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MiDream-末世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家都想重新统一国家。于是,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当我们以上帝视角看整个三国时期,会发现其中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非常蹊跷,它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可谓是对参战双方——蜀汉政权与东吴政权的生死前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也被后人称作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对今后的历史走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1年,此时,刘备为了给自己桃园结义的好兄弟关羽报仇,决定出兵攻打吴国。

这场战役时间跨度长达七八个月,最终蜀汉惨败,可谓是失荆州之后的又一次重创。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战役刘备并没有带上蜀汉的超级智囊团诸葛亮,而赵云、魏延、马超这些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也没有带兵出击,这听起来非常不合常理。很多人认为,这些关键人物的缺席直接导致了蜀汉的失败。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刘备出兵伐吴并非是在仔细商议之下大家共同的想法。最起码,诸葛亮、赵云就是夷陵之战最大的两个反对者。诸葛亮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魏在军事等基础上,明显是三国当中比较好的。他认为刘备应该与孙权联手,共同抗击这个最大威胁——曹操。因此,诸葛亮从始至终都反对攻打吴国。

同样,赵云也是反对派中的主力。赵云作为前朝猛将,一心想要匡扶汉室,对曹操更是恨之入骨,认为曹魏才是真正应该铲除的。他认为,联吴抗魏也是刘备应该选择的。诸葛亮与赵云曾多次劝阻刘备放弃伐吴,忍一时之痛,成就万世功名。但刘备不仅没有仔细思考其中利害,反而气急败坏,几人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因此,在出兵之时,从未赞同过战场战役的诸葛亮、赵云二人自然不会参与。

而常言道,军令如山,大家不禁有所疑问,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作为首领的刘备下了命令,诸葛亮与赵云作为手下岂敢不从?只是观点不和就可以全程不参与这场战役有点说不通了。所以,有人推测,几位猛将没有加入战斗还有另一个原因。当一场战役发生时,不仅有人需要上前线,也需要有人处理后方事物。

偌大的蜀汉,也不能将全部的人马都放在一处,都去参与一场战役。当时诸葛亮不仅仅是丞相,还是录尚书事,可以说是管理着蜀汉大大小小的事物,治理整个国家。他镇守在益州,保卫者蜀汉的后方安定,同时负责调配兵源,征收赋税,保证国家可以正常运行。所以,诸葛亮可谓是作为整个蜀汉坚强的后盾,断然不能轻易就走。

再说赵云,他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常胜将军,长坂坡战役、入川之战的胜利都离不开赵云。但赵云擅长的是单兵作战,此次伐吴乃是大规模的团战,并非是赵云所擅长的,因此他并未参与。魏延虽有勇有谋,在刘备拿下汉中后,就镇守此地。作为咽喉要道,汉中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当时曹操对汉中虎视眈眈,若是没有魏延这样的猛将镇守,必然岌岌可危。

最后一位马超,统领骁勇善战的西凉军,当时刚刚归降蜀汉不久,刘备对马超和他手下的西凉军还并未完全信服,断然不可能将兵权交给他。而马超带着西凉军,也能保证他们不会突然造反,威胁蜀汉后方。所以不带马超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细细分析下来我们发现,这场战役多位猛将的缺席也不是没有理由,毕竟整个国家不是只有这一场战役,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顾及。可惜历史不会重来,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若是蜀汉猛将齐聚,击溃东吴大军,三国的历史最后又会怎样书写呢?


无笔


夷陵之战,让我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刘备猛将都没带,而是带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将领,比如张南,傅肜,冯习,沙摩柯,但不要忘了一点,这些人之所以不知名,是因为他们死于夷陵之战,如果不是,那么蜀书也必然会有他们的传记。

另外,夷陵之战,也有两个重要人物也参战了,一个是马良,一个是黄权,马良大家都比较熟悉,是马谡的哥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良,而且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情同兄弟。

黄权夷陵之败的时候,退路被东吴所断绝,又不能向东吴投降,最后只能选择向曹魏投降,曹丕对黄权十分的常识,封他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后来还升迁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可见黄权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夷陵之战十分重要,因为这个关系到,能不能拿回荆州的问题,刘备很清楚,一旦荆州拿不回来,蜀汉只有益州这块地方,那么割据几十年不成问题,但是要实现隆中对,平定天下,那就像蜀道那样,难于上青天了。

