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珠三角不能像长三角一样带动周围省份一起发展,你觉得是怎么回事?

用户1108510836862


相对带动缺位,“大湾区”各城之间的相互“竞争”才是更大的问题。珠三角以“近利”为要的本质,集中精力赚快钱,使其发展了近50年都没有形成错位配套的高中低产业分布,各城市同质化非常严重,某些关键经济数据简直是有你没我,你死我活,这和长三角众星捧月,多城甘当“后花园”是最大最根本的区别。所以,长三角的产业结构是健康的,经济腹地是巨大的,是过去1500年以及未来1500年中国经济的脊梁


金东来1


珠三角已经够了不起了,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5368.7平方公里,总人口5962.67万人,2017年经济总量75809.74亿元,地均1.37亿元/平方公里。非常之了不起!

一、地理位置因素,制约了珠三角对周边省份的带动作用

从地域面积上来讲,长三角覆盖一市三省,以上海为中心,囊括江苏、浙江和安徽。而珠三角只是广东省中南部的一个区域,长三角比珠三角影响范围更广是自然的事。长三角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心,由长江、钱塘江与太湖流域构成以平原为主广阔区域。


珠三角位于中国的南部一隅,东西北三面环山,腹地狭小,高山隔断了珠三角与周边省份的地理上的联系。
一条长江穿起中国的东西的繁华所在上海、南京、武汉等,海江直通,海轮西至重庆。长三角坐拥长江黄金水道,向西可以沿江向西部地区施加影响,向东可以通过出海口把产品推向世界。而珠江作为水系,有八大出海口,但无一能使海轮通达省外,严重影响珠江的航运功能,抑约珠三角对西南各省的辐射。对比珠江口东西岸,东岸有香港、深圳等的天然深水港口,经济发展的就快、好,而西岸因没有深水良港,就没有对外交往的大工具,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

二、还是地理位置,制约了珠三角对周边省份的带动作用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逼使清政府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被逼开放成了自由港。因当时交通不便的客观抑约,事实上西方涉足最深还是交通最为便利和人口最为集中的长三角地区,

客观上造成近代中国的工业、经济、金融集中在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周边省份的人口大量流向上海,以致人文相联、人缘相亲,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外省。广州没有了当年十三行时代的唯一通商口岸的条件,影响力自然就下降,珠三角的影响力自然限制在本省范围内。另外由于粤语、广府文化的特殊性,也制约了珠三角与外地、外省的交往。

新中国成立,珠三角也没有多少有实力的工业,并且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相对落后,直至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在真正崛起,外省的民工涌入珠三角,港澳的生活方式也才实实在在的影响了全国。

从发展潜力来看,尽管珠三角有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坐镇,尽管有香港的存在,但其余城市都尚欠火侯,更没有塑造出自己的都市圈,还是无法掩盖“后援不足”的短板;长三角则不同,上海为龙头老大,辐射带动南京、杭州和合肥。再以南京与苏州互补长短,合力形成长三角次级都市圈,同时利用与合肥、马鞍山等地的密切联系,带动欠发达的安徽板块发展,可谓环环相扣。浙江省更不用说,以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两大都市圈发展的虎虎生威。

三、还是地理因素,制约了珠三角对周边省份的带动作用
还是从地理来看,长三角东邻日本,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化城市之一,而且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长三角更成为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桥头堡。相比之下,珠三角面朝香港、澳门,长期以来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对内地影响力有限。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的珠三角,更多的是通过港澳辐射和影响东南亚。

上海是中国两个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另是北京),南京、杭州和合肥都是对人吸引力很大的副中心城市。而在这一点上,珠三角显得稍为逊色,除了广州和深圳两大核心城市之外,香港、澳门因一国两制的因素,其它城市还不能担当太多的重任,甚至对粤东、粤北和粤西都带动不大,整体实力和均衡发展上难与长三角比肩。

四、珠三角的科教实力相对不足,制约了珠三角对周边省份的带动作用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宋代以后的最主要的文化重地,集中了非常优秀的教学科研资源,上海的复旦、交大、同济大学,江苏的南京、东南大学,浙江的浙江大学,安微的中国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在国内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各省各市都影响极大。反观珠三角乃至广东全省,却只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两所重点大学,其作用自然比不上长三角的大学。

坦白地讲,拿一个省的一部分的珠三角与三省一市的长三角来比本身就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反过来更是说明了珠三角发展的巨大成就!随着作为国家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力,我相信珠三角会越来越好,会更好地带动周边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请大家评论互动,喜欢的请关注支持!


