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

沉睡的古老恶魔


在康熙的晚年生活中,围绕他的除了他所创造的盛世呈现的颓势之外,他的各个皇子之间的为了争夺太子继而登上皇位的各种竞争愈演愈烈。于是后世的各种小说和电视剧围绕所谓的九龙夺嫡的蓝本创造出了各种剧情。那么按照历史来说,康熙真的是传位给他的第十四个儿子吗,雍正真的是靠着他和他舅舅隆科多两人的野心和运作才挤掉其他的竞争对手,靠着篡改康熙的遗诏才登上皇位的吗?

1:康熙儿子们的夺位

其一:二阿哥的结局

在康熙的儿子中,因为长子是庶出,再加上康熙不喜欢他这个长子,于是他就在一开始确立了他的第二个儿子胤礽为皇太子,因为他的母亲和康熙有及其深厚的感情。从小在康熙宠爱中长大的胤礽自然是目空无人,飞扬跋扈。于是他的地位和所作所为很快就引来了他的兄弟们的侧目,虽然经过一次被废,但是在大阿哥的错误厌胜的选择下,他很快就恢复了位置,不过因为最终的结党营私还是逃不过走下高台的结局。

其二:其他阿哥跃跃欲试

眼看胤礽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各个阿哥们都团结了自己的兄弟和臣僚,准备对太子的位子发起最后的冲刺,除了几个对此事事不关己的阿哥,以四,八,九,十四这几位野心勃勃的皇子们为代表的皇子党们互相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除了后来的雍正,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为首的党派呼声最为高

。八阿哥在一系列康熙生病送死鹰等操作彻底惹怒了康熙,从此远离皇位,九阿哥在后面打黑枪也顺带下手,在雍正即位的时候,给了他们阿其那和塞思黑的称号,意味着他们猪狗不如。

2:到底传位给了谁

其一:所谓的十四皇子

康熙的十四皇子胤禵在年幼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很是受到康熙的喜欢,康熙给了他别的皇子及其少的殊荣,比如让他随时跟在自己身边,赏赐他皇帝才能用到的器物。他也用自己的能力回报了他的父亲,因为准格尔和清朝的剑拔弩张,他也被受命率领大军去西藏驻扎,保护在西藏的大臣和百姓的安全。在出征的时候,康熙给予他很高的规格欢送,到达西藏之后,这位王爷也用自己的能力回报了父亲康熙。他用自己的军事天赋,安排统筹调用清军在西藏的行动,很快就平定了西藏的内乱,康熙为他学前朝的窦宪勒功燕然的方法,在西藏留下纪念碑。

其二:关键要素在文字

在后世捕风捉影的文学渲染和十四子的确过人的能力下面,很多人都相信,的确是雍正伙同了他舅舅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遗诏。传位于四皇子,看似的确就是在字上面加一笔。但是野史是否考虑到清朝的遗诏除了汉字,在下面还有满文给予备注。汉字可以加笔画,那么满文怎么改?于是雍正即位之后发明了密折制度,彻底杜绝了这个现象。

综上所述,雍正帝并没有篡改遗诏,如果篡改,句子不通不说,备注中更无法解释。


历史课课代表


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团。

要解开这个谜团,还需要从康熙遗诏入手。

康熙遗诏存世仅剩四份

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康熙遗诏当时由文书官抄了几十张,以迅速传出圣旨,不过至今只存四张。

在已考据为真的四张中,两张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两张在北京故宫,其中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保存的不但有御玺,还有汉满文对照版,显示曾呈献给康熙看,非常珍稀。

康熙遗诏谜团是汉字艺术造成的

康熙遗诏人气旺,是因为康熙传位之争的历史谜团造成的。

野史传说,康熙遗诏中原写“传十四子”,雍正将“十”改成“于”,变成“传于四子”,也就是传位于雍正自己;电视剧《步步惊心》中,吴奇隆演的雍正自称窜改遗旨,更强化民众印象。

这是在利用汉字“十”和“于”之间的相似艺术来编写的故事,但这不是事实!

