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中国当时的各方势力是怎样的?

烏龍455


诚邀,如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清末的最后那几年里,中国虽然名义上还是大清的地盘,然而实际上各地已经军阀割据,拥兵自重不听清廷号令,溥仪退位后,中央权力归于北洋政府,然而北洋政府本就是比较大的军阀,所以这个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迸发后,革命烈火越烧越猛,满清政府已呈摇摇欲坠之势。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办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公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清朝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当时是袁世凯夺取了大总统职位,中国名义上还属于北洋政府管辖,但是实际上像蔡锷这些地方实力派只是名义归顺袁世凯,实际上仍然是半独立的政权。

袁世凯逝世之后,中国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本来的北洋军支离破碎,像段祺瑞,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这些人都是北洋军阀,袁世凯身后各立山头,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直系,皖系,奉系相继掌管政权。直到后边的革命军北伐,再到东北易帜,日本人进攻我国,艰苦抗战八年后又是几年的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实质上再一次得到了统一。

以上就是小编的问题,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废话少说,直接上干货。

溥仪是1912年退位的,根据1912年陆军部档,全国约有军队96万人。

1.最大的势力当属袁世凯。

北洋六镇,他有五镇。也就是从第二师到第六师,都是他的嫡系部队。每师约1.25万人,共6.25万人。

东北新军,有两个师(20师、23师)支持袁世凯,约2万人。

东北巡防营,张作霖、吴俊升等人,支持袁世凯,约2万人。

袁世凯编练补备军(冯玉祥在此军中),共28营,约2万人。

综上,袁世凯共有近13万人。武器装备齐全,训练有素。

2.第二大势力,当属孙中山、黄兴。

孙中山在南京设总统府,陆军由黄兴统领。

上海陈其美军(张宗昌在这里)。

广东姚雨平军。

广西王芝祥军(林虎、赵恒惕)。

安徽柏文蔚军。

浙江朱瑞军。

江苏徐宝山军。

《黄兴大传》中说,南京附近有兵近20万。但是缺枪少炮,人多也不是好事,不但没钱发饷,伙食费都快出不起了。

黄兴裁撤了6万多人,还有12万人。

除南京附近外,还有以下省份,听从孙中山调遣。

湖南谭延闿。

福建许崇智。

广东陈炯明。

江西李烈钧。

3.第三大势力,属于清廷。

北洋第一镇,原来的京旗常备军,有1.25万人。

禁卫军,有1.4万人。

张勋辫子军,1万余人。

东北冯德麟、汤玉麟等人,1万余人。

合计兵力约5万人。

然而清廷当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些势力只能躲在袁世凯背后,而不敢出头。

4.第四大势力,湖北军政府。

武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湖北新军扩编为8个旅。近8万人。

然而湖北情形复杂。黎元洪是骑墙派。蒋翊武、孙武、张振武,各有自己的势力。一旦不和清廷打仗,他们必然互不服气,甚至争斗。

到1913年,黎元洪先杀死张振武,又赶走蒋翊武。然后段祺瑞强拉黎元洪进京,将其软禁。湖北军队瓦解。

5.其他各省属于中立势力。

四川,有五个师。互不服气。

广西陆荣廷。

云南蔡锷(包括贵州唐继尧)。

陕西张凤翙。

新疆杨增新。

山西阎锡山。


彭城墨者


有这么几张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各方势力的变化,非常全面:

辛亥革命后的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12日,清廷在时局逼迫下,正式宣布溥仪退位,大清朝彻底灭亡。

时年,溥仪六岁。

此前,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许诺对皇室将保有优待条件,每年将支付清皇室400万两银元,以供开支,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但不可踏出宫门一步,史称“逊清小朝廷”。

再到1916年袁世凯“称帝”,宣布“复辟帝制”,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皇宫,北洋军阀逐步形成。

第二年,即1917年,所谓的“复辟”结束,全面迎来了军阀混战:

洪宪帝制失败后,原先的奉天军务督理兼巡按使张作霖,被黎元洪大总统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坐稳奉系实权。

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张作霖一举夺取第二十八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

1918年,张作霖成功夺取秦皇岛的日本军械扩充奉军,此军械库本为直系购买。

夺取行动成功后,张作霖入关支持皖系“武力统一”,被任为东三省巡阅使。

1918年9月,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利用日本势力,迅速控制奉、吉、黑三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奉系首领。

(大家可以注意上图中,东三省有一小块皖系的势力范围,但很快这块地区,即被张作霖占领。)

