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士兵端著機槍亂掃,在實戰中會怎麼樣?

只是個笨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但打不到敵人一根毛,迅速被敵人秒殺,原因如下:


第一,輕機槍不是衝鋒槍。

輕機槍發射的是步槍彈,衝鋒槍發射手槍彈,輕機槍連續射擊時候的後坐力非常強,必須頂住肩部射擊,不然根本就控制不住。

其實,就算是傳統步槍,單發射擊時仍然有強勁的後坐力。

如果射擊姿勢不對,就很容易造成肩部淤青、挫傷。

採用端著機槍方式射擊,根本控制不住槍,等於亂打。

如果這也能打中敵人,這個敵人也太背了。

類似於信仰射擊!

第二,輕機槍的重量太大。

步槍的步槍只有三四公斤,而輕機槍一般都在10公斤以上,也就是20斤。

端著一挺這麼重的槍,就算不射擊,時間一久動作也會變形。


美國的BAR輕機槍,本來是作為自動步槍設計的。結果設計完了以後,發現裝彈後重量高達10公斤。

這麼重的槍如果舉著隨便設計,只能由大個子壯漢使用,普通士兵受不了。

最終,就給BAR安裝了兩腳架,成為輕機槍。


薩沙


這種鏡頭在國產影視劇中最常見,特別是抗戰劇中特別多,機槍手或主公端著一挺克ZB-26輕機槍或繳獲的日軍歪把子輕機槍,突突突地射個不停,非常奇怪的是手中的輕機槍都有打不光的子彈,很少或根本就不用換彈匣。

作為軍迷非常納悶,捷克ZB-26輕機槍採用20發彈匣供彈,連續射擊時,幾秒內就能打光子彈;日軍歪把子輕機槍採用彈鬥供彈,一次性壓進6只5發橋夾的子彈,也有30發的容彈量而已。

所以拜託國內影視劇編導,在拍攝戰鬥場面時,煩請拍攝輕機槍換彈匣、步槍壓子彈的鏡頭,步槍似乎也有打不完的子彈,其實,步槍彈倉只有5發子彈,能打幾下。

現實中,輕機槍是步兵班的支援火力,槍重都有10公斤以上,大都採用20/30發彈匣供彈,由於射速非常高,所以需要專職配一名副手,既提供射手滿彈匣,又給空彈匣不停地壓彈,在射手掛彩或掛了時,能立馬頂上去,以保持輕機槍火力的持續性,所以二戰時的輕機槍,一般都是兩人火力組合。

但輕機槍陣位佈置,包如何射擊,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像影視劇中射手端起機槍站姿射擊,現實當中,是不可思議的,那是自殺行為,其實,只有隱蔽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殺敵。

輕機槍是連發武器,射擊時後坐力比較大,為了射擊時射手能更好地操控機槍,所以輕機槍都配有兩腳架,因此平常射手都是臥姿射擊的,在戰壕內,有足夠的深度才能立姿射擊。

影視劇中,傻乎乎地挺起胸膛,貌似有大無畏不怕死的精神,端個輕機槍突突突地射個不停,純碎是編導為了視覺效果的再創造,有悖真實的戰鬥場景。

因為輕機槍手都是對方火力打擊的重點對象,一般打完一個彈匣,甚至還未打完彈匣,就要轉移地方了,否則對方的擲彈筒、迫擊炮早就炸過來了,焉有活路可遁。

其實,抗戰時期,國共軍隊都物資匱乏,子彈對當兵的來說非常寶貴,故事片《董存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景,董存瑞配有一把三八式步槍,但連部只發給他5發子彈,見別的戰士子彈袋都鼓鼓的,就認為發給他的子彈少了,原來戰友們子彈袋內都塞滿了雜草樹葉等雜七雜八的東西。

董存瑞在一次戰鬥中,一下子就打光了彈倉內的5發子彈,就沒有子彈配發了,想要子彈可以,戰場上去繳獲日本鬼子的。

正因為子彈匱乏,所以抗戰時,無論國共士兵,對子彈都非常很愛惜,不到一定距離,不會亂開槍,精確瞄準才射擊,所以影視劇中,端起輕機槍掃個不停的現象,嚴重脫離戰場真實情況,那來那麼多子彈供起浪費。


