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如何評價諸葛亮的智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否準確表達其躬耕地信息?

高A山


1986年12月8日國發〔1986〕104號《國務院批轉建設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明確襄陽是諸葛亮學習、生活地方,同時指出現在南陽市只是記念地方,諸葛亮沒有在南陽呆過。 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招集全國的歷史、社會、地理、考古學專家做了諸葛亮居住地的專題研究認為襄陽,三年後再次肯定襄陽。\r

17歲諸葛亮隨叔父到荊州,\r

諸葛玄死後,在襄陽附近的南陽鄧縣隆中居下。隆中離襄陽僅10公里。諸葛家的謹、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致力於家族的振興。\r

諸葛亮在這裡先後拜師龐德公、司馬微為師:。經過幾年學習交結了徐庶等好友。\r

不久諸葛亮的大姐到了出嫁年齡,經過蒯家提親送聘禮一套繁瑣過程嫁給了荊州豪族之一——蒯家的子弟蒯祺\r

一丶兩年後,二姐嫁的是龐家的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r

這時他哥哥在江東已經混的不錯了。\r

又過兩年,他自己也到談婚論嫁年齡,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兒蔡夫人。複雜嗎?太複雜了,當時諸葛家的婚姻已經和政治緊密聯繫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後人對振興家族的投入程度。由於諸葛亮自己是黃家的女婿,連帶著成為蔡家的姻親,一下子劉表成了諸葛亮的姨父,有軍權的蔡冒等都與他結為親戚。如此荊州地區的蔡,蒯,龐,黃,習,馬等七大士族,都有關係。\r

可以說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是得風得雨,十分是爽意。安靜的環境、顯赫的家庭關係使他能潛心學習、觀察時局。為三顧茅廬打下伏筆。自身努力加環境造就,二個條件都具備。缺一就難了。諸葛亮在隆中只有十年,從17歲到二十七歲時留下著名的《隆中對》離開,他的生活是非常緊湊的。這些事情哪個都要用上一年左右時間,學習後,大姐婚嫁年齡先出嫁有錢有勢頭面人物,過程、場面不會簡單,接下二姐又是嫁給豪門。到諸葛亮聚黃家,一定熱鬧非凡。師友祝賀、二個姐夫捧場、更有姨父、姨媽坐陣,場面襄陽數一數二。這顯赫幾樁婚姻那一個不用一、兩年時間籌備來完成。隆中給諸葛亮留下深刻印家,出師表特別用謙虛的"臣乃布衣,躬耕於南陽。"來提一下。難忘的十年、他的師友、親人,充實又爽意的,忙綠又幸福的十年!\r

隆中躬耕得到國家認可,史學界認定,並且寫入中國全日制中學課本來教育青少年的歷史觀點。\r

臥龍崗決不可能,隆中才是躬耕地!三國時期的宛縣軍閥混戰、戰亂連年、民不聊生,只恨爹媽少生兩隻腿逃戰亂,人們逃走襄陽求生。當時軍閥袁術、張濟、張秀、曹操反覆爭奪漢朝第二城的宛城,你剛唱罷我登場,更換頻繁,都佔的時間不長。這個時期誰來佔宛縣地盤不重要!重要的是三顧茅廬時的隆中對,諸葛亮與劉備談到三個地盤:第一個荊州(劉表佔據),第二個益州(劉璋佔據),第三個宛、洛(曹操佔據)。這就是出自諸葛亮口中。\r

這躬耕十年中很難想象諸葛亮在臥龍崗揮舞鋤頭躬耕,而旁邊成幹上萬士兵刀槍對陣撕殺、刺刀見紅。這地怎麼耕呀?朋友如何訪?這十年,大姐出嫁襄陽豪門,迎親隊伍在刀戟中前進。若干年後,二姐又嫁給襄陽豪門迎親隊伍在亂箭中穿行。又過若干年諸葛亮迎聚劉表外娚女,這就難為劉表蔡冒了,只好率大軍押陣,送新娘來兩軍陣前臥龍崗,形成三軍對擂。\r