到此,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前夕,张作霖已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北王”。(如下图所示)

后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直系军阀做大。

到1924年9月3日,浙江军阀发生战争,浙江军阀卢永祥向张作霖发布密电,要求协助作战。

张作霖于9月4日发出响应通电,责备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并向山海关、热河一带增兵。

此时奉军编为6个军,张作霖自任总司令,于15日致电曹锟发出挑战。

17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此次战役奉系大获全胜,直系失败,从此直系大势已去,奉系趁机控制北洋政府,成为主导军阀局势的新主人。

两年后,即1926年蒋介石为总司令,领导国民政府及国民政府军,开展统一全国的北伐行动,史称“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于广东起兵,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重地,基本完成南方统一。

期间,伪国民政府“总统”汪精卫彻底与蒋介石决裂,北伐陷入停顿局面,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因此史称“宁汉合流”,使北伐行动继续。

在西北冯玉祥和山西阎锡山的加入下,北伐军力壮大,于1928年攻克北京,此役导致北洋奉系张作霖,被迫撤往东北,并于乘坐火车途径皇姑屯时被日军刺杀。

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

东北奉系军阀垮台。

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完全侵占东北。

1932年3月1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受日本人威逼利诱,在东三省“成立”伪满洲国,国民政府及中共与国际社会均对此拒不承认,名为“伪满”,实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的傀儡政权。

1933年3月,即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长城抗战爆发。

中国国民政府指挥下的国民革命军三军主力: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与其他各部队,在长城义院口等要地,抗击侵华日军南下进犯。

5月,因装备差距较大,在我军顽强抵抗,浴血奋战的情况下,长城防线仍失守,平津告急。(平津,即北平与天津,两地告急,意义不言而喻。)

之后国民政府成立“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被迫由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出面,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

至此,日军退回长城以北,继续发展伪满洲国。

中华民国以长城为界,与伪满洲国分庭抗礼。

然,伪满洲国于长城各地沿道,树立起“王道乐土大满洲国”界碑,挑衅国家主权。

1937年,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年后,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于此,抗日战争宣布全面胜利。


——————————


钱品聚


溥仪退位之后的中国,可以说是群雄并起,但是真正能够决定中华民国的走向的,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另一个则是北洋军的首领袁世凯。当然了,也正是这两位主导了溥仪的退位。

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基本上占据了清廷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京成为了北洋军阀的大本营所在。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基本能够控制东部沿海地区,这两方势力此消彼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基本上都是北方压制南方。

孙中山答应袁世凯如果他能够使溥仪退位,同时拥戴共和,那么临时大总统的位子就交予袁世凯。前提是袁世凯需要在南京任职,同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孙中山的目的在于架空袁世凯,但这些手段都被袁世凯一一化解。最终,由于袁世凯和孙中山两方的政见不同,从而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南北战争。北洋军和革命党,一直从袁世凯、孙中山打到张学良,蒋介石。最终,由蒋介石的第二次北伐,张学良东北易帜为终点,中华民国再次统一。

以上,是溥仪退位后大的局势。在地区之间,就更乱了。

首先要说,蒙古地区在溥仪退位之后,由蒙古贵族和喇嘛集团策划,进行了脱离中华民国统治的一系列运作,在沙俄的插手之下,很长一段时间蒙古地区并没有在中华民国的控制之下。之后是北洋政府和徐树铮,利用了蒙古贵族和喇嘛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外蒙古归治,在之后一段时间内,蒙古还算安定。

再说西藏,西藏紧挨着印度,那是英国人的后院。因此在清王朝轰然倒塌的那一刻,英国人在不断策划着西藏脱离中华民国的运动,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即发生在1913年。不过由于中央政府对于西藏的重视,同时也是屯重兵与四川,因此西藏虽然英国人一直窥探着,但并没有被分裂出去。

至于其他地区,基本上也都属于中华民国的管辖范围,但是由于当时中央政府没有强大的向心力,因此地方势力虽然隶属中央,但基本上都是各过各的。我们会发现出现了很多的称谓,类似于西南王、西北王、云南王等等。

鲁迅先生有言: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月晓YB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宣布脱离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后颁发逊位诏书,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结束。正式建立了共和政体。自溥仪被迫退位后,局势很是错综复杂,不光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军,还有掌握北洋军的袁世凯,再加上西方列强,整个中国在当时乱成了一锅粥。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是他逼溥仪退位,自己当起了中国第一任总统,但当总统受的约束实在是太大,没过多久他就想要复辟当皇帝,随即受到了全国各地的讨伐,举国上下对其谩骂。 袁世凯在举国的讨伐声中病逝,袁世凯去世之后,中国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原本的北洋军四分五裂,像段祺瑞,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这些人都是北洋军阀,袁世凯死后各立山头,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直系,皖系,奉系相继掌管政权。


