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高煦是怎么造反失败的?

高于静意


前言

《大明风华》是当下流行电视剧,引起了不少观众对明代历史的兴趣。历史上如何记载朱高煦造反失败的,成为大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朱高煦仿照先父“清君侧”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病逝,仁宗嫡长子朱瞻基以29岁的年龄,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宣德,史称明宣宗。

朱瞻基即位后,虽然深知两位皇叔久怀反志,但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反而以礼相待,重加赏赐。

这反而让朱高煦认为朱瞻基年少可欺,私下积极谋划夺取皇位之事。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仿照他的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准备举兵进攻北京。

这又是一场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战争,只是这次与朱棣的靖难之役在过程和结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亲征平乱,稳定民心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朝廷大臣们意见却不统一。

为此,明宣宗朱瞻基召集群臣商议平乱之事。

本来,朱瞻基要派阳武侯薛禄率兵讨伐,大学士杨荣以建文帝时李景隆为戒,劝帝亲征。

大臣夏原吉也表示,兵贵神速,应当一鼓作所平叛逆臣作乱,这可以先声夺人之心。

英国公张辅自告奋勇,自请两万精兵前往平定朱高煦。

明宣宗表示:“爱卿您确实能击败叛贼。但朕新即帝位,保不准有小人怀有二心,亲征之事就这样决定了吧。”

明宣宗朱瞻基虽年纪轻轻,却是少年老成的英明果决之主。

初登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采纳了杨荣、夏原吉的建议,亲征朱高煦,显示出了与太祖、成祖一样的英武气概,

在声势上一下子就压倒了叛军,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

明宣德元年(1426年)秋八月,经过周密布置,祭过天地宗庙之后,朱瞻基亲率大营五军将士出征。

英明神武,迅速平叛

深知朱高煦为人的朱瞻基,知道朱高煦临事多疑,遇事犹豫少断的性格,外表好似诡诈,实际内心已经胆怯,既不敢攻取济南,也不敢征战南京,判断朱高煦不敢出战,会留在乐安城。

事实的确如宣宗所料,朱高煦没有料到年轻的皇帝竟然会亲征,信心大失,失去了举兵之初的勇气。

同时,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就包围了乐安城。

此时的朱高煦,色厉内荏,心虚胆怯,加之看到众叛亲离,军无斗志,只得在乐安束手待毙。

宣宗令平叛大军将乐安四面包围。

宣宗手下诸将纷纷请战攻城,朱瞻基一概不许。明宣宗敕谕朱高煦,要他主动投降,朱高煦不报。

宣宗皇帝下最后通牒,再次敕谕劝降,并派人将缚有“招降归正”敕书射入城内,对城中百姓人民告以福祸逆顺。

内心惶恐的朱高煦在大殿思前想后,下不了决心,最后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宽限一天,让自己侄子多给一点考虑时间。

明宣宗朱瞻基答应。

当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与众人往来密谋造反的文书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销毁罪状,史书记载“城中通夕火光烛天”。

转天,朱高煦决定出城投降,其大将王斌很有血性,劝他说:“宁一战而死!就擒,辱矣!”

朱高煦辩解说乐安是小城,不易驻守,于是从地道偷偷溜出城,穿着一身白衣,见到侄子朱瞻基后,二话没说跪倒于地,顿首自白:“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

圈禁汉王,自寻死命

明宣宗没有听取大臣意见,依据刑法对朱高煦“明正典型”,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师,在西安门内新筑宫室圈禁,虽属软禁,但好吃好喝,饮食衣服之奉,仍旧无改。

班师之后,宣宗仅仅诛杀逆党王斌等人,胁从者皆不问罪。

得胜回京后,朱瞻基马上传诏给另外一个皇叔、赵王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

朱高燧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做卫)。

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一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三年后,宣宗朱瞻基前往西安门囚室探望皇叔朱高煦。

