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後會不會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你怎麼看?

軍機圖


我國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畢竟我國目前對於垂直起降戰鬥機的需求越來越大了,其實垂直起降戰鬥機並不僅僅是在兩棲攻擊艦上可以使用,他在部分地形複雜的山地、丘陵、叢林地帶和海島上,也有獨一無二的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一個多山地的高原地帶,很難建造和部署大型的機場,尤其是設備和技術要求很高的軍用機場,但是垂直起降戰鬥機對於大型機場的需求就比較簡單,並不需要一定擁有多麼複雜的維護設備和操作設備,垂直起降戰鬥機可以部署在大型倉庫內,直接開到停機坪上就能起飛,對於起飛條件的要求和直升機無二,因此非常利於部署。


另外一方面來看,我國目前也已經開始建造屬於自己的兩棲攻擊艦了,這是我國海軍轉變兩棲作戰模式的重大一步,兩棲攻擊艦將會讓我國海軍具備由海到岸的超越地平線登陸和打擊能力,立體作戰和均衡運載的能力進一步加強,成為我國未來投送武力和打擊力的重要載體,但是我國現在海基垂直起降的攻擊機非常缺乏,武直10雖然可以承擔部分任務,但是依然不如垂直起降戰鬥機更加強大。


垂直起降的攻擊飛機,比武裝直升機的航程更遠、武器使用更加靈活、飛行速度更快、戰區存在時間更長、武器的種類更多,而且可以掛載更重的武器和彈藥,比如,可以使用LS6和FT系列精確制導炸彈,類似於美國的JDAM炸彈,這樣對於兩棲攻擊艦而言,就可以在對地打擊中發揮出類似於航母的作戰能力,這樣的能力對於我國還是需要的。

因此,我國未來肯定會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的。


海事先鋒


要問中國有沒有垂直起降戰鬥機?有還是有一架的,畢竟北航展覽館裡還有一架從英國某私人飛機收藏家手裡搞來的“鷂-GR3”,但是批量裝備部隊與實戰運用那肯定是沒有的。

不過儘管沒有這種東西,但是要說沒有做過一定的分系統乃至整機預研那也肯定是假的,要說沒有去看過蘇聯的冷戰遺產,也就是那個丟在茹科夫斯基荒地裡的Yak-141垂直起降戰鬥機原型機那也不科學。

畢竟目前就按照筆者瞭解到的情況,我國的航空工業部門攻克F-35B那個尾噴管的彎扭結構關鍵技術及相配套的飛控系統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只不過現在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都沒有提出研發要求,因此目前也就是手裡握著技術儲備。

至於你說我國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到底要不要這種東西,按照筆者的想法,空軍航空兵肯定是不要這種東西的——很簡單,垂直/短距離起降戰鬥機這種東西,在空軍航空兵的發展歷史上已經被證實是走了“邪路”的東西,屬於冷戰前期對峙雙方精神緊張腦洞大開的產物。

冷戰前期西歐各主要國家面臨的威脅是啥?不,不僅僅是籠統的所謂“蘇聯的鋼鐵洪流”,而是一旦開戰蘇軍以戰術核武器開道,實施大縱深向心突擊的裝甲集團軍和威脅性更大的縱深戰役機動集群(1970年代以後)。無論是戰術核武器還是坦克集團軍還是戰役機動集群,基本上都意味著一旦開戰北約戰略戰役縱深五百公里以內的所有機場隨時都有被“飛龍騎臉”的危險。

作為應對措施,分散部署、野戰機場、築壘機場工事都是應對措施,而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自然而然地也成了一種應對措施——這貨根本不需要機場,有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就可以起飛作戰。

因此實際上“鷂”式戰鬥機開始是皇家空軍一個勁兒在那鼓搗的項目,主要目標是研發一種可以執行近距離空中戰術支援的飛機,最早裝備部隊的年份是1969年。

但是實際上皇家空軍很快發現,所謂的垂直起降戰鬥機並不科學——一方面是受限於70年代的航空技術,它那四個“飛馬”發動機維護特別複雜,理論上的“有個籃球場/停車場就能起飛”在實戰運用中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畢竟任何飛機都無法脫離機務保障部隊運作,分散部署的形式反而還分散了保障部隊的力量,提升了保障難度。

另一方面來講,這個垂直起降戰鬥機普遍有著耗油量大得嚇人的問題,我們還是以皇家空軍的“鷂GR3”來講,在實施全垂直起降模式的情況下理論作戰半徑只有93千米,在實施短距離起飛的情況下作戰半徑也只有300多千米——這簡直已經不是機場圍牆保衛者了,而是機場跑道保衛者了。

