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中醫的人,是先看古代經典,還是先看《中國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這種教科書?

陳皮


先看內經,有空學點周易,主要的要學仲景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脈訣。只要這些書你能學明白,你就是中醫高手。


經方中醫鄒洪友


兩種學習中醫之路的選擇,就基本決定了你未來的中醫水平和學術路線。

一、選擇先學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等,所謂先易後難的道路,以為可以快速入門,快速成功。其實大錯特錯矣。

1,這種選擇反映了學醫者的畏難意識和自信心不足。學中醫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大多數情況只能靠自己感悟,外人很難幫你過關,這種心態很可能讓你在困難面前低頭止步。這也是名醫的後人和弟子很少成為名醫的原因。

2,自以為選擇了捷徑,其實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走了更多的彎路和錯路。中醫經典是學習中醫的必經之路,是繞不過去,躲不開的。

3,所謂的中醫教材是按照西醫的標準和思路編排的,是西化中醫,先學這些教材會讓你錯在學中醫的起點,大多數人永遠也學不成真正的中醫。目前,中醫院校的畢業生就是這樣,考醫師資格證很容易,可臨床療效就差強人意了。本人接觸過很多中醫院剛畢業的醫師,還有中醫博士,都坦言心中無底,不會治病,有的人認為中醫無效而轉行,有的人尋師拜師學藝,可成功者了了。

二、選擇先學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針炙大成》等,是似難實易的捷徑。

1、有一種明知山有路偏向虎山行的自信和決心,這也是學習中醫成功者的必備素質。

2、直奔核心主旨,不走彎路錯路,其實,其他的各種中醫書籍,都是對中醫經典從不同角度的分析闡述,但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發揮,是對是錯,初學者很難分辨,容易迷失方向,走入岐途。

3、其實中醫經典沒有想象中那麼難,要整體的看,多讀多看多思考,碰到難懂的可先跳過,很多不懂的通讀多遍,其意自通。只要看夠一百遍,就沒有不懂的。

4、學習經典不是死記硬背,最重要的是領會其中的精神,學會中醫的思維方式,才是真正的中醫入門。

綜上所述,不同的學習目標則選擇不同。如果你只想考執業醫師資格證,就先學中醫教材。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中醫,治病救人,先學中醫經典,就是最好的選擇。


易醫養生保健康


建議不要讀現代教科書《中醫基礎理論》,保證後悔。

漢醫的基礎絕對不是“中基”那些基礎。建議先玩曆法,比如瞭解二十四節氣的來源,掌握六十甲子的內容,尤其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種種關係,若不明白十干化合五與六沖化氣的原理,必然不明白陰陽,很難入門。

若已掌握上面這些曆法基礎,直接讀《傷寒雜病論》並對照《內經》。這時必須選定一本註釋版《傷寒雜病論》。歷代註釋傷寒非常多…各有所長,但如果符合曆法的三陰三陽,建議讀陳修圓《淺注傷寒論》還有唐容川補註陳修圓的傷寒。剛才說了,歷代註釋傷寒各有所長,但陳修圓的註釋是建立在曆法的框架上,接近宇宙模式,是真解法。

注意分辨天陰陽與地陰陽的區別,天陰陽是太陽之上寒氣主之…之類;地陰陽是六沖氣化,比如初之氣之類,否則讀不懂陳修圓的註釋。

自學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如果想繼續深入,那就開始靜心證得“生命”的東西。比如為什麼會有生命?為什麼生命會“生老病死?”,為什九竅的動物是胎生,並且都有五官四肢與十指趾?為什麼八竅的動物大部分是蛋生?為什麼植物的頭首向地下,人的頭首向天?為什麼科學分析所有動植物的DNA相似度那麼接近…這些內經全有答案。必須參禪才能明白,參禪不是叫你學佛,而是處在一種無思無為的狀態下才能感而遂通,只有在恬靜虛無的狀態下,才能徹底明白經絡與節氣的關係。

按照我上述方法,才能徹底明白所有生命在陰陽之道是六月一陰生,七月二陽進,八月三陰三陽,才明白九月重陽之機,十月九九歸一之理,十一月…這是宇宙模式,盡在內經。必須參禪,再多說也流散無窮!

不要讀中基的陰陽,中基的陰陽概念已達到“無敵”地步,以致某些人狂言中醫無絕證!


庚不離甲


我的建議是,先學現在大學教程的《中醫基礎理論》,有系統性,文字相對通俗易懂。

在學習基礎理論的同時,適當背誦中醫《湯頭歌訣白話解》,重點選幾條方頭背誦,:如: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湯,葛根芩蓮湯;等。並適當背誦《藥性賦白話解》,《瀕湖脈學白話解》(選擇浮,沉,遲,數,滑幾種常用的脈背誦並體驗之)。以上學法,增加對中醫興趣,我把此法比喻為學習毛主席革命初期建立井崗山根據地。自己有風熱感冒時,自服銀翹散,風熱感冒輕,有咳嗽時,服桑菊飲, 有風寒感冒伴腹瀉時,自服藿香正氣湯加葛根芩連湯。2天一3天無效時便去求醫。

我爸爸是老中醫(中藥劑出身)我從讀初中到大學都內宿,上述方法是我爸爸教的。我藉此機會感謝爸爸教育之恩。

後來考進中山醫時,第一年才學習中醫學。(以後學習現代醫學。)

