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沒有一本以唐朝為背景?

西雙版納的茶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金庸小說沒有漢朝、唐朝,有的是宋朝、元朝、明朝(注意是明末)、清朝。

原因很簡單。

金庸的小說中,包括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到最後一部《鹿鼎記》,都和時代背景有著密切關係。

金庸喜歡塑造大俠,而大俠都是憂國憂民,為了國家不惜一切的高手,尤其是維護漢文化的大俠。

比如《書劍恩仇錄》的紅花會,就是為了反清團結在一起的武林人士。

《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鹿鼎記》都是如此,基本都是反對暴政政府的。

只有《連城訣》《笑傲江湖》才是完全脫離時代背景的架空故事,單純說武林上的事情。

既然主基調是這樣,當然必須將時代設定在漢族比較弱的時代,民族受到壓迫的時代。

而漢唐時代國家太強了,是我們吊打異族,不符合金庸的需要。

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對於古代歷史的把握。

金庸只是編劇,不是歷史學家,他對於過於久遠歷史的把握有限。

秦漢和隋唐,距離今天非常遙遠,大小事情都同今天有很大不同。

寫這些時代的東西,需要很多歷史上的注意點,比如衣著、吃飯、說話等等。

金庸寫武俠小說只是為了賺錢,不可能一一考證這麼麻煩。

相反,宋代以後的歷史同今天比較接近,尤其是明清時代同今天更是類似,很容易寫。


薩沙


因為金庸只寫了15部小說就封筆了。

看過金庸小說的都知道,金庸手上有一本任渭長的木刻版畫《三十三劍客圖》,裡面共有三十三個劍客的圖形,人物的造型十分生動。

金庸先生偶有空閒,便翻閱數頁,自然就觸發了一些想象,金庸曾計劃將每一幅圖寫一個短篇武俠。



可是金庸的這個心願始終未能完成,他只寫了第一篇《越女劍》,後面的《虯髯客》、《聶隱娘》、《紅線》、《崑崙奴》沒寫,其實這些都是唐代的故事。

可惜金庸先生封筆了。

對金庸來說,寫小說如果沒有突破,重複以前,不如不寫。對讀者來說,則成為一大憾事。


大俠145002436


有人曾經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老先生已經駕鶴西去,唯有鉅著永留人間。金庸十五部小說,年代以宋元明清居多。 越女劍:春秋 天龍八部:北宋 射鵰神鵰傳:南宋 倚天屠龍記:元朝 碧血劍:明末 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飛狐系列、鴛鴦刀:清朝 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白馬嘯西風:年代不明,但多認為實在明清年間。但問題來了——唐朝畢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金庸為何沒有讓自己筆下的英雄俠客在這樣的盛世中一展雄才呢?這些英雄人物沒有在唐朝這樣的盛世中一展風采,是不是很可惜,會不會成為諸位唐粉的一大缺憾呢?筆者總結了二三,跟各位徐徐道來。

第一大原因:宋朝積貧積弱

(影視劇中外族入侵形象)

“宋代對外既如此不振,而內部又終年鬧窮,而且愈鬧愈兇,幾於窮得不可支持…宋之疆土民庶遠不及漢唐,而國家稅入遠過之,此其所以愈貧而愈弱矣...”語出《國史大綱》,謂其貧;宋朝其疆域遠不及漢、唐,且先後受遼、西夏、金、蒙古打壓和入侵,直至亡國,是謂其“弱”,大宋朝有一個“大慫朝”的諢名,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在那個忠誠良將被戕害,外族入侵,人人自危的年代,就很容易激發大家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愛國大義,這種情懷貫穿了整個俠義之道。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因為國仇家恨,英雄挺身而出,揮灑熱血,快意恩仇就相當自然的成為了大家的希冀,於是一個個英雄人物就從老先生的筆下慢慢的潤色、飽滿起來。

第二大原因:宋重文輕武

(黃袍加身故事的由來)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禁軍統帥,靠部下將領的擁護,發動陳橋驛兵變,奪得後周政權,建立宋。因其以武力奪位,這就是“黃袍加身”故事的由來。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還以“杯酒釋兵權”把親信全部解甲歸田),不信任武將,重文輕武,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這樣雖然確保了王權的穩固,但也帶來了軍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局面,對抗擊遼、金等北方強敵產生了不良後果。

