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民企制造企业,近几年遇到了很大挑战,甚至谈实业色变,大家怎么看?

峰儿322


实体经济由知识产权,管理产权,资本回报组成的。这三点缺一不可。在反对剥削思想的基础上,没有产权价值的体现,最终导致实业无法实现,为了生活没有人愿意画饼充饥。这是最简单的道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是实践检验真理,不搞迷信活动,让经济科学主导实践,才有了中国制造大国的现在,那时候人就是机器就是资本,现在科技发展,机器人时代国际的资本不再需要廉价劳动力。所以中国出路就是不要昏了头脑,拔鸡毛当令箭,让人的价值得不到体验,知识产权,管理产权得不到应有保障,这样有能力的都是国际公民了,谁为这祖宗的土地服务,树木离不开阳光和水,人才离不开市场,没有文化市场,只能跳忠字舞,都是宗教的艺术服务产品,欧洲几百年前经历了这一切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文化都复兴不起来谈什么都是空的。


用户3252321086913


刚过完年,一个朋友东莞的,厂关了,问为什么?200-300人的厂一整栋楼的厂房,老板说房租5年到期了,续租涨70% ,我问:多少?8万涨到13万,我说这么大厂5万一个月利润没有吗?回答有呀,但是钱收不回来,算上利息,就没有了,涨五万等于白干了,风险劳心劳肺 没有意义了!关成一个顶楼小房间,一个会计一个老板,为什么?因为他有2000万的外债和2000万的债权,说白了就是这里去催款,转手还债主,都是账期都是烂账,你可以放弃你的债权,但你不能让别人放弃你的债务,只能打算用一到两年时间专门催款还债,这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厂不倒闭,我们一直还以为他多大个老板呢!工厂的空压机那么大 ,好几台,注塑机几十万一台几十台,实际给5万的涨租压垮!


战系


很正常的一个经济规律,20年前的美国和日本,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主要面临三个挑战:

第一:高额的租金成本

第二:人力成本逐年递增

第三:电商的冲击

所谓危机的背后就是转机,不是实体经济不好做了,而是需要转型了,东南亚的越南、印度、等国家,他们的人力成本更低,所以,越来越多的工厂迁到东南亚去了,而中国的实体经济必然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等到有一天,中国的科技实力超过美国的时候,美国就会失去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下面,我从自己身边的案例出发,看看实体经济究竟遇到了怎样的挑战。

两年前,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所以,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转型做新零售,线上线下结合,打造自己的社交电商体系,以及内容电商体系,开始将线上销售渠道从淘宝、京东,过度到微信、抖音等平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内容电商的形式,一些网红店、网红服装崛起了,最近以张大奕为代表的杭州如涵电商已经在美国纳斯达克递交了招股书,而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社交+内容+电商,旗下签约了100多名KOL,这就是一个新零售企业转型的缩影。

不是实体不好做了,而是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实体企业最终就会变成别人的代工企业,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传统的实体企业将寸步难行。


蒋昊说经济


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企业家为什么不肯和技术员工,工人分享成功达成风险共担,是因为国内企业家都是通过变卖家当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钱弄来的启动资金,自己一个人呕心沥血创的那点家当,人的本性是有私心的,人付出那么大代价弄出来的成就绝对是不可能和他人分享的,不仅中国,西方,美国都是这样,那些所谓的家族企业,财团不正式这样么,我的疑问是中国有多少企业是通过国家无息贷款,大学生创业基金这类资本支持而成就的企业,这些企业把成果分享给技术工人,员工的概率会大很多,如果没有这样的企业,那么其实这个经济上的问题还挺复杂的,你不能要求一个企业家把拿自己身家性命创出来的东西和人家分享,这也是问题所在,理念相悖的后果就是恶性循环,员工没有积极性,企业主急于变现资本,总得而言,风投的进入有一定的缓解,然而银行这一块走的路还有很长,除了硬塞给国有企业贷款,能做的还有很多


李流比


日前,中央出台了支持民企发展的28条,总结出来主要说的是这么五点:

1、 放开民企对关键领域领域(电力,电信,铁路,石油,天然气)的准入;

