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死后孙权还有大好青春,为什么不趁机西取蜀汉北伐魏国,统一中国?

用户4224925177


12月的时候去南京钟山玩耍,从明孝陵往南看到一个叫东吴大帝的纪念馆,我媳妇当时就愣了,问我这也太夸张了吧!哪有叫大帝的皇帝!

其实我是能够理解他的,孙权的这个“大”的谥号,犹如神来之笔,可以与秦始皇的“始”,刘邦的“高”等字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孙权的谥号,也是历史上唯一谥号为“大”的皇帝。

孙权何德何能,竟然让曹操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谥号中的“大”,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大小的大,就像谥号中的“高”,也不是高低的高,按照苏洵后来的解释,人们给孙权上这个谥号,是因为孙权能够遵循上天的准则,效仿尧的做法,是极高的评价。

我们知道,谥号通常都是皇帝去世后,群臣上谥的,从汉朝到三国,还算客观公正,可见大家对孙权的功绩还是比较满意的。

除了群臣谥号的评价外,我们看到《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是一个比较喜欢点评当世人物的一个人,不管是吕布、袁绍、袁术、公孙瓒,他都认为是垃圾,在他的世界观里面,只承认两个人比较厉害,一个是刘备,一个孙权。

孙策死的时候,虽然给孙权留下了江东故地,但是整体来说还是一个烂摊子,当时庐江太守李术对于年纪轻轻的孙权并不服气,于是串通庐陵太守通敌,企图夺取孙权手中的权力,不仅如此,豫章、会稽等地也有人趁机谋反叛乱。

这对年纪轻轻的孙权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但是孙权面对这严峻的形式也并没有手足无措,他任用自己手下信得过的将领,率领军队,先是消灭了李术叛乱的队伍,收编战俘三万余人,紧接着又扫平各处的叛乱,孙权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与谋略迅速稳定了局面,紧接着孙权受东汉朝廷的册封,驻守吴郡一带,掌管江东事务,最终收复了江东地区。

在孙权的一生当中,遭遇关键性的战役有两次,一次是与刘备联合抗拒曹操的赤壁之战,另一次是与刘备的夷陵之战,尤其是赤壁之战,更是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当时,曹操带兵南下,刘备都不敌曹操大军,落荒而逃,孙权接到曹操书信,看见曹操要取东吴的狂妄之言也很是气愤。但曹操势大,两军交战,孙权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东吴内部就分裂出了主战、主和两派。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张昭不仅是东吴的老臣了,而且还是孙权的老师,这也使得孙权左右为难,但在周瑜的劝说之下,孙权还是决定与曹操一决雌雄。

在赤壁之战中,主将周瑜打黄盖这一计采取火攻使得曹军大败,损失惨重,不得不带兵回撤北方。赤壁一战的胜利,使得孙权名声和实力大涨,为后来的登基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曹操曾再次率领大军南下,依然被孙权挡住。

也正是在这次战役中,曹操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在曹操、刘备死后对北伐心态变化的三个时期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报关羽之仇,举兵伐吴,孙权让陆逊前去应对,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次年刘备病逝。

比较巧合的是,曹操也在公元220年去世,曹操与刘备是东汉末期经过群雄争霸而角逐出来的大咖,如今都已去世,而孙权当时正好四十多岁,大好时光,为何没有趁机统一中国呢?

其实,在曹操和刘备相继去世后,孙权的心态应该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222年到公元229年孙权受封吴王这个阶段

孙权积极与曹魏作战,在这一时期,年仅四十多岁的孙权,还是有着一定的野心的,在与蜀汉达成谅解后,积极与曹魏进行拉锯战,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战中,东吴更是战俘魏军一万余人,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为次年孙权称帝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229年到公元241年从孙权称帝到太子孙登去世这个阶段

在孙权登基之后,心态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孙权应该是好大喜功,有点膨胀的,甚至还与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一块夹击曹魏政权,但是最后没有成功,此后,孙权也发动几次对魏国的进攻,但是都无功而返,可以说这个阶段,孙权也是有一同天下的野心的。

