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战情解码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军夏季南方作战“蓝色计划”的一部分,在战役发起前的1942年5月,德国军队实有总兵力为940万人(含非作战部队)。尽管在斯大林格勒整个会战中德军伤亡达到150万人,然而在1943年春季德军总兵力却上升到1120万人,这个不降反升的数字已经说明,至少在1943年初,德国陆军在东线仍然具有战略进攻的能力,这也是希特勒开始实施德国“总体战”的重要时间节点。



(曼施坦因像)

再以国内生产所需的劳工数量为例,在1942年5月第三帝国拥有的劳工总量是3550万人,而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硝烟散去的1943年春天,这个数字增加到3360万人,也就是说,希特勒在一年的时间里组织和搜罗了200万士兵和100多万劳动力加入战争。同时,希特勒的私人密友施佩尔博士出任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后,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

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1942年初,德国每个月大约生产350辆坦克和50辆突击炮,而1943年初德国坦克的月产数量已经翻了一番,突击炮的月产数量则增加了四倍达到200辆!令人生畏的虎式重坦、二战期间最优秀的“黑豹”中坦和“斐迪南”突击炮(自行火炮)纷纷批量列装,起复出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也对许多装甲师进行了重整和加强。



(莫德尔像)

具体到苏德战场上,由于苏军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失利以及非常泥泞的战场,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经历的危机期已然过去,东线德军面临的大滑坡式危险得到解除,从南到北的战线趋于稳定。根据朱可夫的说法,东线德军此时经过补充后已有232个师(含仆从国军队)530万余人的作战部队,54000门火炮及大口径迫击炮,5850辆坦克和突击炮,3000余架战斗机。

军史学家一致认为,1943年春季开化的泥泞期,为德军最高统帅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喘息之机,随着战线缩短或者拉直,东线德军首次获得了充足的预备力量,而不是再疲于奔命去四处防堵。预备队的存在和加强,意味着德军仍然拥有在部分地段组织实施“重点进攻”的能力,时间、预备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是进攻战役的三大要素,至少在当时看来,上述要素德军全部具备。



(施佩尔和希特勒)

反观苏军方面,尽管斯大林格勒会战歼敌总数达到150万,但苏军自身也付出了近200万人的伤亡,这是由苏军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指挥能力仍然不如德军所决定的。到1943年春季,经过整补的苏军大约拥有660万作战兵力和10000余辆坦克,105000门火炮和10300架作战飞机,并没有达到苏德战争期间的峰值,关于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其实苏联最高统帅部内部也是争论不一,无它,受限于军事实力。

仅就兵力总数字的530万对660万而言,1943年的德军毫无疑问仍具一定优势,但技术兵器的数量确实处于劣势,随着人口、经济、生产的全面总动员,德军最高统帅部基于现实综合评定的结果,是需要重新制定对苏总战略。新的总战略应该是:不再基于全面征服庞大的苏联这一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也是灾难性的幻想,而是要严重削弱苏军的力量,从而达到让斯大林被迫坐下来谈判的目标,注意,这不是寻求胜利,而是力图平局!

(曼施坦因在前线)

东线的德军主要将领也都换成了颇具能力的高手,比如曼施坦因元帅和莫德尔大将(尚未封帅)之辈,他们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和战场指挥能力也勿庸置疑。曼施坦因就认为:“我们必须利用德国仍占优势的那些因素,尽管从整体上看,我们现已转入防御,但仍需设法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使其付出重大伤亡,最终迫使他们求和”。

曼施坦因理论的核心是:“即使在战略防御的框架内,我们必须确保实施机动灵活的作战,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说白了,这个战法的核心不再是盲目地发起大规模攻势,而是诱使苏军首先发动进攻,因为这毕竟是在苏联领土上的战争,苏军收复国土的欲望显然更为迫切。然后在合适的时机,等到苏军的进攻势头受阻、预备队消耗殆尽之时,德军再动用预备队发起反击,从而重创和粉碎苏军的重兵集团,以歼其有生力量为战略目的。

