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如果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沦陷。苏联会把总部迁移到中亚继续对抗德军吗?

平安中国742


斯大林其实早都给你答案了,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1941年11月,苏联政府机关和各外国使领馆已经迁往伏尔加河上游的城市“古比雪夫”,这是一座位于东欧平原东南部的城市,距离莫斯科大约1100公里,但还远不算是中亚地区。本来斯大林也准备乘座专列前往该地疏散,但是在站台上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于是才有了著名红场阅兵。

(朱可夫剧照)

问题中的三个城市,其实也正是《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三个“集团军群”的主要战役目标:列宁格勒是里布元帅“北方集团军群”需要攻克的城市,莫斯科是包克元帅“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击重点,而斯大林格勒则是龙德施泰特元帅“南方集团军群”在攻占基辅后的下一个目标。关于三个战略方向的用兵主次问题,到1944年7月中旬,德军最高统帅部内部爆发了第一次严重的争论。

早在1941年12月18日,希特勒关于《巴巴罗萨计划》实施细节的训令中,北方的列宁格勒和南方的乌克兰(包括基辅和斯大林格勒)被确定为主攻方向,前者主要是政治上的考量,德军攻克列宁格勒便可以完成与芬兰军队的会师,进而可以将里布的军队抽调出来相当部分;后者是希特勒对战争经济学的理解,他迫切需要乌克兰的小麦和更前方高加索的石油。



当包克的集团军群占领中路重镇斯摩棱斯克时,里布所部已经推进到列宁格勒城郊,龙德施泰特的部队也正在合围基辅方向上的苏军,然而德军的总兵力毕竟是有限的,最高统帅部必须选择一个优先目标进行兵力加强。以勃劳希奇和哈尔德为主的陆军总司令部,坚决主张进攻莫斯科,前线将领包克和古德里安表示支持,因为他们的部队距离莫斯科只有200英里了。

陆军总司令部的理由是,攻克敌方首都不仅在心理上可以摧毁苏军的抵抗意志,莫斯科还是苏军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和全国交通枢纽,一旦包克拿下它,苏军不仅将失去大量的军火来源,其后方的兵员和战略物资也不能顺畅地运达各条战线,那么各个战场上的苏军都将受到削弱或者崩溃。同时,所有的情报也表明,苏军正在莫斯科正面集中50万以上的生力军组织防御,从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角度看,也必须优先实施打击。



但是希特勒最终否决了这个作战方案,他在8月21日的指令中坚决要求首先聚歼基辅方向上的苏军,同时还要把列宁格勒这座城市“从地球上抹掉”,陆军的军官团没能说服这位最高统帅,只能执行命令。而这就意味着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必须暂缓攻势,抽出若干部队分别向南向北增援,比如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团就需右转,参与围歼基辅地区的苏军西南方面军,另外还有几个精锐师则被加强给里布的集团军群。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认为这是“东线战场最大的战略上的错误”,一直到基辅战役基本结束和列宁格勒被围,希特勒从9月中旬起才决心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不过已经太迟了。从南方归建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和从北方调来的莱茵哈特装甲军,都需要时间赶路和休整,因此“台风战役”的发起时间一拖再拖。德军真正发动大规模进攻已经是10月2日,在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包克毫无作为,而苏军却大大加强了莫斯科方向上的兵力和防御体系。



上述历史事实说明,在1941年的下半年,德军根本不具备同时拿下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的军事实力,因为它的一线作战部队尚不足300万人,只能采取一次解决一个方向的战法,当然更不具备深入西南攻取斯大林格勒的能力。而到了1942年夏季,当德军转而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为目标实施“蓝色计划”时,也不可能再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发动攻势,顾此必然失彼。

也就是说,这三座城市同时沦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归根到底还是德军兵力和实力的不足,以及对苏军动员能力的低估。而从战略位置上看,莫斯科的重要性明显要高于另外两个城市,即便1941年列宁格勒失守、1942年斯大林格勒丢掉,苏军仍可以莫斯科为中心区进行战线部署,但若连接南北的莫斯科被德军攻克,则整条战线就被劈为两半,苏军的战略形势将会非常不利。