第三个时期,是从公元241年从太子孙登去世,到他自己去世的晚期执政阶段

由于之前,三国格局已经形成,谁也无法彻底打败谁,孙权也淡化了对曹魏的进攻,在这段时间,孙权却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他的长子孙登虽然待人宽和、在政事方面也很有才能,但可惜英年早逝,于是孙权就将自己十分宠爱的第三子孙和立为太子。

然而孙权的第四子鲁王孙霸对于太子之位也是虎视眈眈,朝中大臣也是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太子孙和,一派追随鲁王。

在赤乌十三年的时候,孙权突然废了孙和的太子之位,又将鲁王孙霸赐死,并改立孙亮为太子。都说虎毒不食子,孙权这一波操作可真是拿自己的亲生儿子做筹码,给孙亮铺路啊!帝王心术,深不可测啊!

当然,除了对皇位继承人的选拔之外,孙权也积极加强对东南地区的开发。

在立孙亮为太子后的第二年,孙权在祭祀之后得了风疾,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因病驾崩,享年七十一岁。这在三国的历史中也算是一位很长寿的皇帝了。

史论纵横说:

也就是说,在曹操和刘备相继过世之后,孙权也曾一度想要击败曹魏政权,奈何实力有限,随着三国鼎立局势的确立,以及自己登上皇位,对曹魏政权的攻势也就放缓了,到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内统治上,更无力北上。

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年少意气风发,也难逃老来糊涂的悲凉!


史论纵横


曹操死的时候,孙权38岁。刘备死的时候,孙权41岁。孙权一生活了70岁,三四十岁的年纪,对于他来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时三国鼎立,孙权把曹操和刘备都熬死了,正该他大展宏图的时候。可是,为什么孙权却始终按兵不动,又那样碌碌无为地生活了30年,最终寿终正寝呢?

(孙权剧照)

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在江南建立过的政权中,究竟有没有发展壮大,变成全国性政权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一度争霸天下,问鼎中原,但是并没有成功。

东晋政权,数次试图北伐,还是没有成功。

后来刘裕取代东晋,雄心勃勃北伐,依然没有成功。此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没有一个能够实现统一北方的。最终,结束南北朝乱世局面的,是杨坚建立的北方政权。

五代时期,江南也出现过多个国家,南唐强盛一时,但是,也没有成功,最后被北方政权的北宋被灭掉。

南宋政权,也有多次北伐的经历,发动了数次统一战争。可是最终,却被从北方打下来的蒙元实现了统一。

再后来,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一度气势如虹,但是最终依然落得一个失败的结局。

实际上,从南方政权出发,建成全国性政权的,朱元璋似乎算唯一的一个。

但是朱元璋只能算是农民起义军,当时元朝衰败,各路诸侯崛起,朱元璋最终打败众多诸侯,实现建国。他其实并不完全算南方政权,他是融合了包括韩林儿在内的北方农民起义军的一个复合政权。当时的北方,除了衰败的元朝外,也没有其它更厉害的政权。包括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军事实力,都主要在南方。因此,朱元璋也只能在南方打仗。如果北方有更厉害的力量,朱元璋也就在北方打仗了。总之,朱元璋不能算是从南方出发实现全国统一的的例证。

(曹操剧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中国古代两千年,在江南建立的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几乎是没有的。孙权作为一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就算曹操和刘备都死了,他要想由此发展成全国政权,也是很困难的。

那么,为什么江南的政权很难发展成全国政权呢?主要还是地域的原因。江南地势比较平坦,没有蜀地那样的山川之险。身后又是大海,没有中原那样的腾挪空间。江南唯一可以依凭的,就是有长江天险,有充足的粮草。但是,没人理它也就罢了,它可以勉强立足。若是北方政权真正和江南政权较劲,江南政权显然是无法立足的。

如果说东吴政权有可能发展壮大的话,就是在孙策时期。因为那时候北方有多股势力,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等,大家打成一团,力量分散。南方的刘表、刘璋、张鲁等政权,力量也不强大,比较分散。

