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如何区分高低种姓?

肆5丶忌惮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堪称是是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元朝统治者把天下百姓人为分成了四个等级,划出了高低贵贱。

蒙古人自己是征服者,当然是最高贵的人,然后是色目人、汉人和南人三个等级。等级不同,在升学、就业和当官时的机会就不平等,遇到官司的时候更是如此。


无独有偶,印度历史上也有这样混账的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不过印度的黑暗等级制度不是按民族,而是按照血统来划分的。和中国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等级制度很短暂,不到一百年,元朝统治瓦解后就不复存在、寿终正寝了。而印度的种姓制度源远流长,在印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旧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

虽然说种姓制度在南亚不是印度的专利(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都曾普遍存在),但印度是实行种姓制度最顽固的国家,是种姓制度的重灾区。


中国的等级制度来自异族入侵,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异族入侵的产物,它们都是侵略者为了更好对当地人实行残酷统治而建立的。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建立了种姓制度,英国人殖民印度后,发现这种制度有利于他们的殖民统治,就把这一套延续下来。英国统治者把他们标榜的人人生而平等和人权的普世价值抛到了九霄云外。

直到1947年,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种姓制度这项人类历史上最丑陋、最落后也是最残忍的制度才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印度种姓制度有数千年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颇为巧合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是4个等级,跟元朝的等级划分一样。


印度的第一种姓是婆罗门,他们被认为是原人最崇高的部位,嘴,是最高贵的;第二种姓是刹帝利,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双臂,稍微次于婆罗门;而第三种姓吠舍、第四种姓首陀罗分别是人的腿和脚,是底层的。但他们还不是最低贱的,还有一种人连等级都不上,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是边缘化的群体,境遇更悲惨,被称为“贱民”。

一旦被选定了等级,命运就注定了,永远不会改变。尊贵的世代相传,卑贱的也是永远被压迫。

第一种性是一等人,婆罗门的特定阶层是僧侣贵族,他们拥有立法权,宗教裁定和解释权,节日祭奠权。垄断了全国的教育资源,巨大的财富被他们支配。

(这种印度美女就是典型的高种姓)

第二种姓刹帝利一部分来自印度的枪杆子——军队的指挥者和各级武职和文职军官,一部分则是从中央政府的行政官员,他们为印度统治阶层保驾护航,也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掌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是印度种姓制度的保护伞。

第三种姓称为吠舍,他们是小商小贩也就是生意人,还有一部分人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等生产事业,他们是一般平民,属于普通雅利安人。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他们是由木匠铁匠和裁缝师、理发师,以及花卉园艺和其它手艺人还有和家政服务者构成的群体。他们在种姓金字塔的塔底,是被剥削的大多数。他们辛辛苦苦劳作,被上等人来剥削和欺压,让他们在自己的头上作威作福,自己来当牛做马。

最悲惨的是在等级之外的贱民,他们没有生存权,也没有生命权,更没有人身自由。


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哪怕是在印度独立后,经常发生不同种姓通婚。

就在前不久,美国媒体还报道了这样一幕惨剧,十八岁的印度小伙死在自己的婚礼上,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岳父,因为小伙子的新娘阿姆鲁塔是高贵的种姓,姑娘的父亲觉得是不能接受的奇耻大辱,尽管女儿跟小伙真心相爱也无法容忍,因此就雇凶杀人。

2017年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发现,印度不同种姓间的通婚率仅占结婚总数的4.2%,种姓制度虽然取消,但人们心中无形的鸿沟还在,填平这道鸿沟任重道远。


小约翰


印度不同种姓生活水平差异巨大,而且不同种姓的印度人,肤色、神态、服饰都大不相同,即使是外国人也很容易分辨,即使不完全准确,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种姓制起源

种姓制度并非印度特有,周边的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国同样有种姓制度,只是印度国力更强,因此也更被重视。

公元前3000年,地球气温突然降低,居住在东欧地区的雅利安人迫于生计,只能向南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西进入伊朗,另一部分继续南下进入印度。

雅利安人占领印度之后,为了方便统治将全部民众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最高的是雅利安贵族,成为婆罗门,负责掌管宗教,雅利安贵族和原住民族长也可以成为刹帝利,管理国家,原住民平民则处于较低吠舍和首陀罗,而被雅利安人俘虏的原住民后代只能是最低等级的达利特,也就是贱民。

不同等级的印度人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民族,而且不同等级几乎不通婚,所以数千年来印度人仍然没有彻底融合,从相貌来看,高等级的印度人看起来更像是欧洲人,皮肤白皙,而低等级印度人肤色黝黑,很容易区分。



