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朱高煦是怎麼造反失敗的?

高於靜意


前言

《大明風華》是當下流行電視劇,引起了不少觀眾對明代歷史的興趣。歷史上如何記載朱高煦造反失敗的,成為大家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朱高煦仿照先父“清君側”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熾病逝,仁宗嫡長子朱瞻基以29歲的年齡,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宣德,史稱明宣宗。

朱瞻基即位後,雖然深知兩位皇叔久懷反志,但沒有采取強硬的手段,反而以禮相待,重加賞賜。

這反而讓朱高煦認為朱瞻基年少可欺,私下積極謀劃奪取皇位之事。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經過精心的準備後,仿照他的父親朱棣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準備舉兵進攻北京。

這又是一場叔侄之間爭奪皇位的戰爭,只是這次與朱棣的靖難之役在過程和結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親征平亂,穩定民心

面對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亂,朝廷大臣們意見卻不統一。

為此,明宣宗朱瞻基召集群臣商議平亂之事。

本來,朱瞻基要派陽武侯薛祿率兵討伐,大學士楊榮以建文帝時李景隆為戒,勸帝親征。

大臣夏原吉也表示,兵貴神速,應當一鼓作所平叛逆臣作亂,這可以先聲奪人之心。

英國公張輔自告奮勇,自請兩萬精兵前往平定朱高煦。

明宣宗表示:“愛卿您確實能擊敗叛賊。但朕新即帝位,保不準有小人懷有二心,親征之事就這樣決定了吧。”

明宣宗朱瞻基雖年紀輕輕,卻是少年老成的英明果決之主。

初登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採納了楊榮、夏原吉的建議,親征朱高煦,顯示出了與太祖、成祖一樣的英武氣概,

在聲勢上一下子就壓倒了叛軍,皇帝親征的消息極大地鼓舞了六軍將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動盪的局勢有所緩和。

明宣德元年(1426年)秋八月,經過周密佈置,祭過天地宗廟之後,朱瞻基親率大營五軍將士出征。

英明神武,迅速平叛

深知朱高煦為人的朱瞻基,知道朱高煦臨事多疑,遇事猶豫少斷的性格,外表好似詭詐,實際內心已經膽怯,既不敢攻取濟南,也不敢征戰南京,判斷朱高煦不敢出戰,會留在樂安城。

事實的確如宣宗所料,朱高煦沒有料到年輕的皇帝竟然會親征,信心大失,失去了舉兵之初的勇氣。

同時,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就包圍了樂安城。

此時的朱高煦,色厲內荏,心虛膽怯,加之看到眾叛親離,軍無鬥志,只得在樂安束手待斃。

宣宗令平叛大軍將樂安四面包圍。

宣宗手下諸將紛紛請戰攻城,朱瞻基一概不許。明宣宗敕諭朱高煦,要他主動投降,朱高煦不報。

宣宗皇帝下最後通牒,再次敕諭勸降,並派人將縛有“招降歸正”敕書射入城內,對城中百姓人民告以福禍逆順。

內心惶恐的朱高煦在大殿思前想後,下不了決心,最後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寬限一天,讓自己侄子多給一點考慮時間。

明宣宗朱瞻基答應。

當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與眾人往來密謀造反的文書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銷燬罪狀,史書記載“城中通夕火光燭天”。

轉天,朱高煦決定出城投降,其大將王斌很有血性,勸他說:“寧一戰而死!就擒,辱矣!”

朱高煦辯解說樂安是小城,不易駐守,於是從地道偷偷溜出城,穿著一身白衣,見到侄子朱瞻基後,二話沒說跪倒於地,頓首自白:“臣罪萬死萬死,生殺惟陛下命!”

圈禁漢王,自尋死命

明宣宗沒有聽取大臣意見,依據刑法對朱高煦“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師,在西安門內新築宮室圈禁,雖屬軟禁,但好吃好喝,飲食衣服之奉,仍舊無改。

班師之後,宣宗僅僅誅殺逆黨王斌等人,脅從者皆不問罪。

得勝回京後,朱瞻基馬上傳詔給另外一個皇叔、趙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

朱高燧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做衛)。

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一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三年後,宣宗朱瞻基前往西安門囚室探望皇叔朱高煦。