如果在这时候放手一搏,或许是有机会的。

(刘备剧照)

不过,对于孙策的东吴来说,也不能说这时候就有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孙策其实遇到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就是东吴内部不稳。毕竟孙策是外来户,他打下东吴,实际上损伤了东吴内部世家大族的利益,内部的反抗很激烈。如果孙策在这时候猛烈地发动征伐战争,也许他能够获得更多的地盘,但是内部可能就闹起来了。实际上,最终孙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刺杀而死。

孙策在临死前,是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他选择孙权为接班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补救。他对孙权说,打江山你不如我,守江山我不如你。这意思就是要孙权无论如何,先要想办法把江山守住。

孙权自然也明白孙策的意思,所以他上台后,并不急于四处征伐,而是努力搞好内部关系,最终使得东吴内部团结一致,四方太平。

不过,这样一来,孙权也就失去扩大疆域最好的时机。在这个时间段里,曹操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而且还率领大军南下。虽然后来经过赤壁大战,曹操败北。但是曹操也只是军事上的一次失利,赤壁大战并没有改变北方的形势,内部依然是相当稳定的。而一场赤壁大战,让刘备获得了最大的红利,夺益州,取汉中,在西边成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

也就是说,当三国形成的时候,孙权就和历史上的那些江南政权一样,彻底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了。而无论是曹操去世,还是刘备去世,都没有改变这样一种态势。因此,孙权是不可能征伐做大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吴大帝孙权作为一代雄主,在三国领袖中是最长寿的。曹操死于公元220年,刘备死于公元223年,曹丕死于公元226年,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曹睿死于公元239年,而孙权一直到公元252年才去世。

孙权熬死了曹操祖孙三代,也熬死了刘备诸葛亮,却没有能一统天下,的确让人感到有些奇怪。毕竟在人们心目中,孙权是可以与曹操刘备相提并论的英雄人物,曹操也非常欣赏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证明在曹操心目中,孙权的政治军事才能应该强于曹操的儿子曹丕等人。


孙权没有能一统天下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误。

众所周知,三国中曹魏占据三分之二的天下,实力明显强于蜀汉与孙吴,孙权的正确战略应该是坚决联合蜀汉打击曹魏。

在刘备汉中大战斩杀夏侯渊击败曹操,关羽北伐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的大好形势下。孙权却缺乏战略眼光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重大失误。

孙权在一举打垮曹魏的最关键时刻,利令智昏,做出了背叛孙刘联盟,派吕蒙陆逊等偷袭荆州杀害关羽的致命失误,这致命失误等于是帮助了三国中最强的曹魏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孙刘联盟夷陵大战进一步自相残杀,实力受到极大地削弱,曹魏对蜀汉孙吴的实力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如果孙权不破坏偷袭荆州杀害关羽,孙刘联盟北伐曹魏的成功可能性很大。刘备从汉中,关羽从荆州,孙权从江淮三路北伐,给曹魏巨大打击甚至消灭曹魏都有可能。

只要孙刘联盟齐心协力北伐曹魏,打垮甚至消灭曹魏,孙权一统天下的机会就非常大了。

如果争夺天下的只剩下孙刘两家,在刘备诸葛亮死后,号称扶不起的阿斗的蜀汉皇帝刘禅完全不是一代雄主孙权的对手,孙权消灭蜀汉一统天下水到渠成。

孙权破坏孙刘联盟的结果就是为了避免被刘曹两面夹击而自毁形象,不惜向曹操曹丕甚至曹睿俯首称臣,一直到石亭大战陆逊大胜曹魏名将曹休,斩杀魏军一万多人,孙权才摆脱曹魏正式称帝。

