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他知道真相后是如何处理的?

文史砖家


陶澍,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陶澍在嘉庆七年(1802)成为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但不久后就因为父亲去世回家了。此后的陶澍先后担任了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又在道光十年(1830)担任两江总督一职,他在职期间兴修水利设施,改善海运,还设立了义仓来应对灾年的压力。

陶澍先后娶了七房妻室,相传他的第一任妻子黄氏黄德芳是冒名顶替的。这则传言是清人梁恭辰《北东园笔录》里记载的,正史里并没有相关记载,但这则传言在当时流传很广,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陶澍本来是陶渊明的后人,他年少丧母,是父亲陶必铨辛辛苦苦将他拉扯大。他的父亲陶必铨很有眼光,早早地为陶澍定下了一门娃娃亲,而这门娃娃亲的对象就是安化的一位黄氏小姐。据说,这位小姐有着安化第一美人之称,因为这个称号,许多年轻男子倾慕不已,许多富商大贾家里的公子哥都垂涎黄小姐的美貌上门提亲。吴家也看上了黄氏的美貌,派人上门提亲。而吴家正是安化著名的富庶之家,和清贫的陶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氏的父亲贪恋这大笔钱财,想要悔婚,黄小姐也爱慕虚荣,想要嫁给吴家享受荣华富贵。只有黄氏的母亲更加喜欢陶家,认为这样的书香世家更加合适。但是在巨额的财富面前,黄氏和她的父亲已经昏了头脑。更何况,陶澍当时不过是一个不知道日后能不能飞黄腾达的读书人,以后能不能考上进士还是一个未知数,万一没考上,陶澍顶多在乡间做做教书先生,黄氏才不愿意嫁给在一个教书匠,以后受苦挨饿。

黄家的这对父女非要悔婚,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之下,悔婚是一个极其不道德的事情,不仅影响女子的声誉,还可能对整个家族的名声造成影响。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陶家怎么可能答应悔婚呢?就在黄氏父女陷入两难境地之时,黄氏的贴身丫鬟站了出来,提出可以由自己代替黄氏成婚。反正陶澍从未见过黄氏,嫁过去的黄氏长成什么样也无所谓,黄氏的母亲喜出望外,立即认这个丫鬟做了义女,对外则宣称这是他家的二小姐,并将准备给黄氏的嫁妆都转交给了这个丫鬟,这个丫鬟就是后来陶澍的原配夫人黄夫人黄德芬。

嘉庆三年(1798),陶澍与黄德芬完婚,后来的黄德芬也向陶澍说明了他们李代桃僵,姊妹互换的事情,但是陶澍并不在意,反而对黄德芬十分满意,就这样,黄德芬安稳地在陶家留了下来。正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谁能想到,仅仅四年后,陶澍就大翻身,考上了进士呢。从此之后,陶澍一生的仕途无比顺畅,他也一路高升,连任显赫要职。那么当年嫌弃他的黄氏怎么样了呢?黄氏嫁给吴家之后,才发现吴公子简直就是一个地痞流氓,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有一次吴公子带着人去打架,居然被打死了,黄氏就此守寡,吴家老爷也因为儿子的去世大病不起。中权旁落,吴小姐没有了丈夫和公公的庇护,在吴家生活得苦不堪言。

陶澍听说这件事后,心生怜悯,还向黄氏送去了五十两银子,黄氏拿到银子之后,知道了曾经的贫苦读书郎如今已经飞黄腾达高居显要,自然是悔恨不已。没想到,就这五十两银子不久后还被人偷了去,精神崩溃的黄氏最终自杀了。《北东园笔录》中记载:“怜黄女在窘乡,赠之五十金。黄女愧悔欲死,口抱银号泣而不忍用,旋为偷儿窃去,忿而自缢。”黄氏的下场可谓是凄惨不已。

年少的清贫不能代表未来的成就,陶澍就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从清贫读书郎到显要官职,这都是陶澍努力的结果。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追名逐利,而忘记了一些更加重要的东西。金钱固然重要,但一时的钱财无法长久,你不能找到有鱼的那个人,而应该去选择会捕鱼的那个人,这样才是长久之道。


邓海春


在清人梁恭辰所著的《北东园笔录》中,讲述了清朝名臣陶澍,因为考试不中,女方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把一个婢女假充女儿嫁过去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陶澍雕像)

我们先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他的父亲陶必铨很有才华,是当时名气很盛的诗人,学者,然而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考不中,再加上他又喜藏书,不懂得经营,因此生活每况愈下,到陶澍出生的时候,已经十分贫寒了。

受陶必铨影响,陶澍自幼好读,再加上他很有天赋,年纪轻轻便攒了一肚子学问。

陶必铨很看重陶澍,早早托了媒人为他定下一桩好婚事。

女方姓黄,家境富裕,人也生得俊俏。之所以黄父愿意把女儿嫁给陶澍,完全是看上了陶澍的才华,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入仕为官。于是和陶必铨约定,把婚期定在乡试过后。

没想到,陶澍竟然名落孙山。黄父便犯了嘀咕,疑心陶澍会和陶必铨一样,就算有才华,一辈子也只能做个贫困潦倒的书生。

正在此时,城里的钱姓富户,带着重金找到了黄父。原来他丧妻不久,听闻黄氏美貌,于是想将她娶为继室。

黄父颇为犹豫,便告诉黄氏,让她自己做主。

黄氏本就不愿意下嫁陶澍,听说后自然愿意。但是婚期将近,如果突然悔婚,势必名誉受损,说不准还会吃上官司,黄父因此颇为烦恼。

黄氏认为陶澍不曾见过她,何不让婢女替她出嫁。黄父觉得有些道理,于是到了婚期,便将从小就陪黄氏长大的婢女,冒充黄氏嫁给了陶澍。

(婢女出嫁,图取其意)

婚后,婢女一方面严守秘密,一方面又承担了家事,让陶澍专心应考。

在婢女的鼓励下,陶澍非常发奋,愈发苦学,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亦是过关斩将,最终在23岁那年实现了梦想,成为安化县第一个进士。

随后,陶澍入仕为官。

在从政的几十年中,陶澍为官正直,恪尽职守,在吏治改革等工作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他又勤恤爱民,在地方上政绩突出,因此屡得重任。

道光继位后,身为先帝重臣的他,依然很受器重,不久便被擢升为安徽巡抚,随后又被调任江苏巡抚。到道光十年时,由于他政绩斐然,道光提拔他担任两江总督的重职,加封太子少保。

妻以夫贵,那位冒充黄氏嫁给陶澍的婢女也跟着身份显贵,被朝廷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婢女虽贵为命妇,但毕竟惴惴不安,于是最终还是把真相告诉了陶澍。

陶澍得知后,颇为讶异。不过想到婢女陪伴他多年,且当年若不是婢女百般鼓励,自己又如何能有今天。所以他原谅了婢女冒名顶替的罪过,依然对她如常。

(被扫地出门的黄氏,图取其意)

