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新大風歌


問:在農村,有句古話:白事不請自來,紅事不請不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又是為什麼?

杍攸的老家也是農村的,這句古話相信農村人都很熟悉。那這句古話是啥意思?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杍攸〗,分享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我們先來說說這句古話的含義:所謂白事,就是指家裡有人去世,需要披麻戴孝,都是白顏色的,所以叫白事。所謂紅事,主要是指結婚、滿月酒、壽宴等等這些,歡喜的事情,所以叫紅事。



白事一般都是來的比較突然,讓人措手不及沒有準備。

所以這個時候,鄉里鄉親都會主動上門幫忙,這樣白事的主人家會感受到濃濃的情意,有種雪中送炭的感覺!辦白事的時候,如果來幫忙的人越多,也能說明這家人在村裡的口碑是很好的。



再者,有句古話說得好: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因為每個人家裡都會有人去世那天,今天你幫了別人,明天別人也會來幫你。這就是:白事不請自來的意思。

和白事相反,紅事一般都會提前準備。



紅事會提前通知哪些人來參加。在辦紅事的之前,主人家就會商量應該哪個人掌廚、哪個人負責上菜、哪個人負責掌情等這些都是分配好了的。這樣等到了吃喜酒那天,每個人各司其職,才不會忙中出錯。



如果,喜酒的主人家沒有讓你來幫忙,你雖然出於好心,但是你去幫忙就會把別人的計劃打亂,導致越幫越忙,會逗人恨的。而且對於紅事來說,如果沒有請你,你卻來了多多少少會讓你自己丟“面子”。

所以說:紅事不請不來,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杍攸對於這句古話的理解,如果贊同我的就請動動你的小手關注我並點贊吧!也歡迎你提出不同的見解!

杍攸


“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裡面有許多學問,下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農村辦喜事也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孩子結婚,又或者是孩子高考成績優秀,這些喜事都會擺一些酒席,請村中的老人以及朋友前來參宴。但是這個喜事的邀請,是非常有講究的,無論是主人和客人,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也是農村的規矩。其實我家也住在農村,有一次剛巧趕到喜事,村東頭老王家的孩子結婚,這個消息在村子裡沸沸揚揚,老人們都七嘴八舌議論著,誇他娶了個好媳婦。只是結婚這件事他並沒有告訴我,雖然我也知道,但是我卻不能參加婚宴。這就是所謂的紅事不請不到,如果我們去參加婚宴,一來太過唐突,二來沒有面子。 主人家沒有通知我們,就去貿然參加婚宴,這於理不符。所以別人家辦喜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接到通知,然後才可以去參加喜宴,否則這是萬萬不能的。因為邀請是一種禮儀,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如果主人家邀請,我們瑣事纏身,無暇去參加婚禮,那麼我們可以將份子找人捎過去,這也算不失禮貌。

白事不請自來理解更加簡單,意思在農村裡,一些老人去世,我們作為晚輩要前去弔唁,這是對逝者的尊重,同時也是為他送行。弔唁的時候我們也會幫忙,畢竟許多事主人家無暇顧及,所以忙得暈頭轉向,我們作為鄰里相親,要主動前去幫忙。<strong>白事和喜事有所不同,喜事裡面充滿禮儀,有許多錯綜複雜的事情,但是白事卻不同,如果你不請自來,別人反而說你重義,有一定的眼力。因為辦白事的人,往往會比較悲傷,極有可能忘了告訴你,作為鄰里鄉親,我們一定要前去幫忙。


蔓莓愛跳舞


這個問題我也聽說過,但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給老家的爺爺打了個電話,還專門問問,搞明白了,來回答這個問題

紅事要請,我家也是農村的,如果村裡有結婚的要去喝喜酒,基本快到飯點的時候,主人都要去挨家去請,收到邀請的也都笑呵呵的去喝喜酒,這就證明主家心裡有你,所以才會邀請你,如果不邀請你,證明你在人家心裡沒有位置,不邀請你去的話是非常尷尬的。所以老一輩的說法就是,人家辦婚禮是個很隆重的儀式,受到邀請的都是在主家心裡有位置的人,也是一種榮耀,不被邀請是很尷尬的,所以也就有了結婚的時候主家挨家去請。

白事不請自到,家裡有老人去世,主人都是傷心過度,沒有精力去挨個通知,一般只會通知宗親,遠親不如近鄰,同村的人知道了會主動來幫忙,不用主人安排,能幫啥忙幫啥忙,也表示對逝者的懷念。其實還有一種說話,不是主人沒有請,是換了一種方式:嗩吶!主人家都會請嗩吶,鄉里鄉親的聽到嗩吶聲也會打聽什麼事,當知道是白事也就趕緊跑來幫忙!