所以刘备必定派出的是精兵强将,那为什么没带上这四个人呢?那我们一一来分析。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是受到群臣的反对的,虽然明确记载反对内容的只有赵云,而诸葛亮则是说,如果法正在的话,能劝刘备不打夷陵之战,而如果真打了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可以看出诸葛亮肯定也是反对刘备打这场战争的。

刘备不让赵云和诸葛亮上,并非是因为他们反对,而是诸葛亮必然要坐镇后方,正如刘备打益州,诸葛亮要在荆州,刘备要打汉中,诸葛亮要在成都后方,因为打仗,后勤保障还有后方的稳定,是十分的重要的。

而赵云之所以没有参与,是因为赵云不是一个将才,所以才没上赵云上,另外,赵云留在江州,也可以在刘备战败的时候,接应一下。

马超之所以没参加,原因是马超此时已病重,不能参加,并于这一年的十二月病逝,而魏延没参加,是因为魏延此时在镇守汉中,汉中也同样重要,自然不能让魏延来参加了。

另外,像法正和黄忠没参加,是因为他们这个时候都已去世,而张飞本来是要一起参加的,只是被范强、张达所杀。可以说,夷陵之战,刘备将能用的将和兵,都带上了。


历史简单说


事实上,夷陵之战刘备带上了蜀汉政权所有他能够带上的将领,并且还请了外援--五溪蛮首领沙摩轲及他的一万蛮军。

夷陵之战前的两个月,刘备刚刚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要知道自从东汉开始,就已经废除了丞相的职位,东汉末年第一个称丞相的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刘备这么做,足可见对诸葛亮的信任。

刘备时代,自从诸葛亮加入后,就一直负责后方的政务,提供赋税,提供兵员,运输粮草,负责镇守刘备的后方,起初是荆州,后来是成都,刘备攻打刘璋时,诸葛亮在荆州后方,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在成都后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当然在成都后方镇守了。

因为自老一辈的将领去世后,诸葛亮成为刘备手下当之无愧既信任、又有能力,同时还非常忠的社稷之臣,诸葛亮镇守后方的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离开成都,必须在成都镇守,并且成都还有刘备将来的希望--皇太子刘禅。

刘备希望自己在前方征战的时候,后方能保持稳定的物资供应,同时能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唯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所以刘备不会带诸葛亮出战,至少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自已的萧何。

夷陵之战发生的一年前,关羽因为大意,被东吴偷袭了荆州,关羽也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消息传来,蜀汉朝廷一片义愤填膺,尤其是刘备,刘备是一定要为关羽报仇的,同时也是一定要夺回荆州的,因为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和发家之地,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荆州不能丢。

当刘备在朝廷宣布将要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时,蜀汉群臣要不就是默不作声,要不就是随声附和,包括诸葛亮在内也是 沉默不语,只有一个人站出来劝谏刘备,这个人就是赵云,赵云对刘备说:国贼是曹丕,应该要先攻打曹丕,如果对东吴用兵,那么战争就难以停下了。

刘备平生第一次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对于赵云的劝谏,刘备非常生气,原本刘备很想带赵云去参战,但由于赵云的劝谏,刘备放弃了这个想法,一个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将领,是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

刘备虽然没有带赵云参战,刘备非常对赵云的劝谏感到生气,但刘备并没有失去对赵云的信任,在刘备的心中,赵云仍然是他最信任的人,于是刘备让赵云都督江州,江州就是今天的重庆,也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益州靠近荆州战场最近的地方。

换句话说,刘备没有带赵云,是因为让赵云镇守江州这个二线基地,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一人事安排,让夷陵之战中大败的刘备逃到白帝城时,是赵云第一个率军前来护驾,也正是赵云率军前来,才挡住了东吴军队继续前进的道路,解了刘备的危险。

这也是刘备没有带赵云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被刘备封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作为镇守益州北边边境汉中的将领,魏延的任务就是镇守汉中,防御曹魏。

