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和李政道之間的矛盾真相是什麼?

無情亂刀


1957年10月31日,楊振寧和李政道在瑞典皇家科學院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天,李、楊的強強聯手轟動世界,然而其後來的“分手”不和又再一次轟動了學術界。



說起楊振寧,人們不難想到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娶了比自己小了54歲的翁帆這些新聞。

但是你知道嗎?李政道的學術成就與之不相上下。且二人同為1957年諾貝爾獎項的獲得者,說起來,二人的矛盾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李政道1927年出生於上海,1946年抗戰勝利,正在西南聯大攻讀物理的李政道,因成績優異被推薦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

本來這李政道被送到美國的目的是讓他向美國人學習如何製造出原子彈。但是美國人也不傻,隨即他們對這項技術進行了封鎖。

這樣一來,原計劃就泡湯了。不過,他們在美學習的自由還是有的。於是,李政道開始在芝加哥大學繼續學習理論物理。也是這個時候李政道認識了他的學長,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的楊振寧。二人同在異鄉自然交往甚多,經常沒事兒就一起出去遊玩,一起讀書,一起探討學術研究。

後來楊振寧來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研究員。普林斯頓是一所世界著名理論研究機構,愛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學家曾前往工作,在這裡,只有科學。

沒過多久,李政道也在芝加哥大學完成了他的博士學業。於是楊振寧去拜訪了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希望他能出面幫助李政道留在普林斯頓研究所。

奧本海默是一個惜才的人,他見二人同樣熱愛物理且在物理上未來可期。就答應了楊的請求。

自此,李楊兩家來往愈加密切。後來李政道加入了楊振寧的兩維伊辛模型的磁化計算研究工作。

後來二人合作發表了兩篇有關統計力學的論文,並在統計力學領悟提出了新發現。不久後,愛因斯坦還主動邀請兩位新人進行了交談。


強強聯手且又異國他鄉,學術上又互為知己,怎麼看都讓人羨慕。不過可能有些人只能同苦,不能共甘。在面對名利的時候,人心算計開始浮現。

曾經有人說中國科學做不起來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有些科學家沒辦法真的做到淡泊名利這四個字。這句話仔細一想,也確實有道理。

而李政道和楊振寧他們兩個的矛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不過是從細節上開始慢慢體現。最開始矛盾就產生於署名問題。

前面我們說了兩個人是一起合作發表論文的,這就意味著署名要有先後。那麼名字在前的一方可能側面反映出地位更高,學術貢獻更大。

最初的李政道對這些倒是沒有那麼在意。在二人第一篇合作論文署名的時候,楊振寧以年紀大為由,要求在前面。李政道無奈之下同意了。

當然,李正道也不傻,這種藉口用一次也就罷了。按照國際慣例,名字應該是按首字母排序的,所以第二次,李在前。


正所謂高手過招,招招致命。李政道覺得楊振寧這個人心思太多,便不想再與他合作。殊不知署名一事,還有楊振寧妻子杜致禮的枕邊風。

常言道人言可畏,這你一句我一句,就使得佳話變笑話,二人開始互相提防。到了諾貝爾獎頒獎的時候,這種算計更是愈演愈烈。

頒獎典禮之前,楊振寧再一次以年齡稍長為由,企圖先接受頒獎。其夫人杜致禮更是要求國王作陪,出席晚宴。

故技重施以示功勞,李政道當然不會同意,於是楊振寧採取了夫人政策,去遊說李的夫人。出門在外,不能丟臉,李政道只好同意了。

當然,事情到這裡遠沒有停止。不久後,美國一家雜誌社對二人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的過程進行報道。

文章報道,難免又提到二人的名字,這楊振寧又就先後順序來找李政道商討。這一鬧就鬧到了奧本海默的面前。


奧本海默對他們兩個很是失望,兩個人的友誼小船也算是徹底翻了。1962年,二人定下君子協議,誰也不提功勞大小問題。

不過後來二人的口水大戰依然繼續進行。具體如何,各抒己見,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話說回來,既然是為了科學,淡泊名利就極為重要。一個先後問題爭執半個世紀,著實是有些丟人了。


