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把國號“後金”改為“大清”?

小小嬴政


在我國古代,但凡認同一丁點中華文化的少數民族政權,在制定國號方面,其制定的方案,都遵循於中華文化的傳統。

比如西晉末年,匈奴大酋長劉淵打算建立政權對抗西晉,在選定國號方面,劉淵以“大漢”為國號,理由是自己和劉邦家有親戚,因此自己的行為不是對西晉的叛逆,而是復辟漢朝,為此,劉淵還給劉禪上了諡號,表示自己的“漢”和西漢——東漢——蜀漢是一脈相承的。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在關外建立政權,國號“大金”(歷史上稱之為“後金”)。努爾哈赤的目的很明顯:既自己建立政權,一方面是反抗明朝暴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引發女真各部族的認同,同時,“大金”也表明自己是復辟明朝。

有說法認為,明朝崇禎皇帝確實把後金汗廷當做金朝的一家子,甚至為了洩憤,還命人挖了金朝皇帝在北京周圍的皇陵。

只是很多人不理解一點:那就是皇太極為什麼要改“大金”這個國號為“大清”?

這個問題,確鑿的史書上並無明確說明。而後世歷史愛好者有過如下幾種分析:

民族感情問題

後金建國的時候,明朝已經立國二百多年。即便是原先遼朝故地的明朝百姓,對金朝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好感,並且對徽欽二帝頗有同情。而後金和明朝的戰爭,總會讓明朝百姓想起當年金兵南下時候,中原的慘狀。

而這種記憶帶來的仇恨情緒,無疑加大了後金入主中原的“成本”,因此,後金汗廷有考慮改國號的必要。

五行問題

在古代華夏的哲學體系裡,有“五行終始”說法,古人認為,政權之間的興替,也涉及到五行問題。

明朝的國號“大明”,“明”字由“日”和“月”組成。“日”象徵著烈火,而火對金是剋制的。這讓皇太極覺得,單就大金這個國號,就不利於奪取明朝的江山。

而“大清”的“清”字,含有“水”的元素。出於水克火的角度,皇太極有必要將後金的國號改為“大清”。

舊邦新造

皇太極時代的後金,已經和努爾哈赤時代的後金有所不同。

努爾哈赤在世的時候,後金只是關外的一個小政權,沒能征服蒙古各部的同時,對漢人的態度也極為排斥——從這些細節來看,努爾哈赤的野心想必有限。其實從現實主義角度來說,努爾哈赤時代的大明雖然腐化,但還沒到可能被後金吞併的地步,因此努爾哈赤不考慮這件不現實的事情。

皇太極時代,後金征服了漠南蒙古,並積極招攬漢族人才。而大金的女真族屬性很強,皇太極為了表明自己打算建立一個滿蒙漢民族聯合的朝廷,於是,需要改國號。

皇太極選擇了“大清”作為後金的新國號,正是基於這一點。至於為什麼具體選擇“大清”,一般認為是“大清”代表著青天,而青天,是涵蓋、壓倒“日月”的。


藤樹先生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末年由遼東地區的建州女真人建立起來的,然後經過征伐成功入主中原。清朝最初是由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的,原本叫後金,但是二十年後,即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為何要將國號後金改為大清呢?

女真族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歷史上有多個名稱,如挹婁、勿吉、黑水靺鞨等。女真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初年。到了遼朝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的諱,女真改稱女直。遼朝曾設置大王府對女真各部進行高壓統治,後來女真完顏部逐漸強大,完顏阿骨打逐步統一女真各部,起兵反遼,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縣)稱帝,建立金朝。金朝發展迅速,聯宋滅遼後,回頭又幹掉北宋,同南宋南北分治。

隨著蒙古人的崛起,大金和南宋都亡於蒙元之手。明朝取代元朝後,在東北地區設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女真各部雖然臣服明朝,但是明朝對那裡的管理比較鬆散,屬於有些羈縻性質,各衛所長官均為女真人擔任,這給了女真再次崛起的機會。

