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小报说历史


陆逊的出身就注定了自已的悲剧,更何况后期的陆逊已身居高位,无论是否参与夺嫡之争,陆逊必死无疑。

孙权政权与刘备政权的建立有些类似,都是外来政权在当地建立,都是寒门出身,都是靠着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江山,所以孙权的政权天生是排斥本地人当权,但孙权政权与刘备政权又有些不同。



早期的孙权政权以淮泗武将及流亡北士为政权基础,淮泗武将以周瑜为代表,流亡北士以张昭为代表,为了政权的稳定,孙权别出心裁不断拉拢本地士族加入孙权的政权,以江东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为首的江东豪强开始不断的加入到孙权的政权。

在早期的创业阶段,孙权政权完全依靠的就是淮泗武将及流亡北士,赤壁之战时,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力抵抗曹操大军,并取得胜利,而到了夷陵之战时,为孙权领兵出征的则成了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的陆逊,虽然陆逊在夷陵之战时名声并不大。



东吴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转变可以看出孙权手下的军事领导人一步一步从淮泗武将到流亡北士到江北寒门到江东士族的转变,既是孙权早期的有意为之,又是孙权人才断档的无奈之举。

孙权在完成早期的创业过程,并逐步稳定了东吴的外部环境,解除了外部威胁后,孙权开始称帝,与此同时,江东孙权政权的主要矛盾由外部矛盾开始转化为内部矛盾。



孙权是一个一生没有安全感的帝王,没有了外部敌人,孙权就开始打击内部敌人,无论这个敌人是否存在?

在孙权的长子孙登去世之后,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孙权从来就是一个英明的君主,立太子却又宠鲁王,怎么看都像孙权自已导演的一出闹剧,也许不是闹剧,而正是孙权处心积虑想要干的事。

孙权想要干什么?



孙权在一步一步将江东士族不断的纳入政权后,发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江东士族的势力一步一步增大,到了晚期,江东四大家族掌管了吴国的近一半兵力,而且大部分还是四大家族的私兵,这些私兵效忠的可不是孙权,而是他们的主人--顾、陆、朱、张。

孙权之所以不惜以自已的儿子为诱挑起两宫之争,朝中大臣有意无意的站队,而支持太子的大多是江东四大家族,为首的就是陆逊。



从孙权对待两宫之争对群臣的处理方式也能看出孙权的意图:

陆逊--四大家族之一,支持太子,被孙权逼死。

顾谭--四大家族之一,支持太子,被孙权流放,2年后去世。

朱据--四大家族之一,支持太子,被孙权贬官,之后被孙弘伪诏赐死。

诸葛恪--流亡北士,支持太子,反而被孙权升官至大将军,统领江东兵权,还成为托孤大臣。



步骘--流亡北士,支持鲁王,反而被孙权升官为丞相。

吕岱--流亡北士,支持鲁王,反而被孙权升官为督领武昌右部,上大将军。

全琮--江东四大家族,支持鲁王,反而被孙权升任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看到没有,凡是四大家族的人,不是被逼死,就是被流放和贬官,凡是寒族或非四大家族的人,都是升官,而不管他是支持太子还是鲁王。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诸葛恪,支持太子,反而升官,而其它支持太子的四大家族的人全部被逼死、流放、贬官。



孙权这么做的目的,还是为接班人或者为将来的吴国扫清威胁和障碍,江东四大家族的势力过大,又在本土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孙权自已去世后,江东四大家族的势力随时就可能颠覆政权,而北边的曹魏正由于司马懿的夺权,给了孙权活生生的例子,同时坚定了孙权打击江东四大家族的信心。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出将入相的陆逊是三国后期的一个猛人,奇袭荆州,夷陵破蜀,石亭御魏,屡立奇功,深得孙权的信赖。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在陆逊63岁的时候,被孙权活生生的给逼死了。那么,孙权之前对陆逊是言听计从,为何最后非要逼死陆逊呢?这并非是孙权老糊涂,这是孙权下的一盘大棋而已,只是最后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遗患无穷。

陆逊,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东名门望族。在孙策死后,孙权掌权,21岁的陆逊投靠孙权,成为了孙权的幕僚。他不仅帮助孙权管理内政,而且还对内平叛,征讨山越,屡立战功。因此,他成为了孙权的近臣,经常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并且孙权还将自己的侄女许配于陆逊。也就是从此时开始,陆逊才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传奇。

公元219年,孙权与关羽就归还荆州之事闹掰了,孙权决定武力收回。于是乎,孙权在关羽北伐之时,任用新人陆逊为前线总指挥,麻痹关羽。同时,陆逊替换吕蒙后,直接写信吹捧关羽,令关羽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将后方防范东吴的兵力抽调到北伐前线,给了吕蒙和陆逊可乘之机,大意失荆州,并且陆逊对关羽围追堵截,最后关羽败走麦城,被擒杀。



随后,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率领蜀国精锐进攻东吴,为关羽报仇。前期,虽然蜀军来势汹汹,势如破竹,但是最后还是被陆逊看准时机,采用火攻,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刘备差一点就丢了老命。紧接着,陆逊又带领吴国大军石亭御魏,大败曹军。陆逊屡立奇功,深得孙权的信赖,成为孙权的社稷之臣。