汉中在蜀汉政权的地位相当于前线,魏延也就是这个北方前线的指挥官,从219年开始,直到夷陵之战爆发的公元221年,魏延一直尽心尽力的镇守汉中,不曾离开一步,作为军事将领,魏延的作用就是镇守汉中,即使是刘备发动再大的战争,也不会贸然让一个边境地区的指挥官离开边境,这样会让边境置于危险之中,刘备才不会干这样的傻事,所以刘备也没有魏延参战。

马超作为曾经的一方雄主,之前是与刘备地位一样的诸侯,在马超被曹操击败之后,投靠了刘备,马超在蜀汉的位置非常尴尬,属于典型的位高权轻无实权,只是被刘备当成吉祥物一样供奉起来,马超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但实际权力非常低,甚至没有。

马超在刘备称帝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在武将中属于最高职位,但马超没有实际的权力,既不镇守四方,也不具备兵权,对于这样一个人,刘备是不太可能带马超出战的,况且公元221年的马超,已经生病了。

马超比刘备去世的还早,当刘备率领大军参加夷陵之战时,马超已经生病了,当刘备在夷陵战败后,马超还是重病,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消息传到成都后不久,马超也因为重病去世了,比刘备去世还早几个月,所以刘备也不可能带马超参战。

诸葛亮、魏延长、赵云、马超都没有参加夷陵之战,那么刘备参加夷陵之战带了哪些人?

刘备参加夷陵之战总共的军队是4万人,再加上五溪蛮军一万人,合计共5万人的军队,与东吴参战军队数量相当。

刘备军的前锋将领是冯习和张南,冯习和张南都是跟随刘备进入益州的荆州籍贯将领,随刘备参与夺取益州的战争,汉中之战,以及现在的夷陵之战,最后战死在夷陵之战中。

刘备的水军将领是吴班和陈式,这两人也是身经百战,跟随刘备参与了汉中之战,在夷陵之战中担任水军都督,并且在夷陵之战中成功逃生。吴班是吴懿的堂弟,最早是跟随刘璋的,后来投靠了刘备,陈式也是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的将领。

刘备的侧翼是镇北将军黄权,刘备为了安心与东吴交战,派出黄权率领一万蜀军在长江北岸防御曹魏军队可能发生的突袭,在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黄权后路被断,最后投降曹魏。

刘备的后卫将军是傅肜,为保护刘备逃生英勇战死,此外还有将军杜路、刘宁投降东吴,蛮军首领沙摩轲战死。

刘备的谋士是侍中马良,马氏五常的老大,也是马家五兄弟的老大,他有个弟弟叫马谡,就是后来失街亭的那个,马良的才能远超马谡,能被刘备看中并任命为刘备自己的近臣侍中,就说明马良的才能不一般。

这样看起来,刘备几乎带上了所有能够带上的将领和谋士参战,实在带不了,即使再猛也没有办法,至少诸葛亮、魏延、赵云、马超等四人是带不了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夷陵之战的确如题主所说,关乎蜀汉命运,刘备自然希望把能带的人全部带上,一战打痛孙吴,夺回荆州,甚至把孙吴彻底消灭。

刘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把能带的都带上了,但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都不能带哦。

01

马超病重,顾不了刘备

章武二年(222年),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二年,马超已经病重。马超上疏给刘备说:

"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

马超病得都不行啦,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还要刘备替他搭理、关照,他也就顾不了刘备的事。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02

魏延驻守汉中,难以跟随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越级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把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

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首先入蜀,为刘备取得益州,立下大功。同时,刘备也发现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才能,委以重任。

魏延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自然是最得力的大将。但汉中之战结束后,虽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继位,其内部矛盾也很复杂、尖锐,但汉中作为抵御曹魏最关键的前沿阵地,却丝毫不能松懈、麻痹大意。

如果曹丕趁刘备东征之际,再来抢夺汉中,那么,刘备付出惨重代价得来的汉中就可能丢失,蜀汉也就危在旦夕。湘水划界,白白地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孙权,就是为了汉中,为了保护成都。

刘备尽管已经失去理性,但这一点还是清醒的。

刘备称帝,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留下魏延守汉中,是最明智的决策。魏延不能离开汉中。

03

赵云不主张伐吴,自然不能带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准备伐吴。刘备本来安排张飞带领本部人马随征,但由于张飞平时总是喝酒,大骂部属。就在临出发前,被其部将张达、范疆谋杀。