后来,陶必铨病逝后,陶澍回乡丁忧。得知黄氏嫁给钱姓富户几年后,由于钱姓富户仗势欺人强占别人田地,结果引发械斗,在混战中被对方失手打死。

钱姓富户被打死后,其族人为了剥夺钱姓富户的家产,于是百般欺凌黄氏,最后还把她赶出了家门。

陶澍听说后,感叹不已,于是让人给黄氏送去50两金子,让她补贴家用。

黄氏抱着金子,想到当初一念之间,命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由得悔恨不已,于是啼哭了大半夜才睡去。

次日,黄氏起床,发现放在枕边的金子不翼而飞,顿时又气又恼,最后悲从心来,万念俱灰,竟自缢而亡。

当然了,这个故事只是出现在《北东园笔录》中,正史上并没有记载。正史上的陶澍,娶的妻子叫做黄德芳。也就是说,本来娶的妻子就是黄氏之女,根本没有掉包替换这样的事情。

这件事是不是真实的,现在似乎已经不可考。不过,从《北东园笔录》所记载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调性,以及黄氏改嫁给“钱”姓来看,显然,附会上去的可能性比较大。很有可能是那种落第文人附会的文章,最终给梁恭辰收入他的笔录中。再说了,女方也是陶家当地人,嫁人那得是“惊天动地”,女方要是嫁出去了,陶家哪有不知道的?所以内容似乎并不可信。

(参考史料:《北东园笔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世人从来只知出身湖南安化的陶澍是清代名臣,是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身上曾发生过一件比今时狗血电视剧还狗血的大事。这件大事不是别的,正是他之被骗婚。

但相当有意思的是,但凡被骗婚者多会气愤难当,可陶澍却在得知自己被骗婚后不仅不生气反而觉得这是命中注定。这究竟是为何呢?请听具体分解——

陶澍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9年,祖籍是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的陶家湾。他出身半书香世家,之所以说是“半书香”是因为其父陶必铨不仅四处设馆教书同时还做农民的活计。

由陶澍父亲的职业便可看出,他的家境并不特别好,而这家境最终也成了他被骗婚的原因所在。

陶澍年岁尚小时曾因父母命、媒妁言与同县富户黄姓人家的小姐定下婚约。可这黄小姐长大成人后, 因颇有几分姿色而被一吴姓大富翁看上了,吴家公子看上黄小姐还重金派人前往黄家提亲。

黄家一看,这吴家聘礼真真惊人啊,再一看吴家公子也是风度翩翩,于是黄家小姐当即就动心了。黄家老父对这门亲事也是赞同的,毕竟谁都希望女儿嫁给好人家。所以在富户吴家和一般家境的陶家之间,是个正常人都会选择前者。

最后,经过黄家全家商议,他们决定退了与陶家的这门婚事。

可古代退婚哪有那般容易?果然,陶家一听黄家要退婚立马不干了。几次交涉下来,整个黄家的老小都没了法子。

恰在这时,黄家一个丫鬟竟自告奋勇说:愿意替小姐嫁到陶家为妻。

与陶澍黄丫鬟同剧情电视剧《错点鸳鸯》剧照

黄家人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他们仔细一寻思:这陶家人根本没见过黄家小姐,即便见过也并不一定记得她长大的样子。这样一来,冒名顶替不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随即,黄家人决定:为让真正黄家小姐顺利嫁入吴家,冒险让黄丫鬟嫁给陶澍。

实际上,黄丫鬟是具备顶替黄家小姐的条件的,一来,她姿容出众;二来,她懂得随机应变,这点从她主动提出要嫁入陶家便可见一斑;三来,她在黄家多年,熟悉黄家人,所以冒名顶替不易被外人察觉。

此计一出,黄家人立马松了一大口气,黄小姐大喜道:这下好啦,本小姐终于可以顺利嫁入豪门了。之后的发生的一切都让黄家人欢欣鼓舞:黄家小姐嫁入吴家,黄丫鬟也顺利嫁给了陶澍。

话说,黄丫鬟嫁入陶家后,因心里有愧所以对陶澍特别好,她不仅无微不至地照顾陶澍还一心鼓励他考取功名、建功立业。

而陶澍在娶了黄丫鬟后从来未怀疑过她的身份,这一方面与黄家的瞒天过海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善解人意的黄丫鬟。

陶澍多少觉得自己这般家境却能得妻如此简直是天上掉了馅饼,带着这种相反的他自然对妻子分外爱惜。为了不辜负妻子的所托,他便日夜苦读。

陶澍与黄丫鬟婚后第四年,即1802年春,他便中进士,为第63名;四月,参加殿试,为二甲第15名;朝考,嘉庆帝召见,定为第55名。

也是自这年起,陶澍开始名扬安化,毕竟,他是安化这个小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

消息传回家乡时,曾经为避免嫁给陶澍而嫁入吴家的黄家小姐惊呆了!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初看不上眼的穷小子竟会成为当地最权贵的角色。

同时,在陶澍功成名就这段期间前后,黄家小姐所嫁之人竟在一次纠纷中,被殴打致死了。吴家少爷,即黄家小姐丈夫死后,吴家老爷因不堪打击也跟着一命呜呼了。自此,黄家小姐成了孤家寡人。关于这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史载:

“后吴姓恃富,又占曾姓田,两相譬斗。吴子被欧死,吴翁亦继卒。族中欺黄女寡弱,侵吞其田产殆尽。”

这样的结局,显然是黄家小姐做梦也没料到的。

失去靠山后,黄家小姐整日被族人们欺负,最后竟落了个被“扫地出门”的境况。而当年的黄丫鬟则相反,因妇凭夫贵,她成了一品诰命夫人。

与陶澍黄丫鬟同剧情电视剧《错点鸳鸯》剧照

后来,陶澍在父亲去世回乡守丧时才得知了自己夫人不是黄家小姐的真相。但得到一切原委后,陶澍却并没有追究夫人冒名顶替之最,相反他对她比以前更好了,因为她相信:她和他是天注定的缘分。

与此同时,善良的陶澍还因怜悯黄小姐的凄惨遭际派人给她送去了五十两银子度日。

当在破屋里的黄小姐收到昔日订婚夫婿的五十两银子时,她整个人都怔住了。这段过往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时文毅(陶澍)已贵显,以丁外忧归里,始悉其颠末,怜黄女(黄小姐)在窘乡,赠之五十金。黄女愧悔欲死,口抱银号泣而不忍用,旋为偷儿窃去,忿而自缢。”

这段文字也详细记载了黄小姐的最终结局,那就是:她因不忍用陶澍给她的五十两银子终日抱着银子哭嚎,最后钱被小偷偷走后,她因悔恨愤懑而上吊自杀了。

这个故事里两个女主人公的结局,究竟是命呢还是其他呢?

