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工作单位对其职员除了工作关系之外普遍莫不关心?这反映了什么?

醉心创作


按照

马云的左手温暖右手的理论,这显然是一种玻璃心思维!


根据我的了解:

1、目前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某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大型的民营企业的中上层,仍然保留着一些相对传统、统一组织的业余活动,体现单位对员工的关心;

2、对于大部分职场人,需要的不是关心,而是更多的薪水,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

3、仓廪实而知礼节,饿着肚子纵论天下,不如先努力让自己物质富足,这也是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初衷。

我以为,工作单位对员工最大的关心,就是带领大家更好的工作,用企业的发展为社会贡献力量,也用薪资的提升为员工提供回报。


以前有朋友误入传销组织,后来砸进去很多钱,一贫如洗出来,每每谈起,依然非常怀念那种环境。

为什么?

因为他们刻意营造了一个人人互相夸赞、吹捧的氛围,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即使赔钱,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被肯定、被认可、甚至被崇拜,找到所谓的自信和价值。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这种方式迎合了一些人在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的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加上关于一些所谓快速致富的秘籍,一箭四雕,正中下怀,也难怪有人趋之若鹜。


回到工作单位本身

1、为什么机关单位、事业单位、某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大型的民营企业的中上层会有这种活动,而大部分单位没有了?

占绝对数量的组织是企业,企业的天职是盈利,这决定生死。

扎心的是,即使有工作关系之外的关心,也是出于稳定队伍,提升战斗力的手段,而不是感情的流露。试想一下,如果你个人没有能力、工作没有业绩、家庭没有背景,对于企业来说,是纯纯的成本支出,单位关心的理由何在?

而上述单位之所以有这样的活动,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组织发展不是以盈利来考核的,而是以维持组织的运转顺畅为目的,这些单位里每个人都是螺丝钉,换谁都不差多。

而企业的盈利需求和生存发展压力决定了,他需要每个人都是冲刺者,不同的人发展不同的作用,不是维持的作用,而是冲锋的作用,不进则退。


2、对于工作单位,关心是一种成本,把关心从成本转化为投资的关键在于,对象是不是对的人

尤其民营企业,一定是不平等的,差别才能激发斗志,斗志会引导努力,努力将促进发展。

所以,企业不是不关心员工,而是关心和关注特定的人:业绩突出的人、能力卓越的人、努力奋斗的人、执行到位的人。

对这些人的关心,就是投资,因为会促进业绩和发展,对于其他的关心是成本,需要增加支出,却不一定有回报。

理性的单位和管理者会如何选择?


3、这反映了什么?

(1)单位越来越理性

把关心货币化,是对绝大多数员工最大的满足和关心;

把关心个性化,只关心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人,也形成对其他的压力和促进;

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员流动,关心可能面临

让关心与盈利的最终目标挂钩,是成本最低而回报最大的。

举个例子:

记得网络上有人对比过城市和农村的人际,在城市的小区中,可能住在对门的两家人从来没有打过招呼,而农村,一个人走出去,方圆十里都是熟人。

从界限上

因为没有利益关系和需求,不打招呼是节省双方的时间,无谓的寒暄往往变成虚伪的赞叹;

从人际关系上

十里八村的串门,是因为农闲时节,有大把的闲余时间,很难感受到时间作为成本的一面,而城市生活的节奏和成本要求,让大家没有时间、精力去做无谓的社交;

从成本上

城市生活货币化,支付就是两清,不会有那么多的纠葛,而农村以地域、宗族交织的关系,永远有还不完的人情纠缠。

从这个角度,城市的人际其实更纯粹。


(2)员工越来越个性和成熟

价值多元、选择多元、爱好多元、人际多元,每个职场工作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和圈子,这个不是关心能够给予的。

比如,毕业生走入社会,从开始的担心到得心应手,他们适应的越来越快,越来越自如,不是因为关心,而是因为对规则的快速了解、适应和运用。


(3)整个社会对独立个体的尊重在提升

统一的、组织化、程式化的关心的边际效用递减是肯定的,而且需要成本,不如不干。

现在以单位为纽带攒个局,除了例行公事的团建吃饭,其实越来越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人际。

工作关系之外,其实映射的是8小时之外,这是一种明确的界限,这种界限就是一种对业余生活和个人的尊重,想想为什么大家那么恨加班,因为加班是对个人领域的入侵和强占!


所以,对员工关心并不难,问题在于:谁需要关心?谁又值得关心?单位的关心是投资,只给对的人哦!