公元244年,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至此陆逊达到了人生巅峰。然而,祸福相依,万万没想到第二年陆逊就被孙权给逼死。关于陆逊之死的起因是陆逊在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因太子孙和的役使曾藏于孙权的床下,监听到孙权和杨竺谈论想以孙霸为储之事。孙和害怕,就请陆逊出马劝谏。孙权一看自己的私密之言,竟然被陆逊得知了,大为吃惊,于是着手调查,将相关人员收监问罪。陆逊虽然没有被收监,但是不仅被孙权责备,而且涉事人员反咬一口,向陆逊头上扣屎盆子,给他罗列了二十条罪证。对此,已经63岁高龄的陆逊不胜愤忿而卒。



可以说陆逊是被孙权活活给逼死的,这并非是孙权老糊涂了,而是他下的一盘大棋。孙权一家虽然掌管江东,但是老孙家是外来人口,并非是江东的土著。而陆逊恰恰就是江东的土著,并且他所在的陆家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特别是陆逊成为丞相后,陆家更是成为江东的一股强大的势力。所谓功高盖主,孙权担心自己死后,陆家等土著作乱。于是乎,他小题大做,借机逼死了陆逊。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陆逊虽然死后了,东吴的朝局更是不稳定了,相互倾轧,此消彼长,最后东吴也被魏国灭掉。


密探零零发


孙权和陆逊的君臣关系,原本是东吴的典范。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蜀汉和东吴开始修复关系,东吴方面是陆逊在负责。于是,孙权干脆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陆逊的府中,这是为了方便让陆逊行事。为什么孙权和陆逊的联系,这么不方便呢?原来,东吴夺得荆州,拥有了漫长的长江天堑,原来的政治中心建邺,地理太偏,于是打算搬到武昌(江夏鄂县一代),孙权也在武昌称帝。不过,随后孙权还是搬回了建邺,把武昌留给太子孙登和陆逊主持长江防务。



石亭之战后,陆逊的官职和威望越来越高,孙权甚至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过三公的职位来安置陆逊。而且,陆逊不但有军权,孙权还赋予了他辅导皇子的重任。所以,孙权的儿子们如果行为不端,陆逊是可以直接批评的。东吴的丞相顾雍去世后,陆逊又接任来丞相一职。可见,陆逊无论是在军队,政体,甚至皇帝家室里,都拥有着仅次孙权的地位。这种地位其实很危险的,有点功高盖主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要镇守武昌,陆逊是常常不在孙权的身边的,这其实十分容易引起猜忌之心,陆逊也没有条件随时解释。

(东吴的两个政治中心建邺和武昌)

所以,孙权英明的时候,相安无事,到了晚年昏聩,这些弊端就爆发出来了。很多朋友都认为,陆逊被孙权所猜忌,怨恨是因为“二宫之争”,就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宫廷争斗,陆逊则是支持太子的,哪怕他认为自己是中立的,他的好朋友吾桀,侄子顾谭等人都是太子党,所以,陆逊自然被看成了太子党。不可否认,陆逊的遭遇,二宫之争是大背景,却不是直接原因。因为,孙权其实乐于看到群臣分为两派,互相制衡的,原因是孙权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只是,为什么被信任了大半辈子,晚年的陆逊是如何遭到了孙权多次派使者责问,亲近的人被杀被贬这种羞辱呢?



(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继为太子,却有鲁王孙霸觊觎太子之位。)

让孙权针对陆逊的原因,记载在《三国志.陆胤传》注引的《吴录》里,孙和为太子时,因为受到鲁王党全公主的陷害,和孙权的关系破裂。有一天,孙权召见杨竺,还辟开了左右,询问杨竺孙霸的为人。杨竺是鲁王党的人,自然一顿夸,孙权于是承诺,以后立孙霸为太子。可是,孙权和杨竺没有想到,床下藏了一个端盘子的宫人,这个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子孙和。孙和害怕了,于是又秘密见了陆胤,让他去武昌时,求救于陆逊。陆逊不但是陆胤的族叔,还是支持正统的,常常忧心两宫之争对东吴的负面影响。于是,陆逊几次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甚至要离开武昌,去面见孙权。



这下,孙权坐不住了,陆逊为何此时力保太子呢?这么一位重臣,如果私下参与了党争,更是会威胁君权。而且,还可能知道了孙权和杨竺的谈话了。于是,急疯头的孙权一面派使者责问陆逊,一方面控制了杨竺。先是陆逊无奈说出了陆胤的事,陆胤则一口咬定是杨竺说的,既是要保护孙和,也打击了政敌。杨竺也是骨头软,被孙权屈打成招了。最后,陆胤居然过了关,以后还被任命督军都尉。但是,陆逊就惨了,孙权因为这件事对陆逊起了猜忌之心,先是把吾桀杀了,侄子顾谭等人流放,清除了陆逊“羽翼”,然后多次派使者责问,责骂陆逊打听“宫中机密”,陆逊又远在武昌百口莫辩,终于迫使陆逊气死。而且,孙权还没死心,又责问了陆逊儿子陆抗,但是陆抗反应敏捷,反而清除了孙权的疑心,还被重用。

所以,孙权是晚年昏聩了,害怕君权不保,所以才让陆逊有了这个下场,随后又废了孙和,杀了鲁王孙霸,并清除一干两派的大臣,造成了东吴巨大的内耗,随之衰落了下去。


大飞熊骑士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陆逊生于183年,比孙权仅小一岁。

陆逊辅佐孙权40多年,掌控吴国军政大权20余载。陆逊处事高瞻远瞩、深谋远略;为人忠心诚实、正直纯厚;当官文武双全、出将入相。被孙权视为“社稷之臣”。

深受孙权赏识:封将拜相,总领三公事务

203年,20岁的陆逊进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出任浙江海宁屯田都尉、兼任海宁县令。