张飞被杀,魏延不能调用,这时候最合适跟随刘备出征的就只剩下赵云这位老将。赵云有勇有谋,跟随刘备多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但对于东伐孙吴这件事,赵云却上谏说:

“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

由此可知,刘备称帝之后,在军事战略上,赵云与刘备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赵云一向是谦谦君子,做事谨慎,但在原则问题上却绝不含糊。匡扶汉室,剪除汉贼是赵云一生毫不动摇的信念。

刘备自立为王、继而称帝,虽然没有史料记载赵云是反对的,但也有些说法是,赵云曾经劝阻。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征,需要的是同仇敌忾的士气。赵云的战略思想,会令征伐孙吴的将士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提升将士们的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已经不适合作为先锋部队,跟随刘备出征。

刘备也自信,没有你赵云一样能打败孙吴,那你就呆在江州都督军事吧。

不过,刘备也做了万一进攻孙吴不利的打算,安排赵云作为后续部队,随后跟进。

刘备夷陵战败,退守白帝城,赵云率领一万左右兵力,到达白帝城援助刘备。

04

诸葛亮没有跟随出征的原因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多了,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制定了将来的战略规划,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战略眼光,刘备也是非常的佩服。

但是,刘备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都不带着诸葛亮,也就有些微妙。

夷陵之战,刘备又是没有带领诸葛亮,而把他留在了成都。

究其原因,或许刘备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汉中之战,诸葛亮坐镇成都,保障粮草和兵员的输送,显示出诸葛亮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夷陵之战,刘备如法炮制,让诸葛亮作为后勤保障。

第二,汉中之战,成都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民怨载道,矛盾已经很尖锐。继续东伐,后方不稳定,也是个大麻烦。诸葛亮坐镇成都,责任重大。不仅要保障后勤,还需要诸葛亮控制成都的局势。这个非诸葛亮莫属。

第三,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第四,诸葛亮是坚定地孙刘联盟的维护者,讨伐孙吴不是诸葛亮的意愿。尽管诸葛亮没有像赵云那样力谏,但地球人都清楚诸葛亮的心思,刘备不会带一个并不积极东征的军师出征。没有坚定地意志想消灭敌人的军师在身边,恐怕会拖后腿。

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感慨地说:“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能劝阻陛下东征的行动。”

看来诸葛亮也想劝阻,但认为刘备心意已决,劝阻无益,也就保持了沉默。

这就是政治家过招,拼的是内力,不像赵云,有啥说啥。

由此看来,刘备东征是勉为其难的事,并没有得到核心阶层的全力支持,也不具备向孙吴挑战的实力。

刘备一意孤行,最终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豹眼看历史


都带走了谁看家啊?何况这几位分别都有应该留下或者不能带出去的理由。

一、诸葛亮更适合守后方理政、供应粮草


在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很少参与军事行动,往往都是镇守后方。确保内部稳定,也能保证粮草供应充足。刘备入蜀时,诸葛亮留守荆州(后来因为战事不力,庞统战死才与张飞、赵云一同入蜀)。夺下成都后,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诸葛亮又没有参与汉中之战,而是留守成都。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更是官拜丞相,保证蜀汉内部稳定,处理政务是他的本分。蜀汉政权也需要一个能压得住的人呆在国都,既能震慑还不十分安分的益州本土势力,又能保证粮草、军需物资供应。

二、赵云反对伐吴


对于刘备称帝后不久就起兵伐吴,朝臣大多不太认同,但公然提出反对意见的却也不多。赵云就是其中典型。赵云认为曹魏才是国贼,应该先北伐曹魏。而如果与东吴妄开战端,容易陷入僵局,对蜀汉不利。刘备不听,命赵云督江州,留守后方。其实,撇开伐吴应不应该的问题,刘备的举措也是正常的。毕竟,既然出兵了就要上下一心,一往无前。在军中如果有一个坚持反对出兵的人在,于军心不稳。

