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

张淑苗


其实人们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也是难免的,归根到底主要也是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就是人口总量。二战之前的德国即使加上苏台德地区、奥地利也不到8000万人口,而苏联则拥有着高达1.6亿人口,因此适龄参军人口数量明显要多于德国。因此即使遭遇了战争初期的惨痛损失,苏联通过快速动员,依然能够迅速补充部队,最终坚持了下来,最终扭转了战局。

然后就是女性。苏联本身强调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因此在战争中,女性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女性大量参与了军工生产、运输、后勤、医疗等工作,得以让大量适龄男性投入作战。同时,很多女性也进入了苏军作战部队服役,包括步兵、装甲兵、航空兵等多个军兵种,而反观德国,女性仅在通讯、医疗等少量部门发挥作用,更是谈不上参加作战部队了(至于德军女兵,实际上是国防军女助手,主要承担辅助性质的工作)。 而实际上,在战争后期苏联也感受到了兵力补充的困难,兵源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此时德国的情况明显更糟,还要面对东西两条战线。而苏军对这种情况的措施就是在作战行动中,增大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等技术兵种的使用,通过火力优势更加有效地杀伤敌军,尽可能避免步兵等部队的损失。

最终,在一系列因素作用下,人们自然产生了苏军越打越多的感觉。


战争之王


德军:打垮了苏联一个师,立马又来十个师,这仗没法打了!!!

二战苏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打不完,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战争初期,1941年6月,苏联一个星期动员了530万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苏联总共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虽说兵员素质一般,但是起码人多,可以进行消耗。

苏联将工厂里学校里面的青壮年都动员到了军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苏军那个村子中,仅仅瓦斯科夫一个壮年的男子,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抢手货。原因只有一个,青壮年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苏联妇女也响应斯大林的号召走进军队,不光在苏军的机关中,有很多还在苏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中冲锋陷阵。

还有很多监狱里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线冲锋陷阵,在古时候这叫充军。发一身就是军人,是军人就要冲锋陷阵。

缩短训练时间

正常情况下,士兵要上战场,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才能上战场。然而,1942年的苏军基本上就是学会开枪就要上战场。还有很多动员兵都是直接上战场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专业训练的德军根本没法比。

对于苏军的坦克兵,只要会开拖拉机就能当坦克兵,还能当车长。不过也是T34确实好操作,而且还是拖拉机厂生产的。

苏军在战争中能够活下来的士兵,日后都成了主力,边打仗边训练。这点和当时的国军差不多,不过很多士兵也都是抓来的,简单训练之后就送上战场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水平参差不齐,战斗力低。换句话说,头一天还在家种地呢,第二天拿枪就上战场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就是,往往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要保家卫国了,政府宣传动员一下,就有很多人报名参军。当年中国抗战是这样,苏联也是,到纳粹即将灭亡时,很多德国人也是组建了人民冲锋队,去保卫国家。

苏联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谁让德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不赶鸭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赶鸭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过送死归送死,苏军还是有能打的部队,可以通过人数去消耗敌军。


军武文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之所以觉得苏军会越打越多,这是因为德国人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

德国人其实很清楚苏联的人员数量高达1.8亿,以苏联的人口可以组建1千万以上的部队。

德国人口要少得多,毕竟也有8000万。

更关键的是,苏联虽然高达1.8亿,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苏联的。

而比如中亚等很多国家,名义上和苏联一体,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所以,苏联人力虽有很大优势,但也在德国预料之中。


在德苏战争初始阶段,苏联就被德国打的一败涂地,损失惨重。5个月时间内苏联损失了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还有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

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连妇女都有80万上了战场。

希特勒最大失误,在于低估了苏联人军工生产的庞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动员组织起来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战中士兵不仅仅要有步枪和子弹,还需要有坦克,飞机大炮,军舰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重武器的生产能力,认为他们只需要将现役的两三百万苏军在短时间内全部消灭,苏军是无法在一二年之内恢复实力的。事实证明,苏联军队恢复能力非常强大。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得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苏军。然而在莫斯科会战后期,苏军兵力再次超过了德军。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苏军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德军。尤其重要的是苏军的重武器质量虽然稍差,但数量上却有压倒性的优势。

