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为何要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

lx2ld9


赵匡胤利用陈桥兵变轻松登上了皇位,此时的赵匡胤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死的非常仓促,而后他的弟弟赵光义接手了皇位成为了宋朝帝王,关于赵光义是如何登基的这个问题现在还有很多争论,而且大部分的言论都认为是赵光义将哥哥杀死篡权夺位。但是无论如何,赵匡胤没能让皇位从自己的这一脉延续下去,而实际上赵匡胤的这个皇位得来的也实属无奈,那么赵构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赵匡胤呢?

事情还要从赵构说起,在赵构还是康王的时候,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趋势来看,他是没有机会登基当皇帝的,但是后来发生了靖康之耻,而赵构是当时唯一剩下的合适人选,所以他被选为继承人并顺利登基。当时宋徽宗和宋钦宗已经被金人抓走,中原已经岌岌可危,赵构登基后稳定了人心,让臣子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所以赵构虽然无法被称作是称职的好皇帝,但是因为他建立了南宋,让宋朝的命脉又得以延续了一段时间,这也算是他的一个功劳。

赵构是在乱世登基,结合历史结局也不可能会对他有好高的评价,但是后世对于赵构将皇位传给了赵匡胤这一做法还是给予了好评的,那么他为什么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将这等好事留给了赵匡胤呢?首先赵构虽然曾经有一个儿子,但是因为他在战乱中死去了,所以没有登基的机会。后来赵构就再也没有生过孩子,有的说法认为是赵构因为受到惊吓而无法生育,有一种说法是赵构因为药物所致无法生育,但是无论哪种原因,皇位到了赵构这一代就没能延续。

在赵构要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当时他可以从太宗以及太祖这两个血脉中去挑选,当时赵构本来是将太宗的后人作为首选的,因为太宗家族生活富贵,在教育后代时都注重他们的学问。反观太祖的后代,基本上都已经成为了普通人,早已失去了皇室的尊严,也没有良好的修养。

当时赵构当时所面临的情况是,虽然太宗一脉是首选,但是因为发生了靖康之耻,导致这一脉已经终结了,而且赵构本就是幸存下来的,他也没有后代,就只能在太祖的后代中挑选继承人,这个时候才轮到了赵匡胤。所以赵构会选择赵匡胤并不是出于他个人的意愿,而是当时局势所迫的无奈之选。


历史课课代表


第一,他唯一的儿子死了,而且因为被金兵吓得阳痿失去了再生育的能力,所以赵构不可能传位给亲生血脉。

第二,北宋灭亡,赵宋皇族男性大多被杀或者被俘虏,幸存下来的跟赵构血缘都不咋滴亲近,所以无论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还是太宗赵光义的后代,对他而言,都没有区别。



出使金国的青鸟使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活像宋太祖,金人之所以来发兵灭宋,传说是太祖要夺回本属于自个一支的皇位。对于这点,赵构仍是心中有愧,由于,他祖上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大家都说宋太宗赵光义是弑兄夺位的——那个“烛光斧影”的传说,大家一直信的。



恰是由于这种因素,赵构才说,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其后人衰微,朕预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所以从太祖的后人中选拔,终究只剩下一胖一瘦两个小孩。

高宗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俄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好感顿消,让两个小孩都留了下来,胖小孩名叫赵琢,而瘦小孩,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澹奕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56岁的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帝,将皇位传给时年36岁的太子赵昚。其实赵昚并非赵构的儿子,他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七世孙,与赵构血缘关系十分疏远。古代皇位的继承一般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实在没有合适的继承人,皇帝往往会挑选自己的子侄继承,如宋英宗赵曙,他实际上就是宋仁宗堂侄。