实际上在1941年的“台风战役”失败以后,德军已经很难再对莫斯科形成真正威胁,因为苏军始终将重兵集团置于中路,其实也是担心莫斯科有失。希特勒选择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发动攻势,就是看出“闪电战”业已破产速胜已无可能,严重需要粮食和石油等资源来维持长期的战争,至于列宁格勒围城三年仍不能克,原因只有一个,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不具备兵力优势,无力大举攻城。

再退一步,假使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失守,苏军总部也不会远退至中亚地区,因为伏尔加河上游沿岸是重要的产粮区和工业区,类似于古比雪夫这样的位置才是最佳选择,既方便指挥作战也容易获得补给,在政治上也较为有利,毕竟政府还在欧洲大陆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特别玩命的原因,因为这三座城市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排名,无疑是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苏军自然寸土必争。


度度狼gg


当然不会!因为那时的红色帝国将不复存在。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仆从国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在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以及190艘军舰的配合下,从三个方向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当时的苏联仍未从残酷的大清洗运动中恢复元气,加上领袖斯大林的麻痹大意,使得苏军在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时猝不及防,军民伤亡惨重,武器装备损失不计其数。

到1941年9月底莫斯科会战爆发前,苏联已经失去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损失军队超过300万,超过1/4的人口沦陷,重工业区几乎全部陷入敌手,苏联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崩溃边缘。

不过随着莫斯科会战的反败为胜,苏联也等来了美国的大量援助,有了反败为胜的雄厚资本,并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很多人说德国之所以在莫斯科城下马失前蹄并再而衰,三而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猪队友意大利的掣肘,这个被希腊反杀的侵略者至少耽误了德国两个月的宝贵时间,这是德国最终倒在苏联严寒之下,并痛失消灭苏联的宝贵机遇。

那么如果没有这两个月的时间损失,德国成功拿下莫斯科,斯大林会转战中亚继续抵抗直到胜利的到来吗?静夜史认为这当然不可能,因为:

1、莫斯科是权力象征

斯大林之所以在莫斯科死战不退,根本原因在于莫斯科不仅是苏联的首都,更是斯大林权力的象征,失去莫斯科,苏联不存,斯大林也将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基于此,德军才将最强大的装备配给中央集团军群的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其一举夺取莫斯科,摧毁苏联的交通枢纽,颠覆这个红色帝国的意图志在必得。

所以一旦苏联失去莫斯科,不仅仅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的联系被切断,苏联将完全覆灭,斯大林统治必将因此终结。

而没有斯大林模式支撑的斯大林,就是退到天涯海角也没有用,更没有坚持斗争并反败为胜的可能。而比失去莫斯科更要命的是,昔日被斯大林压制的敌人们必将死灰复燃,斯大林极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2、城市从来包围农村

我党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之所以是创举,是因为师从的苏联,革命路线从来都是“城市包围农村”。

虽然苏联的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但苏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高纬度国家,不仅人口较少,而且大多数都聚集在城市,这天然地决定了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城市中展开,比如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圣彼得堡取得了成功。

而且,虽然纬度相近,但西伯利亚远比东欧平原气候寒冷,加上东欧历来是俄罗斯的发祥地,所以东欧人数要远远多于西伯利亚,包括中亚。

十月革命后,高尔察克在西伯利亚的惨败,已经说明了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不适合打游击。而中亚在苏联时期又是最落后的地区,连像样的城市都没有,这就更决定了如果苏联残余势力退守中亚,只能凉得更快。

3、美利坚始终在观望

虽然纳粹德国就是美国大财团的作品,但当苏德战争爆发时,美国却比苏联还要揪心,因为苏联的成败事关纳粹德国的存在,更关乎美国切身利益的得失。

虽说从纳粹德国制度设计上来看,法西斯必败,但这也不意味着苏联必胜,因此当德国和苏联僵持不下时,美国需要在短期内选择盟友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当1942年苏联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后,美国的援助才源源不断地送来。而如果苏联没有挺过去,失去了莫斯科最终导致崩溃,美国就不得不另请高明了,届时失去核心的斯大林也将如丧家之犬被彻底抛弃,进而永远失去东山再起的可能。