康熙遗诏满文版是关键

《康熙遗诏》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而且,“于”是现代简体字的写法,过去的繁体字写法是“於”。因此,将“十”改为“于”是不可能的。“十”改为“于”只是小说里的说法,不是历史事实。

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遗诏显示,康熙明明是写“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意指:各方面都很像我),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绝非添加笔画就能改字,数百年谣言不攻自破。

所以,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管理故事会


其实什么都不是,因为遗诏的内容根本就不是什么“传位十四子”。

首先,清朝对于皇子不管是书面用语,还是口头用语,都不会直接称“某子”,而是会称为“皇某子”,就是说即使遗诏上会这样写,也只会说“皇十四子”,而不会是“十四子”,所以你说怎么改成“传位于四子”呢?再怎么改也只会是“传皇于四子”啊!



同时“于”可是我们现在的简体字,清朝用的还是繁体字,也就是“于”非“于”,而是“於”,所以“十”再怎么改也改不了“於”吧!

再者即使汉字的“十”能改成“于”,那满文、蒙文怎么改?要知道“康熙遗诏”可是用满文、汉文、蒙文三种文字写出来的,所以无论如何也是改不了的。



再者现如今真正的汉文版的康熙遗诏早就被辽宁省档案馆给公布出来了,其诏书的原文中说要传位于雍正,它是这样写道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看到没,它写的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所以你说这怎么改?根本就无从下手,再怎么改也变不了让皇十四子登基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需要认清楚一点,那就是“康熙遗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它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不合法性,也证明不了雍正登基的合法性。

因为“康熙遗诏”不是康熙死前留下的,而是雍正登基后让自己的亲信拟定的,然后颁布天下的。也就是说实际上“康熙遗诏”的内容就是雍正想让世人看到的内容,他想怎么写就能怎么写,因此这份遗诏做不了任何的证明。



其实现如今的史学界置疑雍正登基的合法性,不是因为什么“康熙遗诏”,而是他继位的过程。康熙到底是怎么传位给雍正的,从现如今的史书来看,可谓是漏洞百出,雍正本人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首先雍正最早提及当时康熙传位于他的情形是在雍正元年,在这一年的八月,雍正上谕:“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就是当时康熙口谕让他做皇帝,但是对于周围有什么人,雍正却什么都没说。

之后到了雍正五年,雍正又再次提及康熙传位时的情形,这次较之雍正元年时详细了许多。十月雍正上谕:“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人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这时雍正开始提及到了康熙口谕传位时,身边有着诸皇子和唯一的大臣隆科多,而此时对于诸皇子到底都有谁,雍正并未细说。



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在述说康熙传位时的情形开始变得极为的详细,雍正在《大义觉迷录》这样说道:“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是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朕哀恸呼号,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这时雍正将康熙传位于他时的情形描述的十分详细,诸皇子中都有谁到场,康熙是怎么说,诸皇子对于他登基后的表现等等都说的是十分的详细。



到这里很多人就都会有这么一些疑问:

  1. 雍正登基之初就有很多置疑他登基的不合法性,为何他不在一登基就在上谕中说出他于雍正七年时所说的话呢?为何偏偏要在允祀、允禟、允䄉等反对他的皇子都或被囚禁,或去世的情况下才说出来呢?
  2. 雍正此前一直都在强调自己在康熙去世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当皇帝的事情,他曾说:“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上谕内阁》)。但是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曾这样说过“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时,龙驭上宾”,就是说康熙在弥留之际曾召见雍正,且于康熙长谈了近八个小时,试问在这八个小时,康熙怎么可能不跟他说要传位于雍正的事情呢?这完全不合乎常理。
  3. 雍正在雍正五年和雍正七年都说“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就是说隆科多是陪在康熙皇帝病榻前的唯一大臣,可是在雍正五年,雍正亦说过:“圣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御之人”(《东华录》),前后转变未免太快。
  4.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说“果亲王允礼.....在寝宫外祗候”,但是隆科多却曾这样说过:“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在内(指皇宫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街,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上谕八旗》),就是康熙驾崩的时候,允礼在皇宫内值班,在听到皇宫中传出吵闹声,他跑了出来,然后与隆科多在西直门大街碰面,之后在听说雍正继位后,就突然疯疯癫癫的逃回家去了。从这句话可以得知当时的果亲王允礼并未在康熙的寝宫侍奉。如此我们亦可猜测所谓的8人受康熙面谕传位于雍正一事,很有可能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5.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曾说:“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䄉、允裪、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即皇帝位。’”
    ,就是说在雍正未来前,康熙就将要传位于雍正的事情告知了胤祥、隆科多等八人。按理说既然他们都提前得知了雍正要登基的消息,雍正到来时如允祥这些与他亲近的皇子也应该要告知他啊!可是据雍正自己所说,他是直到康熙去世后才知道,这显然也是不合乎常理的。