谁知这朱高煦不知是哪根神经搭错了线,不但不领情,还在宣宗离开时故意用脚勾了皇帝一下,把宣宗绊倒了。

宣宗大怒,立刻命力士从殿外抬口大铜缸进来,把朱高煦扣闷在里面。

此铜缸重达300斤。

但是这位汉王自小习武,身体倍好,用脖子还能把缸顶起,晃晃悠悠逼近宣宗朱瞻基。

盛怒之下,明宣宗朱瞻基命人抬来数百斤木炭,堆积于缸上,然后用火点燃。

不久,炭烧铜熔,把朱高煦烧成一顿灰烬。

宣宗皇帝余怒未消,下令把朱高煦诸子全部处死。

至此,汉王、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带来了仁宣之治。


历史小掌柜


《大明风华》中朱高煦,对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十分不满意,所以屡次向太子发难,陷害太子,致使太子多名亲信被杀,但无论朱高煦怎么做始终没有能让朱棣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因此朱高煦怀恨在心,在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起兵造反,但是也没有成功,最终成了一道名菜“瓦罐焖鸡”。

电视剧《大明风华》对于朱高煦的刻画在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的,究其失败的原因有两个:

没文化、真可怕,勇而无谋

按常理来说,作为皇子享有天下最后的学习条件,朱高煦应该是学富五车才对,但他偏偏不是这样。朱元璋在位时,曾经把自己的子孙召到南京来进行统一教学,因为朱元璋明白一个道理“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他想以此来提高子孙的文化修养和治国之道,可是朱高煦去了之后却根本不当回事,天天吊儿郎当,言行举止狂妄轻佻,这令朱元璋非常生气失望。

而哥哥朱高炽却恰恰跟他相反,朱高炽为人宅心仁厚,性格沉稳,而且很喜欢读书,所以朱元璋册封孙子们的时候封朱高炽为燕世子,朱高煦为郡王,这不仅仅是因为朱高煦是长子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因为朱高煦的资质要比弟弟朱高煦强。

在朱棣登基之后,朱高煦天天做梦想着当太子,可朱棣心里明白,大明的江山肯定不能交到一个没文化的人手里,所以选择了朱高炽为太子,不久朱棣又学朱元璋那样立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朱高煦一看,这下完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没戏了,所以他一不做不二休,就着手开始造反了。

他先是找借口不去自己的封地云南,然后几次三番的指使人构陷太子,导致太子的很多亲信被杀,想借此让朱棣废掉朱高炽,然后立自己为太子,计划失败后,又趁着朱棣北方的空档,私自招募士兵,打算趁朱棣不在京城的机会杀朱高炽取而代之,并且擅自使用天子仪仗,朱高炽作为监国,并没有对他做出处罚,只是对他进行了劝阻。朱高煦对哥哥的规劝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等朱棣北伐归来,知道原委后,差一点将朱高煦贬为庶人,幸亏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说尽好话,才让他逃过一劫,最后朱棣强迫让他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乐安。

去了乐安之后,他并不老实,在朱高炽驾崩后,居然意图半路截杀回京继位的太子朱瞻基,结果又一次失败了,因为他没想到朱瞻基是何其聪明,早已经对他多有防备了。

朱瞻基继位后,对朱高煦进行了高规格封赏,以此来迷惑他,他居然信了,以为朱瞻基不堪一击,然后就还想联合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本是朱高煦的亲信,这样的谋略,简直就是儿戏,所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朱高煦却不具备这一点,等朱瞻基兵临城下的时候,这货一兵未发直接扔下全城百姓和亲信,自己偷偷的去投降了。

生性凶悍、轻佻狂妄,不善于笼络人心

朱高煦不喜欢学习,反而喜欢舞枪弄棒,这一点还是颇为朱棣欣赏的。朱允炆继位后,朱棣为了拖延被削藩的时间,派儿子去南京做了人质,到了南京之后,朱高煦天天惹是生非,他舅舅徐祖辉看不下去了就几次三番的劝阻他收敛一下,他不打不听反而偷了舅舅的马跑回了北京,一路上还杀死不少官员百姓,他这么一闹,不仅自己残暴的名声远扬 ,并且这件事也成了朝臣们对燕王削藩的口实。

