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亮仔學史


明朝官員很多缺乏骨氣,跟漢宋相比,投降的太多了。沒有這些降將,滿清沒那麼容易得到天下。


智慧上人


歲數大了

祖大壽1579年生,1642年第二次降清,時年64歲。在那個時代,64歲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再在戰場上廝殺顯然不合適了。



手下無兵了

祖大壽堅守錦州,城中無糧,向崇禎求救。崇禎派洪承疇率十幾萬大軍解錦州之圍,結果兵敗,祖大壽沒得到一粒糧食。

祖大壽幾次突圍,沒有成功,損兵折將。城中糧食吃光了,出現了人吃人現象,老弱病殘士兵被殺死吃掉,祖大壽開城投降時,已經沒有多少兵了。


失信皇太極了

祖大壽之前守大淩河時曾經投降過後金,他欺騙皇太極說,放他回錦州,後金進攻大明時他可以做內應。結果到了錦州,祖大壽殺了隨行後金兵,堅守錦州,和後金對抗。祖大壽出爾反爾,皇太極上了一次當,不會再上第二次當,不可能把後金兵分給他一部分,讓他帶。



祖大壽年齡大了,手下沒兵,皇太極不十分相信他,不願給他撥兵,沒有兵的將軍還算什麼將軍。

一個武將不能在戰場上叱詫風雲,也就失去了作用,當然也就銷聲匿跡了。

互關互動 ,互利共贏!


豫有得


祖大壽這個人非常有意思,他降清和洪承疇、三順王,甚至吳三桂都不太一樣。他降清一共投降了兩次。大淩河之戰,祖大壽“彈盡糧絕”,為了保存實力、避免全軍覆沒,祖大壽殺了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大開城門,第一次降清。祖大壽雖然投降了,而且還殺了人,但實際上這傢伙並不是真心投降,僅僅是為了保存實力。在投降之後不久,祖大壽便忽悠起清太宗皇太極來,說什麼趁著錦州守軍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投降,自己願意帶一支人馬去錦州,然後充當內應,與皇太極裡應外合拿下錦州城。皇太極一聽,沒毛病啊!老祖同志一來就給咱遞上這麼一張“投名狀”,必須鼓勵!於是便同意了祖大壽的建議。可祖大壽這一去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不僅沒有和皇太極裡應外合拿下錦州,反而協助錦州守軍加固城防,積極防禦清軍進攻。



之後,皇太極多次派人聯絡祖大壽,並且把祖大壽留在自己身邊的人質——祖大壽的兒子祖可法當大爺似的養著,以此催促祖大壽兌現諾言。可是祖大壽壓根兒就是詐降,根本不出面回應皇太極!就這麼一拖,硬是拖了近十年。十年之後,松錦之戰時,因洪承疇率領的援軍兵敗、洪承疇降清,坐困愁城的祖大壽徹底孤立無援,不得已第二次降清。按理說,祖大壽這樣出爾反爾,皇太極應該惱羞成怒、一刀把他咔嚓了才對!但是,皇太極非但沒有,反而授予其漢軍正黃旗總兵之職,大肆拉攏、賞賜。



難道皇太極抽風了?傻了?怎麼可能?實際上,皇太極此舉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如此優待祖大壽,是因為另外一個人!誰呢?吳三桂!吳三桂是祖大壽的親外甥,而且彼時手握重兵,坐鎮寧遠併兼著遼東提督,是清軍入關的一道巨大屏障。如此一來,皇太極如此巴結祖大壽也就不奇怪了,他是想利用祖大壽招降吳三桂!結果,吳三桂彼時兵強馬壯、在明王朝也是春風得意,壓根兒還沒想到投降的問題,直接拒絕了。皇太極到底是做大生意的人,為了穩住吳三桂以便來日再招降吳三桂,皇太極依然對祖大壽待之以禮,高官厚祿供養了起來。