综上所述,雍正的即位其实是很有问题的,这其中虽然不能证明雍正的帝位就是从皇十四子的手中抢来的,但是却可以说明雍正的即位的确是存在着某些阴暗面,很有可能的确就是靠某些不光彩的手段从某位皇子中夺来的。



至于是哪位皇子,还真的有可能就是皇十四子。其实从康熙在世最后几年的几件事情来看,皇十四子胤禵确是当时最有可能坐上帝位的。首先在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胤禵回京述职时,辅国公阿布兰特地等宗室曾出班迎接,而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说明当时康熙已有意让他继位,再是曾有过数次大臣们上奏折时,他们将“大将军王”抬写,与皇帝并列,而此时康熙并没有严加训斥他们,而是选择默认,这也足以说明康熙想要传位于他的意思。



当然以上都仅仅只是猜测,目前尚无明确的实证,可以明确的证明雍正的帝位真的是篡夺而来的。但是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对于清朝来说,雍正的确是位好皇帝,他力挽狂然,拯救大清于危难之际,让清朝腐败的朝政一扫而空,得以继续延续百年的时间,因此对于大清来说雍正的出现,就是老天给予清朝的又一次复兴的机会。因雍正的存在,清朝“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澳古说历史


雍正改遗诏的可能性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本就没办法这样改。


首先,“十”这个字在清朝的时候没有办法写成“于”,写出来以后意思也变了。清朝的“于”,和现在的“于”并不是一个意思。历史上“于”的意思多是“属于”、“关于”,或者“对于”等,也可以通“迂”这个字。因此,从字面意思来看,康熙遗诏如果改为“传位于四子”,是不合适的,也读不通。如果非要加入“于”这个意思,则在清朝时只能写成“於”。虽然有时候,“于”和“於”也可以共用,但是在正规场合,是不可能通用的。“传位于四子”这样的写法,根本不会出现。

其次,清朝皇室是旗人,清朝的官方文字是满文。虽然在清朝中后期以后,汉文基本上成为了清朝皇室的主流。但是在清朝前期,满文依然是皇室书写的根本。并且在清朝宫廷的正式文书中,满文也是一直都存在的,到清朝灭亡时依然存在。因此。康熙遗诏这样关乎国本的重大文书,一定也是有满文写成的,至少也是满汉双文。从这方面来讲,即便汉字可以把“十”改为“于”,但是满文却是无法类似更改的。


再则,康熙遗诏,传位于哪个皇子,是一定会写名字的。皇四子名字叫胤禛,皇十四子名字叫胤祯,这两个名字念起来虽然有一点点相同,但是写法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雍正改了遗诏,把“十”改为“于”,但是“祯”怎样改为“禛”呢?根本是无法改的。如果不改,那岂不成了“传位于四子胤祯”?岂不是闹了天大的笑话?

所以,无论怎样看,雍正将康熙遗诏的“十”改为“于”,都是不可能的事。更何况,要是雍正真的有改遗诏的能力,为何不直接重写一个“遗诏”呢,这样当然会更稳妥吧?


苏绽


康熙确实是传位给四皇子胤禛(雍正),篡改遗诏之事不成立。

康熙传位!