(虎式坦克)

事实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惨败之后,曼施坦因稍后在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所展开的机动防御作战中,已经成功地击败优势苏军并印证了这一战略的合理性,如果按这个方式在整条战线上打下去,随着苏军消耗更多的兵力和兵器,德军几乎肯定会重新获得战场主动权。我们必须承认,1943年的苏军,除了数量仍占微弱优势之外(他们一直都保持着这方面的优势),在许多方面还略显笨拙。

问题还是出在希特勒的身上,1943年春季的后撤使战线成功缩短,再加上总体战补充上来的兵力兵器,使德军在东线再次拥有了相当的战略及战术预备队,就如同快输光的赌徒突然间拿到新的赌资一般,希特勒又一次不安分起来。他再度沉溺于狂热的幻想当中,浑身上下自负和傲骄最终压倒了理智和判断力,不顾一切地要主动出击,坚持发起拉平战线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堡垒行动”。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败,后世军事学者普遍归于作战计划泄密、进攻时间拖延、为援救意大利而匆匆结束等几大因素,而跳开这些具体的因素站在战略角度去看,这根本就是一次不该实施的进攻战役。希特勒用最后的军事资本,孤注一掷地投到库尔斯克战场上的赌桌上,才是德军彻底失去战略主动权的根本性因素,也标志着东线德军崩溃的开始,因为他们耗尽了最后的机动力量和战略预备队。

若非如此,东线德军便可以静制动,大量杀伤苏军的有生力量,完全有可能重新夺回在中部或者南方的战略主动权,而苏德战争结束的时间,则肯定会被拉长,这一情况直到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才会有所改变。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德军)


度度狼gg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军还是可能重新夺取战场指挥权的,前提是苏军要特别重大的错误或者连续犯错。

苏德战争的转折在于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

莫斯科会战遏制了德军闪电战的锐利势头,让战争彻底陷入持久战。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德军基本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一没有被攻陷的重镇列宁格勒,也被重重包围,而且包围这里的德军数量并不多,被牵制的兵力并不多。

莫斯科会战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持续3个月的血战,迫使德军暂时转攻为守,并且全线撤退撤退100到250公里。

同时,此战德军伤亡也很大,超过50万人。

苏军虽然也伤亡70多万人,但苏军可以使用的兵力比德军大得多。

所以,这70万的伤亡对于苏军来说不足以伤筋动骨,可以迅速补充。

同时,守住了莫斯科也就拱卫了大后方乌拉尔山区的兵工厂,让苏军具有长久作战的能力。德军最怕的就是持久战。

莫斯科会战以后,双方大体是均势,但德军仍然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占据上风,可以任意发动进攻攻击苏军。

所以,苏军并没有消灭战败的危险。

而斯大林格勒会战则是极为关键的。

如果斯大林格勒被德军攻陷,苏联南部的大片领土就有很大威胁,甚至可能会保不住。

尤其重要的是,苏军控制的高加索油田就会受到相当的威胁。

对于苏军来说,高加索油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苏军的战争血液。

所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意义很重大。但退一步说,即便斯大林格勒被德军攻陷,苏军也不可能迅速就垮了,只是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而已。

但事实上,德军失败了。

经过长达7个月的苦战,德军不但没有攻占斯大林格勒,还被迫后撤,损失了高达80多万的部队,很多部队是成建制被合围歼灭。

对于德军来说,这种损失几乎是致命的。德军深入苏联境内想要补充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很多部队成建制被消灭,根本就无法补充,只能重建。

相反,苏军虽然损失120万人,但这种损失仍然是苏联可以承受的。

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后,德军不但战略上陷入颓势,实力上也落了下风。

那么,德军能不能赢呢?

