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爱读书是好事,但最怕“低质量”地读书。

真正懂得看书的人,都是往“

”处读,往“”处看,往一个个“”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最可贵的是回归本源,把每个汉字都读透、悟透,那才是真正的文化高手。

汉字里藏着的,是中华文化的根。读懂文化根基,那再看天下书都可掌握。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而说到中华汉字,就不得不提到百年前这部书。

现藏于浙江乌镇茅盾故居里的一部《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这里面就藏着汉字文化之根的精华。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茅盾先生年幼时的文化启蒙,就是靠它来的。茅盾先生说过:

“我童年所用的启蒙教材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回忆童年生活,它带给我知识和快乐。”

无独有偶,胡适先生儿时文化启蒙也是靠它。胡适先生到中年时,还专门找人四处打听,这套书的下落,想收一套珍藏。

在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人们都是靠这本“汉字书”开启的智慧大门,打下文化基础。

正如著名学者余世存说的:

“中国人的文化标准中有一条即是认字,故传统教育中能认字就是有文化的人,因为汉字中有做人的道理,有哲学、心理学、医学……”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这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曾被誉为“中华百年语文第一书”。

因为它是中国自打有学校以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是孩子们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的第一部书。

不仅是茅盾、胡适,还有丰子恺、梁漱溟、竺可桢等大师,都是从这部书里汲取第一桶文化金的。

这套书孕育出这么多文化大师,它的内容值得盛赞,而它背后的编撰故事,更是一个传奇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澄衷”二字,取的是叶公“叶澄衷”之名,当时他是浙江宁波商团的代表。


叶公从小爱读书,可是家境贫寒,家里没钱供他上学读书,现在有条件了,他就一心想办个学堂,让更多的孩子们有学可上,有书可读。

说干就干,1901年,他就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取名为“澄衷学堂”。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办学不容易,课室有了,师资力量也不能马虎。

他专门跑去请来刘树屏任校长,又去苦心找来蔡元培,来学校当教导主任(蔡元培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校长)。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左起依次为,叶澄衷、刘树屏、蔡元培

课室修起了,老师找来了,可是没有教材,教什么?

大伙一起商量,既然要让孩子们读书,就得从文化之根汉字学起。

于是刘树屏自任主编,组织大家开始编撰这部教材。他们从汉字开始,一步步梳理文化脉络,用“解字”的方式来讲述中华文化。

在内容上,他们涉猎广泛,生怕漏掉一个重要的汉字;解读上更是煞费苦心,象形、指事、会意,从读音到偏旁都来个完整解读。

终于,这套注定不凡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编撰完成,只是当时谁也不会意识到,这部书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成了后人了解文化之根的最好解读。

正如FT中文网作家老愚,第一次看到这部书时感叹:

“在这本书面前,我像个文盲。”

这书原版是繁体字编制,放在今天我们来读,着实有些费劲。

而国馆君欣喜的是,后来发现了这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白话全解版,简直心头大爱!

它保留了与原版一模一样的内容,而语言是用现在阅读完全无障碍的白话编著,透过这些汉字,深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真是千载幸事。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这套书分上下两册,完全复刻了原版的四卷内容,全书包含3291个杆子,沿用图文解字的方式,共有762副配图。

内容上,真是无愧为文化之根,兼容并包,从汉字看懂天文地理、人事万象......

深度上,不仅局限在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更加延展至汉字背后的故事、来源、历史、典故,和更深层的文化思想意识......

白话版上册,再现了原书的【卷一】【卷二】:

【卷一】包含了天地时节、自然现象、各地小志等等,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天文地理万象知识,读完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卷二】是包含各种人事物性、乐器武器、金属矿物等等,讲述了它们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动的造字遣字背后的寓意和文化。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比如“”字 :上面的“—”像天,中间“丨”则表示水汽上升,而“冂”是天上水汽下降的意思。不仅讲出“雨”的意义,还从字形上表现出下雨的原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

比如“”字 :讲述琴是由神农氏用梧桐木削制而成。“琴”本是用来禁止邪念、端正人心。因此,古代琴瑟之音,是最为尊贵的。

白话版下册,再现了原书的【卷三】【卷四】:

【卷三】里讲解了古时的度量衡、日常生活、动物植物等等,真的可以称之为中华百科,大开眼界、精彩纷呈,文化画卷尽现眼前。

【卷四】中讲述的是抽象的活动,包括古时人们的行为活动、语言用词,古时候人们的日婚丧嫁娶、思想意识都在其中体现。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比如“蓬”字 :篙类植物,风起时,它会四处纷乱飘摇。《诗经》中描绘一个人头发凌乱,用“首如飞蓬”。李白大呼“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是这一用法。说明古人会在自然界中获得灵感。

这套白话版在形式上,也沿用原书板式。

讲每个汉字的时候,每个结构、每个含义都有指向专门解释,一步步由浅到深讲解汉字。

原书的宫格板式相当经典,一看就明白,读来更有一番趣味。

书法、读音、结构、含义,都通过插画一一展示,从形、声、义、图四个方面,全方位剖析文字背后的文化。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读书人都改从这部书开始读起,从汉字开始了解文化背后的一点一滴。

以前,它为启蒙一代人而编撰,如今现代人阅读,更是踏上一条通往文化圣殿的坦途大道。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书后还专门配有隔阂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字母检字表,阅读、查找起来更方便。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从这部书中收获知识。

小孩读它,它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文化字典;大人读它,更是一部从古到今的文化百科。

中国人最优秀的造字、认字、文化传统都包含在其中,每每捧起阅读,无不叹服它的精妙、趣味,和难以言传的文化营养。

读书人需要的文化沉淀,全都在这书里了。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百年前茅盾看过的这本书,是文化之根,读一页就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