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祖大寿为何投降满清后就销声匿迹了?

亮仔学史


明朝官员很多缺乏骨气,跟汉宋相比,投降的太多了。没有这些降将,满清没那么容易得到天下。


智慧上人


岁数大了

祖大寿1579年生,1642年第二次降清,时年64岁。在那个时代,64岁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再在战场上厮杀显然不合适了。



手下无兵了

祖大寿坚守锦州,城中无粮,向崇祯求救。崇祯派洪承畴率十几万大军解锦州之围,结果兵败,祖大寿没得到一粒粮食。

祖大寿几次突围,没有成功,损兵折将。城中粮食吃光了,出现了人吃人现象,老弱病残士兵被杀死吃掉,祖大寿开城投降时,已经没有多少兵了。


失信皇太极了

祖大寿之前守大凌河时曾经投降过后金,他欺骗皇太极说,放他回锦州,后金进攻大明时他可以做内应。结果到了锦州,祖大寿杀了随行后金兵,坚守锦州,和后金对抗。祖大寿出尔反尔,皇太极上了一次当,不会再上第二次当,不可能把后金兵分给他一部分,让他带。



祖大寿年龄大了,手下没兵,皇太极不十分相信他,不愿给他拨兵,没有兵的将军还算什么将军。

一个武将不能在战场上叱诧风云,也就失去了作用,当然也就销声匿迹了。

互关互动 ,互利共赢!


豫有得


祖大寿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降清和洪承畴、三顺王,甚至吴三桂都不太一样。他降清一共投降了两次。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弹尽粮绝”,为了保存实力、避免全军覆没,祖大寿杀了宁死不降的何可纲、大开城门,第一次降清。祖大寿虽然投降了,而且还杀了人,但实际上这家伙并不是真心投降,仅仅是为了保存实力。在投降之后不久,祖大寿便忽悠起清太宗皇太极来,说什么趁着锦州守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投降,自己愿意带一支人马去锦州,然后充当内应,与皇太极里应外合拿下锦州城。皇太极一听,没毛病啊!老祖同志一来就给咱递上这么一张“投名状”,必须鼓励!于是便同意了祖大寿的建议。可祖大寿这一去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仅没有和皇太极里应外合拿下锦州,反而协助锦州守军加固城防,积极防御清军进攻。



之后,皇太极多次派人联络祖大寿,并且把祖大寿留在自己身边的人质——祖大寿的儿子祖可法当大爷似的养着,以此催促祖大寿兑现诺言。可是祖大寿压根儿就是诈降,根本不出面回应皇太极!就这么一拖,硬是拖了近十年。十年之后,松锦之战时,因洪承畴率领的援军兵败、洪承畴降清,坐困愁城的祖大寿彻底孤立无援,不得已第二次降清。按理说,祖大寿这样出尔反尔,皇太极应该恼羞成怒、一刀把他咔嚓了才对!但是,皇太极非但没有,反而授予其汉军正黄旗总兵之职,大肆拉拢、赏赐。



难道皇太极抽风了?傻了?怎么可能?实际上,皇太极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如此优待祖大寿,是因为另外一个人!谁呢?吴三桂!吴三桂是祖大寿的亲外甥,而且彼时手握重兵,坐镇宁远并兼着辽东提督,是清军入关的一道巨大屏障。如此一来,皇太极如此巴结祖大寿也就不奇怪了,他是想利用祖大寿招降吴三桂!结果,吴三桂彼时兵强马壮、在明王朝也是春风得意,压根儿还没想到投降的问题,直接拒绝了。皇太极到底是做大生意的人,为了稳住吴三桂以便来日再招降吴三桂,皇太极依然对祖大寿待之以礼,高官厚禄供养了起来。