康熙处事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选择继承人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则:一没有能力的不会要;结党营私的也不会要;兄弟之间使阴招的更不会要。他想来想去,只有四阿哥胤禛合适。康熙早年对他的太子非常得意,但是后来康熙看出太子胤礽一者有克母之相,二者把亲生兄弟的生死不当回事,三是对父皇(康熙)的病情漠不关心,所以最终下定决心取消了太子的继位权。


康熙废立太子之后,开始考虑选择其他的儿子继位。他考虑再三,长子胤禔与兄弟们不和,竟然在第1次废太子的时候,怂恿康熙杀死太子,这使得康熙对胤禔十分不满意,最终把他囚禁了起来。再说三儿子胤祉,他将大阿哥用巫盅之术的事告诉了康熙,而康熙表面对他比较嘉奖,心里面却感觉嫌弃,这个三阿哥以为太子失势,大阿哥被囚禁,皇位一定会轮到自己了,但是康熙其实对他也不满意。八阿哥也是蠢蠢欲动,想利用群臣举荐来为自己争取皇位,他的此举也被康熙所厌恶,所以也不是皇帝人选。


最后的人选是,四皇子和十四皇子,而十四皇子只会打仗,不会管理国务。后人传闻四皇子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抢夺了14皇子的皇位。这是故意污蔑雍正。至今这封诏书一式4份,以满汉多种文字书写保存完好,并且分散在四处展览,不可能出现“传位十四子”被改成“传位于四子”之事,况且繁体字“於”笔画复杂,难以随便修改。

再说,康熙十分喜爱雍正的儿子弘历(乾隆),曾经将弘历亲自接到身边抚养教育 ,甚至有时候和军机大臣商讨国事时,也不避讳这个孙子,而这种待遇也只有太子的儿子才有。在诸多皇孙之中,也就只有弘历这么惹康熙喜爱。而康熙明知道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还要派14皇子为大将军去西征,有哪个皇帝会在临死之时将自己中意的继承人调到偏远之地呢?而且14皇子军队的后勤都由四皇子调遣,京中防务也给了和四皇子关系很好的隆科多,这说明了康熙已经在尽力为四皇子铺路了。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康熙确实是传位给4皇子雍正,没有篡改遗诏之事,有的话,也是谣言。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有两个历史谜团,一个是雍正的死亡原因,另一个则是雍正的即位之谜。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开始到现在,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雍正究竟是怎样当上了皇帝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有人认为康熙确实是传位给了雍正,也有人认为康熙的遗命是传位给皇十四子胤禵,康熙死后雍正、张庭玉、隆科多等人偷偷修改了诏书,让雍正篡位登基。那么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康熙遗诏中到底将皇位传给了谁?



“康熙遗诏”是不是真的存在?

“康熙遗诏”现如今被收藏在辽宁省档案馆中,上面写的是“传位于四子胤禛”,而一部分学者认为康熙临死时皇十四子胤禵正在西北作战,康熙身边只有隆科多、张庭玉等雍正嫡系成员,所以遗诏很有可能被其篡改,将“十”改为“于”,然而再向朝野上下宣布遗命,雍正顺利登基。


但是经过一些历史学者的研究讨论得出: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并非是康熙本人的亲笔字迹,而是后人临摹出来的诏书;而且这道“康熙遗诏”的现世时间也是雍正即位之后,所以说康熙本身并没有立下关于皇位继承人的诏书。这一点很快得到了证实,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历史上的康熙是在公元1722年12月20日病情突然加重,驾崩在了畅春园。按照康熙的死亡原因来说,康熙本人没有立下皇位继承人诏书的观点更为可靠一些。再加上雍正即位后对于诏书的一系列措施而言,“康熙遗诏”很有可能是雍正等人自行杜撰出来的产物。


并未辜负康熙期望的正统继承人——雍正

另一方面,康熙晚年由于“九子夺嫡”事件的影响,对于立太子一事颇为劳心伤神,直到暮年临终之际才有了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两个合适人选。而当时皇十四子胤禵正在西北打仗,身边剩下的只有皇四子胤禛,再加上胤禛本身就有当皇帝的能力,也有一班子颇有实力的辅佐大臣,确实是当皇帝的不二人选。

归根结底,“雍正是康熙正儿八经的皇位继承”人选这种观点更能让人信服,而且雍正即位之后也是整顿吏治、平叛安民,成为了“康乾盛世”至关重要的中枢点,也算是没有辜负康熙的一片信任,巩固了大清江山,于情于理,都可以说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正统的继承人。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雍正当皇帝,很多人没想到。

康熙晚年,爆发了著名的九子夺嫡:康熙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明争暗斗。新皇帝最有可能会是谁?作为大臣的我应该支持谁才能对我最有利?