故而這種垂直起降戰鬥機在空軍航空兵的裝備發展歷史上很快就成了曇花一現的玩意兒,大家還是覺得發展跑道搶修技術、機堡加固技術、野戰機場起降技術、高速公路起降技術比較科學。

等到冷戰結束之後俄軍徹底放棄了面對西歐的大規模戰爭計劃,而其它地區可能發生的大規模軍事衝突暫時也都沒有使用戰術核武器開道、戰役機動集群騎臉的危險,因此,世界各主要國家的戰術空軍航空兵很快都徹底放棄了垂直起降戰鬥機。

而從海軍航空兵而言,垂直起降戰鬥機在所在軍種也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產物,不能脫離所在軍種的地位、戰役想定乃至國內政局來考察。

就拿倒黴的英國皇家海軍來講,皇家海軍裝備“海鷂”其實是工黨政府強行喂SHI的結果,工黨政府砍掉了皇家海軍全部的艦隊航母跟配套的F-4K艦載戰鬥機跟掠奪者攻擊機以及“塘鵝”預警機,萬般無奈之下皇家海軍只得退而求其次把新一代航空母艦以“全通甲板載機巡洋艦”的名義塞進了海軍作戰序列。

常規起降艦載機那是沒戲了,咱就退而求其次玩垂直起降的戰鬥機吧,畢竟有總比沒有強,皇家海軍這才在空軍的“鷂GR3”的基礎上研發了“海鷂FRS1”。

至於蘇聯紅海軍,同樣也是戈爾什科夫跟其徒子徒孫忽悠“赫禿子”跟“勃總”瞎塞私貨的結果,把1143級航空母艦(也就是著名的“基輔”級)以“載機巡洋艦”的名義塞進了紅海軍的造艦計劃,然後強行裝備了一小批Yak-38“鐵匠”型垂直起降艦載機用於承擔建立防空阻塞線的任務(實際上Yak-38性能極差,連基本的飛行訓練都無法保證,所謂的區域防空任務在實戰中大概率也就是個畫餅)。

再說美國海軍陸戰隊,海軍陸戰隊之所以拼命搗鼓AV-8B,然後還一定要咬死F-35B不放鬆,最主要的還是四等人身為獨立軍種一定要具備自己的攻防能力,說白了,就是軍種矛盾,為了刷存在感的需要。

但是儘管說是這麼一說,美國海軍陸戰隊作為當前各國唯一一個裝備有垂直起降戰鬥機,尤其是最後要裝備300架以上第四代垂直起降戰鬥機F-35B的軍種,對我們的威脅可以說非常巨大。

一方面,按照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的作戰想定,艦隊決戰時可以將攜帶有F-35B的兩棲攻擊艦部署在次要威脅方向上用來實施戰役佯動,吸引假想敵的區域拒止火力,為己方真正的艦隊決戰兵力讓出進攻通道;

另一方面,海軍陸戰隊自己裝備、自己指揮的固定翼艦載機可以極大地提升戰場與戰役縱深遮斷的效率,畢竟哪個軍種給自己搞支援都不如自己給自己支援來的快準狠。

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者還是非常希望我們能上馬自己的垂直起降戰鬥機項目的,但是到底國家有沒有這方面的想法,目前不清楚。


軍武次位面


常說的一句話,大家一定得記住!真心的有用處的!這句話是——軍事需求決定武器形態

這是我們的廈門高崎機場:

這是一個4E級的機場,包括1條長3400米、寬45米的跑道,1條長3300米的平行滑行道及7條聯絡道。

一架戰機從高崎機場起飛,距離日本的那霸也只有600英里多一點(978公里)。

在這個距離範疇內,基本上什麼事情都可以搞定了。

再看南沙群島。

在南沙群島我們不僅僅有良好的避風港環礁,我們的南沙也有很多的機場。

其實有一句可以讓大家安心的話,就是實際上我們在南海,都根本不需要航母參與就可以達到我們的軍事目的。



對於垂直起降戰鬥機,大部分情況下並不一定是在航母上起飛的。而是作為一種前線支援戰機對戰場前線起到快速支援作用的。其主要的存在目的就是取得前線指控權並對前線目標進行對地攻擊。

這個概念其實來源於上世紀60-70年代,大部分的垂直起降戰鬥機也都是這個年代範疇內開始的研發。

例如大家所熟悉的鷂式戰機。

1962年鷂式戰機就已經開始首飛了。

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垂直起降戰機目前並不適合現代戰爭的需求。主要的原因在於現代戰爭早就沒有前線的概念了,講究的是打擊大縱深。連前線都沒有了,要什麼前線戰鬥機呢?