國平軍史


如果在過去的戰爭年間(以二戰為主),一名機槍手突然從火力點或者掩體中跳出來,端起自己手中的那挺輕機槍,面對正在進攻的敵人進行站立位射擊,那一般情況下的存活時間要以秒為單位計算,最大不會超過5秒鐘,超過5秒鐘就算是內褲穿在外頭的Superman了。

首先,二戰時期的主流輕機槍大多數都是20-30發彈匣供彈,比如倭寇使用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機槍)就是30發供彈,捷克ZB-26系列的機槍一般有兩種供彈規格,20發彈匣或者30發彈匣。無論20發還是30發,輕機槍的自動射速一般在300-600發/分鐘之間,簡單計算就知道,全自動射擊模式下,打完彈匣內全部子彈也不過是5秒鐘的事情。

5秒鐘之後就要換彈匣了,而影視作品中,別說5秒鐘,就是5分鐘還見著這樣的人物端著機槍“突突突突”的射擊。

其次,輕機槍的後坐力要比衝鋒槍,步槍要大得多,通常都是再用臥姿射擊或者帶支架射擊,純粹的站立位射擊,而且又是自動式射擊,精度已經沒有了,打不打中,全靠運氣了。

第三點,站立位射擊對於射手而言失去了掩體防護,目標太大,敵方很容易用步槍進行射殺。

所以,這種站立位輕機槍射擊方式純屬過度渲染的影視藝術手法,適當用一下無傷大雅,經常用就有問題了。

但是實戰中依然會有奇蹟出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出現的約翰-巴斯隆軍士,在48小時內憑藉兩挺機槍和兩名傷員,抗住了3000名日軍的進攻,戰鬥結束之後榮獲榮譽勳章和海軍十字勳章,成為美軍二戰歷史上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這兩枚勳章的戰士。

日後美國將其為原型,拍攝了《太平洋戰爭》這部影視作品,下面就是劇照。

不過在實戰中,巴斯隆使用的水冷式機槍,抱起這種大傢伙進行站立位射擊,真是需要非凡勇氣的。

奇蹟終究是奇蹟,因為不容易重複。巴斯隆在後面的硫磺島戰役中中彈犧牲。

下面這張圖才是巴斯隆本人照片。

所以,站立位射擊,危險極大,效果未必最佳,不是牛逼的猛士,就不要這樣幹了。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

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

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


老鷹航空


某些影視劇中為了吸人眼球,調動觀眾腺上激素,經學出現我軍英雄端著機槍掃射,敵人整片整片倒下的鏡頭。

但在現實中是很扯淡的。

首先咱承認,輕機槍是可以端起來的,特別是在國內戰爭劇中經常出現的ZB26捷克式機槍,如

這是新版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和楚雲飛端著捷克式輕機槍掃射鬼子飛機的鏡頭。

他們倆端起機槍是沒問題的,但要是在實戰中他們這樣打飛機就有問題了。因為它的散熱裝置就在槍管下,一開槍,子彈的火藥燃燒的殘餘就從散熱裝置上散發出來,槍管很容易發紅發燙,你用左手這麼個端著,不到半分鐘非被灼燒成“紅燒豬手”不可。另外,這麼樣端著機槍掃射,捷克式的後坐力很大,槍口抖動也很厲害。如果是對空打飛機還好,要是端著它來掃射面前的敵人,可能你不但打不著,反而還誤傷了自己周圍的戰友。

機槍的對空射擊要找一個斜坡,將支架打開,架在斜坡上打。如果沒有斜坡,就要找一個人來撐著支架了。例如

如果你要對著前方射擊,正確的方法:

端著機槍向前方掃射的正確方法是把手放在支架上,如

當然,輕機槍上有個握把,你提著它來射擊也行,如

這都是正確的用法。另外,機槍的射速很高,而捷克式的標準彈匣是20發子彈,打扣著扳機五六秒鐘就打光了。影視劇裡的弧形彈匣是解放後我們兵工廠將它改裝後才有的。當時是為了讓它能適應蘇式衝鋒槍的子彈。朝鮮也將它做過類似的改裝。像下面這兩張劇照上國民黨軍士兵端著弧形彈匣的捷克式射擊絕對是穿越了,而且使用方法也不對。