相关参考史料:

《北东园笔录初编·卷六》、《清稗类钞》、《清史稿》


记者李满


标签一:被骗

关于陶澍娶妻时被骗的故事,记载在梁恭辰所著的《北东园笔录》中。陶澍年轻时,曾与一黄姓人家,许下一门亲事。不想同县吴姓有钱人,也看上了黄姓女子,许以黄家重利,娶作小妾。见钱眼开的黄父答应了这门亲事,移花接木地将丫鬟许给陶澍。

成婚后,丫鬟将实情如实告知,但陶澍并不介意,将冯京当马凉。反而在“马凉”日后落难之时,以五十两相赠,传为美谈。而留下“马凉”了,站在原地,“斯人独憔悴”的场景。

标签二:清朝名臣

陶澍嘉庆七年进士,当年位列为二甲第15名。历任翰林院编修、御史,福建、安徽等地的布政使、巡抚,道光朝更是出任两江总督。纵观陶澍一生被认为是经世派,不在是坐而论道,是直面时局,关心民生,多个领域锐意进取。

1.漕运:即粮食的运输。政府将各地的粮食经由黄河、淮河等河道运往京城,称为“河运”,明清设有“河道总督”,负责河道堤防、疏浚。但河运耗时、费用高,性价比低。元朝一度采用海运代替河运,进入明朝又放弃了海运,转为河运。道光五年,洪泽湖决堤,造成运河不畅。陶澍力排众议,雇佣沙船运送苏州、松江、常州等四府一州的漕粮经由海路,运送至天津,从而恢复了漕粮海运。被认为是“利国、利民、利商”之策。2.盐务:官府与盐商暗中勾结,控制食盐价格,坐享价差,形成了垄断集团。既不利于人民,也与利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陶澍上任后,推出15条章程,改革盐务。其次,实行票盐,即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取票盐,按照票上配额经营盐务。从而避免了官府中饱私囊,确保了财政税收。仅此一项,陶澍便收取了二千四百万两税银,无疑对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是好一阵“及时雨”。


此外,陶澍还爱民如子,在京设立了“悦生堂”,相当于福利院,救助老弱、残疾等弱势群体。而且是个坚定的禁烟派,清正廉明,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

辟谣

官声不错,也引起了古代“自媒体”的关注。不过陶澍娶妻时被骗,更是是“绯闻”,人红是非多嘛。理由有三:

  1. 陶澍所著《处士黄殿元墓表》,类似于陶澍为岳父所做的墓志。记载:黄崇榜(即上述黄姓人家)并没有吴姓女婿;
  2. 黄女由其祖母陶氏抚养长大,而陶氏娘家与陶澍是近邻,两家关系和睦。在封建森严礼法之下,黄姓人家易女而嫁的做法,需要承担道德上极大的风险;
  3. 陶澍此时已是名满全县,前途无可限量。黄女作为书香门第出身,应该也对陶澍是满意的,对于断不会,自毁前程,嫁作小妾。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晚清,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湖南大才争相出世,但造出这一泉涌之势的却是少有人知的道光朝的名臣,陶澍。

一生专治清史的史学名家萧一山对陶澍的评价既宏大又客观——

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之人才不能蔚起,是国藩之成就,亦赖陶澍之喤引尔。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标榜经世,受陶澍、贺长龄之薰陶者也。

从这番评价可以看出,湖南大才蔚然而起,一是受了陶澍经世之学的熏陶,二是受了陶澍的大力提携栽培。

曾国藩与陶澍的交际渊源稍浅一些,另两位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左宗棠则与陶澍有着极深的渊源。

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若没有陶澍对他超凡脱俗的赏识与点拨,年轻时很放浪形骸的胡林翼很可能废掉;左宗棠是陶澍的儿女亲家,要知道左宗棠与胡林翼可是同辈人,陶澍能以两江总督东南第一封疆大吏的身份与落魄晚辈书生结成儿女亲家,只此一点就可看出陶澍爱才惜才的胸襟与眼光,可以这么说,没有陶澍以这种方式为左宗棠镀金,左宗棠再自诩为诸葛亮再世,可能最终也出不了。

晚清三大顶级名臣,两个直接踩了陶澍的肩膀,可见陶澍对湖南大才崛起的贡献有多大。

现如今,陶澍之所以名气不大,实在是因为早死二十年的缘故,太平天国兴起,名臣奋起时,他已逝去了二十多年,属于典型的治世之能后世不知,继往开来之功当时可鉴。

陶澍是有清一朝,湖南走出来的第一位封疆大吏。

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陶澍出生在湖南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少年时代一直随科场失意的文人父亲陶必铨苦读,以至于苦读出一段佳话——父子二人在河边筑“印心石屋”,常年苦读,终在二十三岁时金榜题名,道光帝后来曾两次为这一对父子的苦读石屋御笔题额。

陶澍娶妻被骗,这是清代文学家梁恭辰在《北东堂笔录》中记载的一段名臣轶事,说的正是陶澍寒窗苦读时的一段辛酸往事。

嘉庆三年(1798年),十九岁的陶澍正准备参加乡试,安化县一黄姓人家因看好陶澍的科举功名路,与陶家定下亲事,两家约定,待陶澍参加完乡试,才子佳人即完婚。

哪知道,陶澍却在随后的乡试中名落孙山,黄姓人家将这一挫折看在眼里后,犹豫了,黄家担心陶澍可能会步其父陶必铨的后尘,一生能读不能试,终归是寒酸命。

黄家想悔婚,黄家小姐亦有此意,因为拿不出说辞理由,最后竟使了个调包计,让家中的丫鬟冒充小姐之名嫁给了陶澍。

而这位黄家小姐呢,随后便嫁给了地方上一个姓钱的地主富户。

然而,黄家用骗局将这一桩婚事忽悠过去后,陶澍随后却迎来了科举仕途的远大前程,当初的穷书生一路高升,到四十出头时已成了封疆大吏。

而反观当初那位眼拙势利的黄家小姐,命运则急转而下,她嫁的那个钱姓地主,因为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竟在一场械斗中被打死了,而她本人也在钱家破败后被赶出了家门。

长久以来,陶澍并不知道自己的婚事里还有这么一个骗局,到他已成两江总督时,她的原配也就是当初那个冒名顶替的小丫鬟害怕了,只好向总督大人和盘托出。

陶澍何许人也?当听到这一切时,当然是只念小丫鬟一路追随持家的功劳,丝毫不在意当初的污点。

对原配是以德报怨,对黄家小姐又当如何呢?

只能略表心意,送去五十两黄金接济生活。

然而,当看到这五十两黄金的时候,黄家小姐悔恨不已,但为时已晚。

有一种说法,黄家小姐因经受不住这种刺激、打击,最后自缢了;另一种说法,黄家小姐在陶家的庵堂里带发出家了。

整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既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味道。

但很遗憾,轶事终归是轶事,不是历史的真相,陶澍在嘉庆三年(1798年)与安化县一都河曲溪人黄德芬完婚,是有明确记载的,原配被调包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文人之所以在陶澍身上杜撰这样的轶事,大概也是因为他的经历很适合演绎一个道理——

莫欺少年穷!