史之策




答:楊振寧與李政道決裂其實並沒有什麼隱情。

早在1986年,李政道就對這個事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兩個在沙灘上玩耍小孩去追光,兩人跑啊跑,有時候是這個跑在前面,有時候是另一個跑在前面,他們找到了一個寶庫,獲得了很多東西,得到了人們的羨慕,名揚四海。但是,當他們老了,其中的一個要用金子撰寫自己的墓誌銘,寫自己是第一個發現這個寶藏的人。另一個不同意,說寶庫的門可是我先打開的。

如果嫌這個比喻太過隱晦,不好懂。

那不妨來看看國學泰斗季羨林先生之子季承所著的《諾貝爾獎中華風雲之李政道傳》,裡面有對楊、李二人交惡過程有詳細的介紹。

補一句,季承長期從事科研管理工作,和楊、李都是老熟人,而且,他不但與李政道一起工作了三十多年,還當了李政道十二年的助手。

導致兩人決裂的事情主要有兩件:

一、1957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諾貝物理學獎頒給楊振寧和李政道,在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通知和所有的媒體報道中,按英文姓氏的字母的排列順序,應該是李政道的名字排列在前,楊振寧在後。但楊振寧不能接受這樣的排名順序,要求打破慣例,提出按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年紀大的排在前,年紀小的排在後——他年紀比李政道大4歲。此外,楊振寧還要求出席頒獎晚宴時,自己的夫人杜致禮由國王作陪,排在第一個入場;自己由王后作陪,排在第二個入場。這引起了李政道的不快。但李政道的夫人秦惠勸解他,說不能因為這樣的事讓外國人笑話。李政道因此沒有計較。

二、1962年,《紐約客》雜誌準備刊發《宇稱問題側記》一文,楊振寧同樣要求在作者署名上,必須把自己的名字要放在李政道之前。另外,因為文中凡涉及兩人提出理論的地方,都按英文姓氏的字母的排列順序寫成“李和楊寫了……”,這一點,不好改動,那麼,楊振寧就要求全部用括號註明這是處於字母先後習慣。李政道對此覺得無聊。隨後,楊振寧又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建議,打電話對李政道,說,乾脆,文章裡就不要寫“李和楊”了,全部改成“楊和李”,這樣,就用不著帶括號加註了。李政道因此對楊振寧的大感失望,經過慎重考慮,建議兩人不再合作。

對於兩人的決裂,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所長奧本海默(美國原子彈之父)愛莫能助,當李政道向他遞交辭職書時,他恨鐵不成鋼地說:“你不應該再從事高級物理研究工作了,楊則應該去看看精神醫生!”

季承在寫這些的時候,也強調:“我寫他們的恩怨,是抱著客觀的態度寫歷史,歷述事實,不偏不倚,不做結論。”

實際上,在2003年7月,李政道還公開發表過一封信,信中寫:“我和楊振寧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在1956年我們合作發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中,有關宇稱不守恆的思想突破是誰首先提出來的。”

李政道還非常誠懇地說:“我和楊振寧的分裂,無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大的悲劇,但它是事實,無法迴避。”

李政道最後這一句話,貌似已對當年的恩怨風輕雲淡,一笑而泯。

楊振寧也認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自己畢生的遺憾,他曾引用蘇東坡與其弟蘇轍詩“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不了因”,來表達他對蘇軾兄弟情誼的羨慕,說:“很遺憾,我和李政道沒能做到這點。”

但是,2006年,兩個人在美國的一個物理學會所舉辦的關於宇稱不守恆發現的50週年學術會議上相遇,還在為50年前的事情而爭執。

楊振寧沒有否認季承所著《諾貝爾獎中華風雲之李政道傳》書裡所記的兩件事,而執著於誰對宇稱不守恆的思想貢獻大小。

也就是說,誰貢獻大,誰的名字就應該排在前。

名字前後之爭的實質,就在於體現貢獻的大小。

那麼,就像李政道前面比喻說的,寶庫是兩個人一起努力發現和發掘出來的,誰貢獻大、誰貢獻小,誰還能說得清?