正因为孙权夺取荆州杀害关羽急功近利的一念之差,使孙权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

以后的十几年,尽管孙权与陆逊这对明君名将仍然在为一统天下而努力,却事倍功半杯水车薪,自始至终无法给强大的曹魏致命打击,不得不接受三国鼎立的命运。


厚德载物49847


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到252年孙权去世这些年里,东吴集团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孙权没有趁机西取蜀汉北伐魏国这是因为他不思进取,满足于偏安一隅,但其实仔细地分析一下,其实东吴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元221年爆发的夷陵之战严重地削弱了东吴的军事实力。众所周知,夷陵之战是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而对东吴发动的一场战争。虽然东吴在陆逊的带领下,历时一年最终彻底地打败了刘备,但是这场战争对东吴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光是在战争中阵亡的高级将领就有甘宁 潘璋 朱然 马忠等人,据记载这场战争让东吴至少付出了数万青壮,至少有三年国力恢复不上来,可见东吴在战后的军事实力也是受到了严重削弱,短期内根本无力去北伐和西进。

其次,东吴在之前的合肥之战中被曹魏打怕了。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攻汉中。孙权趁曹操主力陷在汉中之机,带领10万大军围攻合肥,引发了著名的逍遥津之战。孙权围城十余日不拔,又闻曹操主力已从汉中回师,便引军撤走。曹操合肥守将张辽纵兵追击,在逍遥津大破吴军,杀得东吴军队全线溃败、望风而退、闻风丧胆 ,就连孙权也险些被活捉。此战杀得东吴人人惊惧,据说战后东吴的小孩听到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啼哭,可见这场战役对东吴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最后,孙权在夷陵之战后也重新看清了东吴的实力和蜀汉不相上下,只有两方联合才能对抗强大的曹魏,于是在诸葛亮的倡导下两国又重新结盟。其实孙权在刘备死后也并不是没有对魏国展开军事行动,公元229年和232年,孙权曾两次集结大军攻打合肥,结果两次都大败而回,至此,东吴集团再也无力进行北伐。


汉时明月


三国时期,从排名看魏蜀吴,也就说三国之中,吴国最弱,二,从武将武值看,曹操有五子良将,刘备有五虎上将,都是百万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超一流的战将,并且二三流的战将也多。而孙权,武值较突出的少,除甘宁,凌统外,其他只能祘二三流。

三,超一流的谋士,曹操有郭嘉等人,刘备有诸葛亮等人,孙权谋士鲁肃也只能祘二三流,数量也少。

四,曹操占据北方,民族彪捍,善于行军打战,善于争斗你弱我强。刘备川人耐力强,守据四川天险,便于修身养性,培养军人战斗力,而孙权部下都是南方人,不喜欢个人争斗。

五,曹操,刘备多是陆战部队,而孙权多是水军,水上作战强,由于水有局限性,离开水作战时,战斗力较差,而曹操,刘备二人占据的地盘多是陆地。

可见,尽管曹操,刘备己死,孙权正当身强力壮,他不敢,也不据备发动兵将,争夺全国政权,统一中国。再加上自身能力有限和内部倾扎,自身都难保,那有条件外攻。


徐老大


曹操和刘备死后,孙权确实是想一统中国的,但是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吴国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统一天下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是很难得。孙权的实力远不如曹操,曹操的雄心壮志加上雄厚的实力尚且不能横扫天下,何况孙权呢。

孙权吞并不了蜀国

夷陵之战之后,刘备集团大伤元气,虽然孙权险胜,但是孙权集团也是伤筋动骨,可以孙权集团虽然比蜀国要厉害一点,但是蜀国也是丝毫不畏惧孙权的,两家是谁也不服谁,同时谁也吃不掉谁。

刘备死后,在诸葛亮的经营一下蜀国也是迅速恢复了元气,此时的蜀国易守难攻,孙权想要拿下蜀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孙权集团北方一直驻扎着魏国的几路兵马,让孙权根本不敢跟蜀国动武,不然就是魏蜀分吴了,东吴被迫只能和蜀国重归于好,共抗曹魏。

孙权实力不如魏国,伐魏无功

孙权在夷陵之战刚刚大获全胜不久,曹丕便率领几路大军伐吴,孙权只得被迫应战。魏国的实力明显要优于吴国,所以吴国能够自保已属不易。而此时蜀国如果趁机对吴国动武,孙权就很危险了。所以说此时的孙权能够自保就不错了,更别提统一天下了。

曹丕死后,孙权本是看不上曹睿的,于是联合蜀国共同伐魏,结果魏国力压吴蜀两国,孙权此时清晰的意识到魏国太强大了,伐魏根本没有任何的胜算。

曹睿在抵御吴蜀两国的进攻之后便开始休养生息,增强实力。所以吴国和魏国的实力越拉越大,孙权不得已只能放弃一统天下的念头!