黑句本


清朝名臣陶澍(shu),绝对是一个被人们忽略和遗忘的牛人,他的知名度严重和其成就不符。

大家可能对陶澍很陌生,你可能知道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林则徐等人。但你不知道这些人曾和陶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被陶澍举荐或被提拔过。

比如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左宗棠这个这个后起之秀和陶澍是儿女亲家,陶澍在退休前曾力荐林则徐接替自己的两江总督之职,曾国藩被陶举荐给了道光皇帝,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魏源,曾拜倒在陶澍的门下……

可以这样说,陶澍慧眼识珠,有伯乐识千里马之能,称晚清的伯乐不为过也。

然而就是这样的伯乐,年轻时却没有一个伯乐看出他是一匹千里马,甚至他的准岳父母竟然欺骗他。

陶澍在19岁时被人骗婚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23岁时(1802年)中进士,随后进入宫中成了道光皇帝的御用秘书,出任翰林编修。

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50岁时(1830年)官拜两江总督,60岁时因中风倒在了总督府,两年后,62岁时去世。

从上可以看出,陶澍从23岁开始发达,但在之前却不顺利。原来他在17岁时曾落榜了,在19岁时,父母为他寻了一门亲事,和安化县一女子黄德芬订了婚。

然而就在迎娶黄小姐之际,黄家突然变卦要悔婚,说这婚不想结了。(问题来了)黄家为何要这样做呢?

原来黄家是当地一富户,而陶家则是一耕读农家,陶澍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

黄小姐的父母之前答应婚姻,是觉得陶澍一定能金榜题名,谁知陶澍名落孙山落榜了。

小姐父母害怕未来的女婿和他老爸一样当一辈子教书先生,所以有悔婚之意。

恰在这时,附近乡的一马姓富户向黄家求婚,黄小姐的父母一掂量,觉得马家骡、马土地多,把女儿嫁给马公子肯定比陶澍强,于是就答应了马家求婚。

然而陶澍娶亲的队伍马上要到了,这可急坏了黄家上下。

就在这时,黄小姐的丫鬟于姑娘主动提出代小姐出嫁,平时小姐对丫鬟情如姐妹,丫鬟有报恩的意思。

黄小姐大喜过望,总算丫鬟解了燃眉之急,就这样,于姑娘“桃代李僵,姊妹易嫁”嫁给了陶澍。

没过多久,黄小姐欢欢喜喜嫁给了马公子。

由于古代结婚前,男女双方都没见过面,于是丫鬟替嫁一事瞒过了陶澍。

转眼四年过去了,陶澍在23岁高中进士,然后春风得意步入了仕途,最后成为了一方封疆大吏,原配(于氏)也被封为了一品诰命夫人。

就在陶澍志得意满时,偶然得知了骗婚真相,同时得知了黄小姐的近况。

原来黄小姐嫁给马公子后,黄家家境每况愈下。到后来马公子和同族兄弟争土地起了纠纷,最后贪上了官司,家中财产败光不算,马公子还输了官司。

一气之下马公子服毒自尽,只留下了孤零零黄氏一人。

等陶澍回家后,问于氏到底怎么回事?当时吓坏了原配夫人,于氏把当时的情况一五一十说了,最后跪求陶澍高抬贵手。

陶澍急忙把夫人搀扶起来,坦然一笑安慰夫人道:“人生富贵天注定,夫人乃旺夫相,嫁给我后,我的仕途一帆风顺,岂不是天意乎?”

陶澍胸怀大度,并没有追究夫人的冒名顶替之罪,而是对她恩爱如初。

不仅如此,陶澍因同情黄小姐的遭遇,派人给她送去五十两银子。

黄小姐因懊悔羞愧,竟抱着银子嚎啕大哭起来,心想“我的命好苦!本来这一品诰命夫人的是我的,谁知被丫鬟得了。”

黄小姐肠子都悔青了,哭累了昏昏睡去,当她醒来时,发现银子都被贼人偷走了。黄氏人财两空,经不住打击,最终悬梁自尽。

其实这都是命,怨不得别人!


秉烛读春秋


陶澍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太为人熟悉,不过说起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这些名字恐怕就没几个人不知道了。那么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如果没陶澍的赏识与提拔可能就没上面提到的这些晚清名臣们日后的成就。陶澍绝对是一个知名度与成就严重不匹配的人物。中国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鸦片战争以前的整个古代《中国历代名人词典》一共收录名人3005人,其中湖南籍仅有23人,占0.77%;而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名人共750人,其中湖南85人,占11.33%。可以说湖南在近代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谭嗣同、宋教仁、黄兴、蔡锷一直到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有10人,占19.2%。在1955年9月授予的10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湖南人有3位;在人民解放军的10位大将中湖南人有6位;在57名上将中湖南人有19位;在100多名中将中湖南人有45位。由此可见所谓”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说法是相当有根据的,那么开启湖南人才井喷现象的标志性人物是谁呢?也许在大家过去的传统印象中这个人应该是曾国藩——毕竟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胡林翼等晚清名臣都得自于他的赏识提拔。不过实际上真正开启湖南人才井喷现象的人是陶澍:贺长龄、林则徐、魏源、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这些在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熠熠生辉的人全都深受他的影响,以致于后来张之洞评价称陶澍为“道光以来人才第一”。陶澍究竟有哪些事迹当得如此的称谓呢?

嘉庆、道光年间湖南出现了以陶澍、魏源为代表的“湘系经世派”,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经世意识,主张积极入世,通经致用,“治国、济民、平天下”,大力推行改革措施,陶澍的经世思想和经世功绩对日后的林则徐、左宗棠等人的世界观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作为经世派另一代表性人物的魏源早年就拜在陶澍门下。陶澍自己的为官经历也是讲求经世致用的,所以他一生的政绩其实是相当突出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知名度和他的成就贡献完全不匹配。话说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陶澍被升任巡漕大臣的陶澍奉命巡视江南漕务。当时京城及周边地区官员、军队、百姓的口粮主要由江南地区通过大运河北运,朝廷为维持这一事关帝国安危的生命线而专设了漕运衙门,这在当时可是一大肥差。陶澍上任之前就听闻漕运系统贪腐成风。十月三十日他到达江苏省江浦巡漕衙门入住,各级漕运官员纷纷前来拜会这位朝廷钦命的巡漕大臣。陶澍以沿途劳累为由,一个也不接见。委托随巡人员代收礼品礼物,一个个登记送礼人姓名、礼品种类、数量。然后他派人到各地明查暗访,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了贪官污吏的数额和贪污的手段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十天后陶澍才接见这些漕运官吏,只见巡漕衙门口站立20个兵丁,厅门上悬挂着陶澍写的一副对联: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等漕运官吏进入大厅后陶澍把惊堂木一拍厉声质问道:“你们薪俸不高,要养家糊口,哪有上千银两和珠宝玉石、珍贵礼物送上司?显然是来源不明。所送礼金礼品全部没收归公,交地方作为修建书院之用,解决失学儿童入学问题。各地所欠漕粮限在一个月内全部交还清楚,违者从严惩办”。据《清史稿·陶澍传》记载:“陶澍巡漕仅半年,办500万石之米运抵燕京,为前后十年所未有。”故江南一带称陶澍为“陶青天”。陶澍严惩贪官的故事,至今还在江苏扬州、两淮一带流传。