孙权看中陆逊的才能,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孙茹许配给他。

219年,陆逊利用关羽性格特点,采用麻痹战术,将蜀军打得大败。关羽从麦城突围逃亡,被陆逊部将逮住并诛杀。

221年,刘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

陆逊采取诱敌深入、寻机消灭的战术,找到蜀军破绽,火烧连营40多个军寨。蜀汉惨败,东吴取得夷陵之战完美胜利。

228年8月,孙权进驻安徽怀宁,拜封陆逊为大都督,统领全部吴军。孙权亲自手拿指挥鞭,命令所有官员向陆逊下跪。

为了表彰陆逊业绩,孙权特地设立上大将军职位,位于三公之上,并册封陆逊为上大将军。

孙权已经把自己能想到的办法,都用来赏赐陆逊了。

244年,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并下诏指示:孙权总管三公事务,教导所有文臣武将。

陆逊已经真正出将入相,统领东吴了。可以看见,孙权多么重用陆逊。那么,后来孙权为什么残忍对待陆逊呢?

干预皇室事务:孙权疑惧,陆逊忧国身亡

如果孙权残忍对待陆逊,那是由陆逊干预皇室事务引起的。

鲁王孙霸希望夺取孙和的太子宝座,朝中官员基本上都分列站队了。

全琮把情况告诉远在外地的陆逊。

陆逊认为两宫势力拉帮结派,互相倾轧,这时最大的忌讳。陆逊竟然建议全琮把次子全寄杀死,因为他支持孙霸。

全琮非常恼火,从此对陆逊怀恨在心,想方设法陷害陆逊或者陆逊的亲信。

太子孙和派人藏到父亲床肚下面,监听到父亲与大臣谈论改立孙霸为太子的事情。

孙和派人到武昌,请求陆逊出面为自己说情。陆逊几次上疏嫡长子的地位不可动摇,并且请求面见孙权。

孙权发觉自己与大臣在宫中的谈话内容竟然泄漏了,非常愤怒。

孙权把相关大臣缉拿审讯;写信责备陆逊随意探听皇宫机密。

在押的大臣招供出陆逊20条罪状。孙权公布陆逊的20条罪状,并下旨停止陆逊职务。

陆逊被冤受压,气恨交加,忧虑忡忡,不久,离开人世,享年62岁。

纵观陆逊一生,孙权这样对待陆逊,主要以下原因:

第一、怨恨

孙权父子不和的事情,远在武昌的陆逊竟然知道,孙权实在不能接受。

孙权感到羞耻,自古家丑不可外扬,普通百姓都是这样,何况帝王之家。

由羞耻产生怨恨。陆逊是孙家大臣,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干涉皇家事务已经超出职权范围。

皇帝怨恨的事、怨恨的人,会有好的结局吗?比起其他帝王,孙权对陆逊算是很仁慈的。

第二、担心

陆逊是重臣,东吴军国大事都有管理权,现在干涉皇帝父子之间的内部事务,而且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孙权当然很担心。

陆逊支持太子孙和,太子从心理上、实力上都会膨胀起来,就会更加努力争取保住太子的宝座;陆逊支持孙和,就是怂恿他、放纵他,说不定会发生更大的皇权争斗事件。

已经有了担心,孙权当然不会让陆逊继续平平安安活下去。

第三、恐惧

孙权活着,陆逊就胆敢依仗自己功劳、干预皇家内部事务,那么,孙权去世后,陆逊一定更加放肆,什么事都有可能干出来的。

陆逊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皇家重大事项,包括立储、继位这样的大事;

再进一步推想,陆逊也能找个理由把孙权的子孙换成孙策的后代,甚至可以换成陆家后代。陆逊的后代也是孙策的后代啊。

如果让陆逊继续发展下去,孙权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江山,就会更换主人;孙家几代人苦心经营的业绩,也就变成别人家的资本。

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孙权将会子孙不保、断子绝孙。

孙权怎么能不恐惧?恐惧的孙权能不对陆逊采取措施吗?

你怎么看待孙权对待陆逊?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在历史上,东吴第一名臣,不是周瑜、不是张昭也不是鲁肃;而是陆逊。从襄樊献计到夷陵之战再到“二宫之变”,陆逊辅佐孙权数十年,出将入相,呕心沥血,撑起了东吴的半壁江山,可谓是东吴版的诸葛孔明。

如此一看,孙权和陆逊也称得上是一对好搭档。然而陆逊晚年却以悲惨收场,究其原因,并不是大家常说的孙权昏庸,只是二人中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家族之仇:“逊”者“孙走”也。

东汉末年,江东四大家族朱、张、顾、陆,皆为孔儒世家,世世代代以儒家思想为本,所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便是“誓死忠于汉室”。

陆逊的爷爷,陆家家主陆康,是汉室的忠实维护者。

愚蠢的袁术称帝后,以帝王的身份向陆康索要三万斛军粮,陆康嘲弄袁术是篡汉之賊,拒绝资助袁术,恼羞成怒的袁术命令小霸王孙策惩治陆康,孙策率大军将“庐江城”围困了整整两年,并切断了陆家的粮食补给,在这两年期间,陆家一族近百人被活活饿死。

两年后,陆康开城投降,虽然孙策没有为难陆康,但投降数月之后,陆康便郁郁而终,自此,陆家上下与孙家结下了梁子。

年幼的陆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且将振兴家族的重任,扛在了自己单薄的肩膀上。 孙策暴毙后,孙权当政。

孙策的政治路线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孙权则走了一条与孙策截然相反的道路。

孙权追求和平发展,为了缓和孙家与四大家族的关系,孙权特意将侄女嫁给陆逊,并且授予顾雍、张温、朱桓、陆逊这四位家族掌门人相应的官职。 陆逊凭借着自己的不解努力,获取了孙权的信任,并且得到了几万人的兵权。

然而孙权真的信任陆逊吗?不见得!