建州女真生活在蘇子河流域(今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的蘇子河上游),築“六祖城”,以此為基礎向外擴張,逐漸勢力逐漸強大。但有李成梁坐鎮遼東,有威名赫赫的遼東鐵騎震懾之下,女真各部之間雖有徵伐,並不敢對明朝有太大的動作。

生於赫圖阿拉城的努爾哈赤在機緣巧合下,得到李成梁的賞識和栽培。後來努爾哈赤離開李成梁,返回女真部落,積極擴展勢力,逐漸統一女真各部。在李成梁死後第二年,1616年,努爾哈赤就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起兵反明。

我國古代國號為彰顯正統,一般以一字為尊,二字次之。從商朝到宋朝基本上都遵循這樣的規則,國號大都是單字,尤其是大一統的王朝更是如此。我們常說的大漢、大唐等,實際上是在國號前面加“大”字以示尊崇。我們在書中常見到有的國號前面加“東”、“西”、“南”、“北”、“前”、“後”等字,如東晉、西漢、南唐、北宋、前秦、後趙等,均是後人為了區分擁有相同國號的不同時期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並不意味著它們的國號就是那樣,如北宋、南宋國號都是“宋”,大唐、南唐國號都為“唐”。

但是“後金”卻是努爾哈赤定的國號,沒錯,是兩個字的國號。估計努爾哈赤認為他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國家,自然和女真老祖宗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國一脈相承,所以就用了後金作為國號。“後金”就是後來的金國的意思,自己給自己取這樣的帶“後”字的國號,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大概努爾哈赤也沒有料到後金後來能夠入主中原吧。

實際上,兩個字的國號從元朝已經開始了,元朝國號“大元”(見《建國號詔》),明朝國號“大明”(見明太祖即位詔)。元朝還可以理解,明朝卻是為何?之前國號大都源於封號,而元朝沒有,明朝也沒有,所以明朝就向元朝學習了一次,或者說叫因襲舊制。這在明代朱國禎《湧幢小品》卷二“國號”條就有記載:“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大元、大明雖然是兩個字,聽起來還是比較有氣勢的,但是後金聽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也難怪後來皇太極會改掉這個國號了呢。其實,皇太極在沒將國號改為“大清”之前,也很少用“後金”,而是代之“金”或“大金”。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這也是兩個字的國號。為何要改國號為“大清”呢?有好幾個說法。

一、按五行相剋講,明朝屬火,後金屬金,火克金,後金會被明朝壓制;改為大清以後,大清屬水,水克火,就可以壓制住明朝,進而取代明朝一統中原了。

二、宋朝時和金朝經常打仗,中原王朝還被金朝欺負,有過靖康之恥,中原人對後金一定會很牴觸,想要更順利地入主中原就要改國號。

三、傳說皇太極被明軍追殺的時候,騎著一匹大青馬逃脫追擊,等他脫離危險,馬卻累死了。皇太極發誓若得天下,就定國號為大青,後來覺得不好,就改為大清。

細想一下就可以發現這幾種說法都有些牽強附會或不足之處,即使真有其事,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帝殉國,明朝才滅亡。也就是說,皇太極1626年繼位後並沒有馬上改國號,改國號是10年後,此時明朝還在,後金還沒有入關。當時後金雖然實力不可小覷,但是始終未能正面攻破山海關防線,而且從綜合實力上來看,和明朝還是有差距的。入主中原在當時還只能算是一個夢,能否夢想成真還未可知。若是說為了消除中原人對金朝的不好印象,即位就早做不更好嗎,為何要拖到10年後?傳說就更不知道是誰編的故事了。

實際上,皇太極改國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時因為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使得後金所面對的格局(周圍形勢)有了巨大的變化。1634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去世,其子額哲成為可汗。1635年,在多爾袞等率軍攻擊下,額哲攜大元傳國玉璽歸降後金,並娶了皇太極的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馬喀塔。漠南蒙古諸部皆臣服後金,奉皇太極之為“ 博克達徹辰汗”,這對後金的意義不言而喻。皇太極的眼界更加開闊,或者說野心更大了,稱帝、改元、改國號就勢在必行了。