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各省钱粮亏欠均在两三百多万银两,其中最严重的安徽达到了一千多万银两。公元1821年道光帝登基后四川总督蒋攸锆向道光帝奏报:陶澍在四川任川东兵备道期间治理有方,政绩昭著,治行为四川第一,堪胜大任。于是道光帝在养心殿召见陶澍,提拔陶澍为安徽省布政使,主管全省粮钱和人事。在此之前安徽钱粮清查年年进行,终因官官相护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过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虚应故事。陶澍到任后立即调集藩司衙门原有档案,建立清查局,组织专门班子清理各州县亏欠钱粮数额。并按地方官员、年份、数额落实清查欠款情况,累计有渎职亏欠官员62人。陶澍分别根据情况予以处理并制订《追捕章程》,限期追回欠款,上缴了国库。《清史稿·陶澍传》载: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陶澍自为布政使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三十余年亏欠积案,豁然一清。陶澍自此获得了“理财专家”的美称。历代封建王朝盐铁之税与田税同为国赋之主要项目。道光十年(1830)陶澍出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清代的地方督抚中有最为重视的就是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前者事关政治中心京畿重地的安危,后者事关朝廷财赋要地江南的兴衰,而盐政又是江南经济的重中之重。陶澍到任后先是裁减总督衙门和盐政衙门的机构编制,接着又废除了明代以来的“纲盐制”,实行票盐法:任何人只要按章程纳税,发给票证,凭票运盐、销盐,只认票不认人。由此避免以前大盐商勾结官府垄断行业的现象,杜绝盐政衙门的贪腐现象。

不过仔细说起来陶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之举当属海运漕粮:清代的经济中心位于江南地区,北方的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的粮食产量并不足以供给庞大的人口,为此必须将江南鱼米之乡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以解决当地百姓、官吏、士兵的吃饭问题。然而清代黄河屡屡泛滥,以致于大运河上的漕粮运输往往为洪水阻断。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就曾下旨让大臣们商讨改由海路运输粮食是否可行的问题,然而满朝文武多是因循守旧之辈,以致于海运的提议在提出百年之后仍未能加以尝试实践。道光四年(1824年)冬因黄河水倒灌洪泽湖,淮安清江浦高家堰大堤溃决,高邮至清江浦一带运河水势微弱,漕船无法通行,京城粮食供应告急,被粮食危机逼得着急上火的道光皇帝下旨再议海运一事。这时陶澍联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江苏按察使林则徐积极倡导海运。道光五年六月二十陶澍抵达淮安清江浦视察河漕:时值盛夏,数万运夫烈日下挥汗如雨,扛米翻坝,他见之不禁动容,也因此更坚定了海运的决心。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初一在道光皇帝下旨商议海运的整整一年后清代有史以来第一次官方海运正式启动。十天之内每天超过90艘商船前来兑运,共装米粮80万石。以当时的装卸技术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速度,可见陶澍等一众官员筹划之精,督办之勤。大约一个月里,有不下1000余艘运粮海船,出长江口扬帆北上。随船押运参将关天培抵达天津后,于三月十五报告称:已查明到岸进口船424艘,后继船只390余艘“不日可来”。漕粮海运的首航,显然相当成功。海运漕粮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严峻的粮食危机,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海运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陶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仅限于他本人的廉洁奉公和锐意改革之外,同时他也是一个慧眼识人的伯乐,大量人才因他而获得提拔任用,在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林则徐、左宗棠、胡林翼三人:1814年冬陶澍发起组织诗社,林则徐经友人介绍加入。陶、林两人成为诗友后由于志同道合、性格相投关系逐渐亲密——两人是朋友,也是上下级,事实上林则徐一生都视陶澍为前辈。两人携手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兴办教育、严禁鸦片。胡林翼是陶澍亲自选定的女婿,此人早年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以致于连陶澍的母亲都责备儿子不给找这样一个女婿,可陶澍却断定胡林翼日后必成大器,后来胡林翼果然官至湖北巡抚,成为湘军元老。陶澍不只有女儿,也有儿子,他给儿子也说了一门亲事,不过女方可不是门当户对的达官贵人之家,女方的父亲不过是一个还没出仕为官的举人而已,可您要是知道这个举人就是日后的军机大臣、两江总督、收复新疆的大功臣左宗棠还会觉得陶澍没眼光吗?这还只是陶澍直接发掘的人才,至于受到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而涌现的人才就更多了:可以说后来的谭嗣同、蔡锷一直到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很多人都继承了陶澍的经世致用思想。清史专家萧一山因此评价称:“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亦赖陶澍之引喤尔。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标榜经世,受陶澍、贺长龄之薰陶者也。”由此可见陶澍对近代湖南人才涌现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慧眼识人的陶澍直接推荐提拔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晚清湘籍人才,二是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后来的湖南学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到这儿是不是觉得陶澍这个人很牛啊?可就是这个牛人早年曾经历过一次骗婚事件。这也算是陶澍人生中一桩奇闻异事吧,那么陶澍是如何处理这次骗婚事件的呢?

1779年陶澍出生于安化县一个落魄的书香世家,父亲陶必铨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陶必铨尽管在当地也算有才华的人,可不知道是运气差或者确实是能力不够,反正他参加科举考试一直是没考上,所以只好在家以教书为生。由于陶家的家境并不好,所以陶澍从五六岁就开始砍柴、放牛、打渔,但他总是书本不离身:只要一有空闲就勤学苦读,树荫下、石头上都成为他的天然书房。陶必铨看到陶澍天资聪颖且如此好读,于是就决定在几个孩子中重点培养陶澍——把他送到私塾“水月庵”读书。陶必铨也许是因为自己没考上,所以就对陶澍抱有格外的期望,就想着能让儿子替自己圆科举梦。陶澍19岁那年就是肩负着父亲的这种期望去参加乡试的。要说陶澍的文化水平还是很高的:他十一岁就能巧答妙联,十二岁就能写八股文。十三岁时陶澍伯父的油榨作坊开业,于是就想请人写一副对联取个好兆头,但连请了几位有名的秀才作对联都不满意。陶澍知道此事后就到伯父家毛遂自荐,稍微思考后一挥而出: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此联气势宏伟、珠联璧合,对联中倒嵌“榨油”两字,凸显主旨,十分切题。从此陶澍就被邻里坊间称为“神童”。闻名邻里的“神童”陶澍要去参加乡试这件事很快就传遍了。当地一个姓黄的大户人家就觉得即将参加乡试的陶澍是一潜力股,于是就想着在别家下手之前先跟陶家结成儿女亲家。黄家人上门向陶必铨提亲,于是双方就约定:等陶澍参加完乡试回来后两家人就操办婚事。

不过黄家其实是由自己的小算盘的:如果陶澍真的是潜力股,那么此次乡试对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如果失算走眼,那么就要另想办法了。结果陶澍还真就落榜了。黄家人得知陶澍落榜的消息后实际上就动了悔婚的念头。不过在那个时代悔婚二字着实不是什么好字眼,尤其是作为女方提出悔婚会对待嫁姑娘的名声造成极大的损失。偏巧这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邻村有户家境殷实的吴少爷在老婆死后打算续弦,偏就看上了黄小姐。那时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际上陶澍和黄小姐在此之前压根就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识谁,于是黄家一合计让家里的丫鬟冒充小姐嫁给了陶澍,而真正的黄家大小姐就嫁给了财大气粗的富商吴家。在黄家人看来这样操作简直太好了:不仅能保住黄小姐的名声,还能让她另谋夫家;陶家那边也没伤了和气,万一陶澍将来真有出头之日,那么自家还多了一座靠山。反正陶家人都没见过黄小姐,不知道她长什么样子。陶家人不知道嫁过门来的“黄小姐”其实是冒牌的,仍按娶妻的礼仪大办酒席宴请宾客,一家亲戚好好庆祝了一番。然而到了晚上一对新人被送入洞房后却全然没半点喜色:新娘子黄德芬端坐床前,心如万蚁噬心;一旁站着的新郎官陶澍则一言不发,似有心事。