一、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是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直系军阀领袖大多身世直隶省,在许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识,故称为“直系”,袁世凯身后,北洋军阀割裂出以直隶人冯国璋为领袖的一派。1917年7月,在粉碎张勋复辟後,直系冯国璋以副总统身份署理大总统职务,顶替黎元洪,皖系军阀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兼陆军部。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逝,直系曹锟、吴佩孚兴起,并于1920年7月联合奉系军阀发起直皖战役,打败皖系实力,与奉系一起操控北京政府。军事实力已完全操控华北、华东及中原地区。


二、奉系军阀

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首要派系之一。因领袖张作霖是奉天人,故称奉系。奉天即现的辽宁省,省会沈阳亦称奉天。 1907年,没落的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称“东三省”,徐世昌为总督,调北洋新军一部分分驻各省。驻奉天省新军为第二混成协,奉天省原有旧军八路四十营。

原先的奉天军务督理兼巡按使张作霖,被黎元洪大总统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坐稳奉系实权。1917年,因冯德麟参与张勋复辟,张作霖一举夺取第二十八师兵权,统一奉省军政。1918年,张作霖成功夺取秦皇岛的日本军械扩充奉军,此军械库本为直系购买。夺取行动成功后,张作霖入关支持皖系“武力统一”,被任为东三省巡阅使。1918年9月,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利用日本势力,迅速控制奉、吉、黑三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奉系首领。

三、皖系军阀

皖系军阀,北洋军阀派系之一。以其领袖段祺瑞为安徽人而得名。首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 袁世凯身后,皖系以北洋正统自居,操纵政局,声势显赫。但好景不长,1920年7月直皖战役,皖系落花流水,一蹶不振,虽然后来段祺瑞又曾出山担任“执政”,不过是有职无权。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早昌盛,亦最早衰落。作为皖系的核心人物,徐树铮的所作所为与皖系的兴衰有着直接的极大的相关。



后来段祺瑞排挤走黎元洪后,皖系主导北洋军阀,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此同时在东北的奉系军阀开始崛起。 北洋军阀分裂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与此同时,原先依附于北洋军阀的各地军阀也纷纷裂土称雄,分别把持着或大或小的地方。这些不同派系的军阀之间或者为了争夺对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权,或者为了保持与扩大自己占据的地盘,进行着连年不断的纷争,并不时引发战争。



奉系后称东北军,统治我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恪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动旗号。此举标志着北伐的完毕、国民政府完结”形式一致“、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完毕。


昊涛说史


【一句话答案】北方强,南方乱,蒙古危,西藏诡,列强窥。

回答这个问题,时间应当限制在1912民国元年,最晚不能超过1913年4月的二次革命。

(1) 北方强。袁世凯手握北洋兵权当然很重要,但是黄兴也有一大批民军在手,而且陈其美等人天天嚷着要北伐。所以重点是财政。江南以张謇为首的士绅主张南北议和,反对北伐。所以北伐根本不是一个选项。袁世凯当上大总统是必然的。

(让袁世凯得以在北京就职大总统的北京兵变)

(2) 南方乱。主要是各省掌权者是革命党与立宪派、旧官僚混杂,革命党里,同盟会与光复会的矛盾也很大,像陈其美指使蒋介石刺杀陶成章就是典型例子。宋教仁努力想整合南方势力,最终也是被刺告终。

(3) 蒙古危。蒙古活佛与王公声称独立,重要理由就是他们当年与满洲结盟,现在不愿归入中华民国。但蒙古独立背后,是俄国侵吞满蒙的野心。

(外蒙的独立电文)

(4) 西藏诡。重点是达赖与清政府关系恶劣,在英国人唆使下发动叛乱。四川都督尹昌衡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西征军总司令,督师西进,历时一年有余,历尽艰辛,收复大部分地区。

(十三世达赖回藏)

(5) 列强窥。除了俄谋蒙古,英觑西藏,日窥满洲外,列强组成的银行团几乎是强令中国政府向其借款,袁世凯也是利用善后大借款取得列强支持。

总而言之,溥仪退位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危机四伏,前途未卜。反而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实现强人政治后,反而出现了一段平稳期——这段平稳期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远东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日本也就在此时,成为了中国的最大威胁。