所以,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是万万不能丢的,因为任何一座城市尤其是莫斯科的沦陷,就将导致苏联的万劫不复。所以走投无路斯大林才做好了在莫斯科沦陷后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的最坏准备。

毕竟,中亚的落后斯大林心知肚明,而作为民族强行划分的杰作,斯大林也必然对中亚的民族仇恨感同身受。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根本不用说,如果三大战役全部失败,苏联东迁是一定的,这无需质疑。至于能不能杀地回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呢?有三大原因。

斯大林的个人风格,倔强而坚韧

斯大林是个很“硬气”的人,借用海明威说的一句话,那就是: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斯大林从上到最高位开始,强硬的风格一直贯穿始终。曾经,和沙俄斗争的时候,作为红军的斯大林没有放弃过;后来,在遇到党内各种内讧时,他也没有退却过。如果他是一块钢铁,那么就是合金钢,敲不烂,打不碎。

1941年,斯大林看到了基辅战役的失败,德国人确实强大,但对于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还是充满了信心,他发动全苏联人民起来斗争。他在红场做了“保卫莫斯科”的演讲,鼓励军人,保卫家乡,他感染了无数苏联人。

如果莫斯科守不住了,斯大林的第二步就是对莫斯科实行焦土政策,然后开展游击战。如果德国人过于厉害了,占领了三大城市,并且巷战也无用,那么,最后一步,就是迁都。

斯大林的性格,绝不会打白旗,去投降,也绝不会去到德国人前面,乞求放过。

有人说了,那万一斯大林死了呢?是不是苏联人都会放弃了呢?不会,因为苏联红军有信仰。

红军的信仰,会导致苏联可能会迁都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怕死,但有些时候,为了一定的人生意义,人们却直面死亡,决不后退,比如父母为了子女,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比如丈夫为了妻儿,敢于奋不顾身。

人们的内心当中,除了敢于为家人牺牲外,为了信仰,有时候也会置生死于不顾。比如有些伊斯兰国家开展的所谓圣战,比如中国红军为了“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长征。

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信仰意识很强的,这些红军,从领导军官到基层士兵,都有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准备。就算斯大林不在了,这些红军,投降是很难做到的。

他们准备着和德国人拼到底,大城市站不住脚了,那就迁都小城市;小城市如果还占不住,那就打游击战,总之,这支红军,不会随意放弃。

苏联人在历史当中形成的风格,不会轻易认命,不得已时会迁都

(库图佐夫)

俄罗斯这片土地在近一千年当中,曾经先后被六个国家侵略过,他们是蒙古帝国,瑞典帝国,波兰帝国,奥斯曼帝国,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希特勒率领的德国。

这些国家中,除了早期的蒙古帝国在俄罗斯大地上建立了金帐汗国,其它国家压根就没有占上大的便宜,而蒙古人的金帐汗国能在俄罗斯大地上建国,源于那时候俄罗斯大地本身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蒙古人控制的后期,莫斯科公国建立,慢慢地成为了东北欧的中心。这之后,俄罗斯人开始强大,而且此后再也没有被谁征服。

1812年,拿破仑够强大,带了30万人,强势进攻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全权委托库图佐夫将军指挥战斗,战争很激烈,战线不断地被法国人推进,俄国人不得已还放弃了莫斯科。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俄国人此后会投降,人家没有,而是实行了焦土政策。

之后,法国人进了一个空城,也是一个废城,最后在饥寒交迫,缺吃少穿的情况下,饿死、冻死的一大片一大片,而库图佐夫让军队一次次地打伏击,骚扰,奇袭,无所不用,让拿破仑的军队不堪烦恼,最后被迫撤离。

(拿破仑兵败俄国)