镜头iread我读


作为职场老江湖,我曾经专职做过一段时间“关心员工”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讲,做过很多关心员工的务实措施,但是,除了吊高员工胃口之外,基本没卵用。我认为,最好的关心就是给予市场75分位的薪酬价位,就是给员工略高于市场价位的工资,比什么关心都管用,稍微高一点的工资,足以让员工“委曲求全”、认真工作。单纯的人文关怀,在利益面前,基本不堪一击。

第一,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明白“人文关怀并不解渴”,作用不大,企业的劳资关系更加理性而务实。

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近十几年来,特别重视一种叫“企业文化”的东西,这是西方舶来品,但到国内职场,实际上有点水土不服。国人骨子里的人性是重利益轻情意,因为没有利益,基本无法生存,这与西方职场不太一样,比如,西方职场人可以随意打工,不用担心会饿死,但在国内职场真的会饿死人的。

企业文化的导向就有点侧重“资方”利益,总体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忽悠员工的鸡汤,鼓励员工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同舟共济、顾全大局。而西方职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契约精神,企业与员工之间都要讲契约精神。国内职场的企业文化,还是“资方”单方面对“劳方”传递价值观,是单方面的契约精神,让员工对企业“尽忠”,但企业对员工并没有约束。

从这一点来看,这种企业文化,基本就是单方面要求员工讲忠诚、讲奉献、讲忍耐。从骨子里来说,这种企业文化环境的人文关怀,也是以忽悠员工多奉献为目的的,从出发点上就决定了,现实意义不大,对员工忠诚度并没有约束力度。

第二,根本人性决定了,人文关怀只起一时的作用,不能管长期作用,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比如,企业给员工办了一些福利,到习惯成自然之后,员工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升米恩、斗米仇一样,企业出于人文关怀的目的,给予员工的一些福利,马上就被当作“固化”的东西。哪一天没了,甚至仅仅是少了,或者是发的慢了一点,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反成挫伤积极性。

还有,员工对人文关怀养成路径依赖。企业搞的一些人文关怀,基本都是“一刀切”的,对所有员工都一样。这就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不是一刀切,员工之间不平衡,得到的高兴,得不到的不高兴,就会造成群体矛盾。如果一刀切,人人都有,这种人文关怀又“不值钱”了。

人文关怀一旦固化成福利,人人都有份,就像免费的空气一样,不被员工珍惜,正向激励功能就会弱化,当员工稍微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立即转化成为负面因素。

有时候,不是企业对员工漠不关心,而是企业已经寒了心。不止一次听到企业负责人哀叹,以后再也不办好事了,好事往往办不好。员工胃口越来越大,攀比越来越严重,企业负责人怎么做都不落好。

第三,企业要坚持利益大于情感的原则,人文关怀必须服从于薪酬策略,成为薪酬体系的有效补充。

企业经常提到“三留人”,第一是待遇留人,第二是事业留人,第三是感情留人。

首先,要有优厚的薪酬福利,才是根本的留人之道。如果薪酬不够到位,要让员工看到事业发展空间,暂时忍受稍微低一点的薪酬。如果待遇和事业都相对不错的话,要辅助感情留人。如果没有前两项,感情留人就是“耍流氓”,画大饼,搞情感欺骗。


职场火锅


小孩子讲感情说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主要说利益。

世界上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谎言套路,老板对员工说:你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员工对老板说:我生是你的人,死是公司的鬼。

然后呢,如果有更性价比高的员工,老板会毫不犹豫的辞退你,或者想办法给你降薪;当真的有更好机会摆在员工面前的,员工会毫不犹豫的和老板挥手说再见。

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事,职场真的不是让你来交朋友,谈感情的地方,职场上,你和老板是好朋友,没用!你能给老板创造价值,这个很重要。所以,现在就很明确了,在职场 上,大家不关心你是谁,只关心你能否创造价值。你所能够创造的价值就是你的工作内容,既然如此,你工作之外的事情,与单位有什么关系呢?

你失恋了,你和老板痛哭流涕,他一边给你递纸巾安慰你,一边琢磨着这个人感情脆弱,不堪重要啊。你生病了,找老板去请假,老板一边告说你,好好休息,身体最重要,一边着手找人接替你的工作。大家都可能就是最后一次宾主尽欢了。所以,你工作之外的事情,老板可能需要了解,但是你可千万别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白水90944696


为什么现在的工作单位对其职员除了工作关系之外普遍莫不关心?这反映了什么?

