邦在初期时,身边就有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事业进一步发展,谋士有张良、陈平,武将也有韩信、周勃、彭越、英布、灌婴等人,可谓人才济济。

如果论谋略、带兵打仗等能力,也许刘邦是不如他的这些下属;但若论号召力、影响力,这些人都不及刘邦,所以此问题有一些片面。但也不妨碍我们来讨论刘邦是如何能驾驭这些人才的。

一、天生的气质

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人,当他们一出现,或者一开口就会吸引你的目光,刘邦就是这样一种人。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风骨不凡,萧何就是见他谈吐与众不同,认为他能成大事,才对他另眼相待。不仅萧何,连吕公都因为刘邦的气质,而认定他非等闲之辈,并将掌上明珠嫁与刘邦。

在当时秦朝的严苛统治下,人人都是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但刘邦不同,他可以在身无分文的时候,谎报“贺钱一万”,谎言被揭穿也依然泰然自若,这种行事让他显得鹤立鸡群。以一般人的品格而言,这种行为就是厚颜无耻;可偏偏在刘邦身上,就是一种卓尔不群,这是一种天生的气质带来的,也可以称之为影响力。

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气质,让他在还没成事时便汇集了一批人,比如萧何、樊哙、曹参,这些就是刘邦的种子成员,有了种子,团队进一步发展壮大,才有实力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再加上刘邦为人有义气,擅于争取人心,更擅于政治作秀,于是逐渐有良才加入。

二、卓越的领导能力

能吸引人才,足可以见刘邦的号召力,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领导能力,团队便如一盘散沙。刘邦作为一名出色的领导,很明白身边人的特质,比如萧何擅于安顿后方,张良擅于出谋划策,韩信擅于调兵遣将。如果没有刘邦的知人善任,那么良才会长期处于不合适的位置,最终导致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而选择离开。

其次,刘邦擅于权术。陈平离开项羽投靠刘邦,很多人认为是刘邦宽容或者用人不疑的表现。但是,从后期刘邦对待功臣的态度可知,刘邦并不是一个完全豁达的人,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虽然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但表面仍能不动声色。在招揽英布的时候,刘邦故意先折辱英布,又赐予英布豪华的居所,最终使英布臣服,这一点也可见刘邦擅于谋划人心,也是权术的另一重体现。

此外,还有刘邦用人不拘一格、能够赏罚分明等特质也为他驾驭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还想说明一点。很多人疑惑刘邦为什么在沛县时就能得到那么多人才,比如萧何等。其实,这些人并非一开始都是人才,只是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逐步参与的事情变多,能力得到锻炼,才逐步发展成人才的。之后,刘邦的团队中,每个人都在升级,变得优秀,才逐步有了更优秀的人加入,而作为其中领导者的刘邦,也一步步精进,才有了未来更多的可能。

这很像一个创业团队,有一个实力还不那么强的主心骨,周围也都是些小角色,但在一次次战斗中,大家都不断进步,最终小角色成为一个个的精英,主心骨成长为了行业大佬。天生的某些特质,加上长期不断的摸索,加上比一般人更加的操心,才是终极的秘诀或法宝吧。


喵喵趣见


因为刘邦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天生擅长与人打交道,识人用人,具备合格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绝大多数要件。


首先,刘邦对人才很大方,放手任用,不加干涉,只要你有本事,我就任你发挥,要钱要官都给,非常大手笔。 最好的例子是韩信,萧何推荐了刘邦就给大将军之位,从无名小卒一跃而成为三军统帅,这气度也只有刘邦能有。 换位思考一下,你要是个人才,遇到个对你用人不疑的领导,要钱给钱要地位给地位,就算他脾气不好爱骂人,也愿意跟着他混。因为你追求的他都给你了呀。


其次是不贪功,不装大尾巴狼。萧何、曹参、张良都批评过刘邦,或是说出很伤领导面子的话。 比如韩信就说刘邦的统帅能力远不如自己,但就是能将将,也就是控制将军。 这话要是对项羽说,项羽分分钟会把你给砍了。


但刘邦就不会,他很实在甚至实际,他的目标就是夺取天下,其他的都可以舍弃,甚至老婆孩子亲爹亲娘,你要是能把事给我办了,你随便骂我都行。而且事办成了,要官要钱我都给你,没问题。


刘邦的最大优点在于自知之明,他从来都能清楚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只要自己搞不掂的事,统统放手让别人干,而不会瞎指挥,这一点让他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再次是仁德,我怀疑刘备就是学的这手。约法三章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刘邦对百姓仁爱秋毫无犯是出了名的,尽最大可能团结群众,体恤民力。 这一点哪怕是到了他一统天下即位天子了,也还是没变,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萧何主建宫殿,规模大了点还被他骂了。 项羽太残暴,所到之处几乎都要屠城,实在太失人心。 从这点上说,刘邦是很清楚人民群众力量的领导者,并因此胜利。


最后就是悟性,刘邦没受过教育不读书识字,但不是不懂文化,相反,刘邦是个天赋极高的人。 张良、韩信,萧何这些人在汇报工作建言献策的时候,都承认刘邦的天赋很高,很多事一点就透,而且马上会去行动,反应能力超群。 要知道,很多话,张良、韩信这种人在项羽面前是说不通的,他就是没gai到那个点你也没辙,但这在刘邦那从来都不是问题,人才们自然可以知无不言,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长才。


综上,刘邦其实是一个很棒的领导,能驾驭那么多厉害的人也不奇怪了。


大葱侃侃侃


刘邦这类人,可以看见未来,他有前瞻性。而且,为人也比较好相处。他比较像西方所说的先知。他做领头人,可以带给大家生存,有个人能力的领袖,往往带给下属毁灭。

做领袖,不是比个人能力的,而是看谁能带领大家好好活下去。这不是比谁考的分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