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傳聞:火燒慶功樓,朱元璋一把火燒掉了大半個朝廷

火燒慶功樓是民間野史傳說,正史上並無記載,在明代小說《英烈傳》、以及滿清時期的評書《明英烈傳》中倒是有記載,後來改編成晉劇《火燒慶功樓》,所以至今仍有很多人誤認為這是歷史上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其實不然,這只不過是後人對朱元璋稱帝后誅殺功臣妖魔化的產物,不足為信。

野史傳聞:火燒慶功樓,朱元璋一把火燒掉了大半個朝廷

晉劇《火燒慶功樓》

火燒慶功樓的大概劇情

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病很重的皇帝,自從稱帝后,整天提醒吊膽,總懷疑大臣們會圖謀不軌,所以設置了錦衣衛對文武百官嚴加監視。當收到錦衣衛送來的一些捕風捉影的奏報後,讓他更加不安,為了穩固皇位,永保大明江山不會旁落他人,老朱就想了個辦法,命工部在京城鼓樓崗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大樓,取名慶功樓,意圖在慶功樓落成的典禮上,將那些對朱明王朝有威脅的大臣一併除掉。

大樓很快建成,老朱又讓欽天監選了良辰吉日,舉行慶功樓落成典禮暨慶功宴,並硃筆一揮,洋洋灑灑開列了一眾參會名單。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兒很快讓“在世諸葛”劉伯溫知道了,他親自到慶功樓檢查了一番,確實如自己所猜想,這是一場鴻門宴,大樓後面堆了很多幹柴,而且樓的牆壁是空的,懷疑裡面事先安放好了火藥,這讓劉伯溫感到十分不安,隨即向朱元璋上疏告老還鄉,經過一番周折,老朱最終批准了。

野史傳聞:火燒慶功樓,朱元璋一把火燒掉了大半個朝廷

朱元璋、劉伯溫劇照

臨走的時候,朝中大臣前來送行,劉伯溫雖然知道這一干同僚即將命喪黃泉,但是礙於朝廷機密他又不能直言,就對魏國公徐達說,“老徐啊,等慶功宴那天,你一定要緊跟著皇上,千萬記住要寸步不離,一定要按我說的去做,事後你自然就明白其中緣由了。”徐達見劉伯溫說的十分懇切,便不好追問,只得目送他離開。

話說,到了慶功宴這一天,名單上的文武大臣都到齊了,老朱在臺上一頓忽悠之後,大臣們山呼萬歲,胡吃海喝起來,誰也沒有在意,此時已是危機四伏,這一頓飯,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一頓,吃是斷頭飯,喝的是上路酒。而徐達卻時刻記著劉伯溫臨走時的勸告,寸步不離老朱。酒過三巡之後,老朱藉口離開,徐達也緊跟著出了大樓。

野史傳聞:火燒慶功樓,朱元璋一把火燒掉了大半個朝廷

剛走不遠,只聽慶功樓傳來,“失火了!”“救命啊!”。。。。嘈雜絕望的呼喊聲。徐達問道:“陛下,難道真的一個都不留嗎?”老朱詫異的望了徐達一眼:“既然魏國公都知道了,那就饒你一死,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要此生保密,不能告知他人。如果不然,定不饒你。”說罷,老朱甩袖而去。

此時,慶功樓裡的一干文武已經喝的七倒八歪,眼見起火,爭相擁往門口,奈何大門早已被錦衣衛鎖了個結實,連窗戶都釘死了,緊接著爆炸聲四起,富麗堂皇的慶功樓瞬間倒塌,參會的一眾文武除了徐達無一生還。

據史書上記載,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共封6人為公爵:魏國公徐達、韓國公李善長、鄭國公常茂

(常遇春的兒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以及28位大將軍被封為侯爵: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花雲、顧時、耿炳文、陳德、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郭子興等。在當時,公和侯是最高的兩級爵位,地位十分尊崇,這些功臣沒有一個是被火燒死的。

野史傳聞:火燒慶功樓,朱元璋一把火燒掉了大半個朝廷

歷史關於慶功樓的記載

歷史上,關於慶功樓的記載確實存在,大文豪宋濂在《張中傳》中曾記載,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確實建造了一棟大樓叫“忠勤樓”,用來與朝中文臣武將商議軍國大事。在朱元璋重要謀士汪廣洋、陶安和元末明初的僧人大欣的詩文中也有記載。

