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文化不高,但很會講話?

wtj夜空中最亮的星


情商高的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是虛偽,而是能力,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價值不同。你不變環境在變,周圍在變,人心在變,所以不得不變!


墨煜寒


其實這種現象很普遍,我母親就是一個例子,她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但是在待人接物方面卻總能如魚得水,說起話來口齒伶俐,深得大家的喜愛。我曾經對這一點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隨著我自身閱歷的豐富,我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們知道,“文化不高”指的就是學歷不高,也就是說文化不高的人在學校學習的時間較短。在中國的學校裡,我們學到的大部分都是理論知識,而那些文化不高的人進入社會時間相對較早,他們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於待人接物的事情更是親身體驗,故而很會講話。

事實上,這種現象也應證了馬克思主義原理中關於“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這一理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雖然認識對實踐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它改變不了實踐的決定作用。這就告訴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愛生活的阿真


會說話跟文化高低沒關係,有的跟人品有關係。我最熟悉的一家人,父母活到現在已經81歲了,那個年代受過高等教育且明校畢業的都不差,可那位母親大人說話特別難聽,不但難聽還陰陽怪氣的,和比她優秀的人說話陰陽怪氣!和比她差的人說話就貶低人!她女兒和她一樣!在單位沒一點人緣,口碑極差!她家老父親沒有一點話語權,天天捱罵!


被人渣欺負的人


我覺得,會不會講話,與人們的文化水平高低沒有必然聯繫,也可以說二者之間並不是成正比。

從本題所問來看,所謂的文化不高,懷疑是說的人的文憑的高低,比如小學啊初中啊畢業,還是大專啊本科乃至研究生畢業等等;大概在一定場合,研究生水平的說話還不如小學水平人講話流利,讓人聽起來“舒服”。

其實這個方面的問題,不難理解。因為,文憑的高低,不代表你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文憑高的,是文化課學得好,考試成績比較好,就是寫作能力強的可是口語表達不一定好(當然了,也不排除兩者都好的:比如那些外交官之類的,大部分就是文化既高又得會講話)。而有的人,學習不好,或者客觀原因上學較少,但是有機會鍛鍊與人交往和個人表達,再加上可能語言的悟性不低,說起話來就顯得挺有水平。

這類的例子正反都會常見,生活中不乏此例,文學名著中也是常見的。比如流傳特廣的《紅樓夢》,在《林黛玉進賈府》中黛玉和王熙鳳的比較很能說明問題。

我們都知道,黛玉的聰明和悟性那是絕對上等,其文化素養也是極高,可是初進大觀園,儘管已經“時時小心處處留意”仍然有說錯話的時候;可是人家王熙鳳,沒什麼文化,甚至是大字識不了幾個(文盲,沒有念過書),說起話來八面玲瓏,“一箭多雕”:

王熙鳳進來的晚,剛見林黛玉就讚歎,說:“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

她這樣說,效果很好。“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還一直懷疑是不是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以前還從來沒見過!這哪裡是一般的讚美,是驚歎,嘆中有驚。

而且似乎還是由衷的呢,因為她用了兩個很有分量的詞:“真”、“才”,將這驚歎表達得自然、得體,誰也不會覺得空洞肉麻。厲害!

她的第二句話就更厲害啦,是:“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

有人可能要納悶:明明是外孫女,為什麼說不像?而硬要扯成嫡親的孫女?這樣說不是見外了嗎?

可如果我們聯繫到特定的語言環境,就會明白這句話的巧妙了。她講話時,周圍人物除了林黛玉,還有和林黛玉同輩的迎春、探春、惜春眾姐妹,還有眾姐妹的母親邢、王二夫人。要是她竭力讚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豈不冷落了賈府眾人?那樣的話,王熙鳳語言水平也就了了。

現在,她這樣表達,既高度讚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擺在恰當的位置上,而不至於揚此失彼。還有更重要的,“老祖宗”的外孫女、親孫女都“氣派”,那麼賈母自然高興;誇獎了自己的女兒,王氏、邢氏當然也高興。

要想說話好聽,說的有水平,智商與情商都得高,得深諳如何掌握人際關係的平衡。王熙鳳的良苦心機,她的八面玲瓏,由此可見一斑。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話,竟深含了心理學、社會學意義,讓人服氣得緊!


讀書評書2017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智商與情商的對比問題,一般而言,智商來自與你的文化積累,情商則更多的來自於你的生活經驗。其實,文化跟會講話沒有必然的關係。

細心的朋友都會發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本身沒讀過多少書,沒什麼文化,可是卻很會與人交際,很會辦事情,為什麼呢?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善於觀察生活的心,他們常常會留意生活中的種種事情,細心觀察每個人,瞭解他們的性格,同時還虛心學習。

就拿漢高祖劉邦來說,市井無賴,地痞流氓可是卻很會交朋友,很會說話,為什麼?那是因為劉邦是一個來自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百姓當中,瞭解人心,更明白百姓心中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其實,最大的關鍵在於劉邦虛心好學,能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想項羽那麼自負,所以他能取得天下,他的能力都來自於他豐富的生活經驗。

再拿《紅樓夢》中的鳳姐王熙鳳來說,“潑皮破落戶”的稱呼不是白來的,久居富貴人家,她早已經深知爭權奪利的事情,她懂得觀察人心,知道投人所好,更深得賈母歡心。在現代社會,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沒讀過什麼書的人當老闆,高智商的人才當工人的情況。我覺得很大的原因就在於沒讀過什麼書的人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懂得交際,而那些長年累月在學校讀書的人,很多都只會關門讀書,沒有什麼社會經驗,自然而然也就不怎麼會交談。

總之一句話,所有的好口才都是來自於豐富的生活經驗。


途育


這是正常的,其原因:

一、文化代表了什麼?