还是可能赢的,就是必须苏军犯有重大错误或者连续犯错。

如果苏军不犯大错,或者不连续犯错,德军基本就不可能赢了。

其实稍后苏军就吃了个大败仗。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德军击溃苏军攻势,消灭了大约52个红军师及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但苏军随后立即调整战略,主动向后收缩,避免了连续失败。

此战苏军损失十多万,远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其实,仅仅哈尔科夫反击战已经可以看出德军已经难以扭转战局。

此战德军兵力约三四十万,而苏军已经猛增到120万以上,损失10万算不了什么。

此战以后,苏军高级军官再没有犯过什么大错。

比如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最终击败德军。

随着盟军上百万大军在德军西线诺曼底登陆,德军基本没有招架之力,苏军一路打到柏林。

其实,苏德战争大概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美国老电影《坦克大决战》中,旅长海斯勒上校曾经对部下中士说:1942年我们就知道赢不了战争。


萨沙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东线德军各集团军群的力量损失惨重,大部分作战师都再也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对于继续争夺东线主动权已经开始有心无力了。其实早在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已显现出颓势,根据国外一位资深军迷(Panzerstuffen)的研究,德军在41年6月时还是一个可以在整个东线发起全面进攻的强大力量(136个可以执行各种任务的作战师,27个需要进行整顿后才可以执行进攻且多数只能执行有限进攻任务的作战师,46个适合防御且过半只能进行低烈度防御的作战师)。

然后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即1942年3月,德军已经开始伤筋动骨。(8个可以执行各种任务的作战师,50个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整顿才能执行有限进攻任务的作战师,还有102个只能进行防御任务的作战师,其中29个师只能执行低烈度防御)即便是经过了3个多月的修整补充也只能在东线局部地区展开大举进攻。但在南线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还是遭遇了严重惨败。

而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即1943年春季的德军情况还不如42年3月。当然对面的苏军也不好过,毕竟伤亡要远大于德军,可是由于苏军早早就开启了战争总动员使苏军要比德军能耗。苏军的武器装备也在43年开始与德军基本持平且局部占优。兵力对比德军也处于劣势。

这样即便是41年状态最佳和42年状态至少比43年好的德军都争夺主动权失败了,那就更不要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了。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最有“可能”(当然也只是从不可能里挑出相对可能的时间段)重夺战场主动权的机会也就是在43年夏季了。但其实这也是不怎么现实的。可能大部分人已经想到了堡垒行动。虽然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后于库尔斯克周围形成一个突出部,但是前期德军战力未恢复,且三到四月份因冰雪融化导致很多区域的道路泥泞,德军即便发起进攻不会有多大进展。而且由于苏军重兵并未聚集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即便是拉平了突出部,最多也只是缓解一下东线局势,但因为苏军主力尚在,且很快将对德军发起大规模攻势。德军肯定也挺不住,最多战损好看些而已。

而五到六月份当德军正在恢复战力的时候,苏军那边已经部署了大量人力展开防御,并且组织反攻的重兵已经在集结中。计划来一场防守反击(因为USSR上层已经在3月底察觉德军可能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展开大动作)。这样就像历史上的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果一样了。

至于剩下的时间段就更加不可能了,由于苏军的优势越来越大,加上盟军在意大利展开大动作,并还要计划在法国展开更大的攻势,状况已经不佳的德军还要分兵应付英美盟军。再加上由于盟军的不断推进,英美和苏军都有在轰炸德国的后方,使德国的战争机器得不到全面施展。德军翻盘也只是无望了。

所以综上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只能打一些让对手有所放血的战术性胜利的战役了。


黎塞留的野望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场主动权也在德军手里,库尔斯克会战时,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德军再次陷入两线作战,才使德军丧失了主动权,不是盟军登陆意大利,大量德军从激烈的战场被调走,苏军是无法取得战役胜利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所以苏军取得胜利,首先是希特勒过于乐观,草率改变了作战计划,把进攻高加索油田的兵力,分出来一部分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本是东线德军计划中没有的。进攻高加索的蓝色方案中不包含斯大林格勒,即便草率的改变了计划后,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团军,只要到达斯大林格勒郊区,切断铁路枢纽就完成了战役目标。本来就是冒险的分兵出击计划,可是由于初期打的太顺利,第六集团军出乎意料的突入到了斯大林格勒城区,让已经膨胀的希特勒再次做出错误判断。把第六集团军俄任务再次变成占领整个斯大林格勒地区。

