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秉烛读春秋


这个事情跟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之间的较量有关,关键人物叫张信。但事情还要从朱元璋讲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大明的将来,曾经有一个完美的规划。

一方面,一心培养太子朱标。请大儒宋濂做朱标的老师,以期望培养出一代圣君。事实上朱标的确也不负众望,性格仁厚、兄友弟恭,不但能笼络文臣,武将们也非常敬服;

另一方面,把20多个儿子全部都封了藩。希望这些儿子们“封藩建国,以屏王室”。事实上效果也非常好,秦王、晋王、燕王等等,都在各地重镇,统兵屏王,担起了重任。

朱标的死改变了朱元璋所有的计划。

本来一切都向着朱元璋的设计大踏步迈进,怎奈洪武25年,朱标从西安视察归来,一病不起,不久便死去了。这一下子就打破了朱元璋的所有计划。为了老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传承万代,就必须要另择贤君。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最终决定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打算把皇位直接传位给这个孙子。但是像蓝玉这类原来给朱标建立起来的班底,就不一定会听朱允炆的了,于是朱元璋一狠心搞了个“蓝玉案”,把那些骄兵悍将们全部杀掉,以为这样就稳妥了。

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那就是自己的儿子们屏藩各大重镇,他们可能并不会像朱元璋希望他们的那样,对自己的侄子也乖乖听话。

当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年轻的朱允炆则感到了深深的危机,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

但是在柿子挑软的捏,还是直接敲山震虎?参谋班子意见并不统一。但是最终朱允炆拍板,柿子先挑软的捏。

实际上这就是下下策,因为朱允炆本身还没有能够服众准确说还没有自己的铁班底,如果不以雷霆之势去处理问题,必然打草惊蛇,一旦让对手看出他的真实意图,他将极为被动。

于是第一波被削藩的人,便是周王、湘王、代王、齐王等没有兵马的藩王。但由于湘王有点过激,竟然被逼自焚了。

这就一下子“打草惊蛇”了,而且使得朱允炆的举动的正义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带兵的燕王朱棣,由于藩国的地位特殊,是几个藩王里最会打仗的一个。面对迟早要算到自己头上,可谓寝食难安。最终在姚广孝、朱能等手下的建议下,下定决心,筹备谋反。 但是并没有付诸实施,毕竟对于朱棣而言,成本太大了。

为了掩人耳目,自己装疯卖傻不说,还养了很多鸡鸭鹅,掩盖打造兵器和练兵的声音。就是该做的都做了,不撕破脸而已。

但仅仅半年之后,由于邓庸的告发,朱允炆得知朱棣早就在准备谋反了。

在齐泰的建议下,发了一道密旨,命令燕京的三位将领,分别是张信、张昺、谢贵,秘密抓捕燕王朱棣。

(张信)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明史·张信传》

但是其中的张信得到密旨之后,就非常犹豫,因为张信是个孝子,有什么事情都不敢瞒自己的老母亲。遇到这样的大事,心事重重。他老母亲一盘问,立刻骂了张信一顿,“你父亲曾经说过“王气在燕”(朱棣有天子相),你要是疯了,朱允文的旨意瞎来,必然遭到灭族的危险。”

(张)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张信)密以情输成祖。 ——《明史·张信传》

狠了,一个老太太由于信任自己算命的老头,叫儿子违抗圣旨,结果改变了历史。

最终张信听了老母的建议,偷偷跑到燕王府,一脚踢起装疯卖傻的燕王朱棣,将这件事全盘说出。但这样一来,其实也就出卖了张昺和谢贵。

朱棣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再也不疯,再也不傻了。赶紧召集谋士姚广孝等人商议。最终商议决定,让燕王请张昺和谢贵两位到王府以吃西瓜的名义,来给自己王府里曾经不法的士兵求情赔罪。

两个无辜的“吃瓜群众”怎么也没想到瓜没吃成,倒是把脑袋丢了。

建文元年6月,张昺、谢贵来到燕王府中,刚进门,看到燕王府中的侍从端着几个西瓜经过长廊。但仔细一看,这些西瓜瓜皮有皱,瓜梗发黄,明显不是新鲜的西瓜。

张昺突然意识到,燕王请自己吃西瓜的事情有诈。但是为时已晚,回头再看之时,大门已被关上,燕王府戒备森严。此时,张昺对谢贵说:“事败,吾命休矣! ”

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 ——《明史·张昺传》

张昺和谢贵二人被朱棣活捉后,宁死不降,被朱棣处死,张昺死的时候年仅42岁,留下了那句最著名的话。

“宁做断头之鬼,不做易主之臣!”