一架鷂式戰機作戰半徑只有370-550公里,這個距離我們甚至用火箭炮就可以覆蓋了,完全沒有必要使用鷂式戰機。

同時咱們說說F-35B,這是一款為美國海軍陸戰隊量身定做的戰機。為的是保持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突擊艦資產而已。

如果F-35B在兩棲突擊艦上垂直起降的話,那麼它的作戰半徑甚至要比鷂式還小。當然了,還可以採用空戰加油的措施為F-35B延長作戰半徑,但問題是,如果加油機到位了的話,普通戰機進入加油範圍可以攜帶的彈藥量可是比F-35B攜帶量更高的。

對比下載彈:

F-35B


F-35A



為啥差了這麼多? 原因有兩個:機身縮小減重,本身能攜帶的武器量變少;加了升力風扇,嚴重的擠佔了武器艙空間。


所以基本上看F-35C也就是一個弱雞了。


這裡可以斷言一下,咱們在未來30年內基本上還真不需要也不會搞一型垂直起降戰鬥機。


軍武數據庫


中國會不會研製、裝備垂直起降戰鬥機呢?我認為不會!有人說美國有啊?因為戰略不同,就像中國不需要FC31。因為美國是全球部署,全球盟友,美國也在改變,尤其是特朗普,不知道下一任的政策。中國不需要,中國只需要在中國需要的地方部署。

比如登島作戰,美國有專門的登陸艦艇,還裝備了戰鬥機,這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要求。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是平等的。世界上只有美國有這樣的軍種和配置,這也是爭奪的結果,F35B也是爭奪的結果,別的國家不需要。航母上戰鬥機奪取制空權,攻擊有效目標,然後海軍陸戰隊立體登島,任務完成。而垂直起降戰鬥機是沒有位置的,如果裝備,戰直升機的空間,性能又不如航母上面的戰鬥機,成了雞肋。

而別的強國為什麼裝備呢?因為沒有真正的超級航母。比如英國當年的輕型航母以及現在裝備的伊麗莎白航母,只能裝備垂直起降戰鬥機。日本計劃也是這樣,改造出雲號,裝備垂直起降的F35B,還有很多國家都是這樣。再看法國,法國有戴高樂,這是真正的航母,西北風登陸艦上裝備了垂直起降戰鬥機了嗎?沒有!

再有一點,就是美國需要全球部署,十艘航母根本忙不過來。所以就出現了稍微弱一點的登陸艦出場,保持存在。而中國不需要,即使真的需要,也需要航母和登陸艦一起作為編隊,一艘航母,兩艘登陸艦,效果強過5艘同樣的登陸艦,垂直起降戰鬥機是沒有必要的。不過中國可以研究,試驗,一旦需要能夠立即生產。現在中國不需要,不等於以後不需要,市場不需要。就像FC31,中國空軍不需要,可以推向國際市場。中國在英國式垂直起降和俄羅斯是垂直起降都有接觸,隨著研製加強,中國是能夠造出來的,這一點不需要懷疑。



大志遠思想空間


這個問題其實真不是什麼技術問題,而是需求問題。關鍵點不是中國能不能造出來,而是中國是否它的問題。現代垂直起降戰機屬於異類,至今列裝的型號也只有3個,已退役的雅克38,現役的AV-8海鷂戰機,新一代的F-35B垂直起降戰機,這方面中國尚為零!

中國很早已經就研究過這類戰機的問題,上世紀60年代,提出過一個以殲6為基礎開發垂直起降戰機的計劃,僅處於為紙圖作業階段,1972年項目下馬。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曾試圖從英國引進至少一個團的鷂式戰鬥機,後因價格過高放棄。上世紀90年代時,中國也曾給俄製雅克141產生了興趣,也僅僅獲取了一些資料,沒有引進其完整技術。

現代兩棲作戰中垂直起降戰機實質為攻擊機,主要從兩棲登陸艦上起飛,對地面目標發起空中打擊,以支援兩棲作戰。這樣的任務要求,對於目前及未來的我軍來說,實在需求有限,不是不需要,而是以它需求遠沒有達到必須去開發一款垂直起降戰機的水平。

這一需求,可以由其它方面來解決,比如:直升機也一直可以完成,現代攻擊直升機非常適合於執行此類任務,對灘頭陣地進行壓制,支援地面部隊推進。

人們往往只看到的垂直起降戰機的優點,卻無視其缺點。現代垂直起降戰機對起降條件的要求低,付出的代價卻不低。即要嚴格限制自身的重量,又要增加許多設備,最終影響航程與載彈量,制空作戰能力也嚴重下降,與常規戰機比,在作戰能力上,並沒有優勢。

也因此,我們需要先解決是否需要的問題,再談其研製問題!