寶蓮燈泡1218


過年期間可以說紅白喜事都是比較多的,很多新人都趁著過年大家都有時間而辦喜酒了。而農村老人過年吃多了或者是冷到了都會導致過世,這也造成過年期間是紅白喜事都比較多的。不過在農村就有點“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大家都知道現在辦喜酒的話,都喜歡多叫點人來參加,只不過很多時候由於對方沒時間或者就是覺得跟你關係不太好,就算是請了都不會來的。當然更多請了就會來,只不過不會出現什麼不請自來的情況。這也造成喜酒來的人都會比預計中的要少一些的。

不過白事卻是相反的,都會出現一些不請自來的客人,既然來了都得讓其就座吃飯的,可以說事先還真的要預計有哪些人會不請自來的。

要說為何會出現紅事不請不來,白事不請自來的情況。有時候還是可以從禮金這個方面說的,要知道結婚這種情況過去就需要給份子錢的,對於很多人來說過年最怕的就是這種紅色炸彈了,都是難躲一次就是一次的。不請當然不會去的,就算是請了也不一定去的,能夠省點錢就省點吧。

如果說結婚可能還有幾次的話,白事一人只有一次了,這個時候只要認識的那真的不能夠省錢了,還是得去給點禮金幫幫家裡人的,相信在這種白事上面,也是捨得出錢的吧。

可以說白事的話一個人一生都只有一次,農村都講究死者為大,可以說以前有再大的矛盾,這個時候人過世了都會消了,去看看也是正常的。很多人也就是不請自來了,畢竟對於主人家來說,以前跟老人鬧過矛盾的人自然不會主動去請的,只有不請自來的情況。

總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辦白事的話都會有很多不請自來的人的,這點都是很正常的。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種情況呢,都說說吧。


深山老農民


在前些年,農村有種說法就是人一生兩件大事,一是紅事,也就是結婚,二是白事,也就是去世,就這兩件事稱之為大事,也就是一生只有一次,而現在不同了,也許紅事有N多次,結婚生子,壽喜滿月,高升喬遷都歸為紅事。

為啥有紅事不請不到的說法呢,隨著生話提高,人們總想大凡小事辦幾桌,把親朋鄰居聚在一起高興高興,遇到這些事如果你不請自來,就有人背後說你巴結人,更有甚者為了辦酒席圈點錢用,這種人就更沒有人說不請自到,也許就算請了也不會去,就說離我家不遠一戶人家,他家本來就是做鄉廚的,自己辦酒席花不了多少錢,同樣的標準他給別人做一桌五百,輪到自己做可能就三百,我們這裡有這規矩,小孩滿一歲,三歲,六歲,十二歲都請客過生,他自己兩個小孩,從我知道從他結婚,大孩滿月,一歲,三歲,六歲,小孩滿月,一歲,三歲,光他家為小孩都請客八次,現在隨禮少了拿不出手,多了自己承受不起,慢慢就有人避而遠之了。

白事就不一樣了,人一輩子終究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一旦那家有人去世,親朋好友,團方地鄰都會自發的去幫忙,說白了幫人就是幫自己,在遇到白事時,自己家人都處在悲傷中,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那怕平時有點小矛盾,也會不計前嫌,更別說請了。


羌山老馬


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農村的紅白喜事,可以說是每個農民一生中的大事。因此,也特別受到農民的重視。自古以來,農村人辦事情就有“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之說。雖然沒有什麼書面上的約定,卻早己成為農民朋友之間為人處事的不成文的規矩。那具體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農村辦紅白喜事時,同村的鄉親去幫忙的問題。

咱們先說“紅事不請不到”。農民在辦喜事時,大多提前一兩個月甚至半年以前就開始準備。各方面都準備充分,防止遺漏。就連辦事時需要誰幫忙,人家心裡早就有了合適的人選。如果有誰冒然前去幫忙,而人家卻早己有了安排,你出於好意去了,又不能說不用。雙方難免有些尷尬。因此,人家不親自請你去幫忙,千萬別主動前去,以免到時候產生誤會。

再說“白事不請自來”。一般農村家庭有人去世,不管是老年人還是歲數不大的,都屬於意外情況,是許也無法預料的事情。因此,許多人因為事發突然,都會覺得手足無措,任何事情都來不及安排,一時間亂了分寸。而這時做為左鄰右舍、鄉里鄉親前去幫忙,給出出主意,幫助各方面照看照看,屬於替主人分擔悲傷和勞累。主人也會非常感動,無形之間,更加深了鄉里鄉親的感情。

因比,凡是誰家辦事情,該去的別等人家請,不該去的也千萬別瞎去,以免相互之間產生誤會,甚至傷了鄉親之間的感情,到時侯可就得不償失了。





雷子三農新視角


在我們這裡,紅事大家都是口口相傳或者是聽到那家人播放的歌曲,一般結婚不都是放個大音響讓大家都知道😊他們家有喜事了。我們這裡主人是不通知的,都是知道以後回家看看自己家的賬簿上有沒有帳(就是自家孩子結婚別人花錢了沒有)如果有就去,沒有的話一般不會隨份子。我說的這是普通的街坊鄰居,如果是親戚那是必須要去家裡提前告知下喜帖的,不然別人知道也不去,在農村這些都很有講究的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很注重這些細節。

