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軍隊擁有10萬人,強悍的“鐵鷂子”到底有多少兵力?

忠肝義膽嶽老三


鐵鷂子,李元昊所一手打造的王牌重裝騎兵部隊,西夏國三大主力軍隊之一。在那個重甲騎兵風靡天下的時代,“鐵鷂子”是當之無愧的王者,無論是宋人的靜塞軍,契丹人的鐵林軍,還是女真人的鐵浮屠比起“鐵鷂子”來,都要略遜一籌。

這支原本被作為李元昊親衛的精銳之師,在党項人征伐四方的時候,逐漸充當了決殺戰爭的角色,一般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軍的突擊隊,一擊必殺,“鐵鷂子”活生生地碾壓成肉泥。

“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宋史·兵志》

西夏帝國是以武力征服天下建立起來的國家!軍隊中是以騎兵和山地重步兵作為主力,而鐵鷂子部隊恰好便是騎兵當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

從編制上來看,鐵鷂子部隊滿編的情況下,大概是有3000人左右。整個部隊被分為十支小隊,每一隊都是300餘人。能在這每一支小隊中擔任隊長職務的,當然都是那種驍勇善戰的悍將!

不得不說,在那種冷兵器的時代,騎兵的質量,往往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西夏帝國有三支王牌部隊,分別是潑喜軍、步跋子以及鐵鷂子!

這其中,鐵鷂子騎兵部隊對於西夏帝國而言是最重要的!畢竟西夏帝國也是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封建帝國,沒有一支實力過硬的騎兵部隊,他們是不可能建立起這麼強大的西夏帝國的!

據史書記載,鐵鷂子部隊就是一支敢死隊!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衝擊敵人的陣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會用鐵索將騎士、戰馬拴在一起。

這麼一來,即使有某個騎士被敵人的箭射中了,甚至是射死了,他們也不會從馬上摔下來!只要戰馬還沒有倒下,他們就可以繼續馱著騎士的屍體,衝入敵人的陣營中,依舊可以打亂敵人的陣型!

“以鐵騎為前軍,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宋史·兵志》

憑助鐵鷂子部隊的強大作戰能力,西夏王朝曾多次與大宋王朝開戰!其中發生在1042年的定川寨之戰,西夏皇帝採用‘圍三缺一’的打法,讓大宋軍隊吃了敗仗!

當時的西夏軍隊,充分地利用了鐵鷂子部隊的優勢。當宋軍撤到了長壕這個地方的時候,發現沒有橋樑可用,無法渡河。西夏軍隊便趁著這個機會,乘勝追擊!到了後來,宋朝軍隊由於長期跟外敵作戰,國力水平出現了下滑!至此,不得不跟有著鐵鷂子部隊的西夏帝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當然,儘管鐵鷂子部隊作戰英勇,所向披靡。但是當他們遇到了蒙古騎兵之後,不敗神話被打破,蒙古的輕騎兵是當時世界上所有重騎兵的剋星,其靈活的游擊戰術哪怕是鐵鷂子也無能為力。最終,鐵鷂子沒有阻擋住“上帝之鞭”,200多萬的党項人慘遭蒙古人屠戮,西夏為之亡族。


白話歷史君


在河西走廊之上,李元昊帶領党項人,建立了國祚近兩百年的西夏政權。這個人口不足兩百萬的國度,卻先後和北宋、遼國、金國、蒙古交鋒,党項人展現的戰力之強悍,是值得深思的。特別是在李元昊帶領下的鐵鷂子,先後擊潰過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和騎兵為主的十萬遼軍鐵騎,使遼、宋聞之而膽寒。那麼英勇善戰的党項人,最引以為傲的鐵鷂子,究竟是怎樣一支強軍呢?