就一场长期的持久战来说,无疑苏联才是最后胜利的一方。因为持久战拼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持久战能力!苏联人的坦克虽然没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么先进,生产总量却是德军坦克的好几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彻底压垮德军。可以说苏联人才是真正掌握战争实质的胜利者。

我们看看苏联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数量。

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

轻、重机枪:9.54万挺

火炮:83.4万门(含迫击炮34.8万门)

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

飞机:158218架

汽车:20.5万辆

其中,德军坦克制造总数为2万多辆,还不到苏军的三分之一。

这样打仗,哪里能赢呢。


萨沙


先看苏德两国在战争中的伤亡。

德军:死亡和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其中死亡人数占德军在二战总体死亡数的六成以上。

苏军: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

此外,还有1740万苏联平民和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火。

以上数据说白了,苏联的胜利,是结结实实靠无数的生命杀出来的,苏联军队伤亡之惨重,主要源于开战初期的极端被动、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指挥失当所致,而苏联平民的惨重伤亡,主要还是德国人对苏联人实在太凶残(这样导致了苏联攻入德国本土后,对德国平民展开了报复,德国人在二战中死了800万,其中士兵600万,平民200万,平民几乎都死于东线战场)。

相对苏军,德国人在战争前2-3年其实还没那么被动,大多数时候在兵力数量和质量方面总体还处于优势。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1943年前,德军并没有两线作战的困扰,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苏联,在前线的部队即使被苏军打残了,往往还能调回本土,休整几个月,重新再组织开往前线作战。

由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被德军长期占领(即使到了1943年初,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仍处于德国控制之下),这段时间也是苏军由全面被动转向战略反攻的时间,而苏联能控制的人口实际上不足一亿,刨去老弱病残和女性,实际能征发的士兵不足2千万,当然,苏联为了挖掘人力,在保证工业生产和国家运转的基础上,不光把适龄的男子不断送上前线,还组织了近百万妇女上战场服役,在战争前2年,苏联人力资源相当紧张,但就是这么紧张的人力,在苏联高效的动员体制下,得到了最大效率的使用。

从1943年开始,苏军转入大规模反攻,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相继解放,苏军解放一个地方,就尽可能地征召当地人当兵,所以苏军越到后期,人力资源越加宽裕,而德军正好相反,地盘越来越少,可控制的人力自然越来越少。

最悲惨的是,德军人力资源不断越来越少,而且面临着三线作战的窘境,战略形势愈加恶劣。

1943年,盟军进军意大利,1944年,又开辟了西线战场,德军丢了北非,仅有的几百万军队,既要对付不断强大起来的苏军的愈加频繁的反攻,还要分兵意大利,去保护已经日落西山的墨索里尼,若不是盟军在西线的推进速度犹如龟爬,希特勒恐怕撑不到1945年中。

面对好几百万苏军的强大推进,德军仅有的人力资源根本不足以抵挡,部队几十万几十万地被歼灭、被俘虏,大量有生力量成了战争的炮灰。

1944年夏天是希特勒最心疼的时候,随着盟军登陆,苏军乘势发起大规模反攻,两边一夹击,德军在东边西边总共损失了上百万军队,法国也丢了,白俄罗斯也丢了。

东边消耗,西边消耗,德军就这么被消耗殆尽,苟延残喘,等着末日来临。


云中史记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300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1.8亿;德国才8000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1936年神话般的,近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40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看架势,来晚了都没地方写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是的,德国人不仅奇怪,而且希特勒也感觉自己上当了,他压根就不该惹苏联人。他应该去和隔着英吉利海峡的丘吉尔掰手腕。

咱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嘛意思?”情绪激动的希特勒蹲在狼堡里,凝视着他的将军们,敲着桌子怒吼:“你们刚刚告诉俺,你们干掉了苏联人几十万的军队?为嘛在你们的正面又出现了几百万?为什么?谁能够告诉俺,这是为什么?”