覃仕勇說史


我曾記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第一次授銜儀式之前,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就曾與時主抓軍隊建設與改革的彭德懷總理說了這麼一件趣事。

毛澤東同志對彭德懷元帥說:“眼下我們與國際接軌,遵循國際慣例給將軍們授銜,我既有點擔心,又為自己的擔心覺得好笑啊!我們有的將軍與戰士,走過長征,趟過草地,吃過雪花,啃過樹皮,曾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都不怕,很有可能就過不了肩膀上扛的星星豆豆這一關吶!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啊!”

後來,不幸被毛澤東同志言中,很多將軍因為覺得自己授銜太低而跑去軍委哭鬧。

其實,楊振寧與李政道之間的矛盾,和過不了肩膀上扛的星星豆豆那一關如出一轍。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物理界超級巨星,最終居然為了區區的署名先後而分道揚鑣,乃至發展成後來因此事延伸出來的各執一詞的相互攻擊。實在是有趣的很。

兩人矛盾點主要在於兩人共同聯名發表的關於“宇稱不守恆定律”的諾獎獲獎論文署名前後問題。楊振寧以年長為由要求排在李政道前面。李開始不允,因為這不是楊振寧第一次這麼幹。但終因其夫人的勸說而妥協。

此事後,李政道決定不再與其合作。時過境遷,本來李政道以為此事告一段落。1982年朋友遞送來的一個消息把自己驚呆了。楊振寧居然在其文章中提出這樣一個令國際科學界為之譁然的論調,他和李政道的決裂,乃是因為獲獎論文署名排序之爭,實際上關於宇稱不守恆的突破性觀點是他首先提出來的,所以他要求署名排前,但李不允,因此決裂。也因此,在沉默多年後,李政道也出來為自己正名,並且有理有據陳述了與楊相反的論調。時至今日,真相為何,不得而知,也只能爛在他們彼此的肚子裡。

但據我所知,楊振寧時任妻子為國民黨高級軍官杜垏明長女,是一個頗於算計之人,據楊振寧首次披露,關於署名排前問題是她向自己建議的,理由是女人的第六感,李政道不值得信任。

此外,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是二人矛盾的親證者,二人決裂時,其十分痛惜,並且以嚴師的口吻對李政道說“你不應該再從事高級物理研究工作了而楊則應該去看看精神醫生。”


顯然,他對二人頗有恨鐵不成鋼之感,各打五十大板。從側面也能看出,奧本海默認為楊在精神存在紊亂與莫名其妙。

此外,二人決裂後。兩人曾受邀回國帶領物理學方面的研究與教學。但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但凡是李提出的觀點與論調,楊一律反對,相反李卻從未對楊持過反對意見,一直保持緘默。但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李有很多落到實處的物理建設,楊大多數落在了宏觀理論帶領上,真正落到實處的很少。這一點有目共睹。


李在國內物理學建設居功甚偉,楊的大多數成就卻落在了理論上。真相到底如何,由大家去分說吧!


不書


楊李之間的決裂被稱為上個世紀世界物理學界最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1957年兩個人因為準確預言宇稱不守恆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獲得諾獎的二人非常的年輕,楊振寧35歲,李政道才31歲。更多的人認為,他們應該會有更多的成果發表,但是幾年後他們卻徹底決裂,讓很多人惋惜。他們的決裂也引發很多的人重視,甚至周總理都嘗試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但還均已失敗告終。關於他們為什麼決裂也有很多的傳聞,二人也各執一詞,就更顯得撲朔迷離。

前些日子,看了楊建鄴教授的《楊振寧傳》、臺灣作家江才健於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李政道助手季承的《李政道傳》。這幾本書都對這個“重要”事件進行了表述,但是可能是所在的立場不同吧,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個方面。但是總結一下,他們決裂主要是兩個方面:是誰最先提出的宇稱不守恆,還有一個是排名先後的問題。但是歸根結底起來,是一個方面,就是誰的貢獻更大。