宋高宗赵构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他挑选赵昚为继承人,相当于把皇位还给了宋太祖一脉,当年赵光义为了当上皇帝可谓处心积累,为啥赵构就轻而易举还了回去呢?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原因很简单啊,赵构当年在扬州躲避金兵逃亡时受惊过度,不慎丧失了生育能力,自己生不出后嗣,只能挑选别的继承人了。另外“靖康之难”中赵构所有的兄弟子侄全被金人掠去,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两种方式都行不通,所以只能挑选赵匡胤的后代子孙了。现实情况确实如此,但赵构其实还有的选,至少他还能在太宗一脉中挑选。

靖康之难”中并非所有的太宗子孙均被金人挟持北去,宋太宗一共有九个儿子,其中至少长子赵元佐、四子赵元份、八子赵元俨均有后代散居江南各地,如南宋孝宗时的名臣赵汝愚,他就是赵元佐的七世孙。因此宋高宗“舍近(宋太宗一脉)求远(宋太祖一脉)”一定是由原因的!

1.太后感梦

金兵南侵后,赵构与孟太后分别逃亡。孟太后在逃亡江西的途中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这个梦的内容,但是事后孟太后给赵构写了一封秘信。史书记载“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之后才做出挑选太祖继承人的决定,看来这个梦一定是和宋太祖、宋太宗之间皇位传承有关。

2.时局所迫,群臣进谏

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宋高宗唯一子的嗣死亡,自己又丧失了生育能力,当时兵荒马乱,因此必须选定继承人,为安定时局,以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参知政事张守为首朝臣因此纷纷建议选择太祖子孙作为继承人。赵构最后表态:"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3.消弭谣言,安定人心

当年宋太宗继承皇位时疑云重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历史谜团,因而在靖康之变后社会上谣言四起。从北方回来的人纷纷说金太宗酷似宋太祖赵匡胤,金灭宋是宋太祖在“报仇雪恨”,夺回属于自己的皇位,因此社会上议论纷纷,人心不稳。赵构肩负“中兴大宋”的任务,他必须重新赢得民众的支持。因此从安定人心的角度考虑,选择太祖的子孙为继承人明显强于太宗的子孙。

4.舍近求远,兼顾个人利益

宋高宗明白,选择太祖一脉的继承人,一方面赢得赢得”尧舜“的美名,另一方也能让继承人对自己充满感激之情。赵构虽然选择赵昚为继承人,但一直对他进行考察,直到最后才让出皇位。果不出赵构所料,他退位后依然保持着太上皇的尊荣,享尽富贵,还时不时的对朝政施加影响。

赵构虽然自己昏庸无能,但不得不说他为宋朝挑选了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宋孝宗赵昚不仅对养父赵构尊崇有加,治国理政也勤勤恳恳,他在位期间,南宋社会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乾淳之治。


用户161972043


话说公元1129年初的一个晚上,刚刚跑到扬州过上几天安生日子的宋高宗赵构,正在跟妃子亲热,忽然房门被擂得山响:“大事不好了,金兵打来了,皇上咱们赶紧逃命吧!”这次真不是手下谎报军情,拔离连、乌林、泰欲、马五带着五千金兵轻骑千里奔袭而来,没逮住赵构就烧了扬州。、

这就要了亲命了——谁都知道赵构这个时候是万万打扰不得的,着急忙慌穿上衣服逃命的赵构就落下了一个病根儿,这病大家都知道,咱们就不说了,反正是不管他怎么努力,都生不出孩子来了。

其实赵构原本是有一个儿子五个女儿的,在靖康之变中,五个女儿(三个两岁两个四岁)都被金兵抢去了,两岁的都死在了北去的路上,四岁的都被送去了“浣衣院”,最后不知所踪。而那个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更倒霉,虽然刚会说话就被封为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可见宋朝制度有多混蛋)。刚刚三岁,又造反的苗傅和刘正彦“捉去当了皇帝”,结果苗刘被韩世忠干掉了,宋高宗这才“复位”,而三岁的赵旉则因为“宫女不小心使他受到惊吓”,夭折了。