孙权只能偏安一隅

孙权吞蜀不可行,伐魏又不具备实力,所以吴国最好的选择就是偏安一隅,守好保护已经守住的地盘,想要再开疆拓土已经毫无希望。

所以即便是曹操和刘备都死了,孙权依然不具备实力统一,他只能偏安一隅!


唐朝的长老


应该有很多朋友都和题主一样有此疑问,为何孙权不在曹操,刘备死后北伐中原呢。

原因也很简单,孙权的朝廷他无法完全做主。先不说孙权有没有北伐的志向,单说孙权在他朝堂的影响力有多少。


孙策当初攻略江东,是得到了江东顾、朱、张、陆四大世家士族的支持的。所以孙权接手孙策的班子,满堂皆是世家士族的代言人。如张昭、顾雍、朱桓及后来的陆逊。

这些世家士族,只想维持自己的利益甚至占领更多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效忠对象

曹操欲统一全国,大军南下之时,写了封招降信给东吴朝廷。此信引得东吴群臣蠢蠢欲动,个个心思思准备投降,可惜当权人孙权心知如果投降,地头蛇的群臣利益肯定会得到保障的,换个主公还一样要他们治理东吴。只不过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就要走到尽头了,甚至于有可能性命不保。于是坚决不降,并将跟他一样心思的周瑜招来商量对策。忧于投降后利益分配问题,和周瑜有兵权,被兵权强压的江东群臣同意一致对付曹操。并最终打赢了赤壁之战。


由此可见,江东世家士族把控东吴朝廷是何等的根深蒂固,他们满足于自身所得的利益,不会付出没有回报的结果。比如北伐中原,出兵就要后勤粮草装备,这些保障是谁提供的呢?还不是由东吴各大世家士族牵头提供。这些人精也清楚,凭江东兵,擅水战山地战的素质,想去北方跟骑兵硬碰,犹如鸡蛋撞石头。而且曹魏军强国盛,又有司马懿坐镇,根本不会傻得去打曹魏。

即使是攻伐刘备也是蜀道难行,天险难过。蜀国又民心归附,届时有可能陷入全蜀皆兵的后果。且蜀吴俩弱相争,曹魏得利。断不是孙权希望看到的。

所以,孙权不管有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都不重要,江东世家士族们不支持他,他就是一个随时后院起火,粮草后勤供应有忧随时失败的下场。不如好好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有什么理由去冒险呢?大家说是吧。


刚日读史


曹操死于公元220,公元223刘备也死了。这时孙权可以西征蜀汉或者北伐魏国。但孙权却没有这个做,不是孙权不想做而是不能这样做。

曹操的死对魏国影响并不是非常大,曹丕接过王位后得到中原士族的支持进位为帝。北方也并没有大的运乱。而蜀汉公元223年刘备死了,南中诸郡皆反。这也许是东吴西征蜀汉最好的时机,但此时魏国正要打的。东吴忙着抵御曹魏,那有功夫西征蜀汉。



东吴为啥不西征蜀汉,北伐曹魏原因:

东吴跟蜀汉、曹魏都闹翻了

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公元221年刘备伐吴。孙权马上向曹魏称臣。公元222年九月曹魏伐吴,孙权马上向刘备求和。东吴不怕曹魏来攻,也不怕蜀汉来攻。怕的是曹魏和蜀汉一起来打他。

据三国志注江表传: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於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

公元222年九月曹魏伐吴,十月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刘备当时给陆逊写信:贼人(魏军)已到江陵,朕也要再次东行。将军你看行不?