总之,俄国从十六世纪强大后,对所有外来的侵略,从来没有说过“投降”,从来都是说“不”。

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后,会融入到血液里,其行为会和民族的价值观相配套,所以,即便二战时苏联败了,也不会投降,也不会认命,会继续拼搏。

如果三大战役失败,迁都一定出现,这是为了东山再起,这完全符合苏联人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苏联的地域特点,会发生迁都,并继续抵抗

苏联地域太过辽阔,纵深相当了得,这样情况,在打不过时,适合东迁。有人说了,三大战役,苏联人都输了的话,投降才是上策。

放心,投降不会发生在苏联人身上。大家想一想,当日本侵华全面发生时,日本非常疯狂,先后占了上海、山东、南京等地,南京可是当时的国民政府的首都啊,蒋介石为什么不投降?

原因只有两个:一是战略纵深了得,二是保住政府,试图反击,等待援助,再觅机会。

苏联幅员辽阔,又有着良好的纵深,德国如果侥幸三大战役胜利,苏联会迁都,并且一定会试图继续反击。

实际上,有消息称苏联已经做好了迁都的方案,不过那是第三套方案,一旦莫斯科失守,三大战役皆落败,巷战、游击战不利,那么苏联会迁都古比雪夫,也有说是喀山。不管这消息来源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我们想一个问题,这么大一摊,难道会没有备选计划?难道会没有种子计划?一定会有。

综合来说,如果在二战中,苏联三大战役皆落败,总部迁都一定会发生,这个无需质疑,因为斯大林的风格、红军的信仰、俄罗斯的传统、苏联的地域特点,都会决定这个结果的发生。


蓝风破晓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生鹏正。

德军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等重要城市攻陷的话?我觉得会!苏联还会战斗到最后一刻。因为苏联领导人早就已经高瞻远瞩,多个战役进行的时候,就已经准备把总部换到喀山去了!你以为斯大林

等重要人物真的会和莫斯科共存亡?那样苏联才会真的灭亡。


可是谁也没想到,老天爷把幸运的天平投向了苏联德军在“莫斯科”就停下了脚步,更加低估了“苏联人民”的抵抗能力,加上

苏联“冬将军”的到来,彻底让德军深陷泥潭。让德军的装甲部队深陷淤泥,大量的精锐消耗在了东线战场,在后期的相持阶段,由于莫斯科的冬天异常寒冷,再加上,苏联采取的“焦土政策”,所以前线德军士兵的补给十分困难,常常陷入饥寒交迫的绝望境地。
还有一点就是,
苏联国土幅员辽阔,防御纵深非常大,即使德军拿下莫斯科,也是打不败苏联的,只会陷入无休无止的苦战之中。 因此,就算德军在冬季之前顺利拿下莫斯科,最终还是会失败的,只是早晚而已,因为苏联采取了“焦土政策”以及苏联的本土作战,德军自己的后勤跟不上,要想在苏联就地获取补给又十分困难;再加上,苏联的防御纵深非常的深,有的是地方,跟德军慢慢耗,耗都能耗死德国。
再加上这个时期“盟军已经开始大量资助苏联,德军完全是处于被动,苏联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始运作,大量的“武器”已经开始装备前线,最经典就是T34坦克,和下蛋一样,战争打的就是消耗战,德军已经消耗不起了。所以,就算德军攻陷各大的苏联城市,苏联还会反抗到底。

我是鹏正!如果喜欢我的问答的话,就请给我点个关注或者小小的赞吧~谢谢~爱你呦~

我超级宠粉的~


鹏正


苏联虽然在二战时一度差点守不住莫斯科,但是原则上他们是不会进行东迁计划的,这里面既有客观因素,也有斯大林的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苏联时期的国土面积虽然非常大,但是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现在的俄罗斯也是如此。这个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东部的西伯利亚等地区根本不适合人居住,也不知道当时的俄罗斯帝国要这么些国土有什么用。

苏联的主要重工业也全部分部在西部

其中的乌克兰是苏联主要的粮食产区,二战前苏联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乌克兰的粮食出口。这个地方的丧失不仅仅是影响苏联经济,还直接影响苏联生存问题。