家族之别:孙家与四大家族的裂痕 在孙坚发迹之前,东吴的实际权力一直掌握在四大家族的手中。孙家在四大家族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说轻视也好,说蔑视也罢,孙家这个外来户它始终是外来户,即便是孙权执政之后,四大家族也依旧没有将孙家当回事儿,认为孙家只不过是发乱世财的“土老冒”、“暴发户”。

这种根深蒂固的等级思想,是横在孙权与陆逊之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路障。

因此,孙权不可能像信任周瑜一般信任陆逊,“演义”所表现的“君有情,臣有义”完全是假象……

储位之争:孙权的心事你别猜

孙权晚年为了立太子之事,可谓是心力憔悴。孙权的膝下有两位品德高尚的公子,太子孙登和公子孙合。孙登与孙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被孙权喜欢,那便是他们都是陆逊的粉丝。

太子孙登的老师是陆逊,而孙合喜欢与江东四大家族的公子哥们混在一块。慢慢的,孙权发现,孙登、孙合的脑子里装满了儒学思想,而儒学思想正好是孙权最为排斥的东西。

试想一下,跟心如虎狼的曹操后人玩儒家思想……会是什么下场?

孙权对此十分气愤,孙权发现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陆逊。陆逊为了振兴家族,而选择一位符合家族利益的太子是无可厚非的时候,东吴四大家族也十分支持陆逊的做法,但他们所做的一切却触怒了孙权,孙权意识到,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被陆逊洗脑,否则自己死后,东吴将会变成四大家族的盘中之餐。

孙权首先发动“二宫之变”,将被洗脑的太子换掉,狠狠的敲了江东四大家族一拳:“别以为老子傻了,想和我斗?你们段位还不够!”

然后他又逼死了陆逊,彻底消灭了江东四大家族在东吴政权中最大强大势力。在孙权的眼中,陆逊不得不死。 陆逊是东吴政权中最大的权臣,而且陆逊又是四大家族的代理人,孙权一死,朝中将无人能够控陆逊的野心。

谁能保证陆逊不会为陆康报仇?谁能保证陆逊不会成为东吴的司马懿?

届时孙家的权力将会被以陆逊为首的四大家族架空,孙家祖孙三代所打下的基业,将名存实亡。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大多数君王在晚年都会下死手为后代扫除障碍;例如朱元璋,杀遍了开国功臣,无非是想给朱标乃至朱允炆一个安定平和的大明朝。若说他们君臣之间到底有多大的仇恨,那到不至于。

不过话说回来,身后之事谁又能料理的清楚呢?

孙权虽然剪除了江东豪族势力,但却并没有给东吴带来安定。他所托非人啊,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不像他父亲更不像他叔父,刚愎自用,野心极大,祸乱朝堂。东吴被其搞得乌烟瘴气,逐渐走向衰落。


白话历史君


陆逊,出身江东豪门世族,以一介书生进入孙权幕府,凭借自己杰出的才能,屡立奇功。一生出将入相,君臣相得益彰,深受吴主孙权器重,为孙吴政权的稳固、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孙权特别倚重的大臣。

但在孙权执政的后期,陆逊不合时宜的参与了孙权的“立储之争”,引起了孙权的疑忌和不满。

孙权几次派人质问陆逊,致使其郁郁寡欢而死。

尽管帝王的家事也是国事,但参与其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陆逊也毫不例外。

陆逊(183年-245年),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进入孙权幕府,踏上了仕途,开始了其辉煌的人生。时年孙权也仅仅二十二岁,比陆逊长一岁,继承父兄基业,才刚刚三年。

从此之后,陆逊追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并屡立奇功。

特别是擒获关羽,夺回荆州,以及夷陵之战,火烧刘备连营四十座,击溃蜀汉大军,逼迫刘备客死白帝城。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特别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于三公。并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同年,征召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主持吴国军政大事。

244年,前任丞相顾雍去世后,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总管三公职事,训导群臣百官。而且仍旧担任荆州牧、右都护兼领武昌留守等职。朝廷内外大事,实由陆逊一人肩负。

陆逊深谋远虑,忠诚刚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作为人臣,陆逊的一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在孙权晚年,对于继承人的选择,孙权的态度反复无常,导致了群下党争。

陆逊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

242年,在嫡长子也是太子的孙登病逝后,孙权的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

从此开始,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因为立储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朝廷的大臣也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且都是派遣子弟去侍奉孙和或孙霸,选边站队,进行政治赌博。