但是,祖大寿以前诈降的经历也让皇太极对他不得不防。虽然给了高官厚禄,但是实权、尤其是兵权,皇太极是不敢再让祖大寿染指了,把他放回去就更加不敢了。于是,祖大寿就这样被皇太极变相“软禁”了。顺治元年,吴三桂降清,并且以大败李自成之功受封平西王。自此,祖大寿的用处彻底终结,成了“废品”。如果投降的是其他人,祖大寿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但是,投降的吴三桂是祖大寿的亲外甥,而且多尔衮还要利用吴三桂为自己开疆拓土。这个时候杀了祖大寿或者虐待祖大寿,无异于把刚刚投降的吴三桂逼向对立面。别说,祖大寿的命那是真好!凭着吴三桂的面子,顺治元年祖大寿被多尔衮派济尔哈朗恭恭敬敬地护送到了北京城!回到北京之后的祖大寿在顺治九年又被清世祖封为了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兼一拖沙喇哈番(云骑尉)、世袭罔替,成为了清王朝的世袭贵族,小日子过得要多滋润有多滋润。顺治十三年,祖大寿去世,因为彼时清王朝还要倚重他的外甥吴三桂,清世祖给了祖大寿极大的死后哀荣。



至于后来吴三桂反清,那是祖大寿去世十几年以后得事情了,和祖大寿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命好”的祖大寿这辈子,值了!只可惜,在祖大寿去世很多年之后,他的墓被人整体盗掘并运到了国外,现藏于加拿大的一家博物馆之中……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报应呢?


农民工歪说历史


祖大寿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武将,在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和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过汗马功劳。他的另一个身份更有意思,那就是吴三桂的舅舅。后来祖大寿投降满清后,还写信劝过吴三桂,让他和自己“团聚”。

皇太极对于这位明朝猛将,非常的欣赏。他知道自己家底子不如明朝厚,也就是这些年明朝天灾人祸不断才给了他们机会,所以皇太极非常喜欢用一招,那就是劝降。当年崇祯帝刚刚登基时,皇太极就给祖大寿写信说,想要派使者去祝贺新皇帝登基。祖大寿直接回绝了,他当时根本没将满清放在眼里。

可是皇太极不甘心呐,既然文的不行那就来武的,于是皇太极派人去永平三十里村把祖大寿的儿子侄子等一大家子亲戚全都住到了盛京软禁起来,好吃好喝伺候着,再写信劝降祖大寿。谁知祖大寿不鸟他,就连自己儿子写信来也没用。他率领着袁崇焕的旧部,驻守宁远、锦州这几个大的要塞,就是不放满洲人进来。

不过机会还是来了,崇祯四年祖大寿在孙承宗的命令下修筑大凌河。皇太极马上组织人马就迅速将大凌河城团团围住,他也不急着进攻,还想着劝降祖大寿。

皇太极说:“此城之兵,犹枪之有锋,锋挫柄存,亦复何济?”他让人在城外挖壕筑墙,完全切断了守城和外界的联系,做好了长期围困的准备。祖大寿是个硬骨头,打仗猛地很,他直接带着人就出城和八旗兵野战,但都因为实力悬殊突围不出去。而明朝的4万援军也被皇太极打垮了。无奈之下,祖大寿只好闭门不出。

这时候皇太极又开始给祖大寿写信,这个真诚的笔友不仅亲自动笔,还让投降的23名明朝官员写信给祖大寿。总之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差喊祖大寿亲爹了。可是祖大寿丝毫不为所动,还依然硬挺在城中。

可是一座还没修好的城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里面没吃的了,不断有人饿死,最后自然而然发展到吃人肉的地步,这样下去,不用满清来攻城,城里的人就都自相残杀个一干二净了。祖大寿这时终于出城投降。

祖大寿降了后,就和皇太极说自己媳妇还在锦州,不如他带一队人马再穿着明军的衣服混进锦州城,再和皇太极来一个里应外合,如此一来他媳妇的命保住了,锦州也破了。皇太极很开心啊,于是利利索索的就给了祖大寿五千人马,还问他够不够。谁料到祖大寿趁着大雾跑到锦州城,又反过头对付满清了。