河西良馬,冷鍛精鎧

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驅逐匈奴,設張掖、武威、酒泉、敦煌河西四郡,祁連山脈就成為了歷代中原王朝最重要的養馬地。河西馬個頭不大,但骨質渾實,有著極佳的耐力和負重能力。宋朝時期失去了河西寶貴的養馬地,而西夏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鐵鷂子使用的就是以耐力和負重力著稱的河西馬,這種馬非常適合組建重裝騎兵,可以承載重甲長途奔襲。而速度的缺陷,在黃土高原崎嶇的道路下,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彌補。遼軍的鐵騎在這裡,也因風沙和黃土干擾,難以快速行進。河西走廊就是河西馬的天堂,在這裡它們的優勢得以最大程度保留,是最適用於西夏自然環境的最佳戰馬。


重裝騎兵除了戰馬要求苛刻,對於精良的馬鎧要求也很高,鐵鷂子使用的鎧甲叫做冷鍛甲。沈括著作的《夢溪筆談》有詳細研究過西夏冷鍛甲。這種鎧甲呈現青黑色,很薄且輕,只有傳統鎧甲三分之一的厚度,但堅硬異常,良弩近距離都難以射穿冷鍛甲片。這要歸功於党項人獨特的智慧,他們放棄了傳統的鑄甲方式,創造性的使用冷鍛手藝。使冷鍛鎧輕便靈活之餘,有極佳的保護效果。

西夏冷鍛甲作為重騎兵護甲,遠遠領先於同時代的遼、宋兩國馬鎧。與兩國馬鎧相比,西夏人用三分之一的鎧甲厚度和重量,達到了更佳的保護效果。在西夏的地理環境下,鐵鷂子兩大硬件河西馬和冷鍛鎧,是當時最佳的組合。

兵員世襲,注重配合

鐵鷂子作為重裝騎兵,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所以這支強軍始終只有三千人。冷鍛甲作為最昂貴的部件,是以貴族世襲的方式傳承的,代代相傳。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其一、貴族制甲,減少西夏國庫損耗;其二、人員的固定,使鐵鷂子成員忠誠度得到了保障,且互相之間,配合默契。


鐵鷂子無論器具、戰法還是編制,最注重的就是配合。整個馬隊用鐵索相連,甚至士兵都要綁在馬背上,哪怕有人戰死,也不會影響整支隊伍。三千人分為十隊,隊長都是英勇善戰、沉著冷靜之人。每逢戰事,以隊長為首,整隊協同進攻,聲勢浩大而又井然有序。

集團衝鋒,賞罰分明

好戰的党項人作戰方式和宋軍有很大區別,王牌鐵鷂子是全軍的前鋒,擔任著衝陣的角色,號角一響,鐵鷂子便集團衝鋒。冷鍛甲輕巧堅硬的特性,使大面積覆蓋戰馬和戰士成為可能。鐵鷂子就像後世的坦克一樣,在戰場中是絕對的鋼鐵洪流。宋軍步兵方陣最引以為傲的弓弩部隊,射出的箭雨,對鐵鷂子殺傷力極其有限。除非射中鎧甲縫隙,和口鼻等關鍵部位,否則就是在做無用功。


在李元昊建立西夏之後,與宋軍展開的第一戰——三川口之戰。就是採用的事先埋伏,鐵鷂子突擊的戰法。為數眾多的宋軍,面對突如其來的党項人匆忙結陣。但鐵鷂子的出現,成為了宋軍永遠的夢魘,堅硬的精鎧、排山倒海的氣勢和驍勇善戰的党項人,很快就擊潰了宋軍方陣。鐵鷂子衝陣阻擋弓弩,步兵尾隨其後掩殺,就是党項人對付宋朝步兵方陣的慣用手段,並且屢試不爽。西夏與北宋之爭,北宋連年戰敗,名將、良馬就是最致命的缺陷。

鐵鷂子的賞罰制度非常原始,根據騎士劫掠、斬敵、俘虜數量進行獎勵。軍階分為十五個等級,上級對下級有絕對統治權。在保證指揮有序的同時,極大程度上激發了士卒的戰鬥慾望,和秦國商鞅推行的軍功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且鐵鷂子的處罰機制十分完善,針對畏戰、戰敗、捨棄同伴、虛報戰果、主將戰死等情況,有著處死、刑法、監禁、奪官、罰馬等懲罰。正是這套完善的賞罰制度,使党項人的鐵鷂子紀律嚴明,驍勇善戰。


