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吗?

百诺恩负责人小薛


我生二胎的时候女儿才3岁,她说话说的早,一周多的时候就跟我说要个妹妹,2岁时候看她很孤单才有了生二胎的想法,也是为了等我们百年后她有个说话的伴,真的生了个妹妹,从小灌输的思想就是妹妹是你要我生的,你负责,她们共同相处了2年多,虽然有时候会被妹妹气的咬牙,手抬起来却打不下去,生气了就是只想让妹妹说对不起,不想打她骂她,好几次我都说妹妹不乖那不要了,扔出去,她就会抱的紧紧的,这方法我屡试不爽,虽然这两年里我承认我的精力真的跟不上,烦躁的时候也总是会那大宝,过后又后悔,她真的没错,刚开始她会闹脾气要我抱,冷静下来我问为什么要抱,她说你出去也抱妹妹,回家也抱妹妹,睡觉也抱妹妹都没抱我,回想是这样,后来自己也反思了,只要空了就抱抱她,亲她,说爱她,也许她年龄还想,没有那种大孩子的思想,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她以自己为中心过,所以她能接受这种落差,像大点的孩子十几岁了,过了十几年哄着捧着的生活,突然来一个她心理上就有了落差,爸妈会不会就不爱我了,如果是女儿会不会觉得爸妈嫌弃我了,想要弟弟了,所以 要生二胎还是趁早


女人是块铁


观点:孩子真是谁带跟谁亲吗?还真未必,要分情况而定。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你带他的时候他是和你最亲的,但如果和你分开几年,就未必会再和你亲了。

我们常听人们说“喂不熟的外孙”,意思就是说姥姥再怎么带外孙,最后外孙却还是和她不亲。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姥姥带外孙带了好几年,最后孩子却和她不怎么亲。

我们对门的王阿姨,外孙不到一岁就交由她抚养,刚开始,孩子一到晚上就哭闹不已,她就抱着在屋里转悠,一直转悠到深夜孩子睡着为止。孩子半夜发烧,她抱起来就往医院跑,跑到医院才发现自己忘了换衣服,穿着睡衣就出来了。

就这样,她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到三岁,才由孩子的父母接走。

此后,王阿姨就经常念叨孩子,可是一年后,再见孩子时,王阿姨呆住了。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怯生生地看着她,已经不认得她了。一年的时间,磨光了孩子的记忆,消除了孩子的感情,在孩子心中,外婆俨然成了一个陌生人。

从科学上来说,幼小的孩子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会以零散碎片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但由于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存储的信息就会不断更新,新信息逐渐覆盖掉以前存储于大脑的零散碎片,旧信息则被完全遗忘。对于三岁前的孩子,尤其如此。

所以孩子再见到王阿姨时,已经完全不认得她了,更不会说和她亲了。

但若一个孩子,你一直把他带到大,带到十几岁,他就会一直和你亲下去。

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记忆和价值观,并且在你长期和他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不可能轻易被抹掉的。

邻居嫂子,夫妻两个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养大的,一直养到初中毕业。而今,这两个孩子都已20出头,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给爷爷奶奶带一大堆东西,在他们心中,爷爷奶奶养育了他们,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是自己最亲的人。

所以说,对于太小的孩子,你带他的时候他跟你亲,离开他以后,他可能就会把你遗忘,不再跟你亲了;而对于从小一直带到大的孩子,他已经完全懂事,和你有了深厚的感情,就会一直和你亲的。


萌娃新学堂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我看不一定,这要看情况的。

我们家儿子出生时第一个抱他的是外婆,从小一直是妈妈带的,爸爸经常出差,一个月回来几天。平时儿子都和外婆亲,可是上幼儿园时,老师问他最爱谁,他说“我最爱爸爸,爸爸是我最喜欢的人。”外婆和妈妈都傻眼了。