宛城外七、八里的小土堆臥龍崗是城外絕好制高點,雙方爭奪戰略要地。除非諸葛亮有六丁六甲護體、刀槍不入?連宛縣老百性都逃戰亂到襄陽去了,諸葛亮傻呀、到宛縣送命來也!為何不在南陽鄧縣隆中生活來幫二個姐姐料理出嫁荊襄豪門,為何帶嬌妻不顧黃承彥反對將其女帶到是非之地,可能黃家沒錢,太窮。二個姐姐、姐夫也是,這麼有線也不幫襯一下,還吹虛劉表為姨父,把弟弟住火坑推。\r

這個劉備也太大膽了,競敢三次長驅直入闖入曹佔區,還敢到城下的臥龍崗(離城門僅七、八里地,3公里多。)不怕被活捉過去。這些太神奇了,我在說神話?\r


jzljzl1


《不要懷疑諸葛亮的智商,相信“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包含其躬耕地的準確信息》

1、解放前,襄陽城稱為“昭明鎮”,解放後,設”襄陽行暑”治所地昭明鎮。從此昭明鎮被稱為襄陽或襄城,至今“昭明鎮”己被遺忘,幾乎無人知道。即襄陽城就等同於昭明鎮。

2、改開後襄陽縣改為“襄州區”駐“張灣鎮”,從此,無人再提張灣鎮,即襄州等同於張灣。

3、同理,設南陽郡治所地宛城後,除了特指“南陽郡“外,南陽等同於南陽城、宛城。

4、這些是中國幾千年來行政區劃、名稱的慣例、常識,是由中國文化、歷史、傳統、語言文字特點決定的。若不是利益驅動、別有所圖,絕不會發生異議。

5、綜上所述,我們應當絕對相信諸葛亮的智商,相信“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己經包含其躬耕地的準確信息——即南陽郡治所地宛城。如果諸葛亮躬耕地在鄧縣,諸葛亮一定會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鄧縣”。任何正常人都不會對此產生異議!

如果諸葛亮連自己的躬耕地都說不清楚,還有人會“搶”他嗎?

附一:

《毛主席的電報證明:“襄陽”就是襄陽專區治所地“昭明鎮”並區別於“襄陽專區”。所以“南陽”就是南陽郡治所地“宛城”並區別於“南陽郡”。這樣例子古今、全國普遍存在。》

1、毛主席的電報(附後)更說明中國傳統上都把襄陽郡、襄陽府、襄陽專區、襄陽行署……的治所地稱為為襄陽並且區別於襄陽郡……。

2、請記住您的思維過程,並誠實地將這個思維過程遷移到“南陽就是南陽郡的治所地宛城並區別於南陽郡”。

3、最後告訴您,本人是非常偶然的機會聽到一位領導講述襄陽曆史時才知道——襄陽城解放前叫昭明鎮。除了特意查地方誌,估計極少有人知道。

這更證明了本人的“襄陽等同於昭明鎮,南陽等同於宛城”的結論,毛主席的電報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附二:網友“世界26639”的帖子。

別的不談,請去讀下解放戰爭史,兩次解放襄陽,登城突破口就在襄陽西護城河位置,毛主席親自電賀”襄、樊(本人注:漢江南岸為襄陽,北岸為樊城,合稱襄樊市,現改為襄陽市)戰役”(原文)。難道當時是”昭明鎮戰鬥”,活捉的蔣軍少將康澤?


高A山


關於南陽和襄陽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真的是歷史迷案嗎?未必!

行雲和尚

22小時前

(部分選摘自網友歷史資料) 1790年前(公元227年),蜀漢丞相在北伐曹魏前給後主劉禪上了一篇奏章,後人曰《出師表》,其中有這麼幾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那麼,躬耕地在哪裡呢?

一、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這5個問題:

(1)諸葛亮什麼時候“躬耕於南陽”的?

(2)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時間

(3)諸葛亮做《出師表》的時間

(4)南陽郡、宛城、鄧縣、南郡、襄陽縣、襄陽郡、隆中的關係。

(5)襄陽隆中地名的由來。漢代地圖上,他明明是阿頭山,究竟是誰說它是隆中的?

