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已经被证明是真的而你又无法接受的科学理论?

星宇飘零2099


简单来说,任何颠覆性的理论刚开始都无法被大众接受,即使真的被证明了。而目前来看,以下几个理论或许是最无法让大众接受的!

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可超越和光速不变原理。按照我们初中学习的物理学知识,按照F=ma的计算公式,很容易得出,只要保持一定的加速度,也就是施加一定的力量,物体的速度就越来越大,最终会无穷大,远超光速!

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就告诉我们,那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所处的时空并不是绝对的,质量随着物体的速度增加而增加,最终要达到光速要需要无穷多的能量,这显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好吧,如果说光速不可超越,我用相对速度超越光速总可以了吧?比如假设在0.8倍光速飞行的飞船上以0.5倍光速发射物体,物体的速度不就是1.3倍光速了吗?

很抱歉,并不是1.3倍光速,仍旧达不到光速,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速度,都不会达到或超越光速。这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实际上理解起来并不难,只需要从绝对时空观转变为相对时空观就行了,光速不变意味着时间和空间必须概念,这就是时间膨胀效应和尺缩效应!

还有更加匪夷所思的理论,量子力学,它表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连续的,有最小的物理单元:量子,不了再分。同时,更神奇的是,量子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都需要用概率和波函数来描述,这与我们可描述了确定的宏观世界格格不入,而无论如何宏观世界又是由微观世界构成的,理论上应该拥有一样的规律!

量子力学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量子世界的诡异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猜测想象,而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

如今,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已经成为现代物理学大厦的基石!

当然,还会有其他理论,比如说进化论,它已经被证实是科学理论,并不是假设猜测,当然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进化论,没有关系,科学就是用来质疑的,但质疑前请你认真地了解进化论到底讲的是什么,不然你没有质疑的权利!


宇宙探索


彩票是科学。所以人们无法证明它有规律。即使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也无法证明。

因为大乐透最近卖2.6个亿,理论上应该出10~13注一等奖!概率是1/2000万分之一。

双色球每期买3个多亿,理论上应该出20注头奖(1/1600万)所以彩民朋友知道它就是科学。无法预测它中奖了只能靠机选。

但是矩阵它有时候能算出来开奖号,我写了十几篇旋转矩阵彩票文章,已经测中过7+1...7+0..6+1..5+2...5+1...4+2

所以矩阵是科学,彩票是科学。



我爱数学


本文拟参加#2019生机大会#

这是被普遍关注的高端问题。数百人回答,数千人收藏,或将触动数百万学子的中枢神经。可惜,真正的科学家们因为忙而没有发表。

本人作为科学迷,退休有点时间,这篇文章写了几个通宵,折算有10个工作日吧。给出20个典型案例,有鲜为人知的剖析,作为文献批判综述,供特别参考,欢迎锐新人士参与进来。

题意之1:验证的理论,理论的验证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各种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这里的实际,泛指调查研究、实地观察与测量,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

验证的理论,是对实际情况提出的解释方案;理论的验证,是对解释方案实施的反复验证。——这是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

不同的解释方案,或异曲同工,或格格不入。

只有逻辑自洽或确证无疑的理论,才有资格作为科学原理,特定条件下的不完备理论不是科学原理。不自洽的理论,只能叫某某理论,不能叫科学理论,更不能叫科学原理。

所谓“逻辑自洽”,即不违背四大逻辑法则:

①同一律:概念有表示基本特征的定义,范畴有排它与周延的划分,不可偷换概念,不可循环论证(即恶性循环);

②排中律:各种逻辑操作,诸如定义、划分、命题、判断、推理、证明,不模棱两可,不猥琐妥协。

③不矛盾律:各种逻辑操作,不可自相矛盾,不可出尔反尔。

④充足理由律:有科学原理,作为必要条件;有大量可重复的实证,作为充分条件。

题意之2:不同的直觉,科学的幻觉

本题所谓“被证明科学理论的无法接受”,主要指直觉上匪夷所思或莫名其妙。不过,这个直觉是有不同语境的。

什么叫直觉?直觉是对大量感觉与经验进行类比推理进而表现出不假思索的条件反射。不同知识背景的直觉,其可靠性与可信度是不同的。

感性直觉,是一种基于表象上的经验主义思潮。其信条是:身临其境皆可靠,眼见为实。

例如,把看动画类比动物世界的景象,以为动作是连续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视觉上的暂留效应或背地里的弄虚作假。

理性直觉,是一种基于因果链的逻辑主义思潮。其信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反复验证。

例如,把照镜子分析为光的反射现象,不相信镜子里有反物质。因为他们知道:光辐射会碰撞镀银核外电子。

半理性直觉,是介于感性直觉与理性直觉之间,具有显著的误导性与不可靠性,是当今理论界经常容易出错的典型问题。

科学的幻觉,是基于疑似性原理的夸大其词的非理性直觉,表现在某些科幻作品里,与其说是在启发新智,不如说是在误人子弟。

理性直觉,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可靠可信的直觉。如果一个理论违背了人类的理性直觉,那么这个理论,就极有可能是伪科学理论。

下面笔者列举“二十个反理性直觉的理论”作为典型案例,提出基于科学原理的剖析。

反理性直觉之01:科学证伪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创始人是卡尔·波普尔,生于1902年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后进获哲学博士,在中学任教6年。1937年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教授职衔。

波普尔竭力批判理性主义:经验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是可证伪的。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笔者认为,如果仅就不成熟的某理论而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没毛病。

但是,不成熟理论≠科学原理,科学原理是基于①实验实践②卓有成效③特定语境④尚无反例⑤有待增补新原理的局部真理。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把理论与原理混为一谈,是极端怀疑主义,他只是哲学家,未必真懂科学。

其一,文明进步就是因为有毋容置疑的科学原理,包括科学公理、定律、定理与推论。

其二,如果连科学原理也不确证,那么我们凭据什么理由来判断某个理论的正确与否呢?