”黄小姐“心知自己是冒牌的,有此反应不足为奇。那么大喜之日陶澍也情绪不高呢?莫非他已看出端倪?他还真看出这个”黄小姐“是冒牌的了。善于识人断物的陶澍观察力是相当细致入微的:他一看就发现谁家的大小姐会有一双大脚呢?只有终日做粗活的丫鬟才会有这样的大脚嘛。尽管陶澍看出来了,但白天在婚礼上他并未声张,因为这事一旦被捅破,那么势必使陶家、黄家两边都颜面扫地。现在到了两个人独处的时间他依然没说破此事,因为他在等新娘子自己说出来。眼前端坐的新娘子自然不知道这个已成为她丈夫的男子心中所想,可凭借女人敏锐的第六感还是能感觉出:他似乎已看出她并非“原装”小姐。再说能瞒得了一时,还能瞒一世?要知道为了圆一个谎话往往要说无数谎话才行。避免这种局面出现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圆谎话之前先将真话说出来。思来想去后黄德芬最终道出实情并祈求陶澍原谅。陶澍听了”黄德芬“的坦白之后高兴地对黄德芬说:“我观你良久,早知你并非黄家小姐。我之所以不言不语,就是在等你将实话讲出来。不然你我夫妻二人往后必生间隙。””黄德芬“本来还带着一丝歉疚,可是听了陶澍的话之后她忽被一股暖意取代。从这一刻起她下决心要一辈子忠于夫君。

中国古代本质上是一个男权社会,女子很少能在史册中留下姓名。这位成为陶澍夫人的冒牌黄德芬小姐的真实姓名并未留下,所以我们姑且还是称其为黄德芬。不知道这位黄德芬小姐是不是有旺夫命:她嫁到陶家后陶澍在事业上就有如神助。第二年陶澍中举;第四年陶澍成为安化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这下黄家人彻底傻眼了,令黄家人傻眼的还在后头:因为陶澍为官清廉、治理有方,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在此期间陶澍还奏请皇帝为他的夫人黄德芬赐封一品诰命夫人。道光元年(1821年)已是一方封疆大吏的陶澍衣锦还乡。这时当年嫁入吴家的真黄小姐日子可并不好过:这时吴少爷已病死,黄小姐在吴家受人虐待,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陶澍知道后就以夫人的名义送去50两银子。羞愧难当的真黄小姐准备上吊自杀,幸好被人救下。陶澍得知后专门拿钱买了一栋房子给真黄小姐居住并定期给她送钱和食物。

从陶澍早年这一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心胸气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他在对待自己的终生大事上同样表现出他的慧眼识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黄德芬不愧是陶澍的终生伴侣,陶澍一生的成就在一定意义得益于自己这位夫人扮演了贤内助的角色。1839年陶澍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2岁。陶澍死后江淮盐商集资4万两白银捐赠给黄德芬,以便她晚年能过上好日子。可黄德芬拒绝了这一笔巨款并说道:“夫君生无亏,死无欠,不要污染吾夫子。”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夫君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亏待你们,死了也没有欠你们,请你们不要以这种方式玷污我夫君的清名。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陶澍?这人的名字大家伙瞅着有点生,所以开头的时候,老梁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人,打个底,然后在来解决题主的问题。

陶澍满清那会临幸嘉庆,道光二帝的名臣。脑壳上帽子那是一顶比一顶大,官至两江总督,还贴着太子少保的衔。

尤其是道光对陶澍那叫个器重,当年俩人第一次见面,就谈的不错,之后两天就见了三次面,一次就唠叨两三个时辰。就这环境,陶澍想不发达都难。

而陶澍最大的优点就是瞅人的眼光贼准。左宗棠,大家伙知道不?两人是儿女亲家。当年和左宗棠初次见面,那叫个一见如故。您说说,这头一次见面俩人聊天都能聊一整天,最后感觉不过瘾,大晚上点根蜡烛继续聊,两人这就成了忘年交了。

不久,左宗棠奔着京城去会试,这一家伙下去有点倒霉——名落孙山。

人家陶澍听了这信,直接将左宗棠接到自己个的家里盛情款待,期间指着自己那两江总督的办公桌说:“小子!爷们看好你!我是老了,瞅见那个位置没,它一定是你的。”

弄的左宗棠都不好意思了。

接着陶澍趁热打铁:“之前我一直不好意思提,现在我厚着脸皮给自己二小子,向你讨个女儿做儿媳妇,咋样?”

瞧人家这事办的利索不。之后陶澍被老黑老白邀请去喝茶,就让左宗棠照看自己个的家人。而左宗棠在安化桃园别墅,也就是陶澍的家里一住就是七年,一边教导陶澍的二小子,也就是自己个女婿,一边帮着打理陶家的家业。

到了最后左宗棠的名气远超陶澍,两江总督的帽子都是最小的,入驻军机还当了大臣,就这位置放过去,那也是宰相啊,但左宗棠却一直以自己是陶澍的继承者自居。

好了有了前边打底,咱再瞅瞅题主这事到底是咋回事呢?

开头的事

这事在正史上他就没有提过,只是在满清文学家梁恭辰的《北东堂笔录》中提过这事。这事在当时传的神乎其神的,都有好几个版本,最后连道光都知道了,接见陶澍的时候,八卦一样向陶澍打听过。

所以这事应该是有的。那么老梁就把这事的经过详细的说明一下。

这么说吧,老梁觉得陶澍这岳父一大家子就是一窝棒槌,那俩眼珠子扣出来可以当泡踩着玩的存在。

陶澍的老爹——陶必铨,那是满肚子的墨水,名气大的很,可是他极度不适应科举这事,那叫个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辈子就一个职业——教书。那年月教书也只能填饱肚子而已,他还特别喜欢收藏书籍,好家伙这爱好直接导致了家里那叫个穷。

在这种情况下,陶澍就出生了。想必有陶必铨的熏陶,陶澍的才气那也是杠杠的,那小肚子里装的墨水不比他老子陶必铨少多少。

陶必铨瞅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这就找了一个姓黄的人家订了亲。

这老黄家家境好,能让他们家瞅上陶澍的原因就是陶澍那一肚子的墨水,就想着来个提前投资啥的,捞个官老爷亲戚的帽子戴戴。

于是两家人这就约定,乡试之后结婚。

你说也凑巧了,这乡试之后陶澍连个边都没摸到——名落孙山了。这事弄的,老黄家就琢磨,陶澍是不是像他老爹一样,光长才气没有运气的主,这辈子当官就别指望了。

就在老黄家犹犹豫豫的时候,这城里边有一个姓钱的富户,循着味就找来了。

“俺那黄脸婆刚死,现在寻思续个弦啥的!转脸就听说你家要出阁的闺女长的那叫个水灵,听的俺心痒痒,把你女儿嫁个俺咋样?”这老钱上了门就提亲。

老黄家感觉这官老爷亲戚的帽子捞不到,捞个有钱人亲戚的帽子也不错,一家人关起门来商量,最后把问题推给女儿,让她自己做主。

得,你说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她能有啥见识。开头瞅着陶澍家里那黑锅底一样的房子,就老大的不乐意,现在让她自己决定,那还用选吗?直接就投了老钱家一票。

好吧,老黄家这主意是打定了,可这和陶澍的婚事咋整?