是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希特勒很久很久,那咱们不妨先从这事的背景来说起。

背景

话说当年这一战还没结束多久,德国人作为战败国,这又闹腾开了。在小个子希特勒的带领下,这就集结了八百万的大兵,一家伙就点爆了整个欧洲。

他还采用了极为新颖的战术——闪电战,坦克开路,大炮掩护,步兵跟进,这一路上那叫个厉害啊!先打了刚刚建国没几天的波兰人找不到北,接着和躲到硬的跟哪铁桶一样的马奇诺防线后边的法国人打趴下。

一家伙弄的地球这小村子天下震动,这二战就算正式的开始了。

基本上转眼的功夫,号称文明人的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彻底没戏了,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搁敦刻尔克来了大撤退,大炮不要了,坦克扔了,机枪丢了,光剩下一帮人,玩命的往英国那岛子上跑。

丘吉尔也实在,啥军舰,啥商船,啥货船,只要搁海上能飘的全部都出动了,把这帮子人往家里边接。

总算是为以后的反攻,做好了基础。

那么就这时间点上欧洲,除了英国这块,还有苏联那嘎达,欧洲其余的地盘,基本上就被希特勒给霸占了。

好吧,打这里起,希特勒必须做出选择,要么造军舰,造飞机过了英吉利海峡,和丘吉尔过过招,要么乘着苏联人不注意,抽冷子去惹斯大林。

大家伙也知道,最终希特勒选了斯大林。

就这一下,苏联人确实损失惨重,军队成建制的被吞掉了。眼瞅着苏联人的有生力量说话间就被吃干净了。

这就是题主问题的一个大背景。

题主的事

希特勒原以为,这苏联人太好对付了,可到了后边他越打越是纳闷,这到底是咋回事?

前脚刚刚打垮苏联人一个师,后脚他们还没把气喘匀呼呢?哎呦俺了个去,苏联人就带着十个师的队伍加入了战局。

那加入战斗的苏联人乌央乌央的,搁战场上到处都是:“乌拉!乌拉!”的声音。

苏联人简直是不要命了,玩命的冲锋。

有人一直在问:“肉盾能抵挡得住钢铁吗?”

苏联人很好的给予了回答:“能!”

苏联人基本上是拿脑门去堵德国人的坦克和炮弹,生生的把个整个欧洲都拿希特勒没辙的闪电战给堵住了。

那么苏联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们无穷无尽的兵源是分不开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

1941年六月份,就用了一个星期,五百三十万人步入了战场,就这动员能力,您自己个说说。

这时间到了1942年的五月份,一千八百万人就已经投入到了对希特勒的战斗当中去了。

话说苏联人的兵力是够恐怖的,但这兵员素质这就差了老大一截。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帮子士兵冲锋,派到前边的能拿到枪,后边的只能拿子弹跟进,捡前边牺牲人的枪来用。

从这里咱就可以看出来这兵员的素质不咋地,但苏联人豁出命来打这场战役的决心可见一斑。

那么他们是怎么去招募士兵的呢?

首先苏联人将能够抗起枪来的壮劳力全部都拉到了军队当中,搁当时,一个村子里边一个壮年男子都没有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

举例,瞅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吗?没瞅的过可以看看,很棒的,那里面就讲到了苏联人一个村子里边,就剩下一个成年男子,没别的其他男人都走上了战场。

咱一直在说苏联人是战斗的民族,这真没得说。

就这动静,整到最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举个例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17岁参加战斗,二十一岁回家,整个高中班的男同学就剩下他一人了。

据统计1919年到1924年出生的,只有3%活了下来。

就算是到了现在,俄罗斯人的男女比例依然没有缓过来,比例为1:1.167,就这比例整整相差了一千万,这可够恐怖的,一千万的女光棍。

整到最后,苏联人放出监狱里的犯人,给他们发一身军装,扛着枪也上了战场。

咱说,搁平时这一般的士兵,最次也得经过三五个月的训练掌握战场的基本技巧,才能上战场。

但这时间点上,苏联人面对希特勒的进攻,压根就没有这么多时间,只要能拉起枪栓,扣动扳机,这就能上战场了。

还有那必须掌握一定技术的坦克兵,招兵的先问一句:“会开拖拉机吗?”

“会!”您这一点头,冲人家一乐。

齐活,也不用考察啥的,直接就整给你一辆坦克:“去吧!伙计把它开动起来,打今天起他就是你的了!”

好吧,您这不光当了坦克兵,还整了个车长的帽子。

大家伙别以为这是搞笑,因为这T34坦克压根就是生产拖拉机的厂子整出来的,手续和开拖拉机一样,就是外边整了一大铁壳子而已。

苏联人的东西就是简单好操作!