這樣端著來打就錯誤了,會把手燙熟的。

最後來個動圖,讓大家過過癮。


血染戰旗紅


端著機槍掃射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國產電影或電視劇裡,而且我相信是真實的,每當我看到電影或電視劇裡出現這樣的場景,我都會熱淚盈眶,因為我們國家的軍人力量大到氣死牛而且不怕犧牲,在真實戰場上用如此威武的戰術動作足夠震懾敵方,揚我國威和軍威,讓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國主義軍隊聞風喪膽丟盔卸甲惶惶不可終日;而且,咱們的軍人生命力頑強,捱了一顆子彈跟沒事兒人似的,擦擦汗繼續幹;就算渾身被打成篩子,也會用洪荒之力高喊一聲“為了勝利!同志們衝啊!”,然後才與世長辭,蒼天為之動容,大海為之咆哮,山川河流回蕩著英雄的名字,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說到這裡,我已感動地泣不成聲;有了這樣猶如神兵天將的軍隊,民族復興的那天指日可待!

相反,國外的軍隊打仗那就是個笑話,我記得在HBO的電視劇《血戰太平洋》裡,一個教官教新兵打機槍,他說在戰場上不可能站著射擊,因為後坐力太大,槍管會無法控制地射向天空;頂多只能單腿跪地射擊,並且其中一隻手不能直接接觸槍管,因為會非常燙,很快就把手烤焦了,必須用特製的鉤子鉤住槍管,然後機槍手拎著鉤子的把手才能端著機槍射擊;還說機槍在射擊一段時間後必須換槍管,不然槍管會變形融化;看到這裡我差點兒笑出聲來,美國兵死活都不承認他們既怕死又怕疼,打個機槍還那麼多瞎講究;在《拯救大兵瑞恩》裡,美國大兵只是肚子上捱了一槍,那哭爹喊孃的樣子,連我都為他感到寒磣,這樣怕死的人怎麼會出現在軍隊裡?我百思不得其解;還有過分的,外國哨兵值班,人躲在戰壕裡怕挨子彈不敢露腦袋,拿根線牽著機槍扳機,隔一會兒射幾發子彈,證明他沒睡覺,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勝仗?

機槍兵在過去的戰爭中是容易被狙擊手關照的火力點,狙擊手第一要務就是擊斃強火力點,然後才是擊斃軍官;所以,當時戰場上機槍手的傷亡率是很高的,一般機槍手射擊一陣子後,必須轉移陣地,要不然迫擊炮彈就砸下來了;一般一個排會至少有一挺機槍,擔任機槍手的大兵有壓制敵方火力和掩護戰友的重任,同時他也是戰士中最危險的崗位,為機槍手致敬!


凡尼老貓


說白了,這是想死的做法。機槍是步兵連以下使用的主要的自動武器之一,其主要任務是配合步兵在各種條件下進行戰鬥,用密集的火力支援步兵。同其它步兵武器一樣,機槍也是根據戰爭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先是重機槍,而後出現了輕機槍及輕重兩用機槍。目前,機槍已形成了包括輕、重機槍、通用機槍、坦克機槍、航空機槍和大口徑機槍等多品種的機槍系列。

在電視中可以看到很多士兵要沒是直接站起來抱著掃射或者把槍往陣地上一架就是開始突突突的掃射這些都是藝術誇張而已,如果在真實戰場上,如果士兵這樣做,他要沒是閒自己活得時間長了。就算僥倖沒有被敵人打時,戰鬥結束後,也會領導和戰友們給罵死。

其實機槍掃射,不同步槍或其他槍對目標精確瞄準射擊,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火力壓制或提供火力支援。如果是站起來盲目掃射的話,機槍那麼大射速,打出去的子彈基本上都是浪費。子彈在戰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沒了子彈的機槍就是根燒火棍。還有就是機槍是不能夠連續射擊,因為子彈出膛時跟槍膛之間會有巨大的摩擦力,長時間射擊槍管溫度過高,很可能造出炸膛傷到自己。