第三大原因:英雄末路 可歌可泣

(岳飛形象)

宋朝中後期政治腐敗,宦官弄權,黨同伐異,著名的軍事將領岳飛也被害。只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夢想。金庸筆下的人物固然英雄了得,但是光個別的英雄人物,改變不了國家敗亡的結局,這一點從《神鵰俠侶》中的襄陽一戰後來也提到。然而金庸先生早已明確講明,郭靖和黃蓉早就知道大勢不可擋,襄陽有朝一日一定會守不住;《神鵰俠侶》第二十一回《襄陽鏖戰》中,楊過和郭靖有過一段對話,我們再來回味下,這段經典的對白——楊過問道:“郭伯怕,你說襄陽守得住嗎?”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鬱郁蒼蒼的丘陵樹木,說道:“...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後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八個字。”

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 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 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金庸後來在《倚天屠龍記》裡頭已經明確寫出郭靖黃蓉全家都在襄陽城破時殉國(除了靖蓉的二女兒郭襄以外)。英雄末路,縱然是現如今的我們,談論起來也不免是扼腕嘆息,唏噓不已。

(大唐祆教祠,圖片來自襄陽唐城影視基地)

其實金先生筆下雖然沒有唐朝的小說,唐朝的元素卻是有所提及,《倚天屠龍記》的明教就是拜火教。拜火教在唐朝也稱為“祆教”。整個祆教傳播的歷史超過千年,在之後的隋唐時代得到極大的發展。就是唐朝憲宗皇帝時期引進入中國的,中國明教首任教主就在唐朝憲宗皇帝執政時期,《倚天屠龍記》就是金先生筆下唯一一部與唐朝掛鉤的武俠鉅作。

(金先生和他筆下的影視劇形象)

星辰隱耀,宇內冥籠。人生在世,去若朝露。一個人的一生,為何不可以是一部武俠小說?前半生縱情恣意、灑脫妄為,快意恩仇,把酒臨風;後半生心懷敬畏,有不斷向學之心,而大隱於市,悄然離去。

謝謝您!為我們描摹出一個世界,渲染出一片江湖!人間縱有江湖,卻失去了您。含淚拙句難訴我心,寓情於筆胸臆難平,只願老先生一路走好,我們永遠愛著您!!!


遠源流暢


金庸武俠除了《越女劍》,其他都是宋朝或者宋朝以後為背景,其中《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三部沒有明確朝代背景,但根據裡面的門派介紹以及跟其他作品對比可以看出來這幾部應該是以明清為背景。《越女劍》雖然是以春秋吳越之爭為背景,但它只是一部中短篇作品,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為何金庸先生不以其他朝代為背景寫作品呢,特別是強大的唐朝,難道不好寫嗎,這估計可能跟作者的寫作習慣和意識有關係。

實際上,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拿來做背景創作武俠小說。比如說《尋秦記》,相當於橫跨戰國、秦等個階段,結尾項羽一出,甚至把楚漢相爭都拉了出來。而《大唐雙龍傳》就是以隋唐時期做背景,古代本來就有寫隋唐的小說,《隋唐演義》《說唐》等等都很精彩。而《大唐雙龍傳》重新創作了新的人物,完全避開那些隋唐好漢,效果卻很驚豔。

實際上,按照歷史來說,漢武帝之前,遊俠風行一時,比如大名鼎鼎的郭解。後來漢武帝打擊遊俠,遊俠之風從此斷絕。到唐朝的時候,大家也是比較尚武的。比如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曾經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而《新唐書》記載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在另一部作品裡還有說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白的劍術高超,據說是當時的天下第二,還殺過人。

既然唐朝有著很強的武俠基礎,為何金庸先生沒有一部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呢。我覺得這一點可能主要是因為金庸先生比較喜歡走虛實結合的寫作路線有關。在金庸武俠中,出現了不少武俠門派,比如說少林寺、武當派、峨眉派、全真教等等,這些也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教派。這裡面除了少林寺唐朝就存在,其他門派都是在宋代以後才成立的。如果去寫唐朝的武俠,那麼就沒有辦法引出這些教派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另一個原因就是金庸武俠大部分都帶著一種濃厚的家國情懷,從《書劍恩仇錄》反對乾隆開始就奠定了基調,後來大部分作品都是把武俠跟家國情懷相結合,大俠的最高境界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以金庸武俠的時代背景很多都是在朝代更替或者是內憂外患的歷史階段,這時候大俠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來。