兩個人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決裂的,期間兩個人都表示曾經有個數次交流,但是最終都沒有達成共識,最終導致兩個人十幾年的合作和情誼決裂,甚至老死不相往來。根據楊振寧的回憶說,兩個人分手後,李政道經常會在各種場合說,是李最先提出宇稱不守恆的,楊只是做了一些計算工作,而且80年代開始李在其回憶錄中和一些文章中,多次表達過相關的想法,這樣他非常的不舒服。所以他也陸續的發表一些文章,一一進行反駁,並且列舉了諸多事例(這些就不贅述了,主要是說李文章中說的內容自相矛盾)。

隨後兩個人對於此事都沉寂一段時間,但是2002年的《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出版後,裡面披露了更多的細節,說諾獎文章是楊振寧口述,有夫人杜致禮打印的等細節,讓李政道大為惱火,隨後在接受中國科技報記者楊虛傑的採訪中,表示楊振寧對在宇稱不守恆發現中只負責了部分計算,沒有其他的貢獻。這兩個人的之間的戰爭不斷升級,隨後李政道的助手季承所著的《李政道傳》出版,也傳遞了相同的觀點。這樣的表述也讓楊振寧非常的不瞞,隨後兩人又多次發表文章進行論戰,不過也沒有給結論,這也有可能成為不解之謎。

作為合作伙伴,也只有他們兩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所以他們不說出實話,這就是未解之謎。不過他們在決裂之後,所取得成就也沒有超過他們在56年發現的宇稱不守恆,所以還是非常可惜的。


公子想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二人,通過攜手努力拿下了諾貝爾獎,一時間他們既是全球頂尖的物理學家,也是令同行羨慕的“黃金搭檔”。而且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這是華人第一次獲獎,可謂是一個重大創舉。

人們本以為他們二人在接下來的歲月,會攜手前行,一同創作更多奇蹟,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昔日的知己好友竟然發生決裂,甚至在獲獎20多年後,由於媒體的推波助瀾,他們二人之間的決裂鬥爭被無限放大,演變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悲劇。

楊李二人老年照

曾經一同拿下國際最頂級大獎的兩個人,究竟他們之間發生過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竟然讓這對曾經配合默契的搭檔反目成仇呢?

李楊二人初識於40年代,楊振寧的年紀大於李政道,當李政道1946年前往美國學習的時候,與在芝加哥當助教的楊振寧碰面,他們二人都是西南聯大的校友,在平常的交往之中逐漸發展成為了親密朋友。

楊李二人合照

1950年,李政道完成學業以後打算在加州任職,但是當時加州反華氣焰囂張,所以楊振寧邀請好友和他夫人前往他所在的研究院任職。此後李楊二人成為了鄰居,關係比往日更加密切,他們的合作正式開始。

但是在合作的這些日子,雖然有著傑出成就,但是他們之間的糾紛卻在逐步發生。李楊二人合力完成兩篇論文以後,按照當時的慣例,論文的作者署名是按當時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所排列的,因此李政道的名字自然排在楊振寧的前面。

楊李二人家庭合照

當第一篇論文發表時,楊振宇卻向好友提出意見,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夠排在李正道前面,理由是他的年紀要比李正道大。只是對於這種令人吃驚的要求,李政道並沒有拒絕。

第2次楊振寧一樣要這樣做的時候,李正道卻說服了好友按照國際慣例來署名。就是因為這兩次論文的署名事件,讓他們二人之間漸生間隙,甚至在剩下一年半的時間再無合作。

楊李二人獲獎

直到1953年,李政道對於楊振寧當時發表的一篇論文提出了懷疑,二人又開始重新合作。接下來的這場合作,也讓他們的學術生涯到達了巔峰,因為在1957年的10月份,他們二人共同獲得了這一年諾貝爾物理獎。