一般来说,婴儿刚出生时,会对第一个抱他的人最亲。

人类宝宝出生时,发育还不完全,需要妈妈的喂养,因此对妈妈非常依恋。从小得到足够的爱,孩子长大了就更独立,更爱冒险,因为他知道身后有爱他的亲人。

这种婴儿对妈妈的依恋效应,说明得到足够的爱,是宝宝获得安全感的前提。

孩子跟谁更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孩子和谁呆在一起更有安全感,换句话说,就是孩子认为谁更爱他,他就和谁更亲。

所以,通常谁带大的孩子就和谁亲。

你爱不爱孩子,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要孩子说了算。

但为什么有时候外婆带大的孩子,却和偶尔带带的奶奶更亲呢?

这就是孩子虽小却很敏感,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辨别能力来判断谁更爱他们,他们在谁那里更有安全感。外婆带大,却更亲近奶奶,那么就是孩子不认可外婆带孩子的方式。

外婆带孩子做规矩,限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奶奶则顺着孩子的要求,孩子想做什么都可以,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孩子自然会认为奶奶更爱他,外婆不爱他。

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多习惯的养成确实很重要,但如果做规矩带来的是对孩子心灵上的压制,那么这种规矩还是晚些时候做才好。因为相比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健康更重要。完全可以等孩子再大些时,慢慢告诉他,而不是生硬的要求他听话照做。

很多著名作家回忆自己小时候,想起的总是最宠他的那个人。要求很严的父母,也许能教育出世俗眼中的成功少年,但他们绝不会成为孩子心中最爱的人。

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和自己更亲近?

告诉他,你爱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爱孩子,不一定非要从小板着脸说教。不要说“我是为了他好”这种话,要想想,你给孩子的真的是孩子需要的,还是你自己期盼的?

孩子很单纯却很敏感,你是真爱孩子,还是把孩子看出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都知道。

因此,当孩子和那你不亲时,你就要好好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

我特别反对虎妈和狼爸,他们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试验品,来实践人生。

反思我家儿子会最喜欢爸爸,也是因为每次回家爸爸都会陪着他做游戏,带着他疯,怎么样都行。

而妈妈和外婆,平时要管着他,这不许那不许的,让孩子觉得很不开心。


因此,我们不能总是拿大人的眼光来看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换位思考,放低姿态,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你爱他,他自然就和你亲近了。


预见孩子


这个问题我也担心了好久,但是我家宝宝还真不是

1.宝宝五个月,开始上班,担心宝宝不亲自己

生完宝宝五个月就上班了,婆婆给带,那个时候就开始担心宝宝不亲自己怎么办,于是上班的时候各种心不在焉,各种想宝宝,但是由于当时还在喂母乳,一回家宝宝就超兴奋的扑向我,目的是吃奶,不过内心还是高兴的,说明宝宝是想我的

2.宝宝一岁半戒奶,担心宝宝不亲自己

一岁半的时候戒奶了,我又开始焦虑,宝宝一整天不见我,也不用吃奶了,没有了奶,他就不需要我了,不跟我亲了,那段时间确实因此焦虑过,可是我发现只要我在家我儿子就不找他奶奶,吃饭得我来,上厕所我来,儿子还是爱我的

3.宝宝两岁半,喜欢跟爸爸玩,担心不亲自己

宝宝长大了,小男孩喜欢和爸爸玩车车,踢秋秋,每当到了玩的时间,问他,宝宝跟谁玩啊,他毫不犹豫的说跟爸爸,因为爸爸是男生,好吧[捂脸],但是宝宝睡觉的时候就得妈妈抱,他喜欢扣我肚挤眼才能睡觉,但是他每次扣完就会把我的衣服盖上,就这个动作真是超级暖心,好吧宝宝爱我远超乎我的想象

