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俗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

月音吐槽


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到了清朝的时候,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但也看起来非常的奇葩,清朝设立敬事房对外宣称是管理太监宫女的实际的作用就是记录皇帝和后妃的事情,

完全是在监视皇帝与妃子。

首先通过皇帝翻牌子决定,银制的盘子上记录着妃子的名字,每次晚饭过后,太监们总会给皇帝挑选,皇帝选中某个嫔妃,就会将它的牌子翻过来,皇帝的生活没有一点隐私。

翻了牌子之后完毕就回到自己的床上躺下。沐浴完毕之后,妃子就被抬进皇帝的寝宫,全身上下还要经过搜查,防止他携带利器。显然这番操作让皇帝心里不怎么舒服。

而将妃子抬到皇帝的龙床上之后,看见了也没有走,还是在往外等候的。到了一定时间,老太监都会高呼时间到了,如果没有回应,就连喊三次,如果皇帝还不答应,那么老太监就要自己行动了,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皇帝的好事被太监耽误的话,还要问皇帝是什么感觉。作为一个正常人肯定非常的生气,但是皇帝就是皇帝祖宗定下的规矩他必须遵守,真的是憋屈的要死。

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制度没有人性化,更糟糕的是皇帝完全没有隐私,也不会顾及皇帝的感受,在这种情况是制度下,嫔妃的感觉自然非常的差,皇帝也是了无生趣。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保证了皇帝的人身安全,但是他在皇帝的心中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当然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皇帝的身体是自然最重要的,不然也没有必要制定如此多的奇葩的制度。


奇葩历史大观


以乾隆帝为例,执政初期效法康熙仁政,自富察皇后去世,性情大变,行事乖张狠厉,凡事多率性而为,但有一点他却奈何不了太监,乾隆不急但太监“着急”,而太监着急打扰了乾隆的好事,乾隆却不能急,祖制如此,奴才们也是维护“家法”,所以乾隆也没有办法。

虽是清承明制,但大清统治者和其智囊团比较善于总结,从皇帝的家事方面来讲,比如宦官干政,提防外戚等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在后宫宫制方面也有所“优化”,比如坐殿的规矩,连慈禧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满清未入关前,努尔哈赤留下遗诏,命大妃阿巴亥殉葬,也有人说此举是皇太极联合几个兄弟搞事情,多尔衮也曾经抱怨,皇太极的位子还不是抢来的,不过没办法,反正这份遗诏咱们是看不到了,皇太极怎么说咱就只能怎么信。

满清初入中原,顺治下诏,凡是后妃在皇帝面前干预国事的,挑拨离间颠倒是非的,从严处罚,绝不宽宥。其实萝卜章攥在多尔衮手里,他是在警告昭圣皇太后,也就是孝庄,你踩线了,前朝的事你不要插手。

这是对后宫干政的防范。

后宫的规矩如何呢,咱不东拉西扯的,还以乾隆为例,他登基不久就听说皇太后的弟弟谢恩竟然进了苍震门,大怒,也不能怪他着急,咱们小门小户的老百姓被别人闯进家来也不会高兴,即便相熟也不能那么没规矩擅入人家厅堂,而苍震门就是六宫出入的门户,哪朝妃嫔也不可能拉门就出宫遛弯的,所苍震门一般不开,而这个外戚也忒不懂得避讳,所以乾隆急眼了,虽然谕旨上写明“从宽免究”,但还是跟宗人府打了个招呼,你不是找太后谢恩才进来的么?也别谢了,直接降爵,回家反省去吧。

皇太后的脸都不给,那么普通太监宫女呢?

被造神论推至巅峰的孝庄曾经说过“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裹小脚的女人进宫立刻砍头,这懿旨以前就悬挂在神武门。

太监咱就不提了,自古地位很低,单说宫女,清代的宫女地位较高,大多八旗子弟,外人进来皇帝不放心,至少也是包衣世家出身吧。

宫女穿的那叫一个晃眼,绫罗绸缎的,什么好就往身上招呼什么,因为宫女也是宫廷的体面,但是自康熙帝起呢,对宫人的待遇就非常差,宫人们衣着光鲜不假,但是吃住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能住耳房算是得宠,宫人的房子漏雨稀松平常,没人修。