你要是能从战场上打一场,还能活下来,这就是老兵。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会,一个士兵能撑三天,最次也是个营长。

战斗都打到了这份上,还能说啥呀。

最后女人都提着枪上了战场,啥女狙击手,啥女飞行员,啥女坦克手等等这都有!

毕竟这都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你不上能成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都说有的国家是战斗民族,其实是夸大其词,所谓的战斗民族只是在跟比他们装备落后多年的比如满清军队打仗的时候,才能显出很大优势,把对手打得满地找牙。

一旦遇到了英法列强或日本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硬茬,战斗民族真的是不堪一击。在日俄战争中,两头野兽为了中国东北大打出手。在旅顺203高地的争夺战中,看到疯狂的日本兵踩着满山的战友尸体,怒吼着冲锋,把战斗民族的腿都吓软了。

中国有句话,叫见鬼弄,见神怂,战斗民族就是如此。在阿富汗深陷泥潭的是谁,他们的战斗民族气概哪里去了?为什么会灰溜溜撤军,我的战斗民族大神?

再看苏德战争,明斯克一战,苏军被俘32.4万人。

基辅战役苏军被消灭19.2万人,被俘65.2万 人。德军伤亡多少呢?3.2万,你没有看错,是三万两千人。

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伤亡21.4万人,被俘40万。

翻遍世界战争史,一个国家在战争出现如此多,举白旗当俘虏的士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

反驳的人当然可以说,苏联是由很多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由于斯大林执政的时候,对少数民族采取了迫害和打压,有很多少数民族士兵倒戈投降。

但是别忘了,一场战役参战一共才多少人,怎么会有那么"少数民族"?如果几十万战俘都是少数的话,参战人数至少在500万才对。

所以才有了斯大林的那个227命令出台,专门枪决临阵脱逃或者举白旗的苏军战士。

即使到了苏德战争后期,苏军转入战略反攻,在跟德军的对垒中依旧非常菜包。

让苏联人引以为荣的莫斯科保卫战,德军50万伤亡,苏军85万。

二战中被大书特书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的伤亡是113人,德军伤亡84万。

要知道这两大战役都是攻坚战,攻坚战的伤亡比例是多大呢?防守者每付出一个士兵的伤亡,进攻方必须付出三到四个人的代价。

可是,伤亡结果叫人大跌眼镜,进攻方伤亡小,守城者伤亡多。

而且德军是在装甲集群没有燃料,而对方却得到了美国无穷无尽援助。

如果德国和苏联军队同时从美国人那里,得到了一样多的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如何,每个大脑正常的人,心里都会明镜一样,就不用多说了。

凭良心说,德国纳粹是赢了战役,输了战争。而苏联军队是输了战役,赢了战争。因此说,德国人对这个结果一百个不服。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呢?原因有两个,第一,美国人源源不断的对苏援助。第二、苏联人口多,兵员多,采取了人海战术。

表面上看,苏联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在欧洲战场上,大家都没有能够抵挡住德国纳粹的进攻,只有苏联做到了。

不但挡住了德国的攻势,还让德国纳粹陷入了泥沼,无法自拔。最后伟大的斯大林元帅一声令下,苏军进入反攻,打到了纳粹老巢,逼得恶魔希特勒自焚,伟哉壮哉。

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德国跟苏联的人口对比,实在太悬殊了。苏德战争开始前,德国的人口才6700万,而同一个时期苏联的人口是1.6亿。本来比例就如此悬殊,德国还要分出兵力对法国、捷克、波兰等国进行占领,这样一来,能投入到苏联战场上的兵力就更加有限。苏联人口比德国多几倍,兵员取之不竭,而且不需要投入到别国战场。况且开战不久,苏联人就得到了美国援助,苏联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仗躺着都能打赢。

不要说是"战斗民族",就是草包民族也一样能打赢。在苏德战争中,德国军队客场作战,远道来犯,战线拉的那么长,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但德军的总伤亡是309万,苏军的总伤亡是509万。德军投入的总兵力是900万,苏军一共投入了1700万兵力。打成这样的结果,怎么也都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战绩。

说实话,看到这组数字就知道,所谓的战斗民族是吹出来的。

反观德国,在战争初期要分出很多兵力,维护占领国的局势稳定;战争后期还要在其它各条战线抵挡英国、美国军队的强大攻势,兵力跟苏联根本就不能比。再加上燃油供应跟不上,输油管道和油田又被美军炸毁,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灭亡。

