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何历来被后人激赏?

江湖夜雨92


李白,字太白,据说,她母亲生他的时候,梦到了太白金星,所以取字为太白。牛吧,李白从小就有一个神仙的名字。长大出川时写了《峨眉山月歌》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其中后者历来被后人激赏,现在被选入教材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先看原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仗剑去国不辞远,首联蕴含特殊的创作背景。

李白五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开始学剑,常于月下庭中,舞剑啸吟,心雄万夫。二十六岁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沿长江顺流而下,途经三峡。三峡,古称蜀楚咽喉,李白乘舟冲出峥嵘突兀的群山,见到了遥远的荆门,意味着离开故土,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他渴望着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表明上看似平常的首联,实际上蕴含深意。李白出蜀难道仅仅是为了漫游吗?他登上中原的舞台,是为了实现他“匡社稷,安黎元,济苍生”的人生之志。从此他就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了。看来,首联还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向往之情。

江入荒原何辽阔,颔联历来被激赏为千古状语。



船到荆门,群山万壑,已在身后,山峦随着地势变缓,渐渐淡出视线,但见,江水滔滔,奔腾而出,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

一个“随”字,一个“入”字,化静为动,展示了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的情形,展现了浩浩江水涌入平原河道的情景。诗人目睹浩浩大江流入茫茫平原,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一种新奇的感觉和豪迈之情。

正如骆老师鉴赏此诗时说,读此诗句,立刻会想到,江天何辽阔,我心欲飞翔。

古代诗评家,长把此句和下面的句子相提并论。有老杜的,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称赞这些句子,造语雄浑,意境阔大,气韵生动,各有千秋,为千古状语。



明月霞光两相映,颔联描绘了黄昏的江面之迷人静景。

黄昏的江面上,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低头看,明静的月亮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抬头看,云霞满天,流光溢彩,如同海市蜃楼,变幻多姿。

颈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水映月图,一幅天边云霞图,诗句中洋溢着诗人陶醉于美景的喜悦之情。

结尾诗人宕开一笔,不说思乡之情,而转说家乡之水情谊深重,恋恋不舍,远送自己到万里之外,含蓄表达了思乡之情。由此可见,本诗随着景色的转换,思想感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刚出蜀时对人生的憧憬,到看到壮丽景色的欣喜豪迈,到渐行渐远的思乡之情。不入乎其中,何以体验到李白的复杂情怀?


江湖夜雨92


《渡荆门送别》为何被后人激赏?

这首五律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李白是谁?既然是爱好诗词的人必然很熟悉,就不用赘述了。

李白于二十六岁那年,从四川岀发,准备到楚地游览。四川为蜀,而楚地指的就是湖南湖北一带地方。所以,就有开头的两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全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准备远游,已经来到了荆门之外。目的是到楚国的辖区游赏一番。崇山峻岭,随着平原的岀现而归于不见。滚滚长江,也因为来到平原而与地平齐。晚上,天上的月亮映在江中,就像是天空中飞来一面明镜。白天,蓝蓝的天空生起了白云,白云变化无穷,有时候就像是筑起了海市蜃楼。故乡的水是多么的有情,居然一直送我到这遥远的地方。



辨析: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这是叙述句,陈述李白从自己的故乡四川岀发,到楚国一带来游览。李白五岁时开始读书,十五岁开始学剑。天资聪颖的李白到二十多岁时,就已经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子了。他心中有大志,要岀去走一番,一则游览祖国美好江山,二则寻找机会报效国家。这就是他岀游的初衷。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开始描写岀游的见闻。巴蜀地区的崇山峻岭,随着荆楚一带的平畴沃野的岀现,已经消失殆尽。长江滚动着,在平畴沃野之中流向东方。“山”是凝固不动的,但因“随”“尽”二字的使用,就变得灵动起来。“江”本来就是流动的,只因为“入”“流”二字的使用,使得动的特点更加了然。细心体会两句的写景,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句子把作者在船上抛在后面的崇山峻岭和正在欣赏的沃野平畴连到一起,使得画卷相互连接,气象万千,心情也从紧绷变得舒爽。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继续描画舟岀荆门后所看到的景象。到了荆门外后,长江水势减缓。这一是因为江面渐渐变得宽阔,二是因为江道回环曲折,江水流动比较缓慢。这样,在夜晚,天上的月亮映在了水中。江水中的月亮,就像是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那样。而到了白天呢?白云飘动着,变化万千,有的时候就形成了楼台之状,恰如海市蜃楼。“月下”,不是月的下面,是说月从天上下来。“下”和“飞”使景物动了起来,把月亮和江水联系了起来。“云生”,开头是没有云的,后来产生了云,并且越来越多,逐渐变化,形成千姿百态的形象,甚至于有海市蜃楼一般的奇妙景象。在这句中,“生”和“结”也起到很好的生色作用。


颔联,上句写身后之景,下句写眼前之景。颈联,上句写晚上俯首看江之景,下句写白天仰首望天之景。颔联成就的是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颈联画成的一幅夜晚水月图和一幅白日云天图。虽然都是写景句子,却暴露出作者看到从前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的欣喜,由此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当诗人欣赏祖国美丽江山告一段落之后,俯身看看行舟边上流动的江水,就自然地想到:这些船畔的江水不就是我岀发时一起来到这里的吗?它们是多么的重情啊!居然一直把我送到了荆门之外。不是水太重情,送诗人岀荆门,水乃无情之物。却是诗人怀念故乡之情借故乡之水道岀,这更加显得艺术。首联写离别故乡,尾联写怀念故乡,也起到了首尾照应的效果。



全诗的写作方法,乃是首联叙事,颔颈写景,尾联抒情。而诗题似乎不确。“渡荆门送别”,送别者,送完即回,安能看到诗中所写之景。若为送别,那从蜀至楚者非李白也,应是其他人了。故此诗之题应为《渡荆门》,送别二字乃为赘言也。

20191019


用户60397079085


李白是—个积极的浪漫主义者。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丯富,因此而吸引人。

渡荆门送别全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此诗是李白25岁时初次出蜀所作。目的地是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诗人兴致勃勃沿途尽情欢赏三峡风景,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的佳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乃千古名句,景中蕰藏着诗人喜悦的心情,蓬勃的朝气,感人至深。接下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另—角度写出了—个初次出蜀者的真切的新鲜感,再度感人至深。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浓厚的怀念惜别之情,以故乡为之送别的别开生面之语,真忱地表达出诗人对生养自己故乡的眷恋深情。此情又感人至深。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写得逼真如画,宛如—幅长轴山水图。—首小诗,容量却+分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千古名句,瑰丽想象,故乡深情,合成了后世的无数激赞。

读此诗,并不见李白—贯地夸张,狂放,感受到的却是诗人的青春朝气,故土情怀,满满的真诚,—个内心真实的青年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