屋里的陈设大多都是陶罐之类,值钱的就别做梦了,主子也都没那么大方,不跟《甄嬛传》似的,高兴起来东一把金瓜子,西一把几百两的,主要是怕赏出毛病,宫人们不知进退,没钱不好好干事,或者为了讨赏,透着谄媚的刻意逢迎。

至于明季后宫的菜户,也就是电视剧里说的对食,也被康熙帝明令禁止了,太监宫女各司其职,应该断绝交往,如果发现总管和首领太监必须重罚,如果让我发现还有类似情况,是否奏报在你,我自有处置。(暗指等我下手管了,你们就等着倒大霉吧。)

宫女们也是人,平时也会发生争执,人急眼了声量难免大些,皇帝不乐意,如果有诸如此类情况发生,知情人必须举报,如果不举报,连坐,一体治罪。

咱们说了后宫中哪怕是皇太后也要遵守的规矩,妃嫔更不用说,包括下人们,太监宫女规矩也都很大,本来就跟坐牢似的,规矩再大些,让这些服务工作者们苦不堪言。

大家都守规矩,皇帝呢?


皇帝也不能免俗,他同样被祖制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拿清代史家赵翼来说,他本身就是八股高人,早先是军机处的大秘,“私自”考取功名,名次原拟殿试第一,但乾隆怕好说不好听,所以降了名次,把王杰提上了头名榜首。

作为史家,而且常年军机处行走,靠谱的听闻很多,赵翼的话还是比较靠谱的,他说历朝历代,这皇子读书一事,恐怕也就清朝皇帝能管教到极致,皇子们五更就起来读书,而且管教较严,读的非常辛苦,其实他们还不是最苦的。

乾隆帝每天四更天就起了,洗漱之后一碗燕窝当早点,然后第一件事,读祖训,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别管有没有人管他,他都不敢把祖训抛到脑后,看似平时想干啥干啥,实则也要受祖训制约。

皇帝不急太监急怎么讲?

后宫有一部门,叫敬事房,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记录皇帝性生活,每一次临幸都有记录在,遇见记性不好使的妃嫔,怀孕后忘了是哪天受孕,这时候敬事房的记录就有了作用。

皇帝想临幸的妃嫔呢,得有“准入证”,也就是一个玉牌,皇帝喜欢哪个就挑哪个,翻牌子应该是随便翻是吧?一般情况下,是。但是皇帝长期宠幸妃嫔中的一人,执一非余,那太监们就有权利说话了,虽然太监地位低下,但是为了防止偏宠一人造成后宫不稳,或者受宠的妃嫔跋扈甚至恃宠而骄继而干政,这些都是有弊端的,所以没完没了的找同一个人是不行的。

翻了牌子以后,大家都知道,太监们直接找到妃嫔,此时的妃嫔早先有人通知,早已做好准备,太监们直接拥被子一裹,扛到皇帝就寝的地儿放到床上就算交差了?

没门,太监们得外面侯着,算着时间,祖制规定为了皇帝的“龙体”,不能纵欲过度,所以只给一个小时时间,差不多到时候了,首领太监就在门外大喊,是时候拉~意思是说你快点,我这儿等着下班呢^_^,笑谈。连续三次以后皇帝不放人咋办,太监直接进屋把妃嫔裹起来送回去,皇帝抗议无效。

所以说“皇帝不急太监急”,那么如果皇帝偏偏就不放人咋办,不单太监可以执行家法,统理六宫的皇后也可以插手管这事,这是努尔哈赤授权的。

咱也不知道慈禧年轻时候有什么勾人的手段,咸丰六年的时候,咸丰帝天天泡在懿贵妃(慈禧)房里,朝事不理连续多日,慈安知道以后,到了慈禧那里,直接跪在地上,头顶祖宗家训,然后着人把皇帝叫起来。

咸丰帝起床后立刻制止了慈安的行为,“我马上去处理朝事了,不许你诵读祖训!”说完立刻跑掉了。

这么凶······气急败坏?不是,咸丰帝这是吓的,因为不是慈安跪那儿一念就完了,祖训规定,皇帝也得跪着一起听,念完这一大厚本家训,搁谁谁都服呀······好在慈安认字不少,换成慈禧那种半文盲,估计咸丰怕是要跪死。