虎哥视窗


粤港澳,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各自为战,抢夺本就有限的自然、人力资源,重复浪废建设严重,发展极不平衡,广深垄断,吸血严重,佛山、东莞增速已倒数,并且成功的形成了环珠三角贫困带。

长三角也好不到哪里,江浙沪排斥皖,江苏、浙江互相排斥,上海自许城里人,一个也瞧不上,省内,南京不带江苏反而带安徽,称号徽京,苏锡常排斥南京,苏南苏北互相排斥,杭州吸血浙江,人称杭母,杭州宁波互争。

个人观点:

1.作好区域间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2.加强区域间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协作。

最近看到一篇新闻,说上海正与江苏、浙江,(未来还会与安徽)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并举办长三角人才招聘会,这挺好的。

3.加强交通建设,这样彼此才能联系起来。

现在长三角一直在努力这么做,搞好城际高铁,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

4.完善城市等级分工。

比如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以及全国经济中心,主要负责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对外交往; 像杭州拥有许多独角兽和阿里这样的企业,可以加强创新以及金融,而苏锡常,可以利用本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作大作强高端制造业; 而例如扬州这样在各方面都不是太突出的,可以利用好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



潮过广陵半江愁



珠三角为何不能像长三角一样带动周边省份一起发展呢?这问题问得有点幼稚可笑!珠三角别说带动周边的的省份,连本省的粤东西北都带动不起(确确地说珠三角经济合作并未能向内辐射,其原因就是珠三角外向型企业多)。
那么为何是如此的呢?其原因不外有三:一、地理位置决定其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广东与周边省份都地处丘陵地带,山多地少阻碍了经济的联系。那么珠三角却是一块很好的地方,地处珠江的出海口(是广东及华南地区一处风水宝地。那么看看历史与地理,就不难发现广州为何千年不衰了)。



二、由于港澳台经济发展较早,早期广东的经济是围绕港澳台而展开的,经济发展的前三十年是引入外资做对外贸易的。那么对内陆的依赖性不强,省与省整合资源的合作也不多。再加上周边地区及省份相对珠三角较为落后,互补性的合作并不多(合作更多意义在于扶贫与帮困,想想连本省非珠地区都决定不好,帮省外发展经济简直可笑了。也由此可见,广东离经济强省任重而道远)。那么深莞承接与香港经济的联系,而广佛却吸收了全省的优质资源。因此,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非珠地区成了广深经济圈吸虹的对象,也成就了广深两座一线。

三、政策导向与资本的倾向性打造珠三角经济高地(例如一个广州,它几乎垄断了华南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以及政治文化军事。而长三角这么霸道的城市还没有!哪怕是上海,这一方面也无法跟广州比)。由于广深及广深周边的佛莞已发展起来,加上随着港珠澳大桥的贯通,未来将加快珠江西岸的建设,那么珠海、中山等城市成了广东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大珠三角城市群的蓝图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因此,广东今后的发展重中之重仍在珠三角,打造一处集人才、科技、资本、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的世界级的湾区。那么它的经济是集中了再集中而非扩散的(从星空图可观出大概)。这样别说周边省份,环珠三角的非珠地区也得不到辐射。再说,人是往高处走的动物,非珠地区混得好的人及企业也往珠三角奔。那么珠三角的垄断性就更强了,也更耀眼。确确地说,长三角只有一个龙头(以上海为龙头,但周边其他城市并不弱,如苏杭、南京、宁波、南通、无锡等。涉及到三省一市的经济合作,那么长三角的区域合作性更强),而珠三角是一个整体的,它包括了金融中心香港,科技中心深圳,贸易中心广州,及世界工厂东莞,制造业基地佛山等(该地区的产值包括港澳比广东省的总产值还高,单广深佛莞+港澳便几乎是整个江苏的经济)。


嚁月


我的看法略有不同:从人口吸引力角度来看珠三角的经济带动能力比长三角还要好!

长三角只是面积大,人口多,所以给大家的错觉是带动了周边省份发展,大家仔细分析下, 就连刚刚加入长三角的安徽省,经济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就更别提江西省了。所以,长三角富裕,也只有江浙沪三个地方而已。相反,大家看一下珠三角,虽然面积小,但是人口众多,而且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上海与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外人口占比的数据:

上海外来人口前十的目的地是: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福建、山东、重庆、湖南。

深圳外来人口前十的目的地是:广东、湖南、四川、江西、广西、河南、湖北、辽宁、山东、黑龙江。

可以发现,上海的外来人口基本上是以华东地区和中西部为主,而深圳的外来人口涵盖全国各地。

所以,从人口吸引力的角度来看,长三角的经济带动性比不上珠三角。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为什么珠三角的经济带动性不强!