于是宋高宗赵构一生当了两次太上皇、亲生儿子赵旉只做了二十六天皇帝。我们可以相信,赵旉不是赵构授意干掉的,因为他就这么一根独苗,赵旉死了,他也就真的绝后了。日子一天一天过去,赵构眼看着自己再不能重振雄风,就琢磨着从宋太祖赵匡胤那一脉找一个人做继承人——这一年是公元1132年,赵构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就想找别人当继承人,那时知道自己这辈子也生不出儿子来了。为了避免找来的继承人是自己的兄弟辈甚至爷叔行而自己不好当太上皇,赵构规定:只能从太祖皇帝的七世孙里面找(赵构是宋太宗六世孙),这样找来的就只能是自己的侄子,乱不了辈分。这一海选不要紧,可真看出老赵家生育能力强悍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还自由地活着的,居然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个,一个齐装满员的整编团!

这一千六百多人就是吃,也会吃光赵构偷偷摸摸攒起来的私房钱,于是他下令:进行复赛和决赛!最终有两位选手脱颖而出站在了二十六岁(笔者看着二十六岁就想笑)的赵构面前,一个圆脸小胖子,一个豆芽菜小瘦子,年纪也就六七岁。赵构一看:这瘦孩子看着怎么比我还苦大仇深呢?给他三百两银子让他回家吧!瘦小孩名字叫赵伯琮,听到叫他回家,并没有因为竞选失败而哭天抹泪,慢条斯理地转过身往门外走。赵构忽然改了主意:“你回来,我再琢磨琢磨!”赵伯琮还是慢条斯理地回来跟小胖子站在一起,就那么看着这个年轻的“准干爹”。三个人大眼瞪小眼,一只猫忽然跑了过来,赵伯琮还是瞅着赵构,那小胖子却飞起一脚,把那只猫踹飞了。

赵构心里一哆嗦(估计是想起金兵踹他了):“小胖子你回家吧!”赵伯琮因为少踹了一脚,就向皇帝宝座靠近了一步,成为了“准太子”(估计赵构还想最后再拼一次,看看能不能生出儿子来),并且先后被改名赵瑗赵玮赵昚(因为名字跟故事无关,我们就叫他最后名字赵昚)。赵昚的太子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赵构的老婆之一吴皇后(当时是才人)看着老公有了新儿子,自己也想领养一个,就找来了五岁的赵伯玖,赐名赵豫,天天跟赵昚唱对台戏。吴皇后有了“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喜欢“赵构的儿子”,不但她不喜欢,就连秦桧也不喜欢赵昚,还把赵昚赶回老家“服丧三年(赵昚亲爹死了)”,赵昚回来后发现自己的弟弟赵豫也成了郡王了(赵昚当时受封普安郡王),一种危机感油然而生。

这时候赵构的第二道考题来了:就在同一天,赵昚的普安郡王府和赵豫的恩平郡王府同时收到了十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这是公元1155年,两个小孩子都已经变成了二十七八的成年人了(赵昚生于1127年),而且都没有正式结婚,面对这十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要说不动心,那得有赵构一样的毛病才行。这时候就看出老师的作用来了,赵昚的老师叫史浩,就是力主给岳飞平反的那个三朝元老。史浩一眼就看出了赵构的小心眼,赶紧提醒赵昚:“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只能交白卷!”而赵豫的“老妈”也看出了门道,赶紧提醒赵豫:“这十个姑娘就是十道考题,你拼了小命儿也要好好答!”其实吴皇后这么理解也没错:赵构不行了,赵豫行,这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过了几天,赵构收走了“考卷”——接走了全部美女。赵构找人判卷(这事不能皇帝亲自干):赵昚一个没动,赵豫一个没剩!赵构宣布考试结果:赵昚满分,赵豫零分。吴皇后和赵豫这下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秦桧已经死掉了,赵豫又考砸了,只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郡王了。