誰知這朱高煦不知是哪根神經搭錯了線,不但不領情,還在宣宗離開時故意用腳勾了皇帝一下,把宣宗絆倒了。

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從殿外抬口大銅缸進來,把朱高煦扣悶在裡面。

此銅缸重達300斤。

但是這位漢王自小習武,身體倍好,用脖子還能把缸頂起,晃晃悠悠逼近宣宗朱瞻基。

盛怒之下,明宣宗朱瞻基命人抬來數百斤木炭,堆積於缸上,然後用火點燃。

不久,炭燒銅熔,把朱高煦燒成一頓灰燼。

宣宗皇帝餘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諸子全部處死。

至此,漢王、趙王的威脅被解除,保證了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帶來了仁宣之治。


歷史小掌櫃


《大明風華》中朱高煦,對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十分不滿意,所以屢次向太子發難,陷害太子,致使太子多名親信被殺,但無論朱高煦怎麼做始終沒有能讓朱棣廢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因此朱高煦懷恨在心,在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起兵造反,但是也沒有成功,最終成了一道名菜“瓦罐燜雞”。

電視劇《大明風華》對於朱高煦的刻畫在大體上還是符合歷史的,究其失敗的原因有兩個:

沒文化、真可怕,勇而無謀

按常理來說,作為皇子享有天下最後的學習條件,朱高煦應該是學富五車才對,但他偏偏不是這樣。朱元璋在位時,曾經把自己的子孫召到南京來進行統一教學,因為朱元璋明白一個道理“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他想以此來提高子孫的文化修養和治國之道,可是朱高煦去了之後卻根本不當回事,天天吊兒郎當,言行舉止狂妄輕佻,這令朱元璋非常生氣失望。

而哥哥朱高熾卻恰恰跟他相反,朱高熾為人宅心仁厚,性格沉穩,而且很喜歡讀書,所以朱元璋冊封孫子們的時候封朱高熾為燕世子,朱高煦為郡王,這不僅僅是因為朱高煦是長子的原因,最主要還是因為朱高煦的資質要比弟弟朱高煦強。

在朱棣登基之後,朱高煦天天做夢想著當太子,可朱棣心裡明白,大明的江山肯定不能交到一個沒文化的人手裡,所以選擇了朱高熾為太子,不久朱棣又學朱元璋那樣立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朱高煦一看,這下完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沒戲了,所以他一不做不二休,就著手開始造反了。

他先是找藉口不去自己的封地雲南,然後幾次三番的指使人構陷太子,導致太子的很多親信被殺,想借此讓朱棣廢掉朱高熾,然後立自己為太子,計劃失敗後,又趁著朱棣北方的空檔,私自招募士兵,打算趁朱棣不在京城的機會殺朱高熾取而代之,並且擅自使用天子儀仗,朱高熾作為監國,並沒有對他做出處罰,只是對他進行了勸阻。朱高煦對哥哥的規勸不僅置之不理,反而變本加厲,等朱棣北伐歸來,知道原委後,差一點將朱高煦貶為庶人,幸虧朱高熾在朱棣面前說盡好話,才讓他逃過一劫,最後朱棣強迫讓他離開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樂安。

去了樂安之後,他並不老實,在朱高熾駕崩後,居然意圖半路截殺回京繼位的太子朱瞻基,結果又一次失敗了,因為他沒想到朱瞻基是何其聰明,早已經對他多有防備了。

朱瞻基繼位後,對朱高煦進行了高規格封賞,以此來迷惑他,他居然信了,以為朱瞻基不堪一擊,然後就還想聯合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本是朱高煦的親信,這樣的謀略,簡直就是兒戲,所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朱高煦卻不具備這一點,等朱瞻基兵臨城下的時候,這貨一兵未發直接扔下全城百姓和親信,自己偷偷的去投降了。

生性兇悍、輕佻狂妄,不善於籠絡人心

朱高煦不喜歡學習,反而喜歡舞槍弄棒,這一點還是頗為朱棣欣賞的。朱允炆繼位後,朱棣為了拖延被削藩的時間,派兒子去南京做了人質,到了南京之後,朱高煦天天惹是生非,他舅舅徐祖輝看不下去了就幾次三番的勸阻他收斂一下,他不打不聽反而偷了舅舅的馬跑回了北京,一路上還殺死不少官員百姓,他這麼一鬧,不僅自己殘暴的名聲遠揚 ,並且這件事也成了朝臣們對燕王削藩的口實。