但是,祖大壽以前詐降的經歷也讓皇太極對他不得不防。雖然給了高官厚祿,但是實權、尤其是兵權,皇太極是不敢再讓祖大壽染指了,把他放回去就更加不敢了。於是,祖大壽就這樣被皇太極變相“軟禁”了。順治元年,吳三桂降清,並且以大敗李自成之功受封平西王。自此,祖大壽的用處徹底終結,成了“廢品”。如果投降的是其他人,祖大壽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但是,投降的吳三桂是祖大壽的親外甥,而且多爾袞還要利用吳三桂為自己開疆拓土。這個時候殺了祖大壽或者虐待祖大壽,無異於把剛剛投降的吳三桂逼向對立面。別說,祖大壽的命那是真好!憑著吳三桂的面子,順治元年祖大壽被多爾袞派濟爾哈朗恭恭敬敬地護送到了北京城!回到北京之後的祖大壽在順治九年又被清世祖封為了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兼一拖沙喇哈番(雲騎尉)、世襲罔替,成為了清王朝的世襲貴族,小日子過得要多滋潤有多滋潤。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去世,因為彼時清王朝還要倚重他的外甥吳三桂,清世祖給了祖大壽極大的死後哀榮。



至於後來吳三桂反清,那是祖大壽去世十幾年以後得事情了,和祖大壽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命好”的祖大壽這輩子,值了!只可惜,在祖大壽去世很多年之後,他的墓被人整體盜掘並運到了國外,現藏於加拿大的一家博物館之中……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報應呢?


農民工歪說歷史


祖大壽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武將,在寧遠保衛戰、寧錦大捷和北京保衛戰中,都立下過汗馬功勞。他的另一個身份更有意思,那就是吳三桂的舅舅。後來祖大壽投降滿清後,還寫信勸過吳三桂,讓他和自己“團聚”。

皇太極對於這位明朝猛將,非常的欣賞。他知道自己家底子不如明朝厚,也就是這些年明朝天災人禍不斷才給了他們機會,所以皇太極非常喜歡用一招,那就是勸降。當年崇禎帝剛剛登基時,皇太極就給祖大壽寫信說,想要派使者去祝賀新皇帝登基。祖大壽直接回絕了,他當時根本沒將滿清放在眼裡。

可是皇太極不甘心吶,既然文的不行那就來武的,於是皇太極派人去永平三十里村把祖大壽的兒子侄子等一大家子親戚全都住到了盛京軟禁起來,好吃好喝伺候著,再寫信勸降祖大壽。誰知祖大壽不鳥他,就連自己兒子寫信來也沒用。他率領著袁崇煥的舊部,駐守寧遠、錦州這幾個大的要塞,就是不放滿洲人進來。

不過機會還是來了,崇禎四年祖大壽在孫承宗的命令下修築大淩河。皇太極馬上組織人馬就迅速將大淩河城團團圍住,他也不急著進攻,還想著勸降祖大壽。

皇太極說:“此城之兵,猶槍之有鋒,鋒挫柄存,亦復何濟?”他讓人在城外挖壕築牆,完全切斷了守城和外界的聯繫,做好了長期圍困的準備。祖大壽是個硬骨頭,打仗猛地很,他直接帶著人就出城和八旗兵野戰,但都因為實力懸殊突圍不出去。而明朝的4萬援軍也被皇太極打垮了。無奈之下,祖大壽只好閉門不出。

這時候皇太極又開始給祖大壽寫信,這個真誠的筆友不僅親自動筆,還讓投降的23名明朝官員寫信給祖大壽。總之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就差喊祖大壽親爹了。可是祖大壽絲毫不為所動,還依然硬挺在城中。

可是一座還沒修好的城牆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裡面沒吃的了,不斷有人餓死,最後自然而然發展到吃人肉的地步,這樣下去,不用滿清來攻城,城裡的人就都自相殘殺個一乾二淨了。祖大壽這時終於出城投降。

祖大壽降了後,就和皇太極說自己媳婦還在錦州,不如他帶一隊人馬再穿著明軍的衣服混進錦州城,再和皇太極來一個裡應外合,如此一來他媳婦的命保住了,錦州也破了。皇太極很開心啊,於是利利索索的就給了祖大壽五千人馬,還問他夠不夠。誰料到祖大壽趁著大霧跑到錦州城,又反過頭對付滿清了。

