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穷的叮当响,为何七年战争中一挑四仍然不落下风?

龚一鸣


外援、好运气、军事胜利和时代局限,这4条缺一不可,构成了普鲁士“1挑4”而不倒的4根支柱。

首先是有钱养兵打仗。整个“七年战争”(1756至1763年)中,有5年时间(1758至1762年)遵照《盎格鲁-普鲁士公约》,弗里德里希二世(腓特烈大帝)每年都能收到来自英国的67万英镑(铸有圣乔治屠龙形象的金币)巨额补贴,这笔钱足够他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

当时流传的一首军歌《腓特烈大帝颂》中就诙谐地唱道:“法国国王用发油(当时属于奢侈品)称作军饷,而我们每星期都能准时收钱”。

其次是国际局势突然变化,说白了就是腓特烈大帝“走了狗屎运”。1762年1月,普鲁士的人口(兵员和劳动力)、军队、国民经济已濒临枯竭和崩溃——普军刚刚在一场战役中损失了1.9万人,而俄罗斯和奥地利的10余万大军正兵分3路逼近柏林(距离最近只有80公里),腓特烈大帝七拼八凑也只能集结9万疲惫之师(一说只有6万)保卫首都。

面对绝境,腓特烈大帝原本已经认定“我不会幸存下来,我认为一切都失败了”。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出现了——沙俄女皇伊丽莎白突然去世,由她的侄子彼得三世继位。

而彼得三世素来亲近普鲁士,他将腓特烈大帝视作崇拜的偶像,不仅停止了对普鲁士的军事行动,而且很快与普方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返还所有被占普鲁士领土,并派出2万俄军协助。这件事被称作“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第3点,就是腓特烈大帝和麾下将帅的指挥才能,以及普军的训练有素。当时的普军被誉为欧洲最优秀的军队之一,士兵能够使用手中的前装燧发枪,每分钟开火4至5次(同一时间敌军能开一两枪就不错了)。

1757年11月5日的罗斯巴赫战役中,腓特烈大帝以2.2万人、72门火炮、3500名骑兵对战4.2万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军(配有109门大炮),结果他发挥普军超强的机动性赶在敌人完成部署前发起攻击,并以娴熟的步骑炮协同战术打得对手猝不及防,仅仅90分钟后法军就兵败如山倒,损失近1万官兵,而普军伤亡还不到600人。

罗斯巴赫大捷不仅让法国对普作战兴趣大减(到1759年就实质上退出了普鲁士境内的战斗),而且让腓特烈大帝赢得了来自英国的财政支持。

罗斯巴赫战役结束后不久,普军又急行军274公里,以迅猛动作突然出现在进攻西里西亚的奥军侧翼,用3.3万人就击败了对手6.6万人,给奥军造成了伤亡1万人、被俘1.2万人、丢失大炮116门的惨重损失,这就是被拿破仑赞誉为“在运动、机动和决断3方面都堪称杰作”的洛伊滕战役。

最后一点就是当时欧洲的王朝体制、军事体系和生产力水平,也限制了列强速战速决“碾压式消灭”普鲁士的能力。比如整个战争期间,俄军都饱受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困扰,因为当时海运不可靠,而陆上运输又受制于东欧糟糕的路况和普军的半道截杀。

1761年9月,普军骑兵对沙俄一支辎重车队的袭击,就造成2000名俄军士兵和民夫丧生,多达5000辆马车的物资被毁,这次后勤损失使得俄军向柏林挺进的时间放缓了好个月。