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曾激動的對他說過一句“努力吧!世子多病”,他覺得這是朱棣要立自己為太子的意思,等朱棣登基後,就開始侍功自傲,常常以李世民自比,自信心開始極度的膨脹。

因為他品行不端,而且早已是臭名遠揚,所以朝臣們大多對他敬而遠之,這導致他身邊的追隨者很少,所以在起兵時,他只能孤軍奮戰,沒有幾個幫手,很快就不戰而降了。

朱高煦投降之後,被朱瞻基帶回北京關押了起來,有一次朱瞻基好心想去看望下自己的二叔,誰成想這貨不但不感激反而伸腿將朱瞻基絆倒了。朱瞻基龍顏大怒,就命人用三百多斤的大缸給他扣住了,朱高煦天生神力,就給頂起來了,朱瞻基又命人在大缸周圍點火,活生生給朱高煦整成了一道菜“瓦罐燜雞”


古曲古風


《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熙的造反是似乎是按照情節的必然發展,但是他卻沒有自行自身能力。

一、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言行舉止輕浮狂妄,在事業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二、性格上的缺陷,從小喜歡軍事,崇尚武學,因此養成脾氣兇悍,在建文帝時期忤逆他舅舅,殺官員,在涿州還殺了驛丞,以至於他兇悍的名聲傳播甚廣。

朱高熙的兇悍和驕橫,使他得罪了朝廷上下所有人,當他想有所行動的時候,就不會像朱棣那樣有人出謀劃策,來幫助他,憑著他自己的話,是不可能贏得最後的勝利的。



趣探綿陽


就憑朱高煦自比李世民就看出這是個二貨,你爹是誰?你把你爹當李淵,可惜。你爹不是李淵。你爹是寫劇本的。朱高煦敗就敗在無知,狂妄和自以為是。想學李世民,可惜沒有李世民的本事,想學他爹。可惜又沒有他爹的時機。

應該說,朱高煦的能力是有的,但他的能力僅限於戰術上, 而缺乏戰略上的。而就性格而言,用不做死就不會死來形容最貼切不過,性格缺陷一覽無遺。為人粗魯,操切。沒有文官集團的依附,妄圖僅憑部分靖難功臣就可以二次成功確實有點過於天真了,從張輔(靖難功臣之首)對朱高煦的態度,以及最後造反的跟隨者上就看出。朱高煦的人脈並不廣泛,造反也是倉促起兵。再就是朱高煦造反弄的天下皆知,就看出不是一個造反的“材料”。

如果說,朱高熾如果死在朱棣前面的話,朱高煦還算有點時機的話,而朱高熾與朱瞻基父子相繼繼位,朱高煦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的。朱高煦與朱高熾之間的太子之爭,朱高煦原本就沒有贏的希望。不是覺得自己更有兩把刷子就能當皇帝的。更為確切地說,朱高煦缺乏政治智慧,對人和事做出了誤判。而朱瞻基又準備周密。朱高煦就藩離北京又近。被朱瞻基一舉拿下。朱高煦失敗一點都不冤。死也該死。朱高煦沒有明白為何他爹朱棣成功,

朱棣成功首先在於,置之死地而後生。沒有第二路可走,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但朱高煦沒有這樣的“條件”

靖難之役能夠取得成功,還有就是建文錯誤連連。碰見是豬隊友。建文又罪惡的宗室。不懂籠絡人心,到處得罪人。加上不會用人,用了李景隆這個大飯桶,失敗就肯定了,而朱瞻基這些錯誤都沒犯。而且敢御駕親征,足以讓朱高煦對這個大侄子刮目相看了。再就是從朱高煦只是武將,沒有文略。缺乏品德修養。照理說,生在帝王之家皇子都想當皇帝不算啥。但關鍵在於要有自知之明。篡位不是誰都乾的。

朱高煦失敗就在於過度自信。看似孔武有力,實際上根本膽子小,造反更是沒有任何籌劃。不能因為覺得有點本錢就想造反,成功率是真不高。朱高煦太狂妄和自信了。最後成了燜罐雞。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這件事稱為高煦之亂,又稱為高煦之變,為明朝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謀反事件。

事件發生在宣德1426年八月,北京地震。漢王朱高煦謀反。

其派一名官員抵達北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張輔連夜逮捕官員上報朝廷。此後又約山東都指揮靳榮以濟南為應。並設立五軍都督府,指揮王斌領前軍,韋達領左軍,千戶盛堅領右軍,知府朱睻領後軍,朱高煦親率中軍。

