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的孩子喜欢打人该如何教育?

乌喱丹刀乌卒卒


1岁特别是1岁半以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不断探索新事物,学习新技能,事事逞强,开始处处试探自己的力量,会用打人、踢人等“暴力”行为表示自己长大了,有力气了。这也是宝宝寻求成人关注的方式,往往多发生在他学会了新本事但没有及时受到表扬的时候,只好靠打人、踢人等“暴力”行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表达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表达内心细微的感受,对不满意的事说不出来,只好用拳打脚踢来表达。

虽然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但打人,咬人等暴力行为终究是不好的,家长要积极回应,不要用“打回去”“骂回去”的做法来纠正孩子,否则宝宝会跟着学,会更“暴力”。可以慢慢引导宝宝将心里想做的事、想要的东西、不喜欢的人说出来,一方面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家长听后可以帮他解决,让他摆脱对打人、踢人等“暴力”行为的依赖。如果宝宝继续闹腾,家长可以轻握起宝宝的手,拿他平时喜欢的玩具或者绘本,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并坚定冷静的对宝宝说:这么做不好,妈妈很疼。

3岁之前的宝宝打人通常都不是故意的。妈妈们不要强制孩子道歉或是认错,也不要简单的不当回事,从而养成孩子暴力的习惯。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在各种场景下和孩子互动,多拥抱他,从语言上引导他,都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科医生鲍秀兰


我家宝宝也是14个多月,偶尔也有打人的情形,其实宝宝打人有时候未必是暴力或者攻击,我们要分情况去了解宝宝打人的原因,找到宝宝打人原因,然后再去找解决的方法。


宝宝为什么要打人


1.对玩具的控制权

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其他小朋友看到也想玩,就会出现争抢的情况,这时候容易发生冲突,一个孩子不想玩具被抢走,另外一个孩子真的很想玩,争夺之下就要动手了。


带小海豚去早教的地方,常发现这种情况,其实孩子不是不懂得分享,只是认为这个玩具太好玩了,想多玩一会,以至于不想立马给其他小朋友玩,往往大人一扭头功夫,小孩子就可能要动手了。

2.表达情绪的方式


1岁多的孩子语言能力尚未达到可以顺畅表达的程度,当遇到困难,无法流利的和家长交流和沟通,情绪上来,可能就会通过动手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用不满的情绪来引起家长的注意。


我家宝宝曾经因为想玩的玩具在收纳箱里,她试着打开盖子总是打不开,玩具也拿不到,于是着急的跑到爸爸跟前,用手拍打爸爸,让爸爸帮忙拿玩具。


3.大人的言传身教


家长可能本身比较暴躁,在孩子面前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偶尔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直接去打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学着去模仿大人,认为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打人解决。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1.耐心的教导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打人,会很生气,情绪失控,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甚至惩罚孩子,让孩子打人是不对的。


这样的做法欠妥当,因为婴幼儿更多的是需要榜样的引导和模仿,家长更多的是需要耐心的教导,告诉孩子要懂得分享,或者可以用交换的方式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

2.关注孩子,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给孩子足够的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一直爱着他,并没有冷落她,若是想要父母的帮忙,可以慢慢的来表达,不要着急。


家长可以通过绘本的阅读让孩子学会情绪的表达,绘本上的小狗哭了是不开心了,小熊笑了是开心了,孩子也可以如此表达情绪。告诉孩子不高兴是正常的情绪表达,不高兴的时候要及时告诉家长,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做游戏,让孩子开心起来。


3. 让孩子学会道歉

发脾气打人是不对的,一旦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打人了,要承担责任,主动的去道歉,若是不会说对不起,哪怕用言行来表达歉意也可以。


比如,小海豚有次打了爸爸,我让小海豚去给爸爸道歉,我告诉她,你可以拿最爱的玩具给爸爸,她拿起来最爱的玩具,开心的塞到爸爸手里,还不停的给自己鼓掌。


我们告诉她,这是对爸爸的歉意,以后不能动手打人,小妞点点头。

孩子喜欢打人家长需要了解背后原因有针对性的去教育,同时,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在良好的教育下得以改进、优化和提高。


海豚麻麻呀


孩子伸手打人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其实孩子打人并非真的爱打人,而是正处于打人敏感期,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孩子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是他的情绪太激动了,也可能是他想利用自己的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也可能他想和别的小朋友们沟通交流等。因此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认为孩子有暴力倾向。不能随便的给孩子贴标签,那么当孩子处于打人敏感期的时候,所出现的打人现象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对于孩子出现的打人行为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如果说孩子一旦出现打人行为,父母就反应过激,对他严加管教。孩子就会很聪明地意识到无论父母在做什么在干什么,只要他打人父母就会关注他,那么这样孩子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由此,父母对孩子胆子行为不要太敏感,否则就会让孩子的打人行为转化成他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2.揭掉扣在孩子头上的“打人”帽子