因此,根據我個人的對中醫學習的經歷,提出以上建議供參考。

臨床上,最好有老中醫帶教。如只有自學,通過自療的經驗,從家人及鄰居開始,有同於自己病者,便可開藥予治療。密切觀察,治癒時自能鼓舞信心;若病情2天后反而加重者,應親自伴病人到基層醫院找醫生,一方面是關心病人,一方面是向醫生學習。

人命關天,要當醫生,就要先樹立“懸壺濟世”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心。這是學醫的出發點。

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後,才能步步深入,最後學習名醫著作。有機會的話,到中醫院實習一段時間,你就成為一位正式的醫生了。

說易行難,以上只供參考。






桂花芳香77105282


我的學醫心得,就是苦讀《傷寒雜病論》最理想的講解書《易演傷寒論》,其次是《黃帝內經》。兩書足矣!


天地恩情


學習中醫首先要懂的什麼叫中醫,中醫就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在用土地中生長的萬物礦植物為患有疾病人治療各種病證就叫中醫。首先就應該知道那些是能治病的植物是藥,就應該先懂它的性能,第一步就應認識各種藥的生長環景,親口品味,酸,甜,苦,辣,(辛)鹹等就應該從藥性學起走,首先背讀四平藥性《藥性賦》(寒,熱,,溫,平)熟背十八反,十九畏,六陳歌,妊娠服藥總歌。《藥性四百味白話解》《湯頭歌決白話解》等基礎書籍。二是進入陰陽學說(要搞懂何為陰陽)。深研十二經脈走向,交接,分佈,表裡關係及流注次序,學懂穴位用針灸治療各種病痛。三是學習臟腑辨證。四是學習八綱辨證。五是學習《中醫入門基礎理論》六是學四診,(望,聞,問,切)熟背讀脈決浮,沉,遲,數,三部九候二十八脈的手法與技能。七是通過四診辯證,確診病因。八是按上述分折按理,法,方,藥,君,臣,佐,使進行處方。要深研《黃帝內經》《傷寒論》《金櫃要略》《溫病條辯》《醫學三字經》《中藥學》《中藥炮製》《實用方劑歌決》《中醫學》《中醫內科》等參考書籍,中醫是中國的瑰寶`,是一套整體醫學,博大精深,望後繼有人發掘它,用現代理論完善它。這是我個人的體驗,補充上次回答,只作參考,有誤之處望且原涼!


發掘中醫藥1


推薦從中醫的四小經典入手,特別是《醫學三字經》學完後基本中醫理論和治病方法都學到了,其他三本書學診脈、藥性和組方,都學會了做個鄉醫完全沒有問題。


獵食者3


看古籍名著白話精注叢書,免得讓汗牛充棟的中醫書籍壓死!背過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南唐梅之百味雜陳


先學大學裡的教課書吧,這是捷徑!從新奇入門,循序漸進,到漸入佳境,基礎打牢;再把“中醫四典"作為重要的工具書原原本本研讀,記下心得及不共情(與原書意境的通情,如身臨語境般的感悟)的地方;再結合個人特長或專注的方向(傷寒、溫病、脾胃病、婦兒科、外科等等),把相關名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研究,變書本知識和前人的心得為自己的體會,此為大家!



那種門面格調式的勸世言論我就不說了,我就簡單地發表一下自己的心得吧!這個題目的論點應該在自學才是,而不是中醫學,因為無論學習什麼知識其實都一樣,就是理解後再加以領悟和運用的積累。自學與課程式的學習關鍵還是對自身的條件要求的不同。自學兩大基本條件要達標,不然隨著所學項目的深化就無以為繼。第一就是自身的智慧發展的高度 也可以說以說是個人的智力。許多時候人們都把智力與知識混淆,兩者是不一樣的。一個大學生可能知識達標,智力就很難說了,所以才會拿著畢業證書工作表現不如一個沒有大學學識的人,這種人只是有知識的菜鳥,也是現今教育的產物。智力必然會隨著年齡而增長,但也一樣會由於知識的基礎不夠而停頓不前,我們常稱這種人叫倚老賣老。只要一個人的智力達到一個足以自己參透領悟的程度 其實學什麼都能學的好,不然教了也不一定能領悟。一個受過西方教育的人最基本就要有這種能耐,因為這就是西方教學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第二就是身體力行的能力,如果有眼睛但閱讀能力差,對文字的親和力不夠,就算真的將絕世醫書擺在這人面前也是隻能幹瞪眼,洋人如今就面對這樣的處境。中國人迫於追趕科技的知識而學習西方外語,特別是主流的英語,所以我們很輕易就能學會西方的知識,而西方人對中國只能乾瞪眼,甚至無法明白中國人是如何地無師自通的。中國人深厚的文化底蘊註定中國人這方面的優勢,因為中國古人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修身心就是中國人的教育方式,也是學習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中國人才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這一句話。一個文學作者如果要學習考古,他根本就不需要別人的指導,也一定可以學得到位。一個企業家若是學習英語,絕對不比大學生差,這就是實踐的能力差距。現在的人都在溫室裡長大,符合這兩大條件的年輕一輩實在越來越少了。中醫其實也就是一門知識,不是它難學,而是學習者自身沒有達到基本條件,套一句習大大的口頭禪,打鐵還需自身硬,不然什麼都是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