皇太极恼羞成怒,这明显的是侮辱他嘛,亏自己这么信任他。后来皇太极两次御驾亲征,就想要擒住祖大寿出口恶气,但都是无功而返。这一过就是十年。

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皇太极再次将锦州围住,并且一围就是一年,而洪承畴的援军再次被击溃,他本人也投降了满清。于是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再次在祖大寿面前出现,吃人事件又一次出现了。皇太极又开始当起了笔友,不断写信给祖大寿。

祖大寿一想这些年来受到崇祯的怀疑,还让洪承畴监视自己,再一想他当年被皇太极抓去的亲人都还受到优待。这样继续下去也没甚意思了,于是祖大寿就开城投降了。、

即使有了上次的诈降,皇太极还是用人不疑,非常坦然的任命祖大寿为正黄旗总兵,给足了祖大寿面子。即使是周围都劝皇太极杀了祖大寿,即使是祖大寿不愿给满清出力,但是皇太极还是保住了祖大寿,让其平平安安的活到老。祖大寿之所以销声匿迹,其实和他自己有关,他虽然投降了,但还是不愿给满清出力回头打明朝,而皇太极显然有那份度量容得下他。


邯郸醉


祖大寿降清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算得上销声匿迹,主要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祖大寿并不情愿降清。

祖大寿在明朝贵为总兵官,有权势有地位,生活安逸富足。如果投降清朝,可以参考此前的李永芳,虽然混了个额驸的身份,但在八旗子弟眼里,还是跟狗一样,打仗要拼命冲锋在前,有了好处根本轮不上他。而且在入关之前,清政权也穷得要命,物质和文化都非常落后,好一点的东西都是从明朝那边抢的。

所以,明朝的武将除非到了绝境,极少投降的。

祖大寿先后两次降清,第一次是崇祯四年十月大凌河之战,第二次是在松锦大战时的崇祯十五年,两次都是在走投无路时投降。

崇祯皇帝对祖大寿不薄,甚至明知道他曾经降清,也不追究。虽然袁崇焕的下场让祖大寿寒心,他依然选择为明朝效力。所以说,他是明朝的忠臣,比其他许多总兵官强多了。

第二,皇太极、多尔衮也不想用他。

祖大寿第一次投降皇太极,原本约好里应外合,帮助夺下锦州。但逃回锦州之后,他并没有践约。

英雄爱英雄,皇太极很欣赏祖大寿,为了表现自己的宽容,没有难为祖大寿的侄子祖泽润、儿子祖泽洪、养子祖可法等人,赐给他们宅子,并给予官职。而且多次派人通告祖大寿,自己不会介意他背信之事。

但祖大寿两次被迫降清,很不情愿,皇太极肯定不会再重用他,也不会让他的地位超过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或者超过石廷柱这些人。

另一方面,祖大寿的侄子祖泽润已经是汉军正黄旗的固山额真,祖大寿的地位如果太低,也不合适。

所以皇太极安排祖大寿隶属于汉军正黄旗,仍然是总兵官。这是给汉人的一个职务,耿仲明、石廷柱都做过总兵官。

后来祖大寿跟着清军进了北京,最终死在顺治十三年。

第三,祖大寿实力强大,充实了清军的力量。

崇祯皇帝和皇太极对祖大寿这么客气,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实力强大,祖氏家族控制的武装在辽东举足轻重。

皇太极时代,建立了一支汉军军队,名为乌真超哈,由佟养性指挥,佟养性死后,由石廷柱接管。

松锦大战胜利之后,祖大寿带来大批将士,加上此前大凌河之战投降的祖大寿部下,数量相当大,而且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再算上三顺王、石廷柱等人的汉军,力量可观。

于是,皇太极把乌真超哈改成了汉军八旗,让祖泽润做了正黄旗的都统,祖可法、祖泽洪、祖泽远等人做了各旗的副都统。

所以,虽然祖大寿本人被挂起来,他的子弟和部下却成为清军的骨干,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且,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以总兵官的身份据守山海关,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做过总兵官,正在北京,祖大寿曾几次劝说吴家人降清,这对吴三桂后来的选择还是很有影响的。