作为丞相的陆逊,站在了太子一边,支持孙和。

孙权私下召见杨竺,并接受其建议,欲改立孙霸为嫡嗣。

不想躲在孙权床下的役使偷听了他们的谈话,而且告知了孙和。

太子孙和、太傅吾粲等多次联络陆逊,请求他上表劝谏。

陆逊屡屡上表陈述其意见,并请求进京面见。

孙权猜测到密谈泄露,大怒,拒绝陆逊的请求,并下令彻查此事。

250年,孙权废掉孙和,赐死孙霸,改立孙亮为太子。

孙权因为此事,多次派人去质责陆逊。

陆逊因此忧愤而死。

确立太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但终归是家事。

在确立太子一事上,孙权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但作为重臣的陆逊,过于积极参与。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犯下了作为臣子的大忌。

自己不能保持沉默,那只能逼迫你沉默,这是唯一的结果。


豹眼看历史


孙权晚年,并非只对陆逊残忍,而是渐渐从一代明君沦为暴君,多疑猜忌,任用特务以加强独裁统治,而陆逊只是一个政治牺牲品而已。

第一,孙权晚年的恐怖政治

公元238年可以说是孙权帝王生涯的一个分水岭,这年他五十六岁。在此之前,孙权给人的印象是个英明的君主,从是年起,孙权开始暴露出其性格的另一面:多疑、猜忌、残忍。

标志性的事件是大特务吕壹的崛起。吕壹本是中书郎,这不是级别特别高的官,但孙权交给他一个新差事,叫“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就是对各级官府、州郡有监督权。说白了,吕壹就是特务,直接听命于孙权,孙权通过他刺探、掌握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

吕壹精通法典,可以把无辜的说成有罪,把活的说成死的。他严密监视大臣们的各种活动,大臣们最细小的过失,也会经他的口传到孙权耳中。很快,朝廷被恐怖的氛围所笼罩。当时只有太子孙登还敢于进言几句,但不起任何作用。其他人只好闭紧嘴巴,远远望见吕壹,都不敢正面而视。

吕壹自认为是皇帝孙权之鹰犬,可以随意罗织罪名陷害大臣。他甚至把目标对准丞相顾雍,暗地里收罗顾雍过失,秘密向孙权检举揭发。当时东吴两大支柱上大将军陆逊与太常潘浚每每谈及吕壹乱政,无不痛心疾首。潘浚甚至制订刺杀吕壹的计划,企图以宴请为名除奸,但吕壹提防心重,没有赴宴。

在吕壹的特务监视及告密下,顾雍、陆逊、潘浚处境日益恶化,西陵督步骘上书皇帝孙权,认为三位大臣“志在竭诚,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他进一步指出,不应该由其他官员监视、考核他们,试想想,能力低的人如何考核能力高的,品格低的人如何评判品格高的?然而孙权对步骘的上书置之不理。

后来吕壹在构陷左将军朱据时,阴沟翻船,被弹劾“滥用刑法、草菅人命、构陷大臣”。由于朱据是孙权的女婿,吕壹惹怒了孙权,最终被处死。然而,吕壹实是孙权的一条走狗,他被杀只因为手够得太长了。晚年的孙权对大臣们的忠诚十分怀疑,君臣无间的历史已结束,孙权与的汉武帝有类似之处,越到晚年疑心越重,也越发暴虐。

第二、陆逊卷入夺嫡之争

公元241年,东吴太子孙登病死。对东吴来说,这是非常不幸的事。孙登颇为贤能,在吕壹横行霸道之时,别人都不敢吭声,只有他冒着失宠的风险,多次进谏。孙登去世后,围绕太子位的权力争斗开始白热化。

孙登死后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既然立了太子,孙和自然是法定继承人,何来夺嫡之争呢?原来孙权虽然立孙和为太子,但却更喜欢孙和的弟弟、鲁王孙霸。孙霸不是太子,却享受和太子一样的待遇,这就激起孙霸谋夺太子位的野心。

孙权的暧昧态度表明一件事:日后皇帝宝座归谁,尚未定论。有人愿意把赌注押在鲁王孙霸身上,卫将军全琮就是其中之一。全琮认为,孙和虽被册立为太子,孙权却更喜欢孙霸,只要纠集一批大臣向皇帝吹嘘孙霸的美德,定可挤掉孙和。于是他让儿子全寄全力辅佐孙霸,同时写信给远在武昌的陆逊,希望他能支持孙霸夺嫡。

起初,陆逊并不愿意介入这场夺嫡之争,他写信给全琮,指出:“两位殿下势均力敌,必定要分出个高低胜负,自古以来,最忌讳在这个时候卷进去。

然而,作为东吴上大将军兼丞相的陆逊,因地位特殊,注定无法置身事外。

眼看全琮、全寄父子已然跳入这场权力的漩涡之中。全寄更是卖力地、无所不用其极地中伤、诬蔑太子。出于一种对国家的责任心,陆逊无法视而不见,他再度写信给全琮,警告说:你再这样包庇自己的儿子,会带来灭门之灾。

面对鲁王党羽的步步紧逼,太子孙和处境日益险恶。在封建社会,太子是国家储君,是国之根本。为了国家长治久安,陆逊不得不选择立场,他连续上三四道奏章,力劝孙权说:“太子是正统,应当有稳如磐石的地位;鲁王是藩臣,在恩宠上理应有所差别。尊卑有别,上下才能平安。”

至此,陆逊已经身陷夺嫡之争的漩涡之中。

第三,陆逊遭到孙权的怀疑

陆逊连续上几道奏章,阐明自己的立场。然而,这些上书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孙权保持着可怕的沉默,沉默的背后,是对陆逊的疑心与不信任。

