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的诗词?

老福来了


一个问题,引发几则流传千古的故事……

话说当年,李清照女士一句“人比黄花瘦”的词句,引发了其夫赵明诚先生几多情怀,于是乎,寻词觅句,搜索枯肠,拈断了多久根胡须我们不得而知,终于没能把对方比下去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说当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沁园春.

雪》发表,引起巨大轰动。因为“不服”等各种原因,国民政府组织一班人马,兴师动众的何其不可一世,折腾了一整儿,最后却只能偃旗息鼓的徒唤奈何……

且说今天,许多诗词专家,谈学论道,说古道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若执刀牛耳一试,却实在难以恭维……

且不说满腹经纶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即就是“原来不读书”的刘邦,被乡邻称为无赖的刘三儿汉高祖,衣锦还乡时即兴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也不是后人或者时人可以轻易模仿的,而《沁园春.雪》虽然作于一个小小山沟,但伟大领袖的胸襟和气度之伟岸,又岂是谁人可以学的?

“诗以咏言,歌以咏志”。莫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且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我们来说,学习和了解诗词规律,抒发最朴素的真情实感,才是主要的。伟大领袖的光辉诗篇,多多鉴赏即可,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真要学习或者模仿伟人风范”,只会贻笑大方,而且,不仅仅是贻笑大方!


如義齋人


北师大康震:详解《沁园春•雪》

虽然词风雄壮,可是是在一个小山沟里写出的。



康震说他是小山沟里诞生的伟大诗篇。



能写出这样雄伟的诗词,

首先是因为毛主席当时的思想思维高度。他的思想高度不同常人,比一般人高了很多,这是建立在他读诗书、富有诗书气自华,胸怀天下诗书的前提下完成的。

他有感而发,与当时的境界、与中国当时的状态有关。当时的中国,就如同我在这个问答下发布的视频中提到的那样,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写出了长城和中国的一种名胜古迹,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暗中点写出中国当时所处的困难境地,他被这个困难境地激发自己的内心的激愤,所以写出了流传的名篇。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我在视频中也有提到。他运用了互文,比喻等等一系列的手法,让他的整个文章进行了再次升华。

所以毛主席能写出这样伟大的诗篇,是与以上这三点为主要的主观激发造成的。

可以在评论区里继续讨论哦~先看看我在这个问题上发布的视频~详细的讲解了这首词的形成。


四方国学


题主问: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的诗词?这种问法还不够严谨,应该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沁园春”是词牌名,写“雪”的也大有人在!只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压倒了众“鸟”之声。

提问有点幼雅!如何能写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样的好诗词?恐怕这样的人还没出生!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只有毛泽东才有如此的绝世佳作。

当年在重庆谈判时,毛主席发表了这首词,力压群芳,世人震惊,大气磅礴,喻义深刻……。蒋介石召集了一帮文人墨客,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无人能比。也只能甘拜下风。

诗人的眼界有多远,诗的意境就有多宽!没有阅历,没有思想,没有超人的眼力,没有惊人的气慨,绝对写不出如此精品!

鸿浩之声,划破长空。

燕雀之声,岂有洪钟?任你闭门造车一百年,没有真情实感,想写如此佳作,最终为空!世上只有一个毛泽东!

所以有些人舞点文,弄点墨,就想写出如此佳作,只是妄想!因为毛主席站得高,看得远,才有如此境界!因为我们孤陋寡闻,身在谷底,却想写山巅之景,闻所未闻,见非所见,凭空设想,更不可能!

最后,向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致敬!毛泽东千古!


老张9844


一言以蔽之,真不容易,这首诗词堪称千古绝唱,无人能及;说个笑话,笔者年轻时,凭一腔热血,曾经处心积虑,摹状描貌多次,想作出类似诗词;尽管苦心孤诣吟诵了很多篇,但手法、意境、情怀、文彩无一沾边,暗自羞愧后又不敢拿出来见人,最后自己焚毁了!


毛泽东同志有特殊的生活经历,有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有“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担当,有拯救民众于水火、驱赶外来侵略的气概与决心,有包容千古、预示未来的睿智,有无畏革命者的乐观与豪迈精神,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彩,才写出了空前绝后的壮丽诗篇,不服不行!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窖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作了著名的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出台了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被称为党中央的政治宣言:让当时国内各党各派精神为之一振,于朦胧的雾霾中看到了抗日战争必胜的希望曙光。



1936年早春2月,毛泽东以深邃的革命家的思想深度和集现实与浪漫主义为一身的诗人身份,挥笔而就,写成了《沁园春.雪》!