二、回答上面四個問題

(1)《三國志》記載“(諸葛)玄卒,亮躬耕隴畝”,所以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其叔叔“玄卒”,這一年是197年,諸葛亮年17歲。

(2)227年做的《前出師表》有“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爾來二十一年……”,看以看出三顧茅廬發生在207年,諸葛亮年27歲。

(3)228年諸葛亮做《後出師表》。

(4)據《後漢書》記載襄陽屬南郡,不屬於南陽郡。據《晉書》記載,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轄原南陽郡的樊城、鄧縣。

(5)習鑿齒!

這個人是三國以後、西晉以後、東晉時期的,距離諸葛亮時代100多年後的一個流行作家,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力!

1.他很崇拜諸葛亮。

2.他是襄陽人。

3.他編造了很多“故事”混入史籍。他的主要理念叫“史為今用,以今觀史”,意思就是歷史應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為當今的政治需要服務。他在這個理念下杜撰了很多東西,給後世的歷史考證帶來很多麻煩!這個觀點被後來很多著名歷史學家,比如裴松之、劉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後世用其他實錘史料證偽!最可怕的是他記錄的東西真真假假,九真一假,摻雜一起很難分辨,有很強的欺騙性!

而僅就其對於諸葛亮的一些記載來看,比如收錄《後出師表》。這一篇一直被認為是偽作,三國志並未收錄入諸葛亮名下。其行文風格迥異,裡面一些內容也與史實不符!比如陳壽三國志記載趙雲卒於229年春,相信一國史官對於自己國家的柱國大將的生死應該不至於弄錯吧!然而在228年做的後表中卻說趙雲已經死了!������ 習鑿齒治史不謹可見一斑!

正是這個人,在經過一番“考察”之後,認為諸葛亮是自己老鄉,隱居在隆中,所以把這篇《草廬對》改名叫《隆中對》!而後酈道元引用了習鑿齒的說法,記載在水經注中,又由於酈道元的影響力,很少人會去深入考證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錯誤就此埋下!

由於原文沒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記憶,習鑿齒加了名字,並通過自己影響力讓《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關於動機自己腦補!������

《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之後,就逐漸出現了爭議!

而由於南北朝期間,南陽被北方政權控制,襄陽屬於南方,南方漢人政權對於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也就從南陽轉移到了臨近的隆中進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隆中也就越來越成了一個古蹟……

補充部分:

1.有人說漢江不是天險是小河

想以此推翻高山大河作為分界線的常理分析。

這是用Google earth測量的隆中附近江面的寬度……為了防止有人說這不是漢江,還選在旁邊有個大橋的參照物!

想想你們在學校跑1000米或800米的感受吧!

我承認我跑步不行,沒見過什麼世面……������

2.關於“隆中”地名

史籍上可查到的這個地方本叫“阿頭山”,直至100多年後,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為其改名為“隆中”!

也就是三國時代壓根沒有隆中這個地方,怎麼會有《隆中對》?所以《隆中對》這個名字才是後人篡改的!������

3.關於諸葛玄

有人提到諸葛亮投奔在襄陽做官的叔父諸葛玄,因此諸葛亮必須在襄陽躬耕。這個推論成立嗎?

諸葛亮投奔諸葛玄,和諸葛玄曾在劉表手下做官都是史實。可是他們避而不談的是:

①諸葛玄是195年帶諸葛亮投奔荊州,隨後即被派遣去豫章做太守,並於197年死於戰亂;期間總共僅2年時間,在襄陽怕是1年都不到;

②諸葛玄的墓在今平頂山市境內,與南陽北部鄰接;落葉歸根,這說明諸葛玄是在平頂山安家而非襄陽;而諸葛亮要麼應該在諸葛玄家中,要麼應該隨他去豫章,唯一不可能長期住在親戚不在的襄陽!

4.關於黃月英

諸葛亮娶了襄陽人黃承彥的女兒,所以諸葛亮一定在襄陽隱居?