蜀汉来伐,东吴称臣于曹魏。曹魏来伐,求和于蜀汉。跟蜀汉曹魏都打过后。跟蜀汉:已深引咎,求复旧好。跟曹魏:求自改厉,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蜀汉曹魏来打东吴,击退后却说都是我东吴的错。



蜀汉东吴重新联盟,两家一起打曹魏:

公元223年阿斗继位,诸葛亮派邓芝使吴。邓芝先说了蜀汉东吴联盟的好处: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邓芝最后讲: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孙权沉默了很久,你讲的对呀。这个理由说服了孙权。孙权想跟蜀汉恢复联盟,也知道只有跟蜀汉联盟才能抗日曹魏。

蜀汉跟东吴纸面上瓜分曹魏,并约定: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孙权还问邓芝如果灭魏后,我们两家分治天下多好。邓芝讲天无二日,到那时战争才开始。孙权大笑,你说的真直。

蜀汉东吴重新联盟后,孙权就开始准备北伐了。



公元227年—248年东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规模有大有小。孙权亲自参与的就有五次。东吴的北伐并没有达成目标,多是无功而返。

其原因:1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告知蜀汉希望并尊二帝。蜀汉上下认为断交。诸葛亮讲: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就是说东吴跟蜀汉联盟是为了更好的鼎立,并不会跟蜀汉一起全力北伐。因为孙权实力不够,才依靠长江自保。孙权无法越过长江北上,就像曹魏无法渡过汉水进攻我们一样,并非实力有余,而是不愿意承担沉重的代价。(曹魏要伐蜀时,群臣都反对。理由是道路艰难代价太大。不如保境安民)

2长江既挡住了魏国也挡住了东吴。魏国不能灭吴就是因为没有强大的水师。东吴不能越过长江也是太依赖水师,没有强大的骑兵。就如德国在保持一支强大陆军的同时,再想打造一支不弱于英国的海军就非常难。

3孙权根本不信江东士族,只是利用而已。或者说江东士族也不愿意去北伐。东吴北伐的将领朱然、全琮、诸葛瑾、诸葛瞻、步骘等无一是江东人。陆逊虽然参与了四五次,但大多是配角。而且只要是有陆逊参与的,孙权必然亲统大军。公元241年诸葛瑾、诸葛恪、全琮、朱然率军北伐。当时有官员向孙权建议1联系蜀汉一起北伐2让朱然、诸葛瑾部归陆逊指挥,进攻襄阳。3朱桓率军围寿春4陛下您率军攻淮阳、历青、徐。这样魏国四面受敌,就会分别派援军。只要有一处胜利,魏国军心必乱。这样我们就能趁胜进攻中原。孙权不同意。


小鸿哥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说的没错,曹操、刘备死后,相对来说,孙权还有青春,从表面上来看,三巨头已经死了俩,剩下的那个自然可以趁机攫取天下。

但是,在三国里,用寿命熬死竞争者的是司马懿,而不是孙权。

大家都知道,关羽败走麦城,是整个三国历史的转折点。

但是很少人联想到,导致关羽败走麦城的孙权偷袭荆州事件,也是东吴犯下的最大错误。

吕蒙白衣过江,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此役过后,东吴夺回荆州,从表面看,东吴得到了好处,但从大局来看,东吴败局已定。

三足鼎立之势,其实三足并不是一样的粗。

曹魏是当中最粗的那条鼎足,东吴和蜀汉这两条腿,本来东吴略粗一些,但是刘备夺得西川之后,蜀汉这条腿便要略粗一些了。只是东吴和蜀汉这两条腿加在一起,也只是比曹魏略粗一些而已。

