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常說“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啥意思?有道理嗎?

史文廣


“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說的其實就是血親和姻親的差別,有點道理。

“親戚”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親”,親是血親,是從自己(這個自己,也就是題主)祖輩父輩算下來的;另一個是“戚”,戚也是親的意思,不過是姻親,是通過婚姻結成的親屬關係。


為什麼說“姑死連著筋”?姑姑,當然,楊過叫龍女“姑姑”那是例外,和自己的父親就像一個藤上結出的兩個瓜。

(姑姑和父親就像這個藤上結出的兩個瓜,藤是祖父祖母)

姑姑外嫁,所生育的子女有一半的血緣是姑姑的,這份血緣是無法消除的。所以說,姑死連著筋,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麼說“姨死斷了根”?姨是因為母親的關係才成為親戚,是姻親。母親和姨也是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瓜,但這根藤和自己祖輩這根藤原來沒有任何的關係,之所以產生交集,是因為自己母親嫁來才建成的。姨和自己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所以說,姨死斷了根,就是這門親戚沒有了。


其實,無論是血親還是姻親,畢竟都是親戚。過去不是有句古話,叫做“親戚盼著親戚好,鄰居盼著鄰居香”嗎?。


一株吊蘭


在我們老家,自古就有七大姑八大姨的說法,說的就是家裡親戚特別多的意思。


一個家族的興衰,與家裡的各路親戚關係都特別大,家和萬事興也是這樣來的。

姑姑是爸爸的妹妹或者姐姐,她們與爸爸同出一家,是一家人,是親兄妹。在我的記憶裡,姑姑會經常回家,一是看自己的父母,二是看自己的兄妹,也會時常與家裡人走動,彼此間的關係也特別親近。常記得,一到放假的時候,就去姑姑家住。爸爸與姑姑她們之間的感情也特別好。一個人有事,其他幾個人都會鼎力而出。他們的這種手足親情,是我們現在很少看到的。由於走動比較勤,所以我們這一代小輩之間也會很熟悉,也會比較親近。經常在一起打鬧,玩。所以即使姑姑去世了,父輩的親情斷了,可是我們這一代還會繼續下去。斷了骨頭還會連著筋。這就是姑死連著筋的原因了。



姨是媽媽的妹妹,最常見的時候也就過春節了,過春節走親戚時,才會走動。平時雖有聯繫,但是不常見面,走動不多。所以關係也不是特別的近。至於下一代聯繫更是不多。雖然偶爾會有電話,但是大部分都是尬聊。所以才會有了姨死斷了根的說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可能對這兩句話也有了新的認知。不管是姑也好,姨也罷,都是你一生的親人,都值得你一生相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有了今生的一生相伴。讓我們彼此好好珍惜,相互扶持把!





想了解不一樣的三農生活,關注娜娜談農村。


娜娜談農村


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這話說有理就有理,說無理就無理,就看人各持什麼認識態度了。

姑是父的姐妹,姨是母的姐妹。如父母是平等的話,姑姨是一樣的。人是父母所生,親戚分兩邊,父系和母系。舊時重男輕女,內外有別,這就明顯有偏向性,分主次輕重,男女內外不同了。男是內為主為重,女是外為次為輕,所以有姑親於姨一說。成了姑舅親一代代親,姨娘親一輩親;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姑是內親,姨是外戚。

人是有情的,有血緣關係而無情也不親。是親是戚,處的好,你來我往,互相走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來往聯繫密切,無論是姑還是姨,是叔還是舅,是侄是甥,姑表舅表還是姨表都一樣親,一樣連筋有根,反之親都不親。現在許多家庭是母掌家中財政大權,母處親戚關係,也有明顯偏向性,成了姑不親而姨親了。


樹德漢碩


首先我們要知道嫁出去的姑娘家,孃家才是自己的根脈所在。雖然自己長大成人,出嫁他鄉,但她們對生她養她的孃家那份特殊感情始仍然不在。特別是父母健在的時候,她們會隔三差五地回孃家,就象那首歌《回孃家》所唱的情景一樣"左手一支雞,右手一支鴨,身上還揹著個胖娃娃。"久而久之,自己的孩子對姥姥家也就產生了感情!特別是每次到姥姥家,舅舅的孩子們也成了小外甥小時候的玩伴,姑舅的孩子們你打我鬧,過家嫁,玩遊戲,不由得從小就建立起了感情!就象親兄弟一樣的親,這種親情自然也會一直延續。民間曾留有這樣一句歇後語:外甥打燈籠一一照舅(舊)。這句歇後語充分說明了過去小外甥常住姥姥家玩耍戲鬧之場景。