御史李濬發現此事後上報,宣宗聽後派中官候太贈書高煦,問起謀反的事,候太抵達後看見朱高煦傲倨不拜敕。

後宣宗敕兵前去收復,朱高煦兵敗。

朱高煦敗在不得人心,內心膽怯懦弱,臨事狐疑,輕視宣宗年少即位,眾人心未歸附。他以為宣宗不會親征。

後被宣宗炮烙而死,其子皆受牽連。



時間中的歷史


明成祖朱棣是以靖難之役不太光彩形式上位的,而作為非長子的朱高煦也有著同樣的雄心壯志,可惜他命運不濟卻最終失敗了。相比他的父親朱棣朱高煦敗亡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封爵地域不同。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京,距當時的京城南京很遠。雖說有“不列土不領民“的桎梏限制,但囿於蒙古殘餘勢力的不斷侵擾,時隔不久朱元璋就逐漸放鬆對地處北方邊疆各位王爺的衛隊人數限制,像燕王,寧王等王府衛隊允許到五萬人,而實際就這有的也是超過的,比如寧王衛隊後期一度曾經達到七萬多人。而且,這些擔負守衛邊疆任務的王爺軍隊可以經常訓練,參加實際戰鬥,而朱高煦的封地樂安州在今山東境內,距首都北京很近不說,並不是邊疆,且朱棣即位之後吸取教訓,北部邊疆實際由皇帝自己來守衛,取消了王爺衛隊兼職國防軍的制度,朱高煦雖然有一定軍事才能,但沒有兵只靠自己的衛隊至多一萬多人,根本無法抗拒中央政府上百萬的大軍。

第二,時過境遷天下太平,明仁宗明宣宗是歷史上與漢初文景之治,唐初貞觀之治齊名的仁宣之治時期,人民期盼休養生息,厭惡戰爭,外部威脅最大的蒙古也基本消停,為個人名利發動戰爭不得人心。

第三,早年由於仁宗朱高熾身有殘疾,朱棣自己在立儲問題上左右搖擺,朱高煦在爭奪儲君之位時已經聲名狼籍,到宣宗登基後對朱高煦隨時隨地關注,朱高煦一有不軌舉動,中央立馬就能掌握,朱高煦沒有任何優勢,所以他的造反就只有失敗一條路。





枕千古


朱高煦這位兄臺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失敗的造反者。陰謀策劃了20多年,最終卻一事無成,以一種搞笑的方式結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就其生平經歷,下面我為你慢慢道來。

一、朱高煦為什麼非要造反不可?

朱高煦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長子為朱高熾,即明仁宗),在成祖朱棣靖難時期,屢立戰功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深得成祖賞識,因此居功自傲,多行不軌,常把自己比作是唐太宗李世民。後來朱棣靖難成功奪取天下。在封立太子的時候也是猶豫不決。高煦雖然有功。但品行不端。最後選擇了為人謙和仁厚的長子朱高熾,這令朱高煦極為不滿,就此埋下了反叛的種子。

二、耿耿於懷時刻為造反準備著。

朱高煦因妒生恨,屢屢陷害太子,致使其多名親信手下被殺,但太子仁厚,還在成祖面前為朱高旭的不法行為求情,尤其是在繼位以後,明知朱高煦已有反意,還對其大嘉封賞,以安其心。然而朱高煦賊心不死。在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駕崩的時候,妄圖從侄兒朱瞻基的手裡奪取皇位,朱瞻基本在南京要想到北京繼位。中途必須途經他二叔朱高煦的封地,朱高煦試圖在半路伏兵劫殺這個皇帝侄兒,然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朱高旭還沒等伏兵準備好呢,卻聽到了,朱瞻基在北京繼位稱帝的消息。朱瞻基是如何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勢到達的北京,至今都是一個千古謎團,既然所有的陰謀都失敗了,朱高煦只有有動手了。