凡是掌管祭祀的,基本上都是婆罗门,作为最高等级,婆罗门数量很少,皮肤白皙,穿着华丽的,基本上都是刹帝利,因为刹帝利普遍富裕,衣衫考究,身上佩戴大量首饰,而肤色发黑的处于较低等级,因为普遍贫穷,所以衣服看起来并不华丽,首饰也比较少。


饮食习惯

印度人吃手抓饭,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把米饭揉成一团蘸上调味品,在印度不管是吃饭还是递餐具,一定要用右手,左手是用来洗屁股的。但是并非所有印度人吃饭都用手,富裕的刹帝利通常会使用餐具,而且高档餐厅的服务员都必须是高等级的。



外国人来到印度,会根据肤色确定等级,比如欧美人来到印度,因为肤色白皙,与刹帝利接近,所以会被当地人当成刹帝利甚至是婆罗门,得到当地人的礼遇。

印度独立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流传了3000年的制度,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销声匿迹,至今种姓制度还在影响印度社会,而且越是偏远地区,影响越大。


视野新观


    • 印度人的人种很多,乱七八糟的,从纯黑到纯白的都有。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印度人那么黑,却被称为白种人。而且印度人一眼就能看出种姓高低。
      简单来说,先不管他们的来源,纯黑的基本是原住民,都是黑种人。纯白的是入侵者是白种人,入侵成功后奴役了黑种人。



      为了磨灭印度人的反抗心,方便奴役。白种人就发明了种姓,白人都是高种姓,黑人都是低种姓。他们的人种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初的种姓不管是什么只有两种,高跟低。
      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高低种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但是白男配黑女的还好一些,生的孩子种姓降一级,还能有些地位,比纯黑的高。因总会有落魄的白男,或某些黑女很漂亮被白男看上,社会上的人也能理解。
      但是一旦白女配黑男就会被白人认为是耻辱,是这女人在犯贱,生的孩子是对他们种族的侮辱,于是,贱民诞生了。

      理解这些就能明白,纯白的一定是高,他们人数虽少,但掌控了几乎一切资源,他们才是主人,才是人。黑人只是奴隶而已,都不是人。不是人的两脚牲畜怎么代表印度的人种。不白不黑的要么是仅次于白人的,要么就是贱民。从肤色上区分不开怎么办,于是历史上曾经规定贱民必须身上配一种乐器,一走就会响,大家听到了,就知道是贱民来了,要躲开他。虽然现在贱民没有再戴那种乐器了,但你看他的神态与着装还是能区分。

一格视频


许多人了解印度的种姓制度仅仅是通过一些粗略的资料,并没有深入细致地去探究。

于是出现了一些谬论,认为分辨种姓制度应该从肤色入手。

然而这是不正确的,不同地区的印度人根本无法通过肤色区分种姓。比如印度总理莫迪,他皮肤白皙,但人家是吠舍而不是婆罗门或者刹帝利。而许多南印度地区的婆罗门是黑皮肤的。严格来说,种姓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的,血统才是区分高低种姓的标准。
(婆罗门)


首先,让大家了解一下不同种姓的差别。婆罗门地位最尊崇,因为在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尊崇神权,婆罗门僧侣具有天然的神圣性,也是少数掌握文化话语权的群体,因此被认定为第一种姓,神圣不可侵犯。即便到了现在,重要的宗教仪式依旧由他们主持,婆罗门阶层在印度的教育,文化界势力很大。

其次是刹帝利,不管是实行军事民主制的原始社会末期还是到了中世纪封建时代,国家的武力阶层和行政官僚都是高高在上的。刹帝利阶层的人是天生的军人和公职人员,君主。他们直接管理世俗社会,因此位居第二种姓。

再次是吠舍和首陀罗,他们是商人,手工业劳动者和农民。比如,印度总理莫迪,家里以前是卖油郎,标准的吠舍阶层。他们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也是古代社会中的良民,构成了社会的中下层。与吠舍不同的是,首陀罗在古代大多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半奴身份,不属于自由民。今天在印度看到的小商贩,司机,大商人基本都是吠舍和首陀罗。
(吠舍)


当然,最可怜的是达利特。在印度教社会中,达利特属于最底层的人,即便到了现在,达利特也被人看不起。人们认为欺负达利特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很难去做良民能从事的职业,大多数从事屠宰,丧葬,排污工作。