1:广东省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所以辐射其他省就更加困难了。

2:粤北都是山区,不好扩张

3:珠江水系本来的经济腹地就比不上长江水系

所以说,不是广东不想带动其他省份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均衡,粤东、粤西、粤北的经济都没发展好,哪里还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深圳是一朵奇葩,因为深圳在广西河池建了一个特别合作区,叫做深巴特别合作区,利用深圳的开发经验,将广西巴马打造成健康小镇。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同时,广州在清远正在打造特别合作区,深圳与汕尾也在打造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合作区模式,在湖南、广西、贵州等省份落地开花。

更令人期待的是,近期马上就会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规划,很有可能这个规划会涉及到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高铁、城铁、以及超级高铁项目,很有可能在泛珠三角地区率先启动。而未来,更长远的时间,优先发展起来的珠三角地区,会花更多的资源去扶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现精准扶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蒋昊说经济


1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渠道不畅通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广东省2017年常住人口为11169万人,同比增加170万人,其中珠三角地区增加152.05万人,这表明人口正在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2018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目前珠三角地区有在站博士后1231人,同时新增博士、硕士数量分别为2793人、42826人,此外具有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为13797人,珠三角集聚了广东全省近70%的技能人才。近年来,境外来粤专家人数不断提升,2015年全年来粤专家高达12.99万,占全国20.8%,其中港澳专家2.63万人次,占当年来粤专家人数的20.2%。

大量聚集的专业人才迅速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竞争力。2018年全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圳、香港排在第一、二位,广州居于上海之后位列第四。但随着来粤人才的大量涌入,粤港澳地区人才机制不衔接、与实际需要不匹配、政策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愈加凸显。境外人才职业资质互认制度缺乏也使得律师执业资格、建筑师执业资格等不能互通互认,许多来粤人才面临职业资格审核难等方面的阻碍。

前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先生在谈到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育和流动的影响因素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很好的人力资源优势,但由于制度差异,人流物流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且由于创业环境的影响,香港的毕业生来内地工作的意愿并不是很强,而香港的教师由于税收问题(在内地停留超过182天,就要交内地的税)以及出入境签注问题,不能在内地长期停留,种种限制条件阻碍了粤港澳人才要素的自由流动。

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项目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配套措施有待优化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突出,集聚了众多高水平大学。根据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情况,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4所世界前100高校(香港大学25,香港科技大学37,香港中文大学49,香港城市大学55),此外还拥有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珠三角地区26个,正在建设中的有4个,香港有6个,澳门有1个国际实验室与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奠定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但受限于政治制度壁垒与行政界线隔阂,粤港澳三地科技合作面临着严峻的制度制约,合作行政审批程序也相对繁琐,因而难以有效形成项目合作中的矛盾和利益纷争的共同调处和解决机制。

问题协调机制不成熟导致的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困难、科研设备出入境成本过高、科研人员收入重复征税等问题,阻碍了粤港澳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深度发展融合。此外,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内“一国两制”的特殊政治环境,三地科研项目合作的行政审批制度差异过大且衔接困难,涉及三地协同合作的科研项目审批程序繁琐、耗时过长,不仅影响了科研项目的实效性和市场灵敏度,而且也降低了合作方的工作效率和合作热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教育和人才合作的阻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

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与激励的配套措施仍有待优化,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才环境也尚未形成。近年来,广东省在港澳高端人才引进上大胆尝试,出台系列人才激励政策,如广州市的“羊城人才计划”“红棉计划”;深圳市的“鹏城英才计划”“鹏城孔雀计划”;珠海市、中山市的“英才计划”;惠州市的“人才双十计划”;东莞市出台的“特色人才特殊政策”等,通过经济补贴、社会政策优惠等方式,广泛吸纳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精英人才。

针对港澳地区的人才,广东省还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如横琴自贸区“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政策使在横琴工作的港澳居民可享受与港澳趋同的个人所得税负。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港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较为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能力供给能力强,而且三地的社会政策无法对接,制度落差导致大量港澳人才不愿前往内地工作,而部分在粤工作的港澳居民也只能通过频繁的两地往返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及消解异地工作的孤独感。

