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辨证论治”提升到中医的战略高度(至高无上的法则),是否是个错误(或说以偏盖全)?

用户12345670wys888


中医辨证有多种方法如1:辨方症 2:辨八纲 3:辦体质 4:辨病因 (性) 5:辨脏腑等。个人认为“辨证论治”需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支撑初学者难入门在这举一例供参考曾治朋友一小孩男5周岁干咳少痰日轻夜重无其他不适舌淡润苔白薄腻辦舌淡润平卧加重是水饮病小青龙汤2剂癒2月后又咳病症相同开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2剂癒据朋友反馈2方效果更好些两方治同一人同一种病都有疗效应是病机相同有水饮的原因。


中医者


学院出来的中医师之所以不会看病,就是辨证论治搞的鬼!

医生就是治病的,但辨证论治早已把病排除在外了。我用了十年时间研究辨证论治并根据上海一中医辨证研究成果,此成果是用脏腑辨证为核心把临床中医证型分为57个大的证型,感觉中医太了不起了,但一结合临床,就不好使了,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头三付药有效而后来就无效,有的毫无效果。让我一头雾水,难道是没掌握辨证技术吗?后来又只好回归经典,才发现《伤寒论》讲的是“病脉症治”,即“病”为首要!即医圣还是治病的而不是治证的。辨证论治把病排在外,其实就是中医江湖骗子!比如说“尿黄”,要知道它是少阳病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之类,要是少阴病就要用四逆汤之类,结果效果显著!这说明什么?说明医圣是在治病呀!现在的辨证论治讲得头头是道,随便你怎么说他都能说得通也扯得上,但就是不知病。学习中医还是要下苦功夫,要学习人家西医的精神,一个病一个病的研治,不要以为掌握辨证论治就可以治万病了,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的事!!!

辩证论治是解放后某个当官的在某个医学会议上叫专家们把辨证论治写进去,结果就成了中医的核心灵魂了,甚至说中医只有两大特色,一个是整体观,一个是辨证论治。从此中医就成了江湖医学。


祖金林


辨证论治是舍本求末,是走错了方向。辨证论治是一种原始的、低水平的诊治疾病的初级方法

1、辨证施治,是治病救人的高明医术?还是低水平徘徊的初级诊治?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它是指中医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简单地说,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病人不同症状和表现,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中医常常把辨证论治吹嘘成中医的特色之一,甚至还有像题主这样,主张把“辨证施治”提升到中医的战略高度。在我看来,不仅不能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还要对其重要性进行质疑和思辨,以搞清其到底是治病救人的高明医术,还是低水平徘徊的初级诊治?

2、治病要治本,打蛇要七寸

治病救人的根本在于找到病因病根。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最后彻底治愈。

如果找不到病因,只会针对病人症状和表现来进行治疗,显然做不到治病治本。辨证施治其实就是医生循证、辩证并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过程。

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辨证施治。

要移走一颗大树,最正确的方法就是把树根找到并挖出来移走。如果只是去辨别树枝、树叶,并根据树枝树叶的不同,采取各种方法在这些树枝树叶上做文章。显然达不到移走大树的目的。

辨证施治就是在病人这颗大树上所做的修剪枝叶的工作。这是舍本求末,是找错了方向;是一种原始的低水平的诊治疾病的初级方法。

3、中医治疟疾就是辩证施治的最好案例,也是证明中医舍本求末的最好案例。

1)疟疾是什么引起的,

古人称呼疟疾的叫法有很多,最初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当然还有其他俗名,比如寒热病、发冷病、脾寒病、打脾寒,发疟子、半日子、发半日、打摆子、做老爷、卖柴病、子母疟、子午疟等等。此外,广西管它叫羊毛痧,云南、贵州叫瘴气,此外又有虾蟆瘴、泥鳅瘴、蝴蝶瘴等名称。

2)西方现代医学早已证明疟疾是人感染疟原虫所致,但古人可不会这么想,他们认为导致疟疾的病因是什么呢?