前几天,写过一文,大概是写慈安对慈禧的压制是占绝对上风的,不容慈禧有半点扑腾,慈禧不敢跟慈安硬顶的,遗诏之事真假都无所谓,慈禧都不敢,就是因为祖训在,规矩大。

慈禧可以不守规矩?因为这次的事件,慈安杖责了慈禧,说是打,其实就是羞辱,太监也没敢下狠手。这就是警告慈禧(懿贵妃),哪怕皇帝乐意在这儿待着也不行,即便是推,你也得给我把皇帝推出去,否则下次挨打可就不留手了。

后来慈禧违反了祖制,垂帘听政,这不假,但是某些家训规矩她还是不敢破局的,养心殿无所谓,你让她登太和殿御朝,她敢么?死脑筋的卫道士会跟她玩命的,而且数量大大的,所以说祖训是限制所有人的,包括皇帝、皇后和受宠的妃嫔,谁也逃不开,这也就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由来,祖制如此。


古今通史


“皇上不急太监急”这个词经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现代的语境是指比喻当事人自己对该事不是很着急地去处理,而周围的人却在一旁着急,为其想办法出主意。这个词带有调侃和嘲讽的意味,但是这个词的来源其实是很有意思的,首先短短的七个字出现了皇帝、太监、以及两个急字,可见这个俗话的来历其实是很不简单的。

一、说这个词语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太监这个职业

太监其实官方语言叫宦官,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奴仆。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官宦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太监的叫法相当多,有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太监这个职业是非常摧残人性的,从东汉开始全部都有阉人,古代的阉割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尽去其势”,即用金属利刃之类的器具将男性生殖器完全割除。二是用利刃割开阴囊,剥出睾丸。用这一方法进行阉割显然并不需要完全割除生殖器官,但同样可以达到目的。

古代医疗技术落后,阉割后的死亡率是相当高的,而且即使阉割成功,按照统计以明、清朝为例子也只有十分之一的阉割后存活的“男性”才会被选拔入宫,剩下的被淘汰的本身已经残疾无法从事繁重劳动大都在外自生自灭了。

在古代男人对这个东西看的很重,即使入宫的太监也对被去势一事终身耿耿于怀,好多大太监将被割掉的那物件保存完好精心存放,视为自己家中最值钱的宝物。

二、皇上不急太监急一词的由来

皇上不急太监急这个词应该是清朝的典故,因为清朝的皇室规矩最多,清代的皇帝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无拘无束,至少在男女方面居然是要受敬事房大太监们的监督的,据《清代野记》记载,清代内宫设敬事房。敬事房表面恭敬有礼,实则“专司皇帝交媾之事者也”,就是管理皇帝的房事。帝与后交后,敬事房太监常记录“年月日时于册”,作为妃子受孕的凭证。

举个例子,清代皇帝们在其中一个喜欢的妃子那里晚上干那个事情,但是按照规矩,皇帝在里面那个,外面是要站一群太监旁听观摩的,听了一会儿,余韵过后,这群太监估摸着差不多了,就由总管太监领头,大家齐声喊道:“是时候啦!”这是催皇帝快些结束。如果里面不肯结束,他们就再喊,如是三番,直到皇帝索然无味、主动结束为止。 皇宫里的规矩还是很多的。清室规定皇帝和妃子行房时间不能超过半个时辰。时辰到,太监就会尖着嗓子在门外高呼:“是时候了”。连喊数声,如果皇帝还不放人,太监就会用丝被包裹着将妃子抬走,这就是俗语所说“皇上不急太监急”的由来。

这么看来皇帝也很郁闷,这事情一方面被人观摩,一方面还限时间和自由,我觉得这也是清代没有出现权势滔天的大太监的一个原因,你连皇帝那个都管,那个皇帝都会心里不爽,极度暴走的!

三、皇帝不急太监急反应其实侧面反映了清代太监地位并不高

我国封建王朝的宦官数量在明朝达到最高点。据历史记载,明朝建立之初,“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足百人”,但随后人数急剧增加,渐呈无以扼制之势。至成化年间,监局内臣已数以万计,而明朝灭亡之际,宫中宦官七万余人哗然而走。清圣祖康熙皇帝在训诫臣下时,更不无夸张地称明末宦官计有十万人之巨。无论是较为保守的“七万”,还是相对夸张的“十万”,明代宦官人数之众都是空前绝后的。

清朝太监数量相比明朝大为减少。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传谕,将太监的人数规定在3300人。此后,清宫太监大部分时间不满此数。人数少了,管理起来相对容易。

相比明朝、清朝太监不过数千,纵观有清一朝,并没有出现像魏忠贤、刘瑾、王振这种专权的太监,在清代没有大事情可以干的太监们,也就只能管一管皇帝的私生活了!