其三,科学原理有特定的适用条件,需要增补新条件下的新原理,新原理不能取代旧原理。

波普尔没有科学家切肤之痛,不会真懂诸如:

①反作用定律虽有动量守恒补充但依然正确;

②电磁感应虽有霍尔效应补充但依然正确;

③加速度定律虽有能量守恒补充但依然正确;

④浓度扩散虽有熵增原理补充但依然正确;

⑤开普勒面积定律虽有引力定律但依然正确;

⑥安培力法则虽有洛伦兹力法则但依然正确;

⑦引力定律虽有引力势能补充但依然正确。

其四,只要某个理论被卓有成效用于生产实践并且尚无反例,那么该理论就属于科学原理。

诸如勾股定理、傅里叶变换、叠加原理、杠杆原理、浮力定律、伯努力方程、PN结单向导电性......,广泛用于物质技术装备而成就辉煌。

请问哲学家,这些原理何时被证伪被修正了?我就不知道,作为外行在旁边唧唧歪歪究竟想要说什么?你只要列举一个例子,我就认输。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就某个纯理论的可证伪性,不过是无师自通的无比正确的废话。

波普尔这个以偏概全的理论,嫣然被误导为科学理论而大肆宣扬,扰乱了正确思维的界限。

把理论混同于原理的危害极大:导致理性思维的不管不顾,导致唯心主义思潮的泛滥成灾。

反理性直觉之02:光速不变原理

光的本质性定义:光是光源挤压或扰动真空场介质而激发的电磁波。

光子,只是场介质承载波源动能表现为辐射动能的统计学单元,光子只在本地以光速震荡。

本地光子与相邻光子以光速做依次推涌,光波与水波、声波与地震波,有同样的波动机制。

换句话说,光子不是波源发出的“光子弹”,而是场介质的应激效应。光是一种场效应。

例如,以不同速度(v)绕核运动的电子(m₀),作为光源,扰动附近的场介质,就表现为不同频率(f)的原子光谱:½m₀v²=hf。左边是电子的位移动能,右边相当于光子的辐射动能。

光速不变的特定条件是:把“本地光子”作为参照系零点坐标来测量与计算光速。

光速是相邻光子之间固有的推涌速度,与光源速度无关,但光的频率取决于光源的速度。——这就是所谓的光速不变原理。

但据称: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中都不变,这就有问题了,因为这违背参照系的相对性法则。

先做类比:空气中的平均声速,是空气分子作为本地激元与相邻激元的固有推涌速度。参照系是本地激元,声速与声源无关。

飞机以2马赫飞行,引擎激发的声波速度依然是空气介质的平均声速。以山体为参照系,则引擎激发的声速到达山体速度,等于飞机速度+空气速度=3马赫。

同理,若该飞机的探照灯,光到达山体的速度,要叠加飞机的速度(v),光速=c+v。

不过,光的本质与光速的参照系问题,连爱因斯坦本人也不清楚,迄今大家也不清楚。

反理性直觉之03:钟慢尺缩质增效应

洛伦兹变换是基于光源发射“光子弹”模型的纯数学构造函数,γ(v)=1/√(1-v²/c²)。

根据上述“反理性直觉之2”之驳论,γ函数不成立。至少γ因子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以强子对撞机的电子湮灭反应为例。两个电子在互反磁场中分别加速到v=0.999c。各自电源供应的电能eU=½m₀v²≈4.1×10⁻¹⁴[J]。

按质增效应,电子质量m=m₀γ=500m₀。电子动能变成Ek=½mv²=500eU,竟然是电源输入电能的500倍,请问多余的499eU从何而来?

反理性直觉之04:黑洞密度无穷大

第二次数学危机表明,数学上的无穷小抑或无穷大,只要用于物理学领域,就一定是物理学走进死胡同的灾难。

物理学是通过测量与实验来定量研究物质结构与运动方式的。粒子的存在是以运动空间为先决条件的,否则粒子失去自我,就没了粒子。

就原子而言,核外电子有0.1纳米的生存空间。若空间被收缩过窄,电子就会自发产生抗简并压,以维护原子的生存权利。

此时的简并压力,本质上就是离心力或惯性力,等于电子与核电荷之间的库仑力。这是恒星、行星、流星雨存在的动力学原理。

就核子而言,核内电子(=夸克环)与缪子间电磁力就是最大的抗简并压力。质子有高能正电子,中子有高能负电子吧。

核内电子轨道半径(2.82费米),就是核子的生存空间。诸如脉冲星、磁星、黑洞,是数量级相差不很大的中子星。

如果核内电子被压缩超过了简并压,那么核子将不复存在,质子与电子是宇宙中最稳定的存在形式。

在黑洞巨大引力束缚下的质子,不可能有发散或膨胀的空间而湮灭为超低密度的场介质,质子更是质子。黑洞的密度不可能无穷大。

我认为,最大黑洞=最大超新星,有最浓密的中子=高能负电子(e⁻)+高能核电荷(e⁺)。

根据引力定律,当超新星吸积太空物质达到最大密度时,其热核反应使得元素周期表的所有元素一应俱全。并且按场半径由重到轻严格有序的逐层分布。



例如:..→铀238..→金197..→铁56..→碳12..

当超新星再吸积超越“密度的弹性范围”时,就会发生粉碎性大爆炸,此时核聚变的各种元素排序被彻底打乱,四分五裂,变成大大小小的恒星、行星、流星,并迅速冷却。

这也是地球各种元素,在矿石中混乱分布、超重元素稀少、轻元素众多的根本原因。

反理性直觉之05:宇宙源于奇点爆胀

有太多的科学人士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智力反抗特别强烈,遗憾的是,他们只是基于不堪一击的感性直觉。以下是笔者的两个理性直觉,足以证否这个奇葩玩意。

其一,就最大简并压而言,奇点爆胀论不成立

从矿石性地球的各种元素混乱分布来看,铀238与金197与钻石💎12,不可能在地球核聚变而成。地球一定来自超新星大爆炸。

根据上述“反理性直觉之4”的驳论,只要超过中子汤(soup)的最大密度,就必然发生粉碎性大爆炸,不可能有全宇宙汇聚成体积无限小的唯一个奇点再发生宇宙大爆炸。

不妨按r=2.82费米估算的中子汤的最大密度:

ρ*=m/(4π/3)r³≈m/4.2r³

=1.674×10⁻²⁷/(4.2×(2.82×10⁻¹⁵)³)

=1.78×10¹⁶[t/cm³]=1.78亿亿吨/厘米³。

如果该最大超新星的半径R*=70万千米,其总质量为:

M=ρ*(4π/3)R*³≈1.78×10¹⁶×4.2×49×10²⁴

=3.68×10⁴¹[kg]=1.84×10¹¹⊙

就是说,与太阳同样尺度的顶级超新星,质量是太阳1840亿倍。

若平均每年吸积1个太阳质量的物质,则至少需要1840亿年才能养育宇宙中无数超新星中的一根,远远大于宇宙奇点爆胀论的138亿年。

这样的本超新星,是有实际意义的可研究宇宙,是分析地质成因与人类起源的基础。

138亿年,太短了不行,满足不了人类进取心;但是,无限长的宇宙时间也不行,即使有理论假设也无实际意义。

其二,加速红移的原因是宇宙线在不断降速

这个命题,是基于光电效应方程的推论:场效应方程:½mv²=(m/m₀)hc/λ。

其中,m是大粒子的质量,m₀是电子质量,λ是电子运动扰动场介质激发的电磁波频率。

哈勃望远镜接收的红移波长,来自类星体释放高温等离子体,主要是电子、质子与α粒子。

电子逃逸类星体的初速度可高达光速v=c。根据场效应方程,若电子进动逐渐变慢,所激发的电磁波,频率逐渐降低,波长加速红移。

我相信,我国的天眼射电望远镜,可以在天球的各个方位,接收哈勃定律的加速红移现象。

场效应方程,也适合太阳晕的红移现象,因为日晕的主要成分是高温等离子体。

反理性直觉之06:几何空间弯曲论

这里有一系列问题:

空间是什么?现实空间=几何空间?若不是,区别在哪里?空间存在吗?空间是物质吗?空间是虚空吗?空间有密度吗?空间有成分吗?空间有引力吗?空间是气态吗?空间是场吗?空间都一样吗?空间弯曲吗?空间可叠加吗?空间可共享吗?空间可测量吗?空间可压缩吗?

这些问题,都有必要一一搞清楚。这里涉及赫赫有名的广义相对论的可靠性与可信度。笔者不必可否,但很关切,分享较为详细的反思。

●空间的定义与分类

空间是亚原子占有的、不含亚原子(广义电子,简称电子)的、吸能载波传力的真空场。

实体有分子,分子有原子,原子有亚原子,亚原子有玻色子,玻色子有场量子。

场量子是空间平均密度的统计学单元。场量子既是引力子又是光量子。引力子来自亚原子的自旋势能;光量子来自亚原子的轨道动能。

内空间,是电子固有的高密度真空场。电子的运动,本质上是电子内空间的运动。

外空间,是电子拥有的低密度真空场。电子挟持电子外空间做同步运动。

●电子·电子空间·引力波·电磁波的逻辑关联

定理1:空间是各电子空间的叠加空间,共享的抽象空间是不存在的。

定理2:电子的光速自旋,扰动并挟持电子外空间产生引力波,电子自旋激发引力子。

定理3:电子的绕轨运动,扰动并挟持电子外空间产生电磁波,电子绕旋激发光量子。

定理4:电子半径小,就激发引力波,自旋的切向激发≈自旋的径向激发。

定理5:轨道周期短,就激发电磁波,轨道径向激发≈轨道的切向激发。β射线依然径向激发。

定理6:自旋激发引力波(准纵波),垂直于,轨道激发的电磁波(准横波)。但β射线是纵波。

定理7:电子自旋对应的引力场,是承载电磁辐射能的载体,电磁波是承载辐射能的引力波。

●基于电子湮灭方程,场量子质量≡电子质量

两个电子在两个反向磁场中分别加速到光速时碰撞,电子急剧膨胀为场量子,电子质量湮灭或转换为场量子。湮灭方程可以这样写:

e⁻↑+e⁻↓+2×½m₀c²≡γ↑+γ↓+2×hf₀₂...(1)

其中,↑与↓表示粒子的北极朝上与朝下,e是负电子,m₀是电子质量,f₀₂是电子湮灭激发电磁波的最高频率。γ是所谓的光子,h是普朗克常数。分析这个方程,有①②两大要点:

①左边的电子质量≡右边的光子质量,符合质量守恒与转换,即:e⁻=γ=m₀;且:电子固有势能≡光子固有势能,即:

m₀c²≡hf₀₁=hc/λ₀₁...(2)

左边是电子光速自旋势能,右边是光子以光速自旋势能,f₀₁与λ₀₁是场量子固有的最高频率与最短波长。

电子实体物质,可以急遽膨胀为,光子空间介质,印证了“散则成气·色空亦空”的哲理。

电子变光子,色变成空,揭示了普朗克常数的本质:h=m₀cλ₀₁,可求最密光子半径:

r₀₁= λ₀₁/2π =h/2πm₀c...(3)

②左边的电子动能≡右边的光子辐射动能,符合能量守恒与转换:½m₀c²=hf₀₂=hc/λ₀₂,来自光电效应方程,推广为另两个场效应方程:

½m₀v²=hf...(4)

½m₀v²=1.5kT...(5)

场效应原理:以速度v运动的实体,扰动场介质而激发电磁波于热辐射,且只与电子有关。

根据电焊温度T=7000开,可精准估算电子的运动速度(v)与电磁波频率(f)与热辐射波长(λ)。

可见,真实空间(物理空间)是实实在在的,不是纯几何的弯曲空间(数学空间)。

就广义相对论而言,空间是无质量与无密度的,空间弯曲是无密度的纯几何规制;

就真空场效应而言,空间是有密度的,空间弯曲是电子运动与场波动的超对称关系。

反理性直觉之07:引力透镜红移效应

所谓“引力透镜效应”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由于时空在大质量天体附近空间曲率变大,使得光线经过该处发生弯曲而降频红移。但笔者不以为然。