孩子打人其实并不是真的打而只是拍打。这是他自我意识的一种反应,很多时候他只是想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生气了,愤怒啦!父母不理解他了,别人离他太近了等等。

做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出现类似行为的时候,它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应该给孩子说你是不是生气了,受委屈了等等应该理解孩子,这样孩子认为父母理解他,他就会心理放松。这样也就会减少孩子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了

3.家长要问自己有没有做坏榜样。

做父母的要尽量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平时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要尽量的宽容周到有礼貌,要注意做到规矩礼仪。平时待人接物要亲切温和,细心周到。孩子会模仿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很重要的,对孩子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

4.尽量避免让孩子观看暴力的画面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避免让孩子看电影或者电视剧暴力的场面。还有就是,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态度以及自己的行为一定要注意。

有什么育儿问题可以关注“老马的话”欢迎各位家长点赞评论转发。





老马的话


题主说,他家宝宝才1岁零4个月。这个时期的宝宝正处于“打人敏感期”,并非是真的爱打人,可能只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能是情绪太激动,也可能是想用爱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可能是想与别的小朋友沟通、交流等。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引导呢?

1.要当成是平常事,不应给予过激反应。


有的父母,不管手头上做着什么事,只要一听到、一看到宝宝“打人”,就马上跑过来,严加管教,严厉斥责,宝宝就成功地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宝宝虽然小,只有1岁多,但非常聪明,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的一种有效方法,甚至会形成不良习惯。因此,父母首先要以平常心,对待处于“打人敏感期”宝宝的“打人”事件,不要太过敏感。当宝宝知道,打人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时,宝宝就会放弃“打人”的行为。

2.要教会宝宝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1岁多的宝宝,“打人”其实只是拍打,而不是真的打。宝宝受委屈时、生气时或者想让某个小朋友离他远点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所以只好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宝宝“打人”时,父母要认真观察下宝宝,是什么原因导致“打人”。然后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跟宝宝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爱委屈了”“你是不是想让他离你远点”。当父母替宝宝把情绪和需求表达出来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会觉得父母理解了他。这样,宝宝就会越来越少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3.反省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给宝宝做坏榜样。

1岁多的宝宝,非常善于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宝宝都看在眼心,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尽量给宝宝一个好榜样,做到宽容大方,文明礼貌,亲切温和,给宝宝一个好的榜样。特别要注意的事,现在媒体这么发达,要尽量少让孩子看到暴力镜头,比如打斗的场面、大人打孩子、孩子之间打架等,这些也能够成为宝宝的坏榜样。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宝宝,打人属正常现象,父母不要以此而认为宝宝有暴力倾向。


慧妈育儿课堂


一岁多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当发现生活中某些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就会发脾气,希望事情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进展。

当孩子动手打人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急着下定义 而应该观察一下孩子动手的原因:

一、想引起他人注意

幼儿园小朋友娜娜这段时间很喜欢动手打人,当发现两个小朋友玩得很好或者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她就会去捏一下或者拍一下人家。

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娜娜她其实是在寻求关注,她希望被认同。在得不到表扬的时候她只能通过攻击别人来让大人注意自己了。

娜娜的家长也和我反映了她在家的情况,我们沟通后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时表扬鼓励,同时告诉孩子通过打人来人品家长注意自己是很不可取的方法,大家都不会喜欢的。

第二天看到娜娜主动帮小朋友搬椅子,我就马上表扬她了:"娜娜在帮我们搬椅子哦,乐于助人热爱班集体的小朋友我们都喜欢,大家要像娜娜学习哦。"

这时候小朋友纷纷跑过去拥抱娜娜"谢谢娜娜!""我们爱你",这时候我说:喜欢小朋友就用抱抱或者语言说喜欢你是最棒的方式,而不能打人或者捏人哦,这样小朋友是不会喜欢的。

这时候娜娜腼腆的笑了笑,之后她就再也不打人了。



二、睡觉时间到了,开始犯困,心情不好

有一次我带小久久去游乐场玩,突然一个小男孩冲过来把我们拼好的轨道和小火车都掀翻了。

小男孩还自己生闷气,这时候妈妈鼓励他帮忙拼好然后和大家一起玩,几次之后小男孩孩子不愿意。

看了下时间,原来到了午睡的时间了,妈妈说孩子睡前会发脾气,有点犯困心情不好。

所以当发现孩子累了,我们就停下所有的事情,好好陪他休息。

太累的时候脾气暴躁,也不适合说教。



三、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开始耍赖皮

楼下的小天,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开着电动小汽车穿梭在滑滑梯区域,不小心碰到小朋友也没有道歉的意思。

渐渐的孩子们都不愿意和他玩耍,家长也纷纷议论他。

昨天他玩玩滑滑梯一直不肯回家,爷爷叫了几次后他开始攻击身边带小朋友,吓得周围的家长马上把孩子带走。

小天就是典型的被宠坏的孩子,他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对错,只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所以现在还小还可以纠正,长大以后就很难改了。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了,错的就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在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引导,切莫不分青红皂白就打骂。

在孩子刚刚开始认识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有趣有生气的事情,我们也要慢慢引导自己冷静处理,才能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是【因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线工作者,家有两岁半萌娃小久久。我手写我心,育儿路上你并不孤单,欢迎关注!