少踹了一脚,少睡了一觉的赵昚,一步步从郡王变成皇子,又从皇子变成了太子、皇帝,而多年耕耘毫无收获的赵构也彻底死了心,把皇位传给赵昚,学自己的老爹宋徽宗赵佶,当甩手掌故太上皇去了。要不怎么说细节决定成败呢,当年那个小胖子要是不错踢一只猫,可能留下来当养子的就是他了,就因为这一脚,让他跟皇位彻底无缘,而赵豫更倒霉,本想好好表现,但是睡错了十个人,也跟皇位彻底无缘了。

而不管是那个小胖子还是赵豫即位,特别是赵豫,跟秦桧一直关系不错,给岳飞平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也正是少踢了一脚少睡了十觉的赵昚,成了后世称道的“励精九闰之余,致治百王之上”有道明君宋孝宗。也正是赵昚“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然后又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而这一切历史性的变化,居然就是起源于对一只猫和十个美女的不同态度……


半壶老酒半支烟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给混乱的五代十国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之后,宋朝存在了将近三百二十年,历经十八位帝王。这三百多年的历程可谓风风雨雨,跌宕起伏,前后又经过北宋、南宋两大阶段。

在北宋政权的一百六十七年时间里,北方的辽国、西夏和赵宋政权保持了相对均衡的状态。然而,女真族在北方崛起后,建立了金国。金国举兵一路南下,攻破都城汴京,北宋政权轰然倒地之后,康王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

宋高宗赵构在赵宋政权即将灭亡的悬崖边上拉回了大宋王朝。在经历了与金兵的拉锯战之后,赵构底气不足,采用以金钱换和平的方式,与金签订盟约,实现划江而治。

宋高宗之后,皇太子赵昚继位,是为宋孝宗。我们今天就说说赵昚当皇帝这件事。

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去世之后,其弟赵光义继位。以后的皇帝一直是由赵光义这一脉担任,赵构也是如此。

而赵昚则属于赵匡胤一脉,论起血缘来,甚至在宋高宗的“五服”之外。那么,赵昚都出五服了,为什么宋高宗还选中了他做储君?

所谓“服”,指的是古代祭奠逝者时的丧服,而“五”则是指五种不同的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有人去世,亲戚们便会按照血缘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五服”成为衡量血缘关系的一个标准。

我们说赵昚“出了五服”,实际上说的是他与赵构之间亲属关系超过了五代。虽然同为赵姓,实际上关系已经很远了。

赵构将赵昚立为储君,并将皇位传给他,实际上是赵构非常无可奈何的选择。

赵构无后成为他人生抉择的最大障碍。于他而言,儿子成为心中抹不平的伤痛。1127年(建炎元年),“靖康之变”爆发,宋朝经历奇耻大辱,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金军南下,赵构逃到应天府,并在那里宣布称帝,建立了南宋。

在应天府,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便呱呱坠地。年仅二十岁的赵构对自己的孩子十分重视,给他加官进爵,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偏听偏信往往成为一个毁灭的加速剂,因为赵构宠信奸臣和宦官,再加上金兵再度大举南下,1129年(建炎三年),宋军将领苗傅、刘正彦将其软禁,并拥立年仅三岁的赵旉为帝。不过,“苗刘之乱”很快平息,苗刘伏诛,赵构再次登上了皇帝位置。

虽然,犹如磷光般的苗刘之乱熄灭了,但年仅三岁的赵旉却遭到了极大的创伤。根据《宋史》的记载:“宫人误蹴地上金炉有声,太子惊悸,疾转剧,薨,谥元懿。”赵旉因为惊吓而死,此后,赵构再没有生下皇子。

皇位总得有流着宋代皇室血液的人继承,赵构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从宗室子弟中寻找,最终选择了赵伯琮、赵伯玖作为养子,并给他们分别改名为赵昚、赵璩。