康熙驾崩后,新皇帝继位,大家一看新皇帝顿时傻眼了:怎么会是他?没想到啊!

这位新皇帝,不是当了几十年的太子胤礽,不是被称为“八贤王”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在康熙晚年得到重用、被封为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而是朝野上下都不怎么看好的四阿哥胤禛。

为什么会是四阿哥胤禛呢?他这个冷面王,虽然办事效率高,但做事不留情面,朝廷上下很多官员都害怕四阿哥胤禛,也没什么人认为胤禛能在这场夺嫡大战中胜出。

大多数人看好的是这两位阿哥: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他们俩,一个贤名远扬,一个晚年受宠。

但最后,却是四阿哥胤禛当了皇帝,这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

放眼整个清朝,满清十二帝中数雍正的继位最被人们议论。有很多人说在康熙的遗诏中,原先写的是“传位十四子”,只是这份遗诏被雍正拿到了,雍正将遗诏修改成“传位于四子”,即传位给自己。

那么事实是怎样呢?

我们先不看遗诏的事情,先来看看康熙想选谁当新皇帝,或者说康熙最应该选谁当新皇帝。

平心而论,在这几个争夺皇位的儿子里,康熙最应该选的就是雍正,没有之一。

几个皇子中,当了几十年太子的胤礽最先被淘汰出局,康熙培养了他几十年,但胤礽终究不能成大器,康熙只能忍痛废除;八阿哥胤禩,虽然有“八贤王”之称,但他的贤名是装出来的,以宽仁来收买人心的他早晚会出事。

十四阿哥胤禵呢?他不是在康熙晚年很受宠,并且被封为大将军王吗?不错,但他也不合适。胤禵胆子过大而胸襟太小,这样是会出事情的。一个帝王,想成就大事就要有开阔的胸襟,这一点上看,胤禵是不合适的。

康熙是一位圣君,被人称为“千古一帝”。对于皇帝来说,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王朝能不能继续发展下去。对康熙来讲,在康熙晚年出现了国库空虚和吏治腐败的问题,这都是棘手的事情,他必须选一个敢做事、能做事的人,来改革清王朝,让王朝能出现新的生机。


这个人就是雍正。雍正被称为是冷面王,正是因为他敢做事、能做事、有恒心有毅力能够把事情做下去。只有选择雍正,大清朝才能进行大的改革,康熙遗留下来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改诏书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前面我已经分析了,康熙最应该把皇位给雍正。但如果,如果康熙真的很想让十四子胤禵继位的话,雍正能不能改诏书呢?不能!他改不了的。

遗诏是用三种文字,即满文、汉文、蒙文来写的。雍正能改得了汉文,那满文呢?蒙文呢?他要怎么改?

就算遗诏只用汉字写,也不存在把“十”改成“于”的可能,因为“于”是简体字,康熙那时候用的还是繁体字的“於”。

可以确定的是:雍正继位后,呕心沥血,对清王朝进行了多项改革,让国库充盈起来,国家发展得更好了。康乾盛世中,雍正作为承上启下的一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简单平凡123123


“十改于”是关于清世宗(雍正帝)流传最广的传说,没有之一!那么,这所谓“十改于”真的存在吗?“干勾于”这个字并不属于简体字,其在中国古代便已经存在,这也是“十改于”传说得以广为流传的最大前提。如果于是简体字,无论一简还是二简,这个传说都无从说起。



清朝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

前面说到,于字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因此,“十改于”理论上是可能成立的。但清朝对皇子的称呼却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清朝为了强调皇子身份的尊贵,在口头或书面语中涉及皇子齿序时,通常会称呼皇某子而不是某子或者某皇子。例如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应该叫皇四子而不是四子或者四皇子。换言之,在清朝“传位十四子”的标准写法应该是“传位皇十四子”。如果“十改于”,那就是“传位皇于四子”,显然是说不通的!