三、朱高煦終於動手了。

朱高煦陰謀詭計搞了20多年,終一事無成,還弄得天下盡人皆知。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動手了。宣宗朱瞻基得知後,遣使奉勸朱高煦不要謀反。結果他這位二叔不但不接受勸阻,還態度囂張的讓來使看了他造反用的兵甲器械等裝備,以炫耀武力。對於這麼明目張膽的造反,宣宗朱瞻基當然不能忍耐了,在他二叔,朱高旭還沒等挪地兒呢。率大軍御駕親征已經兵臨朱高煦的封地樂安城下了,城內兵丁見是皇帝親征,都慌了手腳,本來對造反就沒有什麼信心。這下更不聽從朱高煦的命令。宣宗朱瞻基命士兵用弓箭將欶令射入城內。說首惡必辦,攜從不問,城內更加人心浮動,眾人皆虎視眈眈的盯著朱高煦,此時朱高煦也無奈的只好派人出城要求投降。朱高煦被擒以後,宣宗朱瞻基對他還是很好的,一開始並沒想殺他,給他囚禁在西安門的牢房。然而有句話說的很對,就是No作No die。有一天宣宗朱瞻基想起了他的這位叔叔。去牢房看望他。沒說兩句話,朱高旭就伸腳勾倒了朱瞻基,使這位和他父親一樣仁厚的皇帝也發怒了,令人拿一三百斤重的銅缸將其扣住,誰知勇武過人的朱高煦,竟將銅缸頂起,肆意奔走。看此情形,朱瞻基命人找來很多煤炭壓在銅缸之上,並將煤炭點著,將朱高煦給蒸死了。


就這樣這個矢志不渝立志造反的陰謀家在經過一場雷聲大雨點兒小的造反之後。又以這樣兒童式的報復方式結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輕吟古風


題主您好!朵朵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大明風華》朱高煦是怎麼造反失敗的?

朱高煦是永樂皇帝朱棣的二皇子,皇帝賜封他為“漢王”。漢王一直追隨永樂皇帝南征北戰,立過赫赫戰功。朱棣在位時 ,太子是漢王的大哥朱高熾。朱高煦一直不滿大哥朱高熾當太子,就聯合三弟“趙王”朱高燧跟太子較勁!朱棣知道自己的兒子們在爭權奪位,特意讓太子、漢王和趙王以及皇太孫朱瞻基四人立下血誓,朱家人不能自相殘殺!鑑於皇帝的威懾,漢王不敢輕舉妄動,不敢造反!

朱高煦隨永樂帝出征韃靼,京城線人密報太子病重,而皇上在外征戰身體也日漸羸弱,朱高煦就和趙王商量起兵造反。漢王和趙王來到皇帝軍營打探朱棣實情,卻被太孫等人糊弄過去了。此時皇帝已駕崩,太孫等二位王叔走後連夜趕回京城,讓病重的太子朱高熾繼位。

漢王和趙王失去了造反先機,二人被押解回京參加先帝葬禮。

漢王和趙王回京後被太孫嚴加看管,京城門都逃不出去。漢王通過胡善祥拿到城防圖,帶著趙王逃出京城。漢王和趙王逃到山東,在山東起兵造反,集結大批軍隊。洪熙皇帝朱高熾派太監前去和二位弟弟講和,漢王、趙王不肯言和,還要太子朱瞻基的腦袋。漢王、趙王擬“清君側”意圖清剿皇上的勢力,皇上順從他們的意思。皇上把太子貶到南京,把于謙關押,把楊士奇送到漢王、趙王面前。

在遇到危難的時候,皇上看似把這些功臣良將推給了敵人,實則有意讓漢王、趙王失去民心。

漢王和趙王不敢殺有功之臣,繼續攻打濟南。洪熙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太子朱瞻基繼位。朱瞻基繼承先帝遺志,以仁治治天下。朱瞻基親征叛軍,一直不出兵,主張言和。朱瞻基派徐斌說服楚王不參與內戰,以天下百姓為重,楚王歸降。趙王來找楚王出兵,楚王和徐斌勸趙王投降,趙王不肯歸降,楚王只得將趙王軟禁。趙王被軟禁,漢王損失大半兵力。

漢王繼續和朱瞻基繼續纏鬥,漢王舊部半夜給漢王開營門,險些讓朱瞻基死於漢王刀下,幸虧樊將軍及時出現救出朱瞻基。朱瞻基回營後給漢王來了個釜底抽薪,他對部下所有將士說:這次戰爭只是朱家內亂,我深感慚愧!你們的兒子、父親、兄弟手足在漢王部下的將士戰前歸降都可升遷,所有人都無罪!士兵都不想打仗,都想一家團員能夠平安回家。漢王再次和朱瞻基對戰,朱瞻基當所有將士的面宣告他們無罪,漢王軍隊紛紛繳械投降,漢王也被手下將士扣壓

漢王造反徹底失敗了,他失去人心,而朱瞻基順應民意,終究會勝!