和赵璩比起来,赵昚天资聪颖,又忠孝两全,深得赵构的喜爱。绍兴二年(1132年),六岁的赵昚入宫时。经过宫中的良好教育,赵昚成长很快,已经出脱成一个优秀的皇子,他“读书强记,天资特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下袭扰,朝中的大臣们大都主张退避,以求苟全。

贪生怕死是最为糟糕的品质,困境是考验一个人品质的关键时刻。面对这种状况,赵昚见状,心中很是愤怒,他主动请缨,表示要率军征讨金军。

赵昚有智有勇,赵构更加坚定了传位于他的信念。1162年,赵昚被封为了皇太子。不久,赵构更是以执政疲惫,需要休养为理由,直接宣布退位,将赵昚提前推上了皇位。

赵昚的能力让赵构信任,赵昚的忠孝则令他欣慰。即使赵昚和赵构血缘关系很远,最终还是顺利继位,成为了许多人眼中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往往有很多巧合,当年赵光义一脉取代了赵匡胤一脉。因为赵光义的严厉斥责,赵匡胤次子赵德昭自尽,在没有了接班人。赵光义的后代在大宋皇位上一百八十余年之后,政权回到了赵匡胤后人的手里。


文踪旅迹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55岁的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禅位给太子赵昚,他自此终于可以安心得当一个“与世无争”的太上皇了,而他在太上皇的位置上一直坐了长达二十五年。并且,太子赵昚并不是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那么,赵构为何选择传位给与自己几乎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可能:

第一、赵构无子嗣及其他近亲

这个情况想必大家都比较了解——宋高宗赵构虽然很长寿,但是他一生中仅仅生育过一个儿子,那就是元懿太子赵旉。赵旉在著名的“苗刘兵变”中曾经被叛将拥立,当了一个月的皇帝,但是没过多久他就不幸夭折了,当时年仅两岁多。由于种种原因而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自此就算是绝后了。所以他只能收养义子来充当南宋的皇位继承人。

而按照正常情况来说,赵构挑选养子肯定是首选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但是大家知道,

“靖康之变”北宋亡国之后,宋朝绝大部分的皇室宗亲都被金国俘虏北上,宋徽宗所有儿子中只有赵构一人侥幸逃脱,宋钦宗的子嗣则全部被俘,其余幸免于难的则基本上都与赵构的关系很疏远(比如嗣濮王赵允让一支)。

第二、濮议事件的影响

北宋曾经出现过皇帝本人无子而传位给养子的事件,那就是宋仁宗传位给了养子赵曙(即后来的宋英宗)。赵构在宣布将要收养义子的诏书中曾经提到:“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但是他说自己要“法仁宗”的话却是违心的,因为宋英宗即位之后就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濮议事件”——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是濮安懿王赵允让而并不是宋仁宗赵祯,于是宋英宗坚持要把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但这着实惹怒了注重礼法的大臣以及皇室,因为他们(王珪、司马光等)认为既然当今皇帝是先皇的养子,并由先皇处得来皇位,则先皇自然是他当然的父亲,而赵允让只能是他的“皇伯”。这一事件一直持续折腾了长达十八个月之久,最后大臣们做出了妥协——允许追封赵允让为“皇考”。

赵构当然不想让濮议事件再次上演——外患还无法解除呢,怎能再增加内忧?所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便是从民间选择一个缺乏根基的宗室当养子。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1、从没落皇族暴得大位已经会让这位养子对皇帝感恩戴德了,不会提出其他过分的需求。

2、没落皇族不会有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对南宋皇室不会产生威胁。

第三、大臣及赵构本人的意愿

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传弟不传子的原因是千古疑案,此处不展开讨论),此后宋朝皇位一直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但是宋朝朝野都知道这对太祖是不公平的,于是此时还位大宗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枢密院事李回及其他大臣都曾经上书“艺祖不以大位私其子,发于至诚。陛下为天下远虑,合于艺祖,可以昭格天命”,参知政事张守则说:“艺祖诸子,不闻失德,而传位太宗,过尧、舜远甚”,最打动赵构的则是上虞丞娄寅亮,他说:“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大臣们的上书表达了三层意思:

1、太祖当年以天下为公传位给太宗,现在应该把皇位还给太祖一脉,以“昭格天命”。

2、陛下此时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其功德堪与太祖乃至尧舜比肩。

3、之前宋室太对不起太祖后裔了——他们本应受到优待,但实际上却“仅同民庶”,这就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他不再保佑大宋,这也正是“靖康之难”爆发的重要原因。

《宋史》记载,赵构在读完娄寅亮的上书之后“大感叹”,随即下诏书:“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太祖七世孙)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伯琮和赵伯玖被选入宫。

赵伯琮因其性格恭顺,博学多才而在绍兴三十二年被册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不久之后,在位三十六年的赵构宣布禅位太子,自称太上皇。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赵构这一次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孝宗赵昚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国史通论


大宋的皇位之争,主要是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有争议。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了北宋的皇权,北宋的皇帝都出自赵光义的后代,南宋的皇帝主要出自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就像题主所问,到赵构这里,才把皇权传给太祖的子孙。

自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后面的皇权自然而然就落入他的子孙身上,一代接一代。当他们的皇权传到宋钦宗这里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事件,金兵攻破了开封,掳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库,书法字画,文物珠宝,以及皇室贵族,嫔妃妻妾3000多人。宋太宗的赵家班子被金兵一网打尽。



康王赵构是因为宗泽的一番劝告,才成为太宗赵家班的独苗。这时,就有人劝表赵构,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就有亡国之险,要赵构继承大统。有意思的是,赵构无后。其实,他原来是有个儿子的,只不过在苗傅和刘正彦兵变时夭折了。为使大宋基业后继有人,只能从宗室子孙中寻找了,所以高宗经过一系列的考验筛选,最终确定了太祖7世孙,建国公赵昚为继承人,赵昚就是宋孝宗。能被称为“孝宗”,他对高宗肯定是孝顺的。之后,南宋的皇权才落入太祖一脉,这也是对太祖的一点点补偿吧!



秦野雁


宋高宗赵构选择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又名赵伯琮、赵瑗、赵玮,即宋孝宗),是出于多重考虑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缘于赵昚出自一个太祖系旁支小宗中的相当弱势的家庭,易于受赵构的控制。因此,赵构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退位后,稳居太上皇帝之位,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病死前,也依然能够持续对朝政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赵构


现代人似乎常有一种想当然的错觉,认为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初年,赵宋宗室(尤其是太宗系宗室)必然是已经所剩无几的。否则,出自太宗系的宋高宗赵构,怎么会在太祖系中寻找养子候选人呢?

其实不然。

虽则在金灭北宋的过程中,有大量赵宋宗室被俘、被杀。但仍然有不少的宗室成功南渡,甚至在南渡后拥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譬如太宗系-濮王支:

宋英宗以来的历代皇帝——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便是出自濮王一脉。而高宗朝时的南渡宗室里,就有相当多太宗系-濮王支的人,例如赵仲湜、赵仲儡、赵士㒟、赵士俴、赵士輵、赵士衎、赵士篯、赵士撙、赵士夽、赵士珸等等……

再譬如太祖系-燕王支:

这是太祖系的主支,乃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高宗朝时的南渡宗室里,亦有相当多太祖系-燕王支的人,例如赵令话、赵令畴、赵令矼、赵令懬、赵令衿、赵令詪等等……


然而对于一方面心存幻想(即认为自己还有可能生育子嗣),一方面又权力欲旺盛的赵构而言,这些宗室大宗人数众多,势力较大,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因此,他就先借孟太后所做的梦【1】,排除了选择太宗系的可能;又派人在太祖系的“伯”字辈中,拣选候选人。最终,挑选了赵昚、赵璩(赵伯玖)【2】二人为养子,并在其中选择了赵昚继承皇位。

注1: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后,而昭慈圣献皇后亦自江西还行在,后尝感异梦,密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会右仆射范宗尹亦造膝以请,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于是诏选太祖之后。

注2:赵昚为太祖赵匡胤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赵璩则只知为太祖后裔,具体出自不详。


肇英


赵构将皇位还给太祖一脉主要有四大原因,这更像是上天对太宗赵光义一脉的惩罚!