另外,姑舅親輩輩親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就是在我們家鄉,母親去世,設立靈堂,母親的後代舅舅或舅舅的孩子們必須靈前撕靈才可出殯下葬,如果孃家後代到時不撕靈或拖延撕靈刁難,那就證明外甥對母親生前不孝,這麼多親朋好友在場,不孝之名就會傳遍四方,使你臉面盡失!所以孃家後代是若不起的,做外甥的必須要給舅和舅的下一代多多走動,越親越好!


再說姨娘親,姨娘親相比姑舅親走動自然要少了,姨娘姐妹,其根脈同在姥姥舅舅家,除了經常在孃家回合外,其它的也就是過個廟會,親戚過事聚一聚外,平常來往很少。親姐妹來往少了,下邊的孩子們感情自然也就淡了。

現在看來,過去老人們留傳下來的話不無一些道理,但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當今社會。農村人說串親戚,串親戚,親戚越串越親,如果你懶得不串了,走動了,再近的親戚也就會變得生分不親。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

神語兮兮歡迎朋友們閱讀點評!在此謝謝!!


神語兮兮


“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這句農村老話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觀念,是把男人親人當家人,把女人親當親戚的說辭。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在排家譜時,一般是按姓氏,姓氏也是按男性後代排列,也算是父系氏族吧!所以,父親的親人就是本族的親人,母親的親人算是親戚,同樣關係的親人,感覺上家人要比親戚關係更近。例如爺爺和外公,從血緣關係上說是一樣遠近,但現實中爺爺和孫子是祖孫三代親,而外公卻是親戚而己!同樣的道理,姑是父親的姐妹,姨是母親的姐妹,血緣關係是一樣遠近,就因為姑是父親的姐妹,味近,親,所以說是姑死連著筋,而姨是母親的姐妹,是親戚,味就遠了,所以姨死斷了根。實事上,這句老話並沒有什麼道理,從血緣上講,姨死了,姨的子女與自已同樣是連著筋。所以,姑舅親,輩輩親,姨娘親不算親的說法也只是傳統習慣,而不是科學真理!






心累力乏


這裡說的農村自然是華北大平原的農村;或者說是中華文化傳統比較集聚的歷史悠久的中原農村。不應該是瀘沽湖畔的摩梭族的農村。那裡實行“走婚”,人們不確切知道誰是自己的生身父親。自然不在此列。

中原大地上保留了比較多的傳統習俗的農村,關於“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還有另一個說法叫做:“兩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姑舅親輩輩兒親,砸斷骨頭連著筋”。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為核心組成的宗法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三字經》說“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在此範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禮記·喪服小記》所謂“上殺、下殺、旁殺”即此意。

以家族為中心的宗法社會,人的利害關係、人的出路,都緊密的圍繞著父系而展開。“生在一個窩裡”,不管血緣、情感還是利害關係自然親近得多。所謂“堂親”:一個屋頂下(堂:廳堂),是“一個窩裡”的關係;“表親”:列在關係表上的親戚,不特意尋查,感覺不到是親戚、親人。關係遠近不言自明。所以,“福禍利害”關聯也差了很多。古來“恩蔭”、“蔭庇”也都是以父系遠近衡量,看血緣遠近給予多大利益。當然,如果是“禍事”,也依此理。“禍滅九族”,一個“高祖”下的子孫都受連帶牽累。

以父系為中心的血緣關係論遠近,就體現出姑姑比姨母關係近。姑母是父親這邊的親戚;姨媽是母親那邊的親戚。儘管血緣關係上距離相等,但是切身厲害關係上就差了很多。姑母近,姨母遠。生活實踐當中也是這樣,姑姑是要親一些。經常見到失去母愛的孩子,或者失去了父親呵護的孩子,他最先想到的投靠的親人就是姑姑,而不是姨母。

當然,走動得勤,性格合得來、投緣……“兩姨表”兄弟也可能比“姑舅表”兄弟更親。但那屬於特例啦!不是我們討論的歷史悠久的、傳統深厚的大面上的“遠近”話題。沒血緣的朋友也有感情上超過親兄弟的事例;或者“遠親不如近鄰”。那是另外的話題了!