2、 健全银行贷款,股票融资,信用融资等渠道,让民企更容易筹到钱;

3、 法律上合理公平的对待民企;

4、 让民企参加国家重大项目和研究工作;

5、 对民企不好的地方政府会被问责。

对此,我想先说的是国家这些年来一直都有对民企的支持政策出台,去年就曾经出台过支持小微企业(绝大多数民企是小微企业)的政策,可以说这些年来是年年出台,但是成效如何?作为民企老板,心里都有一本账,那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才是真实的体会。

那么这次出台的政策,一条条分析下看看:

第一条,可能对大型民企有用,因为那些项目的投资巨大,而民企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够不着,或许可以在边边卡卡的地方可以介入下,但实际上很多年来一直以不同的手段在介入,或者说是“顶着红帽子”的方式在介入,这次或许可以把自己扶正。但是作为一些巨型企业而言,从他们的饭碗里捞东西未必那么容易,或许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规矩还得应对,需要时间。

第二条,得解决放贷一方的资金安全问题,一旦发生问题谁来承担后果,如果银行或者投资方要承担责任,他们一定会注意风控问题,而民企大部分财务制度和财务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个责任谁来担?如果宽进严出,民企老板能不能担得起?敢不敢担也是个问题?

第三条和第五条,可能是个务虚的话,怎么界定?有难点。“清”“亲”二字不容易做到,清又亲,对于基层官员而言,对老板而言,都很难,既要走河边,又要不湿鞋,而且这些年很多老板都是在“不清”的政商、商商环境中走过来的,盘根错节的这种关系,是获得成功的法宝,丢掉,怎么玩?这是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中国人情社会宗族观念的衍生,这是个大问题。

第四条,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对民企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民企长期以来都是走低端路线的,现成的人才队伍和装置装备要承接重大项目,需要投资,投资能不能收回?与科研机构相比,人家都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在承接项目的过程中是不需要考虑经济效益的,天生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绝大多数民企一定追求的短平快的收益,也有点难。

所以,读完之后,说来说去,都是从环境来说,是外因,没有触动内因,能否解决内因才是根本,让人觉得只能眼前亮一下,实际还得靠民企老板自己怎么做。

作为民企老板都非常知道的一个工作,就是“炒鱿鱼”,对不能胜任工作的人都会有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把他炒了”、“换人”,但是当企业整体而言,企业做不好做不起来,总不能把自己炒了吧,所以我认为对于企业做不起来做不好,最需要解决的是老板适变的问题,通过改善老板的“领导力和学习力”或者改变经营体制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这两天和一位专家讨论后的观点,他们企业投资数十亿,除了老板,海龟资深博士都几十位,至今却如危卵,老板的问题很明显,但也很无奈。

第一, 市场竞争环境在变化,作为老板,能否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跟着变化,是个问题,因为老板们大都是能人,在既往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风格,从中对如何取得成功有一定的经验,知识是可以传播的,但是经验往往是“非常道、非常名”的,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先不论政策落地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也有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特点的其它因素的制约,靠拍脑袋做决策,不大容易,因此需要企业建立一套更合适的决策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第一个要变的,就是决策机制要变;

第二, 这次出台的政策,不过是回应了市场普遍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问题,但是国内政策环境调整了,就能让企业经营好起来呢?我看不一定,对大企业可能有用,对小企业能不能有用,很难说,比方来自国际市场问题、人口结构变化问题、企业产品转型升级的问题,不是中央能直接出台一个政策就能改变的,还得靠企业自己,需要企业自己自己重构商业模式、重构人力资源战略、重构产品结构,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真正解决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

总而言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民企要真正活得好,还得从企业自己适变来解决问题,根子在老板自己。国家出台的政策是普惠的,企业生存的条件是竞争的,唯有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是正道,营商环境再好,也有一些企业垮下来,营商环境再差,也有一些企业生存和发展,更是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逆境中抓住机会,实现了跨越式的成长,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在逆境中一跃成为佼佼者的,难道不是吗?