原因一,1128年,22岁的赵构因惊吓过度阳痿了。

为什么身强力壮的赵构突然痿了呢?宋史是这么记载的,有一天赵构正在后宫和妃子造人,突然听到有人高喊金军渡江了,受到惊吓的赵构某个部位突然就软了,从此再也没有硬起来。

原因二,1129年,赵构年仅三岁的独子因惊吓过度夭折了。

赵构在阳痿之前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五个女儿全部出生在1127年靖康之变前,她们无一例外全部被金军俘虏,其中三个2岁的女儿在北迁途中夭折,两个4岁的女儿到达金国都城后进入浣衣局。

唯一的儿子出生在靖康之变后,一两岁的小孩跟着赵构东偷西逃上山下海,身体一直很弱。有一天因为宫女不小心将重达千斤的鼎给踢翻产生巨响,赵构3岁的独子因惊吓过度死亡,让阳痿的赵构彻底绝后。

原因三,靖康之变时赵宋王室宗亲,包括两位皇帝全部被俘虏至金国,当然赵构因外出京城招兵而成为唯一幸免者,这就造成赵构无法在五代近亲内挑选接班人。

原因四,这是源于赵构的一个梦,有一天他梦见太祖带他到了“万岁殿”,让他看到了当初“烛光斧影”的真相,并说:“你只有把皇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就从太祖后代中挑选了两个候选接班人。


历史真相帝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为此,宋朝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其中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在《满江红》里悲叹道:靖康耻,尤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宋徽宗见势危,于是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大宋要给予其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虽然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但康王赵构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赵构从济州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即位为宋高宗,于鸿庆宫谒太祖庙,改元建炎,重建宋朝。

但赵构享年81岁,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这是为什么呢?

一、赵构临危受命,重建宋朝,半路皇帝,“完璧归赵”

宋高宗赵构,字德基,东京汴梁人,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致使北宋时代画上句号。时任康王的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在位期间,他迫于形势民心,一面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一面又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后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禅位于皇太子赵昚。淳熙十四年(1187),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

从赵构的整个经历可以看出,他本来就是半路出来捡了一个便宜坐上的皇位,加之从建国开始就一直奔波、逃跑。他是真的害怕了,一方面怕金人南下,因此战战兢兢地重用主和派将领;另一方面又不敢得罪民间,硬着头皮继续任用抗金将领收复失地。

赵构在皇位一天,都如坐针毡,巴不得早一点将皇位让出去,自己也能落个清净。

二、保全自己,独善其身

赵构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名叫赵旉。建炎三年(1129),宋朝发生了苗刘兵变,苗傅和刘正彦软禁了宋高宗,之后扶持其当皇帝。宰相张浚闻知后出兵勤王平乱,重新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则被恢复为太子。后来,赵旉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2岁。

赵构的亲生儿子一薨逝,他就只剩下了两个养子。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吉祥喜乐,身后事能够平安顺遂,他不得不考虑将这人人都心向往之的皇位让位给正统。尤其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讲究血缘、讲究正统的地方。赵构不得不还政于赵匡胤一脉,以保全自己在史书里的名声。

赵构一生坎坷,胆战心惊地经营着南宋的局面,既害怕又无奈。后来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过问朝政,其实也间接“干预一些政事”。但赵构让位于宋太祖一脉,一方面是抛出这块烫手的山芋,一方面是保全自己,他真的太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