原本打算吃瓜的,结果却掉了脑袋。因为张信的出卖,张昺和谢贵成了无辜掉脑袋的“吃瓜群众”。



炒米视角


西瓜是个重要道具。朱棣曾用过,后头的宁王朱宸濠也用过。

话说建文帝朱允炆上位后,为中央集权,加紧了削藩。

这一削藩,打草惊着了蛇。四叔朱棣感到了威胁,决定先下手为强。

眼前局势危急,朱允炆探知了朱棣的动静,决定启用埋在四叔身边的棋子。他密信燕京的将领,张信、张昺、谢贵,命他们秘捕朱棣。

吃瓜事件就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

常言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不知是朱允炆失了运,还是命在朱棣这里。总之,这事儿漏了。

原来张信对此事心有犹豫,于是将这个密旨说给了母亲听,史书载他是因为孝顺,不隐瞒母亲,实际上应该是张信心中不坚,想要找人倾诉。

张母听了儿子的倾诉,骂了他一顿,说“你父亲曾言‘王气在燕’”,你别不识时务:

(张)信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妆无妄举,灭家庭“……(信)密以情输成祖。——《明史 张信传》

此载大有粉饰之处,甚么王气?不过是张信背主耳。

总之,朱棣晓得了这事。决定把另两位请来坐坐。

于是,张昺、谢贵被通知来燕王府吃西瓜。

这俩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卖,但毕竟心中有些警惕,于是,进到王府,多有观察。发现几个侍从端着几个西瓜经过面前,仔细一看,这西瓜皮有皱、梗发黄。

这是怎么回事,说是请吃西瓜,却拿几个陈瓜来凑数?王府是什么地方?请客这么敷衍?显然吃瓜一事有蹊跷。回头一看,府门也已关闭。

张昺情知不妙,对谢贵说:”事败,吾命休矣!“

《明史》载:

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仗兵所执,俱不屈死。

这两人与张信不同,他们宁死不降,最后被朱棣处死。这就是所谓见瓜皮知祸至的事件经过。

若干年后,宁王朱宸濠也曾弄过这么一出,他把南昌当地的官员请过来吃西瓜,然后趁机拿下都御史孙燧、副使许逵,当场处死,然后宣布起兵。然而他与其祖朱棣的命运不同,他最终被王阳明所破。


钱多多读文史


问题: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我是听月,我来回答:

背景:

楼主的提问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其背后却蕴藏着历史上的一件惊天大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靖难之役,这件小事就是靖难之役的开端,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背景:

  • 一、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导致藩王势力增大。朱元璋从一介赤贫到皇帝,这条路很不容易,即位后对功臣很不信任。而是重用儿子,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自己的儿孙25人为藩王,由于大部分藩王都是镇守边关,保卫国土,久而久之导致藩王实力过大。

  • 二、建文帝即位。朱元璋本来是封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朱标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经过朱元璋的反复权衡,最后立皇太孙为帝。但是他即位,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基础太弱,没有自己的班底。况且自己的几个叔叔对他不服气,对他的位子也是虎视眈眈,这一点朱允炆内心很清楚。

  • 三、建文帝消藩。朱允炆即位以后,明显的感觉到藩王对自己的皇位威胁大,同时朝中重臣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也积极支持消藩。其中晋王、秦王、燕王实力最大,但是晋王、秦王已死,此时只有四叔燕王朱棣对自己形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 四、燕王朱棣感到巨大威胁。建文帝的消藩策略也有问题,他是先削掉有问题的藩王,最终消灭燕王。于是相继废掉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等四位亲王。朱棣知道最终的目标是自己,于是积极准备造反,其理由就是“靖难”,也就是清除掉君王身边的奸臣。因为朱元璋生前留有《皇明祖训》 ,明确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即以此理由发兵造反。

解析:

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建文帝密令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在北京监视朱棣,并相机而动,可随时抓捕朱棣。

但是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对这件事极其惶恐不安,整日心情郁闷,不知道如何是好。他的母亲看到他状态很不好,知道儿子有心事,便问儿子。张信把皇帝让他监视燕王并相机行事的事情,如实相告。

他母亲大惊,并坚决反对,并说:“不能这么做。你父亲总说王气在燕。你的无妄之举,会招来灭族之灾的。”他听了母亲的这番话,便决定向燕王告密。此时的朱棣还在燕王府装疯卖傻,秘密的准备造反。

因为朱棣对他高度怀疑,不知道此时的他内心已有变,张信三次拜访燕王,朱棣三次推脱不见。后来张信强行闯入燕王府,对着装疯卖傻的朱棣悄悄地告了秘。朱棣立刻意识到已经到了必须造反的地步了。但是造反之前,必须要除掉张昺、谢贵二人。

于是朱棣和姚广孝商量对策,便以邀请二人来燕王府吃饭的机会,设计除掉二人。二人虽有疑惑,但毕竟是亲王邀请,于是便半信半疑的来到燕王府赴宴。宴会开始前,宫女端上了一些西瓜,但是张昺发现这些瓜皮有皱,瓜梗发干,便大呼:“吾命休矣!”