我家的猫叫皮蛋


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俗语调侃的是在办一些事情时,当事人不着急处理,周围的人却在一旁干着急。其实关于这句话的出处有两个,这次就给大家来讲一下。

第一,出自《黄帝内经》,在上面记载黄帝是个非常喜欢喝酒的人,后来他听说宫里也有一位非常海量能喝的太监,黄帝当然不愿错过与高手切磋的机会。于是就将这位太监招来,二人比试一下到底谁酒量更大。

太监来了之后,两个人都喝了很多酒,但由于二人酒量都太好,喝酒时间过长,太监内急非常想上厕所,但黄帝并不愿意放他离开,一定要比出个高下来。后来太监实在憋不住,就认输了。黄帝笑着说道:“这此乃黄帝不急太监急也”。后来传得多了,人们把“黄帝”误传成了“皇帝”,也就这样一直传到了如今。

第二,是出自清宫敬事房,这里面的太监主要负责记录皇帝和妃子的同房日期,同房时间等,以便作为日后妃子怀孕的证明。清代皇帝与妃子同房时,门外会站着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就是负责记录皇帝与妃子同房时间的。

清朝为了体恤皇帝的龙体,防止因纵欲过度而导致身体损伤或者荒废朝政,所以对皇帝的房事时间也是有要求的。如果皇帝房事时间过长,太监就会在门外喊道:“是时候了”。如果皇帝在屋里还不结束,他们就继续喊,直到皇帝结束为止。

这种事情皇帝肯定是不急的,太监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着急也是在所难免,所以就有了“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俗语。

如今形容皇帝不急太监急这句话,也有很多现实的表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老一辈人觉得到年龄结婚是很重要的事。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变快,压力变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早早就结婚,大龄剩男剩女比比皆是。这就把为儿女婚姻大事操碎了心的父母给急坏了,但子女却一点都不着急,所以催婚这件事经常被开玩笑地形容成皇帝不急太监急了。

关于皇帝不急太监急的两个出处,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毕竟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如今也很难考证了。但作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下其意思和用处还是很有必要的。


文化历史那些事


这句话来源于中国封建王朝的帝制生活。

中国清朝时期,皇帝与嫔妃同房是有严格规定的,既不能让帝王专宠一人,也要控制同房的时间,一般为半个时辰。

而这些都是由太监进行监督的。太监会在门口听着,帝妃在房内到了半个时辰,太监便会高喊"是时候了"。如果皇帝不理会,太监会不停地喊,直到皇帝主动结束,否则太监会直接把妃子用被子裹好抬走。

这便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由来了。

现在这句话略带调侃意味,比喻当事人不着急处理事情而旁人跟着瞎操心,想帮忙处理。实际就是说不是你该操心的事儿。

比如,现在好多大龄青年未婚,他们自己不着急,父母们却帮着四处张罗相亲。这就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了。


宅家小兔


讲我根本不是婚姻我是为了小孩才回来不然也该出去也可以万再找知音不会不可以是我怕配不上,我曾I个明白说好对方已久他不愿离也得离,因为我是专一,对方早己断绝关系,有下什么不公平面对说好,我知道对自已不会将坏消息在新闻上多说因为他也怕人笑还有个女个的在


冯友莲


“皇帝不急太监急”现在用来说自己干事不着急,别人比你还着急。

说到此问题那必然与皇宫有关联了,在皇宫内有个专门的职能部门叫做“敬事房”,也就是专门伺候皇帝与各嫔妃的房事管理并做以纪录。



在电视剧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太监拿一盘子,上面盛着部分嫔妃的名字,让皇帝从中挑选宠幸的妃子,皇帝若愿意行房事就翻哪个妃子的牌子,若不愿意行房事就让太监把盘子撤走,有此可见各嫔妃跟敬事房的太监搞好关系很有必要。