在丧失了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地区后,德军的目标直指苏联主要能源区,如果这个地区再丧失,苏联可能就完全丧失反击能力。

另外,苏联光靠自己在那个时期是挺不住的,他的工业已经完蛋,连正常的军事补给都无法满足,所以有大量的物资是美、英援助,援助的最重要一条路线就是北冰洋航线,终点是摩尔曼斯克,这是苏联北方唯一的不动港,如果此港口再被放弃,苏联就不仅仅是东撤一点点了。

二、斯大林因素

斯大林在二战前后对苏联实行了绝对独裁统治,他为了排除异己(因为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前与列宁的矛盾已经半公开化,所以在列宁去世之后有许多苏联元老与斯大林有严重的政治分歧)、推行工业化改革(一五计划)以及附带的农村公社改革,开始了大清洗运动。在此期间被杀害和流放的人数有100多万,用于收容流放人员的劳动营有很多位于东部。

当时进行的农村公社改造直接剥夺了许多农民的土地,造成了农民的激烈反抗,甚至暴动,而苏联东部的人口多数为农民。

斯大林在大清洗的同时,个人崇拜也达到了高潮(大清洗运动和个人崇拜都不是斯大林发起的,但是他也并没有制止),德国入侵苏联初期,苏联军队一溃千里,斯大林早期的反应是有些恐慌。他那时可能也有些崩溃,但是在后来朱可夫取得一些战果之后,他的态度迅速转变,变得坚决和自信。尽管德军已经进攻到莫斯科,而且有关人员已经给斯大林安排好了撤退计划,但是此时斯大林坚决要留守莫斯科,他不同意就没人敢再提东撤的方案。我认为斯大林此时坚决不撤离莫斯科除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做为一国领袖的职责所在之外,莫斯科一旦失守对他的威信打击他是可以预测的到的,他个人非常喜欢历史,所以他可能预见到了,一旦他从莫斯科撤离,他用残暴和独裁建立的统治力就会土崩瓦解,那时他能不能活着到达东部都难保证。

三、德国综合因素

德国看似在二战在非常强大,那是因为他们有一群实力超绝的将领,如曼施坦因(奇袭法国计划缔造者)、古德里安(闪电战之父)、隆美尔(沙漠之狐),德国当时军队的机械化程度、先进程度和数量都并不占优,只是他们战术太超前。可是到了苏联,由于苏联当时的基础化建设太落后,道路从是土路,极大的限制了德军半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后来由于德军运输车辆的不足,随着战线的拉长,德军补给也出了问题。再一个由于希特勒的个人偏执,非要分兵攻打斯大林格勒,因为那个城市叫斯大林,影响了德军的兵力分配和战略。而且在之前进攻莫斯科的问题上,德军的战略也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影响了战机。

另外,西线的战事原本不在德国计划之内,德法之战是意外触发,西线的战事不但使德军推迟了进攻苏联的时间,还减少了德军投入的人数,从而减轻苏联不少压力。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敦刻尔克希特勒要坐视大批英法军队撤退,让戈林的空军去解决而不是陆军。

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当时的苏联不大可能进行东迁计划。


唐格林奇


一点一滴学历史。

苏联当时的确有东迁计划。从历史上看,俄罗斯人政权在沙俄与苏联的内战时期也曾东迁。但是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讲,欧洲部分优先于亚洲部分,节节抵抗才是选择。

一 东欧是俄罗斯人的发源地区


(俄罗斯-乌克兰族群的早期政权基辅罗斯的领土扩张)

尽管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关于谁才是基辅罗斯的继承者的问题上存在争议,但这更像是翻后帐。不可否认,基辅罗斯时代奠定了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历史。他们在那个时代接受了东正教,建立了封建王朝。通过地图可以看到,从基辅罗斯时代起,东斯拉夫人与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族群普鲁士人就存在领土上的竞争关系。太阳底下无新事,苏德战争实际上是俄德两个相邻民族的又一次对于欧洲领土的争夺。对于俄罗斯族群来说,自己的发源地区是不能轻易放弃的。

二 俄罗斯族群种族与文化中的接近西方属性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融合而成的,俄罗斯族群也不例外。苏联历史上出现过一艘航母叫做瓦良格号,那瓦良格又是什么意思?值得苏联人骄傲的用这个词命名他们的航母?