汪廣洋曾為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治國方略,同時也是一位詩人,他曾作過詩中,有四首提到了忠勤樓。

登忠勤樓聽久孚賀架閣彈琴

畫棟棲朝霞,層簷宿秋霧。振衣坐前楹,援琴寫中素。

幽泉鳴澗深,落花蕩春莫。油然聞至音,令人起遐慕。

忠勤樓諸老夜直餘時守省作詩寄之 其一

西掖延秋爽,高樓倚太清。玉繩當坐轉,銀漢近人明。

上相思經濟,諸公任老成。不知前席夜,曾語及蒼生。

忠勤樓諸老夜直餘時守省作詩寄之 其二

畫省夜不寤,起行雙樹間。遙聞唳孤鶴,清響落空山。

涼露徐徐下,秋雲故故還。從來事幽覽,頗與意相關。

忠勤樓諸老夜直予時守省作詩二章寄之

耿耿眾星白,漫漫長夜寒。萬方猶事武,一榻豈容安。

零露沾琴席,高梧下井闌。永懷何以託,詩罷動猗蘭。


野史傳聞:火燒慶功樓,朱元璋一把火燒掉了大半個朝廷

汪廣洋畫像

陶安也是朱元璋的重要謀士,在朱元璋稱吳王后,打算任用劉基、宋濂、章諡、葉琛等名士,問陶安對這四人的看法,陶安稱:“臣謀略不如劉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諡、琛。”其廉讓精神深得朱元璋讚賞,他也曾作詩提到忠勤樓。

庚子三月十七日上登忠勤樓幕佐文士皆在焉因命各賦律詩一首

雨添溪水碧粼粼,夾岸人家柳色新。南國山川遙在眼,東風魚鳥總知春。

連營插戟屯堅壁,驕馬如龍踏軟塵。上相倚樓頻指顧,幾多仁愛在斯民。

元末明初的僧人大欣,也曾作詩提到忠勤樓

次韻王繼學侍御金陵雜詠十首 其三 忠勤樓

自負東南一劍橫,故膺宸翰錫嘉名。帛書峴首愁歸雁,鼙鼓江心吼怒鯨。

落木叢祠孤淚墮,西風長笛壯心驚。奸雄欺國真兒戲,只比藏鉤謾鬥嬴。

宋濂在《楊中傳》中同時還記載忠勤樓確實著過火,他認為忠勤樓著火是有人故意想謀殺朱元璋,幸好朱元璋提前得知消息,所以才逃過一劫。

為什麼會有火燒慶功樓的傳說

野史傳聞:火燒慶功樓,朱元璋一把火燒掉了大半個朝廷

《英烈傳》

《英烈傳》又名《雲合奇蹤》、《皇明英烈傳》、《皇明開運英武傳》等,是明朝時期的一本無名氏創章回體小說,該書是由明朝時期民間流傳的故事改編而成,記述了元朝末年的腐敗,朱元璋南征北戰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如今流行的評書《明英烈傳》是滿清時期根據小說《英烈傳》加工而成的。

既然為野史傳說,可信度自然就很低了,因為其中多次提到朱元璋是真龍天子,因此遭到滿清統治者的不滿,如果任其流行,自然就會說明大清國是鳩佔鵲巢,所以清朝皇帝們一直聲明大清江山是得自李自成之手,而不是奪了朱明的天下,所以,滿清入關後,凡寫明代的史書,無論正野稗奇,通通嚴禁,於是《英烈傳》也就在劫難逃了。

但是,儘管滿清王朝嚴格控制明史的流傳,民間還是有很多版本的《英烈傳》留存下來如《雲和奇蹤》等。有不少人認為評書《明英烈傳》是一些人為了討好清廷統治者刻意抹黑朱元璋,這也有一定的道理,滿清政府為了提高自身的正統性使用一些低下的手段夜不足為怪,歷代王朝更迭都是如此,都會去抹黑醜化前朝的統治者。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朱元璋確實在獲得天下後弒殺了不少功臣,著名的藍玉案、胡惟庸案、李善長案,連坐數萬人,因此也得了一個暴君的名聲,所以朱元璋火燒功臣樓也並非空穴來風,只不過是民間百姓換了一種由頭來表達對朱元璋誅殺功臣的不滿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