他为什么会大呼上当呢,因为在当时矛盾激化,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燕王府还拿陈瓜上来,分明就是做做样子,应付而已。就在张昺此话刚出得瞬间,燕王府身边的伏兵就将二人擒获。与此同时,朱棣当日正式宣布起兵靖难,靖难之役也就正式开始了!

结论:

朱棣邀请两位大臣吃西瓜,看到瓜皮后,大臣为何说“我命休矣!”?

这实际上是朱棣造反前的一个小细节,也正是因为这个细节,朱棣成功的擒住了朝廷派来监视他的两位主要大臣后,也就能顺利的起兵造反了。


听月谈史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为帝,谁能想到当年讨饭的朱元璋能成为皇帝,连朱元璋在这一刻都不禁觉得一路走来不可思议。朱元璋登基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朱家江山,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到各地就藩,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朱家江山。

可是等到朱元璋最后几年,随着边疆战事稳定,藩王就有点尾大不掉的局面。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没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儿子敢和老朱作对,还都老老实实的各司其职。但是朱元璋死之前,不顾群臣的反对传位给了孙子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这样就让各地藩王不满,原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标为太子,未来的皇帝继承者,没人有话说。



可是现在朱标挂了,朱元璋竟然传位于孙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所以朱元璋这样做,更激起了藩王对中央的仇恨。 朱允文继位后,各地藩王都不怎么服气,朱允文也看到了藩王的威胁很大,尤其是燕王朱棣,镇守北平,统兵数万,又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

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劝说下,朱允文着手消藩。要消藩,藩王肯定都不愿意,谁也不愿意自己失去手中的权利,况且这个消藩的还是自己的侄子,本来侄子继位就让这样人很烦,现在消藩肯定会激起反抗。 一开始朱允文采取的柿子专门逮软的捏,先消了朱棣的同母兄弟朱橚,以剪其羽翼。可是这样也打草惊蛇了,引起了朱棣的防备,后来朱棣还装疯卖傻的蒙骗朱允文为战争做准备,暗地里屯粮,并且制造盔甲箭弩。




而这时候的朱允文不知道朱棣有没有反心,是真疯还是假疯,一时踌躇不定,正好这时候朱棣的手下邓庸入宫办事,建文帝把邓庸扣住严刑逼供,邓庸终于扛不住说出了朱棣是装疯。建文帝知道后,大惊,然后命在燕京的三个亲信直接找机会拿下朱棣。

而建文帝的这三个亲信中的张信叛变了,觉得朱棣有帝王之相,所以就向燕王告密了,另外两个人即张昺和谢贵被出卖了。朱棣知道后,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一名手下故意杀人犯罪,动静非常大。第二天,朱棣向张昺、谢贵二人发出请帖,以吃西瓜为名,邀请二人来府中接受朱棣的赔罪,意思是自己没管好手下。张昺、谢贵不知道被人出卖,欣然赴约。

当他们刚来到燕王府中,发现西瓜的皮竟然是很皱的,而且西瓜的瓜梗都发黄了。张昺还是很聪明的,直接说我命休矣。果不其然,朱棣早就已经在院里布置了重重埋伏,两个人直接就被拿下了,朱棣让他两个人投降跟着自己干,可是他们两个人宁死不降,被朱棣处死,张昺死的时候年仅42岁。临时之前,张昺对朱棣说出了 “宁做断头之鬼,不做易主之臣”这样一句让后人佩服的话。

然后,朱棣决定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帅兵勤王,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开始了,最后大家都知道,朱棣胜出,建文帝兵败不知所踪,朱棣荣登九五之尊,年号永乐,并且朱棣还没忘记那个给他告密的张信,基本上在永乐时期张信一直很受恩宠,朱棣一直称张信为“恩张”,即使后来张信恃宠而骄,朱棣都没有怎么着他。



时燕王称疾久不出,二人知其必有变,乃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 军士,列九门防守,将执王。昺库吏李友直预知其谋,密以告王,王遂得为备。建 文元年七月六日,朝廷遣人逮燕府官校。王伪缚官校置廷中,将付使者。绐昺、贵 入,至端礼门,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

后记:关于这个请吃西瓜的故事,应该是假的,不过确实是朱棣用计把张昺、谢贵给骗来,然后捉拿处死了。但不是用的吃西瓜这个计谋,而是朱棣把犯了罪的手下绑起来,然后让张昺、谢贵来捉拿,等到二人进来后就被朱棣拿下了。