综上所述,苏联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广阔的纵深,为苏联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兵员和地盘,为苏德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伟大的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当然非常明显,我们不能抹杀他们为此做出的巨大牺牲。但实事求是,他们的确不算是战斗民族,他们的对手芬兰人或日本人,比他们似乎更像一些。


历来现实


二战时,苏联士兵为什么越打越多?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称霸全球”的梦想,向当时横跨欧亚大陆的苏联发起了猛攻,飞机轰炸退敌,坦克突击开路,步兵快速突进。

由于对德国人的进攻始料未及,苏联在战争初期就接连遭受重创。仅仅战斗打响的第一天,苏联空军损失了1200架飞机,苏联上空的制空权,由此落入德国之手,在自己的天空,苏联人也要开始小心炸弹。

而打的最为惨烈的是1941年9月的苏德基辅战役,在这场战役之中,由于有死守基辅的命令,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被德军死死的困在了基辅,最终造成苏军66万人被歼灭的惨剧。

同基辅类似的德军大胜,在苏德战争前期,于苏联的大地上遍地开花,不完全统计数百万苏军要不战死、被俘,就是丧失了战斗力。正因如此,德国的士兵,可以在1941年11月,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在那里磨刀霍霍要灭了苏联这个国家。

按照常态推断,苏联人在战斗初期,丧失数百万大军,理应陷入崩盘的状态了,毕竟一个国家,能够组织百万大军,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就连作为全力进攻方的德国,它在投入苏联的兵力上,加上一些盟友的支持,军力也才达到550万左右。

然而出乎所有德国人意料的是,它们遇到的苏联人,不是用“常识”可以认知的,大家都认为苏联已经伤筋动骨,剩下的就是德国收割战利品之时,1941年12月6日,苏联突然集中百万级军力,在莫斯科一线发起反击。

不但破解了德国人对莫斯科的包围,还将不可一世的德国士兵驱赶了200-300公里,把战场的直接局势,从苏联一味的被动挨打,变成了苏德双方互有输赢的僵持。

正因苏联突然出现的大量军力,战斗在最前线的德国士兵,发出了这个苏联士兵,怎么越打越多了,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的感叹。

至于为什么苏联人能够快速补充兵力?首先苏联人的人力基数不差,1917年苏联人口1.3亿,1940年苏联人口1.94亿,在1941年二战开打前的23年间,苏联有过6400万人口增长的高峰期,而这意味着,二战打响这一刻,苏联是有数千万的青壮年。

而这些青壮年在国家危难之时,无疑就是士兵最好的补充来源,他们有体力、有激情、更是无比的爱国家。

近代战争进入火器时代后,武器上手有一定难度,不像古代拿着菜刀都可以上战场,所以有了兵源,没有合适的训练,也是难以供给大量合格士兵。

而苏联幸运的是,它在战争开打前,就制定了完善的兵役制度,不但明确了18岁,就可以入军队服役。

从九年级起,苏联人就要在学校接受初级军事教育,而这个训练让每个苏联人对武器有一定了解。不至于真要上战场保家卫国之时,拿着枪不知道怎么打。

正是因为几乎全民都有一定军事素养,这极大地缩短了苏联士兵,从招募到作战的时间,而这无疑是苏联源源不断向前线送士兵的根本。


袁载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在战争初期,德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胜利面前,德国领导人产生了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的幻觉。一向谨慎的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当时的日记里写道,“对俄国进行的战役在十四天内就获胜了。这么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希特勒在10月3日对德国国民的讲话里也指出,“今天我宣布,我毫无保留的宣布,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

但是,出乎德国人意料之外的是,苏军并没有被打垮。每当一批苏军的部队被消灭,就有更多的新的部队被投入战场。到了这个时候,哈尔德在他的日记里又写道,“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二百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有三百六十个师。一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师。我军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薄。我们的战线没有纵深度。结果,敌人在连续进攻之后,常常得到一些成功。”

而德军的伦斯德元帅在战后向盟军提审人员直率供认:“在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

戈培尔也在他的演讲里说,真是神奇,好像苏联这个怪物能够用俄罗斯的泥土捏出无数的军队一样。

不过,这些苏联军队不是用泥土捏出来的,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据统计,在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2960万人。战争中,苏联红军部队累计死亡人数为865.6万人左右,这其中还包含300万上下死亡的俘虏。但是,到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到了1136万人。也就是说,除掉死去的红军战士,苏联红军的数量比战前翻了两番。