影視圈的小朵朵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分幾步回答:

一、朱高煦為什麼要造反。

憑心而論,老爹朱棣造反時,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都是立下汗馬功勞的。父子三人,有點類似大唐李淵、李建成、李世民。朱高熾作為燕王世子留守老巢北平,扛住了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的進攻,創造了戰爭奇蹟。(當然這裡面還有李景隆妒賢嫉能的原因,不然都能瞿能可能攻進了張掖門;有十一月北方天氣的幫忙)。而朱高煦則是一路跟著朱棣衝鋒陷陣,經歷了所有靖難戰役,立下汗馬功勞,直到攻下南京。朱棣的對手最初是擅守不擅攻的耿炳文,後來是飯桶李景隆,再後來遇到堪稱名將的平安、盛庸、鐵鉉,南軍兵多將廣,何況鐵鉉等人堪稱名將,朱棣沒少吃苦。鄭村壩一戰,將二代李景隆嚇得尿了褲子,連夜南逃,竟不顧攻打北平城的部下!結果李景隆大敗!李景隆退居德州,建文二年,他糾集六十萬人又發起了白溝河戰役。先鋒平安直接開攻,朱棣率北軍撤退。南軍郭英又在北軍行動路線上埋下大量地雷。朱棣被一打二炸找不著北。第二天,平安、瞿能衝擊北軍後翼,北軍大亂。朱棣決定擊破李景隆中軍。朱棣決定全力攻擊李景隆中軍。但大將邱福攻無動靜。朱棣又下令攻敵側翼。這次李景隆學乖了,他也在朱棣轉身時抄了他的側翼。雙方陷入苦戰。朱棣換了三匹馬,血染盔甲,退到河堤,平安、瞿能趕到,李景隆全線進攻。朱棣使詐,盜版張飛在長坂坡前的做法,騎馬站在河堤最高處,作出舞鞭喚人狀。李景隆以為北軍有埋伏,下令南軍後退,朱棣逃生。南軍瞿能又發動進攻,朱棣的防禦體系被打亂。誰知此時,南軍的帥旗被風颳斷!南軍驚慌失措,朱棣趁勢扶南軍後側背,南軍潰敗。朱棣趁勢放火,瞿能父子殉國。李景隆損失十餘萬,幸虧徐達兒子徐輝祖來掩護。朱棣在濟南城遇到了真正的對手,盛庸、鐵鉉。朱棣決堤放水想攻下濟南,但鐵鉉不是白給的,他預備千人詐降,讓朱棣單騎入城受降。結果差點兒要了朱棣的命,朱棣連攻三個月,未果。朱棣準備令他的大炮轟炸濟南,可鐵鉉證人在城牆上掛起“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朱棣不好下手。朱棣下令撤退,鐵鉉、盛庸一路痛打,收復德州。朱棣在建文二年攻下滄州、德州、濟寧、臨清。南軍統帥盛庸決定誘敵深入,在東昌預設戰場與朱棣決戰。朱棣率騎兵衝左翼,無果。朱棣又攻盛庸中軍,誰知盛庸已張網以待!朱棣已成盛庸囊中之物!幸虧朱能率軍救出朱棣,但大將張玉被殺,北軍潰敗。幸虧朱允炆的“勿使我背上殺叔罪名"的護身符救了朱棣的命。建文三年,盛庸率二十萬大軍在夾河大戰朱棣。朱棣經武裝偵察後再攻左翼,猛將譚淵衝在最前列,結果被盛庸後軍大將莊得一刀砍死。盛庸的防守反擊戰術,因譚淵魯莽行動而調動中軍圍剿,露出破綻。朱棣把握戰機,趁勢猛攻。結果莊得戰死。盛庸穩住陣腳,朱棣撤退。盛庸南軍西南方向佈陣,朱棣東北方向佈陣。朱棣從兩翼衝擊,盛庸從容應對。誰知東北風起,對南軍不利,盛庸大敗。

隨後,是靈璧之戰,平安、何福率領的南軍主力因缺糧大敗。朱高煦始終參與朱棣的造反生意,多次在危急關頭衝鋒陷陣去救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