1、代表理論文化的高低。

一個人,文化程度越高,代表其理論知識就趆高。比如:具有小學文化的人與具有大學文化的人無論是在爭辯中,還是在考試中,前者一般遠遠會敗於後者。

2、代表知識的全面性。

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相對於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知識要全面一些。比如:小學文化課本項目相對狹窄,中學便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歷史、地理等。

二、實踐代表了什麼?

實踐是從工作、生活、環境等實際操作中,逐步積累的知識。掌握了這類知識的人往往不善講大道理,但有很高的情商,知道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和說話的技巧。即使批評對方,也能讓其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因此,一般能左右逢源,人緣關係很好。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效果會更好。

光有理論知識,有時容易造成大錯。比如:戰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三國時期,丟失街亭的馬謖;清朝時期,讓英雄垂淚的改革家譚嗣同,現在也屢有女大學生被拐賣的新聞等。光用實踐知識,不善言詞,也容易讓別人誤解。比如:春秋時期,國寶和氐壁的主人卞和;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陳勝、吳廣;西楚霸王的項羽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效果會更好。比如:秦朝時期的張儀、蘇秦;大改革家商秧,唐太宗李世明等。

綜上,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的人辦事的成功率更高,從古至今,聖賢、英雄、名人概莫例外。望朋友們,以此為例,多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本領為國民多謀利,同時既能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又美名於天下,何樂而不為呢?





大才21


我覺得會說話是有條件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水平,有時候他覺得你會說話,只是因為他並不瞭解你所說的事情,只是覺得是這個理,就信了。但是,對於在行的人聽來,肯定能聽出其中的端倪,就覺得那人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在忽悠別人。所以我覺得文化不高的人會說話,肯定是針對不清楚實質的人來說的。

真正會說話的人不僅能說動不了解實情的人,也能說服這方面的專家,首先他得具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知識積累,說得在理,其次他得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讓別人願意去聽,然後是他得懂得如何才能說得有條理,面面俱到,讓別人聽得懂,最後更重要的是他得有無數次的交流溝通經驗,讓別人願意接受,才能在任何場合都能做到應對自如。


用戶1046335357190719


講話是一門技巧和學問,它與人的天賦有很大關係,有些人生來就伶牙俐齒,雖然他讀書不多但講起話來思路清晰,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環環相扣,讓人聽了很舒服。本人小時候村裡有個民兵營長憑著在部隊的幾年鍛鍊和培養,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少有重言濫語,聽者無不為之動容,而和其同時期並具有高中學歷的村黨支部書記講起話來卻遜色許多。也有部分人生來口拙但經過後天訓練變得出口成章,甚至變成出色的演說家。

個人感覺講話需要反覆鍛鍊,特別是面對大眾講話心理素質要好,不能怯場,否則哪怕你滿腹經綸臨場都不能很好發揮,甚至變得語無倫次前言不達後語。一般來說,當過老師和主要領導幹部的人口才都比較好,這與他們經常面向眾人講話的職業特性有很大關係。有些學者學問很深但他只能寫不擅講,像易中天老師等一批百家講壇主講者既能寫又能講著實令人羨慕。


黔達石業倪應


說起文化,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主流社會公認的學歷。也就是拿著那個所謂的某些專業科班畢業證的人。

另一種是主流社會不承認的、自學成才,但沒有畢業證的人。

會講話,說明他頭腦裡、肚子裡的確裝了很多東西,儘管主流社會不承認,但他無疑很有文化。

這樣,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有主流社會承認的畢業證,不一定就有文化。沒有主流社會承認的畢業證,不一定就沒文化。

文化是一個人有沒有素質的真正學歷,不管主流社會承認不承認。會說話,說得非常有道理,這同樣也是一個人究竟有沒有文化的一個方面。


止水如心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文化不高,學歷不高,看書不多,但卻很會說話,一是人家懂得怎麼說話才不討人厭,二是人家說話有理有據,很是入木三分,令人信服。三是人家善於察顏觀色,因人而異,也就是把握好了分寸與火候,這就是說話的藝術。你可千萬別說人家是阿諛逢迎,卑躬屈膝之人,錯了,有時候人家照樣是義憤填膺,有時候人家照樣是一針見血,問題是人家能說會道,而不令人生厭。

說話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有些人學問高,讀書不少,可就是不太會說話,只要一張口,人家就會不耐煩,甚至是出現牴觸情緒,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有的人三言兩語就能把人說得火冒三丈,吹鬍子瞪眼。而有些人同樣是三言兩語,他卻能讓人瞬間消氣,滿肚子的怒火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你說這不是藝術又是什麼?你說你不佩服能行嗎?

會說話的人並非都是口是心非,口蜜腹劍之人,只是這些人情商高,懂得人情世故,懂得把握人心,人性,還有就是投其所好,變換著方式去說話。這就是說話的方式方法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

這些人文化不高,並不代表人家就不愛學,學問這東西分兩種,一是書本知識,二是生活知識。人家在生活實踐中處處留心,事事留意,基本上算是個勤學苦練之人。這樣一來,日久天長,人家說話的本事也就日臻完美,這絕對是正常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