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投資中能長期盈利的人,大都具備同一種洞察力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學習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認真探股說(k002552),大盤熱點行情研判,探討交流炒股技術,遊資戰法,解套戰法等操盤策略,乾貨源源不斷

交易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從各個緯度來說都是。賺錢很容易,非常容易,前提是你頭腦清晰有基本的思路、有一定本金、有風控意識。 但我總看到幾千塊進來想暴富的,我不能說誇張的收益不能實現,只想說有多大能力幹多大的事兒,能力可以慢慢提升,硬幹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在幹交易這件工作之前,先乾點別的準備好你的本金和清晰的頭腦,沒有準備好之前別幹交易,硬幹,虧了不要來罵市場,市場很公平也很直接,蠢的人就是要付出代價。

A股有全世界最容易獲得的阿爾法,黑A股的一定是傻逼,或者別有用心。說A股沒有好公司的,眼睛不要可以捐給有需要的人。不合法的平臺少碰,沒有任何理由承擔不必要的市場外風險。

技術分析是黑洞,包括這論那論的,在你沒有穩定盈利的能力之前,看這些東西沒有任何意義,只會浪費你大把的時間,引誘你在錯誤的路上越陷越深。一個詞,盲人摸象。

但在你穩定盈利之後,技術分析和對交易心理的洞察能帶你到新的高度,K線是博弈後的結果的簡化,你對過程沒有認知,就去看結果一堆分析,完全是扯淡,但當你對過程有足夠的認知,就不是扯淡了,抄底摸頂,預測點位都是可能的,甚至有些時候市場裡的單子是誰的我都能猜到。所以,不要學表象,會死,沒有能力就別玩奇技淫巧,但也不要嗤之以鼻。

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實很多領域都一樣,經驗、工具和對目標的熟悉程度,導致我的看和你的看本質上就是不一樣的,粗淺的學一學表面的東西,只能是裝模作樣罷了,特別是你還覺得自己懂了,這就還不如知道自己不懂的了。

黑止損的一定是傻逼,高手也會講不止損,但都是有更好的風控手段,甚至在一開始就已經通過某些方式截斷了虧損的可能性。某些黑止損的言論我只能說小學數學都沒學好。斷章取義的理解部分高手的言論,沒有分辨能力,甚至再加工一下大肆吹噓,很可怕。

長線短線,各種交易方法,沒有優劣,只在於你自己用這種方法能不能賺錢,在於你的能力和目的。非要說哪種好哪種不好的,智商都有點感人。

穩定盈利只是開始,不是終點。不論是從交易本身而言,還是交易之外。

在股票投資中能長期盈利的人,大都具備同一種洞察力

利益並非第一,最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活著。

風險無處不在。做任何事情,先考慮風險。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看似霸氣,但並不可取。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風險可承受,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簡單才是高境界。

以前覺得,能寫出深奧複雜的文章,說出高深莫測的理論才是高手,做了交易後發現,真正有效持久的策略竟然非常簡單。因為簡單而不簡單,因為簡單而不脆弱。

於是明白,能夠去掉繁瑣,返璞歸真,一語中的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人的貪婪和恐懼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尤其是在利益的驅使下,理性原來如此艱難。

當資金波動的幅度超過想象時,這種感覺如此真實。

抓不到的行情,根本不是機會,而是陷阱。交易需要捨棄大多看似美好的行情,僅抓屬於自己的那一小部分。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並不容易,需要很大的胸懷和格局。

生活也是如此。

在交易中,資金管理和規則遠比技術重要。

因此理解了風俗,法律,道德的本質作用。極致的自由會導致混亂,限制自由,才能提高效率。自律才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

絕大多數交易成功者並非天賦異稟,成功都來自於無數次挫折後的刻骨銘心。

運氣只是暫時,一個交易員想要成功,刻苦,專心,勤奮,堅韌不屈缺一不可。

世界上沒有什麼低風險,高收益的事情。每一份收益,背後都對應著相應的風險。

做交易的人,永遠不會被什麼無風險暴利的機會所吸引,從而步入各種金融陷阱。

真正懂交易的人,更不會相信什麼無敵的方法,完美的聖盃。因為論玩風險,交易員是最牛B的群體之一。

在交易中,所有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思考,去理解。

與其輕信那些市場噪音,不如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在這個世界上,最值得依靠的,永遠是自己。