众所周知,著名的康普顿散射效应(诺奖),光遇到电子发生偏折,电子被加速而光有红移。

事实上,恒星、脉冲星、磁星乃至黑洞等大质量天体,由于内部持续的热核反应,会持续释放大量的宇宙射线或亚原子晕,当外来的光遇到这些晕,就会发生康普顿散射效应。

不仅如此,光照射玻璃与水等透明物质,也会发生康普顿散射效应,即光与核外电子有碰撞而折射,大大延长光程,表现为光速变慢之假象,其实光在电子能隙之间依然是光速。

反理性直觉之08:反演对称的反物质

反物质是狄拉克基于数学反演对称的奇思妙想,后据称被安德森云室实验证实(诺奖)。

尽管有所谓证据,但是智力反抗人士与部分科学家依然不服,因为有更多的证据不予支持。

笔者认为,对电子反向偏转现象,关键是要给出“电子可以反自转是伪命题”的证据链。

●反物质理论与其它理论的不自洽问题

悖论之1:量子力学认为:电子自旋不自转、电子是零维质点、电子同时正反转。

悖论之2:迄今为止,无法测量电子的自转半径与自转速度,无法证明电子自转的动因。

悖论之3:真实世界,并不存在反电子、反质子、反原子,反粒子都是被LHC撞出来的。

悖论之4:反电子衍生的反地球、反太阳、反宇宙、反空间、反时间(时间倒流),无法验证。

●颠倒南北极是电荷反向偏折的最佳解释

以下是笔者对安德森云室实验与正反电子湮灭反应的非反物质的解释。

在安德森云室实验中,电子发生器释放出来的电子注必须经过一个反向磁场,而后才发生了部分电子反向偏转的现象。

根据同斥异吸效应,核外电子南极(S)总是偏向核电荷的北极(N),此时的电子叫负电子(e⁻),负电子极为普遍的存在形式。

但是,只要核外电子逃逸出变成自由电子(β),经过核电荷磁场(H⁺)相反的磁场(H⁻),电子就会掉转姿势,电子北极(N)偏向磁场南极(S),这就有在观测底屏上表现为反向偏转。

其实,反向偏转的电子还是那个原来那个电子,只是翻滚了180度,服从同斥异吸法则。

在正负电子的湮灭实验中也是如此。大型强子对撞机,首先把从电子发生器释放出来的两个电子(e↑e↑),分别置入两个反向磁场变成正负电子(e↑e↓),分别加速到光速再碰撞。

在把电子置入反向磁场时,电子就已经颠倒了南北极,不是因为碰撞造成一个电子反自转。

●为什么必需有正负电子才能发生湮灭反应?

正负电子具有“异性相吸”效应,在最大电子动能条件下,最容易克服电子抗简并压的阻力,进而相互融合为简并态,即急遽膨胀的正负场量子。反之,如果两个光速负电子,本来就具有“同极相斥”效应,很难变成简并态。

●粒子或天体的反自转,没有动力学原理支撑

据说地球有朝一日会反自转,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有什么动力可以瞬时迫使地球一次性反自转。

但是,只要太阳有异动,地球调整南北极姿态是很容易的,而地球依然是原有的地球。

为了科学表示“电荷粒子的反偏折效应”,可以把“正反粒子”改叫“正负离子”,如:正负电子、正负质子、正负α粒子、正负OH⁻。

反理性直觉之09:哥派不确定原理

本来,海森堡发表论文时说的好好的:测量粒子的位移与动量误差之积不小于狄拉克常数,相当于粒子参量测不准:△x△p≥h/2π。这就是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公式”,没毛病啊!

可是,后来的哥派把概率论夸大为超距论,把测不准公式夸大为不确定原理,并且成为哥派量子力学的核心理念。主要意思是:

量子是行为不确定的零维粒子,主要是电子与光子。哥派量子的特性大致有“7无2有”:

①量子无体积,同名量子皆全同;

②量子无自转,但有自旋角动量;

③量子无轨道,但是有量子跃迁;

④量子无定位,同时在任何位置;

⑤量子无结构,同时正转与反转;

⑥量子无阻隔,可实现隐形传输;

⑦量子无时间,不服从因果定律。

⑧量子有叠加,参量组合可独立;

⑨量子有纠缠,无论相距有多远;

本来不想为难这些奇葩思潮。毕竟当科学在追究到“电子·光子”时,几乎要触及不可泄露的“天机”时,就遇到两个极为困惑的问题:电子的内部是什么?光子的内部是什么?

当然,我不否认,你可以根据实验去大胆猜想,然后小心求证。但是,你不能否定业已成熟的基本原理,不能胆大到创造宇宙与空间。

不确定原理及其衍生品的逻辑关系归纳为:

不确定原理≡①因果互逆论+②时间反演论+③超距互动论+④全同代用论+⑤离散整合论。

其①,因果互逆论,含糊说法叫非定域论,哲学说法叫你不可能同时站在同一条河流,彻底否定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法则。而因果律,或还原论,即事出有因,是最重要的科学理念。

其②,时间反演论,其实就是时光倒流论、时间虚无论。于是有了量子的自干涉效应、延迟选择效应。爱氏相对论要消灭引力;哥派量子论要消灭时间。

其③,超距互动论,也是不确定原理的必然推论,与心灵感应千里发功是巫术并无二致。自笛卡尔以来,科学界从来不信超距神逻辑。

其④,全同代用论,也叫全同粒子论,是指例如ABC三个全同量子,A与B纠缠而相互代用,A作用C≡B作用C。仿佛解释千里发功:大师发功,作用于近量子A等效作用于远量子B。

其⑤,离散整合论,是指例如ABC三个全同量子,都是离散性的分布在任意远处,但因为两两纠缠,就视同它们是同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瞬间的蝴蝶效应。这也意味着:光的波动不需要时间,即,光程≠光速×时间。

就不确定原理的衍生品,作为反理性直觉的一个核心理念,以下进一步逐个剖析。

反理性直觉之10:量子零维质点论

把量子规定为没有体积的质点,是一种纯数学思维。现实世界,只要是存在或者物质的,就必然占有特定的空间,不可能没有体积参量。

聚则成器,散则成气。器,就是有形物质,必然含有电子与质子;气,就是无形物质,是真空场介质或场量子(引力子)或光量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对立统一体。

宏观物质,包括固体、液体与气体,是有质量、有能量、有体积的,这一点毋容置疑。

微观物质,包括分子、原子与亚原子,也有质量、有能量、有体积的。这一点毋容置疑。

无形物质,诸如胶子、介子与光量子,不可能是虚空,只能是有质量、有能量、有体积的。

量子,主要是亚原子与光量子,是物质的基本单元。如果量子无体积,那么量子的质量密度就会无穷大,就无法解释有限的有量子构成的宏观密度。——您还信“量子零维质点论”?