“大清”的滿語為【daicing】,這個詞來源於蒙語【daicin】,讀作“代青”或“岱青”,意為戰爭、善戰者,多爾袞就曾被封為“墨爾根代青貝勒”。皇太極選這個滿蒙都熟悉的詞作為國號,一方面有崇尚武力的因素,另一方面應該有體現滿蒙聯盟的意思在裡面。為何音譯到漢語裡就成了“大清”?“大”本身是個多音字,讀【dà】或者【dài】(大夫、山大王)都可以,當然讀【dà】更好,更有氣勢,而且前面有大元、大明,後金改“大清”也不顯得突兀,這就顯示出漢語的絕妙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大清王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它的評價歷來都是褒貶不一的。一方面正是它奠定了我國現在的疆域版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讓中國陷入了長達百年的恥辱。其實這麼一個褒貶不一的王朝,在它建立之初並非叫做"清",而是叫做"金"(為區別兩宋時期的金國,通常稱之為"後金")。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國號"金"。經過了二十幾年的發展,當初努爾哈赤建立的小部落國家,已經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心腹之患。特別是皇太極稱帝后,不僅是加大對明朝的攻勢,還更改了國號、年號,而這一切的背後則是皇太極野心的體現。

據《清太宗實錄》載:"本年四月十一,即皇帝位,建國號曰清,建元崇德"。相傳皇太極即汗位之後,南征北戰四處擴張,天聰九年皇太極派兵征服察哈爾部,得大元玉璽,大臣們都認為是天命所歸的徵象,商議推戴皇太極做一統天下的天子。早就有了稱帝野心的皇太極,便順勢乘機稱帝,改"金"為"清",改元"崇德"。

在皇太極看來,原有的國號"金"已經不足以滿足自己的野心。為了征服更多的土地、人口,擁有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國號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最初努爾哈赤建立"金"的時候,為了能夠將散落各處的女真人凝聚起來,便選擇了"金"這個曾經女真人為之驕傲的國號。

當關外的女真人聽到了努爾哈赤的"金"之後確實很快就擰成一股繩,也正因如此努爾哈赤很快便崛起了。但是到了皇太極的時代,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原本散落各地的女真人都已經成為了一支強大的力量,在這支強大力量的威懾之下,東蒙古地區、關外漢人聚居區都落入了女真人的手中。

隨著其他民族的併入,此時如果依舊使用一個女真特色的國號顯得不合時宜,也無法使新加入的蒙古人、漢人產生歸屬感。特別是當皇太極得到了大元玉璽之後當即稱帝,意在繼承大元的大統,做滿蒙漢共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才改國號為"清"。

歷來更改國號都是慎中之重,"清"之所以能夠得到皇太極的垂青,自然是有其過人之處。事實上皇太極選擇"清"這個國號,是有所含義的,相傳"清"取自《管子》心術下篇與內業篇之"鏡大清者,視乎大明","鑑於大清,視於大明",大清即天,大明即日月,天蓋過日月。皇太極更改國號為"清",從內心的深處是想取代明朝、與明朝一較高低。這從他的年號也不難看出,當時的明朝皇帝年號"崇禎",皇太極故意選擇了"崇德"的年號。相對於大明的"崇尚禎祥",皇太極宣示的"崇尚道德"顯得更高一籌,由此可見皇太極與明朝一較高低之心昭然若揭。

此外從中國古代的"五德終始說"的角度來看,明朝的國號"明"由日月組成,日代表的著火德,對於一心想要取代明朝的皇太極而言,只能選擇一個水德的國號。"清",左邊是三點水代表水德。以水克火、以清滅明成為了皇太極選擇"清"的重要原因。而且"清"這個字,從字義上來看也有"掃清廓清" 之義,代表著清朝掃清一切障礙,一統天下之心。

關於"清"的來源,也有一種說法是源自封號。有學者認為,皇太極立的國號是"大清"而非"清",其依據是"大清"的滿文為daicing , 不寫作dacing,讀為"代青",不讀"大青"。其實"代青"是後金國女真貴族非常熟識的一個蒙古語詞,它通常用於於貴族賜號之中,在古代中國"王朝創業者"非常熱衷於將自己的封號作為"國號"。如唐朝就是因為李淵的唐國公而得名的,漢朝則是因為劉邦以前被封為漢王。所以皇太極用"代青"作為國號也是有理可依的(後來在選擇漢名時,改成了更具美感的"大清")。