瓦良格人是维京人的一支,最终他们融入了俄罗斯族,被认为是俄罗斯族的重要源头之一。



(维京战士绘画作品)


(维京势力在历史上最大殖民范围)


(维京战船复原图)

得益于出色的平底船驾驶技术,维京人是河道与海岸线上的霸主。但是他们尚不具备成熟的远洋航行能力。维京战士的主要武器其实是大长矛。他们乘船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利用自己强壮高大的身体投掷这种沉重的大长矛,给敌人致命一击。

维京族群的扩张对欧洲早期历史影响巨大,他们的后代形成了众多子族群。而瓦良格人就是维京人的后裔。他们一度被古罗斯人请来当王,主持公道。

有趣的是,在瓦良格人的问题上,苏联与西方同样存在争议。西方人认为基辅罗斯就是维京-瓦良格人直接建立的。而苏联坚持认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瓦良格人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不管怎么说,古代俄罗斯族群中有维京人的血统,这是肯定的。争议的只是主从关系而已,但是一滴血中又怎么能分辩出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



(现代欧洲Y染色体单倍群比例)

无独有偶,纳粹德国之中也有人崇拜维京人,而且,纳粹德国还组建了以北欧仆从国兵力为主的维京师。只不过纳粹的维京师没有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叱咤风云,难逃败亡命运。

由此可见,少部分欧洲文化中有崇尚扩张,乃至歌颂侵略的潜意识。当然实力能不能达到是另一回事。

到了近代,罗曼诺夫王朝皇帝彼得一世通过大北方战争击败瑞典,他清除国内保守势力,镇压了反对外国人的暴动。将首都搬到了出海口的圣彼得堡地区,在这个几乎荒凉到只有石头和森林的地区建立了新首都。从此,俄罗斯族开始了全面西方化的历程。这是历史上一个民族第一次自上而下的西方化改革。这场改革更加奠定了现代俄罗斯族群接近西方文化的属性与心理特点。



(身穿西装一手持剑一手掌握世界地图的彼得一世)

有趣的是,一部分西欧人却不认为俄罗斯人是西欧人,他们认为俄罗斯人有蒙古血统。是鞑靼人。由此可见,俄罗斯族群与西欧族群的争议非常多,而且涉及到各方面。

洛曼诺夫王朝奠定了现代俄罗斯的版图,这个王朝从所有,没错,是所有,从所有邻国那里控制土地,将它们变成俄罗斯的领土。据说造成这一情况的心理因素是因为俄罗斯人是在平原上发展起来,他们是一群平原上的农民,饱受侵略且无险可守。他们为了自己的心理安全,只有不断扩张,获得新的缓冲地带。

这么说你信了吗?


(沙俄的扩张堪比欧洲对美洲的殖民)

当然,造成俄罗斯大面积扩张的客观因素是蒙古族群政权的整体衰落,俄罗斯扩张的地区基本都是蒙古族群的旧有领地。从经济上看,远东皮毛贸易与寻找气候合适的农业耕作区是经济动因——整个西伯利亚唯一的产粮区是黑龙江流域,这里因为夏季温度高出西伯利亚,所以可以种植一季粮食作物,所以沙俄拼命想要得到黑龙江流域,因为西伯利亚虽然大,但是在蔬菜大棚出现之前养活不了大量人口

Ok,加粗划重点了,西伯利亚养活不了大量人口,那么从农业角度讲,苏联东迁有可能继续抵抗德军吗?

