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的孩子喜歡打人該如何教育?

烏喱丹刀烏卒卒


1歲特別是1歲半以後,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不斷探索新事物,學習新技能,事事逞強,開始處處試探自己的力量,會用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表示自己長大了,有力氣了。這也是寶寶尋求成人關注的方式,往往多發生在他學會了新本事但沒有及時受到表揚的時候,只好靠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來引起大人的注意。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尚不成熟,還不能表達內心細微的感受,對不滿意的事說不出來,只好用拳打腳踢來表達。

雖然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但打人,咬人等暴力行為終究是不好的,家長要積極回應,不要用“打回去”“罵回去”的做法來糾正孩子,否則寶寶會跟著學,會更“暴力”。可以慢慢引導寶寶將心裡想做的事、想要的東西、不喜歡的人說出來,一方面鍛鍊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家長聽後可以幫他解決,讓他擺脫對打人、踢人等“暴力”行為的依賴。如果寶寶繼續鬧騰,家長可以輕握起寶寶的手,拿他平時喜歡的玩具或者繪本,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並堅定冷靜的對寶寶說:這麼做不好,媽媽很疼。

3歲之前的寶寶打人通常都不是故意的。媽媽們不要強制孩子道歉或是認錯,也不要簡單的不當回事,從而養成孩子暴力的習慣。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在各種場景下和孩子互動,多擁抱他,從語言上引導他,都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兒科醫生鮑秀蘭


我家寶寶也是14個多月,偶爾也有打人的情形,其實寶寶打人有時候未必是暴力或者攻擊,我們要分情況去了解寶寶打人的原因,找到寶寶打人原因,然後再去找解決的方法。


寶寶為什麼要打人


1.對玩具的控制權

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其他小朋友看到也想玩,就會出現爭搶的情況,這時候容易發生衝突,一個孩子不想玩具被搶走,另外一個孩子真的很想玩,爭奪之下就要動手了。


帶小海豚去早教的地方,常發現這種情況,其實孩子不是不懂得分享,只是認為這個玩具太好玩了,想多玩一會,以至於不想立馬給其他小朋友玩,往往大人一扭頭功夫,小孩子就可能要動手了。

2.表達情緒的方式


1歲多的孩子語言能力尚未達到可以順暢表達的程度,當遇到困難,無法流利的和家長交流和溝通,情緒上來,可能就會通過動手打人來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甚至用不滿的情緒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我家寶寶曾經因為想玩的玩具在收納箱裡,她試著打開蓋子總是打不開,玩具也拿不到,於是著急的跑到爸爸跟前,用手拍打爸爸,讓爸爸幫忙拿玩具。


3.大人的言傳身教


家長可能本身比較暴躁,在孩子面前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偶爾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直接去打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學著去模仿大人,認為很多事情可以通過打人解決。


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1.耐心的教導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打人,會很生氣,情緒失控,不問青紅皂白就批評孩子,甚至懲罰孩子,讓孩子打人是不對的。


這樣的做法欠妥當,因為嬰幼兒更多的是需要榜樣的引導和模仿,家長更多的是需要耐心的教導,告訴孩子要懂得分享,或者可以用交換的方式來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

2.關注孩子,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


給孩子足夠的關注,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一直愛著他,並沒有冷落她,若是想要父母的幫忙,可以慢慢的來表達,不要著急。


家長可以通過繪本的閱讀讓孩子學會情緒的表達,繪本上的小狗哭了是不開心了,小熊笑了是開心了,孩子也可以如此表達情緒。告訴孩子不高興是正常的情緒表達,不高興的時候要及時告訴家長,爸爸媽媽可以帶著孩子做遊戲,讓孩子開心起來。


3. 讓孩子學會道歉

發脾氣打人是不對的,一旦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打人了,要承擔責任,主動的去道歉,若是不會說對不起,哪怕用言行來表達歉意也可以。


