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尊嚴和顏面

崇禎皇帝短暫的34年的生命之中一共生育了七個兒子、六個女兒,而這些子女中大部分人都是年少早殤,只有三位皇子、兩位公主得以長成。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朱由檢命後宮嬪妃自殺後,親手砍殺自己的兩位女兒,又命貼身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然後跟太監王承恩逃亡煤山,自縊而死。崇禎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顏面,那麼,他的幾個兒子都到哪去了!當時,太子朱慈烺16歲,三子朱慈炯14歲,四子朱慈炤10歲,下落說法不一。

崇禎的尊嚴和顏面

說法一:清廷殺害。這一觀點出自於《石匱書後集》中的《烈帝本紀》及《太子本紀》記載,和《國壽錄・崇禎太子》、《甲申傳信錄》等書中的相關記述。認為在李自成戰敗後,太子趁機脫逃。後來被吳三桂部下抓獲,再一次逃出,太子跑到外舅周奎家,周奎擔心私藏太子會惹來禍端,就將太子獻給了清攝政王多爾袞,經過一番辨認,最終被害。

說法二:吳三桂所害。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後,太監小毛子帶著慈烺與慈炯、慈炤沒跑多遠,便一起被起義軍所擄獲。後來,李自成不敵戰敗,就與吳三桂議和,吳三桂提出以歸還太子與二王並離開北京城為條件,換取停戰。李自成同意了,就將太子等人交給了吳三桂。這樣說來,太子就落入了吳三桂的手中。據此,有人提出,太子已經遇害。

崇禎的尊嚴和顏面

說法三:李自成敗退帶走,下落不明。崇禎兒子三人在北京陷落後,全部被李自成軍俘獲。在對他們的處理上,李自成採納李巖等人的建議,封明太子慈烺為宋王,慈炯為定王,慈炤為永王。吳三桂反叛後,李自成率軍親征時,並帶著明太子及其兄弟,意在招降吳三桂。但此舉並沒有收到效果。李自成與吳三桂交戰受挫,離京西撤時,將三兄弟一起帶走了,從此下落不明。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明史紀事本末》、《明季遺聞》以及《明史》等。在《明史紀事本末》記有:“京城被攻陷,李自成捕獲太子,封為宋王。當李自成向西前進時,太子卻不知所終。”《明季遺聞》的記述尤為具體:“李自成軍受挫後,便狼狽回到京城,之後又向西行。有人說太子和二王也一同出行。”《明季遺聞》乃鄒流綺父子所編輯,他們在甲申之變時都身臨其境,且該書面世之時離事情發生之日不過十年左右,因此他倆所輯錄的“遺聞”,可靠性還是比較高的。

崇禎的尊嚴和顏面

說法四:鬧王敗退中得以逃脫,最後做了和尚。有人認為在李自成軍隊敗退北京的路上,在混亂中就和他們以前的老師李土淳從闖王的軍中逃了出來,後來一起回到了李土淳的老家廣東嘉應州陰那山出家當了和尚。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裡建了一座寺廟叫做“聖壽寺”,大殿取名為“紫極殿”。據說太子死後,廟裡就開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薩”的神位。李士淳的後人也聲稱他們的先祖確實在亂軍之中救了太子,並把太子帶回自己的家鄉,還一同出家做了和尚。

除了以上四種說法外,還有不少野史及民間傳說,不一而足,真假難辨。直到清康熙時期,還有人借崇禎太子之名舉行反清起義,牽連並死了很多人。崇禎的三個兒子到底流落何處,到今天仍是解不開的謎團。

崇禎的尊嚴和顏面

崇禎以死殉國的行為,對大明的尊嚴和朱家人的顏面還是有一定的作用。崇禎吊死煤山後,據傳說李自成自親前往察看。史書記載:“披髮御藍衣,跣左足,右朱覆”,李自成一眼就看到了崇禎衣服上的遺書,上面寫道:“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惺惺相惜之故吧!李自成下詔書,令將崇禎葬於明陵,併為他舉行了葬禮,雖然遠沒有皇家葬禮那麼厚重,但是該有的也都有了。清兵入關之後,多爾袞為了討好漢人,還下令再次為崇禎發喪,為其增加了大量的陪葬品,並將陵墓周圍的城牆修高五尺。到了康熙年間,吳三桂造反,康熙為了籠絡人心,又派人維修崇禎的陵墓,並於康熙十二年的九月親自前去祭拜崇禎。(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