三、马超防范西北且伐吴无法发挥优势


马超的任务在于防范西北羌胡。从小在凉州摸爬滚打,在西北素有威望的马超,只要他在,北方羌胡就不敢有什么风吹草动。何况,马超擅长骑兵,而伐吴多山路、水路。只有步兵、水军能发挥优势。马超去了显然浪费。

四、魏延镇守汉中要地

魏延的官职是汉中太守。刘备对魏延是充满信任的,汉中之战后,众人都认为汉中太守的重任非张飞莫属,连张飞自己也觉得志在必得,而刘备却破格给了魏延。应该是认为他是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汉中是蜀汉与曹魏争夺多年的要塞,汉中如被曹魏攻下,蜀汉门户大开,危及成都。刘备打东吴也要防曹魏,断然不敢把镇守汉中要地的魏延抽走。


伊耆角木


晚上闲着没事,随便聊聊,刘备不带魏延可以理解,他坚守着汉中,防魏国之军突袭,长驱直入成都,造了刘备的老窝,不带诸葛亮就没有道理,因诸葛亮是首席谋士,而且主管军事,即使是参谋长的身份,不上前线而搞后勤,那就应该当后勤部长,不该负责军事,因此次战争非一般的小战争,是蜀国与吴国之间国与国的生死较量,刘备也有可能战死沙场,像孔明这样的军事人才不去前线可惜了,即使打不了胜败也不至于被陆逊小辈算计吧,那就是讲孔明的后勤责任大于前线作战,或者前线没有孔明无关紧要,刘备放弃了诸葛的强项可惜了,而刘备每每作战很少带诸葛亮让人难以理解…。马超另保一方平安,赵云是刘备保標,什么样的事比主人的生命还宝贵,没了主子还打个屁天下,也算不幸之中的大幸刘备虽败得很惨还算逃了个性命回来,这里很多事就是一个迷,谁都不知道刘备怎么想的,放着名将不用自己去冲锋陷阵。毕竟是一国之主的身份,刘备可以留守,让孔明去夷陵前线不是更合适吗?孙权怎么知道让陆逊统兵的呢?兵来将挡才合乎逻辑呢!




9紫气東来


夷陵之战的成败,关乎国运。那么刘备兴兵伐吴,为何放置赵云马超以及诸葛亮而不用呢?

因为当时天下,是三足鼎立的形式。因此两个国家之间征伐交战,想举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是不现实的。必须得留守大将,驻扎在各个重地,防止第三家趁机来袭。



当年刘备与曹操决战汉中时,尚留关羽驻守荆州,以防孙吴来犯。道理相同,那在刘备伐吴时,诸葛亮等一众猛将都在做什么呢?



各司其职,干系重大

魏延马超正驻守汉中,而诸葛亮坐镇成都。汉中成都对于蜀国来说,都是重镇要地,不容有失的,务必要有大将把守的。

所以刘备没法带他们出征。但他们虽未随军出征,肩上同样挑着守护蜀国的重任。

而赵云实际上是参与了夷陵之战的,只是一直未上前线,在后方督粮。

不听劝告 一意孤行

要说魏延马超不能擅离,情有可原。他为何不让诸葛亮出征,自己留守。更是在出征之后,让大将赵云运粮,而不使其上前线。

众所周知,刘备伐吴时被诸葛亮,赵云等一众大臣劝阻。

而刘备当时是在盛怒之下,越是劝他越是造成了他逆反的心理,和一意孤行的任性。

所以他偏偏不带诸葛,又使赵云运粮,其实心里是在跟他们较劲。你们不是要拦我吗,我偏偏要打,还不用你们。

我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能被你们左右了。我南征北战这么多年,离了你们难道我就不会打仗了。

可以说,正是刘备的这种不理智的心理害了他自己,导致了惨败夷陵,白帝托孤的下场,更赔上了好不容易攒下的国力。



结语

刘备纵横一生,却在最后关头意气用事,失了理智,折了一世英名,未免可惜。

谈三国故事,看三国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关乎蜀汉的国运,从夷陵之战的结果来看,刘备一败涂地,军队损失殆尽,武将死的死,降得降,最后刘备还在悲愤中气死了。那么在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魏延、赵云和马超呢?不是不想带,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真的是没办法带他们。