古人起初习惯于将一切找不到源头的疑难杂症归咎于鬼神,对于疟疾也不例外,他们往往认为这种病是由疟鬼入侵人体而引起,而且中外皆有这样的说法。

当然,古人凭借经验,慢慢也认识到了疟疾与湿热气候之间的关系。隋代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疟疾“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

随后,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明确了疟疾是感受疟邪所致。因此,除了鬼神致病外,中医普遍认为疟疾是因外受疟邪、瘴毒而起

3)中医对疟疾的辨证施治

辨证要点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一般的疟疾症状比较典型,休止之时,可如常人;定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则症状多样,病情严重,未发之时也有症状存在;周期不如一般疟疾明显;多有神昏谵语;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

2.辨寒热之偏盛。一般疟疾为正疟;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有热瘴;冷瘴等。

3.辨正气之盛衰。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疟而反复发作。

以上不难看出,中医治疟辨证施治,只是在疟疾病人症状上打转转。根本不知道疟原虫才是真正的病因。对所谓的各种症状进行施治,岂不是舍本求末?偏离治疟轨道?

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的是,任何医术,在诊治病人时,都会观察症状,都会询证辩证。因此,辨证施治并不是中医所独有的高大上。这种循证施治只是最初级最原始的一种诊断治疗方法而已。跟现代医学相比较,连小儿科都算不上。没有什么可吹嘘的。



有谁不服欢迎来辩。请国医大师、国学泰斗、中医传人、中医博士硕士等一干大牛都出来,给大家解释解释辨证施治到底牛还是不牛?


三月森林


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方证对应,从文字本身来说是对的,无可反驳。哪个医生看病不辩证呢,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是火神派还是温病派,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哪个医生没有辩证呢。

显然这不是题主要表达的意思,我妄揣圣意,题主要表达的是当下俨然要形成主流的一种辨证论治观点,要上升到战略高度的一种辩证。

辨“证”论治,最初是为了区分辨“症”论治而来。何谓辨“症”论治,比如糖尿病吃什么药,高血压吃什么药,头疼吃什么药,感冒吃什么药,等等,也即有一个什么病症,就吃什么药,所谓祖传秘方,民间偏方。何谓辨“证”论治,有几种说法,当下最受追捧的就是六经辨证,因有张仲景《伤寒论》撑腰,根红苗正,皇族血统。为什么会形成主流呢,因为人们阅尽数千年来无数医书,尝试了扶阳派滋阴派补土派攻下派火神派温病派等等等等各种流派,临证总有偏颇,不能概述,一个不能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医理就是有缺陷的,东有缺陷,西有缺陷,不如回头研究只讲方证不讲道理的伤寒论,有时候还能效如桴鼓,有时候还能一剂知二剂已,至于很多时候患者不按照书上生病,就抓主证,或者合病,或者太阳少阳厥阴合病用方再加一个祖传专药。自称经方派,经典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效的时候就自认辨证不精,白头到老还在苦思。其他诸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辩证,三焦辩证,仿此,不一一赘述。

如此辩证,与刻舟求剑何异。与辨“症”论治,不过五十步笑百步。

我个人推崇清末民初彭子益的医理,不论你万千症状,如何疑难杂症,总能归纳为身体之偏,风、热、暑、湿、燥、寒,何处有偏,平衡何处,自然复原。

望能解同好心中一点迷惑,言语措辞不当之处,望方家忽略。


中医临证心法


如果中医不懂辩证,不用辩证,那就说明是一个摆设了,中医不懂辩证怎么看病又怎么用药?举个例有人起了口腔溃疡去找医生看,给你开两合清胃丸,或上清丸,吃完了口腔溃疡没有好,还带来了胃酸,胃疼,这是个什么情况?这个医生不懂辩证,不看病人的火是为虚火,还是实火。


中医心


中医辩证论治就是无尚法宝,因而就有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产生,意思是虽然是同一个病,但是起因不同故而治亦有异,例如习惯性流产,有宫寒、宫热、湿阻、中虚等不尽相同,所以要针对治疗,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当然也有不同原因而产生同一疾病,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还有一点就是从事中医人要有灵性!这可不是一般人之所为。


用户3606656682


辨证论治,这个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黄帝内经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正式提上台面是55年由任应秋先生提出,到1974年才正式写入中医教材,国医大师经过20年论证得出的结果,难道比外行和初学者得出的结论差?可能性不大。辨证,指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侯,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而治疗。学中医的应该都知道什么是证,证和病机