楚风说历史


朱元璋是小时候穷怕了,所以将皇子们分封到大明朝的各个地方,用自家人的权利来保证子孙后代的福分,这倒是与西周的分封制类似,但是也产生了与西周分封制相同的后果。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一手带大的太子,甚至朱元璋为了给太子培养身边的势力,将开国功臣蓝玉等人一并拨给朱标使唤。但是朱标的身体没能扛过朱元璋,早早的便去世了。朱标的去世给朱元璋原本周密的布局痛了一个大窟窿,原本按照朱标的才华,镇压各地藩王和朝堂局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朱元璋属意的皇长孙朱允炆太过年轻,权势和地位都远远比不过几位叔叔。不单单如此,就说是蓝玉一干人等,也随时能够将朱允炆的权势架空。

朱元璋为了替孙子洗清朝堂局势,以莫须有的罪名连蓝玉在内的一万多名大臣一起处斩。但是朱元璋还是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儿子们,在对于各地藩王的态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

朱允炆登基之后,因为各地藩王的权势过大,甚至可以在分封地上私自厉兵秣马,暗中蓄积力量与朝廷对抗,所以摆在朱允炆面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藩。

朱元璋的儿子众多,削藩并不是一件小事情,何况各个地方上驻守的王爷都是朱元璋所封赏的,若是大肆宣传削藩,必定会适得其反。所以朱允炆采用的是下下策,先从小藩王抓起,逐个击破。

其中朱允炆面对的最大对手,便是他的四叔朱棣。原本朱允炆削藩的旨意是暗中进行,但是不料因为其他藩王的反击,还是让其走漏的风声,传到了朱棣的耳中。

当时朱棣还在装疯卖傻,但是实际里已经开始准备相应的工作。而朱允炆这一次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调令张信、张昺、谢贵秘密抓捕朱棣。但是张信精通神算,早已经料定燕王非是池中之物,建文帝终究是敌不过燕王的,所以在三人前去之前,张信主动高密,提前泄露了风声。


朱允炆已经有了光明正大的行动,朱棣自然是不能束手就擒。在谢贵等人到达燕京之时,故意制造混乱,引起两人的不满,然后借机赔罪,将两人请入府中。

朱棣为两人准备的是一箩筐的西瓜,但是西瓜的色泽并不是新鲜,反而是有些干瘪。张昺、谢贵马上明白朱棣的想法,想要逃跑之时,大门已经重重上锁,潜伏在暗地中的杀手皆已经浮现,两人只能感叹“命不久矣”!

朱棣解决完两人之后,开始了光明正大的对峙,以“清君侧”发动一路向南京出发。而朱允炆的削藩早已经引起各路诸侯王爷的不满,因此原本应该是固若金汤的朝廷局势,一路上势如破竹,最后战火燃烧到了南京的紫禁城,建文帝本人至今也没有办法找到下落。


小镇月明


上次,乾隆微服私访吃西瓜,吃完西瓜掉过头想一下瓜农的话觉得有深意,于是回头去寻访想杀了瓜农,好在瓜农早就躲了起来。


这次,请吃西瓜的是燕王朱棣。


可是下人端来了西瓜,还没来得及吃西瓜,两个大将脑袋就搬了家。


可能是朱允炆太年轻了,导致削藩太急,打草惊蛇,朱棣暗中招兵买马,应对之变。



于是,朱允文秘密命令燕京的三位将领张信、张昺、谢贵三人去抓捕朱棣。


(张信)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明史·张信传》


可是张信犹豫不决,没有听从朱允文的命令。反而回家去问他的老母亲,他的母亲表明态度,要他支持朱棣,要忠于朱棣。



于是悲催了,张信去朱棣那里说明了实情,朱棣大惊,于是连夜召见张昺、谢贵。在没有得知张昺、谢贵二人的态度之前,本着不走路风声的前提,他们打算先杀了二人,先下手为强。


估计朱棣也觉得比二人与自己不一条心,没有争取的可能,或者说时间紧,任务重,来不及争取。于是果断把二人给咔嚓了。



召集张昺、谢贵二人来谈事,吃西瓜。当张昺、谢贵二人来到的时候,

注意到西瓜皮已经发皱,西瓜根部的瓜蔓也发黄,不新鲜了。于是就明白,二人此时是凶多吉少了。所以二人看到瓜皮后,说“我命休矣!”


因为在真正的吃西瓜之前,怎会选择这样的西瓜呢?分明是做样子,做道具而已。


果不其然,朱棣杀了张昺、谢贵二人,立即造反,发动了震惊朝廷的”靖难之变”,最后篡了权,把侄儿朱允文逼得下落不明,自己当了皇上。


历史漫谈君


rss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