如果以唐朝為背景寫,當然也會有素材,但是未必就能夠展現出大俠的作用來。比如說像唐朝也有一些坎,最初的玄武門之變,後來的安史之亂,但是這些最終的結局都是我們認為正義的一方勝利了。這時候有沒有大俠都一樣,最後的結果沒有什麼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跟金庸先生第一部作品有關,《書劍恩仇錄》講的就是清朝的事情,金庸先生的作品互相之間雖然不是強相關,但是很多作品彼此也是有關聯的。比如《飛狐外傳》跟《書劍恩仇錄》就有關聯、《碧血劍》跟《鹿鼎記》也有關聯,甚至說《碧血劍》中出現了華山派,然後其他好幾部作品也提到了華山派。由於第一部作品已經是最後一個王朝了,各個作品之間還要互相有點關聯,自然也沒有辦法往太遠的朝代去延伸。所以除了《越女劍》那部短篇以外,其他小說都是在宋代或者宋以前。

再一個原因就是金庸先生封筆比較早,他一共就創作了十五部武俠作品,如果他寫的多一些,說不定也會創作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因為金庸先生力求每部作品都讓人耳目一新,或許寫多了就會寫到唐朝的。可惜金庸先生早早封筆,沒有以唐朝為背景的作品不足為奇。

除了金庸以外,與他齊名的古龍、梁羽生的大部分作品也很少有唐代的,像古龍武俠小說十分弱化朝代的存在感,但是很多小說裡透露出來的線索感覺像是明代的居多。而梁羽生小說歷史感比金庸小說還要強一些,他倒是有幾部作品是以唐朝為背景,比如《女帝奇英傳》《大唐遊俠傳》《龍鳳寶釵緣》這幾部,但是跟他的天山系列比起來,也只是很小一部分了。不過要想看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最好看的還是黃易的《大唐雙龍傳》了。


一覽眾河小




金庸先生的長篇武俠小說大多以宋元明清為背景,卻沒有唐朝。首先,從作者的角度來講,金庸先生可能更側重考究的是這些朝代歷史,寫起來得心應手;其次,越接近明清,武俠市井之氣越濃烈些,武俠小說放在這樣的背景去展現,顯得更真實些。

金庸先生寫小說不是架空背景,更多的是經過大量的考究,像《書劍恩仇錄》、《鹿鼎記》、《碧血劍》等,裡面有許多的歷史事實,金庸先生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敘述,達到像《三國演義》一樣“三實七虛”的效果,令讀者不忍釋卷。



金庸先生的祖輩曾在清朝的康乾時代做過官,家族甚是富裕,家族文化也必然流傳。如此一來,金庸先生要考究明清時代甚至上溯的宋元時代,相對就翔實容易多了。

從武俠故事的背景來說,像宋元明清時期的大事件大人物比較多,符合武俠的英雄情結,如“射鵰”和“神鵰”所塑造的守衛襄陽的大俠郭靖。而且像明清這些朝代離現代比較近,一些宮廷的史料、政權爭奪等更容易找到,於是就有了《鹿鼎記》這樣獨特的武俠小說。

當然,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並不是沒有,例如黃易的《大唐雙龍傳》,但卻是屬於玄幻武俠小說了。

堅持原創,我是菸斗的傳說,歡迎交流關注。


菸斗的傳說


看金庸武俠小說的寫作順序,聯繫他思想觀念的轉變,可以猜到大概。

主要的幾部作品,依寫作次序看,是《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連城訣》、《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

這些作品,體現著金庸思想觀念的轉變。《書劍恩仇錄》有強烈的反清復明情結,民族仇恨情緒較深。《碧血劍》也是借袁崇煥事件反清,偏向李自成。所以,《射鵰英雄傳》拿民族衝突最嚴重的宋遼金蒙元時期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到《神鵰俠侶》,我們看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而上下兩部,《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前者多少繼承了反清復明思想,後者則承認滿人已鞏固了統治地位,紅花會掀不起大風浪,從著重民族大義轉向人性刻畫,好人壞人再不是一目瞭然,《神鵰俠侶》中體現比較明顯。到《倚天屠龍記》和《天龍八部》,尤其是後者,都不再是以民族論正邪的,這與之前作品和當今一些人動輒以民族劃分敵我搞民族對抗不對嘴型。《鹿鼎記》更是巔峰。