关羽北上,初战大捷,曹魏迅速做出反应,派遣张辽等大将火速支援。

另一方面,马上暗通孙权,以求呼应。

关羽的傲慢已经不止一次破坏了孙刘双方的关系,加上东吴军方势力的一再施压,孙权作出了袭取荆州的决定。

关羽就此陨落。

刘备盛怒之下,倾兵伐吴,孙权马上使人言和,并表示愿意归还所夺荆州地盘。

很多人说此时的孙权依然竭力维持孙刘联盟,其实不正确,孙权如果有意维持联盟,就不会在背后捅关羽一刀,更不会用抢的方式夺回荆州,这就是赤裸裸的宣战。

孙权求和恰恰暴露了此时三国中东吴实力的弱小,正是因为自忖不敌刘备,孙权才急不可待的决定要把刚到手的战利品再吐回去。

大战并未避免,幸运的是刘备不知兵,大败于夷陵,恨死白帝城。

此后孙刘再结联盟。

这时候再看看,孙权到底得到了什么,荆州吗?荆州有一部分仍然在曹魏手中,没有了刘备势力的存在,荆州彻底变成了孙曹两家的前线,东吴压力陡增。

蜀汉呢?丢掉了荆州,又在夷陵大伤元气,国力也大受损伤,从此失去荆州这个交通便利之地,导致诸葛亮伐魏乏术,曹魏从此扼住蜀汉出口。

问孙权怎么不取蜀汉伐魏国?

孙权如果伐蜀汉,曹魏一定会趁东吴大军困于蜀道之时,大军灭吴,孙权必败;

孙权如果袭魏,他怎么敢保证蜀汉不会趁机攻打他,自己偷袭关羽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孙刘联盟也早不如当年那样牢固,表面联盟,背地里彼此猜忌提防。

再加上孙权实力其实没那么强,一个张辽就打的孙权嗷嗷叫。

因此,孙权其实是把自己走进了困境,以至于碌碌无为,还得向曹丕称臣,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

三足鼎立并不是长久之势,关键在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打破它,很可惜,关羽加孙权,在错误的时候以错误的方式将它打破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孙权一统天下?快拉倒吧,就吴国马步军那掉渣的战斗力,能自保就不错了,还想一统天下,做梦去吧。其实吴军在孙策时期战斗力还是不错的。那个时候吴国马步军由孙策亲自统帅,水军则由大都督周瑜统领。孙策是当时有名的猛将。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有“小霸王”之称。东吴马步军在他的统领下战斗力也是很强的。再加上周瑜统领的那支天下无双的江水军,当时的东吴确实令包括曹操在内的各路诸侯十分忌惮。但是在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孙权本人不太懂兵略,所以东吴马步军和水军全部交给大都督周瑜统帅。而东吴的对外策略也由直接与各路诸侯争夺天下变成了以保全江东为根本,然后攻取荆州,再向西夺取益州,之后养精蓄锐,最后进取中原的曲线策略。而保卫江东的根本就是依托长江天险,打造一支无敌的水军。拥有强大的水军不但可以自保而且在以后争夺荆州的时候也可占据优势。毕竟荆州刘表也拥有一支实力不比东吴差多少的强大水军。正是在这个策略的影响下,东吴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水军之中,打造出了名震天下的东吴水军,并依靠水军的强大战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曹操。然而在曹操退回北方后,东吴在争夺荆州的过程中确被马步军实力强劲的刘备抢得先机,一举夺下荆州四郡。而使东马步军战力曝光的正是吴魏争夺合肥的逍遥津之战。东吴长期重视水军而忽略马步军的恶果在这一战中彻底爆发。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居然被张辽的七千魏军打的溃不成军。连孙权自己都差点成了张辽的俘虏。此后吴国马步军长期被魏蜀两军压制。纵观吴国打赢的几次著名战役,竟没有一次是在两军正面交锋中取胜的。赤壁之战,周瑜用黄盖施诈降计趁夜偷袭火烧赤壁取胜的。荆州之战,吕蒙靠装病麻痹关羽后用白衣渡江之计偷袭荆取胜的。夷陵之战,陆逊依托夷陵山脉据险防守,利用酷暑拖垮蜀军后火烧连营取胜的。石亭之战,陆逊用周舫施诈降计设伏兵击败曹休取胜的。吴国马步军所有的胜利都是在偷袭获胜的,正面作战无论是对魏国还是对蜀汉都从无胜绩。这样的军队如何统一天下。历史上统一天下的王朝都拥有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想靠一支由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统领,专靠偷袭取生,正面作战溃不成军的马步军争夺天下,恐怕孙权自己也不敢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