显然不太现实。

三 苏联的工业布局是欧洲部分重于亚洲部分


(前苏联化工布局)

看图可知,苏联的化工生产都在欧洲部分,虽然二战中东迁了一部分,但是欧洲的重心不可能短期改变。如果苏联的欧洲部分被德国占领,苏联会迅速变成一个农业国。

苏联在远东的生命线是西伯利亚铁路。


(沙俄时期的西伯利亚铁路)

沙俄以及苏联在亚洲部分的所有建设,工业,乃至人口聚居区,都是围绕在这条铁路两边的。这这条铁路,因为气候环境等原因,紧靠苏联南部边境,实际上从地缘上看,极不安全。而苏德战争时期,苏联在远东需要面对一个极为好战的对手。

旧日本,陆军军阀集团。


(旧日本侵略的顶峰 当然没几年)


(伪满的合影 也没几年)

在当时,旧日本对苏联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苏联要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就是为了稳住日本。按照日本的战略习惯,假如苏联东迁,日本是一定会突然发动进攻的。历史上苏联内战时期,日本就曾出兵西伯利亚干涉。

OK,那么如果日本占领苏联的太平洋沿岸,苏联会怎么样?

连农业都没有了。

苏联由工业国变成畜牧业国。

用骑兵对付德军坦克?

四 巷战是苏联的战术手段

当时苏联已经通过远东情报体系得到了日本不会进攻苏联的情报。所以他们抽调善于在冬季作战的西伯利亚部队支援欧洲。

苏联为什么一定要死守斯大林格勒?

除去政治考虑。军事考虑也是重要选项。

德军的战术特点是什么?

依托装甲集团军群的高机动性,在大平原上两翼包抄下底传中,打身后球。

如何能化解德军的优势?

巷战。

依托己方熟悉而又复杂的城市地形,可以抵消德军的速度优势,把运动战转化为阵地战。依托高楼,地下管道,可以把射击角度由平面改为立体360度。有效抵消德军坦克的平面火力优势。而到了亚洲部分,没有了大型城市,巷战恐怕无法实施。

巷战不要说德军,就连21世纪身处伊拉克费卢杰的美军,想起来也是后背发凉。

当时,斯大林的确有将政府东迁乌拉尔地区的计划,但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苏联当时有1.6亿人口,二战损失了2000万人,占人口数的八分之一,按这个比例简单地说,青年男性基本都有伤亡。

五 斯大林格勒是二战欧洲战场的抵抗之都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夏末打到深冬,历时七个月。

普通苏联士兵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十几到二十个小时左右。这些普通士兵就是在用自己不到一天的生命去战斗,最终粉碎了国家的灭亡,展开反攻。

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军曾经说过:

苏联人不是人。

他们是火焰。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年轻的普通苏联士兵们)


个人整理创作如有不足欢迎指正


有时聊人文历史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假如莫斯科反攻没有成功,莫斯科真的被攻陷了,难道斯大林愿意战死在莫斯科吗?我觉得也未必,俗话说,此一时彼一时,莫斯科真的被奉献了,我想作为苏联的领导人,也会想办法逃脱,好有机会再次领导苏联人民和德国法西斯斗争到底,至于说她们逃到哪里,当然不好说了,但是我想他绝不会坐以待毙。


骄然


不可能沦陷,为啥,因为德国人战线拉的太长了,而且你说的这三个城市都是巷战,哪怕是今天的美国打巷战也很吃亏推进很慢,如果不能迅速消灭敌人,长途深入,西伯利亚冬天零下30多度,开了春雪化了以后土地松软机械化部队更难行走,拿破仑当年就是吃的这个亏,


中国人你要自信


会,苏联与德国的社会政党不一致双方又在前期战争中打红了双眼,说血海深仇也不为过,仇恨的积累使的双方没有调解的余地,政府要是下令投降就是民族的罪人,政府就会被人民所唾弃推翻,只有战斗下去像中国一样抵抗到底拖垮敌人才是唯一出路,要是投降苏联只会四分五裂,共产主义名存实亡。


面具皇冠


这个问题问得很不靠谱!希特勒进攻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是尽全部力量的,你不全力去守或没能力去守还打什么仗?干脆投降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