那麼,由於《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後兩部,歷史背景只能延續。作為前傳的《天龍八部》,也只能是北宋。但是,歷史背景雖然算是同一時代,思想觀念卻是不同的。

金庸最後新修版,改動最大的正是前面幾部。《書劍恩仇錄》中原本對伊斯蘭教的誤解,都修正過了。《碧血劍》大幅增加了李自成進京後的內容,可與《袁崇煥評傳》結合起來看。


TonyDeng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部《越女劍》,金庸一共寫了這十五部小說,這十五部小說除了《笑傲江湖》外,都可以找到小說的歷史背景。

把金庸的所有小說仔細翻閱,的確沒有一部以唐朝為背景的小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想可能有這三個原因,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


1 金庸在31歲時,才開始寫武俠小說,長短篇一共寫了十五部,後來用了很多時間來對小說進行修改,一共修改了三次。金庸的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背景是清朝。後來的那些小說背景主要在宋朝、明朝和清朝,金庸唯一的一部三部曲《射鵰》,也是發生在宋末明初,金庸小說沒有寫唐朝,可能是還沒有來得及染指,畢竟他只寫了十五部小說。

2 說起金庸,又不得不提他同期的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梁羽生寫了三十多部武俠小說,其中有好幾部以唐朝為背景的武俠小說,有初期《女帝奇英傳》和《大唐遊俠傳》系列。金庸沒有寫唐朝,可能也是因為不想被別人拿來和梁羽生比較,當初金庸寫小說時,梁羽生還寫文章抨擊過金庸,金庸的武俠小說成就上比梁羽生高不少,但他為人很低調,不喜歡和別人比較。

3 金庸在寫武俠小說後不久,就開始辦報刊,他辦的報刊是《明報》,他的武俠小說也在報刊上刊登。金庸寫小說經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白天要去處理報刊的業務,一個人的精力還是有限的,金庸又要寫小說,又在辦報刊,而他的小說又喜歡加入歷史典故,讓虛和實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金庸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究唐代的歷史,對唐朝的歷史不是很熟悉,所以也沒有寫以唐朝為背景的小說。


好的,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只是一廂情願的猜測,不知道你們有什麼看法,有時間留言討論一下。

謝謝關注,歡迎討論!


勇哥茶坊


老先生已經駕鶴西去,唯有鉅著永留人間。

金庸十五部小說,年代以宋元明清居多。 越女劍:春秋 ;天龍八部:北宋; 射鵰神鵰傳:南宋 ;倚天屠龍記:元朝 ;碧血劍:明末 ;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飛狐系列、鴛鴦刀:清朝; 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白馬嘯西風:年代不明,但多認為實在明清年間。但問題來了——唐朝畢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金庸為何沒有讓自己筆下的英雄俠客在這樣的盛世中一展雄才呢?這些英雄人物沒有在唐朝這樣的盛世中一展風采,是不是很可惜,會不會成為諸位唐粉的一大缺憾呢?

其一、唐距離現代太遠,史料缺乏,金庸的武俠小說都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宋元明清史料相對豐富,可供參考。

其二、俠義與民族情節的融合,金庸武俠小說,幾部代表作天龍八部,射鵰,神鵰以及倚天屠龍記都具有抗擊外辱的民族情節,而華夏文明的確是在宋代開始漸漸面對異族的入侵,宋末和明末更是面臨著亡天下的危機,這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小說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素材,而唐代,中原王朝吊打四方異族,沒有太多可用素材。

其三、門派體系的形成,宋元明清時期,具有各種宗教信仰背景的門派已經徹底形成體系,比如武當,比如少林,而在唐代則沒有,這也為金庸武俠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原型和素材。

其實金先生筆下雖然沒有唐朝的小說,唐朝的元素卻是有所提及,《倚天屠龍記》的明教就是拜火教。拜火教在唐朝也稱為“祆教”。整個祆教傳播的歷史超過千年,就是唐朝憲宗皇帝時期引進入中國的,中國明教首任教主就在唐朝憲宗皇帝執政時期,《倚天屠龍記》就是金先生筆下唯一一部與唐朝掛鉤的武俠鉅作。