竹隱閒士


親戚分為父系親戚和母系親戚,父系親戚也就是指同姓氏的或父親的姐妹即姑姑們,母系的親戚多為異姓氏的即母親的姐妹弟一方的親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同姓氏的從內心感情上來講要比異姓氏的要親近些。這是因為姑姑是從你家嫁出去的,從小就是在你家長大,自然對孃家感情深,所以就算外嫁平時回孃家的次數就多,因而親戚走動就多,人也就熟絡些感情也深些。再次就算姑姑不在了,正所謂‘孃親舅大’,姑姑的子女們還是會經常探望舅舅,而走動。但姨表親卻不一樣了,因為姨親基本上都是外姓人,平時除逢年節及人情走動外,基本上一般不走動,因而從感情上講就要比姑姑差一大截。如果再加上姨媽的去世,基本上姨親之間很少走動,因而越是不走動,就更加生疏。所以說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由於現今兄弟姊妹比較少,所以不管姑表還是姨表,都走動的比較親近,因而現如今這話也不是十分正確了。


金生水81653609


這句俗語說的有道理,事實也是如此。

姑死連著筋:

父親家的姐妹,跟父親是有直接血緣關係的,跟我們同宗同姓,屬於近親。從地理環境說,姑姑家一般都裡我們家比較近,小時候也是經常走動的,跟表弟表妹們也常互動感情深。

俗話說“姑比孃親”,姑姑跟我們的情感有時候就跟和自己的母親的情感一樣,即使生活發生矛盾也不會影響感情。

正是因為血緣和同姓的因素,所以在親戚裡,就屬姑姑的情感最深,哪怕有一天姑姑不在了,也還會跟表弟表妹經常往來,不會有過多的生疏。

姨死斷了根:

姨是媽媽的姐妹,一般都是跟自己不同姓的,而且小姨也不會過多的參加自己家裡的事務,比較多的就是跟母親交流,所以大家之家的關係不會很近,屬於遠親。

加上平時對小姨家的家庭也不多瞭解,跟小姨家的孩子接觸的也少。可以說只有小姨在的意思我們才會去小姨家走走聯絡感情。小姨如果不在了,那對他們家就是一片空白了,也不會去主動聯繫了。

總而言之,這句俗語主要是從血緣關係和親戚關係的角度來闡釋的,而民間大部分也是這種情況,因此是有道理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閒話


在農村,老人常說“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親戚之間相互走動基本上都是七大姑姑八大姨姨之間這些關係,而在實際的生活中,有的時候姑舅親之間走動的頻率要比兩姨親之間頻繁,這也是在人們傳統的意識中,覺得姑姑比姨姨血緣關係要進一些的緣故吧。

姑死連著筋

在我們膠東農村,有一句老俗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姑姑作為父親的姐妹,在我們這裡看做是自己家人,不只是姓氏相同,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姑姑回孃家走動得比較頻繁,所以作為侄子來說,對於姑姑的那份感情可想而知。

而從姑姑的角度來看,也是比較親自己的侄子侄女的,因為侄子侄女是哥哥或弟弟家的孩子,是自己孃家人,所以這裡面姑姑親侄子也是有著感情色彩的。雖說自己作為出嫁的姑娘已經離開了孃家,但有時候說起孃家,還是用“俺們村”來代替,因為在她的心目中,孃家才是自己的村。

所以在農村人來看,與姑姑的關係是親近的,即使是姑姑去世,那與姑舅弟兄之間的走動也還是“連著筋”的,並不會因為姑姑的死而受到影響。

姨死斷了根

姨姨是母親那邊的親戚,姨姨作為母親的姐姐或妹妹,在農村人眼裡那就是自己家的親戚,算不上是家人。其實,從母親這邊來講,她與姨姨是一母同胞,是親姐妹。按說這血緣關係也是不遠的,但實際生活中,總是當做親戚走動。

有的時候,在姨姨死了以後,這兩姨親基本上來往就少了很多,所以也就有了姨死斷了根的說法。

如今,年輕一代有的是獨生子女,有姐妹或者姐弟的畢竟是少數,有的人家有了姊妹就沒有了兄弟,所以不管是姑舅親也好、兩姨親也罷,走動起來都比較親的。不像以前農村兄弟姐妹們一大堆,正月裡走親戚也要走個幾天。其實不管是姑舅親還是兩姨親,血緣關係都一樣,所以“姑死連著筋,姨死斷了根”這句話,沒有道理可言。


建行漸遠


當你看看紅樓夢,和一此古書典集就知道了這句話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