比如,小海豚有次打了爸爸,我讓小海豚去給爸爸道歉,我告訴她,你可以拿最愛的玩具給爸爸,她拿起來最愛的玩具,開心的塞到爸爸手裡,還不停的給自己鼓掌。


我們告訴她,這是對爸爸的歉意,以後不能動手打人,小妞點點頭。

孩子喜歡打人家長需要了解背後原因有針對性的去教育,同時,家長也需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在良好的教育下得以改進、優化和提高。


海豚麻麻呀


孩子伸手打人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其實孩子打人並非真的愛打人,而是正處於打人敏感期,這是一種正常的表現。孩子打人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是他的情緒太激動了,也可能是他想利用自己的肢體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也可能他想和別的小朋友們溝通交流等。因此不管怎麼樣,我們都不能認為孩子有暴力傾向。不能隨便的給孩子貼標籤,那麼當孩子處於打人敏感期的時候,所出現的打人現象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對於孩子出現的打人行為不要做出過激的反應。如果說孩子一旦出現打人行為,父母就反應過激,對他嚴加管教。孩子就會很聰明地意識到無論父母在做什麼在幹什麼,只要他打人父母就會關注他,那麼這樣孩子就會把打人當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種方法。由此,父母對孩子膽子行為不要太敏感,否則就會讓孩子的打人行為轉化成他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

2.揭掉扣在孩子頭上的“打人”帽子

孩子打人其實並不是真的打而只是拍打。這是他自我意識的一種反應,很多時候他只是想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生氣了,憤怒啦!父母不理解他了,別人離他太近了等等。

做父母應該注意觀察孩子出現類似行為的時候,它背後所蘊含的意義。父母應該理解孩子,應該給孩子說你是不是生氣了,受委屈了等等應該理解孩子,這樣孩子認為父母理解他,他就會心理放鬆。這樣也就會減少孩子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了

3.家長要問自己有沒有做壞榜樣。

做父母的要儘量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平時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要儘量的寬容周到有禮貌,要注意做到規矩禮儀。平時待人接物要親切溫和,細心周到。孩子會模仿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很重要的,對孩子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

4.儘量避免讓孩子觀看暴力的畫面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避免讓孩子看電影或者電視劇暴力的場面。還有就是,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態度以及自己的行為一定要注意。

有什麼育兒問題可以關注“老馬的話”歡迎各位家長點贊評論轉發。





老馬的話


題主說,他家寶寶才1歲零4個月。這個時期的寶寶正處於“打人敏感期”,並非是真的愛打人,可能只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能是情緒太激動,也可能是想用愛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還可能是想與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等。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引導呢?

1.要當成是平常事,不應給予過激反應。


有的父母,不管手頭上做著什麼事,只要一聽到、一看到寶寶“打人”,就馬上跑過來,嚴加管教,嚴厲斥責,寶寶就成功地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寶寶雖然小,只有1歲多,但非常聰明,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把“打人”,當成吸引父母的一種有效方法,甚至會形成不良習慣。因此,父母首先要以平常心,對待處於“打人敏感期”寶寶的“打人”事件,不要太過敏感。當寶寶知道,打人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時,寶寶就會放棄“打人”的行為。

2.要教會寶寶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1歲多的寶寶,“打人”其實只是拍打,而不是真的打。寶寶受委屈時、生氣時或者想讓某個小朋友離他遠點時,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所以只好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寶寶“打人”時,父母要認真觀察下寶寶,是什麼原因導致“打人”。然後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跟寶寶說“你是不是生氣了”“你是不是愛委屈了”“你是不是想讓他離你遠點”。當父母替寶寶把情緒和需求表達出來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會覺得父母理解了他。這樣,寶寶就會越來越少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3.反省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給寶寶做壞榜樣。

1歲多的寶寶,非常善於模仿,大人的一舉一動,寶寶都看在眼心,記在心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儘量給寶寶一個好榜樣,做到寬容大方,文明禮貌,親切溫和,給寶寶一個好的榜樣。特別要注意的事,現在媒體這麼發達,要儘量少讓孩子看到暴力鏡頭,比如打鬥的場面、大人打孩子、孩子之間打架等,這些也能夠成為寶寶的壞榜樣。