南國軍情


我來試著探討下這個有趣的問題,以下內容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朋友參與討論。

一般一個裝備是否應該立項研發,這需要經過非常複雜的評審和討論後才能決定。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國現在的實際作戰需求和研發背景來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中國是否需要垂直起降戰鬥機,主觀認為意義不大。從目前中國的實際戰場需要來看,隨著北方重兵壓境問題的解決,我們不需要進行冷戰時期的面對百萬鋼鐵洪流那麼大的戰術壓力,也就沒必要升空5分鐘內摧毀敵方坦克這樣非常不合理的戰鬥(當年研發“鷂式”很大因素就是在於近距離戰術支援和機場被摧毀時,遲滯敵方裝甲部隊。)

而現在,全世界仍然有現役新型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只有美軍(嚴格來說,F-35B不是垂直起降戰鬥機,更應該說是短距起飛\\垂直降落的機型)。而且,這還是美軍海軍陸戰隊一直都在爭取的軍中利益-擁有固定翼戰鬥機。所以F-35B完全是競爭中妥協產物。談不上是什麼美軍對未來真正全面研究後的嚴謹武器裝備。

其次,中國主要著力研發還是在艦載固定翼戰鬥機,畢竟未來我們主要還是從是航母遠海作戰,造垂直起降戰鬥機結合兩棲攻擊艦,這隻能是日本這樣“瘸腿”國家的折中策略。垂直起降戰鬥機無論是性能還是航程,都無法媲美艦載固定翼戰鬥機,尤其是彈射起飛戰鬥機。所以,想在遠海提供一把海空大網,最好的還是航空母艦。

也有朋友說,中國這麼多島礁機場,部署垂直起降戰鬥機不行嗎?答案是:不好!現代戰鬥機過於嬌貴了,我們看看永興島上的機庫就知道,那是個恆溫恆溼的全封閉機庫,這有這樣才能維護現代戰鬥機,更不要說比常規起降戰鬥機複雜10倍的垂直起降戰鬥機。有這個錢,造多艘航母進行值班豈不是更好?

補充一句:很多朋友都說中國獲得了雅克-141的發動機技術,其實最初出處是應該是某加拿大媒體(老軍迷都懂)採訪雅克設計局前設計師的時流出的,不過原話是中方可能獲得了圖紙和發動機轉換噴口技術,而不是發動機樣機。所以,要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幾乎等於從零開始。


軍事天地


近期內不大可能,遠期一定會研製。

戰鬥機的研製講究一個發動機先行,如果沒有適用發動機,研製國產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始終是句空話。

研製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研製先進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旋轉噴氣尾噴管的過程。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戰鬥機渦扇的研製水平尚未達到先進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的要求,提供不出實用化的發動機。

傳說中的WS-15是一款整機推重比達到10一級,最大加力推力在16-18噸之間的先進渦扇,以這種發動機為基礎研製一款類似雅克-141的但該用升力風扇設計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是可行的,雖然該機在性能上可能不及F-35B,但大幅超越鷂式還是沒問題的。但可惜的是WS-15服役至今遙遙無期,即使服役後也要首先滿足殲-20戰鬥機的大規模生產需要,垂直起降改型的優先級應該不會太高。

不過我國在該領域已經開始了預研。2015年3月20日,中航工業成發與中航空天發動機研究院就短垂項目加工合作舉行簽約儀式,短垂項目是針對提高海軍兩棲作戰能力,填補該類作戰武器裝備空白而進行的一個探索項目。

隨著我國戰鬥機航發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我國海軍新一代大型兩棲登陸艦075型的研製,與之配套的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鬥機一定會問世。裝備了這種戰鬥機的075不僅能大幅提高兩棲突擊作戰能力,還能搖身變成口袋航母,執行制空制海任務。


DS軍美


我是齊奧爾科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未來會不會研發垂直起降戰鬥機呢?我們先來看一下2015年年初來自中航工業集團公司網站的新聞:

3月20日,中航工業成發與中航空天發動機研究院就短垂項目加工合作舉行簽約儀式。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飛機推進系統項目(簡稱“短垂項目”)是針對提高海軍兩棲作戰能力,填補該類作戰武器裝備空白而進行的探索項目。

試問,如果中國不準備研發垂直起降戰機,為何好要搞短垂項目加工的預研探索項目呢?