那么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如何改善领导力,提高学习力,转换经营体制,这里我首先推荐一个简单易行而且低成本见效快的方法,那就是创建或者参加一个具有高关联性的“私董会”。在创建或者参加私董会的时候,我想提醒的,就是不要过度关注什么高大上,得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做好选择。现在国内有不少这样的机构,也很迎合国人好大喜功的一面,参加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私董会在西方非常盛行,也非常适合民企,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将会有超好的效果,通俗点说,现在企业的健康有问题,需要保健、需要锻炼、需要医治,但一定要找到好医生好医院,才有好的疗效。私董会就是民企老板以共同环境为基础,针对具体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一套科学的机制,互为董事,共同寻求专家支持,公摊费用的决策制度。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采用经理人制度,企业老板退出经营管理,只做食利一族。西方那些百年望族,从外面看还是家族企业,实际上基本退出了经营管理,把企业委托给机构或者职业经理人搭理。这一点,我们国家,也基本上到了这个时期,但是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子承父业的情怀需要刮骨疗伤的勇气,在企业破产倒闭和永续发展,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关键是理解企业的投资回报仅仅和当期市场利率是相等的,超过的部分,是经营和管理创造的价值,而经营管理不当会抵消投资回报甚至反噬投资回报,这一点和农耕经济、初级工业经济时代有本质上的区别。

第三种方式,就是开展企业间项目合伙制,通过纵向一体化,实施优势互补,结成一个更大更全面的产品团队,以技术、工艺、产品创新为宗旨,增效降本。

或许还有更多的方式,都需要老板自身努力,适应时代、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allen025


关于民营制造企业现在环境,我有些观点想表达一下。

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下,民营制造企业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特别是传统制造企业,为什么这样说呢



1.中国工业基础的落后。

越是传统机械利润率越低,走入死循环:没有钱-吸引不了人才-搞不了研发、提高不了管理水平-没有研发实力-不得不参与同质化竞争-利润率低-付不起工资-吸引不到好人才。(这一点的分析可以详见我的文章分析)

2.制造企业,投入高,回报少,没有外来资金。

和现在的互联网it行业相比差距太大,民间各种资金全部汇入互联网企业,制造业没有资金的涌入无法发展,陷入死循环。

3.实体经济惨淡

目前而言实体经济惨淡,中美贸易僵持,国家政策肯定保国企央企,很多订单,项目强制性得交给国营进行制造,只有这样才能将制造业国营企业保护下来。很多没有政府背景的民营制造业肯定是相当的惨淡。



4.没有好待遇就没有劳动积极性

利润率低,发不起钱,没优秀人才,从业者没有积极性,每天除了想着如何逃离这个行业就是想着如何混时间拿工资,这些都会导致这个行业的萎靡。



要说如何发展,我认为要等到人工智能落地。当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制造业时,随着其他行业(房地产,it互联网,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暴利期逐渐走向终结,人工智能产业的落地,资本力量越来越多地切入到制造业中来。他们购买一些市场地位良好,技术和管理方面有缺陷的传统企业,然后把这些企业重组,安插好的领导层,提高企业水平。由资本的介入实现制造业升级,只有这样制造民营企业才会得到升级。


机械重生记


我09年开始的,刚才看了一下,相同的产品09年平均成交价25元,今年平均成交价9.75元。平均工资09年2000,今年5000。房租09年16万,今年32万。之所以还活着,1设备更新了2轮,以设备换人,人数减少了60%,产能提高了3倍,2工艺持续更新,不良品,损耗降低了20%左右。3库存,待料时间降低了一半。我公司除了老板,产品没有变,其他的都变了几轮了。外边环境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制造业从业人员,要么变,要么死!设备,工艺,人员,管理 还是老一套的,只能等着被超越,被淘汰!抱怨,牢骚阻挡不了社会的发展洪流。最后说句找骂的话,这些马车夫不被淘汰,哪有我们汽车司机的路可走?