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想知道另一个人属于什么种姓,只要知道对方的姓名就可以了。印度人的名字都和他们的职业,祖先,居住地息息相关,具有特殊含义。

有些人的姓氏意思是“国王”,“勇猛”,“战士”或者“宰相”,那么他一定是刹帝利。有些人的姓氏是“富有四海”,“储蓄”,“财富”,那么他一定是吠舍阶层。而姓氏的含义中包含了学问,神袛,宗教相关的词汇,那么他一定是婆罗门。

没有人会傻到改变姓氏,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冒充高种姓。只要外人询问你的家庭条件,你兄弟姐妹结婚,就读的情况一下子就知道真伪了。假冒高种姓即便被打死都不奇怪。
(达利特)


大多数印度人就是通过姓氏判断种姓的,甚至有些印度人也会询问外国人的姓氏。

除此之外,印度的穆斯林,锡克教徒不属于印度教种姓制度的范畴,但实际上人家也有默认的身份。高等级的穆斯林“阿什拉夫”是古代突厥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波斯征服者后裔,他们做功可以去清真寺内部,而低等级的人就只能在门外。至于锡克教徒,他们和拉起普特人一样以武力起家,被默认为是刹帝利种姓。


朱兴子


主要从肤色、长相、姓氏、职业以及饮食习惯方面进行区分。

印度种姓制度的建立,和外来入侵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在摧毁古印度文明的同时,建立了吠舍文化及种姓制度。将南亚的土著达罗毗荼人打入底层,雅利安人则位居高位。而随着南亚次大陆被马木留克、突厥、蒙古等轮番入侵,来至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逐渐成为印度上层的主流。

故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区别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肤色。雅利安人是白人的一类,而入侵南亚的蒙古、突厥等在西迁过程中,混有大量的中亚民族的成分,譬如印度末代王朝的莫卧儿帝国,其建立者是突厥化的蒙古人。这导致印度高种姓人有明显的白种人特点,譬如出生于婆罗门的尼赫鲁女儿英迪拉甘地,肤色和长相都有中亚成分。这类人主要占据着印度种姓中婆罗门、吠舍和刹帝利阶层



而低种姓如首陀罗和贱民,也就是达利特,主要是被征服的印度土著,很大一部分为达罗毗荼人人,以及极少数破产的雅利安人。而达罗毗荼人比较大的棕色人种的成分,皮肤多是棕色或者巧克力色。如目前印度总统纳特·科温德,出身于达利特,肤色和长相都棕色人种的特点。


二姓氏。印度的姓氏通常与种姓挂钩的,譬如Shukla,意思为纯洁的白色,是婆罗门。Sethi,意思是放贷者,是吠舍。Rathee,意思为战车的车夫,这大概率为刹帝利。而以清洁工等日常工作姓的人,通常是首陀罗或者更低的达利特。

另外,还可以通过姓氏区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由于印度的穆斯林主要来源于中亚,带有中亚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典型的特点就是名字中带有汗,譬如主演《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阿米尔汗,就是穆斯林。



三、饮食。高种姓多为素食主义者,低种姓是消费肉类的主力。譬如出生于吠舍的莫迪、出生于婆罗门的甘地,都是不吃肉类。在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中,男主角为了给练习摔跤的女儿补充营养而买了鸡肉,被妻子警告不得在厨房里烹调,就是这一现实的真实写照。



不过,这几方面都仅仅是参考之一,不能仅凭肤色和长相就下定论。种姓制度是一个极其复杂复杂的文化现象,有统计印度有3000多个种姓,所谓四大种姓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加上印度各地区的不同文化风俗,使种姓的区分更加复杂化。


L夕惕若看世界


有很多办法。

一、姓名。二、职业。三、肤色。四、饮食。五、言谈。

既然叫种姓,姓氏就是非常重要的标志,虽然近年有所混同,但大体还是能够区分。在印度地区,不仅印度教徒有种姓,伊斯兰教与锡克教等也有种姓。所以,姓氏判断的准确性大体在八成以上。

种姓与职业密切相关,虽然1947年公开废除种姓制度,但低种姓者依旧主要是农工商的被雇佣者、运输建筑的苦力、殡葬、掏粪等下贱职业。高种姓大体从事教育、祭司、行政、司法、从军、地主、工商金融等业。能够挤入商业的低种姓者也是非常下层的,所以,以职业判断种姓,准确性近九成(议员不算)