朱棣終於攻到了浦子口,老朋友盛庸率領南軍殊死反擊,打敗北軍,擋住朱棣去路。朱棣北軍已是強弩之末,無心再戰。這時朱高煦率援軍趕到,朱棣忽悠起次子:努力,世子身體不好!高煦見享受勝利成果有望,使出吃奶力氣,大破盛庸的南軍,造反派來到堅城南京城下,金川門守將谷王朱穗、李景隆叛變,最終朱棣登了基。

朱棣上位,朱高熾、朱高煦為太子位明爭暗鬥,大臣也參與其中。總體文臣(以黑衣丞相姚廣孝、三楊、謝縉為代表)力挺高熾,武將力挺戰友朱高煦。最終朱高熾上了太子位。但朱高煦多次反撲,最終朱高熾保住了太子位。一次,楊士奇把握住朱棣召見他的機會,說道:漢王兩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現在陛下要遷都,他卻要留南京。唯陛下熟察其意。永樂十五年三月,賴在京城的漢王朱高煦被朱棣趕到樂安州。朱棣這個陰謀家,早料到高煦不會老實,將他調到離北京很近,離南京較遠之地,一旦造反,正好中央一舉蕩平。

從這時起,朱高煦反意已決,只是在等待機會。

二、荒誕的造反經過。

朱棣五徵蒙古,掛在征途。朱高煦預知老父要走人,派兒子朱瞻圻潛伏京城刺探情報。朱棣內侍馬雲、楊榮、金幼孜都是太子黨,在軍中密謀:密不報喪,每日照送膳食,瞞天過海。朱棣死前召見張輔,傳達傳位太子的旨意。但張玉之子張輔與高煦是戰友,他們對輔有所防備。楊榮回京向太子報喪,最終高熾功德圓滿,登上皇位,此為仁宗。

仁宗在日,高煦陰謀不斷,高熾只是警告,並籠絡,高煦在做造反準備活動。高熾執政不到一年,掛了!高煦全面加強情報工作,他準備趁高熾死後,趁守南京的侄子朱瞻基奔喪途中,一舉殲滅,趁亂上位。

誰知太子繞開大道,聽說父親病重,提早趕回京城。朱瞻基又成功上位!

朱高煦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公開造反了!宣德元年,派親信枚青找張輔,張輔直接把枚青紮成粽子,送給朱瞻基。

朱瞻基派中官侯泰到山東樂安找朱高煦,正告他懸崖勒馬。

朱高煦竟說:歸報爾主,徐議我所欲。(朱老二的訴求是把煽動他的奸臣們抓起來)呵呵!豬八戒倒打一耙!

朱瞻基吸取朱允炆用李景隆的教訓,聽從大臣夏原吉的勸諫,御駕親征。從小跟爺爺征戰的他極有軍事天賦,他料定叔叔必定死守樂安。大軍一到,小皇帝只是用火銃和弓箭射城上守軍,樂安守軍全無鬥志。瞻基又將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說明首惡必辦,協從不問,還給朱高煦明碼標價。朱高煦像個小丑,立馬軟蛋、認慫:臣罪萬萬死,唯陛下命。

朱瞻基派御史于謙大罵了一通,把他押到了西安門牢房裡。

三、鬧劇鬧出了人命。

朱瞻基想起了他的叔叔,便去看望他,兩人沒說幾句話,朱高煦突然偏偏伸出一腳,把朱瞻基勾倒在地。玩笑開大了,我是你侄子,是兩代和你有深仇大恨的侄子,更是當今的天子!朱瞻基發怒了,用一口三百斤銅缸把朱高煦蓋住,那意思就是不讓他再動了。可朱高煦太頑皮了,想曬一曬他的舉重絕技!他竟把缸頂起來,東倒西歪到處走。

最終,朱瞻基派人把大缸按住,找到很多煤炭,壓在缸上,把煤點燃燒紅,處死了朱高煦!結束了這場演了二十多年的鬧劇!


蒼茫大地顧煒斌


1-造反是誅九族的大罪。將士的父母妻兒還在皇帝控制之中。失了天時。

2-造反打仗,打得是金錢和糧草。朱高煦人才,金錢,資源都不足以一隅敵全國。失了地利。

3-平時飛揚跋扈,他身邊的親友,同僚,下屬離心離德。皇帝平時又私信籠絡,所以人心不穩。失了人和。

所以他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