總而言之,這一時期的寶寶,打人屬正常現象,父母不要以此而認為寶寶有暴力傾向。


慧媽育兒課堂


一歲多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當發現生活中某些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就會發脾氣,希望事情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進展。

當孩子動手打人的時候,我們先不要急著下定義 而應該觀察一下孩子動手的原因:

一、想引起他人注意

幼兒園小朋友娜娜這段時間很喜歡動手打人,當發現兩個小朋友玩得很好或者老師表揚某個小朋友,她就會去捏一下或者拍一下人家。

經過我的觀察,我發現娜娜她其實是在尋求關注,她希望被認同。在得不到表揚的時候她只能通過攻擊別人來讓大人注意自己了。

娜娜的家長也和我反映了她在家的情況,我們溝通後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時表揚鼓勵,同時告訴孩子通過打人來人品家長注意自己是很不可取的方法,大家都不會喜歡的。

第二天看到娜娜主動幫小朋友搬椅子,我就馬上表揚她了:"娜娜在幫我們搬椅子哦,樂於助人熱愛班集體的小朋友我們都喜歡,大家要像娜娜學習哦。"

這時候小朋友紛紛跑過去擁抱娜娜"謝謝娜娜!""我們愛你",這時候我說:喜歡小朋友就用抱抱或者語言說喜歡你是最棒的方式,而不能打人或者捏人哦,這樣小朋友是不會喜歡的。

這時候娜娜靦腆的笑了笑,之後她就再也不打人了。



二、睡覺時間到了,開始犯困,心情不好

有一次我帶小久久去遊樂場玩,突然一個小男孩衝過來把我們拼好的軌道和小火車都掀翻了。

小男孩還自己生悶氣,這時候媽媽鼓勵他幫忙拼好然後和大家一起玩,幾次之後小男孩孩子不願意。

看了下時間,原來到了午睡的時間了,媽媽說孩子睡前會發脾氣,有點犯困心情不好。

所以當發現孩子累了,我們就停下所有的事情,好好陪他休息。

太累的時候脾氣暴躁,也不適合說教。



三、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開始耍賴皮

樓下的小天,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開著電動小汽車穿梭在滑滑梯區域,不小心碰到小朋友也沒有道歉的意思。

漸漸的孩子們都不願意和他玩耍,家長也紛紛議論他。

昨天他玩玩滑滑梯一直不肯回家,爺爺叫了幾次後他開始攻擊身邊帶小朋友,嚇得周圍的家長馬上把孩子帶走。

小天就是典型的被寵壞的孩子,他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對錯,只知道自己喜不喜歡。

所以現在還小還可以糾正,長大以後就很難改了。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了,錯的就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

在養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善於觀察,善於引導,切莫不分青紅皂白就打罵。

在孩子剛剛開始認識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有趣有生氣的事情,我們也要慢慢引導自己冷靜處理,才能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是【因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線工作者,家有兩歲半萌娃小久久。我手寫我心,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歡迎關注!


因為是麻麻


第二十次回答。

打人固然不對,但是要懂背後的意思。

1歲的孩子打人這個行為不能看成是暴力行為,而是一個求關注的行為,寶寶要什麼東西,想讓你給他,不給,他就打人。這跟不給他東西在地上撒潑打滾,性質是一樣的。父母千萬不要過分焦慮,河東獅吼,這樣會嚇著孩子。



孩子在0到6歲中,有很多個階段都會有打人的現象,有時是求關注,有時是要你滿足需求,有時是釋放焦慮,有時是模仿。

其實孩子是很簡單善良的,當我們遇到有打人行為的孩子的時候,如果這樣東西你可以給他,你可以這樣說:打人別人會痛,我們不打人好嗎,你可以告訴爸爸媽媽,你想要什麼。除了告訴他不對,還要告訴他怎麼表達。