反理性直觉之11:量子纠缠超距论

这个命题被争论的沸沸扬扬、没完没了。超距论之所以倍受诟病,是因为科学家的良知,只相信实证的过程论,不信莫须有的超距论。

汽车从起点站A到达终点站B,要经历距离AB,总有持续的摩擦过程,这是过程论。

电流从高电位A到达低电位B,要经历距离AB,总有持续的感应过程,这是过程论。

光波从激发源A到达接收站B,要经历距离AB,总有持续的场效应过程,这是过程论。

即使有心灵感应,那也只能是脑电波A扰动真空场介质使得场量子径向推涌到达并与对方脑电波B,有某种同频共振效应,还是过程论。

据说量子纠缠,有“反贝尔不等式”实验证据的支持,那也得看采取哪种解释方案。例如:

用高频辐射将氦原子核外电子释放出去且分道扬镳,有了两个皆为上旋(↑)的电子A与B。

如果让A通过某磁场,A变为下旋(↓)。此时测得B也变为下旋(↓),似乎AB是超距纠缠了。

合理解释是:A下旋B也下旋,其中有AB之间的场介质作为中介过程,这是场效应的过程论:A电子姿势→场量子姿势→B电子姿势。

爱氏相对论否定真空场介质(以太),他当然也赢不了玻尔,这场口水战打了近百年,迄今依然没完没了,就是因为无视场效应原理。

本来问题很简单,可我们依然偏执某个尚待反复求证的理论,难道不值得反思一点么?

反理性直觉之12:量子隧穿效应论

量子隧穿现象的客观性,是毋容置疑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方案来解释它。

量子隧穿现象,简单说,就是明明有不可能穿越的障碍,可是光量子硬是穿越了。

▲瑜伽师表演穿墙术命丧墙内引反思。

按照不确定原理或概率论解释,就有“耍无赖”之嫌。他们甚至说:某人不能穿墙,不代表将来不能,结论是:人是可以穿墙的!

请问,这是什么逻辑?还是科学实证主义么?讽刺的是:这种理论还大行其道,谁异议谁就是“民科”,誰就是“反智主义”😱😱😱。

量子隧穿现象,不外乎还是一种场效应。首先,你得放弃量子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是真空场的介质波,场量子(或光子)只是描述电磁波作为场介质的不同能密分布的统计学单元。

场效应,是指光量子只是场介质的场量子,光子不是被光源发射的“光子弹”,而是光源谐振子动能,扰动并转换为场介质的辐射动能。

场效应是解释隧穿的最佳方案,没有之一。有一个简单实验:有一束红光(频率为f)照射足够大面积的铅屏,屏后有光谱接收器。按理讲红光是不能穿越铅屏,但接收器有红光信号。

按场效应原理的解释是:入射红光照射铅屏,部分被反射回来,部分被铅原子吸收,这个过程,按场效应方程hf₁=½m₀v²,电子(m₀)被加速,作为移动光源,扰动原子内外空间的场介质而激发光量子,相应频率就是隧穿频率(f)。

反理性直觉之13:电子异地分身术

不谈自由电子或β线粒子,因为不可能有异地分身术。这里只谈核外电子抑或电子云,说异地分身术,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物理气味。

大家知道,大质量核心体对外围的小质量体有引力,并作为小质量体绕核运动的向心力。

这个机制,同样适合“原子核+核外电子”的物质系统。核电荷(Ze⁺)与电子(e⁻)之间的电磁力F=ke²/r²作为电子绕核的向心力F=m₀v²/r。

电子绕核基态速度平均为v=αc=2.2×10⁶米/秒,由ke²/r²=m₀v²/r可求电子绕核的平均半径r≈0.1纳米。

电子绕核周期T=2πr/v=2.85×10⁻¹⁷秒,绕核频次1/T=3.5×10¹⁶次/秒=3.5×10⁷次/纳秒。

1纳秒电子绕核3500万次,1个电子可以密密麻麻分布在原子内空间,换句话说,1个电子几乎是同时分身为3500万个电子。

显然,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的动力学行为,就统计学意义上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但是,我们注意到,高速旋转的电扇,因为缝隙的视觉暂留效应,似乎看不到叶轮的存在。

可想,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的表观景象,像空白的云,叫电子云,而真实存在如铁桶一般,显示原子几乎是刚体而不可压缩。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核外电子的这种超高速运动,也是电子得以独立存在的天性。我们把电子为维持特定存在方式而具有的抗压强,叫电子抗简并压,简称电子简并压。

简并压的本质是电子抗衡电磁向心力的离心力。按反作用定律,其量值等于电磁力。

电子半径r₀=2.82费米,表面积A₀=4πr₀²,可估算简并压:p=(ke²/r²)/4πr₀²=2.3×10¹¹[N/m²]相当于230万大气压。这也是原子刚性指标。

上述的意图,是要表明:电子不是零维质点,电子也没有分身术,除了万有引力的经典动力学定律,同样适合电子。

尤其是:如果无视电子的电动力学行为,把电子看成概率波,就无法解释原子的刚性。

况且,如果按波粒二象性与德布鲁伊物质波λ=h/m₀v,则所谓核外电子的波长λ=3.3纳米,频率f=9.1×10¹⁶,属于高频紫外线。

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在外加强电流的电焊作业时,核外电子逃逸出来作为等离子态电子的温度高达6000到8000K。根据场效应方程½m₀v²=1.5kT与½m₀v²=hf计算是紫外线。

显然,德布鲁伊物质波的假设,也与实际不符,与电子的不确定或异地分身术相关的概率波或物质波,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反理性直觉之14:电子同时正反转

除了上述的电子异地分身术,还有一个电子同时正反转,是对电子的一种强暴。

首先,电子正转没有严谨的定义,在什么条件下同时反转,也没有动力学原理的支撑。

假设车轮在正转,如果要反转,就必须提供外加反向旋转的轴功率,还要涉及摩擦损耗。这是理性直觉,也是科学常理。

其实,电子自转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鬼都不知道。电子有南北极,可以规定:北极朝上对应的是逆时针自转,北极朝下的就是顺时针。