靖难之役时朱高煦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曾激动的对他说过一句“努力吧!世子多病”,他觉得这是朱棣要立自己为太子的意思,等朱棣登基后,就开始侍功自傲,常常以李世民自比,自信心开始极度的膨胀。

因为他品行不端,而且早已是臭名远扬,所以朝臣们大多对他敬而远之,这导致他身边的追随者很少,所以在起兵时,他只能孤军奋战,没有几个帮手,很快就不战而降了。

朱高煦投降之后,被朱瞻基带回北京关押了起来,有一次朱瞻基好心想去看望下自己的二叔,谁成想这货不但不感激反而伸腿将朱瞻基绊倒了。朱瞻基龙颜大怒,就命人用三百多斤的大缸给他扣住了,朱高煦天生神力,就给顶起来了,朱瞻基又命人在大缸周围点火,活生生给朱高煦整成了一道菜“瓦罐焖鸡”


古曲古风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熙的造反是似乎是按照情节的必然发展,但是他却没有自行自身能力。

一、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言行举止轻浮狂妄,在事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二、性格上的缺陷,从小喜欢军事,崇尚武学,因此养成脾气凶悍,在建文帝时期忤逆他舅舅,杀官员,在涿州还杀了驿丞,以至于他凶悍的名声传播甚广。

朱高熙的凶悍和骄横,使他得罪了朝廷上下所有人,当他想有所行动的时候,就不会像朱棣那样有人出谋划策,来帮助他,凭着他自己的话,是不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的。



趣探绵阳


就凭朱高煦自比李世民就看出这是个二货,你爹是谁?你把你爹当李渊,可惜。你爹不是李渊。你爹是写剧本的。朱高煦败就败在无知,狂妄和自以为是。想学李世民,可惜没有李世民的本事,想学他爹。可惜又没有他爹的时机。

应该说,朱高煦的能力是有的,但他的能力仅限于战术上, 而缺乏战略上的。而就性格而言,用不做死就不会死来形容最贴切不过,性格缺陷一览无遗。为人粗鲁,操切。没有文官集团的依附,妄图仅凭部分靖难功臣就可以二次成功确实有点过于天真了,从张辅(靖难功臣之首)对朱高煦的态度,以及最后造反的跟随者上就看出。朱高煦的人脉并不广泛,造反也是仓促起兵。再就是朱高煦造反弄的天下皆知,就看出不是一个造反的“材料”。

如果说,朱高炽如果死在朱棣前面的话,朱高煦还算有点时机的话,而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相继继位,朱高煦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朱高煦与朱高炽之间的太子之争,朱高煦原本就没有赢的希望。不是觉得自己更有两把刷子就能当皇帝的。更为确切地说,朱高煦缺乏政治智慧,对人和事做出了误判。而朱瞻基又准备周密。朱高煦就藩离北京又近。被朱瞻基一举拿下。朱高煦失败一点都不冤。死也该死。朱高煦没有明白为何他爹朱棣成功,

朱棣成功首先在于,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第二路可走,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但朱高煦没有这样的“条件”

靖难之役能够取得成功,还有就是建文错误连连。碰见是猪队友。建文又罪恶的宗室。不懂笼络人心,到处得罪人。加上不会用人,用了李景隆这个大饭桶,失败就肯定了,而朱瞻基这些错误都没犯。而且敢御驾亲征,足以让朱高煦对这个大侄子刮目相看了。再就是从朱高煦只是武将,没有文略。缺乏品德修养。照理说,生在帝王之家皇子都想当皇帝不算啥。但关键在于要有自知之明。篡位不是谁都干的。

朱高煦失败就在于过度自信。看似孔武有力,实际上根本胆子小,造反更是没有任何筹划。不能因为觉得有点本钱就想造反,成功率是真不高。朱高煦太狂妄和自信了。最后成了焖罐鸡。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这件事称为高煦之乱,又称为高煦之变,为明朝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事件。

事件发生在宣德1426年八月,北京地震。汉王朱高煦谋反。

其派一名官员抵达北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连夜逮捕官员上报朝廷。此后又约山东都指挥靳荣以济南为应。并设立五军都督府,指挥王斌领前军,韦达领左军,千户盛坚领右军,知府朱睻领后军,朱高煦亲率中军。