他們避而不提的是諸葛亮弟諸葛均,根據《諸葛氏譜》記載“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旺”。

諸葛兩兄弟是住在一起的,襄陽根據諸葛亮岳父是襄陽人就認定諸葛亮隱居襄陽;那麼南陽人是否可以根據諸葛均娶了南陽林氏而認定諸葛亮隱居於南陽呢?!

5.關於司馬徽

有些人信口雌黃說司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廣元是襄陽人,是諸葛亮的師友,所以諸葛亮隱居在襄陽!

請問潁川人同意嗎?這些人都是潁川名仕,潁川在南陽東北部鄰接!曾在襄陽附近遊學,知道什麼叫“遊”嗎?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臉?

要怪就怪大部分河南人嘴笨,守著老祖宗留下的燦爛文化卻說不出來!別人拿本沒什麼公信力野史小記都可以口吐蓮花,你們放著二十四史的皇皇鉅著卻百口莫辯!������

如果不賭氣客觀來說,南陽和襄陽是同屬南襄盆地的兩座歷史名城,距離相對也比較近。直到今天雖然分屬兩省,但風俗方言都基本相同,襄陽也說的河南話,兩地民間交往頻繁!那麼可以相見,歷史上很多兩城的著名人物也免不了會兩地流動!就諸葛亮而言,你不能以在襄陽生活過,就否定他在南陽生活過,相反依然成立!我比較反感的是,什麼都想爭,都想吃獨食!諸葛亮出師表上自述一個躬耕於南陽,你就得趕快跳出來,拼了老命證明他沒在南陽躬耕過,都是襄陽的!這就是典型的地方利己主義在作祟!

6.“襄陽說”還有一個長盛不衰的奇葩觀點,就是當時南陽是曹操的“敵佔區”,所以諸葛亮絕不可能到“敵佔區”去居住。這又是在“想當然”了,哪部史書有“布衣絕不可能”到南陽躬耕的記載?諸葛亮建安二年到南陽“躬耕隴畝”,直到建安四年曹操才到宛城演了一出“困於南陽”鬧劇,隨即撤回許昌,集中精力經營北方。所謂“曹佔區”就是這麼不長的幾天時間。此後,建安六年劉表攻宛北30餘里西鄂,沒有曹操軍隊和宛城的地方軍隊來救援的記載,而且南陽功曹柏孝長也躲在西鄂城中,當時南陽城(宛)在劉表手中不言自明。劉表攻打西鄂,可以看做是對南陽郡內不服從自己的地方豪強勢力的一種清理行為,也是對南陽郡的全面接管行為。隨後,“建安七年(202)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河南葉縣)”,並在建安八年初(203),“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葉縣在宛北兩百餘里,博望在宛東北約80裡,這些記載可以清楚看出南陽郡治宛城在劉表的控制之下。而曹操在建安八年的駐軍前沿是西平,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這段時間,除了曹操“困於南陽”以外,劉備“屯兵新野”,劉表“從容自保,境內無事”是南陽郡的基本態勢。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在基本平靖了北方後,曹操才調兵南征。這麼清楚的記載“襄陽說”就是不看,悶著頭只管說“南陽是曹佔區”,還無知的拿“博望之戰”來證明宛城在曹操手裡。可笑啊,所以,你是不可能指望這些把博望和宛城地理方位南轅北轍的“襄陽專家”來搞清楚“躬耕地”的,只會弄成一盆糊塗。期待那些意淫諸葛亮躬耕期間南陽是“曹佔區”的專家們,冥想沒有用,多看書才是正道!

三、躬耕“南陽”還是“襄陽”?

1、首先諸葛亮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躬耕地在“南陽”。

2、據《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記載,南陽郡、南郡以漢江為界。襄陽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所以,躬耕地必在漢江以北,顯然不是漢江以南的“號曰為隆中”的地方。

3、207年劉備三顧茅廬,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轄原南陽郡樊城、鄧縣,227年諸葛亮做《前出師表》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顯然此“南陽”不包括鄧縣、隆中(習鑿齒說:隆中屬鄧縣)。有人說諸葛亮不會承認漢賊曹操對大漢的行政區劃調整,這是個笑話:(1)208年時,漢獻帝還在位(2)據《關羽傳》記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以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可見劉備任命關羽為襄陽郡太守,所以諸葛亮是承認襄陽郡。