您要是直接拒绝,这名声你要不要?毕竟人家陶澍没有啥错不是?

这时候,黄家小姐的丫鬟站出来:“要不把我嫁出去吧,反正陶澍也没有见过小姐是啥模样?”

老黄家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一拍大腿根子就这么决定了。

丫鬟出嫁的那些个陪嫁一样都不少,丫鬟这就嫁过去了。陶澍不知道啊,喜滋滋的就把这婚事给办了,美滋滋的入了洞房。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咋说呢?这丫鬟那就是个旺夫的命,忙里忙外的承担了陶澍家里的事,还鼓励陶澍安安心心的应考。

陶澍这抡起大笔杆子,在科举的路上一路猛冲,他二十三岁那年,用手中的笔杆子终于捅开了进士的大门,成为了安化县那嘎达第一个进士。

那叫个美,骑着高头大马,满大街乱窜,一帮子平头老百姓凑热闹一样的看着。

结果

啥叫旺夫啊,这就是!嘉庆朝的时候,陶澍这就一敲门砖丢过去,就进了御林院,一路走过来到了道光朝,最终就坐了两江总督的位置。

那丫鬟也顶上了一顶一品诰命夫人的帽子戴上了,戴上这帽子的丫鬟,瞅着这帽子小心肝扑通扑通的跳着。

这咋整呀?原先就想着,陶澍撑死了弄个七品芝麻小官坐坐就得了,再不济当个教书先生也不错,起码一家子吃喝够了就成。可您这要么不发达,这一发达,连带我这个丫鬟命,居然也捞了一顶帽子戴,这玩的有点子大了。

这丫鬟乘着晚上,老陶高兴的时候,就把这事前前后后都交代了。

听完老陶乐了:“我以为啥事呢?就这事!你在老黄家是丫鬟的命没错,这到了老陶家那就是老陶家的大老婆?再说开头的时候家里有啥?你不是赔着俺走过来了吗?现在要啥有啥!这就不是个事,好了我知道!以后就要别提了!现在挺精神的,咱忙乎一会,累了再休息?”

“瞧你个死样?”……

好吧,这事到这也就那样了,老陶家就算翻过去了。

那么老黄家呢?

这黄小姐她的命可就薄了一点,人是嫁过去了,这老钱就是个和地皮横和老天爷横的主,欺男霸女的啥事都干的主。有一年感觉自己的屁股挺大的,非要抢占别人的土地,结果就引发了械斗,这感情好被人家一家伙就给弄死了。

大家伙也知道那年月,男人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这顶梁柱塌了,首先就是那些个亲戚上门,把这姓钱的家产一股脑的分了,最后一脚就把这黄小姐给踢出了大门。

得,连家都没有了。

开始的时候,陶澍脑袋上的官帽子还不够大,这黄小姐的生活那叫个凄惨,到了陶澍做了赏析按察使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对这黄小姐还照看一二。

最后丫鬟知道了这事,回乡把黄小姐接到了陶澍的老屋里养了起来。

当陶澍当了两江总督的时候,陶澍特意回了趟家省亲,结果就把这黄小姐给刺激了,拉个绳子就上吊了。

一说这黄小姐就死了,另一说是黄小姐被救了回来,蹲在陶家的庵堂里带发出家了。

这事也就这样了,也没啥好说道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因为是益阳人的缘故,所以我和陶澍也算的上是老乡,本人有亲戚在安化,所以也去过陶澍故居,他的一些情况听当地人也说起过。

陶澍生平

陶澍是益阳安化小淹镇沙弯坪人,清代经世派代表人物,生于1779年,1801年参加北京的会试,名落孙山,留京温习功课,来年也就是1802年考上进士,成为了安化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当年23岁。之后,历任任翰林编修、国史馆纂修、詹事府詹事、记名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会试同考官、会试内监试官、巡视中城、户科给事中、巡视南漕、吏科掌印给事中、道员等官职,在任上陶澍矜矜业业,恪尽职守,政绩突出,于嘉庆19年(1814年)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任命川东兵备道,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山西按察使,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擢安徽巡抚。之后于道光十年(1830年),加太子少保衔,署两江总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逝于两江节署,时年62岁。晋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并祝名宦祠,於海州建专祠。

陶澍一生,可以说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少年刻苦读书,青年进士及第,壮年官场得意,晚年出任封疆大吏,位极人臣。

顺便说一下他和左宗棠的关系,左宗棠在发迹之前曾经和陶澍有过一面之缘,两人竟一见如故,后来左宗棠科场失意,陶澍与左宗棠结为姻亲,十分看好左宗棠。事实证明陶澍的眼光是非常好的,左宗棠后来也成为了封疆大吏,成就超过了陶澍。

关于陶澍娶妻被骗的事情

关于题目上所说陶澍娶妻被骗的事情,主要是出自于《北东堂笔录》,正史并没有说过,大概事情的经过就是,陶澍和当地一位黄姓人家小姐婚约在先,黄家人家境很不错,也看上了陶家读书人的身份,约定在陶澍乡试之后成婚。

而陶澍在第一次乡试的时候落榜,这就使得黄家有些反悔了,正好此时有一个钱姓的富户人家刚刚丧妻,也听说了黄家小姐的美名就上门提亲,想娶黄家小姐为继室。黄父当时有些犹豫,就征询了黄氏的意见,黄氏小姐听说钱家家境很好,因为贪图富贵而劝父亲悔婚,但是婚期也快乐,突然悔婚在名誉上就会受损,还可能吃上官司。于是他们就想出了让黄家丫鬟代替小姐与陶澍成婚的办法,反正陶澍也没见过黄家小姐。黄父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让家里的丫鬟代替小姐冒充黄氏嫁给了陶澍。

自从黄家丫鬟代替小姐嫁给陶澍后,尽心尽力地照顾着陶澍,鼓励丈夫不要气馁,再接再厉。于是陶澍在第二年考上了进士,之后一路顺畅,在道光年做上了两江总督封疆大吏的位置,于是黄家丫鬟也顶上了一顶一品诰命夫人的帽子。因为实在荣耀太大了,黄家丫鬟心有不安,就把事情前后告诉了陶澍,而陶澍也没有在意这个事情。

至于黄家小姐,嫁到钱家后,丈夫在一次和人争斗的时候被人打死,之后老丈人也伤心过度去世了,黄家小姐被钱家剔除了家门,日子过得非常穷困。后来陶澍听说了她的遭遇,便接济了她五十两银子,不想这些钱她舍不得用被人偷走,实在活不下去便悬梁自尽了。当然还有一说是出家了。