李元昊面對遼國的十萬鐵騎來犯時,鐵鷂子再次證明了重裝騎兵的威力。李元昊避實就虛,一路堅壁清野,遼軍在黃土高原之上,缺乏水源、糧草。人困馬乏之際,三千人的鐵鷂子對十萬遼軍鐵騎發起了衝鋒,更加厚重的河西馬和冷鍛鎧就是它的靈魂,遼軍鐵騎大亂,鐵鷂子所向披靡。自此,西夏先後大敗宋軍和遼軍,李元昊的帝位也被兩國認可。鐵鷂子用強悍的戰力,為党項人取得了生存的空間。

鐵鷂子作為西夏的榮耀,遠超同時期的遼、宋兩國騎兵戰力。只有金國的鐵浮屠,可以相提並論,兩者代表著遼闊的東亞重裝騎兵的巔峰之作。他們是轟鳴戰場的雷霆,步兵戰陣的終結者,一個時代的天賜之物。直到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踏出南征的步伐,善於騎射、迂迴、包抄的蒙古輕騎兵,演繹了新的戰爭法則。鐵鷂子、鐵浮屠走向衰敗,他們有了難以匹敵的對手,伴隨著的是西夏、金國的滅亡。


鐵鷂子的光輝持續了近兩百年,那個時代的“鴻蒙巨獸”,使人口不足兩百萬的西夏,同時抵擋領土數倍於自己的遼國和五千萬人口的南宋,成為了可能。他們是李元昊的傑作,是党項人的榮耀,更是西夏的靈魂。不足兩百萬的党項人,先後面對宋、遼、金、蒙古,夾縫生存近兩百年,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夢溪筆談》、《西夏兵制選錄》、《宋史.兵志》、《西夏書事》、《遼金西夏史》


漢史鉤沉


首先,我們來聊聊西夏鐵鷂子的由來。西夏國的西邊是喀喇汗國,喀喇汗國是盤踞中亞地區的一個強國。由於位於中亞地區,喀喇汗國出產高大的戰馬。在這樣的基礎上,喀喇汗國組建了自己強大的騎兵部隊。其中,喀喇汗國的重騎兵非常強悍。與喀喇汗國的交往中,西夏逐步學習了喀喇汗國重騎兵的技術,並且進行了革新,組建了自己的精銳重騎兵鐵鷂子。

鐵鷂子總計只有3000多人,戰馬全身都披著鎧甲,馬上的騎兵只露兩個眼窩。騎兵被掛鉤固定在戰馬上,即使騎兵被射殺,也不會墜落下馬。鐵鷂子採用了狼群戰術,分為小隊作戰。在西夏與宋朝的戰爭中,鐵鷂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好水川、三川口等戰役中,鐵鷂子衝散了宋朝步兵的防禦陣型,直接導致宋朝軍隊的戰敗。

鑑於西夏鐵鷂子的巨大戰鬥力,北方的遼國也組建了類似的騎兵部隊。遼國本來就擁有重騎兵,看到鐵鷂子之後,遼國的重騎兵鐵林軍,按照鐵鷂子的模式進行了改革。宋朝曾經建立了自己重騎兵部隊,也就是著名的靜塞軍。但是到了宋朝的中後期,由於戰馬數量嚴重不足,宋朝逐步放棄了重騎兵。


繁華萬里


西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好戰分子。自元昊建國以來就不消停,今兒跟宋朝打,明兒跟遼國打,後兒再跟金國打。尤其是跟北宋,從宋仁宗開始,每一任北宋皇帝都得跟西夏大幹一場,一共幹了五場大仗。要不是“靖康之役”宋欽宗被金人給抓了,估計還得跟西夏幹下去。

對了,還跟蒙古打過。只不過最終沒掰敕過,被成吉思汗給滅了。

(西夏 鐵鷂子)