被皇帝翻了牌子的妃子,要先“香汤沐浴”,待到皇帝就寝的时候,妃子被脱光光用丝被裹起来送往皇帝就寝的地方,说到此处各位不要着急,答案即将揭晓。

皇帝行房事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比如皇帝今天兴致高,十分宠幸此妃子,行房事时间稍长,外面的太监们怕超过时间就在外面催,里面不应答,外面就一直催促,只怕超出时间而被治罪,又怕打扰皇帝兴致而被治罪。



所以“皇帝不急太监急”太监急的是怕自己被治罪,皇帝在里边逍遥快活

太监在外边叫也不是不叫也不是,只能干着急。



说到此其实敬事房的太监很厉害,自己本已没有行房事的功能,还要伺候主子,面对如花似玉的妃子我想这群所谓的“男人”心里一定更加痛苦。


斌斌小喇叭


大家好!我是YUE历史小作者。。

小时候似乎做什么都是一副猴急的样子,不只是自己做什么都比较急性子,就看着慢性子的人,都觉得难受,这算是强迫症嘛?反正就是一直会催催催,然后就被大人甩一句,真的是皇上不急太监急,你跟着着急个什么劲?吓!宝宝不是太监,人家是小仙女,小拳拳捶你胸。那么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的皇上是哪个皇上,太监又是哪个太监呢?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常常后宫的事很多都是很乱的,后宫的女人们经常为了能够让皇上多宠爱一些,使尽了手段,用尽了办法,但是皇家有皇家的规矩,并不是说皇上喜欢谁,喜欢什么就能够立马得到的,这也是作为皇上的悲哀吧!为了防止投毒谋害皇上,皇上吃个热乎饭都是难事,从说吃饭到饭做出来,被端上来,再试毒,确定没问题了,然后再给皇上吃了,这个过程,艾玛,俩小时过去了,亏着皇上没有低血糖,不然非得晕过去不行。

  代代相传的规矩,吃饭还不能超过三口,免得让人猜出皇上到底喜欢什么,好下毒,其实作为皇帝还真是不容易。那吃饭都那么多事,去哪个妃子那睡,这个事也不能由皇上自己决定,这就有点让人郁闷了,看过清宫剧的都知道,皇上去哪里睡,是要翻牌子的,但是如果老去一个人那就会各种劝,为保证传说中的雨露均沾,反正就是皇上就不能有喜欢的东西就对了。

  每天皇上吃了晚饭之后,都会有小太监来给皇上送牌子,然后皇上打手一抬,翻了谁晚上就去谁那里睡。而皇上翻了牌子之后,就开始要有一系列的准备了,小太监会直接到被翻牌子的嫔妃宫中,告诉对方晚上要侍寝的消息,然后宫妃开始沐浴准备,最后被抬到皇上的寝宫。

  在侍寝的过程中,还有专门的人去记录时间,提醒皇上,不过这时候,皇上到底有没有时间搭理那个太监,可就是两说了,这个时候的皇上自然是不着急的,但是太监嘛,嘿嘿。如果太监喊了4遍,还没有回应,太监就会直接进入皇上的寝殿,而且在侍寝之后,太监还会询问太监,用不用给宫妃喝避子汤药等。

  其实太监这样做,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但是也是为了皇上的身体着想嘛!毕竟,如果换上一直贪图鱼水之欢,那么身体自然会早早的垮掉啊,而且,在第二天上朝也会没什么精神的!如果没什么大事还好,一旦有大事,那么决策错误可是要动摇国本的。

  后宫中的这些琐事,都是由敬事房来完成的,大事小事都要这帮太监去管理,他们也是关心皇上的身体,那么做也是无可厚非,主要是这是传下来的规矩。于是,这句话就那么流传下来了,而现在也很多人都会用得到,不过多数都是在调侃人的时候用的。






YUE历史小作者


这句话就是一句民间俗语,意思是说,当事人不急你着什么急,别人都是瞎着急。其实皇帝那更不用说了,太监更是瞎着急。


正眼观世界a


像来像棋打扑克一样在一旁看伴牌比坐地的棋手还着急,意思不该你管的事勿操心。像农村民在背后咱村该种什么比村长还操心着急(叫民不挂长在一旁瞎胡嚷,开村委会不请你去,你等于放驴屁)。你管好你自已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