11月份的時候他們為即將到來的頒獎典禮做準備,當時的媒體記者,按照慣例將李政道的名字排在前面。誰知當他們二人到達了頒獎典禮之時,楊振寧又一次提出希望他能夠加好友之前受獎,楊振寧當時的夫人杜致禮,也要在當天的頒獎晚宴走在最前面。

楊振寧老年

面對好友的這種無理要求,李政道頗為驚訝又不滿,誰知楊振寧沒有繼續央求好友,反而轉身去求好友的夫人秦惠箬。李政道的夫人害怕在宴會上鬧出笑話,丟了國人的臉,說服丈夫同意了這件事。

因為當時所獲得的榮耀巨大帶,沉浸在喜悅中的李政道,也沒有將這件事記在心上。直到1962年的5月,他們在發表又一篇論文時,楊振寧又提出了前兩次的要求,他無法繼續忍受好友的無理要求,所以在這一年的11月,他向老師遞交了辭職書。

李政道和夫人

此後就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李楊之爭,不僅是他們二人之間的一場恩怨,因為叫他們回國訪問之時,對於中國的科學事業建設各執一詞,只要是李政道贊同的,楊振寧毫無疑問的會提出反對意見。他們的每一次分歧,都是意氣用事,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清楚這件事裡面的內幕,總認為是楊振寧的名氣大過李政道,才讓這位科學家心生不滿。


鳶飛九天2018


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著名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二人在1956年合作,在1957年共同發表關於《宇稱不守恆》的論文,並獲得同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個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意義絲毫不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在政治上抬起頭,重新昂首挺胸走在世界的前列。楊李二人的獲獎則是從精神上崛起,他們讓所有的華裔和中國人明白了一個道理——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這是自從鴉片戰爭後,中國人首次徹底的從精神上站立起來。

那麼本來兩個人之間相互合作,相輔相成,本可以繼續再創輝煌,但為何卻就此分道揚鑣,天各一方呢?他們矛盾的真相是什麼呢?從二者之後的研究軌跡我們不妨可以大膽推測一下。

二人不同的家國理念

著名的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他的祖國。自從獲得諾貝爾獎之後,楊振寧繼續從事理論物理學的研究,並與自己的學生合作提出了著名的楊—米爾斯理論,作為現代規範場理論的基礎,大大開拓了物理學領域的發展,其成就足以和牛頓力學三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麥克斯韋方程組相提並論。而李政道自從獲獎後,就把精力開始投入到中國大陸的物理學發展上來,為大陸的學生赴美留學開闢了道路,並先後多次回國指導國內的物理學研究。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兩個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楊振寧是一個純粹的學者,把專業研究作為自己的突破,不參與政治;而李政道則是一個家國情節很重的人,更注重回饋祖國。這種理念的差異是兩個人分道揚鑣的最主要差異。



割捨不斷的名利糾紛

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個榮譽對於每一個從事科研的人來說,這份榮耀可謂是皇冠上的明珠。凡人皆會有私心,就連大物理學家牛頓也曾為了追求微積分首創者的榮譽,跟萊布尼茨爭得頭破血流,甚至不惜動用卑劣手段。

歷史上為了獲獎而造假的事例也是層出不窮。

所以當巨大榮譽到來時,名利雙收的二人之間卻因為名字的先後問題吵得不可開交。按照國際慣例,誰的名字放在論文的前面,誰就是第一作者,但當時楊振寧以他年長李政道幾歲為由,就私下將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前面,並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否認了李政道的作用。但二人之間的科學貢獻問題不足為我們外人評判。但兩個人之所以決裂,名利之心也是重要因素。

楊振寧和李政道二人雖然後期矛盾重重,但絲毫都不能改變二人在科學事業上的卓越貢獻,他們的是是非非,本不該由後人評判。謹以此文紀念二位中華民族的英雄!