能支撐西夏打起這麼多場仗,其軍隊數量肯定少不了。西夏的常備軍數量在50萬左右,還有大量召之即來的軍隊。平時種個莊稼、放個牧,戰爭爆發時拿起刀就能上戰場。可謂是全民皆兵。

在數量眾多的常備軍中,有這麼一支特殊的兵種,也是精銳中的精銳,鐵鷂子。

所謂精銳,數量自然不會太多。鐵鷂子的數量在三千人左右,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每隊都有各自的隊長。

說鐵鷂子是一支特殊的兵種,因為這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重裝騎兵。士兵騎得是耐力強、速度快的良馬,穿的是重甲。一般的刀砍斧剁,或是射箭,根本穿不透身上的甲冑,也就能聽到“叮叮咚咚”的金屬撞擊聲。

戰場上,鐵鷂子的作用並非對敵殺傷,而是衝亂對方的陣型、剪滅敵人的士氣。

具體用法如下:

戰前鐵鷂子以隊為單位,各自聚集。主帥一聲令下,鐵鷂子便像狼群一樣向撲向對方陣地。待對方陣型大亂,步兵部隊即刻跟進掩殺。

鐵鷂子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用鐵索將士兵的盔甲和馬的盔甲連在一起,即便是士兵死了,也不會掉下馬去。也就是說,人死不死無所謂,只要馬不被砍倒,就會一直往前衝。

三千鐵鷂子衝鋒起來,驚天動地。別說步兵擋不住,就連一般的輕騎兵也擋不住。

(宋、西夏 好水川之戰)

不過,這些西夏王牌軍隊也是有弱點的,就是靈活性不足。

雖然身著重甲,衝鋒力道十足。不過一旦被阻礙停下來,就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就很難再次發起衝鋒。就像穿著厚厚的冬季服裝,踢起足球來一定十分費勁。只要檔住鐵鷂子的第一次衝擊,後面一切都OK。

鐵鷂子的選拔方式也很特殊,不是擇優錄取,而是世襲制。爹是鐵鷂子的一員,那麼兒子也會是鐵鷂子的一員,孫子也將是鐵鷂子的一員。子承父業,代代相傳。這也是一種“血統論”吧。

如果沒有兒子,只有女兒怎麼辦?好吧,我也不知道,大概就會擇優錄取吧。

說偏了,說偏了。

雖然擁有這麼強大的一支騎兵部隊,西夏還是沒有滅宋、滅遼、滅金,最終在蒙古鐵騎下灰飛煙滅。究其根本,還是國力薄弱,加上連年戰爭,阻礙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北宋、遼、夏疆域圖)

最後,給大家科普點小知識。

西夏的常備軍除了鐵鷂子外,還有擒生軍、侍衛軍和潑喜迭。如果說鐵鷂子是特種部隊的話,擒生軍就是常規部隊,而潑喜迭則是炮兵部隊。侍衛軍也可以稱之為“質子軍”,由党項族各部落豪酋子弟組成,是元昊一族用來控制党項各部落的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還有一支很特別的軍隊,叫做“撞令郎”。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一隻“偽軍”。雖然其中也不乏勇敢善戰者,但說到底還是給党項軍隊檔槍子兒的炮灰。


喧囂平原


說到西夏,就不得不提他的王牌騎兵部隊——鐵鷂子。在公元1000年至1100年期間,東亞地區有三指極為強大的具裝騎兵部隊,分別是遼國的鐵林軍、北宋的靜塞軍和西夏的鐵鷂子。鐵鷂子是西夏國主李元昊手中王牌中的王牌,它除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護衛外,還作為衝鋒陷陣的“前軍”。 這支騎兵裝備精良,乘善馬、用重槍或是鐵骨朵、重鐵札甲(人馬具裝)、刺斫不入,士兵和馬匹用鉤索絞聯,使得即使士兵戰死,也會騎在馬上不墜落下來。作為具裝騎兵,鐵鷂子最大的用途就是衝破步兵陣型。