刘备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伐吴 既为关羽报仇 也为夺回荆州

刘备发动伐吴之战,从战略上讲其实并没有错,在关羽丢掉荆州后,伐魏的难度大,成功率低,但是伐吴可能几率更高些,刘备已经六十多了,他无法再等待下去了,如果灭了东吴,占领了荆州和江东各郡,那就有了更多的实力和地盘,打败曹魏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对于刘备伐吴是对是错,各有道理,读者们自行理解。




刘备为啥不带荆州派系的诸葛亮、魏延、赵云和后来投降的马超呢

但刘备发动伐吴之战,基本上满朝文武都不赞成,刚经过汉中之战,需要休养生息,赵云、诸葛亮等更是多次劝诫刘备不要伐吴,赵云更提出了公私分明,应该是先伐魏再伐吴,面对赵云的反对,刘备没有予以理睬,但唯以镇守江州的重任,赵云无法与刘备同行,刘备也不想带着一个反对自己伐吴的人去征战,感觉上很别扭。



诸葛亮当时是蜀汉的丞相,国家大事需要处理,虽然刘备称帝了,但蜀汉的势力分布很复杂,荆州派占主导地位,但还有益州本地派势力、东洲派、原刘璋投降的等等,这些势力需要平衡,更需要制约,刘备离开大本营之后,只有诸葛亮能处理好这些事情,除了诸葛亮,其他人刘备不会放心的,加上刘备在外征战,后方还需要大量的粮草、器械,靠李严一个人是不行的,在后来诸葛亮北伐,李严耽误过粮草的运输,就可以得知,李严无法胜任。诸葛亮必须要留守益州,要不然刘备最后的大本营可能都没了,张飞丢失徐州,是前车之鉴。



魏延在干吗呢?在刘备拿下汉中后,魏延被刘备破格提拔重用,把益州的北大门汉中交给了魏延。刘备伐吴去了,但难保曹丕不会出兵伐蜀,汉中绝对不能有失,刘备看出魏延的军事方面的才能,把魏延从一个牙门将任命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是对魏延的信任。汉中这样重要的位置,只有魏延可以胜任,所以虽然刘备喜欢魏延,但也不能带魏延去伐吴。


最后说下锦马超,马超从降了刘备之后,刘备对其一直加官进爵,马超效忠了刘备七年,但在公元222年病逝了,刘备在公元221年年发动了伐吴之战,那时马超肯定在病重,不能随行,马超在羌人眼中是“神威将军”,马超还有负责威慑羌人的作用,马超也走不开。

虽然没带诸葛亮、赵云等人 刘备伐吴之时,带了关兴、张苞、黄权、马良、吴班、陈式和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在前期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一直打到攻破秭归,到虢亭附近,要不是陆逊的火攻之计,加上天气炎热,刘备放弃了水路,夷陵之战胜负真的不好说。

结语:不是刘备不想带,而是真的带不了,而且刘备这么做也是为自己留了后手,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万一伐吴失败了,只要这些人还在,就还有希望东山再起。事实上也是这样,刘备兵败后,赵云进军永安,接应刘备,吓退了东吴的追兵。诸葛亮、魏延、马超各司其职,稳定了蜀汉,给了刘备后盾,这未尝不是刘备在伐吴之战前做得最好的安排。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评论 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期待您的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刘备发动伐吴的这场战役,一是为了给兄弟关羽报仇雪恨;二是为了夺取失去的领土荆州,为实现隆中对策夺取天下而做准备。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另外二个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先来看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有以下几个特点。

1.谁发动谁战败。

2.都与火有关,官渡之战被火烧了粮草,赤壁之战被火烧了战船,夷陵之战被火烧了大营。

3.使失败方的实力大大下降。

如此重要的战役,为什么不带诸葛亮等人呢?我来分析一二。

诸葛亮。其实不仅夷陵之战没有带诸葛亮,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也很少参与战役。赤壁之战诸葛亮主要是说客,负责外交,联合孙权;攻打刘璋时,刘备带领庞统前往(庞统死后,诸葛亮才去的),夺取汉中的时候,刘备带领法正。刘备主要看重诸葛亮的治国才能,刘备在前方打仗,诸葛亮主要负责后方的钱财,粮草和兵员,给刘备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三国志诸葛亮传。