当时冰天雪地,给红军长征带来了困难与伤亡,但,智慧卓越的毛泽东无丝毫抱怨之意,而是以欣赏的目光 ,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了赞美!似乎匪夷所思,但你反复阅读,设身处地后又在情理之中!正是祖国英雄辈出,河山壮美!毛泽东才发出“还看今朝”,发出了要建立独立、民生、富强新中国的强烈愿望!

1945年8月,毛泽东为了民族利益,飞赴重庆与将介石谈判,10月7日,毛泽东以此词赠予民主党派人土柳亚子先生,对毛而言,也许根本不知道此词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据说,此词传开后,立即在当时文人荟萃的重庆引起了轰动,不单文笔简洁凝练、出神入化,而且陈述的场景独特瑰丽,很多所谓文学泰斗、墨客骚人从未经历过这种境界!但我们的英明领袖毛泽东身临其境了,并以非凡的勇气,坚定地回答了中国未来“谁主沉浮”的问题!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陕北的瓦窑堡会议上的决议一样,这首词用"空前绝后"来总结,是有根据的。我试说明如下:

据我所知,毛泽东长征途中写下了二首关于雪和雪山的诗词,一首是《七律.长征》,诗中有著名的句子: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十月,毛泽东又写了一首巜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与红军并没有翻越昆仑山脉,昆仑山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大山系,西起帕米尔高原,而最东端与四川的岷山山脉北端相接。

毛泽东在岷山一定能眺望到西侧那些白雪皑皑的雪山。

联想到一路上的风雨兼程、九死一生,毛泽东虽然处于冰天雪地中,却以广阔的心胸和豪迈的气概写下了这首词。

由于毛泽东的特殊革命经历,他和红军进入了我国的雪山、冰川地区,这里李白、杜甫等传统文人根本无法涉足,而以豪放、雄浑的边塞派诗人如高适、王昌龄、岑参。以及稍后的苏轼、辛弃疾等都无缘这种经历。

所以我用"空前绝后"作结论。

1935年十二月党中央在陕北瓦窖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如果说瓦窑堡会议是党中央的政治宣言的话,那么,随后于写于1936年初春二月的《沁园春.雪》则是以空前绝后的艺术形象,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从艺术上说,西部凯凯雪山给红军长征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牺牲,但他并没有对雪山冰川进行负面的描绘,而是把革命家的思想深度和诗人眼中的美相结合,写出了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对雪山冰川的诗歌。

正是由于在川西北翻越雪山的经历,他也接受了雪山冰川美的洗礼,所以几个月后,如康震先生评论:在一个小山村(填了这阙词)。
细读这首词,可以明显感觉到毛泽东已经与雪山、冰川结下难以释怀的情结。

1945年8月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7日,毛泽东以此词回赠柳亚子。

一时文人聚集的重庆文化界轰動了,这首词的境界他们从未经历过,虽然大晴天在成都可以看到神奇的四姑娘山,他们却从未体验

而毛泽东去了,体验了。

长征之路的川西北雪山冰川的翻越对毛泽东的思想和人格发生怎样的影响可能没有明确体现,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站在岷山眺望昆仑山的壮举,毛泽东对山的审美观肯定发生了巨大变化。

朋友们可以把毛泽东其它写山的诗作个对比,你会回味无穷。

这是个人的看法,至于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词,敝人连想都不敢想,因为我的思想境界和经历,只是红尘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良人执戟2


《沁园春·雪》这首词可谓达到中国词学一个高度。有人说这是代笔之作,其实,从该词意境来看,不可能是别人代笔的作品。因为,这种恢弘的大气磅礴的气势,绝不是别人所能够代笔的。这种气势不是凭空而来的,只能够是一个经过多次人生低谷甚至是生死考验之后依然心系国家民族之人才能够有的,这种眼界也必须站在全局高度才能够具备,当然,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诗词水平。综合来看,确实很少有几首词能够在如此高度与之相媲美。


金山玉月8668


能填沁园春的人可能多,但能写出像毛主席《沁园春·雪》这等豪迈意境的恐怕要等几千年。

因为毛主席为我们国家的做出了伟大成绩,我们一提到他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他的这些功绩,往往容易忽视他主席同时也是近代无人能极的豪壮派诗人,至今无人能极。

有什么样的胸怀就有什么样的意境,有什么样的意境就有什么样的作品,一个小鸡肚肠的人只能写出小鸡肚肠的文章,再美的词句到他手里也会俗不可极。

毛主席在各方面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成绩,试看天下说能敌啊。

江山如此多骄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莱国索


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国自古就有“诗如其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境界。

王国维比较重视诗词的境界,他说,有境界,自成高格。写诗作词,并非什么难事,诗词的规则,花上一个小时,差不多可以学会了。无非就是对仗音韵等的一点规定。然而要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并不在于文字技巧,以及谐律的合规上,最重要的还在于个人的思想境界。