我是青鳥


奔放的唐朝,讓小說的主人翁難做唐人

唐朝,是一個無比奔放,無比自信,充滿激情的朝代。不是每一個牛掰的人物都敢穿越到唐朝的,在武俠創作過程中,想將一個武俠人物置身於唐朝,還是較為困難的。

1、奔放、激情的朝代,很難讓一個虛構的武俠人物鮮活起來。

唐朝時有一位公子看上了鄰家小妹,鄰家小妹對公子也是仰慕有加,於是兩人郎情妾意,直到小妹肚子大起來兩家大人才得知消息,兩家大人在一起一合計,高興的認為才子佳人理應如此,於是為他們操辦了婚禮。即便放在現在,這種事不說驚世駭俗吧,起碼也是雞飛狗跳,可在奔放的唐朝卻能傳為佳話。武俠人物本就該快意恩仇,如果設定在唐朝,對人物個性塑造將是極大的挑戰,讀者會一直保有:這是不是唐人的追問。

2、唐朝牛掰人物太多了。

名垂千古的詩人可以拎著劍攆著土匪砍。外交官一言不合就把別人的國家給滅了,還打的好幾個國家跪地求饒。這樣的朝代,武俠人物很難塑造,弄不好就會給人以:“還沒有歷史上唐朝的誰誰誰厲害”的印象。

3、盛世華章是任何唐朝人物都無法逾越的天塹

唐人和漢朝人同樣尚武,但唐人的尚武就像喝粥必須就點鹹菜一樣,是生活必須品。唐人最崇拜的是詩人,曾經有位詩人出遊,路遇劫匪,劫匪把刀架在他頸上索要錢財,詩人表示沒錢並報出自己的名字證明自己就是一個窮寫詩的。劫匪聽後大驚,立刻改行,表示既然是您老人家,那麼咱就不劫財了,咱劫詩。當即邀請詩人到山寨遊玩數天,央求詩人為其賦詩,詩人走時還送了幾十兩銀子的潤筆。所以,小說要以唐朝為背景,那麼主角必須是一個詩賦風流的人物,詩從哪來就成了問題。所以唐朝背景的武俠小說不好寫,但穿越小說卻挺多。


煙雲盡處心高遠


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書劍恩仇錄》,主角陳家洛就是金庸老鄉,同屬海寧人。而他的最後一部書《鹿鼎記》同《書劍》一樣,寫的都是清朝康乾盛世,說來既是巧合,也與金庸對清朝的良好印象有關,雖然他的先祖查嗣庭曾是滿清文字獄的受害者。

但查家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倒名傳不虛。康熙賜匾: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所以金庸對有清一朝之良品就在情理之中了。十五部作品以清朝為背景的就有六部之多,可以預見其對清史的研究自有他的一套方法論。

而新派武俠三大師金古梁創作都有一大愛好,就是作品間串聯互建極大,最甚的要屬梁羽生了,一個天山系列就有七部之多。到金庸這裡,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部大作之間,或隱或顯都能找到一脈相連的蛛絲馬跡。金庸以《書劍》為基礎,演繹武俠童話只可向前朝追溯,到其成名扛鼎之作《射鵰英雄傳》之時,顯然已窺得新派武俠門徑,馭其生花妙筆,鋪敘宋元明清四朝江湖當自遊刃有餘。

作品佳構之成,往往是作家的自傳或自敘傳體現。金庸初為武俠,是為經營報紙。《明報》能幾十年不倒,在香港躋身大報之列,與先生早年貢獻的俠筆心血密不可分。而金庸晚年引退,多少受了自身作品的影響,楊過令狐的歸宿就是他的歸宿。

聰明的作家善於創作自身擅長的題材,金庸即如是。他從老家海寧寫起,從先祖查繼佐寫起,甚至在《連城訣》中的主角狄雲都是以自家長工為原型的。加上他對宋以後近代歷史及文化的熟稔,憑藉對傳統武俠小說的膜拜與精通,他的筆力堪稱淵深至巨,以故作品數量不多,但各個以一敵三當十,俱稱佳構上品。至於未寫到唐朝,相信以上說辭可供參考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