现在社会大部份人都就职在民营企业或私人企业。公司老板除了关心自己公司运营情况好坏,其他的对于员工生活,婚姻大事。困难人员基本很少关心和了解。这也是民营企业公司的性质,都这样。国企就不一样,除了上班工作,更多的是领导,工会。要了解职工的住房,生活问题,家庭情况。子女就业。困难补助等一些需要解决的职工问题。更好的让职工没有后顾之忧,能努力工作。也体现国企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郁金香137652766


本君对楼主的这种说法不认同,不是企业对员工除了工作之外就莫不关心,而是没办法关心。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节奏飞快,而且多元,各个方面都在齐头并进,而企业文化与企业对员工工作之外的管理相对滞后,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本君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如下:


现在企业非传统企业,而且人员流动平凡,居住分散,特别是现在文化多元,精神生活丰富,物质生活充裕,各人的爱好与诉求多不相同。


试问假如你所在的企业在下午下班之后要求员工继续留下来学唱一小时歌或学跳一小时舞,本君保证十个人就有九个人反对,就是楼主本人也不会留下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不是员工没觉悟不听话,而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多元了,丰富了,集体在一块学唱歌,不是特殊需要,这种娱乐方式太陈旧,跟不上潮流,只能被淘汰,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选择。


本君所住的安庆市是黄梅戏之乡,发源地。以前不要说节假日,就是每天在公园里或者人员流动的汇集地,都是黄梅飘荡,歌声悠扬,这是安庆的一大特色。


但近年来,这随处可闻的黄梅佳音逐渐销声匿迹了,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渐渐走远了,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人们现在的选择太多了,可以玩微信看抖音看视频玩游戏等等等,过去那种文化生活贫乏时的一招鲜黄梅戏不可能永葆青春,经年不变。


这就是企业除工作外没办法关心员工的报本原因。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节奏快,生活多元,人人诉求多,所以企业没办法关心!而不是不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的根本所在!

不知本君以上解释,能否帮助到你!


梦笔大画


大多数人都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人有马斯洛需求,企业也是一样——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还在生存边缘挣扎,指望这些企业学大公司搞人文关怀,无疑是极其不现实的一件事!

你在关心自己工作外心里不舒服,中小企业老板在“等死”

昨天和朋友聊天,他向我哭诉:坚持不下去了!

一个员工,身上投入的平均成本在2W元左右,底薪5000,社保3000,工位1000,加上给他们配相关线索工具人均1万元。倘若招聘的人做不出业绩,所有的付出都是白费!

而且就算有业绩,真正到手利润也就和他之前上班差不多,没意思!

这大概就算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现状,这些老板自己都在生死边缘挣扎,搞不好就要破产,背上负债,你还指望他们搞人文关怀——这不是说笑吗?

所谓“人文关怀”到底是什么?

中国互联网公司学习美国,做了非常多的具备“人文关怀”举动:

  • 给员工配备茶歇,小吃

  • 公司有食堂,可以就近吃饭

  • 有免费的班车,方便出现

  • 加班太晚,可以免费打车回家

  • ........

看上去似乎挺好的,对吧!但据谷歌的统计,他们为啥要做这些举动呢?原因很简单:
  • 不配食堂,在吃饭上面员工浪费了太多时间,他们发现配备食堂了,整体竟然能多出不少员工工作时间,对比他们工资,这太划算了!
  • 因为有打车,免费晚餐这些补贴,员工加班时间更长了。
  • 由于公司内有茶歇,溜出去买“奶茶”、“饮料”的人变少了,工作时间变长了!
所谓人文关怀,本质上是觉得这些人才时间太值钱了,要解决他们后顾之忧,让更多时间花在工作上——就这点来说,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这么多“人才”

指望公司哄着干活的人,永远都起不来

世界上有两种人:太阳和灯泡!

前者自己就能发光,后者还要别人给予动力,哄着干活!

董明珠说过一句非常不客气的话,要让上级哄着你做事的,请回到你妈妈身边去,长大了再来面对这个世界!

自己如果不给力,希望公司“人文关怀”给予自己动力的人,无论如何也就这样了,玻璃心的人走到哪都过不好!


「总结」:
  • 人文关怀对大多数企业都是奢侈品,生存问题都没解决,不可能做这个!
  • 现实的说,要让上级哄着你做事的,请回到你妈妈身边去,长大了再来面对这个世界!
  • 给够钱是最好的关怀,其他都是虚的!譬如大家都骂华为加班严重,没人性,给的钱多,大多数人依旧乐不此彼!
作者:鹏君,一个逆袭的草根,毕业8年从小职员做到COO,摸爬滚打,走过弯路,也跳过坑。从江湖小虾米,到职场精英,只为把最好的经验给你。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少走弯路,共同成长!

歪理直说


这个和企业性质有关系,私企民企是个人行为,高兴管你就管你,不想管你就不管,能省就省,五险一金要不是国家政策控制,他可不会给你上。国企就不一样,他有工会在监督,职工利益至高无尚,所以大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白子95


不是以人为本,缺乏人文关怀,这种管理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这种公司或单位,倒闭是迟早的事!


化学李


压力山大,人心浮躁


大道至简7789


这得问问:有多少职员是为了这个"工作单位"的兴旺发达而工作的?这个"工作单位"是为了让所招聘的职员都过上好日子而在苦心经营吗?[捂脸][捂脸][捂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