籬上青說歷史


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是人的通病,誰也無法避免。李楊二人主要就是在獲得諾獎以後,名氣大了,就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很多事情就會計較起來。就跟水木年華分手,旭日陽剛分手一樣,我相信沒出名沒有錢之前,合作是很愉快的,但是出了名有了錢,會更加在乎自己的地位,尤其在媒體、外界、以及更多人的關注下,就會難免產生嫌隙!這說明,鬧得不愉快無非就是為了名和利!

言歸正傳,李楊二人其實主要還是圍繞誰的貢獻大誰牛逼展開的,再加上女人的添油加醋,本來可能是男人不計較的小事,也會馬上心裡就會不爽了!兩人選擇不公開,其實是沒什麼好公開的,說不定公開了都是些讓人詫異感覺丟人的雞毛蒜皮的小事!總之,出名後出生矛盾太正常不過,李楊雖為科學巨人,也難逃人的通性!

在我看來,他倆鬧矛盾太正常了,一直合作下去反倒讓人覺得他們境界不可思議太超乎尋常!


椰子牛


大科學傢俬德有虧,這很正常嘛。牛頓與萊布尼茲微積分之父的爭議;愛因斯坦不愧愛神;郭沫若"錚錚鐵骨“……

沒必要糾結太多。

另外,頭條上有關於楊振寧與錢學森的歷史地位之爭論。

個人觀點,從世界物理學史的角度看,楊遠強於錢,當然錢在錢學森彈道、控制學等方面的成就也很大,也是世界級別的;而對於中國科技和軍工的貢獻,錢乃無敵,楊差之太遠。

總結一句:在中國的現代科技史上,錢學森如同軍屆林彪粟裕,楊振寧如同最後關頭不得不起義的吳化文。孰輕孰重、孰親孰疏,還需要說的那麼清楚嗎?


獨尊宋明


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7年一起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那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備受列強欺壓的中國人終於有了吐氣揚眉的時候,中國人並不是不聰明,自己的民族並不是低人一等,也是能夠取得輝煌科學成就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合作發表過很多論文,美國家喻戶曉的科學明星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院長奧本海默曾說過,楊振寧和李政道在草坪上討論問題是普林斯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非常遺憾的是他們之間的合作在六十年代以決裂告終。他們的決裂是物理學界的一大損失,很多科學大腕、政治大佬試圖去調解,均以失敗告終。

從已知的一些細節顯示,他們決裂時都流下了淚水,楊振寧說他和李政道決裂帶來的傷痛不亞於一次離婚。他們當初決裂時選擇了不說出真相,這是為廣大學子所考慮。楊振寧和李政道是很多學子心中的偶像,他們不希望廣大學子因此受到影響。

他倆的決裂源於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到底是誰的功勞大。發表論文時,李政道的名字排在楊振寧的前面,獲得諾貝爾獎時楊振寧排到了李政道的前面。至於中間的細節如何,很多人考證過,但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在他們決裂後,李政道和楊振寧陸續給出過一些說法,但二人的說法似乎都有道理,但又存在較大爭議。或許這會成為科學史上永遠的懸案。

楊振寧在2004年和翁帆牽手的消息傳出後,網絡上有很多人把所有的罪狀都賴到了楊振寧的頭上,說什麼是楊振寧剽竊了李政道的研究成果。眾多科學史工作者都難以釐清的懸案,網絡噴子們是如何知道結果的?而且,若是真的根據細細考證出的事實,對李政道是不利的。

在科學史上,不同的人獨立發現重大科學規律的事情數不勝數。如果李政道和楊振寧沒有合作,或許他們也會各地獨立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那樣就不會存在他們的爭論,當然也難以有他們共同合作出的其他科學成果。他倆的恩怨到底孰是孰非已經不是重要,對他們兩人都應該保持有尊敬。


刁博


我支持李政道教授的說法,當時諾貝爾獎評委是十分權威人士嚴格審查,排名在前的是主創者。我見過李先生,乃是為人低調,謙虛,其後他被哥倫比亞大學聘任終生教授,而楊則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終身教授。請問兩間大學哪一家學術地位高?所以,美國學術界對李的學術地位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