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歷史名人——翟義起兵討王莽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翟義起兵討王莽

在滑縣萬古鎮古韋城北三里、冢後村西南一里,今存一座高臺。據測量臺高三米,佔地一千多平方米。這座高臺,當地稱為翟義冢,也稱翟義臺。傳說漢代東郡太守翟義,起兵討伐王莽,兵敗被殺,葬於此。

這一傳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於史有據。《漢書·翟方進附翟義傳》記載了這段史實。

翟義(?——公元7年),西漢汝南郡上蔡縣人,字文仲,是丞相翟方進的兒子。因為父親的關係,翟義二十歲即任南陽都尉,既而升任弘農太守,轉遷河南太守、青州牧。他以作風果斷、為人耿直、"有父風烈"而著名。後任東郡太守,數年治理,物阜民豐,百姓樂業。

當時,外戚王莽竊據朝廷大權,勢力如日中天。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四歲的漢平帝暴死。王莽害怕立一位成年的新皇帝登基不利於自己操縱政局,就擁立年僅兩歲的劉嬰(孺子嬰)繼位,自稱"假皇帝"或"攝皇帝",他要代漢自立的野心已是昭然若揭。這引起了劉氏宗室及許多大臣、地方官員的激烈反對。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祟起兵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時為東郡太守的翟義對其外甥、年僅十八歲的陳豐說:"新都侯王莽攝天子位,號令天下,自稱效法周公輔成王的舊事,我看要不了多久,他必取而代之。如今劉漢宗室衰弱,外無強大藩國,王莽一旦發難就無力抵抗。我身為丞相之後,官居太守,父子受漢皇恩澤深厚,理當率先討賊,以安劉漢。我想發兵西討王莽老賊,你肯隨我嗎?"陳豐當即許諾隨從翟義。於是,於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翟義集合部下精兵,召募郡中勇士,擁宗室之子、嚴鄉侯劉信為天子,自號大司馬、柱天大將軍,首揭討伐王莽的大旗。翟義立即傳檄天下各州郡,歷數王莽毒殺漢平帝、竊取攝政尊號、挾天子以令諸侯、蓄謀漢家天下等十惡不赦的大罪,並將漢皇劉信已立的消息公告天下,號召天下吏民共扶漢室,齊心剷除王莽這個竊國大盜。討伐王莽檄文一發出,天下郡國為之震動,反莽情緒激昂,踴躍參加翟義的反莽大軍,很快翟義大軍有眾十餘萬。王莽聞訊,十分驚恐,飯也吃不下,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他一面模仿周公的《大誥》(《尚書》篇名)也寫了一篇《大誥》,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還政孺子嬰;一面調動大軍對翟義大軍血腥鎮壓。同年十一月,王莽大軍圍困了翟義據守的圉縣(今河南杞縣南)。城破後,翟義逃至固始縣界被俘。王莽將他五馬分屍,梟首示眾。次年二月,王莽又派人到翟義故里汝南,把翟義宅第盡數搗毀,還在上邊建成一個汙水池。又挖開其父和先祖的墳墓,燒其棺柩;並夷滅三族,誅及同宗後人,同坑埋葬。王莽猶不解恨,下詔於濮陽、 無鹽、 圉、 槐裡、盩厔五處建立"京觀"來警示敢於反抗的人。所謂"京觀",就是戰爭中的勝者收集敵人屍首,外加封土而成的高冢,一方面用以炫耀自己的武功,另一方面用以恐嚇敵方。王莽還讓人在京觀前高樹表木,上書"反虜逆賊鯨鯢",意思是"造反叛國罪大惡極之人"。王莽還派出官吏在每年的秋天前往檢查,禁止毀壞, 以此來威嚇天下。

這裡要說的是,滑縣萬古鎮冢後村的翟義冢,其實就是王莽下令建立的五座"京觀"之一,即建在"濮陽"的一座。東郡"濮陽"是翟義起兵發難的敵方,王莽在這裡建一座"京觀",大有"斬草除根"的象徵意義。不過其中埋葬的,可能只是翟義的部眾,並不一定就是翟義其人罷了。為什麼說這就是王莽建在"濮陽"的京觀呢?因為萬古鎮地處滑縣東南部,正是漢代"東郡"的屬地,而當時"東郡"的治所在濮陽, 班固在《漢書》中說的"濮陽",只是舉大地名而言。古書註解古代"濮陽"在今濮陽的西南,滑縣萬古鎮也正處於今濮陽縣的西南三十多公里的地方,距離漢代的"濮陽"近在咫尺,完全可以"濮陽"概之。而且,地方誌對此也有明確記載。如《大名府志》(滑縣明代屬大名府)載:"京觀,在韋城北二百步,今此臺高出平地數丈,上多碎石。"《滑縣誌》載:"京觀,一名骷髏臺。漢東郡太守翟義起兵討王莽,為莽所殺,莽築此以威眾。""臺之四旁,枯骨往往暴露地面。後人稱為翟義臺。"明代滑縣還在那裡設置了"義臺鄉",就是因"翟義臺"而命名的。

翟義首舉反莽大旗,雖兵敗身亡,但他揭穿了王莽篡漢野心,點燃了西漢末年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後世多持正面評價的態度。有一種題為《平陵東》的樂府詩,最初就是翟義的部屬們為傷悼翟義而作的,後來許多人也借這個題目來悼念和歌頌翟義。明代詩人王世貞,其父為奸相嚴嵩害死,出於家仇國恨,對因討伐王莽被殺的翟義寄予深刻同情。又一次他來韋城,特到翟義臺瞻仰祭拜,並作詩給予熱情頌揚,還提議地方官每年為翟義舉行祭祀儀式。 其詩《翟義公歌》曰:

東郡太守翟義公,欲噓炎燼為長虹。

皇天未啟赤符子,一寸血作千家紅。

汝南殃及枯骨冢,濮陽改築鯨鯢宮。

中原掩耳宣大誥,偷淚自詠平陵東。

侯王吏民四十萬,何面死謁隆準翁。

昆陽雷動虎蹤滅,太液波沸蛙聲窮。

高廟不請政君罪,雲臺但書列宿功。

只今魏守祀名績,俎豆不載何其蒙。

爾曹只知狄司空,近聞依稀田侍中。

世間萬事在反掌,成敗那得論英雄。

椒漿一灑千古淚,靈旗忽若揺空濛。

憶昨彭城過廉裡,裡中老人誇大龔。

漢家九鼎二子在,嗚呼豈系桐江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