懂得太多的道理根本沒用,不深刻理解並且執行毫無意義。

一切的智慧,都來自於親身的體驗,不付出行動的認知都是偽認知。

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認知做著“自以為是”的事情。

在交易中,經常會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因為我們會經常發現,前幾天自己還堅信不疑的某個理念竟然錯得離譜,之前我們還高談闊論的道理竟然是一個偽命題。交易是一個不停的自我否定,又時常因為洞見了某個真相而興奮到靈魂顫慄的過程。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懂,不擅長的領域儘量爭取閉嘴。

隔行如隔山,新手交易員在一定的週期內必然會虧損,交易中沒有速成的天才,必須經歷考驗。別的領域也同樣如此。

明星常有,壽星少有。

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站在運氣上,傻子都能翻倍。站在趨勢上,總有人會光芒閃耀。

越是心急,越容易失敗,耐心是交易中最重要的品質之一,生活中也是如此。

信息與交易高速發展的時代,人與人最遠的距離,是認知的差距。

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認知枷鎖中。繁華僅為表象,孤獨才是常態。

交易是濃縮的人生。

交易帶給我們的,並非只有金錢利益,它能夠教會我們,如何在不確定的領域更好的活著。

在股票投資中能長期盈利的人,大都具備同一種洞察力



投機交易者簡單的可以分為兩類:洞察到了走勢是不確定的交易者沒有洞察到走勢的不確定性的交易者。一般而言,我們默認前者為通過了投機交易入門考驗的人。

而這群交易者入門後,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實還可以粗略的分為兩種:

一種喜歡追求“先進”。雖然他們知道沒有無敵的方法,知道未來的不確定性。但是他們覺得,方法雖不無敵,但是有高下之分。他們認為傳統的方法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失效,而隨著技術的不停革新,最好的交易方法,是需要不停的尋找的。

另一種交易者的選擇是“堅守”。他們建立了一套邏輯完整的期貨交易系統後,選擇去一致性的執行。

哪種更好?在我看來,是後者。道理也很簡單:沒有無敵的方法,最新的技術也不一定更優異,簡單的規則重複做,會產生最強大的力量。

1、 人性之一:標新立異

曾經我在某平臺上回答了某人的一個關於支撐位和壓力位的問題,那篇我自認為寫的很用心,也很真誠。評論的人也很多,有贊同的,也有不同意的,大家爭論的也比較激烈。但是這個時候,我發現了一個人評論說:

一群韭菜。

我點開了他的主頁,然後發現他基本上所有的留言都是這種角度刁鑽,言辭激烈的措辭,最後我在某一個位置發現了他剛開始其實是一個出售所謂“交易模型”的人…

他為什麼會採用這樣的行為方式?有一個成語可以很好的解釋:標新立異。

如果用最基本的、最傳統的方式,以他的專業程度,以他那毫無競爭力,早就該被淘汰的“賣模型”行為是根本無法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到他的。所以,他為了博取更多的眼球,他開始用激烈的言辭博存在感,譁眾取寵。

很多人覺得他很傻,然而,標新立異其實是人類的本能。因為在進化過程中,我們需要不停的打破陳規陋習,進行創新創造才有了今天的繁榮。只不過,這個人性的特點,也給我們帶來相反的副作用,就是凡事都要追求與眾不同。

這種習慣,已經深深的烙印在某些人的潛意識中,影響著他看待事物的角度。

然而,投機交易並不是一個需要博眼球的行業,投機交易是一個與自己人性博弈的領域。身為一個交易者,可以有這種創新的精神,但是不應該被其支配,影響你的判斷。

2、 古今未變的人性

曾經有一個交易者叫H。

某天,一位交易高手跟他說:你去買本書,叫做海龜交易法則,它裡面詳細的講解了一套交易系統,而且它講的非常詳細。

H去買了,看完之後就直接扔掉了。有人問,研究的怎麼樣?