皇太極惱羞成怒,這明顯的是侮辱他嘛,虧自己這麼信任他。後來皇太極兩次御駕親征,就想要擒住祖大壽出口惡氣,但都是無功而返。這一過就是十年。

直到崇禎十四年四月,皇太極再次將錦州圍住,並且一圍就是一年,而洪承疇的援軍再次被擊潰,他本人也投降了滿清。於是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再次在祖大壽麵前出現,吃人事件又一次出現了。皇太極又開始當起了筆友,不斷寫信給祖大壽。

祖大壽一想這些年來受到崇禎的懷疑,還讓洪承疇監視自己,再一想他當年被皇太極抓去的親人都還受到優待。這樣繼續下去也沒甚意思了,於是祖大壽就開城投降了。、

即使有了上次的詐降,皇太極還是用人不疑,非常坦然的任命祖大壽為正黃旗總兵,給足了祖大壽麵子。即使是周圍都勸皇太極殺了祖大壽,即使是祖大壽不願給滿清出力,但是皇太極還是保住了祖大壽,讓其平平安安的活到老。祖大壽之所以銷聲匿跡,其實和他自己有關,他雖然投降了,但還是不願給滿清出力回頭打明朝,而皇太極顯然有那份度量容得下他。


邯鄲醉


祖大壽降清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算得上銷聲匿跡,主要的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祖大壽並不情願降清。

祖大壽在明朝貴為總兵官,有權勢有地位,生活安逸富足。如果投降清朝,可以參考此前的李永芳,雖然混了個額駙的身份,但在八旗子弟眼裡,還是跟狗一樣,打仗要拼命衝鋒在前,有了好處根本輪不上他。而且在入關之前,清政權也窮得要命,物質和文化都非常落後,好一點的東西都是從明朝那邊搶的。

所以,明朝的武將除非到了絕境,極少投降的。

祖大壽先後兩次降清,第一次是崇禎四年十月大淩河之戰,第二次是在松錦大戰時的崇禎十五年,兩次都是在走投無路時投降。

崇禎皇帝對祖大壽不薄,甚至明知道他曾經降清,也不追究。雖然袁崇煥的下場讓祖大壽寒心,他依然選擇為明朝效力。所以說,他是明朝的忠臣,比其他許多總兵官強多了。

第二,皇太極、多爾袞也不想用他。

祖大壽第一次投降皇太極,原本約好裡應外合,幫助奪下錦州。但逃回錦州之後,他並沒有踐約。

英雄愛英雄,皇太極很欣賞祖大壽,為了表現自己的寬容,沒有難為祖大壽的侄子祖澤潤、兒子祖澤洪、養子祖可法等人,賜給他們宅子,並給予官職。而且多次派人通告祖大壽,自己不會介意他背信之事。

但祖大壽兩次被迫降清,很不情願,皇太極肯定不會再重用他,也不會讓他的地位超過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或者超過石廷柱這些人。

另一方面,祖大壽的侄子祖澤潤已經是漢軍正黃旗的固山額真,祖大壽的地位如果太低,也不合適。

所以皇太極安排祖大壽隸屬於漢軍正黃旗,仍然是總兵官。這是給漢人的一個職務,耿仲明、石廷柱都做過總兵官。

後來祖大壽跟著清軍進了北京,最終死在順治十三年。

第三,祖大壽實力強大,充實了清軍的力量。

崇禎皇帝和皇太極對祖大壽這麼客氣,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實力強大,祖氏家族控制的武裝在遼東舉足輕重。

皇太極時代,建立了一支漢軍軍隊,名為烏真超哈,由佟養性指揮,佟養性死後,由石廷柱接管。

松錦大戰勝利之後,祖大壽帶來大批將士,加上此前大淩河之戰投降的祖大壽部下,數量相當大,而且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再算上三順王、石廷柱等人的漢軍,力量可觀。

於是,皇太極把烏真超哈改成了漢軍八旗,讓祖澤潤做了正黃旗的都統,祖可法、祖澤洪、祖澤遠等人做了各旗的副都統。

所以,雖然祖大壽本人被掛起來,他的子弟和部下卻成為清軍的骨幹,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且,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以總兵官的身份據守山海關,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做過總兵官,正在北京,祖大壽曾幾次勸說吳家人降清,這對吳三桂後來的選擇還是很有影響的。