如果從滿族人的角度來看,皇太極選擇"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宗教信仰。清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滿族人)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清"為號。從語言的角度來看,皇太極之所以選擇"清"是因為它與"金"幾近同音。清末官員學者金梁認為:"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然有所差異,但是在滿語裡發音卻無差別。


煮酒君


後金,即清朝的前身。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而滿族人是女真人的一支。大家都知道,宋朝時女真人曾建立過一個不可一世的王朝叫金,努爾哈赤統一滿洲後取國號為後金就是這麼來的。

至於後金為什麼又改為了清,有個民間傳說是這樣說的。努爾哈赤最初起兵反明時並不怎麼順利,有一次努爾哈赤落了難,幸好當時有一匹大青馬。努爾哈赤最後就是騎著這匹大青馬死裡逃生的。


但是努爾哈赤最後是撿回來一條命,大青馬卻累死了。努爾哈赤很是感慨,於是當場發誓日後統一了天下定國號為大青(清)。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我們都知道,努爾哈赤終其一身也沒有跨過山海關,而清這個國號是他的兒子皇太極改的。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改國號為清呢?據說是受了中華文化中五行學說的影響。皇太極雖然出生在白山黑水之間,但他為了打敗明朝可以說是對漢文化沒少下了功夫。當然,對五行就更是研究頗深了。

所謂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後金顧名思義就屬金,而明朝國號為明則屬火。在五行中火是克金的。並且皇太極曾被袁崇煥打的大敗,而煥字又屬火。

而皇太極是滿洲人,滿屬水,改國號為清後清又屬水。這樣就成了滿清克大明。最後滿清也這真的跨過山海關入主了中原。當然,這些都是後人的推測。至於後金為何改國號為清,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

清朝的歷史資料《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正史中也都沒有相關記載。


貓爺歷史觀


國號制定最模糊的就是清朝了。而歷史上也有改國號的先例,可以說有類比性。先看看以前朝代國號的來歷。

劉邦被封漢王,之後順水推舟就稱為漢,晉也是司馬被封晉公,唐朝是因為“唐國公”的封號,宋朝是發跡地為名,元則是借用了《易經》中乾卦“大哉乾元”“元亨利貞”之類,明還真與“明教” 有關,而且明為火相,正好剋制元金相。

(手繪拙作)

北宋時期金國之所以為“金”,有一種說法是金人長期受遼人的統治,遼為鐵,並非長久,而金能長久。

努爾哈赤稱其政權為金,可以說是繼承前人。

但是為什麼改成清,則不好確定。有可能是清為“水”部,正可明之“火”相,以表示其天命所致,便於統治。

由於金與後金政權隔代久遠,最開始使用其名號是為了政治需要,只有這樣才有非常大的號召力。之後在成氣候以後,就把國號改了。

古代先沿用別人國號後來又改的例子可以找到,比如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劉淵(匈奴)系政權。最初和劉邦攀親戚,稱漢國,後來把國號改成了趙,開始尊奉的是劉邦、劉秀和劉備號稱“三祖”,改國號後就尊奉冒頓單于,看出他們的用意了吧。

皇太極改國號有可能也是出於他的個人喜好,有知道其他可能的原因網友,歡迎留言指點。


泊圖泊途


清朝的正式國號是大清國

這個詞在滿語裡要寫成daicing gurun。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在“大清”之前,清朝的國號是什麼?

其實並不是“後金”哦,這只是我們歷史教課書中的簡稱,並不是其原名。

大清之名,始於1636年的皇太極改元。

在此以前,清朝長期使用的國號其實是“金國”,國君也自稱是“金國汗”。

金國這個詞,在滿語裡寫成aisin gurun。aisin其實就是愛新覺羅氏的那個“愛新”。

例如,皇太極在天聰年間還是金國汗的時候,給朝鮮國王仁祖寫信時,就自稱:

  • aisin gurun i han i bithe, coohiyan gurun-i wang de unggihe.

