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靜待花開”的父母,認知水平都不差


相信“靜待花開”的父母,認知水平都不差

不僅僅是閱讀,

孩子的一切能力,

都是父母

靜待花開的結果。


相信“靜待花開”的父母,認知水平都不差


那天,有個媽媽問我: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我說:做好自己之後,只管“靜待花開”。

她有些不信,並且擺了一大堆的事實,說什麼圖書館、博物館,我也經常帶他去,好多書都是他自己選的,可是我兒子就是喜歡玩,不愛看書,買回來的書翻兩下就不看了呀!

這位媽媽的言外之意是:“我怎麼敢靜待花開呢?”


相信“靜待花開”的父母,認知水平都不差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基於大量的實踐、觀察與總結,對孩子的成長規律有一個十分經典的總結——

孩子都是自我建構的。

很多父母對此並不以為然,甚至會認為這怎麼可能?

然而,當我們回顧和品味自己的成長曆程時,才發現——

“我”之所以活成現在這個樣子,就是“我”在和過往的環境互動中,一點一點通過“自我塑造”成長起來的。

比如,在這一過程中,雖然有人“逼”過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主要是因為“我”的內因,還是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

所以,更準確的說,包括孩子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自我建構、自我塑造的


相信“靜待花開”的父母,認知水平都不差


基於這樣的事實,若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其實很簡單——

創造一個有閱讀氛圍的家庭環境——比如經常分享和討論一本書。

舉個例子,我和妻子常常會談論一些看過的書。

有一次吃晚飯時,我給妻子說起看《人類簡史》的感想,說到人的由來、人與自然的衝突、人類的進化以及未來等等,坐在一旁吃飯的兒子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會問一些問題。

那天晚飯後,剛上小學一年級沒幾天的兒子竟然自己跑到書架上取下這本書翻看。後來,因為不認識很多字,他讓我每天給他讀一點。

……。

因為知道了人類的簡史,他對歷史和考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我又抽時間帶他去了博物館,讓他親眼看見了古人留下的文物。

在這一過程中,他又問我:“我們是怎麼知道那些文物是什麼時候的?”

為此,我和他一起查閱了很多有關歷史文化、考古、科學技術的資料,幫助他研究這個問題。

……。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和獲得的“活知識”,是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的。

更重要的是,因為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所以在“閱讀”這一過程中,根本就不需要“刻意”要求和培養。

……。


相信“靜待花開”的父母,認知水平都不差


通過這一事實,我們會發現讓孩子愛上閱讀,並不應該成為教育的目的,閱讀技能的提高也並不是“閱讀了就能提高”這麼簡單。

當某種環境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勾起孩子探索的慾望,調動孩子的興趣,滿足求知的行為,獲得求知的快樂時,他們學習一切的能力就會勢如破竹

然而,大多數父母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孩子身上,期望通過“要求孩子”來“改變孩子”。熟不知,“孩子”只是教育的結果,如何創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和如何培育——這一過程才更至關重要。

控制好了這一過程,結果則是必然。


相信“靜待花開”的父母,認知水平都不差


說到這裡,我們大可相信——

合適的成長環境可能無法讓我們預見孩子未來會向哪個具體領域發展,但可以決定孩子無論朝哪個領域發展,都會“自我修正和進化”。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自我建構、自我塑造的——僅此而已!

倘若環境無恙,

只管靜待花開,

教育,

就這麼簡單。


相信“靜待花開”的父母,認知水平都不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