作为东吴最伟大的将领,夷陵之战的英雄,陆逊在东吴政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前孙权对陆逊极为信任,然而到了晚年,他疑鬼疑神,对手握重兵的陆逊更是一万个不放心。在吕壹擅权时,孙权就默许这个大特务秘密调查陆逊,可见对上大将军已有足够的戒心。

孙权对地方将领的不信任并不是没有原因。在公元239年,东吴爆发一起严重的叛乱事件。时任帐下都督的廖式起兵袭杀临贺太守严纲,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叛军攻掠零陵、桂阳,发展到数万人,势力波及交州的苍梧、郁林诸郡。尽管廖式之乱最终被镇压下去,但是在孙权心里却留下一道抹不掉的阴影。

多年来,陆逊一直带兵在外,尽管兼任丞相,实则挂名而已,并没有主持政府日常工作。陆逊才气过人,手握东吴最精锐的武装部队,万一他像廖式那样叛乱,孙权如何制得住他?

但是陆逊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孙权心态上的微妙变化,上书不成后,他没有放弃,打算京自进京面圣,对孙权晓以利害。在陆逊看来,立长不立幼不仅是政治传统,也是政权稳定过渡的基础。之前袁绍、刘表都选择立幼子而不立长子,结果导致集团内部大乱,这就是前车之鉴。然而,孙权非但拒绝陆逊的建议,甚至认为他手伸得太长,干涉宫中之事。

到这个时候,孙权已全然失去对陆逊的信任。

第四,陆逊之死

陆逊因支持太子孙和而遭到孙权的斥责,孙权的态度,无疑令鲁王党大为振奋。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诬陷支持太子的顾谭、顾承、张休等人,孙权把三人流放交州,后来又逼迫张休自杀。顾谭、顾承两人是陆逊的外甥,两人遭流放,这也是鲁王党对陆逊的间接打击。

不仅陆逊的处境愈发艰难,太子

孙和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太子太傅吾粲亲自出马,三番五次向孙权提出请求,把鲁王孙霸调离京师,以巩固太子的地位。为了寻求支持,吾粲又多次派人与陆逊联络,希望凭借陆逊巨大的威望,力挽狂澜。可是此时的陆逊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其实陆逊不能算是太子党,他只是公忠体国,从维护帝国稳定出发,按传统办事,明确太子作为储君的地位。然而,在孙权看来,陆逊是暗藏巨大私心。陆逊、顾谭、吾粲等人都力主把鲁王调离京城,这岂不令孙权狐疑?

在封建社会,皇子与外地官员私下往来是大忌。当初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位时,秘密将好友吴质从外地召回京城,被杨修告密,差点阴沟里翻船,此即是一例证。尽管太子孙和并没有直接与陆逊联络,但是太子太傅吾粲病急乱投医,与陆逊频频接触,这是犯下大忌。

很快,鲁王孙霸就指控吾粲图谋不轨,孙权下诏捉拿吾粲,下狱处决。很显然,处死吾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吾粲只是个文官,能掀多大波澜?背后的大老虎是陆逊!

吾粲一死,陆逊处境更加不妙。

清算完吾粲,接下来便是陆逊。孙霸的党羽杨竺罗列陆逊二十条罪状,上呈孙权。孙权连续派出几批中使,前往责问陆逊。中使就是宫中派出的使者,多为宦官。身为帝国最高军事统帅与丞相,陆逊被一群宦官昼夜不停地质询、审问,试问情何以堪?

孙权不敢像处决吾粲那样处决陆逊,毕竟投鼠忌器,万一把陆逊逼得造反就得不偿失了。面对莫须有的指责,面对皇帝的不信任,面对宦官趾高气扬的傲慢,陆逊愤恚难当,竟一病而死。从某种程度上说,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不过,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这样死去,对陆逊或许算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君山话史


其实孙权对陆逊的所作所为,谈不上残忍,用“薄情”二字形容更贴切。 

↑孙权的位子,很难坐!↑

梳理一下孙策孙权为代表的东吴“皇室”与陆氏家族的恩恩怨怨,就能理解孙权的做法了。  

先说说陆逊吧,陆伯言是小编最爱的三国人物之一,在历史上,陆伯言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他让人感动佩服的地方在于:身为陆氏家族的族长,他用尽了他的一生,去振兴他的家族,而他振兴陆氏家族的方法,就是效忠孙权,效忠东吴。  

哪怕孙权对东吴地区来说,是一个外来客。这个心理转变,很难做到,但陆逊做到了,他不得不去调整他的心态,为了他的家族以及他的信仰。  

陆氏家族是吴县四大家族之首,他们和孙策可是有着血海深仇的。  

↑孙策带兵入侵,彻底改变了江东的政治格局↑

东汉末年,镇守庐江郡舒城的庐江太守陆康,面临着人生最大的难题,当时盘踞在寿春的袁术盯上了丰腴的庐江之地,他派人向陆康公然借兵借粮,可在陆康眼里,袁术不过是个背叛汉室的无耻之徒,他强硬的拒绝了,恼羞成怒的袁术派兵攻打庐江郡舒城。

陆康自己是打算殉国尽忠,但他身为陆氏家族的族长,不能不考虑家族的未来,于是他把族中年幼的孩子全都挑出来,在袁术大军围城之前,把这些孩子放出城逃难,他的期望都放在自己七岁的幼子陆绩身上,然而他玩玩想不到,他的一个侄孙,却在未来担负起陆氏家族振兴的重担——陆议!  