4、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曹操……困於南陽”,必“南陽”是宛(河南南陽),197年宛城之戰,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這裡顯然諸葛亮用“南陽”指代郡治宛,實際上這是一種慣用用法,如《後漢書》“南陽,洛陽城南七百里(約今500裡)”、《南都賦》“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孫堅傳》“比之南陽”、《張繡傳》“張繡在南陽”……這裡的“南陽”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為南陽郡的。實際上,“南陽”是“伏牛山南、漢江北”這一範圍的描述,宛即碗,也是這一範圍地形(南陽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陽即宛。今南陽市和宛城區均簡稱“宛”。東漢南陽是開國皇帝劉秀是家鄉,又是南都,所以南陽被稱為“南都帝鄉”。諸葛亮來漢時全國第二大都市南陽躬耕是合理合情的。

5、再說說“隆中”的問題:

(1)諸葛亮死後70年,《蜀記》出現“隆中”,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陽(漢江以北),且劉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磚瓦房),不是諸葛亮說的“草廬(茅草屋)”。(請詳細參閱臺灣地區根據臺灣故宮博物院資料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之隆山)

(2)習鑿齒言“亮家於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請問:號曰為隆中是什麼意思?這裡說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嗎?那出生地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也可以說是躬耕地?再者鄧縣真能管住這個號曰隆中嗎?另外,習鑿齒在《襄陽記》說“襄陽有孔明故宅”,習鑿齒說的好好的,隆中屬襄陽,習鑿齒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

(3)《三國志—孫堅傳》說的清清楚楚——樊城、鄧縣在漢江以北。“初平三年(192年) ,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

所以,我們說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陽),不可能在南陽郡鄧縣(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漢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於隆中屬於鄧縣管轄,真是開玩笑——鄧縣在樊城北,它怎麼能跨越樊城、跨越漢江、跨越萬山,管轄隆中?

最後,還是請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附:《習鑿齒及其雜傳創作考論》(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遼寧大學文學院)。

節選兩段落:

"…正是因為習鑿齒這種著重於人物個性風貌的為傳指向以及“不實”甚至是虛妄的傳述,使這些郡國之書其有了小說品格,表現出普遍的小說化傾向。正如《宋兩朝藝文志·傳記序》所言:“傳記之作,近世尤甚,……然根據膚淺,好尚偏駁,…收摭益細而通之於小說”。

……

"而如習鑿齒《襄陽耆舊記》等郡國之書的這種小說化傾向,在整個漢魏六朝雜傳中亦實具有普遍性,這對唐代傳奇小說的興起與繁榮實有著十分重要影響。"

……

經社科院學術立項考證:習鑿齒寫東西是用小說手法,許多東西看似寫史,實為憑空臆造小說。所以《漢晉春秋》也最多歸類於文學範疇。由他原創炮製的“亮家於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一句話,是派生出後世“躬耕於襄陽隆中”根源。既然僅為文學臆造,此句更不能作為史證。



行雲和尚


襄陽隆中是躬耕地,三顧茅廬的發生地,隆中對的產生地!

1986年12月8日國發〔1986〕104號《國務院批轉建設部、文化部關於請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報告的通知》明確襄陽是諸葛亮學習、生活地方,同時指出現在南陽市只是記念地方,諸葛亮沒有在南陽呆過。 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招集全國的歷史、社會、地理、考古學專家做了諸葛亮居住地的專題研究認為襄陽,三年後再次肯定襄陽。

17歲諸葛亮隨叔父到荊州,

諸葛玄死後,在襄陽附近的南陽鄧縣隆中居下。隆中離襄陽僅10公里。諸葛家的謹、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致力於家族的振興。