于左


祖大寿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才为了苟活投降清朝的。他内心并不愿当汉奸,因此投降后没有像洪承畴那样卖力地为清朝服务,摄取明朝江山。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农历三月初,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粮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在三月初八开城出降。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命人立刻将祖大寿送到盛京。当祖大寿跪倒在崇政殿时,皇太极走下宝座,亲自将他扶起,好言抚慰:“你上次背叛我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我曾经对大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寿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既是明军事重镇宁远总兵,又是辽东提督,统率关外明军。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回信拒绝。

1644年(清顺治元年)农历九月,爱新觉罗·福临在辅政大臣济尔哈朗的护送下,从盛京(今辽宁沈阳)抵达北京,祖大寿跟随入关。

1656年(顺治十三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跪射俑


祖大寿是明朝末期的著名将领,明朝灭亡后投降满清,并随清兵入关。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自称祖逖之后,生平最伟大的一场战役是宁远大捷。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诈降之后逃往锦州。清朝曾多次招降祖大寿,但后者始终没有顺从,直到明朝无力回天,将要灭亡的时候,祖大寿才选择投降,不过祖大寿投降满清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原因何在?

第一,祖大寿投降满清以后一直心有不甘

之前面对清兵的多次招降祖大寿都果断拒绝,而且为了抗击清兵用了浑身解数,可见祖大寿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哪怕后来迫于无奈投降满清,他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选择用销声匿迹来表达对明朝的思念与无奈。祖大寿对明朝的忠贞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是因为他在明朝的待遇更好,最主要的是他内心深处对明王朝的向往,作为一个武将,他只能用实际行动去守护明王朝。祖大寿向清朝投降两次,一次是诈降,另一次是无奈之举,无论何时清朝都不能够真正降服祖大寿,在他的心里只有明王朝。

第二,祖大寿在清朝的地位一落千丈

这其实依然与祖大寿之前诈降满清有关,祖大寿第一次向满清投降,其实是“耍”了他们,祖大寿只是想要里应外合拿下锦州城,并不是真心投降满清,这一点在皇太极等人的意料之外,当然他们也对此非常恼怒,直到锦州城被攻陷,祖大寿无奈投降。祖大寿身为武将为了明朝不惜失信于清王朝,在展现出他对明朝的忠贞的同时,也难免会让皇太极等人恼羞成怒,因此祖大寿在清朝的地位一落千丈,待遇远不如之前在明朝,这也是祖大寿为何在清朝销声匿迹,甚至于隐姓埋名的原因。

第三,祖大寿年事已高,只能隐藏锋芒

祖大寿第二次投降满清时,已经64岁高龄了,打打杀杀显然不是他这样的年纪应该做的。而且他投降满清之后内心里会谴责自己,败军之将选择投降,祖大寿肯定是过意不去的,起码从明朝的角度来看,祖大寿投降的行为是错误的,可能祖大寿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投靠满清后战场上的事情他不再涉及,就算皇太极下达命令他也按兵不动,在祖大寿的眼里,他已经是一个民族罪人,更不会帮助消灭自己国家的满清,所以他选择销声匿迹,颐养天年才是最合理的做法。

也有人说是因为杀父之仇,皇太极报复祖大寿,所以让他无法翻身,祖大寿销声匿迹是被逼无奈的,当然这种说法也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没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情况下,也不排除这种情况。

从祖大寿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武将对自己国家的忠贞,一次诈降,一次被逼无奈选择投降,祖大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明朝能够延续下去,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投降满清后,祖大寿依然不忘初心,选择用碌碌无为,销声匿迹来表达对明朝的怀念与对清朝的不满