结果没想到苏联高层的决心保卫斯大林的决心异乎寻常,过长的补给线导致第六集团军真的成了孤军,本来也不用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只要撤退到原定计划的郊区,等待后来曼施坦因率领的援军就可以了。可是希特勒固执的不许撤退一步,才出乎苏德双方的意料,把个第六集团军断送了。

无论东西两线,单打独斗都没有彻底击败德军的可能性,德军是被两线夹击打败了。二战其实非常的凶险,对于轴心国来说,二战是一场必然失败,但又差一点获胜的战争。如果不是多方面因素遇到一起,苏联在初期基本上就被打垮了,苏联一垮整个战局就出现变数,战争拖下去核武器必然率先在德国出现。德国当时已经完全掌握弹道导弹技术,一旦导弹和原子弹结合,加上希特勒的极端性,还真的是可怕的。





雯臣


首先我们先看看苏军是如何夺取战场主动权的,1942年的苏军在整个夏季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地步,尤其是南翼战场,不仅丢掉了顿涅茨盆地和克里木半岛,而且高加索的油田也面临着被占领的危险。苏军在冬季反攻时的军事实力并不比夏季要强多少,甚至还要弱一些,可是却在斯大林格勒取得重大胜利,一举扭转了被动的战略态势,转入了全线的反攻。所以苏军之所以在1942年底夺取了战场主动权,靠的不是绝对的实力优势,而是战略上的正确部署,利用了德军在战略非常明显而又致命的失误,这是军事谋略上的胜利。



1942年至1943年冬季战役结束后,得益于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发起一场成功的反击,重创了苏军的快速部队,抵消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所遭遇的惨败,苏德两军都遭受严重的损失,战局再度归于平衡。双方都没有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实力,不过介于苏联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加上盟国越来越多的援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迟早将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进而在绝强的力量下压垮德军。所以对于德军来说是比较不利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德军就此失去了夺取主动权的可能。


1943年的德军仍旧在素质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典型的例证,即使在非常不利的局势下,一旦德军转入机动作战,仍旧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之所以没能歼灭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是因为冬季作战条件恶劣,夜晚部队只能在村庄过夜,无法彻底封闭缺口,得以让苏军人员逃脱。虽然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只能算是战役上的,但是其作战模式却非常值得借鉴,即通过有计划的战略撤退,诱使苏军主力不断西进,进而暴露出侧翼,提供德军围歼苏军主力的绝佳机会。只需要将这种作战规模扩大就可以了,不再是一个集团军群的事,而是数个集团军群的大规模“后发制人”,歼灭的目标则是苏军一个或数个方面军。


其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就是属于“后发制人”,跟德军在哈尔科夫的反击如出一辙,都是利用对方不断深入,兵力分散,后勤补给不足,侧翼暴露,从而发起强大的反攻,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后,逆转了战场的局势。所以如果德军在此后采取这种后发制人的战法,不断的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以运动战和歼灭战为主,而不是单纯的阵地战,德军还是有夺回战场主动权的希望的,毕竟苏联的征兵年限已经下调到15岁,不可能长期承受1941年和1942年夏季那样军队的大量损失。

不过即便德军能够取得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德国也不可能赢得东线的最终胜利,最好的结局也只不过是迫使苏联难以承受军事上的巨大损失而选择和德国和谈,也就是说,德军能在东线取得平局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战略论