再說說白事,一般家裡如果有去世街坊鄰居都會主動來幫幾天忙,在我們這裡出殯那天幾乎附近的鄰居每家都會有一個或者兩個人來公事上幫忙,人越多說明主家平時為人處世做的好大家都願意給他幫忙。其實根本用不了多少人的,還有一種情況是明知道去了也幫不上啥忙可還得去,不然別人去了我不去那家主人該生氣了。再就是如果別人有事我不去、那我家有事別人也不會來幫忙的對吧!我們村曾經有戶人家處理的鄰里關係不好,結果他們家有事竟然沒人幫忙,最後還是花錢僱人來的,這就成了別人口中的笑柄!


愛做飯的小愛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紅事為慶宴,白事是送亡人上山,入土為安,定幫忙。

人一生要遇很多紅事,結婚嫁娶,喬遷榮退,金榜題名升遷高就,壽宴,喜事多多。但有些人卻很少有這些喜事怕門,故然就會失禮失節,難以逢清必到。

白事則不同,一生只有一次終結之日,不論好醜都得相送一程,幫人幫己,誰也躲不過這一茬,做人的底線。

喜事多是好事,但過分熱衷於設宴請客,也非好現象,必竟這幾年的份子錢讓很多人非常頭疼。

紅事到不到,都應相互理解,白事必須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對自已盡一份責任和義務。

幫人幫已,此言絕對沒毛病。


董滿憲


這個題目本來出的就是有問題的。俗話說: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風。這種說話是不能代表所有的,下面我就說說我們這裡的禮節習慣。

所謂紅白事,“紅”就代表喜事,而“白”自然就代表憂事了。雖然也大體尊徇“不接就不送禮或不送禮就不接”的原則,但這裡有非常大的不同。

先說兒子結婚,主親也就是父母的兄弟姐妹和老一輩留下來還有禮尚往來的老親,是必須要事先登門接請才會送禮,如果其中有一家不請,那就意味著這家親戚從此就斷了。這一類還包括考學以及生小孩都是如此。

可嫁姑娘卻不同,名義上遵詢“不送不接”的原則的,可又怎麼才能讓親戚知道出嫁的曰子呢?這樣就出了一個“送日子”的玩意,就是女方計算出自家有多少家親戚,再讓男方預備好多少份小禮物,再由女方送到各親戚,告知女兒什麼時候要出嫁了,記住此時絕對不能說是接親戚,要一直等親戚送來禮了才能再去正式接的。

白事對於親戚卻是嚴格遵徇“先接後送”原則。孝子不能去,就派村裡人各家“把信”。

最後,至於所有的朋友以及左鄰右舍,不管“紅”事還是“白”事,都一律是“先送後接”,他們就只能靠各種相互傳遞得到消息了。

在這裡,我不想解釋我們這裡為什麼要是這樣禮節的理由,其實“存在就是理由”,各處一鄉風罷了。


望月H


農村紅白喜事氛圍濃厚,熱鬧。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裡指的是鄰里相親同村裡熟悉的關係。喜事比如誰家年輕人訂婚結婚,需要隨份子錢的,這如同城裡人下請貼給你,去參加婚禮,你得給紅包隨份子。其實農村人倒不是太在意份子錢紅包之類的,主要是人結婚沒請你,說明你們的關係沒好到那種程度。如果不是親戚關係,除非是那種關係很好的朋友,喜事才會對你說幾月幾號在哪舉行婚禮,等於給你下了請貼。主人家不請你,也可能是覺得請你吧,你得給紅包,關係沒到那程度,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當然了這種關係也只是同村或是普通朋友。還有一種情況,A家喜事你沒請B,B家喜歡當然也就不請A了。

農村白事,也是誰家有人去世,一般情況只要不是出遠門的,鄰里相親包括同村的都會自覺的去逝者家悼念一下。對逝者的尊重,同齡人也許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年輕人也許是逝者看著長大的。所以只要在家的都會去看望最後一回。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逝者的家人心情悲痛,一般都顧不上待人接物,都是同村幹部或是當地有威望的人在同主人家商量的情況下主持操辦。我的家鄉是安徽農村的,記得三年前奶奶去世,同村在家的基本都是當天去我們家拜忌一下。然後生產隊長主持操辦,包括給家裡親戚通知,我們那叫把信。這一點是有講究的,以前把信都是通知的人要到主人親戚家上門通知,現在都是打電話。主人親戚得到通知後,會給把信的人一包香菸。這也許是我們那的特有風俗吧。記得奶奶去世,村裡有安排專人接受親朋好友送來的香紙香菸鞭炮等。安排兩三人專門上街買菜,村裡婦女都會主動到後廚幫忙做飯搞伙食,一般後廚也會安排幾個負責人,各司其職。包括燒開水泡茶的,散香菸的。這些事都有專人操辦。逝者的家人全程不用去管。也許這些就是農村人的特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