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常常給父母寄錢,一個常常回家陪伴父母,你覺得哪個更孝順?

李潔55730872


父母需要的不是兒女的金錢💰

而是需要兒女的溫馨陪伴[祈禱][祈禱][祈禱]配圖與文章無關。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972


無論是給父母寄錢,或是常回家陪伴父母,我認為都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我55年前從山東老家到新疆工作,當時的探親假是10年一次,而且那時交通不便,回一趟家汽車轉火車,火車轉汽車的,半個月還到不了家。所以我沒有條件常回家陪伴父母,只有省吃儉用盡量的多給父母寄點錢表達孝心。

父親是離休的有不低的病休待遇,但媽媽沒有工作。父親給我來信說:“我的錢也花不完,你不用給我寄錢。”我說:“我不能在您身邊照顧您,再不寄點錢,那不是您把我白養了。”所以我照樣寄錢。

父親又來信說:“你姐姐在農村孩子又多很困難,你就不要給我寄錢了,把錢寄給你姐姐吧。”我聽了父親的話,就開始給父母寄錢的同時也給姐姐寄錢。

現在,母親已去世50年,父親也上去世22年。我牢記父親對我的囑託,一直給姐姐寄錢,姐姐已88歲,我承諾只要姐姐健在我就會給她寄錢。

我遠離父母,用寄錢來表達對父母的養育之恩。並尊照父母的遺願一直給姐姐寄錢,延續著對父母的孝心,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心在老家


有這麼一位老人,六十多歲老伴去世了。兒子在外打拼時做了上門女婿,因為兩地相隔很遠從此也都沒有哪一年過年回家陪老人。雖然每年都把錢給母親寄來,叫母親別捨不得花。直到村裡人給打電話時才知道,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他。回家辦母親後事時才翻到櫃子裡整整有20萬元和一張紙條,上面寫到,兒啊村裡人家家都住上了樓房,幾年前改公路經過了我們家的地,政府給12萬元,其它的是你寄過來的錢,你要用這些錢把這間泥巴房給修了。看到這些真是讓人心疼,其實兒子給母親的錢一分錢老人都不捨得花。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平安三農創始人


一個常常給父母寄錢,一個嚐嚐回去陪父母,那個更孝順?

我覺得都孝順,只是方式不一樣,我說一下我的看法吧,

第一點:常常給父母寄錢的,我覺得也是很孝順,每個人出門在外,掙錢很難,掙點錢就寄給父母我覺得這是孝順的直接表現,我之前剛在外面工作,不能每月回家,但是經常打電話,但是發了工資就寄回家,心裡一直想著,所以只要有心做什麼都是孝順,

第二點:常常回來陪父母我覺得也是孝順,不是有句話說得好,陪跑才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變老,我覺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果又能常常回家陪父母,又能給父母一些經濟上的幫助,我覺得是最孝順的,你覺得呢?

總結:不管以那種方式陪伴,只要你是有一顆孝順的心,我想就夠了,我今年打算帶我們爸媽出去旅遊,最後,祝天下父母健康長壽!平平安安!謝謝!






蘭山區金玉良緣


一樣孝順,我大姐在外面工作,我在老家工作,她一年會和我姐夫回來幾次,但是每年過年都和我姐夫回來陪我爸媽,其實她跟我姐夫很愛我爸媽,總會給我爸媽買衣服鞋子,給我爸媽寄吃的等等,他們的工作很忙,連出差都給我爸媽寄吃的,可以看出心裡有我爸媽,我爸媽過生日啥的我買蛋糕啥的都會說是我姐和我姐夫叫我買的,我經常買牛奶回家也說我姐夫兩公婆給錢買的,哈哈哈,我姐夫老是說接我爸媽去深圳,我爸不愛出遠門,我姐夫就接我媽和我嬸嬸我姑姑她們出去旅遊一段時間,我媽她們說要回家又送回來了。


唐三千


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教育,要尊老愛幼。對於照顧老人來說,總會有的人出錢,有的人出力。不管是出錢的也好,還是處理的也好,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在我們中國人的想法裡,誰的能力強,誰的條件好,誰就應該多承擔一點。不承擔的人,也絲毫沒有愧疚感,很可能還會亂挑毛病。

在我們村裡就有這樣一個例子。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省城安了家,小兒子能力差一點,留在了村子裡。去年老太太中風住院,生活不能自理。老大,由於工作關係不能在身邊照顧。都是小兒子照顧老太太的生活起居。大兒子只管出錢。小兒子覺得自己不容易,大兒子也覺得自己不容易。他們都覺得自己更孝順母親。你覺得呢?