欢迎大家关注“杨早讲史”,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杨早讲史


首先需要理清楚的就是,溥仪是被迫退位,这就需要有其他更大的外部势力作为强力胁迫才能够做到!所以在当时的中国,各方势力开始风起云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开始宣布脱离清朝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清政府开始独木难支,逐渐变得难以为继。

就这样勉勉强强撑过了1912年之后,2月12日隆裕太后就带着当时年仅六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行了最后一次的朝见,随后颁发了逊位诏书。

这代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彻底的宣告结束,在之前的1911年10月13日,袁世凯被任命为剿灭武昌起义的总督时,就被劝说推翻清朝。

当时的袁世凯手里握着最强的枪杆子,如果一旦推翻,那么清朝也只能被扫灭,但袁世凯选择了第三条路,也就是劝说清廷退位。

这时候的南方北方出现了两大股势力,北方以袁世凯为主,基本上就是袁世凯一家独大,而南方则变成了一锅粥。

当时的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的观点就截然不同;在集权与分权;在向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学习上也有很大意见区别。

并且南方支持革命党的各方势力也是各怀鬼胎,南方也是一锅粥,力量不能完全的保存统一,最终让袁世凯当了大总统。

之后可能袁世凯也感觉当大总统的约束过大,最后也选择了复辟当皇帝,引发了全国的讨伐,最后袁世凯病逝。

在袁世凯去世之后,原本统一的北洋军阀也四分五裂,最终段祺瑞,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也都开始自立山头,中国开始也正式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直到后面的革命军北伐,东北易帜,日本侵略中国,八年抗战


三书青史


溥仪当上皇帝之后,国内风云变幻: 外有革命党、内有北洋军、帝国主义环视四周、王公贵族离心离德。按照溥仪自己的话就是:“历史上所出现过的不吉之兆,都集中在宣统朝一起来了。”

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小了说,只是一个家族的破产;往大了说,却是各方势力抗衡的必然结果。所有登场的势力之中,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他们会努力去寻找一个平衡点,在此之前则是喋喋不休、永无止境的争斗。


总的来说,在大清亡了的时候,纷繁复杂的国内形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平头百姓、遗老遗少、各路军阀、革命新军、边陲少民、外国势力等等。

大清帝国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封建主义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所谓尾大不掉,正是如此。

从封建主义走向共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溥仪赶下台就可以了;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无数年,没了皇帝,这个国家一时半会儿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了。

偌大的中国,谁也没有见过共和是什么样子;习惯了被压迫的老百姓,依旧过着被压迫的日子。在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昨天和今天有什么区别呢?昨天还跪皇上呢,今天怎么就跪总统了?难不成共和就是皇上变总统?


溥仪退位之后,国内的各方势力,究竟有怎样的反应呢?

突然之间没了皇帝,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整天围着皇帝转的“遗老遗少”了,也就是所谓的保皇派。溥仪的退位,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天塌了一般。过去他们是帝国最有权势的人,如今却变成了过街老鼠,心境的变化,使得他们不甘!

保皇派积极又走在各种势力之间,如同跳梁小丑一般,撺掇他们复辟满清统治。在他们看来,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终究还会回来的。1917年,保皇派的代表人物张勋,趁着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期间,率领5000辫子军挥师北上,以调停为借口跑到紫禁城“勤王”。

张勋复辟只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缩影,即便名义上统治全国的北洋军阀,其内部对于复辟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甚至历任大总统在上任之初,都会去紫禁城朝觐已经退位的宣统皇帝。

张勋复辟之前,也曾游说过北洋军阀的许多高层人物,几乎都得到了默许。否则,一个小小的张勋,又岂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做出如此倒行逆施之举动。

(张勋曾多次邀请各路军阀讨论复辟的可行性,从南到北大家一致认为没问题。结果张勋真的复辟了,大家都撒丫子不干了,有的甚至公开反对张勋。)

复辟失败之后,张勋成了全国通缉犯,北洋政府却并没有对他下令批捕,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张勋的话来说,他们这是投鼠忌器,若是逼急了,就把所有同伙全都给抖落出来,到时候北洋政府的这帮人,大部分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闹了这么大的动静,张勋只是被推到台前的“傻小子”罢了,所有人都想试探一下国人对复辟的容忍度。这个国家到底是姓共和、还是姓帝制?对于北方的大总统都一样,反倒是多了一个皇帝,还能有人替自己挡枪子儿。

当然了,共和也好、帝制也罢,江山总算又回到汉人手中了。南方的革命党人只在乎汉地十八省,边疆地区由于国外势力的干预,却被他们抛之不顾。正当这些地方纷纷闹分裂的时候,大清皇帝一纸公文把他们全都干趴下了。


“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在袁世凯草拟、溥仪颁布的《清帝退位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溥仪尽管已经退位了,还在“关心”领土之完整。按理说,溥仪退位之后,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利,五族想做什么事情,也不是他说了算。为什么《退位诏书》可以命令五族共同维护领土完整呢?