御史李濬发现此事后上报,宣宗听后派中官候太赠书高煦,问起谋反的事,候太抵达后看见朱高煦傲倨不拜敕。

后宣宗敕兵前去收复,朱高煦兵败。

朱高煦败在不得人心,内心胆怯懦弱,临事狐疑,轻视宣宗年少即位,众人心未归附。他以为宣宗不会亲征。

后被宣宗炮烙而死,其子皆受牵连。



时间中的历史


明成祖朱棣是以靖难之役不太光彩形式上位的,而作为非长子的朱高煦也有着同样的雄心壮志,可惜他命运不济却最终失败了。相比他的父亲朱棣朱高煦败亡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封爵地域不同。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京,距当时的京城南京很远。虽说有“不列土不领民“的桎梏限制,但囿于蒙古残余势力的不断侵扰,时隔不久朱元璋就逐渐放松对地处北方边疆各位王爷的卫队人数限制,像燕王,宁王等王府卫队允许到五万人,而实际就这有的也是超过的,比如宁王卫队后期一度曾经达到七万多人。而且,这些担负守卫边疆任务的王爷军队可以经常训练,参加实际战斗,而朱高煦的封地乐安州在今山东境内,距首都北京很近不说,并不是边疆,且朱棣即位之后吸取教训,北部边疆实际由皇帝自己来守卫,取消了王爷卫队兼职国防军的制度,朱高煦虽然有一定军事才能,但没有兵只靠自己的卫队至多一万多人,根本无法抗拒中央政府上百万的大军。

第二,时过境迁天下太平,明仁宗明宣宗是历史上与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齐名的仁宣之治时期,人民期盼休养生息,厌恶战争,外部威胁最大的蒙古也基本消停,为个人名利发动战争不得人心。

第三,早年由于仁宗朱高炽身有残疾,朱棣自己在立储问题上左右摇摆,朱高煦在争夺储君之位时已经声名狼籍,到宣宗登基后对朱高煦随时随地关注,朱高煦一有不轨举动,中央立马就能掌握,朱高煦没有任何优势,所以他的造反就只有失败一条路。





枕千古


朱高煦这位兄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造反者。阴谋策划了20多年,最终却一事无成,以一种搞笑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就其生平经历,下面我为你慢慢道来。

一、朱高煦为什么非要造反不可?

朱高煦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长子为朱高炽,即明仁宗),在成祖朱棣靖难时期,屡立战功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深得成祖赏识,因此居功自傲,多行不轨,常把自己比作是唐太宗李世民。后来朱棣靖难成功夺取天下。在封立太子的时候也是犹豫不决。高煦虽然有功。但品行不端。最后选择了为人谦和仁厚的长子朱高炽,这令朱高煦极为不满,就此埋下了反叛的种子。

二、耿耿于怀时刻为造反准备着。

朱高煦因妒生恨,屡屡陷害太子,致使其多名亲信手下被杀,但太子仁厚,还在成祖面前为朱高旭的不法行为求情,尤其是在继位以后,明知朱高煦已有反意,还对其大嘉封赏,以安其心。然而朱高煦贼心不死。在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的时候,妄图从侄儿朱瞻基的手里夺取皇位,朱瞻基本在南京要想到北京继位。中途必须途经他二叔朱高煦的封地,朱高煦试图在半路伏兵劫杀这个皇帝侄儿,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朱高旭还没等伏兵准备好呢,却听到了,朱瞻基在北京继位称帝的消息。朱瞻基是如何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到达的北京,至今都是一个千古谜团,既然所有的阴谋都失败了,朱高煦只有有动手了。