那如果寶寶的要求是不合理的,父母也要耐心的告訴寶寶原因,或者找一個合理的東西代替,或者轉移孩子注意力。

所以,請你耐心一些吧,不把這件事情當大事,適當提醒和引導,讓這個"壞習慣" 靜悄悄的消失。


平安麗麗


寶寶打人的不同階段,媽媽們需要不同的態度和方法對待。

【1】0~1歲寶寶屬於無意識階段

寶寶在0~1歲的時候,如果出現偶爾打人的情況,絕對是無意識的一種表現,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要把孩子想象成為故意打人故意為之的情況,這樣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非常冤枉的,因為在一歲之前孩子是用雙手來探索世界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不小心用手打到別人的情況,特別是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家長或是老人,這種情況都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狀態,還有一些孩子喜歡用手來摳大人的眼睛,或是拽大人的頭髮,這才是讓家長朋友們更加煩心的事情。

但是在這個階段孩子打人是沒有意識的,而且自己的天性所導致的一種情況,如果父母覺得這種情況不太好,要和孩子溫柔的溝通,並且理智的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行為,以後不要用手來打媽媽了,這樣慢慢的孩子會逐漸理解也會知道,哦,原來用手打人的動作是不好的行為。但是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要厲聲呵斥孩子或是指責孩子,這樣的情況會導致孩子非常恐懼,害怕而造成孩子不願意用手來探索世界的情況,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氣,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情況,家長朋友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2】1~3歲寶寶父母需要及時糾正

而在寶寶長到1~3歲以後,還有打人的情況,就要進行及時的教育了,如果這個時候還不及時改正的話,就是家長教育的確實體現,因為在一歲以後孩子已經會走了,而且可以用雙腳去探索世界,雙手也能夠得到一定的控制,像一歲以前打人的情況基本上是不會發生的,如果這個階段家裡的孩子還經常喜歡打爸爸媽媽或是打日常照看孩子的人員,就一定要及時的進行教育和改正,並且要讓孩子知道打人是非常不對的情況,一定要避免再次發生。

否則家長要對於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讓孩子知道家長對於這件事,是非常認真的,說明而不是和孩子開玩笑的情況,也要和家裡的其他人員一起溝通好,如果孩子再有打人的情況,一定要勒令禁止,千萬不要有媽媽不同意,爸爸覺著打一下也無妨的情況,這樣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就會造成雙重標準,而讓孩子無法判斷,到底要聽誰的的情況。





本質兒童公益教育官方


那麼家長該怎麼辦呢?

這裡我運用以前講過的教育孩子十大原則之一——智慧原則

首先找原因

1.父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2.不良環境的影響

3.不良情緒的影響

4.缺少良好的溝通方式

其次,想辦法,如何應對

1.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影響

2.避免孩子接觸暴力環境

3.教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

4.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5.增強孩子的同理心

6.巧用“愛撫效應”

提示:

爸爸媽媽不能做的三件事

孩子施暴之後,家長切忌做以下三件事:

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有時候寶寶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被訓斥,這樣只會加重寶寶的暴力傾向。

不要因為寶寶打人,就讓他也嚐嚐捱打的滋味,這樣只能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

不要鼓勵寶寶報復打擊其他小朋友。

智慧原則的公式:

智慧=找原因+想辦法。



叢冬旭鼓勵教育


孩子打人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是他的情緒太激動了,也可能是他想利用自己的肢體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


A仁愛堂中醫預約客服


您好,我是兒保醫生豬豬,很高興為您解答。

很多時候1歲多孩子“打人”,其實只是為了引起注意。這時候家長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去告訴他,打人會痛,媽媽很痛!你以後叫媽媽是輕輕拍拍媽媽就好了,然後拿起她的手做下示範。

重點來了,去溫柔而堅定的告訴他,而不是吼他,因為他本來就是想引起注意,你大吼正好中他下懷,他下次還會用打人引起他人的注意。

如果他習慣了這樣引人注意,出去遊樂場玩也會這樣打別人家孩子,事情就大了[捂臉]很多熊孩子也確實是家長很多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