德军闪电战重创苏军,苏军损失惨重。由于苏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极其丰富。苏联战争动员能力强,一下子扩充了很多军队。这时,军队也没多大训练,所需军事资源和武器严重欠缺和不足。苏联招了那么多有志热血青年,日夜加强军事训练。这时,美国和英国尽其所能,尽力,尽最大努力去支援苏联枪枝弹药和军事武器和装备。苏联以空间换取时间,为苏军大部队集结,整训,接收战争装备和武器,开赴前线战场争取到了十分保贵的时间。总之,苏军从全国集结了大量有生力量和部队,拥优势炮火围歼了敢于侵犯莫斯科的德军,使德军奄奄一息,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至此,苏军由此夺得战争主动权,由守到攻,德军由攻到守。苏军由此越战越勇越强,德军由此越战越弱,最终失败投降。苏军有能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就有能力歼灭德国法西斯的野蛮非法侵略。特别是,德军远离本土作战,又缺乏正义,所遭遇的困难和危机远远大于苏军,哪有不失败的道理。苏军是反抗德国法西斯入侵,永远光荣,正确,胜利,伟大的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应证了邪不胜正,人民,正义,和平必胜的伟大真理是十分正确的呀!


中国美6220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只是大伤元气,并没有伤筋动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机会还是有的。

在1942年同时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对两方的消耗都是巨大的,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苏军最终也只是惨胜德军。

在1942年5月-1943年3月由曼施坦因组织和策划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以10万德军消灭和俘虏了几十万苏军,特别是德国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反冲击,使得苏军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而全面溃败。从哈尔科夫战役可以看出德军还有非常大的战斗力, 苏联这个时候还不具备彻底打败德国的实力。 德军在这次战役中极大的歼灭了苏军的有生力量, 缩短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双方在兵力上巨大的差距, 也极大的增加了德军的士气。

德军在哈尔科夫取得的战绩也拉开了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而库尔斯克会战就是德军最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契机。

德军如果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挟哈尔科夫大胜苏军的士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用装甲集群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军,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就算暂时不能取得全胜, 也会给苏军一个重创,其后德军的虎式、豹式和象式等重型坦克及斐迪南坦克歼击机投到战场后,作为主战坦克的II号、III号和IV号坦克配合“黑豹”、“虎式”重型坦克进攻,给苏军造成巨大的、持续性的打击。 这样,德军有可能会取得比基辅战役更大的战果,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但由于希特勒为了等数量不多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投入战场,干等了二个多月,给苏军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缓慢且损失惨重,最后因为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小胡子为了战略伙伴的友谊,抽调最精锐的第二装甲军到意大利防守而被迫撤退。苏军乘机反攻, 德军且战且退, 最后是苏军惨胜德军。

此次战役之后,德军完全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进入了全面的防御,再也没有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能力了。


原创作品,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谈文论史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参战国之一的德国角度来回答。

英国的军事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他的著作《山那边》提到,他问过德国将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是否还有取胜的信心这一问题,龙德施特勒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德国完全有机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获胜。德军的弹性防御战术在43年初的战斗中有效打击了苏军。

从德国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联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的表现极其拙劣。苏军在这一次战役中损失24万人,装甲车辆上千,而在奥廖尔和布良斯克方向,苏联的进攻很猛烈,但德军坚守更加稳固。苏军对德军的进攻如莫斯科战役后仓促进行的进攻,不仅未能取得决定性成果反倒自身损失惨重。那么在苏联军队进攻不力不能有效歼灭德军一线有生力量的情况下,苏联方面自然也就还未能取得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德国认为在43年间,德军新一代坦克即虎式重型坦克已经投入批量生产,德军未来在装甲部队的质量上将会取得一定的优势。而4号坦克也已换装75毫米长管炮,德军现有的装甲部队与苏联交手也未必吃亏。德国在单兵装备上也有了更新,MP43突击步枪也开始列装德军,并在之前的列宁格勒战役中发挥出色。此外德国部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于春天获得了3个月的修整时间,部队士气得到了很大恢复。德国人认为,经历一系列战斗后,德军损失固然惨重,但苏联也不好受。如果能歼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并借此深入进攻苏联后方工业区或能源产区,将会对苏联造成毁灭性打击。