根据同斥异吸原理,电子的南北极取决于核电荷的南北极,或者取决于外加磁场的南北极。

如果核电荷北极朝上,那么电子北极朝下,让电子颠倒一下南北极的条件很容易的。

反理性直觉之15:电子自旋不自转

这是不确定原理的有一个衍生品。电子云模型的理论基石是海森堡测不准公式:

△x△p≥h/2π(=ћ)...(1),

后来又被夸张为不确定原理:

△x△p≥h/4π(=½ћ)...(2)

测不准公式原义:测量粒子的位移误差(△x)与动量误差(△p)的乘积不小于狄拉克常数(ћ)。

哥派认为,如果电子以光速自转,按照式(1),导致自转速度超光速,违背光速不变原理。

他们这样估算:按公式(1),电子自旋角动量矩:L=r×m₀v ≥h/2π...(3),

而电子经典半径:r=2.82fm,故电子自旋速度:v≥2×10¹⁰m/s=137c=c/α。

α=1/137是著名的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常数,例如基态电子绕轨速度v₁=αc=2.2×10⁶m/s。

如果电子自转,电子自转速度必是137倍光速,于是他们庄严宣告:电子不可以自转!

可惜,粗心决定失败:公式(2)没写成本该写的这个公式:△r△mv≥h/4π...(4)。

显然,如果按式(1)或(2),不管怎么假设,例如按公式(2),设△r=0.1r,△v=0.1v,那么有:v≥0.667c。电子自旋是不可能超光速的,想一想,往下的纠错事宜。

反理性直觉之16:电子密度无穷大

这里,既有狭义相对论的问题,也有哥派量子论的问题。

我们以β线电子为例。放射性元素辐射的β粒子初速度是光速,即v=c,按狭相的质增效应,m=m₀γ,其中,γ=1/√(1-v²/c²)=∞,则所谓的电子动质量:m=m₀∞=∞。

按基于不确定原理的量子无体积,则电子的体积V=0,则电子质密:ρ=m₀/V=m₀/0=∞。

由此可见,洛伦兹变换因子与量子无体积,这两个说法都是纯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是事实错了,还是理论错了,列位自行裁决。

反理性直觉之17:光子自干涉效应

上文已经指出,光子不是光源发射的光子弹,而是光源扰动场介质激发的场量子。




自干涉的实验事实,不可用不确定原理的自干涉来解释,还是要用场效应来解释。

所谓的光子发生器,其实就是一个光源。

起初,光源扰动场介质,形成同一个系列的一圈圈的波阵面,每圈波阵面上有大量光子在本地震荡,各圈光子之间依次推涌。

然后,最后一个波阵面上的光子,有机会通过两个狭缝,形成两个波阵面。

这两个波阵面开始叠加,波峰与波峰叠加在底屏是留下明纹,波谷与波谷叠加有暗纹。

反理性直觉之18:光子延迟选择论

有关资料称:

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源自爱因斯坦曾提出的分光实验,与双缝实验有同样机制:从光源发出一个光子,通过半镀银镜被反射与透射概率各50%。之后,在反射或透射后的光子路径上各放反射镜A和B,使两条路径反射后汇合在C处的两探测器,分别观察A路径或B路径是否有光子。此时只有一个探测器能够测得光子,确定光子路径,A→C或B→C。若在两探测器前各放半镀镜,可使光子自我干涉。如适当调整光程差,可使A或B某一方向上干涉光相消,此方向探测器将无信号,另一方向探测器必定有信号。按量子力学理论,这说明光子同时经过了两条路径。


简言之:光子通过A或B后是否延迟放置C半镀银镜。若不放,光子有一条路;若放,则光子有两条路。即观察者行为决定过去发生的事。

哥派说:在量子路径上再加探测仪,就必然意味着新干涉效应,将决定最后结果的预言。

这就意味着:量子到达延迟插入的半透镜后,返回再选择路径,历史与未来同时发生,这与量子分身术与时光倒流论是同一个论调。

场效应解释的关键是:光源不可能发射一个光子。光源扰动了场介质,激发的是一束光子;

②半透镜分出的是两束光,而不是各有50%概率,即“P→A或P→B”命题不成立。

③若延后不放半透镜,则还是一束光A→C;而光走直线,不存在A→Y;故只有一个路径。

④若延后再放半透镜C,则依然分出两束光:C→X与C→Y,这与观察者效应无关。

反理性直觉之19:光子传播无介质

否定“场介质具有吸能载波传力的场效应”,是爱氏相对论与哥派量子论共患的致命瑕疵。

真空场介质,简称场,是因MM实验被他们解释为不存在的以太,变相否定真空介电常数(ε₀)与磁导率(μ₀)与麦克斯韦方程组。

光速函数c²=1/ε₀μ₀的意义是:真空光速只取决于真空场介质,与光源无关,即光速是场介质就地震荡的固有速度。光源只是扰动了场介质,场量子或光子本来就是场的统计单元。

然而,由于狭义相对论与不确定原理的影响,光子成了无家可归与超距作用的幽灵粒子。

这里重申一下电磁波的发生机制:

①只要有固定波源的震荡或者移动波源的推压,就一定会扰动由近及远的场介质;

②被激发的各波阵面上的场量子即光子,光子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光电效应的统计单元。

③相邻波阵面上的光子之间依次推涌,表现为电磁波,包括光波。

④固定波源激发的电磁波各向辐射的,移动波源激发的电磁波是定向辐射的。

⑤含有电子的粒子或天体的运动,都会扰动场空间而激发电磁波。咀嚼冰糖就会口腔发光。

反理性直觉之20:标准粒子模型论

标准粒子模型,如下表,共有4×4+1=17型,还不涉及正负粒子与反粒子。其中大多数都是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给撞出来的,即人工制造的。


标准粒子模型,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只字不提场介质;二是严重的质量亏损问题。

●离开场的范畴,基础物理学就不能步入正轨

明知以太是无法回避的介质,又不甘心为其平反,只好生造出诸如——虚粒子、虚光子、涟漪子、轴子、介子、层子、胶子、弱力子(W±/Z⁰)、希格斯子、声子、光子、引力子、弦子——等莫名其妙的“以太替身”。以太替身无比复杂,尤其是弦理论的弦子,有开弦与闭弦,26维空间,搞不下去就改成13维、11维,依然难解难分。