宋夏戰爭期間,西夏憑藉著鐵鷂子,在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永樂城之戰中,均大破宋軍,斬殺甚眾,保住了西夏對宋軍的區域優勢。時《宋史·夏國傳》記載:“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每於平原馳騁之處遇敵,則多用鐵鷂子以為衝冒奔突之兵”。後來即使是和蒙古和金軍的作戰中,鐵鷂子仍是風采依舊,有說法是金軍的鐵浮屠就是仿照鐵鷂子建立的。

那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有多少人呢?老話講:兵不在多在精。西夏的鐵鷂子數量不多,只有3000人,多由近親貴族子弟組成。人、馬比例一般是1:2-1:3,分10個隊,每隊300人,各設一個隊長,擔任隊長的“皆一時之悍將”。關於鐵鷂子的隊長,宋人田況在《儒林公議》上還有記載,曰:“一妹勒、二浪訛遇移、三細賞者埋、四理奴、五雜熟屈則鳩、六隈才浪羅、七細母屈勿、八李訛移巖名,九細母嵬名、十沒羅埋佈。”關於鐵鷂子的選拔方式基本是世襲,父親的盔甲傳給兒子,兒子的盔甲傳給孫子,祖祖輩輩的流傳,造就了流淌在血液裡的武勇。


在蒙古滅西夏的過程中,鐵鷂子與蒙古人血戰數合,終於是人數差距太大,而且補給得不到補充,最後敗在了蒙古怯薛軍的馬蹄下,與西夏國一起塵封在了歷史長河中。


火器工坊


說到西夏鐵鷂子,或許很多朋友少有聽聞,但如果說到金國的鐵浮屠,應該知道的朋友不少。

金兀朮手下的鐵浮屠,本就是金國效仿西夏鐵鷂子而建立起來的一支重騎兵部隊,人數達五千人之眾!



鐵鷂子最初本是西夏皇室的宿衛部隊,是貼身保護西夏皇室成員的,可見其組建之初就有別於一般的西夏軍隊。

西夏軍隊其實不止十萬人,在李元昊時期,西夏全國共有五十萬軍隊,因此其軍事實力不容小覷,這也是宋遼兩國都沒在西夏佔到多大便宜的原因之一!

李元昊時期,鐵鷂子共有三千人,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李元昊在與大宋發生爭端後,在好水川與三川口之戰中,都使用到鐵鷂子。


李元昊手下有多支精兵,鐵鷂子只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步跋子以及弓弩兵!

每戰之前,西夏軍隊必先用弓弩兵遠程射殺敵人,然後鐵鷂子進行對敵衝鋒,最後步跋子進行收尾!因此,西夏的鐵鷂子騎兵部隊,曾是宋軍士兵的噩夢!


而關於西夏鐵鷂子的結局,有說法是說,成吉思汗征伐西夏的時候,鐵鷂子在與蒙古精銳部隊怯薛軍作戰的時候敗下陣來,全軍覆沒!

但這,並不是因為鐵鷂子戰鬥力不強而失敗!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十分感謝!


Mr這史香


鐵鷂子,西夏李元昊所創立的重裝騎兵部隊。鐵鷂子是西夏最著名的騎兵,這支部隊有三千人,分為十隊,每隊300人,每隊有隊長。





玩的就是心跳123


印象不會超過五千騎,真正能集中使用不會低於三千騎。這是一個非常可怕非常龐大鐵甲重騎。想一想西夏馬粗壯有力上山下坡,奔騰如飛,西夏武士身披重甲刀槍箭射不入如黑雲般席捲宋朝方陣,西夏武器鍛造堅固精良鋒厲遠勝宋軍,,,


聖豬明


好水川一戰,殲敵十萬,大宋朝廷再無力氣主動出擊,也就範仲淹這樣的有識之士能很好的運用防禦戰略,保住皇帝的金座。


你那失落的驕傲


李元昊的王牌軍鐵鷂子軍團,三千重騎兵,在當時這支強悍的重騎兵和坦克一樣,用來衝鋒陷陣和關鍵時刻對戰局一槌定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