三、朱高煦终于动手了。

朱高煦阴谋诡计搞了20多年,终一事无成,还弄得天下尽人皆知。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动手了。宣宗朱瞻基得知后,遣使奉劝朱高煦不要谋反。结果他这位二叔不但不接受劝阻,还态度嚣张的让来使看了他造反用的兵甲器械等装备,以炫耀武力。对于这么明目张胆的造反,宣宗朱瞻基当然不能忍耐了,在他二叔,朱高旭还没等挪地儿呢。率大军御驾亲征已经兵临朱高煦的封地乐安城下了,城内兵丁见是皇帝亲征,都慌了手脚,本来对造反就没有什么信心。这下更不听从朱高煦的命令。宣宗朱瞻基命士兵用弓箭将欶令射入城内。说首恶必办,携从不问,城内更加人心浮动,众人皆虎视眈眈的盯着朱高煦,此时朱高煦也无奈的只好派人出城要求投降。朱高煦被擒以后,宣宗朱瞻基对他还是很好的,一开始并没想杀他,给他囚禁在西安门的牢房。然而有句话说的很对,就是No作No die。有一天宣宗朱瞻基想起了他的这位叔叔。去牢房看望他。没说两句话,朱高旭就伸脚勾倒了朱瞻基,使这位和他父亲一样仁厚的皇帝也发怒了,令人拿一三百斤重的铜缸将其扣住,谁知勇武过人的朱高煦,竟将铜缸顶起,肆意奔走。看此情形,朱瞻基命人找来很多煤炭压在铜缸之上,并将煤炭点着,将朱高煦给蒸死了。


就这样这个矢志不渝立志造反的阴谋家在经过一场雷声大雨点儿小的造反之后。又以这样儿童式的报复方式结束了自己悲催的一生。


轻吟古风


题主您好!朵朵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大明风华》朱高煦是怎么造反失败的?

朱高煦是永乐皇帝朱棣的二皇子,皇帝赐封他为“汉王”。汉王一直追随永乐皇帝南征北战,立过赫赫战功。朱棣在位时 ,太子是汉王的大哥朱高炽。朱高煦一直不满大哥朱高炽当太子,就联合三弟“赵王”朱高燧跟太子较劲!朱棣知道自己的儿子们在争权夺位,特意让太子、汉王和赵王以及皇太孙朱瞻基四人立下血誓,朱家人不能自相残杀!鉴于皇帝的威慑,汉王不敢轻举妄动,不敢造反!

朱高煦随永乐帝出征鞑靼,京城线人密报太子病重,而皇上在外征战身体也日渐羸弱,朱高煦就和赵王商量起兵造反。汉王和赵王来到皇帝军营打探朱棣实情,却被太孙等人糊弄过去了。此时皇帝已驾崩,太孙等二位王叔走后连夜赶回京城,让病重的太子朱高炽继位。

汉王和赵王失去了造反先机,二人被押解回京参加先帝葬礼。

汉王和赵王回京后被太孙严加看管,京城门都逃不出去。汉王通过胡善祥拿到城防图,带着赵王逃出京城。汉王和赵王逃到山东,在山东起兵造反,集结大批军队。洪熙皇帝朱高炽派太监前去和二位弟弟讲和,汉王、赵王不肯言和,还要太子朱瞻基的脑袋。汉王、赵王拟“清君侧”意图清剿皇上的势力,皇上顺从他们的意思。皇上把太子贬到南京,把于谦关押,把杨士奇送到汉王、赵王面前。

在遇到危难的时候,皇上看似把这些功臣良将推给了敌人,实则有意让汉王、赵王失去民心。

汉王和赵王不敢杀有功之臣,继续攻打济南。洪熙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太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继承先帝遗志,以仁治治天下。朱瞻基亲征叛军,一直不出兵,主张言和。朱瞻基派徐斌说服楚王不参与内战,以天下百姓为重,楚王归降。赵王来找楚王出兵,楚王和徐斌劝赵王投降,赵王不肯归降,楚王只得将赵王软禁。赵王被软禁,汉王损失大半兵力。

汉王继续和朱瞻基继续缠斗,汉王旧部半夜给汉王开营门,险些让朱瞻基死于汉王刀下,幸亏樊将军及时出现救出朱瞻基。朱瞻基回营后给汉王来了个釜底抽薪,他对部下所有将士说:这次战争只是朱家内乱,我深感惭愧!你们的儿子、父亲、兄弟手足在汉王部下的将士战前归降都可升迁,所有人都无罪!士兵都不想打仗,都想一家团员能够平安回家。汉王再次和朱瞻基对战,朱瞻基当所有将士的面宣告他们无罪,汉王军队纷纷缴械投降,汉王也被手下将士扣压

汉王造反彻底失败了,他失去人心,而朱瞻基顺应民意,终究会胜!