●质量亏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动力学关系

宏微之间的动力学界定,只取决于“电子伴随速度+真空场密度”,与概率分布无关。

宏微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只取决于“真空介质场效应的超对称关系”,与概率波无关。

其一,宏外空间的场密度极其稀薄,此类的场效应对宏运动的影响取决于宏速度。例如,汽车速度通常低于100米/秒,伴随电子对汽车外空间的场效应危害,可以忽略不计。再说,地球绕日速度30千米/秒,伴随电子对地球外空间的场效应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脉冲星的自转速度可以超过0.54c,所含电子的伴随速度推压外空间激发伽玛线。

其二,微外空间的场密度占比,可忽略不计。分子内空间的密度占比微乎其微。例如,氧气分子的密度,只考虑氧原子质量,不考虑氧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场质量。例如,铁块的密度,只考虑铁块所有铁原子的质量总和,不考虑其原子内外空间的场质量。

其三,微内空间的真空场密度占比,占绝对优势,亚原子密度占比,反而可以忽略不计。例如,电子内部无结构,是高密度真空场,按半径2.82费米,场密度ρ=9.67×10¹²[kg/m³]。

●笔者主张的基本粒子定义

基本粒子,是最常见的、最稳定的、最归因的、可独立存在的物质单元。有四个严苛的限制性条件,解释如下:

最常见的,是指该粒子可通过检测而获得验证的,或者是可以逻辑严密自洽而间接验证的。

最稳定的,是指该粒子在通常条件下具有超长的寿命,例如电子与质子几乎是永恒存在的。

最归因的,是指该粒子不再有内部结构,是其它直接相关粒子的终结性的基本单元。

可独立存在的:是指该粒子可以不受其它物质的束缚而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的。

●基本粒子只有两种:电子与空子。

提出此命题是基于大量实践与实验归纳出来的哲理:聚则成器、散则成气、色空亦空。

这里的器与色,泛指形形色色的实体物质,基于各种费米子或不同尺度的亚原子。

这里的气与空,泛指隐隐约约的无形物质,基于各种玻色子或不同密度的真空场介质。

质子旧模型违背质量守恒,建议新模型:质子(1836m₀)=正电子(m₀)+场介质(1835m₀)。中子旧模型违背质量守恒,建议新模型:中子(1840m₀)=电子(m₀)+质子(1836m₀)+场(3m₀)

鉴于中微子研究的困境,若中微子(νe)以光速运动,可作为极限伽玛射线的光量子,相当于电子湮灭后的光子。

Stop here。物理新视野与您共商物理前沿与中英双语有关的疑难问题。


物理新视野


这种问题太多了,我来说一个比较接近生活的问题——“姆佩巴效应”,虽然关于姆佩巴效应还有许多争议,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它。

什么是姆佩巴效应

姆巴佩效应(也称为姆佩巴现象)是指,把相同体积的液体放置到同样的冷却环境中时,温度略高的液体会先结冰。

1963年夏天,艾拉斯托·姆佩巴和朋友们突然想吃冰淇淋了,于是他用牛奶糖水等原料自制冰淇淋,在制作这种冰淇淋前,需要先把牛奶煮沸再使糖充分溶解,最后才可以放到冰箱冷冻,可是这一次由于冰箱内制作冰淇淋的冰格模具所剩无几,所以姆佩巴急急忙忙将还是滚烫的冰淇淋原料倒入了模具中,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姆佩巴迫不及待的打开冰箱,准备吃刚才制作的冰淇淋时发现,自己放进去的热冰淇淋原料已经结冰了,而几乎同时放进去的放凉后的冰淇淋原料在冰箱中依然还处于粘稠状态,这种神奇的现象被姆佩巴牢牢记在心里,一直到196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此现象的论文,才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姆佩巴效应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不留心一般也注意不到,比如由于凉水相对来说结冰较慢,在冬季许多司机喜欢用冷水洗车。

对姆佩巴效应的解释

科学界对姆佩巴效应的研究距今已有半个世纪,出现过的解释理论超过上万种,但是依然没有定论。

下面简单说两个:

1、杂质影响;这种解释认为,液体中包含的一些离子等杂质随着液体温度的升高会逐渐析出,就像水垢一样,温度较高的液体析出杂质后会变得较为纯净,其冰点也会升高,因此温度较高的液体更容易结冰。但研究发现如果用纯净水做这个实验也会产生姆佩巴现象,只是结冰速度更为接近了。

2、温差原理;科学研究表明,温差越大时,水中热量的流失速度越快,因此温水会更迅速的结冰。但是这无法解释温水在结冰前会经历和凉水一样的温度这种情况。

2012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针对姆佩巴效应发出1000英镑的悬赏,一名叫尼古拉·布勒格维克的化学研究员赢得了冠军,其认为液体中的对流效应会导致液体降温更快。关于对流效应相关的情况我了解了一下,简单理解就是一杯水在降温过程中,其外部比中心降温的速度要快,此时这杯水内部会形成温差,并由此产生对流效果,这种效果可以看做是热能转化为动能,即使热水的温度已经降到和凉水一样了,但是其内部依然有这种动能存在,这会促进热量更快的释放,因此会更快的结冰。

曾经和姆佩巴一起发表关于姆佩巴效应文章的丹尼斯·奥斯伯恩博士认为,姆佩巴效应可能是多个不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结

姆佩巴效应提出已经半个世纪,但是依然没有统一的科学解释,对于我来说这种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姆佩巴效应算是非常违反常识的常识了,正如题目介绍的情况,姆佩巴效应确实存在问题,这种问题虽然违反常识,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

感谢浏览,我是漫步的小豆子,放下生活的疲惫,重拾对自然的热爱,科学之旅,并肩前行,欢迎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漫步的小豆子


彩票是科学,有规律无法找到,奇门遁甲用的后天八卦是科学,巽4宫,离9宫,坤2宫,震3宫,中5宫,兑7宫,艮8宫,坎1宫,乾6宫,横加巽4十离9十坤2二15,竖加巽4宫十震3宫十艮8宫=15,以彩票开奖的日期排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以年干,月干,日干,时干落在哪一宫,有时就会选对四个双色球数字。七星彩,双色球予测图,彩票有风险,投资需謹慎,购买彩票损失,收益由购彩人自己承担责任。