諸葛亮在這裡先後拜師龐德公、司馬微為師:。經過幾年學習交結了徐庶等好友。

不久諸葛亮的大姐到了出嫁年齡,經過蒯家提親送聘禮一套繁瑣過程嫁給了荊州豪族之一——蒯家的子弟蒯祺

一丶兩年後,二姐嫁的是龐家的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

這時他哥哥在江東已經混的不錯了。

又過兩年,他自己也到談婚論嫁年齡,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兒蔡夫人。複雜嗎?太複雜了,當時諸葛家的婚姻已經和政治緊密聯繫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諸葛後人對振興家族的投入程度。由於諸葛亮自己是黃家的女婿,連帶著成為蔡家的姻親,一下子劉表成了諸葛亮的姨父,有軍權的蔡冒等都與他結為親戚。如此荊州地區的蔡,蒯,龐,黃,習,馬等七大士族,都有關係。

可以說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是得風得雨,十分是爽意。安靜的環境、顯赫的家庭關係使他能潛心學習、觀察時局。為三顧茅廬打下伏筆。自身努力加環境造就,二個條件都具備。缺一就難了。諸葛亮在隆中只有十年,從17歲到二十七歲時留下著名的《隆中對》離開,他的生活是非常緊湊的。這些事情哪個都要用上一年左右時間,學習後,大姐婚嫁年齡先出嫁有錢有勢頭面人物,過程、場面不會簡單,接下二姐又是嫁給豪門。到諸葛亮聚黃家,一定熱鬧非凡。師友祝賀、二個姐夫捧場、更有姨父、姨媽坐陣,場面襄陽數一數二。這顯赫幾樁婚姻那一個不用一、兩年時間籌備來完成。隆中給諸葛亮留下深刻印家,出師表特別用謙虛的"臣乃布衣,躬耕於南陽。"來提一下。難忘的十年、他的師友、親人,充實又爽意的,忙綠又幸福的十年!


語過添情aa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見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漢末三國,群雄逐鹿。諸葛避亂,不願出世。皇叔劉備,凡三顧焉,卻之不恭,亮乃應允。時乖命蹇,天厭炎漢。民心背之,魏晉一統。

諸葛孔明,躬耕南陽之臥龍崗。有唐代詩仙李白賦詩為證: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之顧合,風雲四海生。


老頑童374236889


老夫山村野人,大膽對亮先師做點點評不和對否請條友指教。

自古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句話就己經說明亮先生只有割據才能而沒有一統天下的本事。隆中對己充分體現他的指導思想。

二,亮先生用人圈子小自以為是不善於發現和便用提撥新人材才導致蜀中無大將後繼無人。

三,亮先生是權臣事事從先帝為由不給新任老闆任何發言權,而自己則抓住大權不放手前後出師表為證。

四,亮先生是歷史的罪人因為他不識大局以一己只力阻擋歷史前進造成中國七十年內戰給後漢老百姓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災難。所以羅老先生寫的三國是誇大了和神化了諸葛亮,而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他寫的那麼神。謝謝


用戶2128934731657


1、諸葛亮十分聰明😄魯迅先生就評價過,“智近乎妖”,說的是他的智慧程度已經超出常人太多,差點不能算是人了。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後,裡面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新野等片段可能印象深刻,那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想出來,真是神機妙算都不為過。

2、“躬耕於南陽”沒有準確表達諸葛亮居住過的地方,所以現在襄陽和南陽在爭論這個地方。句中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不是現在的南陽市。東漢末年的南陽郡,大體包含現在的南陽市、襄陽市的各一部分,不是現在的南陽市。從古至今,行政區域一直在變化,就像建國以後設立重慶直轄市,當初從四川省劃分了很多地方,要知道重慶市沒有成立之前,很多地方都歸四川管理,所以才有川渝一家人之說。現在襄陽有古隆中,南陽有一些諸葛亮的景點,具體諸葛亮生活在哪裡還沒有定論。


像一陣風吹


南陽武侯祠與襄陽隆中比比看,南陽除了厚重歷史文化外,還真比不過襄陽的人造景觀,佩服佩服!


助人才樂1


那時候交通不便,人們在介紹自己的時候,還是很注重自己的籍貫師從的,比如,介紹龐統時,那必定就是荊州襄陽人氏!


左右間老狼


功高天下,不論先主後主,名高於世,何必襄陽南陽。有啥爭?諸葛亮山東人。西門慶,武大郎,河北清河,山東陽穀?爭那是弄啥!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好些地方也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