其实溥仪即便是退位之后,在民间还是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很多大人物,都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而感到荣幸。比如说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就曾因为和溥仪“畅聊”二十分钟激动不已,事后,他在日记里如是写道:

“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一席地。”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尚且如此,更枉论那些个边远地区的藏、回、蒙、满等族了。尤其是在蒙藏地区,对于大清皇帝的崇拜,简直是发自肺腑啊!皇帝有诏书命令他们不许独立,即便有个别分裂分子,也会遭到全国人民群起攻之。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并胁迫溥仪出任伪满洲国皇帝。除了溥仪乃是前朝皇帝、仍有复国之意;更重要的,便是溥仪对各民族的号召力。在日本人看来,只要捏稳了溥仪这张牌,蒙回藏等族也会归顺皇军的,可见溥仪的影响力之强。

这个国家唯一对溥仪的退位感到兴奋的势力,恐怕就只有南方的革命党了。为了推翻帝制,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断地发动起义。在革命理念的不断影响之下,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形成南方割据势力,最终促使清王朝的灭亡。

可惜啊,他们终究也是一群各怀鬼胎之人,很快就被北洋军阀利用,从而被轻易地窃取了革命果实。俗话说,有多大碗盛多少饭,仅凭仅凭一腔热血,很难把溥仪给赶下台,权利是和实力成正比的。 不过,只要溥仪下台就行了,下一步该怎么办,他们真的没想好。


记者李满


首先,这个问题时间阶段没有明确。我将其只视为1912年、1913年两年的时期,且只限定于“政治、军事势力”。

其次,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后,应该是三个势力系统,三大下又有许多小派系,总而言之一个字:乱!

(1)北洋军阀及其附属派系:代表北方传统势力

这一派系下有袁世凯自身的北洋军阀、梁士诒的交通系、君主立宪派等多个不同派别组成,其中还有各地仍然拥护清政府的各省军政人员。

1911年10月13日,袁世凯被任命为剿灭“武昌起义”的湖广总督时,张一鏖、倪嗣冲就劝说他推翻清廷。袁世凯走了第三条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劝说清廷退位,自己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交通系则一般在财政上借助外国的力量使自己势力扩大,在政治上和君主立宪派类似。

(2)南方革命党及其相关派系:代表南方势力

南方的思想更乱,例如“临时约法”“政体”等向谁学习?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的观点就截然不同;在集权与分权;在向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学习上也有很大区别。

同时,革命党实际控制的军队并不多,各地支持革命派的人中,许多更倾向于如何保住自身的权力。“封建社会思想势力”仍然庞大,由此造成,革命党中的女党员们对此非常气愤,女党员围攻殴打宋教仁事件。所以,才有了“民国胭脂虎”(胭脂指代女子)的称呼。

革命党本身就很乱了,再加上南方支持革命党的各大佬又各怀心腹事,南方其实乱成一锅粥。反倒北方,那时候正是袁世凯一家独大。

(3)中立派系:大部分人和地区其实属于此派

中立派系就是那些边疆地区省份,因为它们对清政府还有一定感情,所以,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待清帝逊位、如何团结满蒙回维等少数民族利益上,较为倾向北方的意见,但又严守“中立”,提意见可以,吵架有限参与,打架你们打我不参加。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藏和新疆。例如新疆的杨增新思想就是——抓权、稳固势力,你们中原爱咋闹咋闹。其对联上联曰:共和实草昧初开,羞称五霸七雄,纷争莫问中原事。


坐古谈今


具体的势力分布情况,早有条友为您百度得一清二楚了,我就不介绍了!

我只能打个比方,跟晚唐后的五代十国一样!事实上,跟东汉后、跟东晋后……又有什么区别?

一个集权政权的崩塌,势必导致割据势力的此起彼伏。正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史规律!

就像一个玻璃瓶子摔碎了,到处会是玻璃碴子,片片碴子都有伤人的条件。直到废物回收,重新熔炉!

历史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希望这样的回答对你思考历史和生活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