  • 金國汗致書朝鮮國王。

1636年以後,金國的國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此後便來到大清國的時代。

1644年清軍入關後,順治帝祭天,並在對天禱告時,確定了清朝的國名:

大清國皇帝臣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於本年十月初一日,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國號、順治紀元。

這裡說的很清楚了,大清國徹底成為了清朝的正式國號。

在很多外交場合,清朝都是以大清國為名與外國交涉。例如,在1842年簽署中英《南京條約》時,清朝就在條約的漢文本中自稱“大清”。

總之,清朝的國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HuiNanHistory


誠邀回答,滿清作為一個人口只有30多萬的異族,初期國號「後金」,是為了以正繼承關係,女真人的祖先是「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是生活在我國東北一帶的遊牧民族,後來不斷的壯大,「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國,聯和北宋滅亡了遼國。北宋又被金國滅亡了,宋室南遷。皇太極崇拜金國,改國號為「後金」是表明承繼「完顏氏」的金朝,是承繼的關係。後金之義同愛新一詞是一樣的,代表金。愛新在滿語中意思就是「金」

為何改名為大清?

1644年,滿清在多爾袞的帶領下入主中原。根據我國的【五德終始論】 以金,木,水,火,土排名,代表五種德行。以解釋王朝的正統性。明朝是火德,清朝,滿清二字,帶水,從水,以水克火,合運天道,以定人倫。


什麼是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五行」為構成萬物的五種物質元素,據《白虎通》說:伏羲兩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 《通鑑前編》說:燧人氏坐觀星辰而察五行。

《史記曆書》則稱: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 由此可知,五行之說,在燧人氏、伏羲時代已有之。

到了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著論終始五德之運,把五行同天地、萬物、社會運轉等聯繫起來加以闡釋和發揮。 道教創立後,吸收陰陽五行學說,並進而將其與教義相結合。

認為萬物/五行既相生又相剋,循環往復。 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反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隨著「五行」學說影響的擴大,這一教義又輻射到了諸如內丹、飲食、醫學、音樂、術數、地理等方面。 如五行主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行主五官/耳、鼻、口、眼、形;五行主五色/青、赤、黑、白、黃;五行主五音/宮、商、角、徵、羽;五行主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行主五方/東、西、南、北、中... 總之,「五行」學說在我國曆史上,直至現代都起到了重大而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在教義上,「五行」又常與「陰陽」相對舉。 故世人常說:懂的「陰陽」「五行」之道,盡矣!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尚黑,秦尚水德”,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傳統,以土德代水。而傳至明朝,明朝是火,滿清是水德,【滿清】二字,都是三點水,從水。所以以水德代替明朝的火德,以表明,大清承繼大明。

清袁枚《赤壁》詩:

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

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雲;

江水自流秋渺渺,漁燈猶照荻紛紛,

我來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


子非魚


後金改國號為大清還要從努爾哈赤稱帝以後和明朝的一次戰爭中說起,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帝,反叛明朝,接受臣民給他“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的稱號,建立金朝,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嚮明朝宣戰,之後集結部隊兵臨撫順城下,在城內奸細的配合下一舉將撫順城攻下,劫掠人畜30萬,凱旋而歸,這次由於明軍準備倉促,一萬多人的軍隊只有300多人衝出包圍。

之後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攻城略地徹底激怒萬曆皇帝,1619年明朝集結47萬大軍並調集朝鮮軍隊助戰,努爾哈赤總兵力約6萬人,雙方在薩爾滸展開決戰,整個戰爭僅僅進行了五天的時間,明朝47萬大軍傷亡五萬多人,努爾哈赤僅僅損失了3000多人的代價就取得了整個戰役的勝利,此後努爾哈赤對明朝進行了肆無忌憚的搶掠征伐。

即所謂驕兵必敗,努爾哈赤很快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遇到了自己最為強大的對手--袁崇煥。1626年努爾哈赤集結6萬大軍對外號稱20萬大軍,進攻袁崇煥駐守的寧遠城,寧遠城城高牆固,守軍只有不到兩萬人,但是寧遠城有從國外購買的新式大炮11門,這就是紅衣大炮,彌補了明軍的兵力不足。此戰之中明軍依靠城牆不斷利用火炮轟擊攻城的後金騎兵,此戰後金軍損兵折將,傷亡不計其數,努爾哈赤也受重傷逃跑。