影视圈的小朵朵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分几步回答:

一、朱高煦为什么要造反。

凭心而论,老爹朱棣造反时,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都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父子三人,有点类似大唐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朱高炽作为燕王世子留守老巢北平,扛住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创造了战争奇迹。(当然这里面还有李景隆妒贤嫉能的原因,不然都能瞿能可能攻进了张掖门;有十一月北方天气的帮忙)。而朱高煦则是一路跟着朱棣冲锋陷阵,经历了所有靖难战役,立下汗马功劳,直到攻下南京。朱棣的对手最初是擅守不擅攻的耿炳文,后来是饭桶李景隆,再后来遇到堪称名将的平安、盛庸、铁铉,南军兵多将广,何况铁铉等人堪称名将,朱棣没少吃苦。郑村坝一战,将二代李景隆吓得尿了裤子,连夜南逃,竟不顾攻打北平城的部下!结果李景隆大败!李景隆退居德州,建文二年,他纠集六十万人又发起了白沟河战役。先锋平安直接开攻,朱棣率北军撤退。南军郭英又在北军行动路线上埋下大量地雷。朱棣被一打二炸找不着北。第二天,平安、瞿能冲击北军后翼,北军大乱。朱棣决定击破李景隆中军。朱棣决定全力攻击李景隆中军。但大将邱福攻无动静。朱棣又下令攻敌侧翼。这次李景隆学乖了,他也在朱棣转身时抄了他的侧翼。双方陷入苦战。朱棣换了三匹马,血染盔甲,退到河堤,平安、瞿能赶到,李景隆全线进攻。朱棣使诈,盗版张飞在长坂坡前的做法,骑马站在河堤最高处,作出舞鞭唤人状。李景隆以为北军有埋伏,下令南军后退,朱棣逃生。南军瞿能又发动进攻,朱棣的防御体系被打乱。谁知此时,南军的帅旗被风刮断!南军惊慌失措,朱棣趁势扶南军后侧背,南军溃败。朱棣趁势放火,瞿能父子殉国。李景隆损失十余万,幸亏徐达儿子徐辉祖来掩护。朱棣在济南城遇到了真正的对手,盛庸、铁铉。朱棣决堤放水想攻下济南,但铁铉不是白给的,他预备千人诈降,让朱棣单骑入城受降。结果差点儿要了朱棣的命,朱棣连攻三个月,未果。朱棣准备令他的大炮轰炸济南,可铁铉证人在城墙上挂起“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朱棣不好下手。朱棣下令撤退,铁铉、盛庸一路痛打,收复德州。朱棣在建文二年攻下沧州、德州、济宁、临清。南军统帅盛庸决定诱敌深入,在东昌预设战场与朱棣决战。朱棣率骑兵冲左翼,无果。朱棣又攻盛庸中军,谁知盛庸已张网以待!朱棣已成盛庸囊中之物!幸亏朱能率军救出朱棣,但大将张玉被杀,北军溃败。幸亏朱允炆的“勿使我背上杀叔罪名"的护身符救了朱棣的命。建文三年,盛庸率二十万大军在夹河大战朱棣。朱棣经武装侦察后再攻左翼,猛将谭渊冲在最前列,结果被盛庸后军大将庄得一刀砍死。盛庸的防守反击战术,因谭渊鲁莽行动而调动中军围剿,露出破绽。朱棣把握战机,趁势猛攻。结果庄得战死。盛庸稳住阵脚,朱棣撤退。盛庸南军西南方向布阵,朱棣东北方向布阵。朱棣从两翼冲击,盛庸从容应对。谁知东北风起,对南军不利,盛庸大败。