在兩棲登陸作戰中,航空力量被視為遠距快速打擊的主力,但適合常規戰機起降的、具有更大甲板面積的大型航母,往往又不適合在兩棲作戰中使用,因此需要在中小面積甲板起降的垂直起降戰機。面對廣闊的南海,中國如果能研發一款可以在兩棲攻擊艦起降的垂直起降戰機,這對中國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有著重要幫助。相比於滑跑起飛,垂直起降具有諸多優勢,例如不需要專門的機場和跑道、起降時間短、支援響應速度快、機動能力強,以及在航母上可不需跑道起降、有效增加載機數量等。但是,垂直起降戰機十分複雜,門檻很高,需要大量的投資和長期的技術積累。

美軍F-35B垂直起降戰鬥機


從技術角度來說,雖然在現有滑跑起降戰機基礎上改裝垂直起降戰機,有利於節省費用和縮短研發週期,但是機身構形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變化,可能帶來速度、隱身性、載荷能力等性能的降低,弱化其制空、對地打擊等功能。而重新研製新機型,雖然難度大一些,費用多一些,週期長一些,有一定風險性,但對具備一定航空工業基礎、擁有一定技術儲備、有著新型戰機研發經驗的國家,憑藉後發優勢,直接推陳出新,可能更加有利。


齊奧爾科夫


分享專業知識,奉獻原創精品。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殲-26戰鬥機,不知道各位軍迷朋友們聽說過嗎?據傳,這就是中國的垂降戰鬥機。但是目前並沒有官方消息來證實殲-26戰鬥機正在進行研製。中國以後會研製垂降戰鬥機,中航工業於2015年就開展了短垂研究項目。這樣做的目的很顯然就是為了以後研發垂降戰鬥機進行技術沉澱。

然而中國軍隊並不會大量裝備這種類型的戰鬥機,海軍陸戰隊的需求量應該比較大。畢竟這樣的戰鬥機奪島作戰還是挺不錯。垂降戰鬥機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國土面積遼闊,陸地面積和海洋疆域分別達到了960多萬平方公里和300多萬平方公里。這種類型的戰鬥機油耗大,導致航程短,戰鬥輻射範圍也很小。這樣一來,就必須得部署更多的同類型戰鬥機來維護國家安全。

中國空軍還是以三代機為主,二代機數量多,四代機擁有一部分。中國戰機的研製方向肯定是更加強大和先進的五代機。未來的艦載機,起步也會選擇四代機,而不是垂降戰鬥機。在世界範圍來看,研製垂降戰鬥機的國家也不多。垂降戰鬥機研發費時費力又費錢,作戰效果也並不好。英國曾經研製的鷂式戰鬥機,馬島戰爭中就因為操作不當直接報銷了五架。並且這類型的戰鬥機載彈量也是比較小,比起普通戰鬥機不佔優勢,這對於空中作戰和對地支援非常不利。


兵說


首先,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發展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的實際需要,不然只會是浪費精力和資金,得到的也只會是性能差強人意的武器。

垂直起降戰機,其實全稱是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不僅能夠進行垂直起飛降落,而且還能夠在較短的距離上進行起飛,自誕生以來受到了一部分國家的重視和發展,而如今最先進的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就是F35B型,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垂直短距起降的五代機。

早期的垂直短距起降戰機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英國研製的鷂式戰機了,其使用了獨特的飛馬發動機,不僅能夠在短距離的甲板上進行起飛,而且可以垂直降落起飛,不過這樣對甲板的損傷較大,因此不經常使用,但是實戰價值很大,比如80年代就有一次英國海軍的一架鷂式戰機緊急迫降在了一艘貨船上,成功保住了戰機,這換做其他戰機是做不到的。

但是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的劣勢也是很明顯的,首先結構複雜容易出現問題,其次比較耗油使得其航程不足,而最關鍵的是其速度不能和常規戰機相比。所以研製這種戰機的國家其實並不多,比如英國,蘇聯,以及如今的美國等等,而型號也很少。

像美國就曾採購過一批鷂式戰機,並改進之後改稱為AV8A/B,整體性能有所提高,主要裝備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用於執行包括近距離空中支援等等這樣的任務,而在像阿富汗戰爭等作戰行動中,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即使是這樣,像英國就已經退役了其現有的鷂式戰機,將來將會主要使用F35戰機。

而我國究竟會不會發展垂直短距起降戰機,目前看來必要性是不大的。首先像登陸戰等這種作戰行動中,我軍的可能的作戰會有海軍航空兵和空軍的常規戰機的幫助,並不需要垂直短距起降戰機。而在制空權已經奪取的情況之下,武裝直升機才會是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