满文的问题

除了称呼习惯之外,还有一点我们也无法回避,那就是清朝的正式档案都是满汉双语对照的,著名的道光帝秘密立储诏书就是实证。直到道光年间,传位诏书依然使用满汉双语对照,康熙年间满语使用更加普遍,自然不会例外。汉字十字可以改成于字,满文却是另一套文字系统,十字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改成于字的!综上所述,“十改于”的传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所谓雍正帝篡改遗诏说纯属子虚乌有。



康熙帝传位遗诏实物尚存

前面说到“十改于”站不住脚,实际上无须太多考证,康熙帝的传位遗诏实物并没有遗失,就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满汉对照,很长的一大段文字,并不是简简单单“传位于四子”几个字!既然有实物,那还存在什么争议?其实,这个争议并不是遗诏的内容,而是这道遗诏本身!这道所谓遗诏并不是康熙帝亲笔所写。那么,问题就来了——雍正帝即位之后,玉玺掌握在他手里,伪造出一道“真”遗诏并不困难,仅仅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现存的康熙帝传位遗诏是真是假

现存康熙帝传位遗诏的真伪问题我们已经无从确认。就遗诏本身而言,纸是真的诏书专用纸张、印也是真的玉玺印、所写内容与真实继承皇位者也是一致的……从这几个层面而言,这就是一份真遗诏!如假包换。可为什么不是康熙帝亲笔所写呢?首先,晚年康熙帝身体违和,或许已经没有什么气力亲自动笔了。其次,彼时不是雍正之后的秘密立储,正式诏书通常情况下都是皇帝口述、专人代笔,并不需要皇帝亲自动笔。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康熙帝根本没有留下书面诏书,传位只是口述。为了留下“实质性证据”,雍正帝事后命人弄出了这么一个东西,但内容应该没有太大出入的。



康熙帝到底准备让谁继承皇位

关于康熙帝原本选定了皇十四子允禵作为继承人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可能性并不大。很多人认定康熙帝选择了允禵,无非是带兵的问题,将那么多军队都交到允禵手里了,难道还不是“继承人”吗?但个人认为,这恰恰否定了允禵是“继承人”的可能性!您见过皇帝去世前把皇位继承人支到千里之外的吗?这里面变数是在太大了,一天都可能使形势发生永久性逆转,更何况是从青海返回北京,就算是八百里加急也得很多天!等允禵回来,黄花菜早凉了……更何况,国不可一日无君,康熙帝不太可能让皇位虚悬那么久等允禵回来。可是,康熙帝并没有提前宣召允禵回京,由此可见允禵并不是康熙属意的继承人。



再就是康熙帝把允禵大军的后援补给“承包”给年羹尧的问题。年羹尧是谁?雍正帝的“奴才”兼大舅哥之一!二人之间既是名义上的主仆,又是实际上的姻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让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等于是从东线和南线两面堵死了允禵的后援补给线。而提拔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帝本人!康熙帝是实权皇帝,直到去世手里一直紧握着权柄,潜邸时期的雍正帝还没有能力跳过父亲康熙帝直接任命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更重要的是,川陕搭配在清朝总督中并不常见,更多的是陕甘搭配。陕甘搭配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在南线四川给青海允禵所部“开了天窗”;而川陕搭配则完全堵死了允禵的后路!这种搭配,只要不傻谁都能看得出用心。康熙帝这么搞目的何在?就是让允禵变成纸老虎,不是吗?年羹尧升任川陕总督是在康熙六十年,而这正是康熙帝着手准备身后事的时期!一年之后,康熙帝去世……



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可见康熙帝从来就没有准备让允禵继承皇位。那么,又何来“传位十四子”之说呢?