博尔杰


投资若是为了赚钱,还是远离实体经济为好;若是为了情怀,不妨放手一搏。

中国有三个产业。三号产业主要指银行信托证券业。本行业号称经济血脉,由于来钱多,来钱快,资本趋之若鹜,终于形成高脂血症。血脉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富得流油,肌体潜伏大量慢性疾病而浑然不知。

二号产业加工制造。本行业标志生产力水平,为百业筋骨,强国根基。古列强驰骋海陆无不赖此船坚炮利,兵强马壮。今列强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寄希望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世界各国由于“脱实向虚”,频繁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1世纪两次——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正忙于“再工业化”,新型~~主义国家正在对抗输入性经济危机和由于自身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种危机。

一号产业种地采矿。本行业为社会根基。所谓根基就是埋在地下,每日与蛆虫做伴,不见天日,为的是营养枝干防风沙,斗海浪。目前殖民地农业、殖民地矿业通吃全世界,传统农业、传统采矿业纷纷破产,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泄洪区”。

回到本题,窃以为目前投资实体经济,只有主权国家和跨国资本有这个实力;如果讲好故事,天使资金(投机资本)也可以陪你走一段;个人投资不被我看好。

当然了,实在没啥干的又不差钱,从小打小闹开始也未尝不可,万一做大了呢?


于广涛报道


都是房地产惹的祸,这个我们必须承认,为什么是房地产惹祸。

一、高房价挤压消费。80后99%人买了房后,收入只够还房贷,买房首付是高利贷、信用卡、网贷或者亲戚朋友借知道遍买来的。有些人狗都养不起,别说生二胎了。我几个亲戚都这样,生一个个孩子都是年龄太大了,挤出来的。有了孩子都是给老家父母或者岳父岳母带。几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周末只能在家做饭吃,请问怎么消费,内需怎么起来。一边呢产能过剩卖不掉,一边呢消费不起,这个安全是对立矛盾关系。这样经济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

二、高房价推高了企业、房地产开发商得债务,放水越多,可能导致债务危机概率越大。我们这样说吧,市场没有消费能力,如果越是贷款给企业,企业债务越高,越是资不抵债,因为没有人消费啊。就算0利息贷款也会导致企业破产,别说还有几个点的贷款利息了,当市场缺少消费能力,过度放水只会是银行赚钱,其他企业早点破产,做企业的变成老赖而已。得到的结果和实际往往背道而驰,没有钱、钱都拿去还房贷或者借给亲戚朋友筹首付了,请问我拿什么消费。

三、高房价导致很多企业不务正业,大量企业倒闭、就业率下降、裁员、降薪越来越严重。道理在这里,房价上涨,做其他不如炒房,企业会把资金都拿去买房,导致其他产品和服务越做越差,炒房也不用研发、做市场、做品牌,那很多行业都会消失。这样结果其他企业本行大量亏损和倒闭、其他配套的企业也失去市场,进入了恶性循环通道。

四、高房价导致资本外流。房价高了,债务高,为了救金融大幅度放水,为了保房价大量拆工厂、以各种名义驱赶制造业、拆所谓“违法建筑”,这导致很多企业和工厂搬到国外,也会把资产转移到国外,有钱人也会逃离。就业也会下滑。我们要知道,我国支柱产业真的是制造业,看看GDP大省,那个省不起出口为主,广东、山东、浙江、福建、江苏全部是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看看中部和西部,没有出口经济如何?我们可以毫无夸张说,中国经济就是沿海出口在支撑着,只要出口没有了,做内地市场也不要做了,也没有这么大需求来支撑这么多就业和经济运作。


刘华银mark


没有两下子还是不要去做实业,做实业说九死一生也不过分。以前做实业增值税17%加上城建和教育基金就变成了18.5%,产品毛利润在15%左右。一百万元的原材料生产出产品以后能卖到115万。其中这15万的毛利要交18.5%的增值税2.775万元,一般情况下工人工资占15万的25%也就是3.75万,管理费用租金,差旅费,设备折旧等占20%,又要减去3万。115万的销售费用1%,1.15万。剩下4.325万的分配利润。扣除25%的所得税1.08万你能分3.245万,等你装进自己的口袋时又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6500元,最后真正进口袋的只有2万6。现在好了一些,税收是少了,劳动力和租金上涨不少,差别不大。做实业太难了,我老婆买了套房子赚了二百多万,正好抵住那几年的亏损。后来把钱全抽出来买房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