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年俗文化: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那些事

高密人过年最热闹的便是初一大清早的拜年仪式了,先是在家中拜好自家的家堂后,就可以相约出去拜年了。这个时候大街小巷满是穿着各色新衣服,喜气满面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往来穿梭于各自的宗亲家中。

高密年俗文化: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那些事

起篇先用高密人的方式演绎一遍高密人独有的拜年的仪式:

一大早,各自门里找各自门里的,一起嘎乎着“闯门子”。

进门后的那套呱,管总是这样的:

小:大嫲恁过年过滴好!

老:好!好!怎都好!快来!快来!快上炕!哈水,抓瓜种,烟笸箩子里有烟卷,自己点!

小:大嫲嫲,不急火坐,先咖个头,蒲毯总木木拿出来?

老:不用咖了,新社会了!

小:张不中,拜年那有不头的。四下撒摸了一下,找了个蒲毯,恭恭敬敬搁在当门的红搁板前,朝着挂在正中的轴子,一丝不苟地跪下咖了个头,并说:爷爷嫲嫲过年好,小辈给您咖头了!然后起来,像模像样地掸了掸。

老:好,好!恁也过年好,接着做从布袋里摸钱状。

小:不用了,大嫲嘛,俺都木式大小了,拜给俺咖头钱了。嫩夜来后上儿吃了几碗古扎?吃出几个小银子来?

老:下了半盖垫,吃了一大碗!含不善!吃出俩钱来。

小:俺大爷总木木在家?上哪起了?

老:嫩大爷出起了,快上炕,上里,囊乎囊乎!扒块糖吃,吃瓜种儿!

小:好,好,有,有,嘿嘿!

老:嫩娘熬出来了,这回享福了,嫩看看,嫩弟兄们都闯好了,真好!

老:快上里!嫩大爷爷去其嫩二妈个头就回来了,盛木菜都有,嫩上里哈酒,呗走了。

小:不了,大娘,俺还得再出去转转,

含木转到头呢。

老:再耍耍吧,哈口水。

小:不坐了,不坐了,走啦哈大嫲嫲!

老:好好好啊,慢点走啊 ,

有空再来耍吭!

小:嗯嗯,好!

快拜出来了大嫲嫲,外面冷,回其吧。

回其吧,拜出来了。

走了航,大嫲嫲!

高密年俗文化: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那些事

以上是高密人典型的拜年场景及台词,场景中提跪在红搁板前面朝轴子磕头拜年问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红搁板很好解释,也叫大桌子,平时放盘子碗筷什么的,逢年过节就成了供桌,把各色菜肴,点心果品齐齐整整地摆在上面,供老祖宗们享用。

供品正面挂了一方轴子,其实是一种年画形的家谱,附在苇帘上。一般分上下两个部分:

画面最上部画有一男一女两位古装寿者,表示这个家族最长者;在二人正中偏下一些画一个牌位,牌位两边画有数个格子,牌位上一般写“三代宗亲”,“列祖列宗”,“万世流芳”等字样,实际是给这个家族之中没有名字记录的人留的,而牌位两边的空格则写这个家族有记录的最年长尊者。

画面最下方约占一半的位置一般画一些穿古代官衣的人带一群孩子欢乐奔走的场面,表达的是家族人丁兴旺、富贵临门之意。

高密年俗文化: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那些事

在这两个画面中间有一条通道相连,表达的是祖宗同家族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意思。通道两侧各留有一些格子,这就是填写故人名字的地方,一般也是男居右,女居左。

'挂轴子"是一项隆重的仪式,其实就是供家堂,或者称家谱。‘子”的发音其实是“烛子”,可能是高密地方方言的发音与其它地方不同的缘故,却体现高密独有的地方特色文化。挂帘子的年俗在山东,尤其在胶东地区好多地方都有,高密却因其是“扑灰年画之乡”的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有别于其他地方。因此高密几乎承包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春联,“福”字,其次就是“家堂”了。

那么,高密人过年供的“家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高密人过年供家的“轴子”其实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衬层,是一面面积较大的苇帘,早先的面积一般在1.5米X1米左右的样子,挂起来后上部基本同房间顶棚齐平,而下部刚好同供桌高度齐平。现在房子大了,苇帘也相应地根据悬挂面积相应地增加。附在苇帘上的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轴

”。

高密年俗文化: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那些事

苇帘多是当地比较常见的苇杆扎成,很是细密、精致。用时就展开挂起来,不用时就卷起来放在墙角。我的理解是多半是早先的农家烧的是土灶,一年下来,墙上布满了黑灰,即便从腊八开始的大扫除也很难扫干净。而当时要请一幅“轴子”又极其贵重,所以便就地取材,用当地极其普通的芦苇织成帘子或席子先依附在墙上。而挂帘子是从腊八开始大扫除开始便陆续挂上了。

挂“轴子”则不然,正式将“轴子”挂在苇上,是在除夕下午,这个时候一个家族中的全体男丁备好香烛鞭炮,到家族墓地中恭恭敬敬地准备将列祖列宗请到家中。各家到祖宗坟墓上放完鞭炮后,一行人前呼后应簇着骑高头大马回家的列祖列宗,并叫一个腿快的小厮赶紧回家在门口搁上拦门棍,就是“栓马桩”,以备祖宗拴马之用。院子里撒些豆秸,寓意“宜豆千秋”,然后才开始悬挂“轴子”,接下来几天祖宗就和我们在一起过了。从有据可考的明代成化年间开始,几百年来高密过年依附轴子传承的规矩几无改变,代代相传的宗族谱系将传统家族牢固地聚集在一起。

高密年俗文化: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那些事

挂好轴子后,被称作“红搁板”的供桌上从这时开始,就要尽其所能摆上各色供品,奉上五双或十二双红筷子,然后掌蜡上香。还有具有高密特色的一斤多重的大饽饽五个摞成山状,意为多的吃不过来,然后把鱼、红烧肉、鸡蛋饼、丸子、炸豆腐压在碗中的白菜头上,中间插上红根绿叶的菠菜,再辅以点心果脯,时尚水果,年糕等,然后家中尊长会每天早晚上香,态度极为恭敬和虔诚。

送祖宗回去的时刻不尽相同,我们张是在正月初二下午,这个同接祖宗回家仪式是一样的,家族中儿孙辈的男丁在大门口或路口上焚香、放鞭把祖宗送回,也有直接将祖宗一行送到坟上的。春节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活动算是结束。从这时开始,苇帘上的轴子会被取下,帘子则会被挂在原地,一直到正月十五后才取下。

高密年俗文化: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的那些事

再来说一下这个“轴子”,从读音上可以听出有“嘱子”“祝子”之意。祝子是取列祖列宗保祐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之意。

“嘱子”,个人认为是一种治家传统,估计是家中尊长在挂上“子”之后会叫齐年幼的子孙在家谱前跪拜、并给他们讲祖先的故事,并教育他们不忘祖宗、不忘初心之类,是一种优良家风的传承。

最后说说填“轴子”与添“轴子”,也是很讲究的事,一般都是请村里能够写毛笔字的老先生或老文用小楷工工整整的书写,“填”是新请的“轴子”,把故去的几辈祖宗如数填上。“添”则是把近一年去世的宗亲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