我認為盡力就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互相體諒。照顧一個生病的老人的確十分不容易,拉屎撒尿,端水端飯,聽起來不起眼,但是實際做起來就你沒那麼容易了。何況,這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能夠盡心盡力的照顧,已經十分難得可貴了。

當然,我們也不是在說那個出錢的就是不孝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無奈。也許真的是因為生活所迫,對於照顧老人,心有餘而力不足。那不能夠在經濟上多多的出一些,也是應該的。老人生我們一場不容易,養大更不容易,我們對自己父母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做到無愧於心就好。


愉娛樂


常常給父母寄錢和在家陪伴,那個更孝順是沒辦法分出來的。

應該看孩子們的能力和心中所思吧!有的孩子因為工作原因,遠在他鄉,他們有時候也會想把父母帶在身邊,我的一個鄰居,孩子在大城市經過幾年的努力,買了房子,希望接父母過去,但他們說在城市不認識人,就在那有限的空間,太憋屈,那裡有在家裡,寬敞大屋的,心裡敞亮。不去城市。孩子心中牽掛家中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給父母轉點錢,這樣的孩子在外面打拼,都是離開了那個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地方,一切從新開始,慢慢的步入正軌,始終不忘家中的父母,能說孩子不孝嗎?

在家裡的孩子也要照顧好自己的小家,父母有個大事小情的跑前跑後的,也是孝順的孩子。

所以孩子孝與不孝是不能比較的,盡心就好



擁抱幸福cwf


情況不一結論很難定,我是認為陪伴重要,我照顧婆婆公公二十年,他們到最後幾年裡明顯想孩子們了,公公痴呆了可一見兒子來高興的跟孩子一樣,婆婆癱瘓不能動加重時更是哭的相見兒子,可惜我請不動她家孩子,到走跟前只有我這個外人跟我家孩子,雖然五個子女平時都不管她看她,可我感覺的到她們真的好想孩子們能多來看看她們,在他們眼裡根本不計較孩子是否有錢,是否有錯,就單純的想見到就高興。我爸爸我是一樣的,每次回去都是提前做好吃的給我,所以我個人認為陪伴重要


默默麗娜


首先要向提出這類高質量高水準問題的提問者致敬。其次,我確實不想錯過這次回答的機會,因為我實在是有話要說。

這個問題中有三個重要的關鍵詞:寄錢、陪伴和孝順。看似平平常常,折射出來的卻是,當今高度物質化、金錢化、強節奏社會形態下岌岌可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以及其背後精神極度焦渴而又困惑不解的眾生相,可以說,問題精準抓住了社會問題的要害,也問到了我們每個人良心深處。

很顯然,提問者在這裡有意將“寄錢”和“陪伴”行為視為孤立的、對立的兩種狀態提出來,其意是想在純粹意義上做比較,分別驗證其對於“孝順”的程度,只求高低(由“更”字可知),不論有無。因此也就全然排除了其它種種情形下可能產生的回答結果。

而事實上,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也因此在很多時候,不管是誰來回答,說來道去都像在和一團稀泥,等於白說。不是嗎?

這裡有必要將陪伴和給錢兩個詞確立一下含義,即,給錢(寄錢)是指給父母解決生存生活以及提高生活質量所必需的錢;陪伴則不僅僅是指與父母在一起待著,而是指有情感交流的相互伴隨。

其實,孝順不孝順是有很多種情況和表現形式,不能一概而論。按照邏輯學的觀點,我們可以把給錢(寄錢)、陪伴視為孝順,反過來,對於不給錢(寄錢)、不陪伴的行為,卻不能簡單理解為不孝順。通常,是應該區分不同情形才可做出結論。這裡列幾種看看吧。

給錢(寄錢)可以具體描述成兩方面。1、父母不缺錢(不想要),錢多錢少,給是一份情懷、一份關愛,不給也不說明不孝。2、父母缺錢(想要),不論自己有錢沒錢,給是一個義務,一種擔當,一種責任。

陪伴也分兩種情況。1、在父母身邊時,對於父母尚年輕、健康的,應有起碼的關心和交流;對於父母年邁、抱病的,應有起碼的日常照料及情感交流。2、遠離父母身邊時。對於父母尚年輕、健康的,該常回家看看,常打電話報問;對於父母年邁、抱病的,若情況較輕,遵循父母意願,能回則回,能多陪則多陪;若情況嚴重,應毫不猶豫地回到他們身邊,給予他們愛護和溫暖。

現在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綜合以上種種情況分析,結論是:如果把兩種行為都作為人格力量和魅力的表現,則給錢和陪伴同等重要。不論父母需不需要錢,想不想人陪,作為人子,只有將給錢(寄錢)和陪伴兩者都做到,才稱得上是完全意義上的孝順,才足以契合中國傳統美德意義上“孝順”的真正品質,也是孝順的最完美狀態和最高境界。當然,對於能陪不陪、有錢不給、想陪沒時間、有時間不需陪、無錢可給、想給無錢等情況,那就要另當別論了。


田南谷語


給錢和陪伴哪個更孝順?

哪個更孝順?

其實這種問題不應該問我們這些毫無瓜葛的外人,因為孝與否,這個全看個人感受。

所以——

需要錢的,給錢就是孝順。

需要陪伴的,窮的叮叮噹,陪在身邊就是孝順

又要錢又要人的,人財兩全叫孝順。

不要錢也不要人的,滾的遠遠的叫孝順。

給什麼都不滿意的,盡了良心是孝順。

什麼都給不了的,說句對不起也是孝順。

…………

所以,到底是錢重要人重要還是其他什麼更重要呢?一看自己行不行,二看父母要不要。

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