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哪怕在最坏的环境下

不讲苦难,只说希望

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及每月好书俱乐部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哪本书改变了你的生活?”调查的结果显示《活出生命的意义》名列前十,获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这本书自发行以来销售量超过千万册,被译成24种语言,帮助千万个迷惘之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哪怕在最坏的环境下

《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单看书名乍以为有点鸡汤,但其实内容却相当沉重。作者弗兰克尔是在二战中纳粹集中营里幸存的极少数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纳粹德国统治期间,共有600万犹太人死在了纳粹政权手里,无数犹太人被囚禁在集中营。那里充满了恐惧,死亡和绝望。据统计,在其中营里活下来的犹太人只有原来的1/28。

1938年,希特勒吞并了弗兰克尔的国家奥地利,此时弗兰克尔已经获得了美国移民签证。他本可以去国外过安稳的日子,还能集中精力发展他的意义疗法,但是他不忍心抛弃父母和亲人,所以选择留下来陪伴他们,共渡难关。

《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哪怕在最坏的环境下

维克多·弗兰克

1942年,弗兰克尔和他的家人全部被关进了集中营,他们彼此之间失去了联系。从1942~1945年,弗兰克尔经历了炼狱般的非人折磨,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他的父母,兄弟,以及怀孕的妻子全部死在了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弗兰克尔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这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不仅如此,重生后的弗兰克尔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他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拿到驾照,80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一直活到92岁,对生活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

《活出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受难史,弗兰克尔在书中很少谈及自己在集中营受到的苦难和摧残,反倒是将更多的笔墨指向了让人坚强活下来的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点亮人们心中的光亮。

《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哪怕在最坏的环境下

即便一无所有,也要活下去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第一天就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关押他们的列车在写着“奥斯维辛”这四个大字的站牌上停了下来。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意味着这四个字有多么让人恐惧,因为它代表着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队列里的人被分成左右两部分,那些老弱病残的大部分人被送到了毒气室,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第二天的曙光。那一天,只有10%的人活了下来。经过第1轮筛选后,1500名囚徒被扔进了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里。

在集中营里,每个人的名字都被换成了编号,弗兰克也有了自己的数字:119104。当一个活生生的人被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代替,他的过往,他的名字,他的生命全都失去了意义。在这个野蛮的地域里,人被剥夺了人权和尊严,丧失了自由。弗兰克尔真真切切的意识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

《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哪怕在最坏的环境下

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集中营里,想要活下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让自己看起来能干活,因为一旦被判定是丧失基本劳动能力体弱多病者,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是被送进毒气室或者焚烧炉。曾经作为知名精神学家的弗兰克尔大部分时间里只能干挖铁路这样的重活。

囚徒们每日食不果腹,还要干着极重的体力活,每时每刻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态逐渐由最终的恐惧变得麻木,弗兰克尔看着两小时前还跟自己聊天的朋友的尸体,也能不紧不慢地喝起汤来。一旦有人死去,其他人会疯狂的掠夺他身上的东西,有时候是一根皮带,有时候是上衣和头发,就连从死者身上抢到细绳的人也会为此沾沾自喜。

有一天晚上,弗兰克尔被一个狱友的梦话吵醒了,原来他在做噩梦。弗兰克尔本想叫醒他,但他最后还是把手缩回来了,因为现实远比噩梦更加残酷

《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哪怕在最坏的环境下

在这个人人都想自杀的残酷环境中,弗兰克发誓永远不去触碰带电铁丝网,这是集中营中流行的自杀方式。他告诉自己要活下去,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尽可能帮助他人一起活下去。

知道为什么活的人,便能生存

1945年战争胜利,弗兰克尔成了集中营里的幸存者,然而大部分人却没能撑到恢复自由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有无数人死在了1944年底的圣诞节前夕。