尚武菌


祖大寿明末一代名将,从投降清军到病逝于北京一共15年,前半生战功彪炳,但是为什么后半生确实销声匿迹,没有任何消息传出呢?这与他的一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为抵抗清军的主要将领,在亲眼目睹袁崇焕因为崇祯帝的猜忌而被杀害,他的内心也是惶恐不安的,虽手握大权,但是都是当朝者给予的,他深知远离权力政治中心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在清军入关后,他选择了急流勇退,这是其一。


明末后期,可堪一用的将领没有几个,祖大寿作为骁勇善战的能人之一,多次被皇太极主动招降,但是他都不为所动,后眼见明
朝统治者的腐败,百姓长年深受战乱之苦,先后两次投降清军,第一个次诈降后皇太极也没有怪罪于他,对他算是仁至义尽,对于祖大寿来说,他肯定内心是矛盾和惭愧的,一方面他投敌叛国,另一方面对皇太极的内疚感。所以入关后,他也就不好意思去做清朝的官职。这是其二。
清军作为满人入关,统治阶级大多数都是满人,祖大寿作为投降过来的汉人,肯定也知道不能完全被统治者所信任,心中不免有些唏嘘。作为当权者虽说提倡满汉一家,但是伴君如伴虎,自己始终是一个外人,也许及时的置身事外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其三。

为人臣子,能够深得圣义固然是好的,但是能够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才是安享晚年的关键,所以祖大寿才会销声匿迹十几年啊!


一缕枫叶子


祖大寿,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当时关宁铁骑的领袖级人物。他曾是袁崇焕得力的部下,也是吴山桂的舅舅。1642年被皇太极兵围锦州一年多后,二次降清。

明末降清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吴三桂、毛文龙的两旧部尚可喜、耿仲明(耿精忠的爷爷),他们都被封王封侯。吴被封平西王,尚被封平南王,耿被封靖南王。这三人都是清兵入关后,率部随清军南征北战,对自己的同胞作战非常凶猛,很快就肃清了大明残部和农民起义军,为大清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被封王封侯。

而祖大寿降清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作为,好像是销声匿迹了,在降清15年后因病去世。这15年关于他的记载很少。那么,为什么名气更大的祖大寿降清后没有像上述三人一样为大清建立“不世之功”呢,我想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廷方面不敢用他。要知道,祖大寿第一次降清反悔逃走后,又足足和皇太极对抗了十年,这十年也是让皇太极吃了不少苦头。皇太极再次接受他投降后,不敢再给他拥兵的机会。

第二,祖大寿已没有军队,价值大打折扣。在锦州被围一年后才投降,手里已没有多少兵马,他仅剩下大明著名降将这面旗的价值。

第三,或许他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或许他不忍心亲手屠杀大明残部和大明的子民,也或许他已被大明的悲剧折磨的麻木了。

总之,祖大寿降清后,没有像上述三王及洪承畴一样调转枪头以屠杀同胞,也没有再次谋反,最终也寿终正寝。


艾瑞泽1


明朝末年,中央朝廷已经陷入了愁云惨雾的境地,但在边境战场上还活跃这一大批的骁将,如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毛文龙、祖大寿等人。



祖大寿作为一名悍将,一生颇为传奇,他曾是袁崇焕的直系下属、吴三桂的亲舅舅,虽然在同一个军队上,袁崇焕在历史上的争议颇多,但个人认为祖大寿绝不是卖国求荣之人。

祖大寿出生在军人世家,祖籍是安徽,但因先祖被朝廷调派镇守宁远城,所以祖大寿从小在宁远长大,且世袭明朝宁远卫职位,而祖家在宁远也是望族。

而作为兢兢业业、赤胆忠心的祖家,祖大寿是绝对不会真心真意投降满清的,并且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有两件事让其增望不少,一是宁远大捷、二是重伤努尔哈赤,导致不治身亡。作为满清的死敌,祖大寿从没想过自己投降满清。