H說,那是一個過時的交易系統,它太古老了,我看了幾眼就給扔掉了。現在都什麼時代了?研究它沒有意義。

看到了嗎?本能就幫他拒絕了一次可能突破的機會。

在股票投資中能長期盈利的人,大都具備同一種洞察力

投機之王利弗莫爾說:“投機如山嶽一樣古老,華爾街沒有新鮮事。”

為什麼沒有新鮮事?因為做投機交易的並不是技術本身,不是電腦芯片等那類需要不停迭代的科技,投機交易做的是人性的博弈,是認知和智慧的比拼。而身為一個人類的本性,並不會輕易的改變。也就是說:投機交易的基本原理早就確定,我們要做的不是創新,而是理解並執行。

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翻開各類交易的書籍來證明,比如股票大作手回憶錄,海龜交易法則等,除了其中的K線背後的時代故事具有濃厚的年代感之外,那些對於理念的形容你會覺得很過時嗎?突破,止損,倉位,止盈,趨勢,交易系統……你會覺得有違和感嗎?不會,因為這些沉澱下來的都是投機的根本核心,這些核心從未改變。

但是人們往往會被自己立異的本能所影響。就像是你經常可以在投機領域看到一類說辭:所謂的趨勢交易,都是老掉牙的東西,是早就失效的交易方式。這些人,可能是真的研究過趨勢交易,也對投機有一定的理解,然而,他們不相信某些東西是的關鍵並非創新,而是堅持執行。

在著名的書籍海龜交易法則中有一段我覺得特別有意思話,其作者柯蒂斯費思在系統衰落的那一章中說:

某些交易者會因為懷疑某種方法而停止使用它,這對趨勢跟蹤 者們也有一種有趣的副作用。每過幾年,趨勢跟蹤者們就會經歷一 個虧損期,而每到這個時候,必然有專家跳出來宣稱趨勢跟蹤策略 已經走到末日。
自海龜計劃實施以來, 我已經至少三四次聽到趨勢跟蹤法已經失效的論調。對此,我通常 一笑了之,因為我知道,這意味著遍地黃金的市場已經離我們不 遠了。

你看,就這個現象,在今天是否依然在重複上演? 跟海龜的那個時代有區別嗎?沒有。

3、自我控制才是最難

人們為什麼喜歡標新立異?因為想要堅持一致性的執行一套交易系統並不容易,它需要深刻的認知支撐。如果一個交易者並不明白一致性執行一套交易規則的強大好處,他是無法控制自己去停止創新和改變的。

因為他會認為不改變,不創新,就意味著不進步。他會覺得,固守一套確定的規則,看起來根本無法突顯出我們人類交易員的價值。

為什麼要不停的改變?因為他認知並沒有足夠的堅定。他只能通過追求最新,去獲得足夠多的安全感。可實際上呢?

實際上,投機交易的根本就是處理未來K線走勢的不確定性,而處理不確定性需要的就是確定性的規則。你以不確定性的交易模式去應對不確定的走勢,能夠獲得一個“穩定,持續”的結果嗎?

所謂的規則,就是要確定。確定的規則才最有效率。

比如止損,你說虧損一個ATR直接無條件止損更高效,還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看看當時的具體情況再去決定更高效?前者止損只需要一秒,果斷直接,而後者呢?你完全拿捏不準他到底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在我看來,任何一筆交易的決策時間超過10秒,都屬於沒有明確的交易規則。

人性喜歡標新立異,然而交易員的核心工作其實是以認知為核心,以自律為武器,逼著自己堅持運行自己的交易規則,長期,持續的輸出自己的交易邏輯。

一旦放縱自己,你將在追逐最好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4、時間的力量

曾經有一個建立起完整的交易系統的交易員,他入場試錯,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他也建立起了完整的資金管理模式。但是,他的運氣一般,剛入場後就開始經歷較長週期的回撤期,好不容易渡過了回撤期做到了一波他等待的行情,然而資金曲線也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直接崛起。

反而是走出瞭如下形態:

在股票投資中能長期盈利的人,大都具備同一種洞察力

他瘋了,他覺得那看起來無盡誘惑的歷史回測都是些障眼法,都是虛假的。未來已變,不變則死…從此,他走上了一條追逐最新的路。

他明明已經發現了規則的威力,最後為何又開始變化?因為他忽略了另外的一個關鍵點:規則的強大威力,需要時間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出來。

時間長度非常重要,時間不夠,某些事物的威力就無法發揮出來,期貨的交易系統也是如此。就像上面的那位朋友,如果他堅持下去,他未來的資金曲線可能是這樣:

在股票投資中能長期盈利的人,大都具備同一種洞察力

很多人擁有了一套邏輯正確的交易系統,但是往往無法堅持運行到它的威力展示出的那天。他不知道,眼前看似普通平淡的結果,有了足夠的長度,最普通的東西也能夠變成傳奇。

5、重複才是最牛的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一句話:人們往往高估了一年所能夠取得的成績,而大大低估了三十年,五十年所能取得的成績。

很多人都想要短期內創造暴利,渴望短時間內擁有提款機式的交易方式,但是他們卻不懂,時間積累的成果像滾雪球一樣,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就像某人曾經給一套普通的再普通不過的交易系統中增加了一個按照資金比例下單的操作語句,測試了豆粕近20年的走勢後,被盈利結果震驚的嘴巴都合不攏……

是萬到億的跨度。

看到那個結果,很多人都是那種覺得這是在胡扯,他們的嘴角上帶有嘲諷般的笑容。可實際上,他們沒有看到,這套系統的模式真實運作起來也根本毫無問題。你實盤跑一下和測試的結果基本類似。他們為什麼本能的就抗拒?因為他們對簡簡單單的規則的重複運行,對規則的力量,時間的力量,積累的力量缺乏想象力而已。

當然,僅看結果讓人震撼的不敢相信,但是這其中堅持的過程,也遠非普通人所能駕馭的。連虧的沮喪,巨大回撤的帶來的壓力,長期不創新高的懷疑,都是需要對規則,對不確定性,對投機最根本的深刻理解才能夠堅持下去。

想要做到簡單的交易規則大量的重複運行,其實並不容易。不變,比變化更難堅守,因為想要做到簡單的重複,你需要直接洞穿事物那些複雜的表象,直接洞察到根本。你還需要以最樸實無華的方式,大量的,重複的輸出最根本的核心。

所以才說,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頂級交易高手。


交易系統的構建,是一個由簡入繁,然後化繁為簡的過程。

1、

第一步,由簡入繁。由什麼都不懂的狀態到開始大量的吸收關於期貨交易的知識,越多越好。

基本面,技術面,資金面,日內,“波段”,技術指標,技術形態等等…

這個過程,是一個全面開放的狀態,是一個如飢似渴的學習狀態。當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我們進入了一次考驗:

洞察。

這裡面,會有很多衝突,會有很多東西根本就是錯誤的,存在著大量的謬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大量的去經歷,大量的去體味每一個理論的真假,去不停的驗證,不停的獨立思考。

比如,有人說基本面好,能判斷出大方向,那麼你就去好好研究一下,看看到底能不能判斷出方向,有人說,MACD有各種各樣神奇的說法,你就去一條一條的驗證,到底存不存什麼神奇的秘密,今天看看資金面,明天滿倉梭哈一把試試命…

你經歷的坑越多,你爬出來的坑越多,你對交易的理解就越深刻。

在這個過程中,依靠的就是一個人的洞察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身為一個期貨交易者,必須要擁有窺透本質的能力。

2、

當你在自己親手構建的複雜信息流裡,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然後你開始能夠分辨出那些錯誤的東西,這個時候你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取捨。“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個階段,交易者開始大量的拋棄掉那些錯誤的理論,他開始留下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

這個過程中,隨著他對交易認識和理解的加深,他拋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甚至會把某一整個理論壓縮成一句話。