1944年圣诞节前,狱中流传着圣诞节时战争将结束,所有人都会被释放的消息。无数囚徒都在心心念念地期盼着自由来临的那一天。然而圣诞节过去了,期盼已久的胜利并没有如约而至,这直接导致了集中营里你是80%的人死去。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死于食物短缺,或者气候寒冷,以及当时爆发的流行病。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失去了信念,看不到希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弗兰克尔很喜欢尼采的这句话:“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之所以能活下来,有两样东西支撑着他,第一是对家人的挂念,尤其是对新婚妻子的爱,另一样是他丢失在集中营的关于“意义疗法”的未竟手稿,他要把它全部写完。

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而这个“气”便是信念。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牵挂的人和事,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哪怕在最坏的环境下

在集中营里还有一件事情对弗兰克尔感触颇深。他在狱中做医生时,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词曲作家告诉弗兰克尔他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有个神告诉他战争将在1945年3月30日结束,他对此深信不疑。到了2月29号那天,他知道战争结束已经没了盼头,他突发高烧,死在了他以为战争结束的那一天。他的死亡并不是因为食物或者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他的信念崩塌了。

重获自由后,等待弗兰克尔的将是新一轮的磨难。他得知父亲死在波西米亚的集中营,母亲和兄弟死在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他的妻子在纳粹投降前夕死在了伯根拜尔森集中营。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释放,反而会面临某种危险。虽然他活了下来,但那些在弗兰克尔困难时期支撑他活下去的人,再也回不来了。这种内心的苦难和折磨,比起狱中的饥饿、殴打、辱骂更为恐怖。

弗兰克尔和活下来的狱友不是没想过自杀,最牵挂的人都不在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他最后选择活下来,他还有还未有完成的著作。“如果生命有意义,那么苦难也有意义。”弗兰克尔决定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而我生命的意义,就是帮助其他人找到他生命意义

弗兰克获救之后的第一年写完了当初被销毁的手稿《医生与灵魂》。第二年,他用9天的时间写完了《从死亡集中营到存在主义》,也就是这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首版。他的一生出版了30多本著作,反倒是这本原本打算匿名出版的小册子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成功,一版再版。

在这之后,弗兰克尔为这本书增添了第二部分,主讲“意义疗法”。正是因为第一部分的经历,为作者后半部分的意义疗法提供了更充分的事实支持。

“意义疗法”的主旨是人活着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认为,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种途径:就是工作、爱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同过创造一种工作或一种实事找到生命的意义。

心理学上有一种流行病叫“星期日神经官能症”,指的是人们在忙碌了一周之后终于可以休息,却突然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内心的空虚感扑面而来的。同样的,有的人辞职在家久了,也会有一种焦虑和空虚感。一份工作或者一种事业,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证,还有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努力工作吧,或许你能从喜爱的事业中生命的价值。

通过体验某个人或遇到某个人找寻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之所以能活下来,主要靠的是对妻子的思念。在他最苦最难的时候,他告诉自己要活下去才能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对妻子的思念,让他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生命中的人和事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

面对不能逃避的苦难时,采取积极的态度。

有一个抑郁症重症者来寻求弗兰克的帮助,他深爱的妻子不幸离世,一时间他觉得生命失去了所有的意义,患上抑郁症。

弗兰克尔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离开的那个人是你,你的妻子会怎样?

“这样的苦他怎么会受得了呢?”患者痛苦的回答。

弗兰克尔轻声说道:“所以你应该庆幸,你代替你的妻子来承受另一半的痛苦。”就这样,这名患者最终选择勇敢的活下去,也治好了抑郁症。

生命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改变自己的态度。你要相信,生命在任何时刻,都有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任何时候都有意义,哪怕在最坏的环境下

弗兰克尔一生都在从事心理疗愈。在他死后,有人这样评价他:“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作为整体的人性,以变得再也不一样了。”他整个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帮助其他人找到他自己生命的意义。

或许,和死神打过交道的人,更能明白生命的宝贵。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要活出生命的意义。

参考资料:《活出生命的意义》 【奥】维克多·弗兰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