因为是麻麻


第二十次回答。

打人固然不对,但是要懂背后的意思。

1岁的孩子打人这个行为不能看成是暴力行为,而是一个求关注的行为,宝宝要什么东西,想让你给他,不给,他就打人。这跟不给他东西在地上撒泼打滚,性质是一样的。父母千万不要过分焦虑,河东狮吼,这样会吓着孩子。



孩子在0到6岁中,有很多个阶段都会有打人的现象,有时是求关注,有时是要你满足需求,有时是释放焦虑,有时是模仿。

其实孩子是很简单善良的,当我们遇到有打人行为的孩子的时候,如果这样东西你可以给他,你可以这样说:打人别人会痛,我们不打人好吗,你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你想要什么。除了告诉他不对,还要告诉他怎么表达。



那如果宝宝的要求是不合理的,父母也要耐心的告诉宝宝原因,或者找一个合理的东西代替,或者转移孩子注意力。

所以,请你耐心一些吧,不把这件事情当大事,适当提醒和引导,让这个"坏习惯" 静悄悄的消失。


平安丽丽


宝宝打人的不同阶段,妈妈们需要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待。

【1】0~1岁宝宝属于无意识阶段

宝宝在0~1岁的时候,如果出现偶尔打人的情况,绝对是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把孩子想象成为故意打人故意为之的情况,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冤枉的,因为在一岁之前孩子是用双手来探索世界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用手打到别人的情况,特别是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家长或是老人,这种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状态,还有一些孩子喜欢用手来抠大人的眼睛,或是拽大人的头发,这才是让家长朋友们更加烦心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阶段孩子打人是没有意识的,而且自己的天性所导致的一种情况,如果父母觉得这种情况不太好,要和孩子温柔的沟通,并且理智的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行为,以后不要用手来打妈妈了,这样慢慢的孩子会逐渐理解也会知道,哦,原来用手打人的动作是不好的行为。但是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厉声呵斥孩子或是指责孩子,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孩子非常恐惧,害怕而造成孩子不愿意用手来探索世界的情况,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气,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情况,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2】1~3岁宝宝父母需要及时纠正

而在宝宝长到1~3岁以后,还有打人的情况,就要进行及时的教育了,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及时改正的话,就是家长教育的确实体现,因为在一岁以后孩子已经会走了,而且可以用双脚去探索世界,双手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控制,像一岁以前打人的情况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如果这个阶段家里的孩子还经常喜欢打爸爸妈妈或是打日常照看孩子的人员,就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教育和改正,并且要让孩子知道打人是非常不对的情况,一定要避免再次发生。

否则家长要对于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让孩子知道家长对于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说明而不是和孩子开玩笑的情况,也要和家里的其他人员一起沟通好,如果孩子再有打人的情况,一定要勒令禁止,千万不要有妈妈不同意,爸爸觉着打一下也无妨的情况,这样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就会造成双重标准,而让孩子无法判断,到底要听谁的的情况。





本质儿童公益教育官方


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

这里我运用以前讲过的教育孩子十大原则之一——智慧原则

首先找原因

1.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2.不良环境的影响

3.不良情绪的影响

4.缺少良好的沟通方式

其次,想办法,如何应对

1.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2.避免孩子接触暴力环境

3.教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

4.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5.增强孩子的同理心

6.巧用“爱抚效应”

提示:

爸爸妈妈不能做的三件事

孩子施暴之后,家长切忌做以下三件事:

不要训斥打人的宝宝,有时候宝宝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训斥,这样只会加重宝宝的暴力倾向。

不要因为宝宝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这样只能给宝宝留下心理阴影。

不要鼓励宝宝报复打击其他小朋友。

智慧原则的公式:

智慧=找原因+想办法。



丛冬旭鼓励教育


孩子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是他的情绪太激动了,也可能是他想利用自己的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A仁爱堂中医预约客服


您好,我是儿保医生猪猪,很高兴为您解答。

很多时候1岁多孩子“打人”,其实只是为了引起注意。这时候家长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去告诉他,打人会痛,妈妈很痛!你以后叫妈妈是轻轻拍拍妈妈就好了,然后拿起她的手做下示范。

重点来了,去温柔而坚定的告诉他,而不是吼他,因为他本来就是想引起注意,你大吼正好中他下怀,他下次还会用打人引起他人的注意。

如果他习惯了这样引人注意,出去游乐场玩也会这样打别人家孩子,事情就大了[捂脸]很多熊孩子也确实是家长很多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