重伤努尔哈赤和宁远大捷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率军和祖大寿的部队在广宁发生大战,明军不敌,退守觉华岛。第二年,祖大寿回防宁远,为了预防努尔哈赤祖大寿高筑墙,果然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又来进攻,结果被城内的士兵用大炮炸伤,金兵溃退。没过多久努尔哈赤因重伤不治身亡,而祖大寿也立下大功被提升为宁远副总兵。

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再次集中兵力攻打宁远,祖大寿知道自己兵少不能正面交锋,于是自己带领四千精兵绕敌身后,与满桂、尤世威形成犄角之势,在宁远城下激战,最后清兵再次败走,获得了“宁锦大捷”。

这次大捷让祖大寿被封为辽东前锋总兵,驻守锦州。对于祖大寿的威名,皇太极还是心有余悸的,因此他多次派人招降祖大寿,然而祖大寿每次都坚决的回绝。

祖大寿的为何最后还是投降了满清?



大凌河守卫者,当时的祖大寿在城中抵抗金兵,但因为时间太过仓促,城墙未来得及修筑,粮食也只能支撑几天。在金兵的围困下,城内几天时间就断粮了,在愁云惨雾之际,祖大寿曾突围过几次,但都被金兵阻杀回去。

无奈之下,只能坐在城中等援军,可是明军多路军队几次救援都被金兵阻截,而祖大寿最后也未能突围成功。大凌河被围困了三个月后,城中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最后士兵杀百姓食人肉充饥。

到最后,无奈的祖大寿只能开城门投降,当时他向皇太极说明,自己的妻女还在锦州城内,现在锦州城还不知道自己投降,想趁此机会回到锦州城当内应,里应外合夺取锦州城,顺便接送自己的家人。皇太极听后后同意祖大寿回去,但祖大寿回去后没有了消息,皇太极也只能表示无奈。

当明朝彻底覆灭,清军入关后,或许是英雄惜英雄,祖大寿并没有被皇太极惩罚,甚至还被封为汉军正黄旗总兵。

降清后的祖大寿为何销声匿迹?



作为原来明朝的总兵,祖家世代效命明朝,在宁远地区也是个望族,生活安逸有权利有地位,而投降满清后不但被人唾骂,得到的待遇还不如明朝时期的,因为当时的满清穷的要死,哪有什么好东西,祖大寿压根就看不起满清的那点财宝。

而且汉人降清,被八旗子弟看不起,打仗必须冲前面当炮灰,缴获的东西都是满人剩下不要的,可以说的打得最狠,分的最少。所以,当时明朝的武将,除非是已经到了逼不得已的境地,不然很少有人投降的。

再则说,祖大寿虽然被皇太极封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官,但这里的汉军正黄旗实在不受满人待见,甚至比蒙古士兵还不如,因此祖大寿的总兵官在满清队伍里是个很没有权力的官衔。当祖大寿投降后,原来麾下的士兵都被皇太极打乱重新编队,祖大寿也失去了最直接的管理权,所以这个总兵官有跟没有一样,皇太极虽然欣赏他,但并不信任他。

综合来说,祖大寿的投降是迫于无奈的,他从开始就没有想过要投降满清,即便皇太极封他的侄子祖泽润为汉军正黄旗的固山额真,但也还是不能收买祖大寿。也正因为他的心还是向着大明的,所以皇太极后来对祖大寿也不再多问,而祖大寿也至此消失在众人的眼中,最后在顺治十三年去世。

忠臣墓葬流落海外被展览



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英籍皮货商克罗夫茨到中国采购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的墓葬。

克罗夫茨后来选择了祖大寿的墓葬,经过安大略博物馆确认后,克罗夫茨把祖大寿的整个墓地倒卖给了加拿大。

整个墓中包括了六米高的石门,门上有着非常精美的石雕,以及石桌、石人、石骆驼等等。直到现在祖大寿的墓还在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被游人当成历史文物参观。

虽然墓葬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死后安眠的地方被人整体搬走,然后当初展览品参观,对于祖大寿的遭遇,确实让人惋惜不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