用户54693605035


自从量子物理学问世以来,你所不能接受的理论基本上都在量子物理上,正如同创始人之一玻尔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在听人讲述量子力学时而没有发脾气,这说明你没有真的听懂量子力学。”

而在量子力学里,比如量子的隧穿效应,比如物质波概念,德布罗意提出的,一切物质都与微观粒子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比如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等等。

量子隧穿效应:关于量子隧穿效应的通俗比喻,可以这么来比喻,比方说你要跨过一个高约5米的围墙,普通情况下,你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由于量子隧穿效应,你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被加持了某种能量,让你起跳跳到了6米高,成功越了过去,然后这股加持的能量又被收了回去。

这就是像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在低能量状态下穿越位势垒的量子行为,在经典物理学中,这是无法解释的,而在量子物理中,不确定性原理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有人说人的意识是不是真的影响到其中的变化了,其实并不是人的意识在影响,只是人的这种观测行为干扰到了它而已,可以举个例子,比方说你被蒙着眼睛让你去找房子里的皮球,你只能用脚来试探它的位置,当你用脚踢到了球,虽然你确定了球的位置,但是你无法确定皮球的动量,因为在你驱动的一瞬间,皮球的状态改变了,动量变化了,你就无法确定皮球在刚才时所处的确切状态了。

所以,并不是人的意识真的影响到了那么的奇怪,而只是人的观测行为影响到了而已。

它们都是很普通的自然规律,并非如你想象的那般神奇。

个人的浅见,你们有什么要补充说明的嘛?


科学船坞


这个嘛,其实还是决定于自身的常识积累和对世界的认识。很多被证明是真实的科学理论,有人会选择相信,有人会选择拒绝,而有人直接选择盲从。这都跟我们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三观等有一定的联系。咱们可以来举一举例子。

1、冬虫夏草

国家药监局已经明确其没有所谓的药用价值,多食用甚至易引起中毒。但还是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胡说八道,为什么,因为电视上、广告上、生活中到处有它作为“神药”的广告。这其实就是一种盲从。类似这样的,还有诸如鸿茅药酒等等各种被神吹的中草药物。

2、上帝

在科学的世界里不可能存在上帝,但仍然有很多人去信奉它。在宗教环境下,信奉上帝本身是一件好事,至少它教导信徒从善做人。类似于此的,就是各种神神鬼鬼的东西。这不可能是真的,但就是有很多人坚信世上有鬼神。

3、进化论、转基因

这些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各方面的歪曲、曲解,最后以讹传讹。人们再跟着盲从,就发展到了如今的局面。总是有人不相信这些东西,其实他们本身连什么是进化论,什么是转基因都不知道,但他们就是要反对。想想真的是可笑又无奈。


翦翳翎


如果说哪些已经被证明是真的,但是又难以接受的科学理论,那么非量子力学莫属了。

量子力学是一门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学分支,从量子力学诞生开始就不断受到嘲讽与质疑,主要是因为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微观粒子的规律与我们熟知的宏观世界截然不同,例如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等现象,这些现象绝不可能在宏观世界中成立,也不可能在宏观物质上实现,也无法使用宏观世界的经典物理学去解释。

而在量子力学中受到争议最大的是:哥本哈根学派基于微观粒子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概率解释,哥本哈根学派认为:一切的微观粒子在没有被观察之前都是无法确定的,它处于一种概率的叠加态,量子力学就是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世界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没法确定的概率基础之上的。

世界建立在概率的基础之上,这听起来实在是太荒诞了,不光我们很难理解,就连创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这种概率解释,爱因斯坦曾讥讽般的说:我绝不相信上帝是依靠掷骰子去统治世界的。

尽管量子力学使用经验常识难以接受,但无数的实验都证明了量子力学是正确的。


用户109554559489


人类由猿猴进化而来,这个理论我一直半信半疑,六千多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在一颗陨石的撞击下几乎消失的无影无踪,随后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古人类出现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不论是智商还是生存能力,人类好像开挂了一样发展的无比顺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1、地球出现了约46亿年,在六千多万年之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只有我们熟知的恐龙?假设一下,有没有可能在此之前和恐龙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智商非常高的生物,他们在地球上发展了数十亿年,很有可能早已拥有移民去其他星球的能力,在得知地球即将被撞击后,他们全部移民去往其他星球,撞击结束后他们再次返回创造了玛雅文明帮助古人类迅速发展。

2、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为何没有与人类同步发展?偏偏只是人类一路开挂一样成为地球的"霸主",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巧合,那么为何人猿的毛发和尾巴统统褪去,物种的进化是需要环境的,其他动物的变化却非常小,在寒冷地带的北极熊身上依旧披着厚厚的毛,可以穿过沙漠忍耐炎热的骆驼也同样没有褪去身上的毛,偏偏只有人类,不论生活在炎热的非洲还是寒冷的地区,白人也好黑人也罢,都没有其他动物那样的一身毛,除非人类的祖先一开始就没有毛,否则这一切如果也说是巧合就说不过去了吧?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镁客网~~


镁客网


在2016年看到量子纠缠被证实时的报道出来时我被震惊。

量子纠缠的简单定义

科学实验发现,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

简单来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一个在地球,一个在火星,如果改变地球上的量子状态,火星上的量子自动发生相同的状态改变。

量子纠缠的照片

2019年07月17日环球科学的一篇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物理学家保罗-安托万·莫罗带领团队首次拍摄到量子纠缠的照片。终于,人类第一次亲眼看见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自从暗物质的存在被普遍认可之后,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占宇宙总质能的26.8%。

量子纠缠被证实后,是否可以认为这85%的暗物质,通过量子纠缠去影响改变我们目前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宇宙。

而暗物质是目前未被直接探测到,只是有大量证据表明其大量存在于宇宙中。

这表明,鬼神,上帝,神佛,灵魂将有可肯能存在。并用量子纠缠去影响我们的世界。

这是可怕的假设。但量子纠缠被证实让这种假设成为了可能。

这让我是真的不愿意去相信量子纠缠的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