努爾哈赤失敗受傷逃跑以後,明軍騎兵緊緊的在後面追趕,並不停的朝他射箭,在跑了幾十裡以後他乘坐的馬被亂箭涉中,血流如注,很開死去,這匹馬是努爾哈赤最為心愛的坐騎,名字叫大青,它載著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形影不離,看到愛馬死去努爾哈赤悲痛欲絕,發下誓言:“若以後奪得天下,決不忘大青,”這就是後來“大清”國號的由來,也是對拯救努爾哈赤性命的大青的紀念。


微風書房


這背後還是有著很深的政治含義的。

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確切來說應該是大金,目的是延續宋代時與宋朝並立的完顏氏建立的大金國。努爾哈赤這麼幹有兩個目的,一個是金國的名號可以有效的把女真人聯繫在一起,就像以前的大金國一樣。第二個,就是努爾哈赤需要一個響亮的名號來和大明分庭抗禮。

不過你名字起得再響亮,也改變不了叛臣的名號。努爾哈赤身為大明的龍虎將軍,這種行為終究是一種叛國的行為,所以後金不過是個分裂政權,根本得不到明政府的承認。所以雖說後金的軍事實力很強,但是他們的政治地位其實非常尷尬。



這麼看來,皇太極改元大清就非常有必要了。

因為大清是繼承的後金,他不需要管後金是怎麼來的,只要知道這是一個繼承政權就夠了。之後改族名為滿洲,目的也是撇清先前女真歸附大明的史實。說到底,這些舉動都是為了撇去原來女真對大明的臣服和愛新覺羅家叛臣的身份。


那麼大清還有什麼含義呢?

這個說法很多,我個人比較信服的一點是,皇太極希望可以掃清天下,一統河山,做一個龐大帝國的主人。

這很符合他的野心,也符合當時的一個時代背景。

1635年四月二十八日,察哈爾蒙古王子奉傳國玉璽出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而皇太極則得到了元帝國的傳國玉璽。

自認為天命所歸的皇太極決定改汗位為皇帝位,改後金汗國為大清帝國,他這個皇帝,不僅僅是滿洲人的皇帝,也是蒙古人的大汗,更要成為關內漢人的皇帝。而清就是掃清、匡清的意思,象徵著自己一定可以掃平天下,成為天下共主。


火器工坊


1616年,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遼寧新賓縣建立政權--金。因為歷史上有個金朝,就是滅掉遼朝和北宋的金朝,完顏阿骨打建立的,所以努爾哈赤的金朝史稱後金。努爾哈赤認為,祖上屬於金朝,從恢復先輩的事業角度考慮,取名金沒有什麼不好理解。

漢人的政權也經常這樣,比如五代十國裡的五代:梁、唐、晉、漢、周。這些名字都是之前有過的,所以史稱他們為後梁、後唐、後漢、後漢、後周。就連宋朝,也是之前南北朝宋齊梁陳裡的舊國號。歷史上,凡是用以前的國號的,都不是什麼正經王朝。這一點,想必滿族統治者也認識到了。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第八子皇太極即位,10年後,他改名為大清,並稱帝。之前皇太極和他的父親努爾哈赤都不是皇帝,只是可汗。稱帝的意圖很明確了,就是要做漢人的皇帝,不僅僅是遊牧民族的可汗。

為什麼叫改金為清呢?兩層意思:

1.漢人對早先的完顏家族的金朝很有惡感。這個金朝曾經滅掉過北宋,並且擄走了北宋的徽欽二帝。並勒索了南宋一百多年。如果有這個金朝的名字,會讓漢人天然反感,不利於將來定鼎中原。

2.清是一個好字。清字本身是一個好字,和唐、明一樣,都是比較正面的字。明是個很好的字,正大光明,光明正大;但是清比明不但一點不差,可能還略勝於明,河清海晏,政治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