肤色辨认及判断是比较麻烦的。印度人口主体是黑人,大量混血造成辨认困难。所以,以肤色判断种姓的正确率只五成。

饮食习惯方面,高种姓婆罗门比较健康,以水果蔬菜为主食,刹帝利吠舍偏好肉食。底层低种姓的饮食非常杂乱,正规肉食少,偏好其他蛋白质来源。所以,以饮食判断种姓的正确性大约八成。

言谈举止方面,种姓越高,则举止大方,言谈得体,自信满满。低种姓谨慎卑谦,不敢与高种姓平等交流,甚至不敢对视。至于贱民,白天都不能上街,更不能踩高种姓的影子。所以用言谈举止分辨种姓,正确性九成。


四川達州


印度人的种姓高低一般是通过姓氏、肤色、职业、籍贯来区分的,印度的种姓从高到低分别是破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这四个种姓之下还有一个就是达利特,也就是不可接触者意思。


在印度,不能直接问他们的种姓,这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那么如何快速区分印度人的种姓呢,下面我就具体说说印度人是如何通过姓氏,肤色,职业,籍贯来区分种姓的。

首先,姓氏区分从高到低是这样的,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威亚斯、潘迪特、提维特等。刹帝利常用姓氏是塔卡尔、拉吉普特、辛格、塔阔尔、沃尔玛等。吠舍常用姓氏是古普塔、默迪、色斯、甘地、沙嘎加尔、高尔等。首陀罗常用姓氏有安贝达尔、苏兰基、恰马尔、纳伊、洛哈等。



其次,通过肤色区分,高种姓人肤色较浅,属于雅利安人种,低种姓肤色则更深,低种姓属于当地原住民居多。再有通过职业区分,高种姓一般职业都是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富人阶层,低种姓阶层更多的则是普通底层人居多。其它也可以通过籍贯区分,各种姓在印度各地都有自己的居住地,比如高档社区和贫民窟就是高低种姓各自居住所在地。


综上所述,区分印度种姓还可以细心观察,比如从穿着,手绳,饮食,口音,谈吐进行区分,穿着高贵,饮食清淡,谈吐优雅的基本就可以判断为高种姓,反之就是低种姓。


怪叔叔是个逗比


虽然没写在脸上,但也差不多。

婆罗门全部都是贵族,最容易分辨。看过电视剧里的黑社会流氓吗?流氓什么德行,印度的婆罗门就那样。简单说,婆罗门是必须戴各种首饰的,所以,那些挂着大金链子,看上去道貌岸然,抬头挺胸,眼睛差点长到脑瓜顶上的,肯定是婆罗门。

其实也就刹帝利和吠舍有点难以区分。有钱人穿得好,那是自然,但刹帝利基本上都是锡克教徒,穿戴方面相当有其特色。

婆罗门是满脑袋零件,刹帝利和吠舍,几乎都戴头巾。锡克教略有不同,还有kangh,发梳。种姓里,刹帝利排第二。锡克教的创始人就是个刹帝利,所以锡克教在印度的地位很高,不是普通人玩得了的。

在古代印度,只有穆斯林才有资格戴头巾,后来,印度爆发了一场宗教运动,一个锡克教的老大,教男人都围上红色的头巾,这一情况逐步融入了锡克教的教义,锡克教的男人都开始戴头巾。而且他们专门选择色彩鲜艳的头巾,尤其是红色和橙色。英国人喜欢使用锡克教徒做警察,阿三是英语阿sir的音译,这就是红头阿三的由来。

在印度看到那种胡子特别长的人,一般都是锡克教徒,因为锡克教规定不准修理胡子。其实在印度,一大半人都留胡子,只是胡子的长短不同而已。鲜艳的头巾、大长胡子,那就是锡克教徒没跑了。既然是锡克教徒,那就是刹帝利。模样稍微有区别的,就是吠舍。

吠舍不会留太长的胡子,也不会戴鲜艳的头巾,以免有冒充高阶种姓之嫌。毕竟吠舍比刹帝利低一个档次,冒充高阶种姓是大罪,要宰了的。

所以也可以说,高阶种姓男子,看他们的头巾和胡子就行了。

至于印度女人,虽然不戴头巾,可是必须戴着特制的披肩。和头巾一样,这也是分种族和地位高低的方法。

不太好判断的,是升阶中的首陀罗。

普通首陀罗一眼就看出来,因为穷,没什么好样子的。

印度四大种姓间很少通婚,但并不是绝对的。高阶种姓的男子娶低种阶姓的女子,这叫“顺婚”。低阶种姓的人虽然不能提高自己的种姓,但可以提高自己后代的种姓。比如首陀罗想要提升阶级,则只有首陀罗女子与婆罗门男子处于夫妻情况下所生的女儿,又与婆罗门男子通婚,如此继续,在第七代就可以成为婆罗门。