所以宝妈们不要因此焦虑了,自己的宝宝肯定是亲自己的,多跟他互动,多爱他,他远比我们想象的爱我们



浮尘里的遐想


孩子谁带跟谁亲,不见得,因为表妹家的俩娃,姥姥带的多些,孩子仍喜欢奶奶,说说表妹家的宝吧。

表妹家的例子

姨家表妹两个宝,大的5岁,小的3岁,从小奶奶和姥姥倒替带,一年里姥姥带的时间长些。我姨带孩比较细致,每天给孩洗澡,孩的卫生要求严,小零食从不买,孩子玩完的玩具也要自己收。姥姥带的那段时间,宝都是干干净净的。

奶奶呢,比较疼孙子孙女,只要不玩危险的东西,咋都行。而且孩子要零食完全抗不过孩子磨,娃一要就给买。孩子卫生照顾的也不细。还有奶奶吸烟,带娃时有时会吸,妹妹实在不好说。

今年妹出差比较多,俩宝放在姥姥家上了四个多月幼儿园,四个月里姥姥照顾俩宝很细致,习惯培养的很好。前几天,两个孩子放假不想在姥姥家呆了,想奶奶了吵着要回家。爸妈来接,俩娃扭头就走,小的还说,“再也不来姥姥家啦”。走时大伙问姥姥和奶奶谁好,俩宝都喜欢奶奶不喜姥姥~~

您看我妹家孩子,姥姥带的多,但要求严,孩子不喜欢姥姥,有时孩子谁带真的未必跟谁亲啊。

感想

分析妹妹家宝不喜欢姥姥的原因:姥姥太严、要求高,而奶奶更能满足孩的要求,两相对比孩子当然更喜欢奶奶,虽然奶奶照顾的少,可孩心里还是觉得能给买好吃的,让他们随便玩的人就是“好人”。

其实孩子小时候有些分辨不出来,当然会喜欢些让自己舒服的看护对象。这也说明,孩子看护中应积极主动的回应孩子,更有温情、更有温暖可能更好些。

我姨是真的爱孩子,若方法稍柔和些,和善而坚定。孩子做的好时,抱抱他们、多些温情的鼓励孩子会感受的到;而奶奶完全溺爱式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孩子教育中应是权威型的,孩子做的对的关爱、表扬和鼓励,明显做的错的,告诉孩子这不对,应该怎么做,不强制、不忽视也不溺爱,这样教育孩子更好些。

写在最后

孩子教育真是项难研究的课题,作为新手父母和隔代的祖辈们,与时俱进更好些,养育好孩子身体的同时,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与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教导。至于孩子谁带跟谁亲,真的要看教养方式如何,和善而坚定的养育和教导,一定会是谁带跟谁亲,您说呢~


格桑花谈育儿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大多数小孩儿是这样。特别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家小孩儿是奶奶带大的。小时候唱的歌都是世上只有奶奶好。每天粘着奶奶给他讲故事。我下班回来基本上不理睬我。有时候我心里会有点儿失落。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家长要学会跟他一起玩。有和孩子有共同的爱好。和他一起探讨问题。这样他也慢慢的跟妈妈亲了。我也奉劝各位家长,不管你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不要错过孩子的每一段成长过程。



国锦红


我觉得孩子不一定谁带就跟谁亲,而是谁对他好他就跟谁亲。

其实在孩子幼小的心里,谁最关心自己,他们看得很清楚,谁愿意陪自己玩,愿意哄自己睡觉,那就是他们最亲密的亲人。

我家小堂妹,叔叔的小女儿,自出生一个月后到初中毕业都是奶奶带着,夫妻俩在外面打工,一年才回家住个七八天。按照一般人的理念,我堂妹肯定是跟我奶奶更亲厚的,可惜没有,初中毕业后,回了家也很少去看望我奶奶。

而叔叔的另一个女儿,我家大堂妹,小时候为了逃避计划生育,送给她姨家里带,到了初中才回家住,大堂妹称呼她姨夫姨妈为爸爸妈妈,一有时间就在姨家里住,比对亲身父母要好太多。