比如,未來的走勢是不確定的。這句話,可以讓他砍掉一半的以上的謬誤。比如,盈虧同源,這句話讓他可以明白到底該如何資金管理。

他開始化繁為簡。

這個過程中,交易者開始明白什麼叫簡單的力量,他開始發現,很多人都沉浸在一個無法證偽,複雜無比的怪圈裡而無法自拔。他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歷,去做一些幾乎永遠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他開始發現了交易的真相,他開始把交易的各個環節中,最核心的關鍵提煉出來,壓縮成一個個規則。入場規則,出場規則,資金管理規則等…

3、

而在提煉出精華之後,他開始進入再下一個階段:

組合。

這個階段,就是擁有交易系統的階段。

他把他最後提煉的交易規則組合到了一起,就是一套期貨的交易系統。

有了交易系統,你就可以大量的,長期,持續,穩定的輸出自己的交易邏輯。

在股票投資中能長期盈利的人,大都具備同一種洞察力


我自己當年不知深淺地進入投資行業,頭幾年跟著別人盲目投資,虧得一塌糊塗;中間幾年忽賺忽虧;近幾年小有盈利。但仍然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這個行當虧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須承受虧損,才可能賺到錢。而這期間所必然要經歷的心路歷程,很難與外人道,說了也是隔靴搔癢,外人很難有切身體會,所謂隔行如隔山。

我這個人從小愛看書,因此養成一個不好的做事習慣就是,什麼事情首先就想先從書本上、理論上完全弄明白。然而,有些事光從書本上、理論上是弄不明白的,畢竟不是每門學科都能像數學一樣可以按邏輯推導。其實即使是嚴密如數學,一樣存在著哥德爾不完備定理這樣危及數學大廈的數學危機。

而投資這門行當,不同於自然科學,很難有固定不變的定律、定理作為邏輯推導的基礎;也不同於藝術,想象力、創造力過於豐富者往往情緒波動太大,這有時候是很致命的。我倒覺得更像是戰爭,一切都是動態的,這一方的反應基於另一方的反應,而另一方的反應又基於這一方的反應,於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糾纏疊加,使得形勢無比複雜,瞬息變幻,神鬼難測,取勝的關鍵很多時候在於根據有限的、不完整的情報,憑經驗甚至憑先天第六感條件反射般地臨場發揮。戰爭如果長期打下去,很難有常勝將軍。不要動不動拿巴菲特說事,全世界就這一個,況且他也同樣經歷過失敗,比例較少而已。因此,我覺得,成功的投資者,更像是一名將軍;偉大的投資者,則更像是一名元帥。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帥才則更為稀少。“一將功成萬骨枯”,這是何等慘烈、何等血淋淋的事實。

到現在為止,我也不敢說自己是個優秀的投資交易者,總之,我只能說自己也還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中。

既然最近這麼多人來問,我就想把我自己這幾年來在天堂地獄間徘徊的大喜大悲經歷和心得體悟寫出來,無論成敗,關鍵在於真實呈現,一方面到了該為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總結的時候,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多多少少對有緣人有些益處。我不怕公佈所謂的秘訣,因為這個行當壓根兒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秘訣,其中所用到的技術非常簡單。如果非得要說有秘訣的話,無非就是如何選取合適的技術,又如何運用到實戰中去,在實戰中該如何止損、如何止盈、如何進行資金管理、如何減少情緒的影響等等實際問題。

更進一步地說,知只是一方面,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如何行是另一方面,甚至是更關鍵的一方面;而邊知邊行,邊行邊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從而實現行知一體、知行合一,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所謂“秘訣”。不過,這已經不僅僅是投資交易行業的“秘訣”,是適用於任何行業的“秘訣”了。而這個所謂的“秘訣”,不是別人告訴你了你就會了,最終更多地還是要靠自己多實踐、多體悟、多總結,循環往復,螺旋上升,量變最終引發質變。

漫長的投資生涯中做好一件事情足以,我們可以用一生的時間細細品味箇中的艱辛與酸苦,從而獲得幸福甜蜜的回報。投資之路上有這麼多好友陪伴,甚幸!分享自己的一點感悟希望能幫到有緣人。

如果你想更深入的學習操盤技巧,可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認真探股說(k002552),大盤熱點行情研判,探討交流炒股技術,遊資戰法,解套戰法等操盤策略,乾貨源源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