因此,如何弥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激励政策措施在范围、内容、具体落地等方面的制度不足,建立大湾区在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法律、税收等方面的良好合作供给机制,切实保障境外人才的落户、社会福利、子女入学等实际需求,使港澳及海外人才能够真正在大湾区内扎根生活,将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研项目合作与人才引进的重点问题。

3 产学研有效对接的科研合作平台尚未形成

从目前世界三大湾区的产业特点来看,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为“科技湾区”,东京湾区为“产业湾区”,虽然定位各有不同,但都十分注重科技研发,加强与湾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世界一流产业群的“抱团创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两院院士145名,港台地区及欧美国家院士32名;拥有20家世界500强企业v>以及两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10.87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九分之一,初步具备建立国际一流科技湾区的能力与基础。

但在高校科研力量合作、打造区域大学科技园联盟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尚未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有效对接的科技创新平台。香港高校国际资源丰富、科研项目多,能够更便利地对接世界前沿科技成果,但长期与内地的行政分离,也间接导致香港的科研机构对内地的企业需求、产业发展等知之甚少,难以有效补充内地产业发展的技术空白。目前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依然面临产业转型困难、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品牌效应不突出等问题。由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珠三角企业难以接触和引进香港先进技术,往往舍近求远,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粤港澳发展成果和产业需求不匹配,也就无法形成“知识链—技术链—产业链”的创新科技体系。

4 创新科技合作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不畅

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纷纷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产业生态和体制机制建设,深圳市通过与腾讯、大疆创新等高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其位居全球性创新活动活跃城市的第二位。此外,深圳市也在积极探索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模式,广泛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如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等。但目前,港澳高校与珠三角企业的科技合作仍较为零散,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未能形成创新科技合作体系。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省技术合同项目数为42011件,这一数值远低于北京、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地,表明广东省的技术输出与吸纳能力还有待加强。

其原因包括: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尚未建立专门处理科研合作过程中利益分享和冲突调处的公共平台和协商、协调机构;第二,科技信息平台和公共技术共享平台缺失,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不足;第三,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孵化、设备共享、资格认证、产品中试、市场投放等环节的壁垒依然存在,政策的差异以及市场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粤港澳创新资源难以整合;第四,风险基金、社会资金的支持和服务不够。产品从研发到投入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投资渠道单一、服务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外,政府缺乏有效引导及产品研发配套机制的不完善,一些需要较长研发时间的科技产品常出现研发资金不足导致项目破产的状况。


财经趣弹


我觉得不能这样看待,不能因为长三角面积大,人口多就说长三角带动了周边的省份发展,因为长三角本来就由上海、江苏、安徽三省一市组成,如果把这三省一市除去的话,那些临近长三角的周边省份——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福建,它们的经济难道是由长三角带动的?这值得商榷。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三个地区,我们再来看看京津冀,虽然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但是河北省的发展水平是远远比不上北京和天津的,甚至还不如其周边省份,所以同在京津冀经济圈的河北省都带动不起来,更别说它周边省份能够沾到什么光了。

相比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的地域范围最小,珠三角由广东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陆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万。同样,广东省内的非珠地区也没有带动发展起来。



小编觉得,如果将带动改为经济辐射的话,那就说的过去了。长三角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心,由长江、钱塘江与太湖流域构成以平原为主广阔区域,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它的经济辐射范围比珠三角更广是自然的事。而珠三角位于中国的南部一隅,东西北三面环山,腹地狭小,高山隔断了珠三角与周边省份的地理上的联系。因此经济辐射能力不如长三角也是正常的。


锦绣中源


首先长三角和珠三角虽然都是我国发展最强势的经济圈,并且名称来源也都是江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但是两个三角洲经济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长三角经济圈包含有当前三个省份一个直辖市,面积十分大,所包含的城市非常多。而珠三角处在广东省以内,仅包含有广东省中南部的部分区域。所以长三角本身就是各省份各自拿出一部分共同组成的,这对省份本身的经济提升非常有帮助,换句话讲就是长三角也只是发展了自身所包含的省份。除了这四个地区以外,长三角对周边省份的带动作用其实也很不明显。反之说珠三角没有带动周围省份一起发展,这句话就不攻自破了,毕竟珠三角一定程度上对江西、广西还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