而那个围城两年终于攻破舒城的年轻将军,名叫孙策。破城后,陆氏家族百余人近半数死亡,堪称惨烈。从此,陆议与孙策孙权的人生轨迹,开始了无尽的牵绊。

↑孙权是玩弄政治平衡的高手↑  

孙策一开始是凭借绝对的武力优势,席卷江东各郡,然而江东大族豪强并不接纳这个外来人的占领,孙策的策略从武力征服改为了更为现实的笼络“吴中四姓”,然而他并没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遇刺而死,从而把这个重担交给了弟弟孙权。  

孙权这个人,其政治才华绝对是三国里面数一数二的,他面临的政治局面异常复杂,既要平衡孙策的亲信班底,又要平衡吴中大族之间的利益矛盾,还要把他的班底和吴中大族做好平衡,他长袖善舞,做的确实不错,不过他太过于注重各方均衡,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反复无常。  

公元243年,当了吴国十九年宰相的顾家族长顾雍病逝,孙权苦心经营多年的局面也渐渐失衡。陆议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呢?他在兢兢业业的干活,从基层做起,开仓济民,劝课农桑,剿灭会稽山的山匪,在这些过程中,他得到了吕蒙的赏识和推荐,在公元219年,吕蒙病退时,向孙权推荐的接替者,就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议。

↑陆议担负起来振兴陆氏家族的历史任务↑  

孙权为了拉拢陆氏家族,选择了从陆议着手,他不但接受吕蒙的劝谏,顶住压力起用陆议,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议,这也是命啊,孙策对陆氏家族可是有着灭族之恨,如今却结为姻亲,陆议接受了,他太想让陆氏家族振兴了,因此,他把陆氏的忠诚门风,找到了新的着力点——以前是效忠于汉室,如今效忠于孙氏政权。  

陆议完成了这个180度的心理转折之恨,全身心投入到了效忠东吴,壮大东吴的事业中去了,他入戏太深,为将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夷陵之战爆发时,孙权又一次玩弄他的平衡之术,同时授予了陆议和朱然两人假节的大权,当然,陆议的权力更大一些。火烧连营,打败刘备蜀军之后,陆议一举奠定了他在东吴的新一任军事领袖的地位。

↑陆逊过度参与了“南鲁党争”,引起孙权极度不满↑  

自古以来,拥有军权和军事声望的将军或者宰相,没有不被统治者猜忌的,何况是政治老油条孙权,何况孙氏政权和江东大族之间如此多的牵绊情仇。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他专门创立了“大将军”这个官职,位在三公之上,而这个位置,当然是给陆议量身定做的。随着江东大族开始占据吴国的军政高层,孙权对这些大家族的打压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果然,在公元224年和公元237年里发生的暨艳案和朱桓杀人事件,成为孙权下手的突破口,张温和朱桓,一文一武,两大家族之首,相继被罢黜。  

孙权重用特务头子吕壹,开始整治江东大族,即使是顾雍这样的地位,也一度被吕壹构陷,遭到停职反省的处罚,孙权的女婿即朱桓的堂弟朱据也被整进了监狱。顾家和朱家的遭遇,引发了远在武昌驻守的陆议的担忧,最终孙权迫于当时的压力,把吕壹当成替罪羊,下狱处死,算是平息了一下江东大族的怒气。

↑陆逊打赢了夷陵之战,重挫了蜀国↑  

然而,从公元242年开始的,长达九年的南鲁党争,再次把孙氏政权与江东大族摆上了擂台。孙权和亲信杨竺密议改立鲁王孙霸,结果此事泄露,太子孙和赶紧传话给陆议,希望陆议能够说服孙权不要更换太子。  

陆议是支持太子孙和的,他立即上书劝孙权。但当时陆议长年驻守武昌,已经不了解建业的政治动向,陆议甚至提出要亲自来建业,当面向孙权申明庶嫡之分,结果这番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孙权第一个想法就是:你陆议远在武昌,怎么会知道我的绝密想法!

应该说,孙权的质疑是情理之中的,他接下来的调查发现,近期质疑陆胤从建业去过武昌,陆胤当然不能说是孙和嘱咐他传话的,就把杨竺拉下水,杨竺屈打成招,成了替罪羊,临死前他诬告了陆议二十多条罪状,孙权大怒,但他并没有处分陆议,只是多次派遣使者批评陆议,但陆议的外甥顾谭和姚信却被流放。

↑孙权晚年变得昏庸起来↑  

惊惧忧愤之下,陆议病死。孙权虽然没有直接杀害陆议,但他对陆议的愤恨是显然的,后来他把这二十多条罪状逐一质问陆议之子陆抗,幸好陆抗一一从容辩解,孙权渐渐平息了愤怒。  

陆议死后六年,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陆抗面前含泪道歉。但这不过是拉拢陆抗继续效忠的把戏而已。

陆议死后,不但没有得到谥号,而且还被孙权改名为“陆逊”,陆抗也被双规了好多年才被释放。

要说孙权对陆逊残忍,说不上,而且陆议的后人一直得到重用,成为东吴栋梁,但要说孙权对陆逊薄情,那是板上钉钉的,可以说是寒了人心。  


我见青史多妩媚


政治斗争中的牺牲不需要理由!孙权对陆逊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是陆逊明目张胆的参与立储事宜。深究其深层原因,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为根本!