於左


祖大壽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才為了苟活投降清朝的。他內心並不願當漢奸,因此投降後沒有像洪承疇那樣賣力地為清朝服務,攝取明朝江山。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三月初,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祖大壽在三月初八開城出降。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命人立刻將祖大壽送到盛京。當祖大壽跪倒在崇政殿時,皇太極走下寶座,親自將他扶起,好言撫慰:“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既是明軍事重鎮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統率關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回信拒絕。

1644年(清順治元年)農曆九月,愛新覺羅·福臨在輔政大臣濟爾哈朗的護送下,從盛京(今遼寧瀋陽)抵達北京,祖大壽跟隨入關。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跪射俑


祖大壽是明朝末期的著名將領,明朝滅亡後投降滿清,並隨清兵入關。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自稱祖逖之後,生平最偉大的一場戰役是寧遠大捷。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中祖大壽詐降之後逃往錦州。清朝曾多次招降祖大壽,但後者始終沒有順從,直到明朝無力迴天,將要滅亡的時候,祖大壽才選擇投降,不過祖大壽投降滿清之後就銷聲匿跡了,原因何在?

第一,祖大壽投降滿清以後一直心有不甘

之前面對清兵的多次招降祖大壽都果斷拒絕,而且為了抗擊清兵用了渾身解數,可見祖大壽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哪怕後來迫於無奈投降滿清,他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選擇用銷聲匿跡來表達對明朝的思念與無奈。祖大壽對明朝的忠貞是顯而易見的,這不僅是因為他在明朝的待遇更好,最主要的是他內心深處對明王朝的嚮往,作為一個武將,他只能用實際行動去守護明王朝。祖大壽向清朝投降兩次,一次是詐降,另一次是無奈之舉,無論何時清朝都不能夠真正降服祖大壽,在他的心裡只有明王朝。

第二,祖大壽在清朝的地位一落千丈

這其實依然與祖大壽之前詐降滿清有關,祖大壽第一次向滿清投降,其實是“耍”了他們,祖大壽只是想要裡應外合拿下錦州城,並不是真心投降滿清,這一點在皇太極等人的意料之外,當然他們也對此非常惱怒,直到錦州城被攻陷,祖大壽無奈投降。祖大壽身為武將為了明朝不惜失信於清王朝,在展現出他對明朝的忠貞的同時,也難免會讓皇太極等人惱羞成怒,因此祖大壽在清朝的地位一落千丈,待遇遠不如之前在明朝,這也是祖大壽為何在清朝銷聲匿跡,甚至於隱姓埋名的原因。

第三,祖大壽年事已高,只能隱藏鋒芒

祖大壽第二次投降滿清時,已經64歲高齡了,打打殺殺顯然不是他這樣的年紀應該做的。而且他投降滿清之後內心裡會譴責自己,敗軍之將選擇投降,祖大壽肯定是過意不去的,起碼從明朝的角度來看,祖大壽投降的行為是錯誤的,可能祖大壽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投靠滿清後戰場上的事情他不再涉及,就算皇太極下達命令他也按兵不動,在祖大壽的眼裡,他已經是一個民族罪人,更不會幫助消滅自己國家的滿清,所以他選擇銷聲匿跡,頤養天年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也有人說是因為殺父之仇,皇太極報復祖大壽,所以讓他無法翻身,祖大壽銷聲匿跡是被逼無奈的,當然這種說法也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沒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情況下,也不排除這種情況。

從祖大壽身上,我們看到了他作為一個武將對自己國家的忠貞,一次詐降,一次被逼無奈選擇投降,祖大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明朝能夠延續下去,然而最終的結果是失敗的,投降滿清後,祖大壽依然不忘初心,選擇用碌碌無為,銷聲匿跡來表達對明朝的懷念與對清朝的不滿


尚武菌


祖大壽明末一代名將,從投降清軍到病逝於北京一共15年,前半生戰功彪炳,但是為什麼後半生確實銷聲匿跡,沒有任何消息傳出呢?這與他的一生經歷有很大關係。

作為抵抗清軍的主要將領,在親眼目睹袁崇煥因為崇禎帝的猜忌而被殺害,他的內心也是惶恐不安的,雖手握大權,但是都是當朝者給予的,他深知遠離權力政治中心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在清軍入關後,他選擇了急流勇退,這是其一。