事件的真实性

我认为这个事情真实性并不强。

第一,按照陶澍的履历,他在第一次会试落榜之后,一直在京温习,没有回乡,所以也就不可能回乡成婚。

第二,正史记载他的妻子是黄德芳,字薆玉,本都河曲溪白棠冲崇榜公女,就是说,他的正妻姓黄,有字,不会是丫鬟。

第三,按照《北东堂笔录》记载,陶澍在当上两江总督的时候,他的妻子向他说出了事情真相,可要知道,陶澍当上两江总督的时候是1830年,其时陶澍已经51岁了,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也救市按照《北东堂笔录》所说的按个丫鬟,也应该50左右了,按照笔录所说,陶澍23岁的时候和“黄家小姐“成婚,也已经过去了28年了,时间这么长,两人的夫妻感情自然是很深厚的,这样的事情不至于会太过于忐忑。

第四,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悔婚这样的事情是归乡里的宗族管的,黄家小姐肯定是有人见过,如果冒名顶替,也肯定是会被人发现的,不至于近30年没有人发觉。按照婚姻习俗来说,黄家小姐嫁到钱家也是风光大嫁,这些事情陶家应该是知道的,难道是偷偷嫁到钱家?还有就是,按道理来说,丫鬟嫁到陶家后,也会回一下娘家,也会带上陶澍,陶澍到了黄家就看不出来?所以冒名顶替出嫁实际上可行性并不大。

第五,《北东堂笔录》的作者是梁恭辰,福建人,而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两个地方隔得非常远,这种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一般是很隐私的事情,梁恭辰怎么会知道呢?

所以鉴于以上的疑点,我认为冒名顶替出嫁的事情应该是杜撰的,真实情况应该如正史记载,就是黄家的小姐。


老威观史


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这个是怎么回事?被骗了什么?

说到陶澍,可能很多看的很眼生,说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估摸着好多人会念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或者另一个版本: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


(陶澍)

为什么说陶澍要说到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因为这两个版本中的名臣有两个跟他关系非同一般,两个版本中雷打不动的左宗棠和陶澍是儿女亲家,另一个版本中的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历仕嘉庆、道光两朝,官帽是越带越大,特别是受到道光皇帝的重用,坐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后加太子少保。

陶澍这个人眼光贼毒,胡林翼八岁的时候,他爷爷在益阳修志馆编修志书,胡林翼跟在爷爷身边,陶澍当时要赴任川东兵备道,顺路回老家探亲,见到八岁的胡林翼,不禁眼睛一亮,忍不住说了句:“我已得一快婿矣!”然后就让自己五岁的女儿和八岁的胡林翼订了娃娃亲。

陶澍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与左宗棠结识,这时候左宗棠是屡试不第,还是一介布衣,而且两人相差了三十几岁,封疆大吏陶澍却是和左宗棠相谈甚欢,一见如故。两人结识后过了两年,左宗棠再次去参加科考,结果又是名落孙山,回乡途中到南京拜见陶澍,陶澍不仅热情招待了他,指着总督之位鼓励左宗棠:“他日君当坐此,名位尚在吾右。”


(左宗棠)

陶澍还主动提出要和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让自己的独子陶桄和左宗棠的长女订婚,不久后陶澍过世,左宗棠到陶家任教,并帮忙女婿打理陶家事务,整整呆了七年。

再后来左宗棠的名气超过陶澍,成就也比陶澍高,成了军机大臣,不过左宗棠一直记着陶澍,处处以陶澍为师。

简单介绍完陶澍,让大家有所了解,再来说陶澍被骗的事,这事情在正史上没记载,不过清朝文学家梁恭辰在《北东堂笔录》提过这事,这件事在当时也是传的沸沸扬扬,连道光皇帝都知道了,在接见陶澍时,还向陶澍打听了一下,估摸着这事有几成是真的。



陶澍的父亲陶必铨是乡里的名人,满肚子墨水,可惜时运不济,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以教书为生,不过陶必铨虽然日子过的不怎么样,却喜欢买书藏书,陶澍在他老爹的熏陶下,才气那是杆杆的,名声也是在乡里渐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乡里一户姓黄的人家觉得陶澍是个潜力股,于是就和陶家订了婚,并约定乡试后结婚。

没想到陶澍这次乡试却是名落孙山没考中,这下子黄家有点不乐意了,心里嘀咕着这陶澍不会跟他爹一样吧,虽然满肚子墨水,运气却不怎么样,这官要当不成,女儿嫁过去不是亏了?黄家小姐心里也是这么寻思着。

这时候城里的富户钱老爷刚死了老婆,有意续弦,不知怎么的打听到黄家小姐长的很水灵,就向黄家提婚,黄家心里又寻思开了,这陶澍看来不靠谱,嫁给钱老爷这个有钱人,女儿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只是已经跟陶家订好了婚约却不好办。


这时候黄家小姐的丫鬟站出来,说:“要不我代小姐嫁入陶家吧,反正陶家也不知道小姐长啥样!”

黄家老爷一听,这个主意不错,黄家小姐看有人替他嫁给陶澍这个穷小子,更是巴不得,就这样蒙在鼓里的陶澍娶了个丫鬟,没想到这丫鬟却是有旺夫的命,嫁给陶澍后,陶澍在科场路上顺了起来,在二十三岁那年考中了进士,成了安化第一个进士。

此后陶澍是官越做越大,而丫鬟却是很担心,虽然夫妻俩感情好的很,不过丫鬟害怕陶澍知道真相后会嫌弃她,所以一直不敢告诉陶澍真相,到了陶澍坐上两江总督的位子,成为封疆大吏的时候,丫鬟也成了一品诰命夫人,这时候丫鬟感觉就跟作梦一样,自己只不过是代小姐出嫁,现在却成了诰命夫人,良心不安的她找了个时机跟陶澍说了实话。

陶澍一听却没当回事,说:“我还以为什么事了,虽然我是被骗了,不过我却是得了个好妻子,你嫁过来的时候家里穷的很,你不也没嫌弃吗,还陪着我一路走过来,你以前是丫鬟,现在是我老陶家的夫人,这就可以了。”


这事就这样翻过去了,这陶夫人得到陶澍的谅解,心里的石头是彻底放下来了,两人的日子那叫过的一个滋润。

而那个嫌贫爱富的黄家小姐嫁入钱家后,好日子却没过多久,有一年钱老爷非要抢占别人的地,结果发生了械斗,被人一锄头锄死了,这古代一家之主死了,寡妇日子可不好过了,家族亲戚欺负女人,把钱家财产分了,然后把黄小姐赶出了家门,这女人失去依靠,那生活过的真的是凄惨。

在陶澍官越做越大的时候,丫鬟听说了黄小姐的事,就拿了些银两去接济她,陶澍当上两江总督得知真相后,想想黄小姐挺可怜,就去看望了一下,没想到黄小姐却深受刺激,不久就上吊自杀了,有说当时就死了,也有说被救回来后出家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