农民工歪说历史


康熙的遗诏是传位于皇四子,而绝非传闻中的皇十四子。

自雍正皇帝即位伊始,就不断的有人质疑其帝位来路不正,其中被传的神乎其神的,便是雍正的皇位是通过篡改遗诏得来的,因为康熙的遗诏上是“传位十四子”,却被雍正给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其实这种说法漏洞百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首先,康熙的传位诏书是分别用了满汉蒙三种文字来书写的,即使汉字容易涂改,请问满文和蒙文怎么改?况且清朝时期用的汉子都是繁体字,繁体的“於”怎么改?

其次,以雍正当时的实力,若康熙真的是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他胤禛是不可能扭转乾坤的,因为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岂会坐视不理。

最后,康熙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诏书原件,目前存放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而且上面行文流畅,毫无修改的迹象,且已得官方确认,此诏书却为康熙遗诏真迹。

摘自康熙遗诏中的原文: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一生共生育了35个皇子,长大成人的有26个,为何会选择四皇子胤禛克成大统?

一、办事勤勉干练,胤禛作为皇子时,每当朝廷出现棘手且得罪人的差事,都是由胤禛来担任,且每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尤其是胤禛不惧艰危敢于承担的胆识魄力,是深得康熙肯定的。

康熙晚年的大清帝国,吏治腐败,贪污横行,若要重振朝纲,胤禛恰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其对事不对人,人称冷面亲王或抄家亲王。

二、雍正有一个好儿子弘历,康熙的皇子多,皇孙自然也很多,将近有百余人,在这众多的皇孙中,弘历作为其中的一员,有幸被康熙看中,且深得康熙的疼爱,康熙将其留在身边随时予以教导。

自古以来,能够被皇帝留在身边亲自教导的皇孙,一定是太子的儿子,康熙选择胤禛,弘历加分不少,因为皇位传给胤禛,等于一次性为大清确定了两代皇帝,至少可保大清五十年太平盛世。

总而言之,四皇子胤禛能够继承皇位,一是能力足以胜任,二是有一个好儿子。



至于为何总有人污蔑抹黑雍正的皇位来路不正?

这个与其在位期间,实行的新政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把利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重新分配,所以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使得他们恶意中伤污蔑。

一、整顿吏治,雍正皇帝是出了名的铁腕,继位后立即进行了一场吏治大整顿,由中央到地方,打老虎拍苍蝇,不知多少人落马被抓。

二、取消了“火耗归公”,从源头上取消了官员敲诈百姓的名头,这也就断了官员的一个重要经济来源。

三、推丁入亩,以前百姓都是按人头交税,或者是说按人头和田亩双重交税,现在开始按拥有土地的数量来交税了,这就使得老百姓的日子好过许多了。

四、官绅一体纳粮,在此之前政府收税是只收到百姓家里,官绅自动免除,而百姓即要当差,又要服徭役,可地主官绅一不用当差,二不用交税。

雍正皇帝的这几大新政措施,是完全把地主、乡绅、官僚了,甚至宗室都给得罪了,所以他们当然怨恨雍正,可明的又不敢,只好暗地来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了。


清史宴


继位的是皇四子胤禛。而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应该是十四子胤祯。

胤祯和胤禛是一母同胞,都是德妃所生,比胤禛小十岁。胤祯文武全才,而且友爱兄弟,既是皇四子胤禛的“小弟弟”,又和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关系都好,且年富力强,所以康熙晚年重点培养他。

康熙派胤祯出兵青海,各方面待遇都能高,因此朝野都有很多人认为,十四皇子就是未来的皇上。胤祯回京时,有官员向他行跪拜里,康熙也未怪罪。可惜康熙去世时,胤祯还是远在青海。等到遗照宣示,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其他很多皇子都大惊。

很多传说纠结于康熙遗诏中的“第四子”还是“十四子”,或者说“传位于四子”,“于”字是在“十”字上加了一横一勾,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传位诏书是正式文件,在清朝的正式诏书中,“于”字一般写成“於”,不会简写;再说,正式诏书一般还会有满文,哪怕改了汉文,满文却没法改。

而专家推测,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康熙所信任的九门提督隆科多,其实早已成了胤禛的卧底,在康熙病逝的畅春园之夜,假传遗诏。因为隆科多手握重兵,众皇子形同被软禁被挟持,最终只得屈从。至于“遗诏”,前面说过,修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完全可以另造一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