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一、春秋战国古玺艺术风格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实物可知,古玺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诸侯国大小林立,作为官吏任命、社会交往和经济交往的凭信,印章得到了广泛应用;又由于各国制度不同和印章使用范围各异,使得春秋战国的古玺形制、大小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其外形以正方形为多,也有长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心形、"L曲尺形等,还有联珠、方圆、三角等组合而成的杂形。传世的战国玺印按其功能主要可分为官玺和私玺两大类,官玺通常2厘米至3厘米见方,另有大至六七厘米的烙马印和小不足1厘米的私玺等。现在我们能见到的白文官玺有司马、司工、司徒、大府、计官等,朱文官玺有左司工、行府、司寇等,私玺则多为姓名,也有吉语、单字、图像等内容。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时期古玺为大篆文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使用的文字纷繁复杂,尤其在印文中同一个字增笔、减笔现象时有不同。这样的笔画增减往往是从艺术角度出发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印章中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精妙、富有变化的空间或增笔或减笔。因此,在古玺文字中就多了很多装饰点或装饰线,形成同文异体的现象。通观玺印文字,我们大概可以概括为:官玺文字造型大多雄强、质朴;私玺文字往往比较精致、秀雅。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秦印泛指先秦战国古玺。"印宗秦汉"观点能世代流传,主要是因为流传至今的这类古玺所具备的极高艺术性集中表现在其章法艺术之中。

战国玺印常见的艺术风格有以下几种章法:

1.玺印章法艺术风格

平稳放置 自然天成

古玺印常常根据文字本身的结构造型,利用其笔画的繁简,自然平稳地安排其章法,营造各种不同的空间,不加丝毫修饰和经营,典雅大方。如"春安君"印为白文玉玺,全印端庄典雅,章法上"春、安"二字占一行,"君"字独占一行,"君"字"口"部自然上悬,未加任何变形,形成稍大空间,"春、安"均有左下角和右下角的空间与之相呼应,构成主次分明且互有照应的空间关系,平和又不乏灵动。白文玺印"王簸右司马玺"、"凶奴相邦"亦为如此。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朱文私玺运用这样的章法排列则更为常见,如"每隧"一印二字左右排列大小均匀,而"每"字上部空间与"隧"字下部空间恰好形成对角呼应关系,全印疏密相间,对比强烈,平稳之中又给人以空灵的美感,其他如"孙怀"、"孙庶"、"侯暲"等印,亦是如此。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左右顾盼 开合得体

古玺印章往往给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主要因其鲜明的红白关系造成。这类玺印利用文字笔画多少的组合关系加之文字姿态上的微妙处理,形成一种左右顾盼、开合有致、团结一气的艺术效果。如"左廪之玺","左"、"玺"二字重心向左微侧,"之"、"廪"二字向右微侧,"左"、"之"二字之间呈开势,"玺"、"廪"二字呈合势,全印气韵贯通,团结一气。再如"郢粟客玺"一印,左右呈开势,分别紧贴边框而微带倾斜,互有顾盼之意。因而此印虽然中间疏可跑马,但并无丝毫松散之感。又如"日庚都萃车马"亦为此类玺印章法的典范,全印上开下合,线条纵势、横势穿插,宅间疏密对比强烈,极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伸缩 穿插 移让 错落有致

古玺印常常利用文字结构的伸缩和笔画的穿插来打破平铺匀满,状如算子的格局而形成一种较为和谐的疏密关系,如"右司马"印,全印平稳自然,疏密得当。这种章法关系是因"司马"二字的穿插而造成的。此外,"右"字下面有两个装饰点打破了突兀的空间,使得全印和谐自然,无造作之感。再如"木阳司工"印,"木阳"二字各占一行,占了全印2/3的位置,而"司工"二字穿插,占了其余的1/3空间,形成了全印上密下疏的章法关系。又如"线梁公玺"印框实、字虚,线条虚实相间,极有空灵感。此印在章法上利用"线"字的侧倾、"梁"字的移让、"玺"字的穿插来营造一个空而不散、错落有致的空间关系,古朴自然。玺印中此类章法的印章众多,诸如"司寇之玺"、""平仙都玺"等。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巧妙使用界栏 集零为整

古玺印章中我们经常能发现使用界栏的情况,此类印章多为白文印。界栏的使用一方面能使一些文字造型较难协调的字,放在同一印面中达到古朴和谐的艺术效果,如"敬府之玺"、"客戒之玺",二则界栏的使用能使作品的构图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变。界栏有"十"字界栏、"一"字界栏,还有各字独立的界栏,如"东武城攻平玺"、"计官之玺"等。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灵活组合

古玺印的章法特点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种之外,灵活组合也是形成不同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四字印可分可为上下左右两行组合,也可呈三行"一、一、二"排列,"二、一、一"排列;五字印可为两行"三、二"排列,也可为三行"二、二、一"排列。这样的排列组合方式,其艺术创造力显而易见。

2.玺印的线条和边框

除了对章法进行研究之外,对古玺线条和边框的分析也是不可忽视的。玺印的线条和边框风格形式多样。朱文印尤其是私玺往往采用宽边细文的形式,线条细劲,刀意、笔意兼施,但也有一些官玺,框纹粗细基本相同,线条质朴有力。白文玺印的框与文字基本相同,边框朱白相间——因为艺术上的处理和年深日久风化的缘故,边框朱白之间的关系会有很多变化,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有的四边框完整,精致典雅,有的朱线斑驳仅存三条、两条或一条边框,古朴苍劲。

二、秦印艺术风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随之官制的确立,代表政权和官阶权力的印章也随之制定出来,明确规定了只有天子独称"玺",臣以下只能称"印"或"章"。秦代的印章文字基本采用小篆,结字由圆变方,其印形状也由秦代以前的方、圆,大小无定制而变得逐渐统一成方形,2厘米至2.5厘米见方。秦代的官印属白文凿制居多,且多有田字框格,也有下级官吏使用"半通印",为"日"字框格。秦代私印的形状较官印丰富,"半通印"也有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等形状。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

3通关秦代印章,其风格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1.自然率意

早期秦印的字体结构类似于秦诏版、权量文字,字形平中求险,率意有拙味,治印时刀痕时有显露,初看似有漫不经意的感觉,细观则知无论是线条的收止还是转折都能面面照顾。线条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全印往往疏密得当,疏朗灵活。如"宜阳津印"、"中官徒府"、"丧尉"、"焦得"等印。

2.缜密精巧

秦印的制作随其技术的不断熟练,无论是章法还是线条都日趋缜密、匀称、饱满,给人浑朴自然的美感。如"右马厩将"印,全印田字格框,四字均匀布满空间,线条刚劲、古朴,凿制精细。如"浙江都水"印,章法平稳,线条质朴,使转流畅,空间依文字笔画繁简,自然形成疏密变化,典雅秀丽。此外如"左马厩将"、"南宫尚浴"以及私印""范当时"、"庆忌"等均有此意。

秦印除了凿印以外,也有一些铸印,章法平正,线条较为饱满、厚重、有张力,或在铸成后稍加凿制,更显方劲有力。如"长平乡印",章法平稳、饱满,线条圆浑,因风化腐蚀使边框有较多残损,但更显朴拙、苍涩。又如"曲阳左尉",圆浑饱满,时有刀痕显露。结字平中有奇,朴拙丰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