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是一篇优秀的词作。它的优秀,并不在于语言的优美,也不在于音韵的合谐。若从这两方面来看,晚清到现代合乎此标准的有很多。毛主席的作品胜在气势宏大之上。我们看看,从“北国风光”到“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的虽然是眼前之景,也是心中之景,没有宽阔的胸怀,心中放不下万里江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更是把大的写小了,把静的写动了,把死的写活了。把大的写小了,是因为作者有包容天地,气吞山河的胸怀。

透过漫天飞雪能看到“红妆素裹”的娇容,更可看出,这多娇的江山,就在作者的心中。“雪”,不过是它此时此刻的一件衣服。因此,毛主席的诗,从头至尾,都体现出一种王者风范。这首词是作者一九三六年写的。当时红军准备东征抗日,部队在子长县休整,其间天降大雪。毛主席有感而填此词。在这首词里,无论是“唯余莽莽”的长城内外,还是“顿失滔滔”的大河上下,既是毛主席的眼中景,也是他的心中景。他写的是自己的胸襟。这种写作的功力,如其说是一种文学功力,还不如说是一种人格魅力。这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毛主席一九三六年写了这首《沁园春 雪》,一九四五年重庆谈判的时候,好友柳亚子索诗,毛主席抄给柳亚子,后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在山重文坛引起巨大轰动。柳亚子对此词更是推崇备至,评论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据传蒋介石因为此词影响太大。决心另做一首压倒他的气势,虽有许多著名文人词家试做,终无一首可以与之比肩。此事不了了之。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诗篇,是很难仿作的。

崔灏是唐代诗人,曾做《黄鹤楼》一诗,李白以诗仙之才,来此也觉“眼前有景道不得”,更不论其它泛泛之辈了。不但名诗名词很难仿作。就是一般的名家,也很难仿做,更不要说天才人物了。文学史上,有学杜甫的江西诗派,也有学李商隐的。但天才型的作家,很少有人去学的。比如李白、苏东坡等。因为天才是学不来的。

毛主席虽然是流漫主义诗人,但诗词于他来说,只是业余消遣。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他的诗词之所以能够达到至高之境,与唐诗宋词并列而毫不逊色,主要胜在气象之上。这种胸怀天下的英雄之气,救国救民的济世情怀,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有有了这样的情怀,才会有这种的宏大气魄。

毛主席的诗词,可以去欣赏,但没有必要去学。做为文学和诗词的技巧,在任何优秀的作品中都可以学到。而毛主席的这种伟人的胸襟和气魄是学不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格支撑,硬要去学的话,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东施效颦,徒增笑料。


七月流火140400643


如何才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意境雄阔,思想深邃,诗意盎然,气度非凡,又很接地气的诗中尚品绝品?绝非一般文人骚客能做到。就拿当时文台杰出的大作家大诗人郭沫若来说也做不到。他曾与毛主席在同一词牌下写的诗,其意境气概相差甚远。

毛主席年轻时就胸中装着千万受苦百姓 ,胸中装着天下风云,志存高远,寻找救国救命民之路。他博览群书,政治、哲学、历史、文学、军事兵法等几乎都有涉及和研究,具有独到见解,理论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形成他各个方面的深厚底蕴。他身在山沟,却昂首天外,激情涌动,灵感暴发,便诞生出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鸿篇巨制。

一开篇就是意境雄闊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然后列数悲壮辉煌的历史人物,笔锋还是那样雄健深厚,读者正埋头艳羡历史伟人丰功伟绩之际,突然一句‘‘俱往矣’’打住了历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此句具有千钧之力。这种力透纸背,千钧之力,谁能写出?重庆谈判时,蒋介石请了许多文人骚客都无法写出。只有一代伟人毛主席能自然而然的喷出胸臆——人民就是风流人物。毛主席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沁园春.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旷世佳作!


最小元数


没有几个人像毛泽东的思维,能够写出《沁园春雪》这样的诗词,毛泽东虽然经历战争年代,硬是利用他的不能,紧密结合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机会,充分把历史文化和战争的恐怖年华结合在一起,这一路都是悲情的故事,他的几首诗词都是成功之作,当然,他的《沁园春雪》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体现,当时,他利益在重庆谈判的机会,把这首诗词发表出来后,蒋介石参加把当时在重庆的文人集结起来,利用他们的报纸,发表的诗歌都达不到毛泽东诗词的水平,有人开玩笑说,毛泽东诗词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因为他们都是凭空而写,不像毛泽东那样有扎实文学基本功,又有现实的场面感,还有他的无人能够达到的心胸和气魄。毛泽东这首诗词是一首天下最成功的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