老兵說軍事


電影中的士兵端著機槍掃射只是為了電影中的視覺效果,為了顯示戰鬥的激烈程度,如果現實中這樣做,我只能告訴你:迎接你的不是對方的集火打擊,就是對方狙擊手的點名清除,最終結果就是死在戰場上,根本存活不下來,所以說現實中端著機槍掃射是不可能的,那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戰場上首先要做是怎麼能夠在完成任務的前提下活下來,你都活不下來就別談完成任務了,在一場戰鬥中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有突擊的、掩護的、火力壓制的等等,機槍手就是負責火力壓制的,不求射殺更多的敵人,但是機槍要做的就是給隊友提供長足的火力掩護和壓制敵方火力,要做到這兩點就必須更好地保護好自己;從目標體積大小來說,趴在地上的目標肯定要比站起來的目標小,更難被擊中,間接的保護了自己又能夠提供火力壓制;

另一個就是後座力,普通步槍在單發時後座力較小,一般人都能控制,如果是打起連發來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控制的了,更別說機槍了,機槍的體積、射程、彈夾、子彈數量都要比步槍大,而且如果是打起連發來,趴在地上靠著前支架提供穩定性,有的戰士都不一定能夠握的穩,那就更別說站姿射擊打連發了,真要那麼做機槍的後坐力早把人頂飛了,還有就是更容易傷到自己,也許你才一個彈夾沒有打完,就被機槍的後座力將身上的骨頭震斷或者震裂了,所以說在現實中不太可能站姿手握機槍射擊;

我們通常在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中經常看到戰士訓練射擊,但是從來沒有看到過有戰士是站姿射擊的,不管是輕機槍還是重機槍都是臥姿射擊,這個可以在戰士訓練中看到,而且我在部隊服役時,在打靶場也從來沒有見到過拿著機槍站姿射擊的;

當然現在的一些戰爭片中經常會看到演員端著機槍掃射敵人的場面,這些都是假的,你站著輸出持續火力,那在戰場上就是找死的行為,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敵方一般戰鬥人員沒有幹掉你,敵方狙擊手絕對不會放任有這麼一個持續火力輸出的機槍手在戰場上肆無忌憚的火力掩護的,一般連隊當中狙擊手除了擊斃敵方指揮官、狙擊手這一類人外,再有就是機槍手,這也是重點打擊的目標;我記得有美軍曾經有一個視頻流出來放在網上,是兩名美軍前胸貼後站在一起試射M249機槍,沒打幾發兩人都被強大的後座力頂的向後退了,根本就把持不住,所以我認為在實戰中不可能一個人端著機槍掃射敵軍,這脫離了現實,也是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的行為。


一里沙影視


圖為《兵臨城下》劇照

影視作品有影視作品的需要,藝術性在某些時候需要壓過現實色彩,因為往往現實中所會發生的情況並不足以打動人心,給影視作品帶來足夠的藝術效果。比如說西方國家曾聯合拍攝過一部宣傳蘇聯紅軍的電影《兵臨城下》,但是卻將政委一職拍成了法國督戰隊,大大抹黑了蘇聯紅軍;許多二戰電影裡在拍攝槍械射擊時都喜歡用近距離鏡頭,彷彿雙方離的很近,實際上一般來說交戰雙方的距離都會保持在百米級以上。

圖中的九二式機槍實際上根本端不起來

許多軍事電影或者電視劇裡,還有如題目所說的“士兵端著機槍亂掃”。這種情況在真實的戰爭中出現的概率非常之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影視作品裡,如果無視機槍的定位、設計和槍支射擊時槍管的熱度,讓“士兵端著機槍亂掃”,是可以最大程度地體現出戰爭的慘烈和士兵的勇猛的。

圖為拯救大兵瑞恩劇照

正如上文所言,“士兵端著機槍亂掃”的鏡頭,實際上是在忽略了許多現實因素的情況下,為了讓觀眾們能夠獲得視覺享受而特別設計出來的一種場面。這一類情形向前追溯,著名的如《終結者》中施瓦辛格用M134、《拯救大兵瑞恩》中湯姆·漢克斯使用M1A1,甚至是許多美國黑白電影中出現的“芝加哥打字機”,都能夠在出現射擊鏡頭時給予觀眾極高的觀影體驗。