曾我也认为不读经典就不懂中医,当我阅读多版本的《素问》,再回头翻阅中基,中诊教材,才发现编写这本教材的不易,不同之处在于《黄帝内经》是以黄帝问道的方式表达中医看病思想,而现版教材是用白话文的形式来表达中医看病思想,现版教材整理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

所以,正是由于辨证论治的提出,让后世中医更加容易入门,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任应秋这些前辈。入门后医术如何?这就是个人学习实践的勤奋程度了,也是中国传统的道


五经小儿推拿


中医“辩证施治”的作用极其有限!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印医藏医的理论基础是冷热四元素,苗医的理论基础是冷热气血水,古希腊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四体液,其实都差不多。

这些医学的著作都是浩如烟海,各种植物动物矿物药物也是多如牛毛,传说中的名医也是群星荟萃。

但是,这些传统医学的作用极其有限,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中医也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优势。

强调一句,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一个物种能够得以繁衍延续,不是依靠医学,而是依靠数量,绝对不能说中华民族能够繁衍生存到今天是中医的功劳,苗族能够繁衍到今天是苗医的功劳,藏族能够繁衍到今天是藏医的功劳,难道苗族藏族就不是中华民族?


来自胭脂河夭桃浓李


辨证首先要辨病,张仲景几乎每篇的标题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但是一定不要搞混中医和西医的病,要辨病不是要你说出西医的病名。

的确,辨证施治被拔得太高了,其实辨证施治的全称应该是辩症求因,审机论治!把中医说成辨证施治是对中医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误解!虽然内经也说过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话,不过还是先有病才这样说的,听说现在的中医教材都是一帮西学中编写的,我就明白了,教材的很多理论都是非常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中医,从来没有一本教材能够站在内经的视角来系统审视中医的!

辨证施治你不能说错,当然有些过于简化了,把中医的根本都丢弃了!其实中医的最基本最根本的理论还是内经的人体生理学,绝对不是什么根据症状来抓药以及用药加减,亦或是针灸!不懂人体生理只知道什么症状开什么方子本质上根本不懂中医!我所说的内经生理可不是西医的生理学,当然西医的生理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不过太过肤浅!现在需要学习中医的人也需要学一下这些生理知识,以免不懂内经说的话乱治病开药!因为中医治病完全就是根据人体生理来治的,也就是内经常说的人为本病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人,而不是病!内经反复强调,所以以内经的观点辨病辨证都是次要的,老子道德经也说不知常妄作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常态才能知道病态,内经常字也提的非常多,自己去看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举一个例子也是被西医经常诟病的就是脾的问题,现在教材说脾主运化有消化吸收的含义是非常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其实脾主要主水液津液的运化,甚至吸收并不靠脾,内经说的非常清楚,饮入于胃,游移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主要指五味精微,非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津液。把脾的问题说的非常清楚,按照现在西医生理学的说法,中医的脾类似人身体的淋巴系统,脾就是人身体最大的淋巴结。可惜教材不知误了多少中医学子!

学习中医最根本的还是内经伤寒本草,其他的书全是参考书,特别是唐朝以后的书几乎都是一家之言千万不要偏听偏信,误入歧途!看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这样治病符不符合人体生理规律。比如六味地黄丸的问题,三补三泻,补大于泻,当人体阳气(阳化气)旺盛的时候或许可以,但是一般人就算了,因为不符合内经的理论,阳化气阴成形,再回去看看金匮中的肾气丸为什么要用桂枝和附子你就懂了,新陈代谢,新的代替旧的,多的一点阴增加阳化气的功能使生理恢复于正常,这才是道!知生理而后知病理,把病理状态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才叫中医!


华阙666


人们认识世界,基础是形而上学的,提升后是辩证的。

所以,人们若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归根结底就要用辩证的方法。

没有辩证的方法,形而上学永远是瞎子摸象,不可能有正确的认知。

但是,若是放弃形而上学,辩证就容易成为空中楼阁,就会成为诡辩。

至于中医,当然也是如此!

所以,上等医是在形而上学上辩证,中等医是放弃了形而上学去辩证,而下等医只在形而上学中打转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