明末後期,可堪一用的將領沒有幾個,祖大壽作為驍勇善戰的能人之一,多次被皇太極主動招降,但是他都不為所動,後眼見明
朝統治者的腐敗,百姓長年深受戰亂之苦,先後兩次投降清軍,第一個次詐降后皇太極也沒有怪罪於他,對他算是仁至義盡,對於祖大壽來說,他肯定內心是矛盾和慚愧的,一方面他投敵叛國,另一方面對皇太極的內疚感。所以入關後,他也就不好意思去做清朝的官職。這是其二。
清軍作為滿人入關,統治階級大多數都是滿人,祖大壽作為投降過來的漢人,肯定也知道不能完全被統治者所信任,心中不免有些唏噓。作為當權者雖說提倡滿漢一家,但是伴君如伴虎,自己始終是一個外人,也許及時的置身事外才是最重要的。這是其三。

為人臣子,能夠深得聖義固然是好的,但是能夠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才是安享晚年的關鍵,所以祖大壽才會銷聲匿跡十幾年啊!


一縷楓葉子


祖大壽,明末著名抗清將領,當時關寧鐵騎的領袖級人物。他曾是袁崇煥得力的部下,也是吳山桂的舅舅。1642年被皇太極兵圍錦州一年多後,二次降清。

明末降清比較著名的人物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三個:吳三桂、毛文龍的兩舊部尚可喜、耿仲明(耿精忠的爺爺),他們都被封王封侯。吳被封平西王,尚被封平南王,耿被封靖南王。這三人都是清兵入關後,率部隨清軍南征北戰,對自己的同胞作戰非常兇猛,很快就肅清了大明殘部和農民起義軍,為大清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被封王封侯。

而祖大壽降清後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作為,好像是銷聲匿跡了,在降清15年後因病去世。這15年關於他的記載很少。那麼,為什麼名氣更大的祖大壽降清後沒有像上述三人一樣為大清建立“不世之功”呢,我想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廷方面不敢用他。要知道,祖大壽第一次降清反悔逃走後,又足足和皇太極對抗了十年,這十年也是讓皇太極吃了不少苦頭。皇太極再次接受他投降後,不敢再給他擁兵的機會。

第二,祖大壽已沒有軍隊,價值大打折扣。在錦州被圍一年後才投降,手裡已沒有多少兵馬,他僅剩下大明著名降將這面旗的價值。

第三,或許他內心充滿了痛苦和矛盾,或許他不忍心親手屠殺大明殘部和大明的子民,也或許他已被大明的悲劇折磨的麻木了。

總之,祖大壽降清後,沒有像上述三王及洪承疇一樣調轉槍頭以屠殺同胞,也沒有再次謀反,最終也壽終正寢。


艾瑞澤1


明朝末年,中央朝廷已經陷入了愁雲慘霧的境地,但在邊境戰場上還活躍這一大批的驍將,如孫承宗、袁崇煥、洪承疇、毛文龍、祖大壽等人。



祖大壽作為一名悍將,一生頗為傳奇,他曾是袁崇煥的直系下屬、吳三桂的親舅舅,雖然在同一個軍隊上,袁崇煥在歷史上的爭議頗多,但個人認為祖大壽絕不是賣國求榮之人。

祖大壽出生在軍人世家,祖籍是安徽,但因先祖被朝廷調派鎮守寧遠城,所以祖大壽從小在寧遠長大,且世襲明朝寧遠衛職位,而祖家在寧遠也是望族。

而作為兢兢業業、赤膽忠心的祖家,祖大壽是絕對不會真心真意投降滿清的,並且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有兩件事讓其增望不少,一是寧遠大捷、二是重傷努爾哈赤,導致不治身亡。作為滿清的死敵,祖大壽從沒想過自己投降滿清。