其实,在世界经济圈当中,很少有能够带动周边省份一起发展的,毕竟经济圈自身的发展都会对周边区域形成虹吸效应,只能说经济圈发展好了区域向四周扩散。当前我国大量人才都汇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人才汇集速度、汇集数量越来越迅速,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对周边省份的人才挽留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人才都不留在本省了,何谈带动发展。归根结底,不管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在目前都还处在高速发展期,都说乌鸦反哺,但这两个经济圈还没达到那种程度。毕竟整体上我国快速发展的时间还不是特别长,并且我国国土面积很大,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像韩国、日本那样的弹丸之地,仅有几个城市发展比较好,基本就能辐射全域。换成我们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人口,不一定就比我们当前好。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珠三角连自己都不能起到龙头带富作用,广东穷的地方可以和陕甘宁一比高下,何谈带富周边省市?扎堆珠三角湾两边发展,一点辐射作用没有,中国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指南针式的口号,现在真正做到了的全国就只有一个省做到了,以防说*吹,这里就不说哪个省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而广东经济性指标全国第一,而离珠三角远点的地方到处是断头路,到处是限高杆,连高德地图在广东导个路领个航也一筹莫展,这样的路网如何让人来办厂?当地如何发展?而同样是南方的**省外来资本进来,路的事情根本不是事情,哪怕你只投资一千万元,政府就算要花二千万修路也照样和你签招商引资合同,不用你花钱在修路上!五年前我一个朋友要投资350万在一个深山里搞野外战训基地俱乐部,政府一算修这条路要600多万(3.2米宽水泥马路),而且我这位湖南朋友只和村里签订了20年合同,前五年每年才三万的租金(无场地),村里打报告去县里农林水等各个部门要钱讨钱,三个月不到资金全部划归到位,而且为了防止村里人面对这一笔款项的使用发生思想转变,县政府督促镇里开道路建设投标会……就这么一个小投资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县镇村一条心就这样落实了,村里现在在这条路上大大小小引入了三个竞技类俱乐部,各种野外旅游项目遍地开花,村里开了大大小小不下一百余家民宿农家乐,所以要学会算大账,不要拘节于小账而喋喋不休……


YE美离间祸众国EY


长三角有直辖市上海和江苏、浙江、安徽,长三角属于平原地区,没有多少丘陵,更没有高山,因此陆地交通更方便。长江比珠江大几倍,通航能力也比中国其它内河强很多,珠江是不可与其相提并论的,长三角之间水运交通很发达。

长三角经济结构和内陆比较接近,相互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是可以互补互利来发展,而且合肥、南京、杭州三省会离上海都很近,也可以说离长江出海口很近,所以长三角可以带动周围兄弟省一起发展。



珠三角有11个城市,包括香港、深圳、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中山、江门、珠海、澳门。珠三角最先发展是香港和澳门,改革开放后整个珠三角都是因香港带动发展,特别是深圳,刚刚开始发展时候,很多产业是接香港淘汰转型出来的产业,而且很多对外贸易也是通过香港进行,特别中国加入WTO之前。所以珠三角发展前期是靠香港带动,跟内地没多大的关系。跟内地没有互利共赢情况下,自然不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珠江通航能力比长江差很多,珠江通航里程仅有7%可以过千吨,在南宁柳州基本看不到大船,西江段也很难通3000吨,就肇庆也过不了,北江、东江就更差了,如果南宁到广州水运用几百吨的船那基本没有意义。

靠近广东的有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海南,非广东省会距离珠江口最近就是海口和南宁了,海口跟广东隔海相望,跟珠三角没多大关系,南宁到香港的距离跟南昌到上海距离差不了多少。沿着西江往上,广东跟广西交界处都是海拔好几百米的山,广东跟湖南交界处是海拔千米的大山。福建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和台湾隔海相望,也是沿海省份,自己也发展得不错,和珠三角没啥关系。海南是一个海岛,和广州直线距离五六百公里,所以跟珠三角没多少关系。

目前情况就广西想沾珠三角的光,但是这肯定是妄想,现在广东的云浮都沾不上珠三角的光,广西就不要妄想,因为广东自己的粤西粤北都带动不了,还有就是广东根本就不想带动广西,没有经济的互补性就没有动力或想法,只有广西的一厢情愿,目前广东跟广西链接高铁、高速的建设,广东表现都是相当不积极。湖南和江西是长江经济带,海南、福建不依靠广东都可以发展得好。



总结就是这样,泛长三角地区之间,大家相互提携都有好处,而且又方便,所以可以共同发展;泛珠三角地区就不同了,别的地方对珠三角没有好处,而且又不方便,所以不会带附近地区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