直接原因——深陷“两宫之争”

一场由东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争夺储君之位斗争中,陆逊作为太子党一派,明目张胆的支持孙和成为储君。这涉及到了皇家对大臣的容忍底线。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政治中,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决定了大臣、后宫不得干预朝政,因为这对皇权的影响是巨大的。而陆逊的举动无异于是将自己推进了火坑。

太子孙和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失去了孙权对其的宠爱,关系一度恶化。陆逊一党作为太子党,孙权自然会将对太子的不喜之感强移加到太子党人身上。对于任何帝王而言,陷入储君党争要比朝堂党争更加令人感到危机。孙权最后的做法很明了:太子被废、鲁王赐死。陆逊作为太子党的重要成员,在孙权的咄咄相逼之下郁郁而终。

那么,问题来了。太子党可不止陆逊一个人,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都是太子党,那为什么陆逊怎么倒霉呢?

根本原因——孙权“权力隐患”

1.政治资本

孙权势力起身义军,出身卑微,可以说是三国之中最缺乏政治基础的政权。曹操的父亲做过太尉,而且本人“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资源雄厚,而且有相应的政治基础。出生卑贱的刘备,父亲至少做过县令,而其本人也找了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政治外衣。只有江东孙氏集团,军阀出身,政治基础是最为薄弱的。

孙权集团的核心军事力量是淮泗军事集团,大多为孙氏集团历年来南征北战,俘获、提拔的寒门将领,以及慕名而来的名将。当时在吴地最大的家族之一便是陆氏家族。群雄割据时期,陆氏家族就曾想过依靠自身实力在吴地建立一番基业,只可惜军事上的失利只能使其委身于孙权集团。陆逊就是其中之一。

吴地统一的战争中,孙权集团与陆氏家族争锋相对,可谓仇深似海,最后的委身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陆逊是忠心的,但是在缺乏政治自信的孙权看来,又是极具威胁的。因为陆氏家族在吴地的威望是有的,虽然一直在给孙氏集团打工,倘若有一天揭竿而起,必定众人响应,这就是孙权最忌惮的事情。

2.军事实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政治资本,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军事实力。


其实在吕蒙病逝之前,曾经被孙权问道谁能够担任都督的职务,吕蒙本着东吴长远考虑,推荐极具军事才能陆逊,孙权不置可否。孙权在担心的并不是陆逊的能力,陆逊的能力在夺取荆州战役之中已经有所体现。孙权害怕的是陆逊掌握军事资源之后是否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孙权在面临刘备集团的进攻时,决定启用陆逊。陆逊虽然能力出众,但是在军中威望远远没有地方威望那么强大。前面已经交代了,淮泗集团的将领大多是寒门子弟,对世家大族并不感冒,外加慕名而来的名将,面对被征服的世家大族,更是显示出其优越感。陆逊的队伍并不好带,由于前期的战术策划,避而不战,军中将领更是不服气。夷陵一把大火之后,陆逊成为了东吴的第二位保护神(第一位是赤壁大战的获胜者周瑜),名声大噪,众将臣服。

军中的制约力度减轻,孙权便做不住了,而且经过长年的斗争,陆逊仰仗着其赫赫战功与家族势力培养出的私家军势力也是极为雄厚。据陶元珍先生的《三国吴兵考》记载,当时的东吴私家军状况,陆逊足有四万余人,能与其相比的只有诸葛恪,也有四万兵马。这对孙权的政治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

总结:陆逊的死是必然的的,就算不郁郁而终,恐怕也难免血光冲天。孙权本就善疑,外加陆氏家族的家族势力、陆逊的威望大振、私家军的数量之巨,不论是谁都会猜忌。好在陆逊忠心,才能被屡屡委任而不做处理。等到他参与“两宫之争”时,这一系列积攒的疑虑便瞬间释放而出,陆逊的没落是注定的,但参与储君之争无异于是又送了自己一程!


秦风汉韵论古今


这是因为陆抗的原因,陆逊的儿子陆抗比孙权的儿子们都来得出色。而陆抗又是孙策的嫡亲外孙,这使得孙权防着陆抗比防着贼还厉害,因为孙权在孙策死后确实干了很多对不起兄长的事,这使得他心里有鬼,担心兄长的后人群起而复之,而陆逊又手握重兵重权,一旦孙权死后,陆抗与孙策后人勾结反抗孙权的儿子,那么孙权的儿子很可能得栽。

孙策死的时候才27岁,孙策的长子这时候才十岁,于是孙策临死前把权力转移给孙权,并将妻小托给孙权照顾。孙权即位后不断启用新人,安插自己的羽翼势力,排挤孙策势力。并把孙策的妻小护送到吴中软禁。为了掩人耳目,还派自己的心腹爱将陆逊娶了孙策的长女孙氏,这也是为了控制权力。尤其是周瑜死后,基本上孙策势力也就被清除干净了。这时候孙权的政权算是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了,而不用担心孙策的长子回来跟自己抢位置。

随着时间的发展,孙权岁数越来越大,他这时候是不担心孙策的儿子来跟自己抢位置,但是他却担心孙策的儿孙们来跟自己的儿子抢位置。所以,这时候他便只能清洗朝臣,把所有可能对孙权传子继位有威胁的人全部干掉,而陆逊便是首当其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