网言军事


冷兵器时代,国家的战斗力和国家贫富程度并不相关,经常发生落后的打败先进的现象。因为落后的民族生活条件差所以身体耐力更好,富裕的国家生活好运动少身体耐力可能差,冷兵器时代主要比的就是身体素质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中国多数年代都是被北方蛮族打,就是因为蛮族穷,生产力落后,打败了没什么可失去的,打胜了就能抢到财富,战争动员容易,而中原国家富,打败了被抢,打胜了抢不到东西,打仗是净损失,战争动员困难。欧洲也是一样,从罗马帝国开始就是蛮族战力强,越穷越能打,以战养战,越打越富,促进更多的人愿意打仗,越打越会打。18世纪火器并未成为决定性力量,所以落后国家在战场上并不吃亏,战场缴获可以补充损失。不过普鲁士也不是不落下风,其实情况并不好,只不过是普鲁士能忍受,这是穷的一方的特点,无限的消耗战争,最终都是富裕一方拖不起,而穷的一方并没什么可失去的。就象狗追免子,最终以狗放弃追击宣告结诉,就是兔子胜利了,因为兔子跑是为了命,狗不过是混饭吃,出力程度不同。


海中岩haha


楼上诸多同僚的观点我不尽认同,七年战争怎么叫以一敌多,不落下风?

被英国搅屎棍当枪使,把普鲁士打的满目疮痍,好处一点没得到,这场战争与其说德意志人多么能打,不如说汉斯天生的小家子气,没有战略格局的毛病再次发作。

让我们从战争刚刚开始的欧陆各大国外交开始说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普鲁士是法国的盟友,两国一起暴揍奥地利,普鲁士得到了富饶的西里西亚,法国建立了欧陆强权。

但是在今时今日,普鲁士却因为蝇头小利和英国签定了《威斯敏斯特协定》即攻守同盟,但是英国此时在想着什么,想借着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一起联手搞死法国,此时的法国孤立无援,除了骂普鲁士背信弃义毫无办法。

正好在这时,奥地利不失时机的向法国提出了 “逆转联盟”,法国为了报复普鲁士背信弃义,与奥地利签订《凡尔赛协定》,这个天才的设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纪欧洲所产生的一位最能干、最深入和最坚决的外交家。是他第一次将国家利益凌驾于一切条件之上的外交,带给欧洲。

但是法国此时也不是傻子。明知道奥地利没有普鲁士能打,对自己和英国的海上争霸毫无帮助,却还帮奥地利去作战,条约规定除非普鲁士有明确侵略行为,不然法国不会参战。

但是如果普鲁士不再作死,稳扎稳打,不主动挑事,也不会陷入战争之中,但是此时腓特烈恶毒的嘴炮,讽刺俄国女沙皇是一头又肥又蠢的🐷,惹得女沙皇大为不满,再加上早就想拔除西进障碍普鲁士,也加入了法奥同盟。

虽然各国已经摩拳擦掌,但是还没有动手,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腓特烈,决定先下手为强,对奥地利的盟友萨克森发动攻击,三个月后普鲁士尽取萨克森之地,德意志大小诸侯恐惧不已,奥地利积极斡旋,奥地利以割让奥属荷兰为代价,换取法国出兵。

靠着和女沙皇的条约,女沙皇早就迫不及待,摩拳擦掌准备攻击普鲁士。普鲁士终于在自己的作死下,第一次与全欧洲为敌…(后面还有两次)

无论战争成败,普鲁士士兵和将领有多么优秀,这场战争,从一开始普鲁士就输了…





浮生一馈


首先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你要说其他的国家被打成那副惨样,基本上都已经放弃抵抗,可哺乳室就是一个怪胎,即便是自己的首都柏林危如累卵,但是普鲁士人就是死活不投降!自己的国家被折腾得死去活来。

这里我们就重点得提到俾斯麦对于这场战争的描述,他说自己的国家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得到是什么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反而好处都让和英国人给占走了。

这里俾斯麦提到了两点,首先第一点就是之前所说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普鲁士被打成那副产业了,他要什么经济什么信息都不要了,什么利益他都不要,他就是想要打赢这场战争,这种输了都快红了眼的赌徒,你认为你跟他讲道理,他讲得通吧,讲不通,恰巧菲特烈大帝虽然输的已经红了眼了,但他脑袋清醒,因此打出了不少比较漂。好亮的阵地战,所以普鲁士算得上是保存了自己最后一次颜面。

俾斯麦提到的第二点就是英国人,确实国家陷入战争之中国家的土地无法有产出军队,没有粮食没有军饷,这怎么能打仗呢?