圖中的使用方法只會燙傷手,打傷友軍

但是,有一點需要了解:M134機槍是一種特殊的機槍,採用手提姿勢進行射擊;而M1A1和“芝加哥打字機”都是湯普遜衝鋒槍的分支,並非是機關槍。這三款武器與現如今中國熒屏上最常出現的歪把子、捷克式、九二式有著極大的的區別。機關槍的重量一般在10公斤以上,後坐力極大,按照使用衝鋒槍的方法來使用機關槍,士兵必須個個如施瓦辛格或者史泰龍那般才行。

藝術需求當不得真

而M134機槍作為一款繼承了著名的加特林機槍精髓的速射機槍,最初並非是由人來使用,而是配備給直升機使用,在《終結者》後隨著施瓦辛格作為一個經典的熒幕形象而進入大眾視野,一般來說並不會像衝鋒槍那樣由士兵們端著來進行射擊。可以說,目前許多“士兵端著機槍亂掃”的鏡頭,實際上是受到了外國大片的影響,並沒有詳加考證,就根據製作人員們的主觀臆斷和藝術需求而被創作出來的。

衝鋒槍才應當是“亂掃”鏡頭時應當出現的武器

此外,機槍的特性實際上根本不允許士兵們像使用衝鋒槍那樣使用機槍。機槍實際上是用於提供火力掩護和壓制的武器,相對突擊步槍和衝鋒槍來說屬於輔助類的槍支。影視作品中出現的眾多“端著機槍亂掃”的鏡頭,實際上應當由衝鋒槍或者突擊步槍來代替機槍。只不過由於時代限制,許多鏡頭只能夠使用“看上去好像功能差不多”的機槍來充數。


區域拒止


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嫌命太長了。

機槍在戰場上本身就是拉仇恨的,持續的射擊,火力支援,火力壓制,這是機槍的主要作用。端著機槍掃射,這就是作死一般的存在了。

機槍作為支援火力,在本方的陣地中是非常重要的,既然你這麼重要,那麼敵人的火力肯定優先照顧你了。抗戰片裡的端著機槍掃射,本來人家就想方設法打你呢,你倒好,站起來了,那就是一個活靶子,幾秒鐘的時間內,就會被掛掉。



再看機槍的後坐力,機槍的後坐不是一般的大,機槍的後坐力比步槍衝鋒槍都大,而且又是全自動射擊,前兩發子彈能打中,後面的子彈全都飛到天上去了。精準度根本就達不到要求,沒了精準度,也就失去了支援的作用。

正是由於其後坐力大,機槍才加上了兩腳架,架在地上射擊,這樣能夠有效的降低後坐力對於射擊精度的影響。而重機槍加上三腳架的原因,也是由於這個後坐力的問題,因為後坐力更大,需要更重更穩的支架才可以。



不過,機槍也可以端起來射擊,那個時候通常是對精度沒太大要求的時候,比如清樓的時候,近距離火力壓制,對精度要求不高。通常兩軍交戰的時候,機槍手會事先找好合適的地方架設機槍,為部隊提供支援,而不是衝上去,把機槍當衝鋒槍用。


軍武文齋


抗戰神劇看多了就會發現端著機槍掃射好像是件平常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除了誤導還是誤導。如題所問,戰場中端著機槍亂掃,被直接打死的概率超極高。

首先,大家都知道,機槍向來是戰場上被重點關注的目標,在交戰過程一不留神估計就得上天。真正打仗所有人都知道要隱蔽的道理,只有神劇敢開掛,反正一堆大活人交戰距離不超過10米敵方也打不中主角。

連這樣的穿越劇都看過,所以見怪不怪,淡定點給大家回答問題。

其次,軍訓打過槍的小夥伴們都知道,連單發步槍產生的後坐力都可以撞到肩膀疼。機槍連射產生的後坐力就不是單純的打腫而已了,立姿手持機槍連射亂掃,除了起到炮仗聽響的作用,完全沒準頭,就是純粹的浪費彈藥。

當然,某些外國神劇,比如第X滴血中的蘭博,這是個開掛的對象,不能用地球人來對比。對他只要大家看的爽就好,不用考慮後坐力。

最後,讓我們看看正確的機槍使用姿勢,考慮到彈夾容量有限,起立亂掃的小朋友更應該乖點在機槍陣地以正確姿勢射擊,要不然板機才扣下沒幾秒,就得找地方裝彈夾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