同是一家人,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其实很简单,我奶奶只是负责把我小堂妹养大,管吃管喝,对于其他方面关心还不如我妈妈她婶婶。而大堂妹呢,她姨夫姨妈把她当女儿看待,关心她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

在我的带娃观念中,不管多难,孩子都要自己带,参与孩子的童年,才不枉为人父母。

著名的教育作家尹建莉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不亲自带自己的孩子,就是渎职。

不纠结孩子谁带就跟谁亲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心和呵护。

尽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孩子自认就跟你亲厚。


桦霖妈妈


是这样的。这点作者深有体会,自己的亲闺女先不说了,讲侄女的女儿丹丹,我到她家,她最喜欢跟我玩,我牵她上街,给她买玩具买图书,进公园她寸步不离地尾在我身后并与我亲热合照。再讲外孙女也是很小我就领她,陪着她她玩推她骑小单车抱她上街上超市去幼儿园接她教她写字画画,每晚睡前她都会进房间来问晚安,吃饭时,我有相应的坐椅,我不在建水时,有人坐了,她会说:不许坐,那是我阿公的专座,她跟我几乎天天晚上都要视频聊天,有次在西安机场候机,我也蹭网连接上与万里之外的傣家小阿妹聊一会,她有什么好吃的,也没忘了留给我,她陪着她妈到昆明看病,几个人上馆子点了大盘烤鹅她说:不准吃完得留下一些让阿婆带回去给我阿公吃!她跟我特别亲!配图中有4帧是跟我最要好的外孙女。








阿鼎AD


同意这种观点。人的心理学和影像学都证明,人是一种容易亲近动物,有血缘和无血缘只要是从幼年期就开始真诚抚养,一般说久而久之必会“知恩必报”。我孙子现在一岁两个月,他奶奶(我妻子)从他出生那天起就一直在我儿子家照看,开始,孩子小,不认人。现在家中的人他都认识,妈妈下班,以前不理不睬,现在往妈妈怀里扑;爸爸下班见了,往爸爸怀里扑。但是天一黑,谁都不要,只要奶奶,和她睡。当然,这不能说明以后大了就不爱和喜欢爸妈了,只是说他长大后,肯定会对他奶奶好。假如一个孩子,从小你就没有亲近抚养,长大后他会回报你多少?


全喜628


孩子真的是谁带跟谁亲

因为我家孩子比较多,我大姐生下来跟着奶奶,二姐则跟着姥姥长大。

这导致我大姐上初中的时候,休息回家还会去奶奶家住。平时有什么好吃的也会想着给奶奶吃。妈妈和奶奶有什么矛盾的时候也会向着奶奶。

我二姐也是这种情况,上小学的时候,我二姐早上从我姥姥家出发,下午回我们家待一会儿,接着再回姥姥家,每天都是姥姥家、学校、自己家,然后去姥姥家这样转一圈。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笑话:有一天我问二姐爸爸去哪里了,然后二姐回答的是:你爸爸去水库啦!后来每每说起这件事我们都会笑话二姐。

日久生情、感情是需要培养的,在亲情这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生活上需要照顾,带他的人为他做的每一件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心理学上的研究,孩子三岁以前的依恋期,孩子对照顾他的亲人特别依恋,这是从小产生的,影响深远。

孩子和父母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也不怕别人带。

比如我家的小宝宝,是我从小一手带到一岁五个月,母乳也是到这个时候。然后白天是有奶奶照顾,晚上我带着他睡觉。

这种情况下小宝对我还是很依恋的,只要是我在身边,他都不会去找奶奶。看见我就会很高兴、很撒娇,一看就是有深厚感情基础的母子关系。

所以说如果允许的话,宝宝最好自己带到三岁,最起码也要带到一岁半。不并不是说带到三岁或者是一岁半就不管了,而是说带到这个年龄,然后白天在由别人带对宝宝来说是比较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