恰巧在这个时候英国人是普鲁士的盟友,虽然英国的军队没有出现在正面战场之上,但是英国人却一直在给普鲁士人输血也就是给钱,要说为什么,(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其实说到底,当时的英国人已经进入到了殖民地帝国建设的最后阶段,此时英国殖民的经济以及趋向于完善,只不过就是手里面资源和土地到底多不多?接下来的一切操作决定这个世界上谁是殖民地第一的帝国,谁拥有的殖民地最多,谁就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因此英国和普鲁士联合在一起一个呢?欧洲折腾一个呢,负责到外面折腾外面的那个人,抢殖民地里面那个人负责打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因此普鲁士也同意了这样一个事情。

如此援助之下,普鲁士人算是勉强维持起了自己战时经济。

当然最后的最后还是老天爷给力呀,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这对于普鲁士人来讲简直就是再合适不过,战争打到最后一个年头,普鲁士都快完蛋了,你能想象这个时候,沙皇俄国竟然临阵倒戈,然后逃出了整个反抗普鲁士的联盟,并且帮普鲁士守卫国家吗?

没错,这还真的是做到了!沙皇俄国的女皇伊丽莎白逝世,而新上任的彼得三世呢是菲特烈大帝的脑残粉,这一来二去沙皇俄国直接挣钱倒戈。


漩涡鸣人yy


德国人严谨认真,讲究秩序,这种天生的品质决定了他们拥有最优秀的士兵。同样在日本人身上也证明了这一准则。另外德国人也盛产能打的将军,二战统领美军的著名将军大多都是德国后裔。拥有了强力的士兵和将军,只要国家统一稳定,必然战无不胜。而经济上决定战争胜负的,那是在两边战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反之,那么以弱胜强,以少胜多都不在话下。


七四你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德意志血统的好战。欧洲大陆战斗力排名第一的血统来源于条顿骑士团,德国的前身普鲁士正是如此,与马耳他骑士团并列。


格瓦拉格瓦斯


啥叫不落下风,要不是运气好就彻底完了。运气恰恰是靠不住的。


DingdingCat


因为普鲁士的士兵,英勇善战。加上思想高度统一,都知道是为国而战。加上官兵军事理论先进。普鲁士的补给充足。利用铁路输送士兵。


磐石950


一次次的历史已经证明:经济水平和军事实力有关系,但是关系不大。


一夫3503


当时普鲁士表面是一挑四,实际上,还有盟国暗中帮助普鲁士的,比如英国,丹麦,荷兰,瑞士,奥斯曼帝国等,他们分别从不同方面提供帮助,肯定不是无偿提供,所以战争充分的反映了各国利益的问题。普鲁士当时并不穷,是德国的前身,优秀的日耳曼民族,拥有全欧洲最精锐的陆军,这就让周边邻国感到不安,萨克森,奥地利,一直暗中联系盟国准备对付普鲁士。都说先发制人,于是1756年,普鲁士干脆先下手为强,没多久就把奥地利的小弟,萨克森给打趴下,顺带着还把奥地利派过来的援军给灭了。如果是单挑,奥地利还真不是普鲁士的对手。但打不过,奥地利可以叫人帮忙啊!这不,奥地利回家后,就把法国,俄国和其他所有的基督教国家都叫了过来,一二十个国家组成一支帝国联军,联合向普鲁士发动了进攻。战火之中的欧洲,以普鲁士为战场,欧洲个个国家卷入战争,所有的国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就有了朝秦暮楚,合纵连横的意思,最终英国在 海上取得胜利,获得制海权,俄国在最后决定,支持普鲁士,这就让瑞典着急了,因为它在普鲁士和俄国之间,腹背受敌,本来是包围普鲁士的,现在有3个战场,所有人都觉得不划算,最终和解,英国获得制海权,俄国获得经济支持,其他国家有效的打击了普鲁士的发展势头,最终大家目的都达到了,七年战争宣告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