顺便,这种方法,从首陀罗混到婆罗门,怎么着也得个一百四五十年。

但是,低阶种姓的男子,娶高阶种姓的女子,是绝对禁止。一旦发生,男子处死,女子就算不被处死,也要被剥夺种姓成为贱民。

不过,升阶中的首陀罗,上亿人里有那么百八十个罢了,无所谓的事。

综上,婆罗门满脑袋满身金晃晃,刹帝利大长胡子戴鲜艳头巾,吠舍头巾颜色偏暗且一般不留大长胡子,首陀罗比要饭的强点不多,像要饭的一样的就是贱民。当然,贱民,上亿人里能有三五个富裕点的?就忽略不计了。

另外,在军队里,略有不同,等有时间再跟你详细说。


纯钧LHGR


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印度有种姓制度 但事实并非如此

存在种姓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有: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西藏、伊朗、也门、非洲、马达加斯加、法国。

是否觉得不可思议呢?

乐器侍奉神灵的婆罗门

什么是种姓制度

种姓是指通过内婚制和继承的方式传承某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方式(通常包括职业、阶级、沟通交流习惯、禁忌等)。最典型的是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纯正和维持传统不被破坏。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称为瓦尔那,是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时所建立的。表面上看瓦尔那是分成由上到下的四大种姓(知识分子的婆罗门、文臣武将的刹帝利、农人牧人组成的吠舍、奴隶组成的首陀罗),但实际上是二分法:

整个种姓制度分为瓦尔那和以达萨人为主印度土著的贱民两大类;瓦尔那再分为再生组和首陀罗;再生组分为统治一切生物的权力和吠舍;统治一切生物的权力分为婆罗门和刹帝利。

如下图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尼泊尔种姓制度和印度差不多,但婆罗门主要是来自山地婆罗门和印度移民,刹帝利则由切特里和塔库里两大种姓组成。

受印度种姓的影响,巴基斯坦是伊斯兰国家中种姓制度最严重的国家。虽然信封伊斯兰的巴基斯坦没有印度那种明显的种姓制度,但巴基斯坦在宗教、教派、种族、家族部落等形成了内封闭式的种姓制度,虽然没有印度四大种姓制度,但巴基斯坦存在教派、种族、家族的种姓制度。

印度尼西亚受印度的影响,存在和印度种姓差不多的制度:三生,即贵族;二生,即贫民;一生,即贱民。

伊朗的雅兹迪实行严格的内婚制,穆里德、谢赫、辟尔三个种姓不能相互通婚,只能内部结婚。

伊朗的萨珊王朝则是由祭祀、战士、大臣、平民四大种姓构成。

马达加斯加的伊默里那王国分为贵族、平民、农奴三个等级,职业世袭,不得相互通婚。

中世纪欧洲的阶级制度也是次等种姓:贵族、骑士、工匠、农民,层次分明,职业世袭,并且各自不会通婚。


综述

种姓制度是内婚制或继承制保持纯洁和传统不被破坏的宗教认定制度。一旦被认定了,种姓是会被世世代代传袭下去。这种社会地位,不会因为王朝的变更而被中断——因此中国的王朝中不存在种姓。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想通过名字判断一个印度人的种姓是很难的。一般高种姓的人肤色都较浅,而低种姓的人肤色都相对较深。

还有就是根据名字的含义,出生地、文化程度,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识来判断。因为很多种姓都是来自于职业,所以有的名字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

比如“Shukla”,取纯洁的白色之意,一看就知道是婆罗门种姓。还有“Trivedi”这种大白话一样的名字,“精通三部吠陀的人”,他肯定是婆罗门种姓。那些以“清洁工”、“搬运工”、“洗衣工”为名的,明显就是首陀罗种姓。

印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比哈尔人、奥里亚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桑塔尔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种姓地位还可升降。

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其中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家族形式判定,具体如下:

1、婆罗门常用姓氏:夏尔玛(Sharma)、提维迪(Trivedi)、威亚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2、刹帝利常用姓氏:塔卡尔(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阔尔(Thakor)、沃尔玛(Verma)等。

3、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尔(Ghaggar)、高尔(Goal)等。

4、首陀罗常用姓氏:安贝达尔(Ambedkar)、苏兰基(Solanki)、恰马尔(Chamar)、纳伊(Nayi)、洛哈(Lohar)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