而从此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来看,不能说德国人的想法是没有道理的,德军一度突破了苏联3道防线,即便最后放弃进攻导致战败,获胜的苏军的损失也确实高于德军。

因此,我觉得如龙德施特勒所言,德国在斯大林格勒后完全有机会扭转战局,就是要赢下库尔斯克战役,并且要赢的漂亮。至于这个机会有没有办法抓住,至少,曼施坦因是认为完全有机会的。


Lhclearly


不可能了。

原因很简单,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美国工业和军队基本完成了向战时动员体制转轨的工作,美国工业对盟国的援助与日俱增,而美军也开始不断向欧洲集结,美国陆军航空队加入后,盟军对欧陆德占区的战略轰炸也与日俱增,德军在西线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对于德军来说,唯一摆脱两线作战窘境的途径,就是在美军大量投入西线发力之前,迫降苏联或者至少迫使苏联达成停战,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首次歼灭德军近30万人的大规模战役集群,这无疑坚定了苏联从上到下的胜利信心,基本上断绝了东线单独媾和的可能。



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大批训练有素的部队,这种损失对于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苏军来说还可以补得上,而对于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德军来说,一次性损失这么多训练有素的历战老兵就伤到元气了,而且西线压力迫使德军将更多的资源转向西线(尤其是德国空军),这样一来投入东线的资源更加紧张,要组织起足以扭转战争主动权的攻势愈发力不从心,而且轴心国军队不久后又在突尼斯丢掉了35万人马(其中十多万德军),经过这两次失败,德军虽然仍然能够组织战役性的反击,但是要组织起足以扭转战局的反攻,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


DDG的老船坞


有可能,但是微乎其微,等于没有,并且历史上的德军也做出了努力。

首先看,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两场绞肉机,德军两下重拳没能直接打死苏联这个巨人,接下来就会非常难受。

第一,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兵败注定之时,德国依然控制着苏联四成人口,而就在1943年,苏联军队的兵源已经近乎枯竭,并且后方出现大饥荒,而即使是征召四五十岁的兵力也要维持反攻,因为不反攻夺回土地人口苏联就无力再战。

第二,苏联和德国在1943年都还吊着一口气,都还有最后的牌可打,苏联更惨一些,但是斯大林知道自己有美国和英国的援助,而且德国的盟友日本明显无力对远东苏联部分进攻。

第三,英美的援助重要的不是大量的物资,还有对德国从西线和地中海的威胁,1943年意大利投降、盟军登陆西西里以及西线空战都让希特勒神经紧绷,许多东线部队被迫向西向南调动。

第四,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的神来之笔让东线稍稍稳定,也因此引出了库尔斯克战役,如果想让后继无力的苏联和谈,前提就是在1943年能够巩固已有防线的同时在一场大战中处理掉百万级别的苏军。

第五,东线核心是守住第伯聂河且打赢库尔斯克战役,然而打赢的条件时从北欧和西线调兵,当时1943年德国空军仍有西线制空权,这就需要意大利坚挺一把,独自面对1943年的进攻,至少保证不分散德军的兵力。

第六,在苏联在整个1943年无法越过第伯聂河并拿回乌克兰后,粮食和兵源将直接让苏联走向和谈,然而这需要最后一击,那就是远东方面超120万的苏联驻军不会被调动,那就需要日本的有效威胁甚至佯攻,这样就必须倒退回1941年,日本没有发动太平洋战争,所以这基本不可能。

第七,美国的加入才是德国无力解决苏联的难题,即使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给苏联输血,也好过直接出兵北非和欧洲。

综上所述,在微乎其微的条件下德国有一个可以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需要希特勒的理智、德国军官团的豪赌、日本的理性和意大利的坚挺,而这些东西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