赵云。赵子龙有勇有谋,刘备曾称他一身是胆。关羽死后,刘备大怒,准备伐吴。赵云劝谏,认为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先灭了魏,那么吴自然就归附了。

可能是因为赵云劝谏,所以刘备没有带赵云出征。不过后来,刘备失利后,赵云带兵去永安接应。

魏延。刘备军中不可多得的智勇双全之将。刘备曾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的镇远将军(大家都以为是张飞),并兼任汉中太守。刘备称帝后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时,也要做好防备工作,防止曹丕抄了自己的后院,而后院这一块是魏延在负责。所以魏延不能轻易调动。

马超。骁勇善战之将,与曹操交战时差点活捉了曹操,他有韩信,英步的勇力。按理说,此等关乎国运的大战,也应该会考虑带领马超前往。

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春正月,刘备派陈式,吴班的水军屯驻夷陵,秋季八月收兵返回。而马超病逝时间也为章武二年。所以可以推测出,刘备伐吴的关键时刻,马超应该已经生病了,所以无法参与作战。

以上就是我认为刘备不带领诸葛亮等人伐吴的原因。

(史/遨游文史世界,完)


遨游文史世界


公元221年,刘备刚刚称帝半年,举倾国之力,发动了伐吴大战。这一战被称之为“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大战之一。在相持了一年后,刘备被东吴孙权打败,损失惨重,国力大大减弱。有人就对此提出疑问,夷陵之战关乎蜀汉国运,刘备为何不带着诸葛亮、赵云、马超、魏延等最得力的文臣武将呢?

个人认为诸葛亮没有带领这些得力干将,征讨东吴,看看他们都忙啥了。

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后方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国号为“汉”,此时,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这时的诸葛亮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日理万机,是非常的。这一年,张飞被范强、张达所害,司隶校尉被诸葛亮兼任。这下,诸葛亮更忙了,挣得一份工资,干着这么多活。

不能齐胜不顾家,刘备在出征东吴时,把家里边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让他辅佐年幼的太子刘禅,治理朝政。所以说,诸葛亮坐镇成都,稳定后方,刘备才能够安心伐吴。

《三国志》中记载: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赵云,忠言逆耳,晾在一边

在刘备下达伐吴总动员令时,赵云曾上谏道:“曹丕篡夺汉室江山,这是我们的敌人,而孙权只是一个地方势力,不值一提。如果我们先灭曹魏,则东吴自然就会归顺。现在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以魏代汉,不得人心。如果现在我们从汉中出发,讨伐曹魏,天下的英雄豪杰都会归顺我们的,老百姓也会夹道欢迎的。我们不应当忘了国仇,因为私恨,和东吴孙权交战;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然而,刘备听不进赵云的忠言逆耳,一定要伐吴。既然赵云不听话,那么刘备任命赵云为江州都督,把他晾在了一边。在刘备惨败的时候,赵云来到永安,准备接应刘备。

《云别传》中记载: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魏延,镇守汉中,防备曹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负责汉中防线。由于汉中是蜀汉和曹魏的边境,双方多次争夺汉中。因此,汉中作为益州门户,地理位置险要,不容有失。所以,在刘备伐吴时,他不会将魏延抽掉汉中的魏延。万一刘备把魏延从汉中调走,被曹魏钻了空子,从汉中一线进攻蜀汉,蜀汉就是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失败的概率很大。所以,魏延在汉中镇守,曹魏不敢轻举妄动,来保证蜀汉与曹魏边境安全。

马超,史上没有相关记载

刘备称帝时,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历史上没有交代刘备伐吴时,马超在干啥,在哪任职,他多半也是镇守一方,抽不身来,无法跟随刘备征战。

总结:公元221年,刘备伐吴时,没有带着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得力干将伐吴,而是带着黄权、吴班、冯习、张南、沙摩柯等大将们,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都在忙啊,难以抽出身来。如果张飞活着,他能够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参加夷陵之战,为好哥们关羽报仇雪恨。

刘备没有派出最强阵容,没有带领赵云、魏延、马超等大将出战东吴,导致最后败在东吴陆逊的手里,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大将战死,而由于回蜀道路断绝,镇北将军黄权带领江北军队,无奈归顺了曹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