随后,是灵璧之战,平安、何福率领的南军主力因缺粮大败。朱高煦始终参与朱棣的造反生意,多次在危急关头冲锋陷阵去救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终于攻到了浦子口,老朋友盛庸率领南军殊死反击,打败北军,挡住朱棣去路。朱棣北军已是强弩之末,无心再战。这时朱高煦率援军赶到,朱棣忽悠起次子:努力,世子身体不好!高煦见享受胜利成果有望,使出吃奶力气,大破盛庸的南军,造反派来到坚城南京城下,金川门守将谷王朱穗、李景隆叛变,最终朱棣登了基。

朱棣上位,朱高炽、朱高煦为太子位明争暗斗,大臣也参与其中。总体文臣(以黑衣丞相姚广孝、三杨、谢缙为代表)力挺高炽,武将力挺战友朱高煦。最终朱高炽上了太子位。但朱高煦多次反扑,最终朱高炽保住了太子位。一次,杨士奇把握住朱棣召见他的机会,说道: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现在陛下要迁都,他却要留南京。唯陛下熟察其意。永乐十五年三月,赖在京城的汉王朱高煦被朱棣赶到乐安州。朱棣这个阴谋家,早料到高煦不会老实,将他调到离北京很近,离南京较远之地,一旦造反,正好中央一举荡平。

从这时起,朱高煦反意已决,只是在等待机会。

二、荒诞的造反经过。

朱棣五征蒙古,挂在征途。朱高煦预知老父要走人,派儿子朱瞻圻潜伏京城刺探情报。朱棣内侍马云、杨荣、金幼孜都是太子党,在军中密谋:密不报丧,每日照送膳食,瞒天过海。朱棣死前召见张辅,传达传位太子的旨意。但张玉之子张辅与高煦是战友,他们对辅有所防备。杨荣回京向太子报丧,最终高炽功德圆满,登上皇位,此为仁宗。

仁宗在日,高煦阴谋不断,高炽只是警告,并笼络,高煦在做造反准备活动。高炽执政不到一年,挂了!高煦全面加强情报工作,他准备趁高炽死后,趁守南京的侄子朱瞻基奔丧途中,一举歼灭,趁乱上位。

谁知太子绕开大道,听说父亲病重,提早赶回京城。朱瞻基又成功上位!

朱高煦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公开造反了!宣德元年,派亲信枚青找张辅,张辅直接把枚青扎成粽子,送给朱瞻基。

朱瞻基派中官侯泰到山东乐安找朱高煦,正告他悬崖勒马。

朱高煦竟说: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朱老二的诉求是把煽动他的奸臣们抓起来)呵呵!猪八戒倒打一耙!

朱瞻基吸取朱允炆用李景隆的教训,听从大臣夏原吉的劝谏,御驾亲征。从小跟爷爷征战的他极有军事天赋,他料定叔叔必定死守乐安。大军一到,小皇帝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城上守军,乐安守军全无斗志。瞻基又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还给朱高煦明码标价。朱高煦像个小丑,立马软蛋、认怂:臣罪万万死,唯陛下命。

朱瞻基派御史于谦大骂了一通,把他押到了西安门牢房里。

三、闹剧闹出了人命。

朱瞻基想起了他的叔叔,便去看望他,两人没说几句话,朱高煦突然偏偏伸出一脚,把朱瞻基勾倒在地。玩笑开大了,我是你侄子,是两代和你有深仇大恨的侄子,更是当今的天子!朱瞻基发怒了,用一口三百斤铜缸把朱高煦盖住,那意思就是不让他再动了。可朱高煦太顽皮了,想晒一晒他的举重绝技!他竟把缸顶起来,东倒西歪到处走。

最终,朱瞻基派人把大缸按住,找到很多煤炭,压在缸上,把煤点燃烧红,处死了朱高煦!结束了这场演了二十多年的闹剧!


苍茫大地顾炜斌


1-造反是诛九族的大罪。将士的父母妻儿还在皇帝控制之中。失了天时。

2-造反打仗,打得是金钱和粮草。朱高煦人才,金钱,资源都不足以一隅敌全国。失了地利。

3-平时飞扬跋扈,他身边的亲友,同僚,下属离心离德。皇帝平时又私信笼络,所以人心不稳。失了人和。

所以他失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