重傷努爾哈赤和寧遠大捷



天啟二年,努爾哈赤率軍和祖大壽的部隊在廣寧發生大戰,明軍不敵,退守覺華島。第二年,祖大壽回防寧遠,為了預防努爾哈赤祖大壽高築牆,果然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又來進攻,結果被城內的士兵用大炮炸傷,金兵潰退。沒過多久努爾哈赤因重傷不治身亡,而祖大壽也立下大功被提升為寧遠副總兵。

皇太極繼位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他再次集中兵力攻打寧遠,祖大壽知道自己兵少不能正面交鋒,於是自己帶領四千精兵繞敵身後,與滿桂、尤世威形成犄角之勢,在寧遠城下激戰,最後清兵再次敗走,獲得了“寧錦大捷”。

這次大捷讓祖大壽被封為遼東前鋒總兵,駐守錦州。對於祖大壽的威名,皇太極還是心有餘悸的,因此他多次派人招降祖大壽,然而祖大壽每次都堅決的回絕。

祖大壽的為何最後還是投降了滿清?



大淩河守衛者,當時的祖大壽在城中抵抗金兵,但因為時間太過倉促,城牆未來得及修築,糧食也只能支撐幾天。在金兵的圍困下,城內幾天時間就斷糧了,在愁雲慘霧之際,祖大壽曾突圍過幾次,但都被金兵阻殺回去。

無奈之下,只能坐在城中等援軍,可是明軍多路軍隊幾次救援都被金兵阻截,而祖大壽最後也未能突圍成功。大淩河被圍困了三個月後,城中能吃的東西都被吃光了,最後士兵殺百姓食人肉充飢。

到最後,無奈的祖大壽只能開城門投降,當時他向皇太極說明,自己的妻女還在錦州城內,現在錦州城還不知道自己投降,想趁此機會回到錦州城當內應,裡應外合奪取錦州城,順便接送自己的家人。皇太極聽後後同意祖大壽回去,但祖大壽回去後沒有了消息,皇太極也只能表示無奈。

當明朝徹底覆滅,清軍入關後,或許是英雄惜英雄,祖大壽並沒有被皇太極懲罰,甚至還被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

降清後的祖大壽為何銷聲匿跡?



作為原來明朝的總兵,祖家世代效命明朝,在寧遠地區也是個望族,生活安逸有權利有地位,而投降滿清後不但被人唾罵,得到的待遇還不如明朝時期的,因為當時的滿清窮的要死,哪有什麼好東西,祖大壽壓根就看不起滿清的那點財寶。

而且漢人降清,被八旗子弟看不起,打仗必須衝前面當炮灰,繳獲的東西都是滿人剩下不要的,可以說的打得最狠,分的最少。所以,當時明朝的武將,除非是已經到了逼不得已的境地,不然很少有人投降的。

再則說,祖大壽雖然被皇太極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官,但這裡的漢軍正黃旗實在不受滿人待見,甚至比蒙古士兵還不如,因此祖大壽的總兵官在滿清隊伍裡是個很沒有權力的官銜。當祖大壽投降後,原來麾下的士兵都被皇太極打亂重新編隊,祖大壽也失去了最直接的管理權,所以這個總兵官有跟沒有一樣,皇太極雖然欣賞他,但並不信任他。

綜合來說,祖大壽的投降是迫於無奈的,他從開始就沒有想過要投降滿清,即便皇太極封他的侄子祖澤潤為漢軍正黃旗的固山額真,但也還是不能收買祖大壽。也正因為他的心還是向著大明的,所以皇太極後來對祖大壽也不再多問,而祖大壽也至此消失在眾人的眼中,最後在順治十三年去世。

忠臣墓葬流落海外被展覽



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到中國採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的墓葬。

克羅夫茨後來選擇了祖大壽的墓葬,經過安大略博物館確認後,克羅夫茨把祖大壽的整個墓地倒賣給了加拿大。

整個墓中包括了六米高的石門,門上有著非常精美的石雕,以及石桌、石人、石駱駝等等。直到現在祖大壽的墓還在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被遊人當成歷史文物參觀。

雖然墓葬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但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落葉歸根,死後安眠的地方被人整體搬走,然後當初展覽品參觀,對於祖大壽的遭遇,確實讓人惋惜不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