这些军队从哪里来的呢?这主要是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造成的。作为军队的组成,需要人员,装备和后勤保障。而苏联正是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超常的能力,造就了庞大的军队。

首先说人员。苏联的人口基数很大,在1941年,苏联人口大约为1亿9300万。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苏联有足够的人员可以征召。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可以将一个村镇的所有适龄男子全部征召进部队,甚至连孩子和老头也不放过。

在武器装备方面。战争开始前后,苏联在东方建造了庞大的军工生产基地。在战争初期,又将大批的工厂拆迁到东方。这些军工基地,为苏军制造了大批的武器装备。不完全统计,在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这些武器装备为组建苏联军队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后勤保障方面。苏联军队以吃苦耐劳著称,他们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德军的评价是,苏联人凭借着一把燕麦和水就能一直战斗下去。后来美国参战后,对苏联援助了大批的物资,这些物资大大缓解了苏军的压力。

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苏军的部队指挥体系。苏联在经过战争初期的惨败后,认识到自己的军队指挥体系的缺陷。由于受到大清洗的危害,苏联有经验、有能力的指挥员大量缺失。于是,苏联一方面释放了大批还在关押的苏军指挥员,这中间就有著名的罗科索夫斯基。另一方面,苏军在战争中注意保存军队的领导机关。在被包围的时候,首先让指挥机关突围。这样在补充兵力后就能够组成新的部队重回战场。

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苏联建立了双重领导体系。这个体系说白了就是任何正职都配备以副职。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到最后的时候,副职留下继续指挥作战,而正职撤往后方。这样,留下的部队听天由命,而撤往后方的指挥机关可以立刻组成新的部队。这样,就保证了苏联的新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开上前线。

但是,这样一来,也产生了一种矛盾。那就是,这样的部队,兵员素质差,战斗力低。不过,苏联对此也有办法。那就是,所有的精锐官兵全部编入近卫部队,其他的人员编人普通部队。这样,在战争中,普通部队执行炮灰的任务,而主要任务由近卫部队担任。这就解决了这一矛盾。

苏联就是这样解决了这一军队组织难题,发挥出了它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将企图采取闪电战速战速决的德军,拖入了持久战的泥潭。最终,德军被苏军彻底拖垮,精锐的部队消耗殆尽,走向了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这是苏联的人口基数决定的。1941年,苏联的人口达一亿九千万,当年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他们为谁而战》中得到印证。

苏联不仅是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欧洲的人口大国。而德国才有7000多万,当时德国能够动员的总兵力为1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5%,军队伤亡总数达1170万。苏联在战争期间共动员了3400多万人参战,这个数字远超一些欧洲小国人口总数。

不仅冷兵器时代打仗是拼兵员,热兵器时代兵源也同样重要。二战时期兵器杀伤力空前强大,小国家绝对耗不起高伤亡的战斗。1939年几个欧洲小国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德军,很快投降,是因为他们的兵力不够装甲集群塞牙缝的。所以,军队的兵员规模是最基本的实力。

苏联,就具备这实力。别看战争初期,苏联就损失了300多万兵力,在西欧看来可是骇人的数字,但苏联很快填补了空白。这里人口众多是前提,苏联超强的国防动员能力起了很大作用。无论战前战时,遍布苏联的征兵体系完善,战争爆发后,它们都能高效率动起来了。苏联动辄就能组建几个战略预备集群,战役关键时刻就可以及时压上去。而在东线苦战的德国则是望“兵”兴叹了,它罕有从国内抽调战略预备队到俄国,他没有苏联可就地征召兵员的优势。

所以,当德军打得精疲力尽与苏军对峙之际,突然又一片黑压压的队伍压了上来。不是被合围就是被击溃,因此德军惊恐发现苏联兵越打越多。

实际上,到了战争后期,苏军的兵员消耗巨大,兵源枯竭,各地的男丁基本都征光,不得已就征召了一些刑事囚犯入伍。

这些有幸活着打到柏林的兵们,德国人不是觉得奇怪了,而是感到惊恐万分。

2019.7.2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